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九年級語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範文(精選22篇)

本文已影響 1.14W人 

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那麼優秀的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九年級語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範文(精選22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九年級語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範文(精選22篇)

九年級語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篇1

今天剛剛上完踏上講臺後的第一次公開課《我的叔叔于勒》,後來聽課的同事問我:“我看你怎麼一點兒也不緊張?”我說怎麼不緊張,跟學生說第一句時都不知說什麼好了。只是一進入課文,心思都在聽學生說,和學生對話上,就這樣一節課就過去了。課後反思,如果有從容的話,可能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堅持民主、求實的教學態度,二是深刻、準確的把握教材

民主更能促進學生思考,更能體現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思想,也能更好地協調二者的關係。教師首先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用學生的知識、認識水平去理解教材,才能發現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然後傾聽學生的聲音,觸摸學生的感受,用尊重、寬容的眼睛去發現學生的優點和不足,用學生的語氣跟他們對話、交流。教師只是用教師的高度適時地去點撥而已。教學的最終目的遠不是一兩個知識點的獲得,而是學生在學習交流的過程中,收穫方法,收穫思想,這是教學求實的需要。任何凌駕於學生需要之上的,越俎代庖的提示、演練都違背教學的本來目的。這一點得到申青竹老師的肯定和指點。她告訴我老教材也要用新理念來教,教學要有自己的特點,教學中的亮點要讓學生去點……

民主、求實的態度只是教學的前提,具體到一節課上,一定要深刻、準確地把握教材。作爲一篇3000字的小說,要把對作品中人物、情節、環境、主題的理解,尤其是主題地深入探討,加上學會學習小說的方法在一節四十分鐘的課堂之內完成,註定要捨棄,註定要凝練,註定要儲備更多的理解。這一點孫平老師把她獨到的、精準的理解傳遞給了我,才使得上課時能放得開,還能收得攏,多些從容。

課上我雖然敢讀、敢說,其實我很爲我的普通話汗顏;儘管我最終選擇了以探討主題爲主,可對小說三要素在這一課上的定位還是不夠清晰;自己的語言也不夠精練。這些還需要今後多學習,多磨練。

最後想說的是,一節課,無論多麼獨到的設計,多麼精彩的開場白、過渡語,多麼絢麗的課件,都要統一到學生的學上,都要教師自己認可,理解並把握。因爲課是自己上,結果要學生能學會。

以上都是自己平時努力的方向,真正體現在平時每一節課上還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九年級語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篇2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小說──一篇構思巧妙、含義雋永、引人入勝的小說精品。這篇小說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人與人之間純粹的金錢關係這一主題。它圍繞于勒的命運構成了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

小說題爲《我的叔叔于勒》,但于勒卻是文章的暗線。雖然作爲暗線處理,但整篇小說中於勒無處不在。清潔跌宕曲折,圍繞着于勒的貧富變化,一步步推向高潮。在教學過程中,應多安排時間讓學生弄清文章的構思,並在寫作中借鑑。同時,對人物進行評析、討論。人物形象分析充分了,文章的主題就顯現出來了。在分析文章結構時,我重點引導學生理解雙線交織,情節完整而緊湊。尤其是合理的板書設計,讓學生一目瞭然。繼之,我又巧妙構思,寫了一個“人”字,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到:只有正直、寬容,纔是做人的本性。以便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因爲,我深深地認識到:語文課堂,應注意學生正確人生觀與道德觀的培養,不能只是一味地灌輸死知識,語文離不開生活。

總之,本節課的安排合理有序,基本上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學生們感情投入,積極發言,課堂氣氛活躍。但是,面對當今社會,一些人被金錢矇住了大腦,在金錢的驅使下,他們喪失了做人的本性,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親情。所以,一味的說教未免有些蒼白無力。應就這一現象,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聯繫實際,認識光明面,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教育學生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同時,還應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安排《我的叔叔于勒榮歸故里》這一續寫,要求圍繞主題,握住作者情感的脈搏,遵循人物性格特點。

所以,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應集衆家之長,補幾之短,努力學習專業知識,豐富自己的文化涵養,作到駕馭教材遊刃有餘,讓課堂成爲培養學生素質的快速通道。

九年級語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篇3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莫泊桑的作品。小說展示了于勒從窮到富、再到窮的升沉過程,描述了菲利普夫婦對於勒態度的幾次變化,畫出了一幅資本主義社會裏窮則兄不認弟的景象,揭露並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裏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那麼,在教學本課時,如何讓學生真正地理解小說的主旨,在此基礎上再來突破重點呢?

我首先從分析故事情節入手。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後,我要求學生按小說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來梳理內容,併爲之各擬一個小標題。在學生分析了相關內容後,我就進行了點撥:“從小說裏,我們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兄弟反覆無常的態度完全着眼於金錢。由此可以看出資本主義社會裏人與人之間的那種赤裸裸的金錢關係。”從情節的梳理上,進而分析了小說的主旨。

接着,我們又探討了小說的人物形象。從於勒是怎樣的一個人,到在你眼中,菲利普夫婦是一對什麼樣的人,他們身上有哪些共性,還有哪些不同的方面,我們師生之間進行了共同的探討,我不時在旁邊給予點撥。很多學生談出了個人獨到的看法,課堂氣氛很活躍。

然後,我又因勢利導。“剛纔同學們對於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得很精闢,那麼,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應該是誰呢?標題是《我的叔叔于勒》,于勒是主人公嗎?請同學們探討一下。”

思考了一會兒後,一生站起來了,說:“我覺得主人公應該是于勒。因爲在這篇文章裏,通過於勒的窮到富、再到窮的變化,來反映小說的主題的。”另一生接着站起來了說:“我不同意這個意見。我認爲,主人公應該是菲利普夫婦。小說裏于勒的命運構成了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我們從菲利普夫婦對待于勒態度的變化上,才真正地可以看出小說的主題,因爲從他們的身上根本就看不出一點親情,兄不認弟的根本原因是于勒窮了,金錢在這裏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由此,我們纔可以看出小說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裏的人與人之間那種赤裸裸的金錢關係。所以我認爲應該是菲利普夫婦。”

學生就此討論,我見火候已到,首先肯定了這閃爍着同學們思維火花的回答,然後順理成章的告訴同學們:評判作品中的某一人物是不是主人公,關鍵是看這一人物形象是否體現了作者的創作意圖和作品的主題思想。本文裏,情節圍繞于勒的命運展開,但于勒只是一個線索人物,在菲利普夫婦的身上,才體現了主題,所以,小說的主人公應是菲利普夫婦。

