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魯迅《故鄉》精品教案

本文已影響 3W人 

  第一課

魯迅《故鄉》精品教案

  【學習目標】

1.理解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的特點、對比手法的效果,理解課文的主題。

2.體會本文運用動詞、形容詞比較準確、生動、形象的特點。

3.瞭解舊中國農民的苦難、人際關係的嚴重隔閡,及其社會根源。

  【重點難點】

1.重點:生動的肖像描寫、對比手法對人物的刻畫,課文的主題。

2.難點:魯迅憎恨舊社會、同情勞動人民、渴望創造新社會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1.基本情況;   2.課文分析;   3.人物形象;   4.對比手法。

 【課文提示】

1.《故鄉》作於1921年1月,不久發表於《新青年》,後來收入魯迅的小說集《吶喊》。故鄉:一般將出生地或長期居住過的地方,稱爲故鄉;也有把家鄉或老家叫做故鄉。小說通過閏土的明顯變化,深刻揭示辛亥革命後十年中國農村的衰敗、蕭條、破產,以及人際關係嚴重隔閡的社會根源,表達了變革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主題。

2.魯迅,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革命文化的旗手,中國現代文學的領軍人物。

3.本文以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爲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刻畫了三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深刻地表現了主題思想。這篇小說,主要人物和情節,大多取材於真實的現實生活。不過,小說中的“我”不是魯迅本人。小說按時間順序可分三個部分: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

 【正音正字】

晦huì  猹chá  弶jiàng  踝huái  獾huān  髀bì   愕è

嗤chī  嚇hè   黛dài   惘wǎng  恣zì   睢suī  潺chán

 【積累詞語】

無窮無盡  細腳伶仃  貴人眼高  無關緊要  一掃而空

【初學課文】

1,速讀課文。

2,圈劃有關閏土的內容,按項目填表:

3,閏土是個什麼形象?閏土怎麼會成爲一個木偶人的?

( 閏土是中國農民的典型,在他身上有着中國農民的傳統美德:勤勞、樸素、憨厚、誠實。

閏土成爲木偶人的社會原因是“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精神原因是等級觀念、迷信思想。 )

【課外作業】

1,完成“學習建議”。

2,通過圖書館、因特網,蒐集有關魯迅的材料,瞭解有關《故鄉》的知識。

 第二課時

【朗讀課文】

 【課文分析】(根據班級程度,選擇適當的內容講解)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開頭一個“嚴寒”,爲全文定下了淒冷的基調,使悲涼的感覺始終籠罩讀者的心靈。“二千餘里”寫出距離遠;“二十餘年”寫出時間久。時空的久遠,突出了這次回故鄉的難能可貴;同時暗合結尾的“辛苦展轉”。這段話含蓄地寫出“我”寒冬歸故鄉的憂傷悲涼的心情。這與下文的“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本沒有什麼好心緒”“母親很高興,但也藏着許多淒涼的神情”等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區別在於:前者是多年離家,寒冬歸來的憂傷和悲涼;後者是目睹荒村悽景而加深的悲涼和哀傷,又是母子久別重逢、感慨萬千的悲傷。這幾句,思想感情基本一致,上下溝通,逐漸加深。】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深冬”寫時令季節;“陰晦”寫天氣;“嗚嗚”寫冷風;“蒼黃”寫天色。這些景物描寫,給人蕭索淒涼的感覺。“橫”在這裏不僅寫出荒村的死氣沉沉,而且暗示當年村子的規模比較大,幾個村橫貫相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是因爲“我”看到心中的美麗的故鄉竟變得如此蕭索荒涼,不免產生悲涼的心情。】

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二十年來時時記得”寫出“我”對故鄉眷戀之深,時刻不忘。一個反問,寫出失望之大,“悲涼”之極。故鄉如此“蕭索”“沒有一些活氣”,反差懸殊。這句話寫出二十年來故鄉不但沒進步,反而衰敗、倒退了。】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是去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象,沒有言辭了。彷彿也就如此。於是我自己解釋說: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變罷了,因爲我這次回鄉,本沒有什麼好心緒。

【記憶中的故鄉“好得多”,“彷彿也就如此”,引出“我”悲涼的原因:“好得多”表達對故鄉的熱愛,“彷彿也就如此”,說明故鄉二十年來沒什麼進步:“我”“悲涼”的原因在於“這次回鄉,本沒有什麼好心緒”。】

我這次是專爲了別他而來的。我們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經公同賣給別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須趕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別了熟識的老屋,而且遠離了熟識的故鄉,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

【這一段寫回故鄉的緣由。“永別”寫時間之長久;“遠離”寫空間之遙遠;兩個“熟識”反覆,表明初回故鄉時,對家鄉的熱愛和留戀。“搬家到……異地”爲下文鋪墊。這些也都與後文的“辛苦展轉”呼應。】

第二天清晨我到了我家的門口了。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着,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幾房的本家大約已經搬走了,所以很寂靜。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親早已迎着出來了,接着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

【故鄉是“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自家“老屋”也是“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用“抖着”來形容枯草斷莖被風吹蕩的情景,更突出故鄉的蕭索破敗。“我的母親早已迎着出來了”,“早”寫出母親盼子心情的急切;“迎”寫出母親見子心情的喜悅。“接着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飛出”不僅寫出了宏兒出來的快,表現了他的激動,而且寫出了宏兒朝氣蓬勃,活潑可愛。】

