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古鎮情懷散文(精選10篇)

本文已影響 1.62W人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寫過散文嗎?散文的特點是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達作者的觀點、感情。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鎮情懷散文(精選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古鎮情懷散文(精選10篇)

古鎮情懷散文 篇1

我的家鄉有一個曾經被譽爲“小漢口”、曾經令人驕傲過的小集鎮——資丘古鎮。

資丘鎮坐落在美麗的清江中游,一千多年的悠久歲月積澱下來的渾厚文化和具有明清風格的街道建築,記錄着小鎮曾經有過的輝煌。

根據史料記載,早在北周(公元558年)、隋唐時代,即在此設置資田郡,鹽水縣,小鎮即爲郡縣治所。明洪武初年,實行鄉甲制度以來,這裏先後爲長陽安寧鄉、西鄉、資泉鄉、資丘區、資丘市蘇維埃政府和資丘公社、資丘鎮政府所在地。1980年8月,因地震誘發後山滑坡加上清江隔河巖電站動工興建,小鎮被迫遷址重建。隨着電站竣工,庫區蓄水,小鎮從此告別了人們的視線,一千多年的風景終成匆匆過客,融入浩如煙海的歷史長河之中。

現在,每當人們在此泛舟遊覽,盡興之餘,熟知這裏的人總愛打開記憶的閘門,搜索那情那景那人,找回些許失落的美好,任其在心頭掠過淡淡的蒼涼。

也許,再過十幾年幾十年,我們的下一代再下一代,沒人能想象出那碧波粼粼之下,曾經是一個居住着2000多人口的小鎮,誰還能記起小鎮的輝煌歲月和滄桑鉅變!古老的小鎮必定會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淡去,分解成一個個美麗的傳說。

作爲這段歷史的見證人,我們應該也有責任將遺憾中的美好記錄下來,傳承下去。

小鎮消失了,小鎮獨具土家特色的建築所展現出的風采永遠定格在同齡人的記憶中。

小鎮位於清江中游最險惡的“向王灘”北岸,坐落在不足1平方公里的石礅上。街道依山傍水,錯落有致。主要街道成建於明清兩代,長約1公里。古樸典雅的房屋就修建在高低不平的巖墩上。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多重數進,階梯形排列。臨江一帶,房屋坐河朝坡,崖岸是刀削般的險崖峭壁,清一色的“吊腳樓”,橫陳其上。巖縫中古木倒懸,荊棘叢生,“吊腳樓”的木支架,樓頂的飛檐青瓦,掩映在青枝翠葉中,崖岸、樓臺、護欄,參差不齊,或隱或現,碧波倒影,如詩如畫。江風起兮霧飛揚,此時的小鎮,更是美如蓬萊仙境。

走進鎮內,青石板鋪成的街道路面,寬不過5米。由於歲月久遠,石板被磨得光滑如境,清可照人。沿街店鋪毗連,人聲鼎沸。喘急的泡麻溪從中流過,四季濤聲如歌。低深的溪谷將小鎮分爲兩半,故有東、西街之名;溪上修建有上下二橋將街道連接成爲整體,又有上、下街之分。

從對舞溪經“上碼頭”進入鎮區西街,頗負盛名的“劉國昌客棧”就呈現在眼前。門前高大的涼棚橫遮街面,吊腳樓上的涼亭、長長的靠墩,是專供“背腳打杵”者靠稍歇腳、等候渡船的地方。每到夏季,垂柳成蔭,江風送爽,這裏經常是人流雲集。

經此走過一段狹窄的街道,進入橫跨街心的園拱門,就是“同心齋”,一個曾經譽滿鄂西的糖果副食加工廠。這裏的街道兩旁,有上下兩條巷道,一條拾級而上,直到墓坪街;一條踏階而下,經大操場到皁角樹潭。

沿主街道前行,經篾業社、林業站、縫紉社、信用社、中藥材批發以及幾大家中藥材加工場地,便是全鎮的中心——菜場。這裏也有兩條巷道,一條向上,過上橋到東街;一條向下通往大操場。巷道和街道相交,形成了一個十字路口,是全鎮最熱鬧最繁華的地方。場內除了進城農民所擺的“蔬菜攤”以外,到處可以見到水果,小五金等雜貨地攤。

經菜場向東,便是商業服務業區。當時的供銷社分工很細,主要的生產、生活資料都是專營,諸如生產資料門市部、生活資料門市部、日雜、副食、五金、機械等等。全鎮除了“中心飲食服務部”以外,沿街還有很多小吃店,花色繁多,風味獨特,物美價廉。繼續向前至“農技推廣站”旁邊,沿臺階而上,就是劉家祠堂,也是歷代政府所在地。過下橋便進入東街,登上橋頭石級,則是“向王廟”,亦即資丘完全小學。沿街道橫過,下則到“煙墩臺”,上則至東街。東街長約0.4公里。多以居民爲主,歷來不如西街繁華。

