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秋天》教學反思(通用10篇)

本文已影響 1.73W人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麼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秋天》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秋天》教學反思(通用10篇)

《秋天》教學反思 1

應該說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悲秋”情緒影響十分深遠,得到了歷代文人士子的高度認同和接受。但何其芳的《秋天》走出了傳統詩詞的悲秋主題,寫得自然清新、樸實明麗。詩歌採用直陳其事的寫法,用簡單直白,但意味深長的語言,描寫出夏忙秋收後的那一份淡淡的喜悅和嫺靜、霜晨歸漁的那一份寧靜和閒適、牧羊少女那份淡淡的思念與純真。每一節詩都是一幅畫面,“農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少女思戀圖”,三幅圖組合成既流動又複合的充滿詩意的鄉村秋景圖,美麗迷人,是一曲充滿牧歌情調的吟唱我將從以下三方面反思本次課堂教學。

一、自我評價——捕捉亮點

本次教學設計融入了以下教學理念:真正地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重視朗讀,整個課堂都是書聲琅琅;讓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讀,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就整個課堂整體來說應該是重點突出、難點突破、亮點有所展現。

1、教學設計流暢自然

教學共有五個環節:我來說——談話激趣;我來讀——讀出詩味;我來繪——描繪詩景;我來品——體會詩情;我來頌——真情歌頌。整個教學環節都是爲教學目標、重難點服務,五個環節循序漸進,環環相扣,流暢自然。

2、收放自如的“繪秋、品秋”

這兩個完全開放的教學環節,在人人都想有一個完美展現的公開課上來講,對於學生那是完全自主,毫無拘束,對於老師我來講簡直就是大膽,讓人捏汗。陌生的班級,陌生的學生,他們的語文功底,老師一無所知,冒着很大的風險放手讓學生去幹,我只是引導、啓發、點撥、評價,真正把時間課堂還給學生。沒有想到學生那優美的畫面描繪、詩歌的精彩品味卻成了整個課堂的一道風景線。學生獨展風采、合作表現都很精彩。

3、課堂上書聲琅琅,讓讀貫穿始終

詩歌貴在朗讀,本次課以朗讀貫穿始終,在朗讀中品味,又在品味之後指導朗讀。朗誦的層次很清晰,讀書的目的很清楚。如老師範讀,是掃除生詞的障礙,學生的自由讀是爲了熟悉內容等;前面的朗誦始終在爲後面的朗讀作鋪墊。個別朗讀與集體朗讀相輔相成;朗讀與品味相輔相成。這樣學生在朗讀中學知識、練技能、涵養美感。

4、自由開放的“頌秋”

在課堂的最後一環節中,自由開放的歌頌眼中的秋、心中的秋。用“寫一寫”“畫一畫”“讀一讀”“唱一唱”眼中的秋、心中的秋。既拓寬了本課的學習視野,昇華了情感,又鍛鍊了學生能力,愉悅了身心。

二、反思問題——留下遺憾

做的和想的之間始終有那麼一段距離。我認這節課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調進椒園中學不久,學校把此項工作交給我,真是有壓力。內心有點小慌張,所以該出的問題,和不該出的問題都了出來了。

1、很明顯的一個問題,就是在“品秋”部分,學生明明說的是“秋天遊戲在漁船上”那時我正想表揚學生說得太好,可是我走一小段路拿粉筆過後,居然把它說成寫成是“秋天棲息在農家裏”,將板書“遊戲”寫成“棲息”。在學生的`提醒下改過來後,其實可以不用擦掉的,我又把它擦了。那時候大腦中出現了短暫的遺忘這種狀態。

2、過渡語言不夠簡潔、不夠凝鍊。這在有些地方都有所體現。

3、我的課件,昨天晚上檢查都好好的,可是我也不知道我不小心動了哪裏,在“頌秋”部分居然出現了黑屏,所以大家對學習任務沒太看清楚。

4、朗誦的語感生成不夠。在品字詞這一環節中,品析詩歌的詞語本是最好指導朗讀,培養語感的時機。我擔心時間不夠,只作了兩處指導,第一節中的“飽食”“肥碩”詩句,和第三節的朗讀去培養學生的語感、體會詩情。