“還有閏土,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回面。我已經將你到家的大約日期通知他,他也許就要來了。

【“每到”“總問”“很想”,都寫出了閏土和“我”感情深厚,他對“我”的思念深切。“通知他”說明閏土與我家的關係不一般。“他也許就要來了”,爲下文閏土的到來,“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伏筆。】

這時候,我的腦裏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提起閏土,“腦裏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是因爲少年閏土給“我”的印象十分美好,歷久不忘;這幅圖畫是“我”根據下文少年閏土描繪的月下刺猹而產生的聯想。因爲描繪生動、印象深刻,便自然產生聯想。“深藍”“金黃”“碧綠”“銀”描繪的明麗景象,與眼前故鄉的“陰晦”“蕭索”形成強烈對比。“項帶銀圈”“手捏鋼叉”“盡力的刺去”,塑造少年閏土的英雄氣概,與中年閏土的麻木呆滯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少年便是閏土。我認識他時,也不過十多歲,離現在將有三十年了;那時我的父親還在世,家境也好,我正是一個少爺。……

【“家境也好”與上文的賣老屋和下文的“我須賣了這些”照應。那時“我正是一個少爺”,卻與閏土和睦親密,說明他們天真無邪,沒有等級觀念。】

我於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閏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親告訴我,閏土來了,我便飛跑的去看。他正在廚房裏,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

【“日日盼望新年”“飛跑去”,寫出“我”與閏土情真意切。“紫色的圓臉”與水生的“黃瘦”形成對比,說明一代不如一代。】

阿!閏土的心裏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裏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

【“閏土的心裏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寫出閏土聰明。“只看見院子裏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寫出自己閉塞,與外界隔絕,眼界有限,與閏土的聰明形成對比。】

“哈!這模樣了!鬍子這麼長了!”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起來。

【這是對楊二嫂出場的描寫,先聲奪人,後狀神情,使讀者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語言描寫連用三個感嘆號,任意對“我”品頭論足,表現她的“非禮”;又用“尖利”、“怪聲”、“突然”、“大叫”等淋漓地寫出她德行的粗俗。婦德是指婦女貞順的德行。楊二嫂的出場描寫,如同戲劇人物上場首次亮相,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此後,作者又花了許多筆墨,不厭其煩地描寫楊二嫂的德行。】

我吃了一嚇,趕忙擡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脣,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着兩腳,正象一個畫圖儀器裏細腳伶仃的圓規。

【楊二嫂“兩手搭在髀間”,不拘禮節;“沒有系裙”,不做家務;“張着兩腳”,凶神惡煞的樣子,極其“恣睢”,無一點端莊,活脫脫是個母夜叉。“凸顴骨,薄嘴脣”、“細腳伶仃”寫出她的“辛苦”。“凸顴骨”瘦;是辛苦的結果。“薄嘴脣”會說話。眼前的“圓規”,快嘴利牙,愛管閒事,毫無婦功的表現。“正象一個畫圖儀器裏細腳伶仃的圓規”,比喻形象、貼切。】

我愕然了。

“不認識了麼?我還抱過你咧!”

【疑問中隱藏楊二嫂對“我”的強烈不滿和挖苦。“抱過”寫出楊二嫂倚老賣老,好象是指責“我”忘本。】

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親也就進來,從旁說:

“他多年出門,統忘卻了。你該記得罷,”便向着我說,“這是斜對門的楊二嫂,……開豆腐店的。”

哦,我記得了。我孩子時候,在斜對門的豆腐店裏確乎終日坐着一個楊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顴骨沒有這麼高,嘴脣也沒有這麼薄,而且終日坐着,我也從沒有見過這圓規式的姿勢。那時人說:因爲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但這大約因爲年齡的關係,我卻並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卻了。然而圓規很不平,顯出鄙夷的神色,彷彿嗤笑法國人不知道拿破崙,美國人不知道華盛頓似的,冷笑說:

“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

【往日的“豆腐西施”,形象地寫出昔日的楊二嫂的細嫩;“擦着白粉”“終日坐着”,寫出楊二嫂早年生活安逸、輕鬆、清閒,以色相招攬顧客。這些與眼前的“圓規”愛管閒事、潑辣肆行形成對比。“很不平”“鄙夷”“嗤笑”“冷笑”等,都寫出了楊二嫂的尖刻、放縱。“豆腐西施”與“圓規”形成對比,寫出楊二嫂的生活也遠不如以前。“貴人眼高”是對“我”的嘲笑。楊二嫂出言不遜,說話刻薄,蔑視上尊下卑、男尊女卑的古訓,毫不理會封建“婦言”的清規,有恃無恐,脫口而出,令“我”難堪、討厭。】

“那有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來說。

“那麼,我對你說。迅哥兒,你闊了,搬動又笨重,你還要什麼這些破爛木器,讓我拿去罷。我們小戶人家,用得着。”

【楊二嫂毫不顧及“我”的身份,對“我”一點也不恭敬。在她眼裏,“我”雖然有錢有勢有地位,可仍是一個小輩,所以叫一聲“迅哥兒”,表示長者對後生的親暱,更表示她和“我”的平等。對“我”直呼其名,這在一般人來說,已是無禮之舉;更不能容忍的是她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強要我家的那些木器。】