上下街之間,有巷道可通。泡麻溪西岸上下橋之間,有巷道名爲“半邊街”,房屋沿溪而建,狹窄的街道有的寬不過2米,一邊是房屋,一邊是在陡峭的崖岸上砌起的護欄,險峻而壯觀。巷道全是用青石條砌成的“礓碴子”,行走比較艱難。向王廟東側,有82級臺階直達上街,名爲“八十二步礓碴子”,是泡麻溪東邊上下街的直接通道。

每天清晨,成羣結隊的“背腳佬”匆匆的腳步聲,鐵質的“打杵鑽”落在青石板上迸發出的清脆悅耳的聲響,宛如一首黎明交響曲,讓恬靜的小鎮從夢中醒來,開始新一天的熱烈與喧囂。

小鎮有上下兩大碼頭。“上碼頭”又稱“渡口”,以渡人爲主。“下碼頭”處於向王灘與桃花灘之間,以貨運爲主。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向王灘上巨石林立,激流涌波,驚濤拍岸,兩灘之間大面積的迴流江面形成了一個天然港灣,清江上的木帆船運輸也止於此。這裏,經常帆檣雲集,黑壓壓的一片。白天,負責搬運貨物的工人川流不息,吆喝聲,號子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入夜,清風習習,船上昏暗的燈光倒映水中,模糊的光柱隨波盪漾。勞累了一天的船工漸次進入夢鄉。清風習習,繁星閃爍,江水轟鳴,巖影憧憧,靜謐之中,頻添幾分神祕和遐想。

解放以後,爲了改善清江航運功能,縣政府多次組織“輸灘隊”沿清江炸石輸灘。經過幾年的努力,木帆船可以勉強拉上向王灘,之後,鎮政府又在灘上下橋西頭的“皁角樹潭”新修了“中碼頭”,大大增加了資丘碼頭的貨物吞吐量,一時成爲古鎮的標誌性建築。

到六十年中期,隨着公路交通的發展,新碼頭很快被閒置漸至荒廢,寬敞整齊的踏步只好與江邊拉縴用過的“絞樁“形影相弔”了。

小鎮消失了,小鎮給世代居住在大山裏的土家人所作出的貢獻永遠不可磨滅。

小鎮地處清江中游,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扼江倚險的地勢,使它成爲清江中游最大的政治商貿中心。這裏,曾經是清江木帆船通行的起點,東出長江,上接川蜀,下出荊沙,成爲鄂西南水陸交通衝匯,是巴東、鶴峯、建始、五峯和本縣西部進出口物資的重要集散地,曾以商貿繁盛而稱雄鄂西南。

古鎮情懷散文 篇2

江南多雨。來上海沒幾天,我已經領教了。

這幾天裏,上海整座城市一直沉浸在綿綿的秋雨中。我龜縮在賓館的房間裏,憑窗遠望,鉛灰色的天空下,城市的峽谷中,不規則的移動着車流和被五顏六色雨傘遮蓋着的人流。喧囂的市聲中,似乎可以聽出淅瀝的落雨聲。

其實,此時的雨並不強勁,只不過是“沾衣欲溼杏花雨”的那種“雨露”罷了,遠發不出淅瀝的聲音。既擋不住遊人的腳步,更能助添遊人的遊興。就是在這樣的天氣裏,導遊安排我們遊覽西塘。

西塘被譽爲“活着的千年古鎮”。其實,江南的古鎮太多了,譬如周莊,譬如同裏,譬如朱家角、甪直,都曾經一度吸引着遊人的腳步。我曾跟隨着人流遊覽過那裏,卻沒有留下太多的留戀和期待。那裏雖然有一樣的亭臺樓閣,一樣的小橋流水,一樣的石板路,一樣的花紙傘,一樣的弄堂,一樣的雨廊,或許在小鎮的哪個角落還一樣地躲藏著名人的故居。然而,那裏也一樣地喧囂,一樣地世俗,一樣地充滿了商業氣息。江南小鎮的遺韻已不復存在。記得周國平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旅遊業不知敗壞了多少風景,電視機不知培養了多少白癡。”

西塘也是這樣嗎?我懷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進了這座千年古鎮。

車停西塘門外停車場。時間尚早,售票窗沒有打開。巍峨的景點大門客氣地阻止我們,使我有充足的時間仔細打量這座大門:黑瓦脊,馬頭牆,漆黑的大門敞開着,門前橫一不鏽鋼制的欄杆。這一不倫不類的組合,使人有一種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感覺。

走進西塘鎮大門——不,確切些說是走進景點大門。首先進入眼簾的是一仿古商業街,店面裝修的不古不洋。店主十分賣力的向遊人兜售着中國所有景點差不多千篇一律的小紀念品和風味小吃。店主熱情的叫賣聲和充斥街巷的臭豆腐味差不多已經敗壞了我的遊興。我撇開導遊帶領的隊伍,快步邁過商業街,向小鎮深處走去。