5、給學生的展示時間不夠。701班的學生語文功底真是了不起,積極性很高。他們養成了良好的預習習慣,愛好寫作。當我和他們見面時,讓他們自已預習時,沒幾分鐘,他們就向我問了詩歌中最難的兩個問題“漁人只收起來烏桕葉嗎?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裏是怎麼回事?當時我就感到驚。當時我就在表揚他們。後來他們又問“可以寫詩歌嗎?我們都會寫詩歌。所以在每一個環節想展示的同學們還有很多,但由於時間不夠,看着他們失望的眼神,真是遺憾。

三、課堂重建——更求完善

如果讓我再上一次《秋天》我打算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

1、課時安排與分配。我認爲語文教學過程應該是慢步徜徉,慢慢品嚐的過程,是一個心與心交流的過程,享受幸福的過程。所以我想將教學時間分爲一節多課,甚至是兩節課。好好的引導學生預習,將熟讀的過程放在預習課中。然後第二課時中就安排“繪秋”和“品秋”美讀並背誦。

2、加強對學生的詩歌賞析方法指導,描寫環境烘托詩歌意境的詞語應該怎樣去品味,富有動感的詞語(如“棲息、遊戲、夢寐”等)應該怎麼欣賞。應該給足時間讓學生細細品味,而不是淺嘗而止。

3、在描繪詩景這一環節,應該多給時間,引導他們怎樣從意項、單個畫面、複合畫面去描繪,再從整個畫面中去體會詩歌意境。

4、增設一些內容。可以象上一節《秋天》中找一些秋天的圖片,拓展學生對不同地方秋色的認識,還比較欣賞詩歌,積累有關秋天的詩詞。這樣使教學內容更豐富。

語文教學任重道遠,素質教育、高效課堂,都是我們語文老師始終想達到而永遠也無法充分達到的理想境界。我們會爲了這麼一個教育理想而不斷奮鬥着。

《秋天》教學反思 2

今天教學了《秋天》,40分鐘基本完成教學任務,有兩點不足,留待改進:

一、課堂紀律跟前幾天相比有些鬆懈。

部分學生自己玩自己的,還有小部分學生在小聲說話,授課期間兩次停下進行整頓。本來升到二年級心裏有些慶幸,終於不用像在一年級一樣如臨大敵般的整頓課堂紀律了,但是今天的苗頭讓我感覺到,組織課堂教學必須時刻關注課堂紀律,讓每一個學生都全情投入學習。首要的一點是每一環節的學習任務都必須簡明可操作,比如指名回答問題,這是讓小部分學生最容易開小差,違反紀律的環節。有個實際情況就是很多學生起立回答問題的時候聲音過小,磕磕絆絆,難免讓聽者喪失興趣。我考慮繼續沿用四人小組合作解答問題的方法。四人小組一站首先就有了氣勢;因爲人多底氣足,音量也提高了;由於展示的是集體的答案,個人的臉面也就成了次要的考慮……準備下周培訓幾次,開始實施。

二、沒有預留背誦課文和教學生字的時間。

一節課上完一篇課文是可行的.,但是具體的教學環節一定要簡明有效,教師語言不能繁榮拖沓,儘量減少與主旨無關的枝蔓環節。具體解決措施就是對下週要學習的幾篇課文進行精細備課。心中有數才能縱橫捭闔、收放自如。備課思路可以嘗試,第一課時完成新授課,第二課時前半部分生字教學或處理上節課遺留問題,後半部分利用配套練習冊進行拓展閱讀。這樣一來使基本教學任務不留尾巴,夾生飯不好吃;二來趁熱打鐵進行語言積累,回過飯沒營養。

《秋天》教學反思 3

1.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儘量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和體會秋天的景物特徵,通過看拼音讀、拼音漢字結合讀、看漢字讀、利用分段讀、選自己喜歡的段落讀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讀書熱情,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秋天的美麗,激發學生髮現美、尋找美的情趣,培養學生愛美的情操。