“我並沒有闊哩。我須賣了這些,再去……”

【“須賣了這些”說明“我”的家境也大大不如以前了,與前面的“家境也好”形成對比,又與後面的“辛苦展轉”相呼應,表明二三十年來整個社會都衰退了,連我們這樣的家庭也未能倖免破敗的結局。】

“阿呀呀,你放了道臺了,還說不闊?你現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門便是八擡的大轎,還說不闊?嚇,什麼都瞞不過我。”

【楊二嫂信口雌黃,造謠生事,一派陳詞濫調,還自以爲是,顯示了一個無賴的嘴臉。】

我知道無話可說了,便閉了口,默默的站着。

【舊日的楊二嫂,“我”“完全忘卻了”。她的出現,使“我吃了一嚇”,“愕然了”。面對她的嗤笑、冷笑,“我惶恐着,站起來說。”這些都是緊張心理的反應。當她大放厥詞後,“我知道無話可說了……默默的站着。”這是出於無奈而有意迴避。耳聞目睹楊二嫂的言行,“我”的心理呈現“吃驚——害怕——氣憤——冷靜”幾個階段。楊二嫂的言行,肆行無忌使“我”“愕然”。楊二嫂無中生有地捏造,使“我”氣得“無話可說”,這是不滿和厭煩的表示。】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錢,便愈是一毫不肯放鬆,愈是一毫不肯放鬆,便愈有錢……”圓規一面憤憤的迴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裏,出去了。……

【面對“我”的“沉默”,楊二嫂又生一招,竟惡意中傷,無禮之極。綜觀上下,楊二嫂一會兒故作姿態地反問,一會兒裝腔作勢地調侃,一會兒不留情面地挖苦,表現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樣子。她那辛辣尖銳的語言,毫無顧忌的態度,儘管有許多不實之辭,但是畢竟寫出一個心直口快,衝破婦言約束的女子的風貌。】

一日是天氣很冷的午後,我吃過午飯,坐着喝茶,覺得外面有人進來了,便回頭去看。我看時,不由得非常出驚,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這來的便是閏土。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象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着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着;手裏提着一個紙包和一枝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這是具體描寫中年閏土的外貌,與少年閏土,判若兩人。“不是”記憶中的閏土“我一見便知道”,不矛盾的理由:一是母親事先告知,“還有閏土……他也許就要來了”。“我”有思想準備。二是“我”對少年閏土有深刻印象,所以儘管閏土外貌大變,“我”仍能認出。閏土外貌的變化說明:主人公生活越來越窮,人的命運與時代緊緊相連;形象地寫出他的“辛苦”。】

我這時很興奮,但不知道怎麼說纔好,只是說:

“啊!閏土哥,——你來了?……”

【與老朋友久別重逢,“我”有許多話要說。“不知道怎麼說纔好”,寫出了“我”見到閏土時的激動。“閏土哥”寫出了“我”對閏土的敬重和親熱;“你來了”是問候,更是關心。省略號表示“我”有許多話想說,但是一時卻說不出來,表現“我”激動而喜悅的心情。】

我接着便有許多話,想要連珠一般涌出: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但又總覺得被什麼擋着似的,單在腦裏面迴旋,吐不出口外去。

【“吐不出口去”表面是寫“我”沉浸在回憶的喜悅中,實際上“我”已察覺了閏土的淒涼神情,意識到閏土的生疏。省略號表示省略“我”想到的與閏土有關的許多有趣的事物。】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動着嘴脣,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地叫道:

“老爺!……”

【“喜歡”和“淒涼”連用並不矛盾。因爲“歡喜”是指閏土見到“我”的喜悅;“淒涼”是寫閏土長期貧窮艱辛的處境,使他時刻不能擺脫淒涼的心緒。“恭敬”“分明”寫出閏土拘謹、壓抑的神情,表現他深爲舊觀念束縛,陷入無限麻木。省略號表明閏土無話可說,一時沉默,寫出他的麻木,他與“我”有了隔閡。】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見到中年閏土後,“我”由“興奮”到“打了一個寒噤”,又和母親一起“嘆息”,“我”的思想感情變化的原因是:中年閏土的言行與少年時代大相徑庭,而且與“我”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中的“似乎”不能去掉,因爲並非真的打了一個寒噤。這句話表現了“我”的震驚、惶惑的心情。閏土叫“我”“老爺”,是最能體現“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厚障壁”比喻的是封建等級觀念造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隔膜。這時“我也說不出話”,是因爲閏土竭力維持封建的精神桎梏,使“我”失望。這種沉默含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同情。閏土見“我”的情景與楊二嫂見“我”的情景形成對比,寫出這兩個人物的不同個性:一個木吶、一個放肆。】

他回過頭去說,“水生,給老爺磕頭。”便拖出躲在背後的孩子,這正是一個廿年前的閏土,只是黃瘦些,頸子上沒有銀圈罷了。“這是第五個孩子,沒有見過世面,躲躲閃閃……”

