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魯迅《狂人日記》優秀教案

本文已影響 1.15W人 

 教學要點:

魯迅《狂人日記》優秀教案

1、瀏覽小說,從整體上感知小說中所講述的內容。

2、細讀文本,探討分析小說的主題意義並給以總結。

3、思考細讀小說的方法並運用到實踐中。

 一、導入:

在《歌德談話錄》中有這樣的一句話:“一種思想往往能改變整個世紀的面貌,而某些個別的人物往往能憑藉他們創造的成果,給他們那個時代打下烙印,使後人永記不忘,繼續發生着有益的影響。”今天,魯迅先生逝世已有70週年了(1881.9.25-1936.10.19),在這個曾經爆發五四狂潮的季節,年輕的我們是否還能聆聽到先生的心靈震顫呢,還能否感受到先生在“鐵屋子”中的吶喊和彷徨呢?這節課就讓我們再一次走進先生的作品,對先生作一次近距離的回眸凝望,從而走近魯迅先生。下面我們將一起學習先生的《狂人日記》(板書)。

  二、解題:

1、《狂人日記》:發表於1918年4月第四卷第5號《新青年》上,是我國第一部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白話小說。我們知道,上一世紀20年代,華夏土地上發生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而其口號正是“民主與科學(德先生和賽先生)”,留日歸來的魯迅同樣經受着時代思想的洗禮,最終不甘寂寞地鈔古碑,在錢玄同的鼓動下開始了文學創作實踐,用以延續自己“年輕時候做着的夢”,於是就有了嶄新內容和形式的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的寫作,以及後來的集子。

2、魯迅的代表作品: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野草》;雜文集:《南腔北調集》、《墳》《且介亭雜文》等

 三、分析課文

1、學生自由誦讀課文,從總體上感知小說的內容。

在閱讀這篇小說後,你覺得這篇小說講述了怎樣的一個故事?(由2-3個學生回答並給以評價)

——教師總結:本文講述了這樣一個非同尋常甚至有點恐怖的故事——作者回鄉時聽說一個朋友生了病,就順路去看望了這個年輕人。這個時候,朋友已經病癒,在一個地方做了候補官;病人的哥哥就向作者講述了弟弟生病的經過,並給作者一本弟弟在生病期間寫的日記。在日記裏,年輕的病人敘述了他在病中發現的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這是在他生病之前沒有發生或者不敢想象發生的現象,於是在極度的緊張和恐慌下開始疑神疑鬼,在夢魘中胡言亂語……作者在回去之後,通過自己的整理,就有了這本《狂人日記》。

2、梳理課文,重難點分析:

從結構上,這篇文章分爲兩個系統:(1)作爲整理者的文言文題敘系統,在這裏,交代了狂人發病的始末和這本日記的由來;(2)整理過後的白話狂人日記系統,這裏記錄了狂人在病中的種種獨特的發現、思想掙扎和心靈感受。本節課我們就重點研究這一部分。

課下讓大家預習這篇小說,我想問一下,在文章中,最能夠直刺你的心靈,引起你震撼甚至觸目驚心的是什麼呢?

——“吃人”。這是作者在文字中所發出的最爲振聾發聵的聲音,也是“狂人”透過層層的歷史和現實的煙雲的獨到而深刻地發現。(有種說法就是:“對於瘋子,他一定是看見了常人所沒能看見的事理,或者在他瘋之前,或者是他在瘋之後。”)

狂人發現了令人震驚的“吃人”這一現象,那麼,是什麼誘使他發現這一現象的呢?(我們可以在第一節的文字中尋找一下。)

——“月光”:明亮、皎潔、燭照萬物。它是引發狂人發狂的契機。在新文化運動爆發的時代,月光其實是有所指的,應該是一種啓蒙主義者所獲得的思想武器。月光照亮了狂人所處的時代和社會,使他有所覺悟,然後引起了精神的愉悅,開始發病了。在現實意義上,他是被衆人認爲“發了瘋了”,但在精神層面上卻由此覺醒,成爲一個啓蒙者。(“一個人一旦真理在握,就有資格去教育別人,啓蒙主義者就是大衆的教師”。)但狂人卻由此而害怕。在不覺悟的時候,尚可渾渾噩噩、昏昏沉沉地過活,視“吃人”爲正常,可一旦覺悟,看清了周圍環境險惡的真相,他就爲自己的處境感到恐慌和緊張了。

可以這樣說,狂人感到恐慌和緊張的根源是對“吃人”這一現象的發現。我們可以在文中尋找一下,狂人從身邊和歷史上看到了哪些讓他感到震驚的事實呢?