2.教師在教學中採用了“隨文識字”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自主識字,學生們興趣盎然,紛紛說出了自己識記生字的好辦法。教師通過字理識字,展現了豐富的字理圖,例如對“片”“大”的教學,增強了對生字的直觀性、整體性認識,“秋”字的字理故事激發了學生對漢字的喜愛之情,充分發揮了字理教學的重要作用。

《秋天》教學反思 4

本文是一首讚美秋天迷人的景色和豐收的景象的詩歌,抒發了作者對秋天的熱愛!在前一課剛學過兩首描寫秋天景色的古詩,因此,教學本課時,我由這兩首古詩導入新課,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談秋天的印象,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這一課寫得非常的優美,也寫得非常的貼切。但總感覺這一課的容量很大,用一般的講讀方法可能比較難處理,因爲每一小節都可以品味出許多的東西。因此我在第二課時,首先讓學生充分的朗讀感悟。其次是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來談談朗讀的體會,比如問學生你讀了以後感覺秋天是怎樣的?(比如秋天是調皮的,秋天的快樂的,秋天是熱鬧的,秋天是勤勞的等)然後再組織學生討論從哪兒看出來的。讓學生品味具體的詞句。在組織討論的基礎上我加以引導並適當的提高,同時把自己的'讀後感受跟學生進行交流。避免了一小節一小節單調的講解。

本文的5、6兩小節學生不是很容易理解,如果能讓他們藉助圖畫想象玉米和高粱在夏天和成熟後的樣子,想象和感受農民的辛苦和豐收後的喜悅,然後再邊想象邊讀書,可能效果會更好。因爲這兒的學生對文中的場景很陌生。

《秋天》教學反思 5

秋天的圖畫是一幅色彩豔麗的圖畫。畫上有金黃的梨和紅紅的蘋果,有稻海翻起的波浪和高粱舉起的火把。它是人們用汗水繪出的山水畫,它是山野對人們辛勤勞動的報答。

本課生字不多,可以先集中識字,再朗讀課文。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認讀生字,用猜字、玩字卡遊戲等方式引導學生自主識字。如,編字謎猜字、做動作猜字、摘蘋果識字、說字找字等。同時,通過組詞語記住字形,瞭解字義。

識字的鞏固和檢測要放在語言環境中進行,把記生字與讀詞語、讀句子、讀課文結合起來。我指導學生區分前後鼻音的字,如“燃、勤”與“籠、浪、粱”。“籠”在“燈籠”一詞中讀輕聲。“粱”在“高粱”一詞中也讀輕聲。

朗讀本課一定要引導學生感悟秋天的美好,體會並表達對秋天喜愛與讚美的情感。

首先是學生充分地讀,可以自由讀,也可以個人讀、齊讀。一要讀正確,二要讀流利,進而做到熟讀成誦。

我注意引導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我讓學生通過觀察課文插圖或多媒體課件,知道秋天是個美好的、收穫的、喜慶的季節。在此基礎上朗讀,在朗讀中感悟秋天的美好與帶給人們的喜悅。此間我進行了朗讀指導,激發情感,然後朗讀要求:

①邊讀邊想象。聽老師範讀,想象秋天圖畫的景象和色彩。

②在朗讀中感悟秋天的美好。一邊讀一邊體會課文所表達的對秋天的喜愛與讚美的情感,體會課文中問句所表達的語氣。

③在朗讀中表達對秋天的喜愛與讚美的情感。這一要求最好先在小組內實踐,可讓每個學生選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來讀,並說說自己爲什麼喜歡。然後互幫互學,讀好每個句子。

④美讀。教師再範讀,讀出秋天到來時的興奮、喜悅,描繪出秋天山野那一幅披金掛紅的美麗圖畫。想讀的學生可以小聲跟讀,還加上動作配合讀等。

在充分朗讀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看着畫面用自己的話說說秋天,再試着練習背誦。

真正精彩的課堂要呈現出精彩的學生。要學生學得精彩,就需要老師用心的去了解學生、尊重學生,他們喜歡學什麼,他們需要學什麼、他們能做什麼、他們能掌握哪些、學什麼對他們有用等等。只有很好的瞭解學生,因材施教,才能讓學生由被動變爲主動,真正的成爲課堂的主體。