【“拖出”寫閏土強拉兒子給“我”“磕頭”,說明閏土已成爲封建禮教的維護者。閏土不僅自己以身作則,一句一個“老爺”地叫“我”,更可怕的是他還用這種精神鴉片麻醉後代,硬拖兒子給“我”磕頭、打拱。“黃瘦些,頸子上沒有銀圈”與少年閏土對比,生動地寫出水生的生活還不如閏土少年時代。這裏含蓄地寫出辛亥革命既沒有使農民打破枷鎖,也未能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閏土們在精神和物質兩方面,都還受着嚴重的摧殘。“這是第五個孩子”與下文“多子”照應。“躲躲閃閃”寫出水生“怕生”而膽怯、害羞。】

母親和宏兒下樓來了,他們大約也聽到了聲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實在喜歡得了不得,知道老爺回來……”閏土說。

“阿,你怎的這樣客氣起來。你們先前不是哥弟稱呼麼?還是照舊:迅哥兒。”母親高興的說。……

【“老爺”這個稱呼表示閏土的麻木和迂腐。母親的話,說明她是個開明的人,等級觀念淡薄。】

我問問他的景況。他只是搖頭。

“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麼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

他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着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彷彿石像一般。他大約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時,便拿起煙管來默默的吸菸了。

【“他只是搖頭”反覆,說明閏土被生活的重擔壓得麻木了。“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說明全家都勞動,他們受窮的原因絕不是好逸惡勞。“又不太平”與下文的“兵匪”照應。“什麼地方都要錢”與下文的“官紳”照應。“收成又壞”與下文的“饑荒”照應。“總要捐幾回錢”與下文的“苛捐”照應。閏土的語言斷斷續續,說明他思維遲鈍,語無倫次;他受苦的原因實在太多了。而當他說起“收成又壞”時,卻滔滔不絕,說明他對這個問題比較熟悉,有切膚之痛,記憶猶新。“彷彿石像一般”形象的比喻,寫出閏土的“木”。】

他出去了;母親和我都嘆息他的景況: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母親對我說,凡是不必搬走的東西,儘可以送他,可以聽他自己去揀擇。……

【這裏明確寫出閏土生活窮苦、精神麻木的原因是“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木偶人”與少年閏土的“小英雄”形象形成對比。“母親對我說”的話,既說明二者關係親密,“我”家對閏土特殊優待,又暗示下文楊二嫂“定說是閏土埋着的”,是不實之詞,故意誣陷閏土。】

我和母親也都有些惘然,於是又提起閏土來。母親說,那豆腐西施的楊二嫂,自從我家收拾行李以來,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裏,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後,便定說是閏土埋着的,他可以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裏去;楊二嫂發見了這件事,自己很以爲功,便拿了那狗氣殺(這是我們這裏養雞的器具,木盤上面有着柵欄,內盛食料,雞可以伸進頸子去啄,狗卻不能,只能看着氣死),飛也似的跑了,虧伊裝着這麼高底的小腳,竟跑得這樣快。

【“每日必到的”,明白寫出楊二嫂只想佔別人便宜,“每日”東尋西覓,說明她的心思全在這個方面。楊二嫂自說自話“拿了那狗氣殺……飛也似的跑了”,這近乎搶掠。這與閏土的行爲形成對比。楊二嫂卑鄙、庸俗的劣跡,顯示社會的病態。魯迅先生對楊二嫂損人利己、惟利是圖的處世哲學,持批判的態度。】

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象,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我”離別故鄉時,“不感到怎樣的留戀”,這是因爲“我”對故鄉現狀感到非常失望,對舊中國農村破敗、人際關係嚴重隔閡,表示不滿和憤慨。帶着憂痛悲涼的心情離別故鄉,並不感到留戀。這裏的“不留戀”與開頭表現的對故鄉的留戀形成對比。“高牆”就是封建等級觀念。“小英雄的影象,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則是因爲閏土變化太大,他和“我”的關係嚴重隔閡。】