還好,小鎮深處,流水猶在,小橋猶在,泊在岸邊的烏篷船猶在,鱗次櫛比的河房猶在。河房上,招攬顧客的幌子依然古樸,掛在檐角的燈籠依然醒目。我不禁拿起相機聚焦。可是,誤闖鏡頭的是:房頂上的太陽能,山牆上的空調機,縱橫穿空的高壓線,依偎依牆角的摩托車,花雨傘下摩肩接踵、袒胸露背的人流,這一切的一切,使我幾經舉起相機的手又幾經放下。說實話,走遍古鎮,無一處場景可以入鏡。

無奈,我只有尋遊人走不到的犄角旮旯走。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一遊人罕至的小巷深處,看到古樸的一幕:灰磚砌就的矮牆,牆脊上爬滿的絲瓜秧,絲瓜秧上盛開的黃花,花蕊中盤桓的蜜蜂,還有那牆壁上掛着的斗笠、黃玉米、紅辣椒,和在如此背景襯托下的羅圈椅,椅子上端坐的閉目養神的老翁,老翁身邊躺臥的看家的黃狗,遠處的小橋流水,鱗次櫛比的白牆灰瓦的河房…… 江南水鄉古鎮的元素囊括在一起。我不由分說,按下快門,攝下難得的一景。

遺憾的是,進入鏡頭的除了以上這些,還有灰牆不起眼處的一行小字:私宅禁止拍照,參觀付款五元。看着黃狗那不可名狀的眼睛,我趕緊溜之大吉。

不管怎麼說,西塘是我走過的最像水鄉的水鄉,最像古鎮的古鎮。可是,西塘這一千年水鄉古鎮應有的韻味在遊人的踐踏下,正在逐漸消失。

古鎮情懷散文 篇3

喜歡旅遊,喜歡去美麗的地方,喜歡跟摯親好友行走在快樂的路上。

商州棣花古鎮,據說那是一塊渡劫涅盤之地,山山水水都是見證。據說那是一個讓鬼才一支筆笑傲天下之地,花花草草都是故事。藍田文學羣的兄弟姐妹們,走起!

一輛驢媽媽旅行社的大巴,一羣喜歡憧憬和浪漫,喜歡在文字裏暢想的家人,在初升的太陽與白雲糾結中出發了,一路向南。

這是一個註定不安份的大家庭,有筆能書人生,無筆能述快樂。硬是將近乎三個小時的車程,製造出一轉眼的感覺。演講、朗誦、脫口秀、唱歌、輪番上場,樣樣精彩。就連我這一上車站着都能睡着的人,也興奮到忘乎所以。只是可惜,忘了欣賞那窗外飛馳而過的連綿青山。

當藍田文學羣的四十幾位俊男靚女,舉着旗幟行走在古鎮時,這裏又多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棣花古鎮位於秦嶺腹地,屬丹鳳縣管轄。唐代白居易曾在此寫下名句:“遙聞旅宿夢兄弟,應爲郵亭名棣華。”四面青山疊翠,四時風景常鮮。丹江之水一路歡笑,從身邊流過 。天高雲淡,空氣清新。由於水陸交通的發達,這裏曾經是“,北通秦晉,南連吳楚”的繁華之地,一條穿越千年的清風老街和驛站,見證了這商於古道的滄桑和繁華。

最讓棣花聲名顯赫,載入史冊的是他曾經“宋金邊城”的身份。穿過巍峨的邊城門樓,走過宋金橋,站在寬敞“宋金議和廳”裏。恍惚間一幅畫卷徐徐展開,金戈鐵馬的撕殺中,徽欽二帝畫筆難敵彎刀,絕美的宋詞難敵遊牧部落的長嘯。縱然英雄“怒髮衝冠”有直搗黃龍之才,有“還我河山”之力,也是枉然。奈何趙家無收復之心,只想偏安。拋父兄之性命於腦後,棄大好的江山於金人。宋金在這裏進行了長達十多年的“和議”。用屈辱和英雄的血換來偏安一隅的豔麗和繁華。

行走在這古老的街道上,看看兩邊緊挨的一家家店鋪,和文友們的嘻笑間心想,是否當初在兩個集團的較量中,這些普通人家隔街相望,雞犬相聞,互通往來。你議你的和,我通我的好。

