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五年級教案

《小麻雀》教學反思(通用10篇)

本文已影響 3.73W人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麻雀》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麻雀》教學反思(通用10篇)

《小麻雀》教學反思 1

《小麻雀》一課比較簡單,教學重點主要是學會歌曲之後,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創編歌詞的。

書上的原創歌詞是:“小麻雀喳喳叫,走起路來蹦蹦跳,見了媽媽唱支歌呀,見了小朋友問聲好。”在引導學生創編歌詞前,我讓學生先了解小麻雀的特點,嘰嘰喳喳的叫,愛蹦蹦跳跳,所以作者把它寫成一個愛唱歌、懂禮貌的.小麻雀。接着我請學生說一說自己熟悉的小動物,學生很快說出了很多小動物,有的說小狗,有的說小貓咪,有的說小青蛙。我告訴他們:最好對照第一段的歌詞,小狗是兩個字,怎麼把它變成三個字,馬上有學生回答:“小花狗”、“小黃狗”。

師:那麼小狗的特點都有什麼呢?生:小狗忠誠、喜歡搖尾巴、吐舌頭、吃骨頭等等,大家一起動腦筋編出了第二段:小花狗汪汪叫,走起路來蹦蹦跳,見了媽媽搖尾巴呀,見了小朋友啃骨頭。

小花狗汪汪叫,走起路來蹦蹦跳,見了媽媽笑一笑呀,見了小朋友伸舌頭。

學生唱着自己編的歌詞興致特別高。接着,我請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並試試把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編在歌中。每個孩子都要發言,誰說得好就採納誰的意見。

《小麻雀》教學反思 2

在教學《小麻雀》一課時,我抓住主要問題普季克是怎樣的一隻小麻雀,麻雀媽媽是一個怎樣的媽媽展開來學習。先弄清楚在普季克的成長過程中,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開始,不相信,樣樣愛按照自己的意思解釋;後來,不相信,還不知道自作聰明是吃虧的。最後,會飛了,感到很高興,但看到爲自己受傷的媽媽,鼻子酸酸的。通過這三個階段的學習就可以看出普季克是一個自負,不虛心的孩子。

再通過抓住關鍵詞、句來理解,體會麻雀媽媽和普季克的心情。如“普季克終於會飛了,他感到十分高興;可看着媽媽那光禿禿的尾巴,他又覺得鼻子酸酸的.。讓學生理解普季克高興是因爲自己終於會飛了,鼻子酸酸是因爲媽媽的尾巴變成“光禿禿”的;這是小麻雀自己給媽媽帶來的災難。鼻子酸酸寫出了小麻雀非常難過的心情。說明普季克心疼媽媽,懂得了自己成長過程中媽媽也付出了代價。

《小麻雀》教學反思 3

在教《小麻雀》一課時,學生學會歌曲之後,我是這樣引導孩子創編歌詞。書上的原創歌詞是這樣的:“小麻雀喳喳叫,走起路來蹦蹦跳,見了媽媽唱支歌呀,見了小朋友問聲好。”

在引導學生創編歌詞前,我請大家先想一想小麻雀的特點是什麼,愛喳喳叫,愛蹦蹦跳,所以作者把它寫成一個愛唱歌、懂禮貌的小麻雀。接着我請大家說一說:“你最熟悉的小動物是什麼?”學生只說出小動物的名字很容易,有說小狗的,有說小貓咪的,有說小雞的......我告訴他們:最好對齊歌曲的節奏,能不能把“小狗”變成三個字,馬上有學生回答:“小花狗”、“小黃狗”。 那麼小狗的特點是什麼呢?很忠誠、愛搖尾巴、吐舌頭、吃骨頭等等。好了,把小狗當成你最要好的朋友遍進歌曲中吧。很快學生編出來了:

“小花狗汪汪叫,走起路來蹦蹦跳,見了媽媽搖尾巴呀,見了小朋友啃骨頭。小花狗汪汪叫,走起路來蹦蹦跳,見了媽媽笑一笑呀,見了小朋友伸舌頭。”

接着,我請四人小組爲在一起,說一說每個小朋友想把哪一種小動物編進歌中,選一種一起來創編。每個孩子都要發言,誰說得好就採納誰的意見。編好了再連起來說一說,然後聽老師放伴奏音樂,各組小組長領着組員再練唱幾遍。最後請幾個組分別上臺表演一下自己組新編的歌詞。