這一節課上成功之處有二:一、找準了切入點,從學生最感興趣、也最容易讀懂的情節分析入手,讓學生歸納出菲利普夫婦變化的直接原因是隻認識錢,我再指出其根本原因是當時金錢至上的社會觀念,再來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學生就很容易接受了。二、探究問題是在學生對已學知識有了自己的見解後,再順理成章地提出來,讓他們進行探討,所以,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見解,來談出不同的看法。如探討主人公是誰時,學生在分析了人物形象後,再聯繫前面所講的主題思想,就自然而然的能得出結論――小說的主人公是誰了。這樣就很自然地突破了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內容。由此我認識到,我們不能在課堂上貿然地拋下一個探究性的問題,要在循序漸進的基礎上,因勢利導,適時地提出探究性的問題。這樣,學生才能談出他們的那閃爍着智慧火花的獨到見解來。

九年級語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篇4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國批判形式主義作家莫泊桑的作品,小說借菲利普夫婦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所以在導入時,付老師結合現實,給出一組拾荒人的圖片,讓學生談感受。然後層層推進,假如拾荒者是你的親人,就是你的父母,你的感受和反映會這樣嗎?再由曲折的故事情節中,讓學生去找文中(稱呼變化、態度變化、情感變化)的詞句。然後分析小說人物的形象,探討小說的主題。學生的自主閱讀得到了充分的展現,課堂氛圍活躍,教學效果良好。最後安排2個不同結局的續寫,又訓練了學生的寫作。整堂課贏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在聽完以後,我對授課之中的幾個環節進行了反思:

反思之一:誰是小說的主人公?

在複習了小說的三要素後,付老師拋出了問題:小說中有哪些人物?哪個是主人公?於是,有同學認爲是于勒,有的說是菲利普夫婦,還有的說是“我”。大家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說菲利普夫婦的認爲小說大量的描寫了菲利普夫婦的語言、動作、神情、心理,通過他們的多變來表現他們虛僞、自私、勢力的性格特徵。認爲于勒的說,故事就是圍繞着于勒是否有錢來決定菲利普夫婦的態度變化的。認爲“我”纔是主人公的,認爲這一切都是我敘述的我們一家在叔叔于勒到底有

沒有錢而做出的各種反映。最後,付老師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引出了本文的兩條線索。主要圍繞菲利普夫婦的變化寫,于勒是否有錢卻是全文的關鍵。

反思之二:小說主題的拓展

在抓住了菲利普夫婦對於勒趕、贊、盼、躲後,總結小說主題時,老師讓學生思考致使他們一系列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是什麼在主導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問完之後,教師就直接說出了是資本主義金錢至上的社會關係,顯得比較倉促。

情景創設:學生表演于勒站在你家門口,你會怎樣做?學生表演的語言、行動,甚至更勝菲利普夫婦的冷漠!笑過之後小說的主題戛然而止,對學生的真正教育目的沒有達到。其實,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我們應該去喚起學生尋找文中的人性之光。“我”,于勒的侄兒,和我們一樣的少年,他同情叔叔,給他小費,是溫暖的。飛利浦夫婦在於勒獨佔財產揮霍一空,不也寬容了弟弟,盡兄長之責讓于勒改過自新,讓他到海外淘金。小說不但要讓我們懂得資本主義社會殘酷的金錢關係,也是讓學生有一個正確的金錢認識。生活中離不開錢,親情是不能用錢來衡量的。

我認爲我們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思想政治課,但除了知識,我們要教的是如何做人。

九年級語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篇5

最近剛上完《我的叔叔于勒》,三個課時結束了本文的教學。學生很感興趣,文本容易理解,課堂學生髮言積極,熱熱鬧鬧的,自我感覺上得很成功。我從文體特點出發,抓住小說的三要素人物(誰是主人公及人物性格特點)、情節(四部分梳理)、環境(平靜的大海、紫色陰影的大海及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最後將“作者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純粹的金錢關係”這一主旨歸納給學生。第三課時引導學生學習本文巧妙的構思(分析文中安排“我”這個“當事人”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分析人物性格特點時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本,通過有感情朗讀來體會。三個課時上得很流暢,自我感覺思路也很清晰,學生應該完全聽懂了。

可是當我看了2009年湖北赤壁市“文本價值的教學選擇”課題研討紀實——兩篇“同題異構”《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學實錄時,才發現自己是盲目自信。相比而言,自己的教學對文本的解讀只停留在單一的價值選擇上,犯了單一化、片面化的錯誤。對文本的處理過於簡單了,完全是“爲了應付考試而教”。學生只是單純地理解文本並記憶知識,卻沒有讓他們從文本中跳出來,站在其他的角度來思考,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突然發現自己走入了一個誤區,過分地注重了考試分數,注重知識能力目標和過程、方法目標,而漸漸忽略了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隱性目標。

反思自己的教學,現談談自己的不足和收穫。

如何選擇核心教學價值?

任何一個文本,其價值往往不僅僅體現在一個方面,何況是經典小說。《我的叔叔于勒》,其本身具有非常豐富的文本價值,如:第一,小說從一個家庭的視角反映了19世紀後期法國乃至歐洲社會的基本狀貌,可以作爲研究19世紀法國和歐洲歷史的一類素材;第二,小說集中體現了作者莫泊桑的文學創作特色,是研究作者莫泊桑文學成就的實證材料;第三,小說構思別具匠心,情節變化多端,描寫生動細緻,刻畫人物世態惟妙惟肖,是讀者鑑賞文學作品的經典樣本;第四,小說揭示的主題豐富而深刻,在人性人情以及對金錢的認識等問題上能給讀者以無限的思考,因而小說同樣具有持久的社會教化功能;等等。

看到專家分析出這麼豐富的文本價值,我深感慚愧。由於自己沒有對文本深入研讀,只感知到最顯着的東西,而教給學生也只能是淺薄的、“人云亦云”的所謂“價值”、知識。而這些顯着的知識學生靠自己的能力實際已經瞭解甚至掌握了,那我的三節課只是把那些東西熱熱鬧鬧地演了一遍,學生記得更牢固而已。想到此,不禁爲自己的淺薄、不負責任而慚愧。通過學習這篇小說,我應該使學生收穫些什麼?很顯然不是學生已經知道的,而是要讓學生在自我感知基礎上獲得新的知識或體驗。

面對如此豐富的文本價值,通過學習我明白語文老師應該要有所選擇,選擇恰當的內容作爲核心教學價值。核心教學價值根據新課程理念,應遵循兩個宗旨:一是爲學生而教——教到學生的需求上,教到學生的心坎上。考慮的重點是,學生通過自主閱讀這篇小說可以知道些什麼,還有哪些內容是模糊或者是未知的。教學只有建立在學生已知基礎上並引導學生澄清模糊、解決未知,才能給學生真正的閱讀效益。如這篇的小說的故事情節很直白,不是學生最想要的,所以老師可以簡單處理。而關於這篇小說的人物以及主題,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可以形成一定的認識,但這種認識是不清晰的,不完整的,需要在課堂的學習交流中使認識得以清晰完整。小說的主題是多元的,給學生的價值觀肯定帶來影響,這就需要老師給予恰當引導。小說的構思藝術學生可能知道是好的,但好在哪裏,爲什麼好,這些又是他們難以體會的,這是學生的未知內容。二是因教材而教——準確而有創意地挖掘文本價值,使學生知識上有積累,能力上有提高,思維上有發展。《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將人物置於自然而奇崛的事件過程中,並以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獨特方式表現人物,進而揭示耐人尋味的主題。