一路走,一路笑,一路拍照,這幫愛臭美的人,恨不能將每一處美景都收入囊中。這時一處青磚蓋起的建築羣出現在眼前,映入眼簾的是“文學館”幾個大字。終於到了,我站在這館前,肅然起敬,這是我心中的“神殿”呀。沿階而上,腦海裏旖旎而出一串串書名。從平娃到平凹,從丹鳳棣花到全國,從《商州初錄》到《秦腔》獲矛盾文學獎。他這一路是怎麼走來的?是因了這丹江之水的滋潤,還是因這“歪門斜道”的風水?還星因這天外飛石的靈性? 這“鬼才”就是傳奇。一部書從熱銷到十年遭禁,再到解禁,這在當代文學史上恐怕也是絕無僅有的奇蹟。當大家都在院裏那塊標有“醜石”的石頭前合影的時候,我沒有去。我在努力的回憶着賈的描述,怎麼也將經典之作《醜石》和他聯繫不到一處。我橫看豎看轉着圈看,坐在上面看,也沒看出他來自天外的痕跡。這分明就是一塊石頭,一塊大石頭而已。我們庫峪河裏多得數不清。這種感覺還不敢吭聲,生怕大家笑我愚鈍。或許這就是大師不同於常人的地方,在他的眼裏萬物皆通靈,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而我看到的山就是山,水就是水。

作者成功無疑是棣花的驕傲,帶來的不僅是文化的榮耀,還帶給家鄉源源不斷的財富。他的長篇小說《高興》實實在在的惠及到了一個人,那就是小說主人公的原形劉高興。走出文學館,下一段小土坡,有一處不起眼的小院,院牆上掛着“劉高興家”的牌子。一位清瘦的老人,一身文化人的裝束,端坐在書案後面。依着“劉高興”這名過着悠哉樂哉的名人雅士生活,又是一輪拍照留念。我想今天同來的可都是舞文弄墨之輩,說不定那天誰腦子發熱將我寫進了書裏,而書又不小心火了。我也過過這“王高興”的癮。回去後要多巴結巴結他們,在羣裏勤發紅包着。

穿過了歷史的棣花,感受了孕育大師的棣花。一行人繼續前行。再下一段小土坡,穿過一片竹林,一個自然中的棣花,鋪將開來。這是一片百畝荷塘,湖心沒建亭臺,水面沒架回廊,不加修飾,以一種純自然 的狀態展示着她的魅力。荷葉或鋪在水面,隨波起伏,或挺立風中,隨風輕擺。一叢叢蘆葦毫無規則點綴其中,偶而也有不知名的水草生長其間,努力的炫耀着自己,欲在這美景中爭得一席之位。岸邊成片的翠竹依水而生,一條蜿蜒的小路在這翠竹和荷葉之間繞湖而成。

面對這佳境人人都在忙着拍照,長槍短炮紛紛舉起,恨不能將這所有的美攝入鏡頭帶在身邊。說起照相我還真佩服這些女士們,她們彷彿在和這自然爭寵,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都或是嫵媚,或是風情,或是清純,或是青春。平日羣裏搶紅包的“野蠻”蕩然無存。難怪有人說一個女人就是一處風景。

由於旅行社安排的時間有限,這次棣花之行在意猶未盡中結束了。坐在車上我想,這古鎮的誘惑決非匆匆一瞥所能瞭解的,領悟的。還有那四周的青山,美麗的丹江,她們又隱藏着多少祕密和故事,又有多少如畫的風光。

下一站“竹林關古鎮”那又是場什麼樣的美景盛宴?到時,我們一起欣賞好嗎。

古鎮情懷散文 篇4

上海的練塘也是水鄉古鎮,但給人的感受卻與朱家角不同。朱家角以商鋪林立的繁華古市街,高牆窄巷的幽靜古宅區,充分體現出它古代市鎮的特徵。練塘鎮沿市河兩邊石板街上的老房子,既不像某些江南古鎮現在商鋪遍地開花,也沒有重門深鎖,居民完全保持着一種自管自生活的原生態,不“作秀”,也還沒有染上濃重的商業氣。如果不是親自到那裏,真的很難想象熱鬧繁華的上海居然有這麼個安靜的小鎮。

中國的古鎮衆多,練塘實在也算不上有特別出彩的地方,如果說有什麼是獨一無二,那就是“陳雲故里”的頭銜。練塘說起來也算是紅色小鎮,曾經這裏也衍生出許多壯烈的革命故事,而陳雲,這位低調的中央領導人就出生在這裏。

古鎮區在鎮中市河兩側,隔河相望的兩條石板路,一條叫上塘街,一條叫下塘街。經過近年整治,修復了條石駁岸2638米,各式水橋、河埠平臺69處,明清建築1.8萬平方米。在市河邊徜徉,兩岸是整齊的石駁岸、水碼頭、整潔的石板路、公共廁所,老樹成行,綠蔭濃密,時有花壇吐芳,延綿千米。上下塘老街的建築凸現出清末民初江南集鎮民居的特點。