通過對《小麻雀》原創歌曲的分析,學生懂得了怎樣編歌詞,每個孩子都積極參與進四人小組進行有效的.創編活動。這個過程讓學生明白:編創歌詞每個人都能做到,當你做不到的時候,可以從小組同伴那裏得到互助,通過訓練,逐漸地提高自己的創造能力。在編創中,兼顧到節奏、語言、自然常識的準確,達到了音樂與文學的融合,提高了思維能力。

《小麻雀》教學反思 4

講完《小麻雀》這一課,我想這對麻雀母子對學生的心靈觸動是比較大的。

這是一篇童話故事,重點是通過文章裏的重點詞句體會任務的心情以及小麻雀的成長過程,並從中吸取成長經驗,全面、正確的認識這對母子。

其實,自然界的動物是和人有着相似的經歷的。動物們有它們的育子方式,更何況我們人類呢,何嘗不是一樣的?學生通過體驗小麻雀普季克的.成長經歷,很容易聯繫自身實際並從中吸取成長經驗,相信會感悟到許許多多的東西。

在學習課文中寫媽媽對普季克的五微關愛以及普季克的自作聰明時,通過分角色讀這對母子的對話讓學生用心感受這字字句句所要表達的深層意思。學生聽得很認真,分析的也特別用心,想必此時學生們的感受也是最真的吧。雖然,有的學生不喜歡舉手發言或者沒有發言的機會,但是從他們的眼神可以感覺到,這對母子的不同行爲所產生的感悟已經觸及到孩子們的靈魂深處了。五年級的孩子已經屬於小學高年級階段,對文章深層意思的理解已經有一定的感悟能力了。

學生讀普季克對那個莊稼漢自以爲是的看法時,在讀到“他翅膀上的毛都讓貓給咬掉了,光剩下兩根骨頭了!”時,不少學生情不自禁地發出了笑聲。不言而喻,學生知道普季克的理解自然是錯誤的,而普季克與媽媽爭執時,又說要讓所有的東西都能飛。這些內容又照應了前文,進一步表現了普季克固執、強硬的性格。他不願意相信媽媽的話,這其實就暗示了這樣自作聰明不聽勸告是要吃虧的。在這一點,學生理解的也不錯。

當普季克遇到危險時,他媽媽爲之奮不顧身的情形時,也讓人感動。學生通過理解體會“撲、推、豎、張、瞪”這些動詞時,個個踊躍發言,看法都比較深刻,都談出了自己真實的感受。結合生活實際,自然就體會到了作爲母親對孩子點滴呵護所折射出的偉大母愛。學生舉例子談體會,可以真實體會到自己的母親其實也亦如此。

所以,像這樣一篇如此觸動人心的文章作爲課文,我覺得真是特別好。文章的無聲言語所賦予的教育意義,學生在字裏行間通過讀去怎樣做人處事,去感悟那偉大的母。從而,這些東西就變成了自己的理解,無聲勝有聲,潛移默化,甚好。

《小麻雀》教學反思 5

結合平日對小班幼兒的觀察不難發現,他們在說話時,不太會控制音量,有時很大聲,常常會影響到別人。《愛唱歌的小麻雀》是一篇充滿關愛之情的溫馨小故事,作品圍繞“愛唱歌的小麻雀卻不能唱歌”的主線,以小小的懸念吸引着孩子,通過簡單重複的對話,使孩子慢慢獲得一份情感的愉悅,從而延伸爲內化的行爲。

同時,小班孩子對周圍環境具有好奇心,尤其對小鳥、小烏龜、小兔子等動物充滿了關愛之情,而小班孩子在言語表達上有些不完整、有些單一、個別小朋友還出現不願意說等現象。爲了鼓勵孩子們願說、敢說,我根據孩子的.認知水平及生活經驗在這個以動物爲主角的故事中,讓孩子們從模仿故事中的重複性語言入手,通過啓發性提問,激發孩子說的慾望。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不是爲了教而教,而是採取恰當的教學手法。根據幼兒認知水平和教材的自身特點,我在這節課中利用廢舊掛曆,通過翻閱自制的繪本書,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通過移動教具讓孩子感受上、下空間方位,從而讓幼兒有興趣接受並理解故事內容,學習故事中動物的對話,感受愉悅情感。最後通過故事所蘊含的教育意義,引導幼兒進一步感受故事中關愛朋友的美好情感和不打擾他人的優秀品質。