母親和宏兒都睡着了。

我躺着,聽船底潺潺的水聲,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但我們的後輩還是一氣,宏兒不是正在想念水生麼。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然而我又不願意他們因爲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願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願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爲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大家”包括“我”、閏土、“別人”。“別人”指楊二嫂,又有更廣泛的含義。省略號省略了與閏土隔膜的情景。“恣睢”即放縱,不加約束,不守規矩,沒有禮貌,任意胡來。從小說內容看,“辛苦恣睢”是指楊二嫂。她從“豆腐西施”到“細腳伶仃的圓規”,顴骨高了,嘴脣薄了,不再“終日坐着”,是很辛苦的;她鋒利尖刻、毫無顧忌的言語,明要暗偷、順手牽羊的行爲,完全是縱情妄爲。但她畢竟也是受壓迫、被損害的人。三個“辛苦”的含義有所不同:前者是“奔波勞碌”;中者是“勞苦”;後者是“處心積慮、挖空心思”。三個“辛苦”並列,暗示“我”、閏土、楊二嫂雖有差別,而仍處在同一社會層面——被統治被羈勒的地位。細細體會,魯迅對楊二嫂的“恣睢”,並非一味否定,而是有所肯定:把“恣睢”與“展轉”、“麻木”並列,肯定是生活所迫;從“我”的心理描寫中,隱隱約約透露這樣的信息。三個“不願意”表達了我的“希望”:希望水生、宏兒之間不再產生隔膜,希望他們不要過着貧窮艱苦的生活還不覺悟,更希望他們不要放縱自己、損害別人而生活。】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閏土要香爐和燭臺的時候,我還暗地裏笑他,以爲他總是崇拜偶像,什麼時候都不忘卻。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製的偶像嗎?只是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我”的希望是:後代不再“隔膜起來”,不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不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不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應該有新的生活”。害怕希望的原因是:因爲這個“希望”只是“我”的個人願望而已,如同一尊偶像,極其茫遠,不可能實現。“我”和閏土的“希望”,本質上都是供人盲目崇拜的“偶像”,有麻痹作用,無實際效果。兩種希望,都會落空,因爲它們都寄託在偶像的身上。】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一段重現了月下瓜地的景色,“朦朧”一詞暗示了這是幻景,不是實景。再現“沙地”“藍天”“圓月”的景色,表明“我”對理想中的故鄉的嚮往,對美好的境界的嚮往,希望新一代能過上好的生活。這裏虛擬的景色與現實的景物形成對比,使理想表現地更加鮮明、形象。“我”憧憬的美妙的景象中,少了一個勇武的小英雄,含蓄地表達了“我”對小英雄的崇敬和渴望。“希望”和“路”各有含義:“希望”指的是美好、理想的境界;“路”指的是謀求社會變革的實踐。作者在此表達了對理想的追求和信心,對謀求改革、實現理想的強烈進取精神。“我”恍然大悟:希望是無所謂的,重要的是實踐;希望就象路,是靠許多人走出來的!這裏作者借“我”的覺悟,號召彼此“隔膜”的人們,求同存異,取長補短,共同開拓新路!“走的人多”,當然不只是“我”和閏土,還有楊二嫂們。開拓新路,要靠“大家”;摧毀“高牆”,更需要楊二嫂那種“恣睢”精神。毫無疑問,楊二嫂是拆牆、拓路大軍中的一員。從這裏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對楊二嫂並非一棍子打死。作者塑造這個人物形象,既有嚴厲的批判,也有真誠的同情,甚至還有含蓄的肯定。作者的創作意圖正在於:“我”和閏土、楊二嫂應該團結,克服“展轉”、“麻木”、“恣睢”,開創理想的道路,共同爲實現不“辛苦”的新生活而奮鬥。】

 第三課時

  【朗讀課文】

【思維訓練】(根據自己情況,至少選做六題)

1,小說着力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

( 閏土、“我”、楊二嫂。 )

2,楊二嫂是個什麼形象?

( 楊二嫂是個貪婪、尖刻、鄙俗的小市民的典型;是個性格辛辣、語言尖銳、心直口快的人;是個無視封建等級、任性不羈,有一定反封建禮教思想的奇女子。在她身上攜帶着舊商人的病菌:刻薄、貪利、自私、狡猾。爲了自身利益,她先是大言不慚地直接索要財物;未達目的,便曲意奉承討好,甚至胡說八道,公然造謠;仍不奏效,就冷嘲熱諷,強行要東西。明要不成,乾脆暗偷。課文通過描寫楊二嫂的外貌、語言、動作,表達了作者對楊二嫂既批評又同情的態度。批評她年輕時塗脂抹粉,以姿色招引顧客,得以謀生。批評她尖刻潑辣、貪小自私的小市民習性。同情她人老珠黃,每況日下,生活日趨困窘;同情她受到人格侮辱,是一個病態社會中被扭曲的病態形象。寫楊二嫂對錶達小說的中心有重要作用,即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雙重壓迫下,農村經濟的破產、社會的病態。表明“故鄉”日衰,已經波及到農村、城鎮各個方面的下層民衆。)

3,“我”是個什麼形象?

4,幾個人物形象之間有什麼聯繫?

( ……作者塑造楊二嫂,不僅僅是爲了反襯閏土,也不僅僅是爲了從側面說明農村衰敗。楊二嫂固然損害了別人,可是更重要的在於她也是一個被損傷、被欺凌的人,是“我”和閏土的同路人。所以說,《故鄉》不僅揭示了閏土痛苦生活的現實和根源,而且巧妙表達了作者希望不要“大家隔膜”,共同開拓新生活之路的強烈願望。…… )

5,這幾個人物形象與主題有什麼關係?

( ……鄉下的閏土終於麻木,鎮上的楊二嫂日益恣睢,都是特定的社會環境使然。這就深刻地揭示:辛亥革命不但沒有解救農民,反而使他們更加貧困、愚昧,甚至連鎮上的小市民也破產、墮落。可見,楊二嫂這一藝術形象,使小說的主題思想更完善和更深刻。…… )

6,小說哪些方面採用了對比手法?(按課文先後爲序)

( 月下瓜田明麗景象與眼前故鄉淒冷景象;  少年英雄閏土與中年閏土;

“細腳伶仃的圓規”與“豆腐西施”;     “我”見閏土與見楊二嫂的場景;

水生與少年閏土;             “我”與閏土前後關係;

宏兒和水生與“我”和閏土;        楊二嫂與閏土;

對故鄉“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與留戀;   我回故鄉與離故鄉時的心情;

“我”與楊二嫂對閏土的態度;       虛幻景色與現實景象。  )

7,楊二嫂的前後對比有什麼作用?

8,閏土與楊二嫂的對比有什麼意義?

9,景物描寫對小說主題的表達有什麼作用?