綜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學《我的叔叔于勒》的重點應該在人物和主題上,難點是分析小說的構思藝術,而價值觀教育則是閱讀這篇小說的隱性目標。核心教學價值因此得以確定。

核心教學價值的選擇,即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確定,意味着完成教學目標的選擇。而要做到教學目標的定位準確、恰當,離不開我平時很難落實的“三備”呀。備課標、備文本、備學生,一樣都不能少。鑽研精神還是不夠。此時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要給學生半桶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甚至更多”這句話說得一點沒錯。一位教育名家曾經還說過,要用一輩子來備一節課。這句話更深邃地道出了對於教師來說,學習的重要性,鑽研的重要性!

深入研讀文本不夠,缺乏自己的閱讀體驗和閱讀判斷直接造成了閱讀教學效益低下。另外教學時一定要引導學生圍繞目標結合文本作細緻的分析,不能急於追求結論,學生如果缺乏真實的個體閱讀體驗同樣不會取得良好效果。對於文章的主題,切忌直接歸納給學生,或者只做單一的引導,而應該設計合適的問題,讓學生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獲得多層次的理解。

九年級語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篇6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外國小說,一節精心設計的小說閱讀研討課在合作討論與交流表達中結束了,回顧這一節課的教學,所做的反思如下:

第一,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自由讀好文本。《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這樣的一段話:“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根據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的特點,實行學生課前自讀,課堂上分角色朗讀、齊讀、探究式閱讀等教學環節,爲學生搭建一個真正開放的交流平臺,變文本解讀爲文本賞讀、語言探究,可以使語文課教學呈現生機。

第二,爲學生創設問題板塊,有層次、有目標地探究文本。出於對“如何能更有效地在一節課裏完成‘學習閱讀人物的方法’和‘由把握主要人物性格特點領會小說主題’這兩個教學目標的教學”的思考,我設計了五個板塊的探究活動:

1、理讀,複習回顧作品的思路,喚醒學生的感性認識,爲進入小說人物的分析做鋪墊;

2、尋讀,探討主要人物的問題,引入菲利普夫婦這組人物形象,以此爲例,學習通過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揭示人物的心理,刻畫人物性格的閱讀方法,進而認識了當時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這是打開學生深入文本閱讀的鑰匙;

3、品讀,通過品讀細節認識菲利普夫婦的形象,引領學生逐步學習和運用閱讀人物的方法,這是小說閱讀的中心任務;

4、悟讀,讓學生學會如何由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來領悟小說主題,以及概括歸納出閱讀人物的“三步法”,並明白塑造人物可有共性也可有其個性。這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讓學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義和閱讀活動的樂趣。

第三,讓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這樣的閱讀纔是自由的閱讀、有效的閱讀。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自由的閱讀後,與同學、老師一塊討論交流自己對作品、人物的認識;設置情境,讓學生自由地想象寫作,寫出自己對這篇小說人物、主題的理解。

所謂“教”無定“法”,“讀”無定“理”,以上僅爲本人對小說閱讀教學的淺陋之見。

九年級語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篇7

前不久,學校組織了一次青年教師比武活動,我也有幸得以參加此次活動,回顧一節課的教學,將我做得不足的地方總結如下:

第一: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而我缺少的正是這一點。也許是性格的原因,也許是聽課的老師太多,總之,在這一堂課上,我只是動嘴說,而其它的肢體語言卻很少,更談不上有“激情”了,這一點,比起其他兩位參賽教師來說,我真的是自愧不如。

第二:課堂氣氛不活躍,特別是讓學生討論的環節,不管我怎麼提示,學生就是不敢大聲地討論,一個個呆坐在那裏,使整個課堂氣氛沉悶而尷尬。我覺得這也許是我在平時的教學中,很少讓他們進行過討論所造成的結果,現在突然要他們進行討論,而且是當着那麼多老師的面,換了誰都會放不開的。所以通過這次的教訓,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注意對學生這個方面的培養。

第三:課堂的容量太大,使得很多環節都是流於形式,學生根本無法全部吸收。

第四:沒有注重“讀”。語文是一門特殊的學科,只有在讀的過程中,才能深入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而我在整堂課中,爲了趕時間,讀的環節少之又少,因此無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這篇名篇的藝術魅力,這也是讓我最遺憾的一點。

第五: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一個環節叫“各抒己見”,這本來可以成爲本堂課的一個亮點,但爲了能更好地駕馭住課堂,我引導學生跟着我的思路去回答這一問題,改變了“各抒己見”的性質,也束縛了學生的思維。

總之,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還存在着很多不足之處,希望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自己能博他人之長,更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在我的課中學有所成,展開張張笑靨。

九年級語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篇8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已近尾聲,我請學生歸納主人公菲利普夫婦和于勒的人物性格特點。學生A說:“菲利普是個典型的小市民,他虛榮、勢利、自私、貪婪,處處在模仿上層人物,時時想爬到上流社會。”學生B說:“菲利普太太克拉麗絲是個精細、刻薄、潑辣的女人。”學生C說說:“菲利普夫婦雖然不是什麼大奸大惡,但他們的靈魂卻已經被金錢腐蝕了。”學生D說:“于勒是一個身世浮沉的,染上社會的惡習慣而最終‘咎由自取’的人。”

學生的分析正合教參,看來,前面的引導、討論和分析是到位的,成功的,一切水到渠成,我正準備總結,一個不太響亮的聲音傳來:“我認爲于勒是值得同情的,作者寫菲利普夫婦的無情正是爲了引發我們的反思:反思我們不要失去對人的真誠的愛新和同情。”大家把目光集中到他身上。是學生E,一個平時不愛發言卻喜歡發表不同見解的女生。今天,她的問題讓大家一驚,然而我又看到許多學生眼睛裏因爲這一問題而散發的光彩。

一方面,我心想:已經水到渠成了,要不要再展開?這個問題有沒有意義?我原先沒有準備到這個問題,會不會把握不住?這個問題較複雜,能不能駕馭得了?然而另一方面,我又覺得這個“火花”來之不易,不能輕易否決,放過它,可能會喪失一次絕佳的教學機遇,否決她,更會打擊她的積極性。既然已經出現了,不如乘機引導,說不定會有意外的收穫。

於是,我趁機引導全體同學圍繞于勒有沒有閃光點展開討論:“他是不是就是一個一無是處,令人討厭的傢伙?”