跟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從激發他們的興趣開始進入教學,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對低年級的學生,興趣就是他們學習的強大動力。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學習就主動積極。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裏的“樂”是指興趣,從古到今就很重視興趣的培養。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抓住符合學生身心特徵的“興趣點”,以學生喜愛的方式展開教學,激起學生參與互動的慾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創造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是美術教學的必要條件,興趣是學生學習、發展的巨大動力,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積極參與,才能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老師要充分發揮美術學科特有的魅力。以種種途經創設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使學習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程度相適應,激發學生學習樂趣,並使這種興趣轉化爲持久的情感態度。激發興趣的方式多樣,如遊戲、情景、嘗試作業、默畫等等。在《留住秋天》這一課中,我選擇的是默畫的方式導入,首先讓孩子們閉上眼睛去聆聽一首《秋日私語》的鋼琴曲,同時我送給了孩子們一首詩歌——小草黃了,樹葉黃了,我聽到風踩在樹葉上沙沙的響,金黃色的樹葉像一隻只美麗的蝴蝶在空中飛來飛去,有一片小小的黃葉落飛到了我的肩頭上,悄悄的對我說,我來了。

“睜開眼睛,這首詩歌讓你想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誰能來描述一下?詩歌中的我來了,我指的是誰?”“我彷彿看到了一片片落葉像蝴蝶一樣在空中跳舞”“我看到秋天來了,秋天給大地穿上了一件金黃色的衣裳”。我想此時此刻,每一位孩子心中都有了一幅秋天的美麗畫面,很好的激發了他們對秋天的情感,這個情感貫穿了後面的認識理解秋天,最後孩子們迫不及待了,用繪畫的方式把這種情感釋放了出來,去留住秋天。這堂課默畫導入是關鍵,導入就像拋磚引玉,引好了就成功了一半。

作爲一名小學美術教師,在美術教學中必須注重興趣的激發和培養。這樣才能爲你的教學增添更多魅力,教師要善於捕捉學生生活中點點滴滴,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根據不同的教材,設置不同的引入方法,化難爲易,巧妙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挖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秋天》教學反思 6

課上過去很久了,某些原因,反思及時地寫出來。有時候思想的火花是轉瞬即逝的,錯過了也就永遠錯過了。所以覺得自己對於自己的這節課寫不出什麼了。

激情四射的去上課,一直在心中告訴自己,自己的地位必須擺正,做好導讀,千萬不要插手太多,讓孩子自己去體會美德意境,一個不留神,還是講多了,過了。

在第一節的時候,用了比較多的時間把秋天和夏天做比較,主抓紅日,空氣等意象。談得有些過了,讓學生反而在誦讀體會中表現得少了。

在講到把夏天的腳印輕輕的塗掉時,學生提出了疑問。我不回答,反問:“爲什麼用塗這個字?究竟是怎麼塗得?”我們先把這個問題擱置,接着看後面的內容。三四五小節學生採取自讀自學的方式,找出比喻的地方,如何去比喻,爲什麼去比喻,說得還蠻像回事。其實這裏面有些很有趣的東西我沒有提出來,後來在讀雲姐姐的貼還有其他老師的`貼時,發現忘掉一個夏天的煩惱是個很有意思的東西,當時卻沒有及時的發現並提出,太遺憾了。

本詩的學習我們進行的課時較多,我重點完成了一項:當堂指導背誦。爲孩子們減輕了課下的負擔。看了學生的部分習作,我想他們的生活實在是太單調了,壓力也太大了,所以,我們要從根本上爲他們減輕壓力,不要讓課業成爲他們的負擔。因此,在背誦這方面,我要努力把功夫下到課上。

《秋天》教學反思 7

《秋天》是一篇寫景散文。課文抓住天氣、樹葉、天空、大雁等事物的特點,描寫了秋高氣爽、黃葉飄落、北雁南飛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秋天的喜愛之情。

