詩詞歌賦古詩

《獨坐敬亭山》原文及鑑賞

本文已影響 1.08W人 

獨坐敬亭山

《獨坐敬亭山》原文及鑑賞

李白

衆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李白詩鑑賞

敬亭山,又名昭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縣,風景幽美秀麗、山上有敬亭。

天寶十二年秋,李白南下宣城,常登敬亭山覽勝。

《獨坐敬亭山》通過對敬亭山的吟詠,抒發了詩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之情,表現了詩人倔強、孤傲、清高的精神,暗示了自己因爲強烈要求個性解放、反抗封建權貴而遭到的排擠和迫害的苦悶,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得到短暫的安慰和解脫。

宣城山水是一生爲之低首的謝朓生活過的地方,而敬亭山又是謝朓做宣城太守時經常遊賞吟詠的風景佳處,因此他來這裏,自然有一種“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緬懷前賢,追尋遺蹤,“千古一相接”的心理,正如他在《遊敬亭贈崔侍御》中所說:“我家敬亭下,輒繼謝公作,相去數百年,風期宛如昨。”

可是,當時的李白,處境心境畢竟不同於任宣城太守的謝朓。自天寶三載(744)因遭讒毀賜金放還以來,已經十年了,生活是自由的,而心裏卻始終充滿着“我獨不得出”的憤慨和“世人自棄我”的孤獨。在此情況下,詩人獨坐敬亭,對着這座謝朓賞愛過的青山,思緒紛然而又心情悠然地吟出這首傳響千古的名篇。

“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意思是說:天色將晚,所有的鳥兒都從高空中消逝了,連僅有的一朵雲彩也不肯停留,悠閒地飄走,這裏表面爲寫景,實則爲我們勾畫了一幅封建社會世態炎涼的可悲現實。

許多正直而有才能的仁人志士都遭到邪惡勢力和世俗的打擊和孤立。李白的被遣還,就曾飽嘗到世俗小人的譏誚和白眼。在這首詩中,以“衆鳥”和“孤雲”所隱喻隨波逐流的世人俗流,與詩人的巋然“獨坐”

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盡”、“閒”二字因詩人的“獨坐”而產生,也好反襯出詩人的孤獨感。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二句,是指詩人只有和敬亭山相互間才能久看而不感到厭倦;就是說只有敬亭山纔是自己惟一的知己。同時,以敬亭山的雄偉壯麗與衆鳥的喧囂渺小、孤雲的輕浮相比,更顯出詩人人格的高潔、偉岸,表現了詩人不屈不撓、決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

這首詩在藝術上含蓄蘊藉,耐人尋味。它與《蜀道難》都表達了不肯向封建權貴“摧眉折腰”的富於反抗精神的思想主題,但是,《蜀道難》的結尾是金剛怒目式的空言,其反抗情緒如火山噴爆,給人以強烈的衝騰感;而《獨坐敬亭山》這首詩卻給人以嚴肅的'冷峻感。在這首詩中,詩人沒有明說自己的倍受孤立,但衆鳥之“高飛”與孤雲的“獨去”,暗示了世俗對詩人的冷遇;詩人沒有立誓般明說自己決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並與之抗爭到底,而是通過詩人與敬亭山心心相印、孤高傲兀的形象的描繪,就穩重地傳達出了詩人決不肯趨炎附勢的倔強的精神。正因爲詩人巧妙地運用含蓄的表現手法委婉地抒發自己的一腔憤懣,因而詩歌的境界就愈發深遠,令人回味無窮。

在《獨坐敬亭山》這首詩中,本來是抒情主體李白獨坐山岩凝視敬亭山之主峯,但是,詩人卻用擬想的方式將抒情客體敬亭山擬人化,並讓抒情客體化被動爲主動,心心相印地與詩人神往。正是因爲敬亭山的神奇人格化,所以“相看兩不厭”一句就愈耐咀嚼。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