問題提出後,全班議論紛紛,我也不時“挑撥”、引導,現將學生的討論歸納如下:

一、于勒並不是那麼的無情,他到美洲之後,經濟上略有好轉就寫信回來,表示願意賠償哥嫂的損失,表達他對哥嫂的懷念之情。

二、他破產之後,又給哥嫂寫信。這封信雖然簡短,但是細心體會,實際上是挺感人的。他隱瞞了自己破產的事實,不想讓哥嫂當心他的健康和前途。他還希望賺了錢之後,再回到自己的家鄉,和哥嫂“一切快樂的過日子”。可見他的內心深處充滿着對親情的渴望。

三、後來,于勒過着窮愁潦倒的生活,卻沒有回到哥嫂身邊來,不願意成爲他們生活的負擔,這與“我的父母”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四、我們無法嘲笑于勒,是那個經濟的世界和金錢的關係把于勒推向了人生悲劇的深淵,使他失去了親人的愛和關心。我們無法啊嘲笑于勒,我們要反思生活中的自己是不是也常常因爲很多事情淡漠了自己靈魂深處的真誠的愛心。

所以,于勒不該被完全否定,他的文中的價值甚至大於菲利普夫婦。

憑心而論,我被學生感動了,於是,我說:“馬克思曾說過:‘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係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係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係。’‘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係,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別的聯繫。’在那裏,金錢主宰了人民的心靈和生活。它使冰炭難容的人親密起來,使骨肉分道揚鑣。讓我們從於勒的身上,從菲利普的身上,看到人性的一些弱點,讓我們把對人的自然、樸素、真誠的愛和同情保留在我們的靈魂深處。”

陶行知說“教師要培養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本節語文課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由討論,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而形成的'一堂超出原先設計的課堂,課堂上學生們一個個精彩的發言出乎我的意料,讓我驚喜不已,我看到了學生潛能的如花綻放,看到了學生思維的激情點燃,我在課後不由得對我周圍的老師說:“這些學生讓我崇拜!”作爲一名教師,我想這就是最大的幸福。

教師要“無限相信學生的潛能”。在教學中,教師不能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而應把學生看做是具有獨立人格、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能夠自主發展的學習主體。教師的教學只能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才能取得實效。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教師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

轉變爲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由傳統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轉變爲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指導者;由傳統的靜態知識佔有者轉變爲知識的動態研究者。教師應當營造一定的讓學生得到充分施展才華、放飛自由心靈的空間。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強調讓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盡情地“自由表達”和“自由參與”,葉瀾老師倡導的“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也是這種境界。

那麼,如何才能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如何才能點燃學生的餓思維火花,學生的這些思維的“火”與“光”來自何處?我想:應該從疑問處來。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去發現學習中的疑問,不放過一切可疑之處,敢於質疑,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寧鴻彬老師要求學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師。)和對學生“三歡迎”(歡迎上課隨時質疑,歡迎發表與教材不同的意見,歡迎提出與老師不同的觀點),正是培養學生的求疑精神。通過對疑問的討論研究,最終獲得提高,“有疑者卻要無疑,則此方是長進”。

因此,作爲一名語文教師在備課時應該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對教學參考資料應當有自己的觀點,對所謂的“定論”也不要人云亦云。如果我們停留在前人的見解上裹足不前,不敢懷疑,不想超越,學習還有什麼意義?其次,面對語文課堂,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要更多地關注“你是怎麼理解的”“說說你的理由”“談談你的看法”等等,在這樣的情境中,教師就自然地引領了學生的質疑能力發展和敢於表達自己不同見解的勇氣。從而使學生的生活體驗、獨特感受在教材中受到充分的尊重,有了“合理合法”的地位。

本節課正是充分地尊重了學生的閱讀體驗,激發了學生敢於說“不”的勇氣,才讓學生的思維火花絢麗開放。

九年級語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篇9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品,作者用洗練的筆墨,清晰生動地勾勒出一幅19世紀法國小市民生活的剪影。深刻鞭撻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反映了社會的黑暗與腐朽。作品以貌似平淡無奇的敘述在悠然的餘韻中,讓我們得到了一個回味咀嚼,反思默想的機會。

一、彰顯學習的自主性和實踐性——讓課堂“活”起來。

教育的靈魂是以人爲本,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自主參與、自主變換、自主創新。形成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的思想,體驗語文學習給人帶來的愉悅,使個性得到充分發展。真正做到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裏,問題由學生去提出,知識讓學生去領會,規律讓學生去發現,方法讓學生去探究,效果讓學生去評價。教師則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促進者、欣賞者、,引領學生在探討、實驗、研究、體驗、創造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上課伊始採用多媒體、電子白板等多種方法,使教學具有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趣味性。“化靜爲動,以動促思”,圖文聲像並茂,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和興趣。這種先聲奪人的教學手段,一下就深深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力,是他們喜聞樂見的。情境導入也是他們感興趣的話題,現場調查:“親情、友情、愛情”是人類永恆的主題,你認爲這三點當中哪個最重要?有人認爲親情是最重的,因爲“血濃於水”。有認爲愛情纔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就足以證明這一點。有人認爲“友情”是第一要素,大千世界裏如果沒有朋友那將會是多麼孤獨寂寞。話題一提出同學們立刻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暢所欲言,課堂氣氛一下被調動起來了。

創設的教學情境學生願意參與,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探究慾望。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參與探究活動的機會。學習主動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促進學生在實踐中自得自悟,在合作中創新發展。彰顯了學習的自主性和實踐性,使課堂“活”起來。

二、突出學習的互動性和合作性——讓課堂“動”起來

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而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場所。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成爲課堂的主角,在課堂上盡情展現自己的才能。進行合作互動、質疑和探究,使課堂不斷向更高更廣的空間拓展,收到“授之以漁”寓教於樂的效果。課堂上雙方都處於一種積極的狀態中,沒有主次之分,活動的主體——學生脫離靜止狀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用討論、暢想、陶冶、表演等模式,培養學生“不唯上”“不唯書”的科學精神。使學生在認知上找到差距,引起探究興趣,掀起激烈辯論,切磋產生火花,培養了合作意識、團隊精神。通過合理的引導,使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審美、學會創造、學會發展。”以“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爲教學所追求的一種境界。

合作探究所設計的:

A、如果他們在船上遇到的不是窮水手于勒,而是百萬富翁于勒會是怎樣的情景?