《秋天》是學生第一次學習課文,本課主要是讓學生觀察認識秋天的季節特徵,體驗發現秋天的樂趣,感受大自然的美,從而激發學生觀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一、多元識字,激發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教學要求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漢字的方法與規律。例如“樹”“葉”的教學,將部首教學與生字教學結合起來,滲透了根據形聲字特點識記生字的方法。在學習“飛、大、片”時,充分發揮了字理識字的優勢,引導學生了解漢字的字理、字義,增強了對生字的直觀性、整體性認識。巧妙的識字教學方式,解決了識字教學“枯燥乏味”的問題。在豐富多彩的識字方法的薰陶下,學生感受到學習漢字的樂趣,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無限魅力,會越來越喜歡漢字,並能逐漸養成自主識字的習慣,進而提高獨立識字的能力。

二、多樣朗讀,感悟秋天

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和體會秋天的景物特徵,通過自讀、同桌讀、齊讀、師生共讀,形式多樣化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秋天的美麗,激發學生髮現美、尋找美的情趣,培養學生愛美的情操。

三、親身體驗,感知秋天

在本課的教學之前,先佈置學生和爸爸、媽媽去觀察秋天,發現秋天。這樣,整合成全新的語文大課堂,變單純文本的語文學習爲綜合性課文學習。在教學時,將課文展開一幅幅畫面,把圖文對照起來,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引導學生朗讀、想象,去感知語言之美。這樣,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者對秋天的熱愛和讚美之情。教學後,我讓學生再次走進大自然,去尋找秋天,感受秋天。由對秋天的感受拓展到對大自然的觀察、體驗和感受,鼓勵學生留心觀察,善於積累,從而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四、不足之處

1、朗讀環節,讀出韻律,學生還不能通過聲音感悟,只會扯着嗓子喊。

2、課堂紀律要隨時整頓,時刻關注,保證讓每一個學生都全情投入學習。

《秋天》教學反思 8

12月5日,在學校組織的聽評課活動中,聆聽了孫月梅老師執教的《秋天》一課,我有一種如沐秋風,神清氣爽的感覺。孫老師都能準確的把握本課教學目標和學生年段特點,採取多種方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令我受益匪淺。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秋天是一幅美麗的畫卷。在上課伊始,孫老師藉助媒體,讓學生欣賞秋天的美景,精美的圖片一下子把學生帶入了秋天,爲學生學習課文,奠定了情感基礎。再如學到第二段,讓孩子們來體會“天空那麼藍,那麼高”時,出示直觀的圖片,讓孩子們理解了文本內容激發孩子們的閱讀興趣。

二、識字靈活,方法多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兒童,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識字識詞的教學效率。孫老師在識字教學的`設計中進行了精心處理。先是帶拼音讀、然後去拼音讀,再自由讀、同桌互讀,開火車讀、小老師領讀等方式,方法靈活多樣,難度層層加深,識字教學紮實高效。孫老師也抓住了本課字詞教學中的一些重點,如“一片片”、帶“一”的短語,帶“了”的短語,讓學生在反覆讀和猜謎語中,鞏固了生字,瞭解了字的用法。

三、注重思維訓練,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階段口語交際教學要“規範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良好的聽說態度和語言習慣。”在學習第二段時,孫老師出示圖片,讓學生用“我看到。”的句式來說話,培養了寫話能力。又如訓練學生用“一會兒……一會兒……”說話,拓寬思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體現語文工具性這一特徵。

四、教師範讀文本,引領學生朗讀

馬卡連柯說:“教師永遠是兒童模仿的典型。”學生朗讀能否達到預期效果,教師的範讀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一年級的學生,剛剛學習有感情地朗讀,孫老師能以身示範,範讀課文,學生有了模板,朗讀課文更抑揚頓挫,繪聲繪色。這一點值得我在公開課中大膽的去嘗試。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導入環節,讓學生觀看完圖片,談談感受,節省時間可以完成寫字教學的內容。