【課外作業】

1,整理課堂筆記。

2,預習《孔乙己》,瞭解新課文的內容,思考“學習建議”。

 附件:

《故鄉》楊二嫂形象研究

《故鄉》發表以來,讀者和論著不計其數。普遍認爲楊二嫂“是一個貪婪、尖刻、鄙俗的小市民典型”,大加貶斥。我認爲,這種認識是片面的,不符合作者的原意。我們從小說的內容出發,客觀分析有關材料,就能清楚地看到楊二嫂形象的全部意義和真正價值。

一、楊二嫂是封建禮教的叛逆者

中國古代社會,隨着封建統治的加強和專制主義的膨脹,政治思想和倫理觀念也逐步完整和條理化。封建等級制度的基本點:上尊下卑、男尊女卑,成爲封建社會存在的基礎。在這種觀念鉗制下,婦女遭受最沉重的壓迫,處於絕對從屬地位。兩千年間,對婦女的限制日趨嚴格,“三從四德”就是套在婦女脖子上的衆多繩索中最粗的一條,它曾束縛了多少婦女,它曾窒息了多少婦女?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封建政權,可是封建觀念尤其是宗法思想、等級思想仍根深蒂固,繼續毒害人民,腐蝕大衆的心靈。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不就是宗法思想的犧牲物嗎?孔乙己不正是等級觀念的殉葬品嗎?閏土不也是受封建精神毒害才麻木不仁的嗎?然而,楊二嫂卻是一個無視等級差別、任性不羈的奇女子,她的言行無一符合“四德”準則。

封建衛道士告誡人們:女子必須“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禮記·昏義》)這就是所謂“四德”,是封建社會女子的行爲準則,也是舊中國婦女的枷鎖。楊二嫂根本不理會這些規矩,我行我素,無拘無束。

婦德是指婦女貞順的德行。晉時張華在《女史箴》中指出:“婦德尚柔,含章貞吉。”可是,楊二嫂潑辣肆行,她的身上沒有一絲柔順:

“哈!這模樣了!鬍子這麼長了!”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起來。

這是對楊二嫂出場的描寫,先聲奪人,後狀神情,使讀者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語言描寫連用三個感嘆號,任意對“我”品頭論足,表現她的“非禮”;又用“尖利”、“怪聲”、“突然”、“大叫”等淋漓地寫出她德行的粗俗。這哪裏有一點“柔順”的溫情?楊二嫂的出場描寫,如同戲劇人物上場第一個亮相,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此後,作者又花了許多筆墨,不厭其煩地描寫楊二嫂的德行,毫無“含章貞吉”的痕跡,如:

圓規很不平,顯出鄙夷的神色,彷彿嗤笑法國人不知道拿破崙,美國人不知道華盛頓似的,冷笑說

圓規一面憤憤的迴轉身,一面絮絮的說

婦言是指婦女溫和的言辭。《後漢書·曹世叔妻》:“擇辭而說,不道惡語,時然後言,不厭於人,是謂婦言。”楊二嫂出言不遜,說話刻薄,蔑視上尊下卑、男尊女卑的古訓,有恃無恐,脫口而出,惡語傷人,令“我”難堪、討厭,如:

“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

“迅哥兒,你闊了,搬動又笨重,你還要什麼這些破爛木器,讓我拿去罷。我們小戶人家,用得着。”

“……還說不闊?……還說不闊?嚇,什麼都瞞不過我。”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錢,便愈是一毫不肯放鬆,愈是一毫不肯放鬆,便愈有錢……”

楊二嫂對“我”直呼其名,這在一般人來說,已是無禮之舉;更不能容忍的是她一會兒故作姿態地反問,一會兒裝腔作勢地調侃,一會兒不留情面地挖苦,表現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樣子。楊二嫂辛辣尖銳的語言,毫無顧忌的態度,儘管有許多不實之辭,但是畢竟寫出一個心直口快,衝破婦言約束的女子的風貌。

婦容是指婦女端莊的儀容。《兒女英雄傳》闡述道:婦容“須要坐如鐘,立如鬆,臥如弓,動不輕狂,笑不露齒;總說一句,便是‘端莊’兩個字”。如果說早年的楊二嫂“擦着白粉,顴骨沒有這麼高,嘴脣也沒有這麼薄,而且終日坐着”,以色相招攬顧客,已無幾分端莊的話,那麼今日“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着兩腳,正象一個畫圖儀器裏細腳伶仃的圓規”的楊二嫂,言語莽撞,手腳又不乾淨,撈着一個狗氣殺竟“飛也似的跑了”,簡直無一點端莊可言,活脫脫是個母夜叉。楊二嫂的容態與“婦容”的要求格格不入,正表現出這個形象的反封建禮教的意義和價值。

婦功是指紡織、刺繡、縫紉等。《後漢書·曹世叔妻》說:“專心紡績,不好戲笑,潔齊酒食,以奉賓客,是謂婦功。”往日的“豆腐西施”“終日坐着”不事婦功。眼前的“圓規”,快嘴利牙,愛管閒事,能安心紡織、刺繡、縫紉等事嗎?實際上,“沒有系裙”已暗示她不管“酒食”之類家務;“自從我家收拾行李以來,本是每日必到的”,更是明明白白地寫她未“專心紡績”等,而只想佔別人便宜。