B、窮水手于勒在買牡蠣時認出了親哥哥菲利普,情景又會是怎樣的呢?學生爭先恐後上臺表演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景,惟妙惟肖,淋漓盡致,達到和諧統一。這個環節的設計把課堂教學向生活延伸,豐富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課堂教學要以學生髮展爲目標,設法讓學生充分“活”起來“動”起來。教師就要將“教”的活動,科學巧妙地轉化爲學生“學”的活動。教師在活動中作用由明到暗,有主到次,師生互動,拓寬了學習的空間。體現出情感與認知的統一,師生關係和諧融洽,體現了學習的互動性和合作性,使課堂“動”起來。

三、體現學習的綜合性和實效性——讓課堂“亮”起來

多元、多彩,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魅力所在。從學習者的興趣與需要出發,以活動爲主要形式,綜合運用各種學科知識、技能和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於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學生拓寬視野,豐富知識,鍛鍊能力。在教學中不能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而應把他們看做是具有獨立人格、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能夠自主發展的學習主體。教學活動只能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才能取得實效,教師應爲學生搭建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讓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盡情地“自由表達”和“自由參與”的境地。

根據本課敘事特點按着:理解——品味——感悟——體驗——昇華爲線索,在分析人物性格時,抓住一個“變”字,通過變化對比,培養學生比較思維能力。在分析懸念鋪陳時,扣住一個“巧”字,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體驗反思:

A、你看了這個嫌貧愛富的故事後,有什麼感受和啓發?

B、在現實生活中,手足情是否禁得起世俗的考驗?經過討論同學們得出:不要把理想寄託在別人身上,應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奮鬥,去爭取。在親情和金錢上,應珍惜親情淡泊名利。5.12大地震全國人民衆志成城,血濃於水,情滿人間,摒棄了惟利是圖,金錢至上的陋習。

教師首先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傾聽學生的聲音,觸摸學生的感受,用尊重寬容的眼睛去發現學生的優點和不足,用平等的語氣跟他們對話交流。讓蒐集資料、感悟體驗、現場調查、品味表達、聯想反思等都由學生自主完成,充分張揚個性,展示才華。使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體現了學習的綜合性和實效性,使課堂“亮”起來。

《我的叔叔于勒》不僅讓我們領略了語言大師的藝術魅力,還深刻反映了一個時代、一個社會倫理道德價值取向,讓我們反思生活,反思人生。我們應該摒棄那種金錢至上的畸形人生,健全自己美好的心靈,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提高人生品味,做一個道德高尚,有良知有愛心的人。

九年級語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篇10

小說,作爲一種主要的文學體裁,在初中語文教材中佔據着重要的地位。小說教學,更因其內容的豐富、情節的曲折、形象的多異、主題的潛蘊性等特點而呈現教學的多樣性。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新的課程,新的理念,促使我們語文教學必須以新的姿態、新的面貌來迎接新的挑戰。在新課程的背景之下,爲了培養學生閱讀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賞力、評價力和創造性,我們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以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五冊《我的叔叔于勒》爲例,我的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課時:學生自讀課文。談閱讀印象與初讀感受。

第二課時:四步閱讀法,完成小說賞讀。

一、尋讀,辨析主要人物。

亮點探究一:

從標題上看,這篇小說寫的是誰?(于勒)從小說的內容看,于勒是小說的主人公嗎?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

1、討論前,教師提示:如何判定一個人物是否爲主要人物呢?有三個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說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創作意圖。這種帶着一個主問題進行閱讀的方式叫做尋讀,尋找發現,大家開始閱讀,發現後做好記錄,然後分組活動。並確定發言人。

2、學生尋讀課文。開始思考批註。

3、分組活動,確定本組發言人。

4、確定四個小組開始交流彙報各組的發現。

5、教師歸納小結。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這樣出現的,一是全家人的談話,二是插敘介紹,三是在遊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則是菲利普夫婦。

亮點探究二:

于勒雖然不是小說的主要人物,可老師感覺于勒這個人物在文中無處不在。大家的意見是怎樣的?從文中尋找信息談談你的理解。

1、學生尋讀課文,整理相關信息。

2、相互交流,明確:于勒顯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運決定着菲利普夫婦的變化,並在他們一家中佔據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瀾。他是小說的線索人物。我們帶着第一個問題閱讀解決了另外一個問題——小說的線索,這就是尋讀的效果。

二、理讀,體會精妙構思

剛纔我們一起弄清楚了小說的線索,下面請大家據此梳理本文的情節,對課文進行梳理式閱讀,就是理讀。並通過理讀情節,各提練一個字概括情節內容:

從課文順序上看:

[盼]于勒——[趕]于勒——[贊]于勒——[罵]于勒——[躲]于勒

從小說情節上看:

[趕]于勒——[盼]于勒——[贊]于勒——[罵]于勒——[躲]于勒

亮點探究三:

作家爲什麼作這樣的安排情節:

①爲什麼將“趕于勒”以插敘方式安排?

②爲什麼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這樣設計:于勒來過幾次信,再以寫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嗎?改後效果有什麼不同?

1、分組活動,確定小組發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發言,其它同學可作補充。討論明確:

①巧設懸念,開頭反覆渲染盼歸的氣氛與心情,埋下伏筆;

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構成情節的曲折美,俗話說“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這個道理。

③安排船上相遇給人物亮相提供了一個特有的展臺,更能體現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具有一種較強的諷刺意味。

3、教師小結:概括後板書:小說的情節美。

九年級語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篇11

一、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閱讀文本,這是對話的基礎。

通讀文本,並讀出自己的感受。這樣的閱讀纔是自由的閱讀,有效的閱讀。我們平時的教學,學生自己讀書的時間少,自己讀出感受的更少。上課伊始,學生還未開口讀書,學生未及進入作品之中體驗,教師就已經強加給了學生,表現出教師對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體驗的充分不相信。我在教學中,給學生一節課自由讀書外,還在這一課時加入了分角色朗讀展示。

二、爲學生創設問題有層次地探究文本,這是對話的關鍵。

作爲世界文學的精典名篇,既有內容的廣度,又有思想的深度。這篇小說怎樣教學才能實現耗時少、效果好,我設計了四個主問題和四個亮點探究活動:研讀課文,分析人物,歸納人物的性格特點;再讀課文,深入探究,理解“我”人物形象看,從而明確主人公人物;進而提煉主題,感悟啓示;最終,拓展延伸,昇華主題。這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讓學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義和閱讀活動的樂趣。

三、讓學生在探究與對話中表現並強化語文能力。

探究式閱讀讓合作學習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實踐。小組探究活動中,誰發言,誰記錄,誰補充都有明確的分工。而在表達中,要求學生努力達到表達自己的閱讀體驗、提練整合小組的觀點,說句意連貫、層次清晰、語言精美的話的目標。從一句到幾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據,切近題旨。

還記得《語文課程標準》中這樣的一段話:“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根據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的特點,實行探究式閱讀教學,爲學生搭建一個真正開放的交流平臺,變文本解讀爲文本賞讀、語言探究,並跳出課文讀課文,可以讓語文課教學呈現新的生機。

學生“唱戲”,老師搭臺。把時間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讓學生、教師、文本三者形成整體,讓三者交流、碰撞、溝通。學生可以挑戰文本權威,教師也可以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閱讀教學課堂成了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探究的舞臺,也成了學生與文本對話、教師與文本對話。

九年級語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篇12

《我的叔叔于勒》這篇課文以菲利普夫婦對待兄弟于勒態度的前後變化來揭露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至上的本質。在教學時,我抓住課文中對菲利普夫婦態度變化的緣由──“福音書”來教學生理解課文。

在教學時,我先讓同學們帶着感情反覆閱讀課文,大致理解內容後,我說道:“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敘述于勒寫了一封家信,菲利普夫婦把它當作拯救全家命運的‘福音書’,急切盼望發了財的于勒從美洲回來給他們家帶來好運。假如這篇文章中沒有這封信會是怎樣的情景?作者寫了這封信又起了什麼作用?”