《秋天》教學反思 9

《秋天》是一篇自讀課文。當代詩人何其芳在詩中描繪了一個個生動的畫面,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鄉村風景圖。詩的意境優美,語言情景交融,富有詩情畫意。學習此文既可得到文學藝術的滋養,又可得到審美的陶冶,更能激發學生熱愛美好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秋天》一課的教學,我通過多樣化的朗讀帶學生走進課文的優美意境中。朗讀對語文學習是必不可少的,各項語文活動都要由閱讀文體開始,對於詩歌則尤爲重要,只有反覆朗讀才能走進詩歌走進作者的心裏。所謂多樣化首先是指程序上的循序漸進,由識記生字到讀順詩歌到讀出韻律以至讀出感情,步步走來,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認知習慣。其次是指多種方式朗讀,可以自讀、同桌讀、齊讀、師生共讀,形式多樣化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課後看來,總覺讀出韻律一節處理的不妥當。我本意是想通過四步讀教給學生實實在在的方法,但由於詩歌節奏的劃分本無定法,它和語感有很大的關係,因此,在教給學生劃分節奏時只能根據自己的理解給學生作一個範例,並不能真正教給學生一些規律性的方法,這不能不說是這一環節上的遺憾。

在品秋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從三幅畫面中選擇一幅自己最喜歡的畫面展開想象,將詩中畫面用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實際上是一個學生整體感知詩歌內容的過程,是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這個問題的設置應該說有一定的難度,考慮到這一點,我同時在設計課時,準備了第二套方案來降低難度,也就是在學生回答有困難的時候,出示多媒體課件,根據極簡單的景物,描述出一幅動人的畫面,在這個過程中重在教給學生描寫的方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種降低難度的'方法確實爲學生打開了思路,也迸發了許多靈動的火花,出現了許多精彩的片斷。但就總體而言,似乎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我想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學生年齡尚小,對於七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可能更易於接受圖片這種直觀的形式,而對於詩歌凝鍊的語言,似乎還嫌抽象。此外,提到的漁家、原野的秋天,這些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學生直接經驗不足,間接經驗又不夠,理解起來自然困難。

在品析美詞這一環節中,我着重請學生談自己的看法,教師只做必要的指導。應該說,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品析的相對到位。但場面顯得平靜,過於有條不紊,沒有適時激起學生之間的問題矛盾,沒有形成激烈探討的場面,這也限制了學生多角度的思考問題。

每一堂課我都認爲應該給學生一個質疑問難的機會,因爲“學貴有疑”,正所謂“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只有真正對課堂提出問題的學生纔是真正走進文本,有着獨立思考意識的。但由於時間的限制,很遺憾,我在這一節課上卻缺少了這一環節。

總之,由於各種原因,總覺得這課的教學沒達到預期的效果,課堂沒有真正活起來。

《秋天》教學反思 10

《秋天》是一篇閱讀課文。當代詩人何其芳在詩中描繪了一個生動的畫面,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鄉村風景圖。詩的意境優美,語言情景交融,富有詩情畫意。學習此文既可得到文學藝術的滋養,又可得到審美的陶冶,更能激發學生熱愛美好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本課 注重朗讀,首先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樣化的朗讀可以體會課文的優美意境,培養美的情趣,形成良好的語感。同時,藉助多朗讀創設情境,通過配樂讓學生感受詩的意境。還可以設計新穎的活動讓學生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品味詩歌語言,體會意境,理解感情。重視朗讀訓練:分清朗讀的層次,講究朗讀的形式。在朗讀中進行四個環節的教學成:啓導美——感受美——品味美——創造美。

在教學中尊重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以供學生參與。 重視了詩歌學法的指導,有利於學生形成詩歌閱讀能力。 在層次分明的詩歌朗讀要求與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配樂很好進入情境。 改編詩歌是個創新,很容易讓學生興奮,但第三節處理時不太妥當。 最後放手讓學生創作,還有自己的創作都很吸引人。 雅四思貝爾斯指出:“教育的本質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不能觸及學生心靈與情感的教育就不是深刻的教育。”我想,我們的文本閱讀也是這樣,不觸及學生思維的閱讀,不觸及學生情感的閱讀,不深入文本的閱讀,就不是深刻的閱讀。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