——1、身邊的見聞感受。

“前幾天,狼子村的佃戶來告荒,對我大哥說,他們村裏出了一個大惡人,給大家打死了;幾個人便挖出了心肝來,用油煎了吃,……”(“狼子村”?——狼子野心,象徵了一種野蠻的部落,具有現實的代表性。)

狂人在路上的種種遭遇:大家看着我的眼光和竊竊私語;趙家的狗(?百家姓上第一家,是當時皇族權威的象徵。);街上女人指桑罵槐的打孩子;家裏人的表現如此等等。

2、從身邊到歷史的思索——過渡。

“凡事總須研究,纔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沒有年代?——整個狂人所見的歷史都是這樣,故無須具體的某一年代,這是一種歷史的普遍現象。)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自己也遭受了種種潛在威脅並敏銳地感受到了,在尋根究底的深思中層層剝筍,追溯到了歷史的源頭。)

3、對歷史追本溯源。

“他們的祖師李時珍做的‘本草什麼’(?突出狂人思維的無緒和慌亂)上明明寫着人肉可以吃……”

“……他對我講書的時候,親口說過可以‘易子而食’;又一回偶然議論起一個不好的人,他便說不但該殺,還當‘食肉寢皮’……”

“易牙蒸了他的兒子,給桀紂吃,(易牙-桀紂,不同的歷史時代?精神震驚後的極度慌亂和緊張以致思維故障,“語頗錯雜無倫次”的表現)還是一直從前的事。誰曉得從盤古開闢天地以後,一直遲到易牙的兒子;從易牙的兒子;一直吃到徐錫林;從徐錫林,有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去年城裏殺了犯人,還有一個生癆病的人,用饅頭蘸血舔。”(把歷史和身邊的事件緊緊聯繫在一起)

作者不僅提出了歷史上“吃人”的存在。在課文裏,還寫到狂人所親身經歷過的兩次“吃人”的事件,這又是哪兩次呢?

——(1)狂人所遭遇的“吃人”的威脅和對將要“被吃”的恐慌,而這也就是他所真正生病和發狂的原由。對於狂人,在現實的生活中,大家都把他看作是一個瘋子,一個發了狂的人;但在理想的層面上,他卻是一個無比清醒的“新人”,一個受到新思想尤其是新文化運動中“科學與民主”影響過的時代新青年。在這個萬馬齊喑的時代,這樣一個思想上高度清醒的覺悟者,一個新思想的啓蒙者,他是改變社會現實的一個優秀知識分子,叛逆的改革者卻要遭遇被吃的恐慌和緊張。而吃掉了他,就等於吃掉了民族的希望之光,也滅絕了民族前進的動力。

(2)已經吃過了的妹妹。她是一個孩童,是社會新生的接班人,吃掉了她,等於吃掉了民族的未來。

以上是對“被吃者”的分析。而“吃人”這一動作包括“被吃者”和“吃人者”,大家再思考一下,又是哪些人在吃人呢?

——1、大哥。這是一個主謀者,他吃了自己的妹妹,又打算吃自己的兄弟。狂人其實是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的,他在反思中害怕自己也曾吃過人,尤其是曾經參與吃過自己的妹妹!因爲“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狂人的怕:怕狗〈狗咬人〉—怕人—怕大哥—怕自己〈自己也可能存在“吃人”的歷史〉)

2、陳老五和何先生。幫兇。

3、他們。被壓迫者。

“他們——也有給知縣打枷過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衙役佔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他們那時侯的臉色,全沒有昨天這麼怕,也沒有這麼兇。”這裏面,對“他們”的發現,是最讓人驚悚了。可以說,他們是無意識的一羣,是被啓蒙者,在社會上處於被壓迫被損害被侮辱的地位,個人的處境和命運已經是朝不保夕了,卻也念念不忘要吃人,真是令人悲憤而苦悶。(聯繫《藥》)故此羣衆的極度不覺悟就成了革命者發狂的真正根源。魯迅也說:“羣衆的罰惡之心,並不下於學者和軍閥。”

對於將要被吃的人,這些吃人者又採取了怎樣的方式呢?