帶着這個問題,我把全班同學分成幾個組討論,討論的氣氛相當濃厚,同學們把自己的意見小組中發表出來,討論後,我讓每個組選一名代表在全班發言。

第一組一學生說:“這封‘福音書’充滿了矛盾。我們的根據是于勒拋開‘買賣很好’的生意不做,而要去南美‘作長期旅行’,這不合情理。‘作長期旅行’爲什麼不能給家裏人寫信呢?既然能‘作長期旅行’爲什麼不能回家一趟呢?又說‘如果真不給你寫信,你也不必擔心,’還說‘我發了財就會回哈佛爾的’。顯而易見,這是一封矛盾百出的信件。這封信也不是什麼‘福音書’,我們認爲它是一封宣佈于勒生意倒閉的‘破產書’,完全不能給菲利普一家帶來什麼好運。”

第二組一學生回答:“菲利普夫婦把這封信當成一份把全家從苦難中拯救出來的‘福音書’,這完全是他們一廂情願。于勒真的發了財,也可直接往家裏寄錢,大可不必等到回來時才把錢帶回來。我們認爲作者這樣寫是爲了刻劃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徵。”

第三組一學生說:這封‘福音書’在全文中也是一條重要的穿插線索,于勒的形象完全靠它來改變。在沒有寫這封信前,于勒是一個‘壞蛋’、‘流氓’、‘無賴’……一封家書,他的形象完全顛倒過來,變成了一個‘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有辦法的人’。因而我們認爲這封‘福音書’在塑造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態度的變化上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四組一學生髮言:“于勒的這封‘福音書’對菲利普一家生活也同樣起了個不小的變化。儘管它漏洞百出,但菲利普夫婦‘有機會就要拿出來念,見人就拿出來給他看’,還把它當作女兒找丈夫的‘保險書’,而且每個星期‘都要衣冠整齊到海邊’去等候發了財的于勒回來。他們把這封信當成了向人炫耀的資本,當成了他們生活的精神寄託。這種在虛無的基礎上建立的寄託必將化爲泡影。”最後我小結道:“作者寫菲利普夫婦對待于勒的家書,完全是爲了刻畫菲利普夫婦貪婪勢利的性格特徵的需要,這也是‘福音書’所產生的作用。菲利普夫婦對待于勒的真正態度,完全取決於金錢,這在他們見到賣牡蠣的于勒的表現得淋漓盡致。”

九年級語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篇13

莫泊桑是一位擅長揭發剖析人物內心的小說家。他不是在人物的外貌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內心去揭開醜惡的靈魂。心理的揭示,又不是靠直接的心理描寫。從人物語言看,菲利普的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唉!如果於勒竟在這隻船上,那會叫人多麼驚喜呀!”把人物無數次的盼歸無數次的失望因而非常焦慮急切的內心表現得非常的充分,而當發現于勒竟是一個乞丐般的人時,菲利普太太“暴怒”,就把她因害怕于勒會重新拖累他們而變得十分冷酷的心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對於勒態度變化的語言對比,更徹底地揭露了人物冷酷而自私的心。作者還着力描寫了菲利普的神態,發財的唯一希望,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突然破滅,人物的心理難以承受這樣致命的打擊因而驚恐絕望是可想而知的,這從菲利普臉色由“蒼白”到“煞白”、兩眼由“跟尋常不一樣”到“呆直”的神色變化中清清楚楚地展現出來。作者正是通過這樣生動的描寫,體現了小說所表現的主題。

九年級語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篇14

10月13日,我在校內上了一節算是語文觀摩課,所講的是九年級上冊11課《我的是叔叔于勒》。基於曾在上個月去開封聽語文的省優質課大賽中,有老師講過這一課,所以我備課時,也採取了濟源樊靜老師的“精品細讀,品析人物”這個環節,同時也把主要的人物解析作爲課堂上的一個重難點。

我的這節課共三個環節,一目瞭然:

一、情節回顧,爲人物出場鋪墊

二、品析人物,着重對話神態描寫

三、對話熱線,和作者溝通交流

這三個環節其實目標只有兩個,怎樣認識一個人物,對作品的鑑賞和把握,能不能用自己的話和作者進行溝通。

在真正的授課過程中,在課堂上出現了一些小意外,學生在品析人物,再現人物形象的時候,從動作神態語言各方面的形象再現,以及情感朗讀,都顯示了較好的水平,可能一時間和學生融入一體,所以在時間的把握上出現了小得偏差,第二個環節的教學多出了5分鐘,導致第三個環節處理稍微有些緊張。

第二個遺憾是在板書的時候,寫錯了一個字,也是自己很出醜的地方,哎!把吝嗇的“嗇”寫成了別字,這種低級的錯誤以後一定要杜絕。

其實這節課看似很簡單,準備起來真的很難,很麻煩。因爲課堂上的彈性太大,學生參與的多,教師參與的少,自然課堂生成難以預測,只能憑藉“估計”和全面撒魚思想來着重準備,既要備課,又更要備學生,備可能的“課堂生成”,因此需要老師有“高屋建瓴”般的真知灼見,能夠從容的應對一切可能出現的局面,能夠做好學生的舵手,既要學生迎風破浪,又要學生不迷失方向。既要求教師可以最快的融入課堂,又可以抽身局外,有效的引導學生。

就像這一課一樣,我的任務就是放手讓學生去“再現“人物形象,又要適時的引導學生去關注原因,關注一些社會現象。而我所做的遠遠不夠,我所講的課遠遠不是自己想要的效果,看來”路漫漫其修遠兮“,我仍需不止的努力!

