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初一語文上冊《雖有嘉餚》教學反思(精選5篇)

本文已影響 3.22W人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一語文上冊《雖有嘉餚》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一語文上冊《雖有嘉餚》教學反思(精選5篇)

初一語文上冊《雖有嘉餚》教學反思 1

《雖有嘉餚》是選自《禮記·學記》的一篇短小精悍的議論文,文章本身非常短,多用對仗句,音節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易於記誦。對初一的學生來講,在學過《論語》、《世說新語》中的選段、選文之後,字詞的積累和文意的理解問題不大。同時,從文章的形式來講,這是一篇議論文,學生上初中以來,第一次接觸到議論文,學的多是記敘文,從文體來講,對議論文不熟悉,不能過分強調文體和論證手法,但也不能不涉及。

這篇課文主要論述了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文章一開頭就運用了類比論證的手法,從“即使有美味的菜餚,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的道理。接着講到教與學的關係,一個人只有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後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別人之後才發現自己也有不懂的地方,這樣纔會反過來不斷地鑽研、提高,最後得出教學相長的結論。在結尾部分引用《尚書》中《兌命》篇中的話來證明自己的結論。

在上課的過程中,學生問我,爲什麼“雖有嘉餚”的“嘉”和“美味佳餚”的“佳”不是同一個字?這個問題難住了我。首先,我想到可能是通假字,但是書下注釋中沒有出現,我又想是不是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區別。但是也查不到相關的資料。後來我想到了從字本身出發,從這兩個字的'造字本義出發來看:在甲骨文中,“嘉”是一個合體字,由“壴”(即鼓的象形)、“力”和“口”組成。很明顯,它是一個形聲字,上面表意,下面的部分是表示讀音。鼓在古代表示歡樂的氛圍,祥和的氣氛,“喜歡”的“喜”上面也是這個字。“嘉”是好和美的意思,而“佳”的字形則是一個人靠在兩塊玉石上。顯然,用第一個更爲合理。這個發現令我快樂,這不正是“教學相長”的實踐嗎?

學習本身是一種實踐活動,必須用實事求是的態度來對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的正確。我想到了教學活動。其實教學本身是一個雙邊活動,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獲取知識,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便不得施展,事半功倍。就像《師說》中說的那樣“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只是“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而已,就讓我們共同學習吧。

初一語文上冊《雖有嘉餚》教學反思 2

課堂是學生的舞臺。

教師是也只能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過多的展示勢必撼動學生的主體地位,他們缺乏了表現的機會,缺乏了“綻放”的體驗後肯定是影響注意力的.。這節課,我何不在“質疑”、“解疑”上再多給學生一些時間和空間呢?何不取消那幾個“有梯度”、“見水平”的預設問題呢?

公開課的目的不應只關注教師素質的檢閱,還應成爲學情研究的真實素材。

過多地關注教師素質,只會促使“作秀”、“表演”,而關注學情,課後共同研究學情,則能使教學的有效性和科學性增強。比如這節課中,學生不能提出“‘由學講到教沒有過渡,缺乏邏輯性’的說法正確嗎?”這個問題,教師值得研究;學生看投影的目的就是爲了抄筆記值得研究;平日裏學生髮言積極,大型活動就膽量小了,值得研究;成績最差的張文迪同學大膽發言,正確地回答出問題值得研究……

完不成既定任務又何妨。

絕大多數執教公開課的老師坦承:“這課還得‘回火’,不然孩子沒法吃透”,我也是,明天肯定得講深講透文意,否則學生月考就要“愁斷腸”了。何不上成常態課?何不實實在在地完成前幾個環節?我警醒自己。下次,咱就在教室上課,就盡情地讀,敞開了說,熱烈地討論,不見得不精彩。

“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深處漫溯”會發覺自己課堂中缺漏甚多,惟求循着“人的教育”的初衷不變,惟願學生們能快樂地馳騁!

初一語文上冊《雖有嘉餚》教學反思 3

我把枯燥的識字教學和同學們喜愛的遊戲相結合,讓學生對學習充滿興趣,激情高漲。比如在讓學生畫生字時,我讓學生和生字寶寶做捉迷藏的遊戲,因爲這個遊戲是他們最愛玩的,所以他們在畫生字時,臉上還帶着笑容,甚至有一個小朋友還邊畫邊用手指指着生字說:"我捉到你了。"把畫生字當成一件有趣和幸福的事去做。在檢查生字時,我又讓學生和生字交朋友,正是這樣的角色轉換,學生不再把識字當成一種強加給他的任務。而是真正放鬆的去叫它們的名字,活躍了課堂氣氛。

總之,識字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會認字,會寫字,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會獨立識字。識字是寫作和閱讀的基礎,也是學習能力的基礎。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結合學生的`思路特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參與識字教學,處處從學生主體的實際出發,鼓勵學生想象,實踐,從而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成爲培養學生髮現興趣和熱情探索的熱土。

初一語文上冊《雖有嘉餚》教學反思 4

看了這段文學,很容易讓我們想起在《實踐論》當中說的一段話:“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親口嘗一嘗。”從這裏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點:非常重視實踐,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於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是否正確。

進行實踐必須抱着現實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態度,以清醒冷靜的態度面對現實,是一就是一,絕不說是二。即使錯了,也不敢於承認,使知道行合一,理論和實際聯繫在一起,反對空頭理論。這樣就有了“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這種自然而然的結論。

學習本身是一種實踐活動,當然必須用實事求是的態度來對待,而不能摻雜使假或者驕傲浮躁。“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另一方面,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二者相鋪相成。這樣來看問題,同樣也是現實的和實際的。

初一語文上冊《雖有嘉餚》教學反思 5

《雖有嘉餚》這篇課文選自十三經之一的禮記,主要論述了教與學的關係,文章開頭運用了類比的修辭手法,將嘉餚和至道進行類比,提出了學習過程中實踐的重要性,接着探討教與學的`關係,只有學習了,纔有可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處,然後才能自我反省的可能。教人之後纔有可能發現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反過來才能不斷地鑽研、提高,得出了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這樣一個道理。

學習的確是一種實踐活動,必須實事求是,一點兒也不能馬虎,道理明白了,就要付諸行動,通過實踐來證明理論的正確與否。

所以,上這一課時,我對翻譯課文這個環節做了嘗試,要求學生給同桌翻譯,當一回老師。之後再結合課文內容談體會,效果較好。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