上塘街大概是從前的商業街,現在還留有幾家米行、醬園、竹木行、南貨店、煙雜店。練塘盛產薄稻米、茭白、青蝦、魚蟹,從街上的建築式樣和早前商鋪的痕跡來看,從前應是很熱鬧的交易和貨運中心。上塘街的建築基本是兩層樓,沒有院子,臨街花格長窗,推門就進屋,很像那種前店後宅的老式商鋪作坊格局。街中段有座三角形過街騎樓,樓下一側是雜貨店,一側是家書印社。一座原先的醬園貼水而築,從河對岸能看到牆上大大的“醬”字和運貨的私家碼頭,二樓那個帶木欄杆的大曬臺,既是堆棧,又是納涼觀水景的好地方。僅有的兩座當街有院子的老屋在街兩頭,西頭那座石庫門老式醬園已成了民居,街東頭那座舊院,拱形門券上“青浦第二警察分局”幾個字仍很醒目,足以證明幾十年前練塘曾是青浦重鎮。

下塘街基本是三合、四合院宅,圓頭山牆,粉壁黛瓦,臨街的窗戶都開得很小。從偶爾半開的院門望進去,窄而進深。推開已有一百多年曆史的顏安學校的院門,迴廊、照壁、小園,仍然保留了早年書院的格局。校園旁邊還有座建於清代的哥特式天主教堂。修葺一新的陳雲故居和青浦革命歷史紀念館也在下塘街。這些歷史人文建築,使下塘街多了幾分文化氣息。

兩街的居民習慣明顯不同。下塘街較爲封閉,難得見到居民當街而立。而上塘街上,三三兩兩的阿婆坐在屋前樹陰下,手裏做着針線活隨口閒聊,全不理會偶爾經過的遊客,即便是拎着馬桶上公廁的婦女,遇到遊客也只是笑笑。傍晚時分,臨街長窗飄出電臺裏的蘇州評彈聲、家長裏短的本地話音和炒菜的香氣,散落河面,洋溢着濃濃的“原汁原味”的水鄉古鎮生活情趣。

練塘鎮已有上千年曆史,老輩人還記得原先叫章練塘,三國時東吳大將周瑜還在河蕩操練過水軍。古鎮區時時可見古蹟。橫跨市河的橋樑中,有6座元、明、清古石橋。建於1343年的順德橋,橋面、橋欄均用花崗岩長條石架成,全橋三跨22級,是具有元代特色的柱式石橋。鎮西南的西林古杏村爲舊時練塘八景之一“圓通朝爽”遺址。

練塘鎮區還有汾湖、葉厙蕩、錢盛蕩,東臨泖河與松江天馬山等雲間九峯相望,形成三泖行帆、九峯列翠的綺麗景色。練塘的5000畝人造森林和佘山的1萬畝人造森林建成後將連成一片。晴日碧空登上鎮中的古泖塔,上海郊野惟一的自然山水風光盡收眼底。

從市河中寂寞的竹篷木船來看,練塘不是沒有開發古鎮區旅遊景點的設想,只因知者甚少。青浦區還有一處原爲上海“橋鄉”的古鎮金澤,至今尚存宋、元、明、清四朝8座古石橋,其中的普濟橋是上海地區最古老的石拱橋,雖然距朱家角、大觀園只一箭之遙,也同樣因爲缺少知名度而遊客寥寥。

古鎮情懷散文 篇5

羅城古鎮,位於四川省犍爲縣東北部,距樂山市60公里,距犍爲縣城25公里。據史料記載羅城古鎮座落在一個橢圓形的山丘頂上,主街爲船形結構,東西長,南北短,很象一把織布的梭子,所以又有人稱它爲“雲中一把梭”。 從高處俯視,象是一隻擱置在山頂上的大船,街面是船底,兩邊的房屋建築是船舷,中部的戲樓是船艙,東端的靈官廟好似大船的尾篷,西端的天燈石柱恰似大船的篙竿,靈官廟右側長22米的過街樓(現存)猶如船舵。 老街長209米,最寬處 9.5米。如果你登高遠望,會看見這隻氣勢宏偉、奇異獨特的大船正劈波斬浪,揚帆啓航,因而羅城又贏得了諸多美稱:如:“山頂一隻船”、“東方的'諾亞方舟”。古鎮主街涼廳街俗稱“船形街”,始建於明代崇楨元年( 1628年)。幾百年來,羅城人在這不怕雨淋日曬的“涼廳子”下喝酒、吃肉、飲茶、聽小曲、掏耳朵、抽葉子菸,享盡了人間紅塵的清福。

我對古城與古鎮的嚮往源於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我一直以來就對古城或是古鎮無比的鐘愛,古城與古鎮有文化氣息,傳承着古人的智慧。對古鎮或舊物的熱情,對我而言並不是一種模糊的尋找,而是一種精確的緬懷的親切。

