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三篇大綱

本文已影響 2.71W人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童話,內容生動有趣,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注意培養學生上課傾聽的能力,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三篇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

今天一共用了兩課時。15個生字都是隨文識字。

首先由小蝌蚪的特點導入,隨文認識“腦”及月字旁的字。隨後根據屏幕提示畫出小蝌蚪長大以後的特點。(直線,共三處)隨文認識三個動詞“披” “露” “鼓”。畫出小蝌蚪的特點。(直線)小蝌蚪與青蛙長得不像由此揭示課題。

其次,自讀課文,畫出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發生了哪些變化(曲線),朗讀。着重“遊哇遊”。

再次,小蝌蚪找媽媽時向哪幾位大人打聽了消息(鯉魚阿姨 烏龜)隨文“迎” “阿” “姨” “寬” “頂” “龜”。

分角色朗讀。

最後,複述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缺:①應該先找媽媽,再發現自己的身子發生了變化。②複述時,青蛙的特點沒有說清楚,只是能說則說。③可以適當提一提擬人手法。

補:回去整理教案的時候發現,還是先講變化再講找媽媽比較好。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2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傳統課文,因其內容生動、有趣而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變學生上課被動和機械訓練的弊端。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尋人啓事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對某件事所表現出來的喜愛的情緒。課堂中,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有無,直接影響着課的質量。上課伊始,老師神祕地告訴學生,剛纔在校門口看到了一張尋人啓事,想看看嗎?在同學們詫異聲中,教師用幻燈打出《尋人啓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在哪裏?聽說二(7)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

同學們恍然大悟,不一會兒小臉上個個綻出燦爛的笑容,原來是可愛的小蝌蚪找他們幫忙來了。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問:“你們願意幫這個忙嗎?”孩子們一邊齊聲響亮地喊願意,一邊迫不及待地打開課本讀課文。沒有大費周折的導入語,也沒有頗費時間的練習題,學生就這麼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進入了角色。

二、讀、說、貼、討論學文,豐富語言的積累

1、讀——分層朗讀,讀出感情

(1)初讀。教師有趣導入課文以後,隨即拋出問題。a、課件播放全文,學生思考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b、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從文中找出它媽媽的特徵。學生在讀中瞭解內容梗概,獲得整體感知。帶着問題讀,使讀不再是漫無目的,提高了讀的質量。

(2)精讀。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教師精心導學,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課文第二、第三兩小節,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處理如下:a、讀這兩小節,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b、比較句子。(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見烏龜在水裏遊,就追上去。c、朗讀指導。重點指導小蝌蚪與鯉魚、烏龜之間的對話。d、分角色朗讀並表演。

2、說——以讀促說,說中理解

(1)說順序。要求學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後,說小蝌蚪的生長過程。通過學生的說來完成填空題。

(2)說內容。在學生知道青蛙的樣子以後,要求他們在尋人啓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徵。把學到的內容及時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3、貼——據文貼畫,貼中取樂

教師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爲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後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小青蛙。通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教師相機貼出對應的圖片。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鬆自如,毫不吃力。

4、討論——形式多樣,深入引導

新基礎教育理論認爲:“任何學校教育活動都會對人的身心產生多方面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所以,每一項學校教育活動都應顧及學生多方面的發展。”課堂教學尤需如此。鯉魚媽媽說蝌蚪媽媽四條腿,寬嘴巴,烏龜卻說蝌蚪媽媽長着大眼睛,披着綠衣裳,到底蝌蚪媽媽長什麼樣呢?他們倆誰說的對呢?問題一拋出,立即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積極討論,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變被動爲主動。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說出蝌蚪媽媽的樣子,並加以引申。通過學生課前資料的尋找以及課上資料的交流,學生知道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並且開動腦筋說出了許多保護的措施。增強了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體現出育人的本質和實現育人的功能。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也有許多遺憾。比如:學生讀懂了課文,但對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總結的不及時、不明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將堅持把讀的權利留給學生;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評的自由還給學生。通過感悟、聯想兩個支點,儘可能讓全體學生參與,人人動腦、動口、動手,全員活動,全程活動,成爲學習的主人。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3

隨着課程《小蝌蚪樂趣多》的開展,孩子們在前期已經瞭解了小蝌蚪的`生長變化,也熟悉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情節。追隨孩子的興趣,發現他們對《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非常喜歡。我們就和孩子一起討論:你喜歡哪個小動物?你最喜歡扮演誰?孩子們各抒己見,於是就有了表演的衝動,爲了滿足孩子們內心的需求,就一起決定表演《小蝌蚪找媽媽》。

由於孩子們早已熟悉了故事的情節,然後根據情節的需要,讓孩子們學習了小蝌蚪與小動物的對話。根據故事內容,共同討論出四句對話的唸白:(如:你好,你好,你是我的媽媽嗎?我不是,我不是,你的媽媽XXX(寬嘴巴、四條腿、白肚皮),然後按故事情節分角色進行遊戲。

在第一次試教中,我先讓孩子迴應故事情節,再遷移已有經驗,創編小蝌蚪各種遊的動作,並能隨音樂較輕快的做小碎步,做到動作協調。然後討論:小蝌蚪在池塘裏遊的時候,四個小動物應該做什麼動作?最後尊重孩子的意願,誰想做小蝌蚪,誰想做鴨媽媽、烏龜媽媽等小動物?幼兒自主選角色進行遊戲多遍。

通過第一次試教,發現整個活動組織下來偏向語言活動,可能活動導入講的太多,幼兒演繹的樂趣沒有表現出來,孩子們不會傾聽音樂,不知道音樂什麼地方做什麼動作。於是,準備把活動的重點放在感知音樂、完整遊戲。

在第二次試教中遷移已有遊戲經驗,開始隨樂玩小蝌蚪找媽媽的遊戲。我先介紹各個場景,帶領幼兒隨樂玩遊戲。在遊戲中,我重點評價孩子表演的動作,如:鴨媽媽你覺得表演的怎樣?鴨媽媽呢?烏龜媽媽呢?然後,交換角色,幼兒隨樂玩遊戲。最後通過創編遊戲情節,比如一起討論:小蝌蚪一路上還會遇到誰?隨樂玩小蝌蚪找媽媽的遊戲。

通過兩次活動的試教,孩子們已經在熟悉音樂的基礎上,能動作協調的進行完整遊戲了,還會按故事情節創編並自主分角色進行遊戲,遊戲中還初步知道尋找空地方遊,不能碰撞,體驗了與同伴、老師分角色遊戲的快樂。通過本次活動的學習,我一直在思考:孩子們演繹的語言、動作、表情都很棒,也有着愉悅的心情去參加遊戲,而且在遊戲中很投入,真正體現了自主、自發、創造、愉悅的理念。解讀活動名稱,遊戲活動:小蝌蚪找媽媽,老師們一起討論:遊戲要體現孩子的創造空間,而整個活動還處於根據故事情節表演故事內容,真正表演中體現創造的成分很少,只是停留在故事情節內容表演上,沒有遊戲創作的空間。所以,建議活動名稱調整爲故事表演:小蝌蚪找媽媽,與目標相符合,更貼近孩子。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