——1、仁義道德的表面文章,這是社會上吃人的方法。

2、愚民思想中的孝悌觀念,這是家庭倫理中吃人的方法。

3、巧立名目找口實:“發了瘋了”。一個社會和家庭都能夠接受的妙法。

4、歷史的因襲,毫無原因,無須原因,只是有前例。“有許有的,這是從來如此……”(這可說是統治者更爲厲害的“國粹”,即強權的專制主義原則。魯迅:我以爲法律上的許多罪名,都是花言巧語,只消以一語包括之,曰:“可惡罪”)

文章中,有這許多的活生生的“吃人”現象,是否可以由此得出觀點:“吃人”的內涵就是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呢?聯繫以往所學思考一下。

——很明顯地,“吃人”並不僅僅是現實中真實的存在,而具有一種深刻的象徵性含義。雖然,文章中確也提到過人吃人的事例,但這只是皮毛的理解。在以往學習過的魯迅先生的作品,譬如他的《故鄉》中的閏土,《祝福》中的祥林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藥》中的夏瑜,華老栓一家……他們都成了“被吃者”,因此“吃人”的內涵就深刻的多了:

(1)禮教吃人;

(2)制度吃人;

(3)政治統治吃人,愚昧思想吃人;

(4)深刻的原因最終歸結於文化吃人……

(這裏各要點在魯迅先生的作品中是交叉存在的的,而不是單一的內涵。在《狂人日記》裏,各方面都點到了一些,這第一部小說具有一種總綱的性質。魯迅後來的作品實際上都按照這裏提出的思路寫下去的。)

  四、總結“吃人”的意義:

——至此,吃人的含義就有了更深刻地理解:這是一種政治機器和愚民思想對人的殘害。荼毒生靈最終的指向不僅是統治者的殘酷統治和它所賴以存在的腐朽思想的專制,而且是生靈們在長期愚民思想中的沉睡,並由此形成了愚昧的積習。他們不僅殘害了那些飽受壓迫、忍辱負重的下層人民,而且殺害了那些優秀的覺悟者和啓蒙者,象夏瑜等人(鐵屋子中的吶喊者)。這是一種對人性的泯滅和惡化,是不尊重人,不理解人,是摧殘人性的表現。是一種羣體的“傷天害理”(從對吃人者的歸納上看,吃人的人囊括了廣大的人羣,它不是一個,而是一類人,甚至是全體,是人類的共同的惡,這是整個社會的弊病,故拯救人必須從啓蒙開始)。

  五、“救救孩子……”

文章結尾處,狂人發出了一聲震徹心扉的吶喊:“救救孩子……”這句話可以怎樣理解呢?是吃人者太多,孩子在這樣的社會中會遭遇被吃的可能,因此要求人們救他呢,還是有別的原因?

——很顯然地,在這裏,魯迅或者狂人的喊聲是另外的意思。我們知道,治標必須先治本,否則一切就是妄談,改變國民的精神面貌首先就得改變人的思想意識和精神境界。在文中,作者提到了那些小孩,他們——也同那些成年人一樣,是充滿罪惡的,在他們身上,存在邪惡的因子,那麼在這個時候必須給他們不斷換血,在新思想的不斷薰陶之下,一點一點地改變他們身上存在的邪惡的因子,從而最終實現人類的救贖。在這個時候,我們想想,這裏是不是熔鑄了魯迅的思想呢?知識分子的安身立命和悲天憫人的願望……

 六、小結:

狂人所處的時代或許已經結束了,但狂人所思索的問題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意義,從而成爲一種人類的普遍經驗。在畢淑敏的《紅處方》中:“我希望您能在一個清風拂面的早晨開始閱讀,因爲那個時刻的神經比較堅強;我希望您在傍晚合上書本之後,迅速離開我所描繪的那家醫院,返回到親人們中間;我希望震驚是短暫的,留下長久而寧靜的思索……”這節課我們主要分析了小說的主題,正如那句話,我希望震驚是短暫的,留下長久而寧靜的思索……

七、作業:

一個世紀以前,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吶喊,以拯救那樣一個黑暗的時代;一個世紀後的今天,當我們過上了和平幸福的新生活,我們的孩子在這個生活富裕的環境中幾成“小皇帝”“小公主”時,有人又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這呼聲是無病呻吟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