行走在羅城古鎮的陽光下,我被感動在老屋一縷縷透明的光線裏。陽光在房樑和牆壁上的遊走,那些舊物在我眼中所散發着迷人的光芒,讓我在任何時候都感到持續,隨着腳步的移動,恍惚感越來越強烈,短時間之內,整個人有些許迷失。陽光是從房頂上的青灰瓦縫間泄漏下來的,光線穿過潮溼灰暗的空間照射在蒙塵的牆壁上。如不是缺少了穿着古裝的人,我真的以爲自己穿越了。

古城鎮給人的感覺都是是慢節奏的,就連風都是溫柔的,柔得連空氣都不能漾起一點點的漣漪! 就如一行行錯落有致的現代詩詞,豐滿、留白,細膩,婉約。修築這座小城的起因十分有趣,相傳明代崇禎年間,一位外地秀才到此,看到當地民衆苦於缺水,生活極不方便的情形,不禁口唸幾句“羅城旱碼頭,衣冠不長久。要得水成河,羅城修成舟。舟在水中行,有舟必有水。”當地人居然也認定改造建築是解決缺水難題的好辦法,於是紛紛捐資修建,於是也就有了現在這座舉世罕見的小鎮。

這座船形古鎮全長2000多米,寬約650米。主街道爲南北走向,兩端較窄,中間寬敞。街面起伏,恰如波濤中的甲板;街中戲樓高聳,如高揚的風帆。而街尾的靈官廟又如同航船的船艙。沿着老街的入口走進去,兩邊都是黑瓦木門老房子,狀似船型的木結構老瓦屋頂長廊“船形街”,其支撐點是一百多根立在六邊體長條石柱上的舊圓木。街道兩側各有一排長約200米,寬約6米的蔭廊,彷彿船篷一般,又稱“船廳街”。羅城的建築佈局引起了國內外專家的重視,1983年,澳大利亞有關方面就在墨爾本依羅城的風格建成一座“中國旅遊衛星城”。 時至今日,這條倖存下來的老街仍保留着部分明清時代老四川文化的人文風貌。

“船形街”的兩側是木結構的長排舊瓦屋,臨街一面的屋檐異常寬大,形成了叫做“涼廳子”的罕見長廊,其支撐點是一百多根立在六邊體長條石柱上的舊圓木。 我剛踏進船型街,便看到左側門樓處一個老爺爺躺在椅上,手搖蒲扇,葉縫間漏下點點光斑,照在老人滄桑的臉上,老人眯縫着眼睛,很享受,很悠閒,光線一寸一寸挪移,時值將近正午,有細細的陽光慵懶地散下來,氣溫有些回升,經過昨夜大雨沖刷的空氣也略略地有了些溼度。散漫的閬中古城,因而顯得更加的恬淡了,店鋪的門敞開着,可是主人家卻如一隻懶貓,有氣無力地蜷縮在竹椅上,魅力還不在於它的古老,而在於從黑青瓦下面所飄逸出來的那股濃濃的味道。

轉過街角,從靈官廟起,右拐便看見這裏是老街最熱鬧的地方,街中正面是高高聳起的戲樓,共有三層約10米高,樓下是前後街的過道,二樓是戲臺,三樓是房頂部份,戲樓兩旁的大木柱上掛有木黑板對聯,戲臺前面兩邊就是船蓬一樣的蔭廊,左邊蔭廊地面高出街地面約一米,右邊蔭廊地面與街面平,兩邊蔭廊房面一樣高,都在戲臺的一半。戲臺與蔭廊全都是木結構,上蓋小青瓦。長廊兩側都是密密匝匝的茶攤,一色的竹椅竹凳,衆多的男男女女神態放鬆自在,圍坐着打牌,喝茶,擺龍門陣,我被這樣閒適平和溫暖的畫面打動了,被這聲勢浩大的玩牌場面所震撼,在這“船形街”上的船上“少說有上百家茶館,幾百人在娛樂打麻將和一種我叫不上名字的長牌,真可說是羅城古鎮上獨特的風景線,娛樂場面好壯觀。

在羅城古鎮上,滿街喝茶的鄉民,一年365天,天天如此。短短的一條街上,你來我往的鄉民們基本上把茶館當成了自己的半個家,每天如果不坐上喝杯茶,絕對不能舒服地過上一天。當地人或者來鎮上趕集的都會在這裏彙集,隨便找個茶桌圍坐,沏上茶,要個點心,點上一枝手卷煙,打一會兒小紙牌,和鄉里鄉親擺上幾個時辰龍門陣,就是羅城古鎮人們的生活樣子。喝茶就是古鎮的最大特色。”在外人看來,着實弄不懂茶客們每天到此喝茶的原由,或許其間所有的樂趣也只有他們自己才最爲明白…