整個活動進行的雖然很流暢,但也存在了一些問題,課堂氣氛還不是很活躍,還需要提高與孩子之間的積極互動,讓全體孩子都能更加大膽的表達。

《小麻雀》教學反思 6

五年級語文S版上冊第一課《小麻雀》,出自於高爾基的一篇童話。主要講述了小麻雀普季克自作聰明、天真可愛、不聽媽媽的勸告從窩裏掉下來,在媽媽奮不顧身地搶救下,最終學會飛的故事。這篇童話比較適合孩子們閱讀,從文章中大多能夠體會到那種麻雀媽媽偉大的母愛,特別是分角色朗讀,同學們能夠儘量體會小麻雀普季克、麻雀媽媽的語氣和心情去有感情地朗讀。

整體反思本節課,我認爲剛剛與假期結束迴歸課堂的學生上的第一篇課文,學生與教師之間適應的不太好,特別是一個假期的生活,好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變得暫時有些拘緊,放得不夠開。如朗讀課文時舉手展示的不夠充分,再如理解教師提出的課堂問題大多學生回答的比較淺顯,聲音也不夠自信。兩節課時進行一個比較,第二課時就比第一課時學生的整體表現要略好點。

本堂課成功之處:

一是通過童話的文本,緊緊抓住文本的語言,通過反覆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學生逐漸體會到麻雀媽媽與小普季克的形象特點。學習1至13自然段,學生通過討論總結,得出了普季克是一隻自作聰明、天真可愛的小麻雀,媽媽反覆耐心的勸告體現了麻雀媽媽對於小普季克的關愛。學習第14至19自然段時,學生被麻雀媽媽奮不顧身的偉大勇敢的母愛所震動,在教學時我緊緊圍繞着課後第二小題,讓學生反覆朗讀加點的詞語,深入體會麻雀媽媽的心情以及爲什麼媽媽要這樣做。學生在感受麻雀媽媽的母愛時,也爲小普季克終於學會飛而感到興奮。

二是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童話裏邊有不少的母子對話,這些對話既體現了媽媽對於孩子的關愛,也流露出了小普季克天真可愛、自作聰明的個性,所以在教學時我始終讓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儘量朗讀出不同人物形象的`語氣和心情,當然也相機穿插了師生合作朗讀,讓學生加深對形象的認識和了解。

三是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在第二課時,根據文本內容我適應地予以拓展,提出了一個較有挑戰性的問題:“普季克得救後,他會對受傷的媽媽說些什麼話呢?課文中只用他的高興、鼻子酸酸的這一複雜的心情來概括,同學們能否幫助高爾基將小普季克的語言描述出來嗎?”我想這是本堂課的高潮,也是本節課的亮點。班裏平時較調皮的戚加恆第一個舉手回答說:“小麻雀會對媽媽說,媽媽,都是我不好,我不應當不聽媽媽的話,現在媽媽的尾巴受傷了,對不起!”我立即扮作麻雀媽媽回答到:“孩子,爲了救你的生命,媽媽丟掉了尾巴,我是情願的!就算是我的生命我也會毫不顧惜!掌聲送給加恆。”掌聲引爆了較爲沉悶的課堂,馮佳琦第二個站起來回答道:“媽媽,是您救了我的生命,我會好好愛您的!”我又立即扮作麻雀媽媽回答說:“普季克,挽救你的生命,那是我應當做的,相信每個媽媽都會這樣做的!我也會愛你一生的!”掌聲再一次響起,好像是送給我們倆的。班裏的讀書小才女劉孟佳第三個站起來回答說:“老師,我能說反面的嗎?”我充滿疑惑的點了點頭,孟佳接着說:“媽媽,您爲什麼這樣傻呢?您丟掉了尾巴,可是我依然會飛了,飛到了安全的窗臺上!”面對這一反面的回答,我思考了片刻,扮作麻雀媽媽回答到:“孩子,我願做一個永遠愛你的傻媽媽!如果媽媽沒有奮不顧身地撲下來去救你,說不定你早就命喪貓口了!媽媽爲你爭取了會飛和脫險的時間吶!”掌聲再次熱烈的響起,看到孟佳那認同的笑臉,我的心裏也變得了欣慰了許多。