可見,楊二嫂的言行與“四德”要求迥異。她不顧清規戒律,無視尊卑秩序,由着自己的性子,表現出反封建反禮教的思想傾向。因此,楊二嫂的肆無忌憚,具有人性解放的意義。從這個角度來說,她比逆來順受的閏土積極而有價值。

二、楊二嫂是舊社會的畸形兒

《故鄉》中,楊二嫂與閏土處處形成鮮明對比。不少論者以爲楊二嫂的“尖刻自私襯托了閏土的憨厚朴實”。其實,遠不止此。

“我”與閏土久別重逢,“很興奮,但不知道怎麼說纔好”,親熱地叫一聲:“閏土哥”!可是,閏土“臉上現出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動着嘴脣,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地叫道:‘老爺!……’”這一段神態描寫,寫出了閏土的自卑,寫出了“我”與閏土之間的鴻溝。在封建等級思想的摧殘下,閏土失去了少年時代的小英雄氣概。更可怕的是他還用這種精神鴉片麻醉後代:他不僅自己以身作則,一句一個“老爺”地叫“我”,而且拖拉兒子給“我”磕頭、打拱。當母親讓他與“我”如兒時“哥弟稱呼”,他卻振振有辭道:

“阿呀,老太太真是……這成什麼規矩。那時是孩子,不懂事……”

又是固執己見,堅持“規矩”,又是檢討過去,自責“不懂事”,善良的閏土竟變成尊卑觀念的保護者。楊二嫂與他恰恰相反。前面已說過,楊二嫂對“我”毫不恭敬。在她眼裏,“我”雖然有錢有勢有地位,可仍是一個小輩,所以叫一聲“迅哥兒”,表示長者對後生的親暱,更表示她和“我”的平等。閏土對“我”恭敬而墨守陳規,言必稱“老爺”;楊二嫂對“我”譏諷而多多冒犯,藐視“我”的尊嚴。閏土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但含糊,見出他的遲鈍和顧慮重重;楊二嫂快人快語,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信口雌黃。一個“麻木”得可卑可嘆,一個“恣睢”得可恨可怕,二者相互映襯,即楊二嫂的敏捷襯托了閏土的愚拙,閏土的謙卑反襯了楊二嫂的放肆,缺一不可。

閏土是地道的中國農民的典型,在他身上有着中國農民的傳統美德:勤勞、樸素、憨厚、誠實。這是廣大讀者公認的,恕不贅述。楊二嫂是個具有代表性的小市民,在她身上攜帶着舊商人的病菌:刻薄、貪利、自私、狡猾。爲了自身利益,她先是大言不慚地直接索要財物;未達目的,便曲意奉承討好,甚至胡說八道,公然造謠;仍不奏效,就冷嘲熱諷,強行要東西。明要不成,乾脆暗偷,“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裏”,硬偷走了。不僅如此,她“每日必到”,東尋西覓,無非是想多撈點什麼。一天,“伊在灰堆裏,掏出十多個碗碟來”,便以功臣自居,竟自說自話“拿了那狗氣殺……飛也似的跑了”。這已近乎搶掠了。楊二嫂卑鄙、庸俗的劣跡,顯示了社會的病態。作者對楊二嫂損人利己、惟利是圖的處世哲學,持批判的態度。然而,鄉下的閏土終於麻木,鎮上的楊二嫂日益恣睢,都是特定的社會環境使然。這就深刻地揭示:辛亥革命不但沒有解救農民,反而使他們更加貧困、愚昧,甚至連鎮上的小市民也破產、墮落。可見,楊二嫂這一藝術形象,使小說的主題思想更完善和更深刻。

“我”對閏土和楊二嫂的感覺,也截然相反。舊日的楊二嫂,“我”“完全忘卻了”。她的出現,使“我吃了一嚇”,“愕然了”。面對她的嗤笑、冷笑,“我惶恐着,站起來說。”這些都是緊張心理的反應,情不自禁。當她大放厥詞後,“我知道無話可說了,便閉了口,默默的站着。”這是出於無奈而有意迴避。耳聞目睹楊二嫂的言行,“我”的心理呈現“吃驚——害怕——氣憤——冷靜”等階段。當母親提起閏土,“我的腦裏忽然閃出”少年閏土的形象,並關切地詢問:“他,——怎樣?”話語中飽含深情。“我”看到衰老的中年閏土,“不由得非常出驚,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可是一聲“老爺!”好似一桶冰水把“我”的熱心澆得冰涼,“我也說不出話。”“我”覺得閏土“彷彿石像一般”,“像一個木偶人了。”對閏土,“我”心理反應是“聯想——興奮——失望——憐憫”。面對閏土和楊二嫂,表面看來“我”有過類似的心理反應:驚奇和沉默,實則完全不同。楊二嫂的言行肆行無忌使“我”“愕然”;而閏土的衰老、呆滯使“我”“非常出驚,慌忙”。前者因陌生而害怕,後者是出於熟識而關心。楊二嫂肆力擺脫一切羈絆,無中生有地捏造,使“我”氣得“無話可說”,這種沉默是不滿和厭煩的表示;閏土竭力維持封建的精神桎梏,使“我”失望而“說不出話”,這種沉默含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同情。