除了當地百姓坐在船形街裏喝茶、玩牌、聊天、經營着日用小商品給你帶來永無止歇的生氣外,這裏的建築以及民風民情,都因爲沒有受到外在過多的影響而遭到破壞。我想這是古鎮的慶幸,這樣的保護,得益於它的遙遠沒有過多的遊人去打擾它。走在街上,有些恍惚,那種兒時記憶中的老街老景像回放的電影,一直在眼前出現。

外面世界的精彩似乎與這裏沒有任何聯繫,聽不到喧譁、看不到奢糜,古鎮人的衣着與裝束、還有生活中的道具就這樣呈現在你的視野裏。恬靜而從容,不緊不慢的節奏就是這裏每天重複着的寫實與生活再現。船形街裏喝茶、玩牌、聊天、經營着日用小百貨的當地人可以給你帶來永無止歇的生氣外,這裏的一切彷彿都停留在上個世紀。這裏離大都市相對遙遠,沒有過多的遊客來驚擾它,因此鮮見其它古鎮上的人潮涌動。但是這裏並不缺失生活的氣息,當地人按部就班延續了幾百年的生活方式,就是一幕幕活脫脫的人間喜劇。但是,你在古鎮上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彷彿都與你曾經的生活過往習習相關,即使是你不小心失落了的過去,在這裏你都會慢慢找到,那怕是情感。雨後的空氣中有種淡淡的清新,可以從這清新的氣息之中分辯出當地原汁原味的特色小吃香味。

我第一次真實體驗到了川西古鎮的淳樸民風,蜀人會享受,懂享受,他們最常掛在嘴上的詞就是:“安逸”、“巴適”,很多人每天的生活就從茶座上開始,又從茶座上結束,麻將牌打起,各種小吃吃起,嘻笑間把一天的日子就過去了。整個古鎮最爲奇特的是“晴天在街上走不曬太陽,雨天穿布鞋走通街不溼足。”這樣的建築充分展示了我們先人的智慧。到羅城旅遊,不僅是觀光,更是去感受一種生活。和當地百姓一樣在古鎮泡一杯茶坐下,融入他們的生活,讓自己的身心都處於一種寧靜祥和的狀態,去感受古鎮的悠閒。

作者簡介:姜秀麗,筆名:清雅,《悅讀天下:乾坤文叢II》、《楓葉之聲》《畫都意象》等文叢主編,《滿江紅》《虞美人》《浪淘沙(詩歌卷)(散文卷)》《且行且吟》《雲中誰寄錦書來(詩歌卷)(散文卷)》《常青藤》《錦書流年(詩歌卷)(散文卷)》《墨海書韻》《流年絮語》等詩文合集執行主編,《落入時間的海》詩文合集副主編,《中國草根》《沃土》雜誌編委。文學作品散見於《山東文學》《博愛》《京民文苑》《齊魯英才》《北京詩人》《威寧詩刊》《青海湖》《華夏詩刊》《作家導刊》《散文中國》《中國魂》《中國首部微信詩選》《家園文學》《北方文化導刊》《中國文學》《文學月刊》《大衆》《散文詩刊》《當代散文詩報》《美塑》《悅讀》《當代詩人》《新詩刊》《鄱陽湖文學》《燕趙散文》《華夏文壇》《中國散文詩報《華夏詩報》《青島財經日報》《新詩刊》《紫江詩刊》《若水》《中國草根》《煙臺日報》《煙臺晚報》《今日萊州》《中原風》等報刊雜誌。2010年出版個人作品集《心在水雲間》,策劃主編圖書出版50多部。

古鎮情懷散文 篇6

情在旅途,愛在流年。在這新舊年歲更迭的日子裏,來到了夢境中的三河古鎮,古鎮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南,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三河因豐樂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流貫其間而得名。

走進古鎮,豁然開朗,鱗次櫛比的馬頭牆,錯落有致的展現在眼前。“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給人夢境的感覺,又像一幅淡雅迷人的水墨畫,我彷彿是畫中人,陶醉在這美景中,心中有一種喜悅瀰漫着。

古鎮有南、西兩條古街,徜徉在這深巷幽遠的街上,青石板路光滑圓潤,散發着古老而清悠的氣息,彷彿穿越了千年歲月,給人一種輕擁滄桑時光的愜意。古街兩側白色的馬頭牆飛檐翹角,雕樑畫棟,平門格扇,雕花鏤窗,最吸引我的還是特色小店,瓦片上繪畫古樸而又獨特,各種民俗工藝讓人流連忘返。

一條古老、悠長的"一人巷",吸引着遊人駐足,斑駁的小巷幽靜而沉寂,我好奇的走進只能容得一人通行的古巷,一種淡淡的恐懼和懷古之情慢慢襲來,快步走出巷子,沿着古街檢拾着恬淡的心情,咀嚼着古風的味道,一路前行。