九年級語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篇15

本課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本冊第三單元第二課。這一單元收錄的四篇文章都是小說。在前幾冊的語文教材中,小說這種文體雖曾出現過(如:都德的《最後一課》),但真正系統的來認識和學習還是開始。通過塑造生動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揭示人性的假惡醜,彰顯人性的真善美,這是小說的主要功效。高爾基說過“文學即人學”。它對人物內心活動揭示之深刻,對人物性格刻畫之細膩,是其他文學形式所無法比擬的。讓學生通過對小說的閱讀,在享受審美愉悅中,認識自己,提升自己,同時引發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思考。這便達到了語文教學人文性與工具性相得益彰的結合。本單元既承載前四冊零散小說篇目學習之系統化,又下啓本冊第五單元古典小說學習之基礎性,這對於養成學生閱讀小說的習慣,提高閱讀能力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學語文教材傳統篇目,是法國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代表作之一。小說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其親兄弟于勒的前後態度變化,在細膩入微的語言、神態描寫中揭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反映出了多元化的主題思想,給人啓發,耐人尋味。初讀本文,情節曲折迴環,引人入勝,看似簡單容易。但要引導學生深入細緻的品味理解,是有一定難度的,特別是挖掘文字內涵中的思想。因而,在第一課時疏通了情節線索的基礎上,本節課中通過一些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爲深入理解文章的多元主題做鋪墊。這便是本課時學習設計的主旨所在。

九年級語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篇16

教學在合作討論與交流表達中結束了,回顧這篇文章的教學。我覺得三種構想的實施是成功的。

一、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自由讀好文本。

這是對話的基礎。通讀文本,並讀出自己的感受。這樣的閱讀纔是自由的閱讀,有效的閱讀。而我們平時的教學,學生自己讀書的時間少,自己讀出感受的更少。上課伊始,學生還未開口讀書,學生未及進入作品之中體驗,教師就已經強加給了學生,表現出教師對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體驗的充分不相信。我在教學中,給學生一節課自由讀書(自習除外),並要求在讀完後能談自己對作品、人物的認識。事實證明,這個目標實現了。

二、爲學生創設主問題有層次地探究文本。

這是對話的關鍵。作爲世界文學的精典名篇,既有內容的廣度,又有思想的深度。這篇小說怎樣教學才能實現耗時少、效果好,我設計了四個主問題和四個亮點探究活動:尋讀,解決主要人物和線索人物的問題,這是打開文本的鑰匙;理讀,解決作品的思路,這是學生最易獲得的感性認識,並通過理性探究體會構思精美;品讀,通過品讀細節認識人物形象,並進而學習人物塑造的方法,這是小說閱讀的中心任務;說讀,表達自己對文章主題、美點、人物的認識和理解,這是閱讀的更高層次。這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讓學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義和閱讀活動的樂趣。

三、讓學生在探究與對話中表現並強化語文能力。

探究式閱讀讓合作學習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實踐。小組探究活動中,誰發言,誰記錄,誰補充都有明確的分工。而在表達中,要求學生努力達到表達自己的閱讀體驗、提練整合小組的觀點,說句意連貫、層次清晰、語言精美的話的目標。從一句到幾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據,切近題旨。

還記得《語文課程標準》中這樣的一段話:“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根據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的特點,實行探究式閱讀教學,爲學生搭建一個真正開放的交流平臺,變文本解讀爲文本賞讀、語言探究,並跳出課文讀課文,可以讓語文課教學呈現新的生機。

學生“唱戲”,老師搭臺。把時間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讓學生、教師、文本三者形成整體,讓三者交流、碰撞、溝通。學生可以挑戰文本權威,教師也可以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閱讀教學課堂成了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探究的舞臺,也成了學生與文本對話、教師與文本對話、生生對話。

九年級語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篇17

在過去對這篇小說進行教學時,學生能體會到這篇小說的主題提示了當時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純粹的金錢關係,我的教學也就到此爲止。但從新課標要求來看,小說的主題挖掘到此,對學生沒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新課標要求要更多關注人性美,對學生進行健康的情感滲透。

我先讓學生體會菲得普夫婦,讓學生尋找他們身上的人性美。一句話就把學生看問題的角度完全顛倒過來了,學生在討論後,就有人說,在私有制社會裏,菲得普夫婦對於勒是寬容的,不然不會讓于勒佔有自己應得的家產,爲了讓能有改過自新的機會,他們還把于勒送到海外淘金,他們盡到作爲兄長的責任。

另外這篇小說選取的不是我們成人的視點,而是一個與我們學生年齡相仿的少年人的視點,一個少年人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靈和感受我們成年人的世界,觀察和感受我人成年人的“思想”和“感情”。小說的我的叔叔過去是不是“花花公子”,是不是“無賴、流氓”,對於“我”並不重要,重要的只是當下這個“人”,這個人與“我”的關係,這是一種生來的本能,是自然流露的同情心,這也是人性的美麗之所在。

對於金錢的認識也是這篇課文與現代社會的一個切合點,擁有什麼樣的金錢觀,對於青少年的成長也到頭重要,金錢雖然不是至爲重要的,但我們生活在社會中離不開金錢,只要我們通過正當的勞動獲得金錢,都是對我們勞動的一種肯定。

所以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我儘量爲學生設置一種寬鬆自由的環境,讓他們能積極主動地質疑和釋疑,在參與討論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九年級語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篇18

學生質疑把課堂教學推向了高潮。

朱熹曰:學貴有疑。而引導學生主動地提出自己的疑惑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爲重要。我直認爲學生成績差一般不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過去的教學中也確是如此,但這節課我不得不爲我低估了學生的能力而感到慚愧。

在前面學生已提了關於文章主人公的問題,這一問題的討論也大大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質疑的同學還真不少,特別是這樣兩個問題確是說到了點子上。

我正在對小說的人物形象進行小結時,柯萌萌同學突然舉起了手,我示意讓她站起來。她說:“我有一個疑惑,我認爲于勒並沒有在海外發財,如果發了財,她應該把錢寄回來彌補過去給我一家帶來的損失,他在信中不是流露了這一想法嗎?至於于勒寫信說他發了財,那只是他對兄弟的一種安慰,是個美麗的謊言。”

此言一出,馬上就有同學站了起來,潘詩婭說,小說中不是通過艦長話來說明於勒在那邊闊綽過一人時期,他之所以又破產了,那是因爲于勒無法改變他那“花花公子”的秉性。

柯萌萌同學又站起來說,我不同意這種說法,于勒在信中說希望能夠賠償我父親的損失,說明於勒已有悔改之意,他後來又說要去南美作長期的旅行,這本身又是一個“謊言”,證明他並沒有發財,不然發了財正好回家炫耀一番,還跑去旅遊幹什麼?