本節課的失敗之處,限於時間的問題,原本想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說說與父母爭吵的一件事,從中感受父母的偉大平凡的愛,當我看到孩子們那羞紅的臉,再加上我講了四年級曾經學過的一篇文章《母親的呼喚》,學生都已陷入了沉默中,故本篇課文沒有很好地拓展,今後教學還應當儘量地予以拓展。

《小麻雀》教學反思 7

新學期的第一課是一篇童話—《小麻雀》,講這種體裁是我最拿手的。精心備課後,我滿懷信心地走上講臺,充滿激情地導入新課後,孩子們完全進入了童話的情景,在我聲情並茂的範讀後,教室裏想起一片讚歎之聲。忽然,一個女孩站起來說:“老師,你好像有一句話沒讀。”我還沒反應過來,教室裏就響起了一片唏噓聲:“哪兒沒讀啊,都讀了!”“你沒認真聽,竟瞎說!”“讀了,我一個字一個字看的,一點沒錯!……我也意識到是她聽錯了,這則童話我都倒背如流了,是不會讀錯的。於是,我平靜地說:“我沒有讀錯,是你聽錯了。”請她坐下後,我又調動情緒,把一個個預設的精彩環節拋了出來。“老師,她哭了。”一個學生站起來說。原來是剛纔給我挑錯的女孩哭了,我的激情再次被打斷了,我下講臺跟她解釋,安慰她,可越解釋、越安慰,她的眼淚越多。一節信心十足的好課就這樣大打折扣。

課後反思自己的教學策略,深感遺憾。教學的成功不僅僅取決與教師,也取決與學生。女生自尊心很強,對她的課堂質疑,我沒有巧妙地回答,簡單的一句否定傷害了她的自尊心。如果我能及時肯定她勇於質疑的'精神,再糾正她的錯誤,她就會容易接受。所以,教師除了要有淵博的知識外,還應具備靈活應變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無意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

《小麻雀》教學反思 8

對於同一件事情——獨立生活,文中的三個“人物”——小麻雀、麻雀媽媽、麻雀爸爸卻有着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心態,然而就在這不同的心態變化中,最終三個人物達成了共同看法:應該勇敢的面對生活的中的重重困難,使自己學會獨立生活。在教學本課時,我抓住了這條情感線索:小麻雀心情是從傷心、捨不得的離開,到後來的歡快得回來見父母。麻雀爸爸媽媽的心情從開始的心軟、堅定,到後來的`高興的迎接孩子的歸來。圍繞着這個線索通過朗讀,比較,想象、並結合板書等多種方法進行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品味小麻雀離開家的心情時,讓學生在朗讀中,找到傷心之處“離開了爸爸媽媽,我會餓死的。”特別是餓死,一個學生在讀書的時候,以重音突出,我馬上追問爲什麼要這樣讀?學生不佳思索的回答,這個事實多麼可怕呀!對於從沒有離開過家的小麻雀是想都不敢想的,然而現在他馬上就要面對了,這正是他傷心之處呀!沒有過多的分析,只是一讀已經超越了千言萬語的理解。有一句話是“可憐天下父母心”文中的麻雀媽媽又如何忍心面對自己的孩子這樣傷心至極呀,我通過教師的範讀把麻雀把媽媽那對孩子的那一份不忍,那一份同情,並希望得到麻雀爸爸的認可讀給學生聽。學生在聽中體會,在讀中明白。分角色朗讀中,學生以不同人物,用不同的口吻朗讀,並在這聲情並茂的朗讀中將自身的感情融合到文章中去,真正體驗到以讀促理解,以讀代替繁重的分析,在讀中完成閱讀能力的培養,加深了讀文章的記憶與理解。

在體會麻雀爸爸的那堅定的心態時,我用了比較的方法,先出示“從小就嬌生慣養,什麼時候才能獨立生活呢?”再出示“從小就嬌生慣養,永遠也不能獨立生活”這兩句話。讓學生比較兩句話有什麼相同之處,什麼不同之處?哪句話更能體會爸爸的堅定的態度?學生通過比較,明白爸爸的這一問,讓人不由得在內心中就肯定了這個看法,讓問者和答者在反問中達成共識。從而父親的那種不容反駁的堅定的心態,從比較中學生體會的淋漓盡致。