總之,楊二嫂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作者描寫楊二嫂,幾乎沒用一個褒詞,而有不少貶詞,但是這不能說明作者徹底否定這個人物,正如作者曾用許多褒詞形容閏土、處處透露對他的憐恤,並非全盤肯定這個形象一樣。楊二嫂這一藝術形象,蘊涵揚棄因素,作者對她既批評,又同情。當然,作者對這兩個人物採用不同的表現手段,對閏土是先揚後抑,爲抑而揚;對楊二嫂則抑而不揚,抑中暗揚。同時,楊二嫂和閏土缺一不可,他們相輔相成,相互補充,共同表達了主題思想。逆來順受的閏土和任意胡爲的楊二嫂,從正反兩方面表現了民衆的可卑可哀。這正如同魯迅的《藥》,用華小栓和夏瑜兩個形象,表現了民族悲劇。

三、楊二嫂是“我”和閏土的同路人

離開故鄉時,“我”的心情非常複雜。看見宏兒和水生親親熱熱的樣子,油然產生種種聯想:

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然而我又不願意他們因爲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願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 而生活,也不願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很清楚,這裏的“大家”包括“我”、閏土、“別人”。“別人”,是指楊二嫂,但又有更廣泛的含義。“恣睢”即放縱,就是不加約束,不守規矩,沒有禮貌,任意胡來。從小說內容看,“辛苦恣睢”是指楊二嫂。她從“豆腐西施”到“細腳伶仃的圓規”,顴骨高了,嘴脣薄了,不再“終日坐着”,是很辛苦的;她鋒利尖刻、毫無顧忌的言語,明要暗偷、順手牽羊的行爲,完全是縱情妄爲。她的言行引起“我”的不滿,造成“我”與她的隔膜。但是她畢竟也是受壓迫、被損害的人。三個“辛苦”並列,暗示“我”、閏土、楊二嫂雖有差別,而仍處在同一社會層面——被統治被羈勒的地位。用“別人”代替楊二嫂,不僅表現了“我”對她的輕蔑,而且擴大了楊二嫂形象的內涵,表明了這個人物的一般意義,即泛指許許多多像楊二嫂一樣“辛苦恣睢”的人們。這些人,都屬於“我們”這一範疇。

細細體會,魯迅先生對楊二嫂的“恣睢”,並非一味否定,而是有所肯定。且不說,他把“恣睢”與“展轉”、“麻木”並列,肯定是生活所迫;就是從“我”的心理描寫中,也隱隱約約透露這樣的信息:

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

“高牆”是什麼?魯迅在一九二五年《爲俄文譯本寫的<阿Q正傳>序=說得很清楚:“在我自己,總彷彿覺得我們人人之間各有一道高牆,將各個分離,使大家的心無從相印。這就是我們古代的聰明人,即所謂聖賢,將人們分爲十等,說是高下各不相同。其名目現在雖然不用了,但那鬼魂卻依然存在。”“高牆”就是封建等級觀念。正是這一“鬼魂”導致了“我”、閏土、楊二嫂的“隔絕”,使“我”變成孤獨,非常氣悶。這就是說,“我”希望拆毀這堵高牆,與閏土和楊二嫂心心相印。可見,“我”雖然“怕”楊二嫂,可是並不排斥她。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和閏土的“希望”,都是供人盲目崇拜的“偶像”,有麻痹作用,無實際效果。這種希望,不可能實現,有也如同無,所以“無所謂有”。“我”憧憬的美妙的景象中,少了一個勇武的小英雄,終於使“我”恍然大悟:希望就象路,是由許多人走出來的!這裏作者借“我”的思想覺悟,號召彼此“隔膜”的人們,求同存異,取長補短,共同開拓新路!“走的人多”,當然不只是“我”和閏土,還有楊二嫂們。開拓新路,要靠“大家”;摧毀“高牆”,更需要楊二嫂那種“恣睢”精神。毫無疑問,楊二嫂是拆牆、拓路大軍中的一員。

凡此種種,都說明魯迅先生對楊二嫂並非一棍子打死。作者塑造這個人物形象,既有嚴厲的批判,也有真誠的同情,甚至還有含蓄的肯定。作者的創作意圖正在於:“我”應該團結閏土、楊二嫂,開創理想的道路。

綜上所述,楊二嫂是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孕育的小市民形象。市民婦女,比較注重現實的個人利益,不願聽人擺佈自己的命運。因此,一方面她們敢於衝破等級觀念、宗法思想的束縛,另一方面她們任性妄爲、不惜損人利己。楊二嫂沒有我國封建時代婦女的溫良忍耐的品格,她是紮根於商品經濟的孤島、生活在小農經濟的汪洋而畸形發展的典型,所以客觀上她有反封建專制的要求,主觀上又不可避免地沾染小私有者的劣行。作者塑造楊二嫂,不僅僅是爲了反襯閏土,也不僅僅是爲了從側面說明農村衰敗。楊二嫂固然損害了別人,可是更重要的在於她也是一個被損傷、被欺凌的人,是“我”和閏土的同路人。小說的字裏行間,透露了作者的這個思想。所以說,《故鄉》不僅揭示了閏土痛苦生活的現實和根源,而且巧妙表達了作者希望不要“大家隔膜”,共同開拓新生活之路的強烈願望。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