接着又有同學站起來了,我並沒有阻止之意,就讓他們這樣無拘無束地說,這樣的機會太少,我還需要做什麼,甘願在教室裏當起了聽衆。

後來又有學生提到,菲得普夫婦這樣做已做到仁至義,他們並沒有錯。這涉及到小說的主題,也正是這篇課文難點,於是我進一步引導他們再在小組內討論,形成了統一意見再回答。

九年級語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篇19

《我的叔叔于勒》是19世紀法國著名文學家莫泊桑的小說作品。主要是通過發生在親兄弟之間因貧窮而不認弟的故事講述,揭露資本主義社會裏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以及小人物的辛酸。通過課文的學習,使學生對小說的結構和特點有更進一步的瞭解,樹立正確的親情觀、人生觀。要想在一兩節課的有限時間裏,詮釋這篇經典作品,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我嘗試“長文短教”法。打算用兩個課時,重點理清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題。第一課時緊緊抓住文體特點,把握小說三個要素,精心設計了幾個環節,特別注意到了環節之間的自然銜接。

首先,從人物出發,學生快速閱讀全文,圈點出人物,理清人物關係。通過菲利普夫婦對親弟弟于勒稱呼、心理、採取的行動的變化,完成對錶格的填寫。在這個環節,要求學生對課文材料進行篩選,培養學生的速讀和提取重點信息的能力。同時,表格的填寫,對文本又再次熟悉了。爲情節的梳理作好了鋪墊。

其次,對情節複述的處理。在表格填寫的基礎上,結合書後練習,請學生從邏輯、心理、技巧、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討論交流後選取喜歡的角度進行復述。然後,相互點評。這個環節,培養了學生的協作和評析能力。

再次,對重要文段的處理。根據最能體現作者創作意圖的高潮部分,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放手讓他們自己發現並解決問題。這個環節,在後來看,成了本節課的一個亮點。很多學生都參與進來,提了好多問題,而且他們相互的解答也完成的很好,掀起了一個課堂學習氣氛的高潮。

再其次,對主題的把握。通過文中“父親看着女婿給她(母親)使了個眼色”這處細節描寫中,父親心理的猜測,引出金錢在人物親疏關係上的決定作用,自然而然的得出本文的主題——資本主義社會裏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以及小人物的辛酸。再次用填表的形式提示性的完成,增加了文章線索的理解和概括主題的規範化訓練,爲今後的主題歸納打下基礎。

最後,對主人公的把握。課前我想通過討論,把這個環節設計成本堂課的又一個高潮。果然,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用人物描寫中神態、動作、心理等重要字詞概括了人物性格,圍繞主人公是誰這個問題,分別找出自己的根據,展開了積極的交流與討論。之後,我不失時機的點評並且給出了小說主人公判斷的標準和方法。加深了學生的印象,鞏固了教學成果。

整個課堂,雖然容量很大,但是思路很清楚,每個環節都是緊緊相扣的,上個環節爲下個環節做了很好的鋪墊,使得每個結論的得出都是水到渠成的。教學的整個過程始終貫穿“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真正讓他們參與了課堂,在潛行中收穫了知識,鍛鍊了自己的語文綜合能力。因此,教學預想完成的很成功。當然,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在複述故事情節的時候可以再簡潔點,上一個同學複述了,不足的地方同學點評後,下一個同學就要有改進,避免重複相同的不足。這樣就可以節約時間,使課堂更注意到實效。

九年級語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篇20

這是法國作家莫泊桑的一名小說,在教授中我是這樣做的:

1、備課既是備教材又是備學生。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否高漲,關鍵在於老師怎麼調動?關鍵在老師,不在學生。只要老師引導到位,學生是聰明的,他會和你積極配合的。恰到好處的鼓勵學生,也是真誠的讚揚。親其師,信其道“也許就不那樣難了。

2、熟能生巧,方能應用自如。

這節課我背得很熟,整個環節設計,每一個問題引出和引導,我都做到了應用自如。源於我課背的熟練,準備的充分。我知道我不是最聰明的人,但我知道笨鳥先飛可以早入林。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纔可以讓自己信心倍增,不至於忙亂出錯。

3、利用本節教學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通過初讀感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續寫結尾培養學生的想象和寫作能力;通過合作質疑,培養學生的善思和團結合作能力;通過字詞句段的賞析培養學生的品詞欣賞能力,通過分析人物形象,培養學生客觀的看待事物的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而且每一問題的解決都是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

下一步的教學中,多讀多練,讀書增強學識,增加知識儲備。通過本節課教學,讓我更深刻的認識到自身知識儲備還不足。所以每日必讀書也就是我的必修課。在閱讀中爲自己的教學提供更多的教學資材,並且不斷的鑽研教育理論書籍,指導自己的教育實踐。讓自己的教學在理論的指導下,更科學,更有效。

九年級語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篇21

在引導學生弄清人物之間的關係時,有的同學就問:誰是小說的主角,全班同學形成了兩派,一派認爲于勒是小說的主人公;一派認爲菲得普夫婦是小說的主人公。

說于勒是小說的主人公的同學認爲,小說人物之間的聯繫是圍繞于勒是否有錢展開的。于勒有錢時,菲得普夫婦盼于勒歸來,對於勒讚不絕口,分文不值的于勒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于勒沒錢時,菲得普夫婦躲于勒,怕于勒歸來,罵他是個賊是個流氓。于勒是否有錢決定着菲得普夫婦對他的態度,而態度的變化正是揭示了小說的主題,親兄弟之間也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係。

說菲得普夫婦是小說主公的同學認爲,小說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寫夫婦倆的語言、神情、心理,通過他們的言行的變化我們可以體會到他們複雜的內心世界,更能凸現夫婦倆自私、見利忘義、冷漠、愛慕虛榮的性格特點,這些性格特徵正是反映的主題。

課堂上喬景龍、張攀、袁 園等五六個同學都參與了這場討論,他們發表看法時有理有據,這個問題是我意料之外的,教參中並沒有提到,我只是從參考資料中偶爾看到過說菲得普夫婦是主人公,可在課堂作業中說到于勒是小說的主人公,我還真一時難以下決定。然後,既然無法找到正確答案就不告訴學生唯一答案,讓讓他們在課堂中留下遺憾,說不定更能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最後我只是作爲了一個小結:小說的題目是《我的叔叔于勒》,可於勒卻是作爲暗線,略寫和虛寫他的過去和未來,而集中筆墨表現菲得普夫婦對於勒的態度變化上,從而刻人物的性格特徵。對於名著,作爲賞析者,由於角度不同,觀點也就不同,不是說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嗎?同學們可以保留自已的觀點。課後還有的同學來問我這個問題,就證明了這一懸念。

九年級語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篇22

這節課可以說是一節成功的課。學生在對話中產生了爭鳴,辯論。學生能夠積極思考,在回答問題後又產生了新的問題,同學之間互相質疑,互相討論,互相提高,對這一課的重點有了更深的認識。學生能夠較自由的發言,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問題,與老師互相問答。這時的師生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學生的問題是這節課不斷探究深入的推動力,隨着問題的深入,對課文的理解就越細,無須教師多嘴多舌,教師成了真正的導演。這種默契的對話,是師生心與心交流的體現。這種交流是建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礎上的,同時也離不開學生對課文的深度理解。

通過比較在不同時期的幾次課堂教學,新課程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教學方式的轉變,更是一種思想,教師要切實地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創造性地利用教材,和學生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對話。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