《小麻雀》教學反思 9

結合平日對小班幼兒的觀察不難發現,他們在說話時,不太會控制音量,有時很大聲,常常會影響到別人,之所以選擇這節《愛唱歌的小麻雀》因爲它是一篇充滿關愛之情的溫馨小故事,作品圍繞“愛唱歌的小麻雀卻不能唱歌”的主線,以小小的懸念吸引着孩子,通過簡單重複的對話,使孩子慢慢獲得一份情感的愉悅,從而延伸爲內化的行爲。

同時,小班孩子對周圍環境具有好奇心,尤其對小鳥、小烏龜、小兔子等動物充滿了關愛之情,而小班孩子在言語表達上有些不完整、有些單一、個別小朋友還出現不願意說等現象。爲了鼓勵孩子們願說、敢說,我根據孩子的認知水平及生活經驗選擇以動物爲主角的.故事、讓他們在喜歡的角色中更加激發孩子其說的願望。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語言領域中提出“鼓勵幼兒大膽清楚表達自己想法和感受”“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理解和體驗”根據這一教學目標結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制定目標。首先從認知目標中讓孩子理解故事,通過圖片感知故事中動物上、下空間方位。其次在能力目標中培養孩子根據圖片內容參與故事講述,學說故事中對話部分。最後在情感目標中感受故事中關愛朋友的美好情感,培養移情意識。在活動中我讓孩子重點學說故事中對話部分,同時突破難點讓孩子感知故事中動物上、下空間方位。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不是爲了教而教,而是採取恰當的教學手法!根據幼兒認知水平和教材的自身特點,我在這節課中利用廢舊掛曆,通過翻閱自制的繪本書,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通過移動教具讓孩子感受上、下空間方位,從而讓幼兒有興趣的接受並理解故事內容,學習故事中動物的對話,感受愉悅情感。最後通過對故事的學習培養幼兒移情意識,進一步感受故事中關愛朋友的美好情感。整個活動下來雖然很流暢,但也存在了一些問題,我覺得平時孩子還要活躍,在這節課中還需要提高孩子的互動性,讓全體孩子都能更加大膽的去學習故事中的對話。同時在反思中我想是否可以再加入情境性遊戲,讓小班的孩子在操作中或者遊戲中顯得更加活躍

《小麻雀》教學反思 10

在教《小麻雀》一課時,學生學會歌曲之後,我是這樣引導孩子創編歌詞。書上的原創歌詞是這樣的:“小麻雀喳喳叫,走起路來蹦蹦跳,見了媽媽唱支歌呀,見了小朋友問聲好。”

在引導學生創編歌詞前,我請大家先想一想小麻雀的特點是什麼,愛喳喳叫,愛蹦蹦跳,所以作者把它寫成一個愛唱歌、懂禮貌的小麻雀。接着我請大家說一說:“你最熟悉的小動物是什麼?”學生只說出小動物的名字很容易,有說小狗的',有說小貓咪的,有說小雞的……我告訴他們:對齊歌曲的節奏,能不能把“小狗”變成三個字,馬上有學生回答:“小花狗”、“小黃狗”。那麼小狗的特點是什麼呢?很忠誠、愛搖尾巴、吐舌頭、吃骨頭等等。好了,把小狗當成你最要好的。朋友遍進歌曲中吧。很快學生編出來了:

“小花狗汪汪叫,走起路來蹦蹦跳,見了媽媽搖尾巴呀,見了小朋友啃骨頭。小花狗汪汪叫,走起路來蹦蹦跳,見了媽媽笑一笑呀,見了小朋友伸舌頭。”

接着,我請四人小組爲在一起,說一說每個小朋友想把哪一種小動物編進歌中,選一種一起來創編。每個孩子都要發言,誰說得好就採納誰的意見。編好了再連起來說一說,然後聽老師放伴奏音樂,各組小組長領着組員再練唱幾遍。最後請幾個組分別上臺表演一下自己組新編的歌詞。

通過對《小麻雀》原創歌曲的分析,學生懂得了怎樣編歌詞,每個孩子都積極參與進四人小組進行有效的創編活動。這個過程讓學生明白:編創歌詞每個人都能做到,當你做不到的時候,可以從小組同伴那裏得到互助,通過訓練,逐漸地提高自己的創造能力。在編創中,兼顧到節奏、語言、自然常識的準確,達到了音樂與文學的融合,提高了思維能力。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