古街的盡頭是一座古香古色的寺院,因宋太祖幼年在此避難,後親題爲“萬年寺”,祈禱萬年基業。進入院內,正面是巍峨的大雄寶殿,側面是精緻的地藏殿,後院豎立有九層高的“萬年塔”,此塔是三河鎮最高的建築。寺院的牆壁上有一段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感觸頗深。漫步在這靜靜寺院,思索着、感悟着,內心更加清靜而空靈。

古鎮以水鄉爲特色,形成了江淮地區獨有的"八古"景觀:古河、古橋、古民居、古街、古圩、古茶樓、古廟會、古戰場。水鄉如詩,古河如畫,站在古橋之上,清澈的小南河盡收眼底。三河古鎮,古橋衆多。三縣橋,因“一橋跨兩岸,雞啼鳴三縣”而得名,是肥西、舒城、廬江三縣交界處,是三河保存最完好的古石橋。

鵲渚廊橋,一座兩層飛檐翹角式的古樸典雅小橋,有人稱它爲情人橋,一些情侶笑語盈盈從橋上走過,希望他們的愛情天長地久。

三河古鎮,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望着威嚴古城牆上太平天國的旗幟,想像太平軍在此殲滅湘軍精銳李續賓部的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彷彿看到了當年英勇的太平軍將士堅守的身影。三河鎮著名人物還有,擔任過愛國將領馮玉祥祕書的鄭善甫;著名的愛國僑領和社會活動家董寅初;任合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皖北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的孫立人;清華大學教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等。他們的故居或生平事蹟展覽館分佈在古街的深處,供遊人參觀、紀念和緬懷。

古鎮小橋流水,處處透溢着濃郁的古風神韻,離開古鎮,心仍被它牽動着蕩着漣漪,久久不能平靜。

古鎮情懷散文 篇7

龍蒼溝旅行社導遊介紹說,平樂古鎮是個好地方。

4月5日,我終於背起了掛包,向這個神往已久的邛崍平樂古鎮出發了。

透過車窗可以看見郊外田野一片片金黃油菜花和路旁農家小屋前的梨花桃花,揹着蔬菜在田埂上行走的農民,還有漫不經心的耕牛……

一路行來,一片充滿詩情的畫卷,觸手可及。經過兩小時,終於到達了,小鎮古色古香被周圍淸淸的河水環抱,周圍梨花片片,桃花成林,就不禁產生了一種錯覺,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也不過如此吧。

平樂古鎮是邛崍市的一個小鎮,有着漢代的建築風格,這裏是西漢才女卓文君的故鄉,流傳着許多司馬相如與她的愛情傳說……

漢代文學家司馬相如自從與才女卓文君成親後,便過着只羨鴛鴦不羨仙的生活,不料後來相如爲武帝重用,久居京城,看盡名媛美女,竟對文君萌生嫌棄之心。有一天,他給妻子送去了一封怪信,並囑咐一定要帶回文君的回信。卓文君盼到了丈夫的來信,欣喜若狂!可是拆開一看,她的心都涼了,原來信上只有冰冰冷冷的十三字:十百千萬。

聰明的卓文君瞧見在“萬”字之後,少了一個“億”字,當下心如刀割、淚眼婆娑。因爲無“無億”即“無意”也,是丈夫對自己已然“無意”的暗示!下書人又在旁邊急催着“大人吩咐,立等下文!”於是,她強忍着悲痛,回了一封倒順書《怨郎詩》給司馬相如:

一別之後,兩地相思,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絃琴無心撫彈,八行書無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相思、千繫念,萬般無奈把郎怨。萬言千語說不完,百無聊賴十依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燒香稟燭問蒼天,六月三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做女我做男。司馬相如閱信後,悔恨不已,深爲卓文君的聰明才智和純貞愛情所感動,親迎卓文君到長安,並從此杜絕犬馬聲色,兢兢業業做學問,終成辭賦大家。

在這個古鎮,隨便問一小學生便倒背如流這卓文君的《怨郎詩》。蜿蜒的石板小路,兩旁灰白的牆,黑色的瓦,高高的石拱橋,流水從橋下繞鎮而過,站在橋上可以看見岸邊穿着漢服的婦人在冼菜,有幾對情侶並肩漫步,一串清脆的笑聲,七八個美女穿着漢服往橋上迎面而來,增添了古鎮的風采。這裏沒有喧鬧的車水馬龍,一切讓人感到質樸純真、沉靜而不失厚重,白牆黑瓦的木屋給人一種原生態的感覺。我在相機裏裝上了黑白膠捲,數碼相機彩色不適合這裏,經過幾百年沉澱,用斑斕色來表達,是一種輕薄,選擇黑白,相信多年後當我翻看相冊時,不會在那些泛黃的記憶中找不到曾經的感動。

這時,令人心顫的妙齡美女穿着漢服搖擺而來,像是想鑽入我鏡頭似的,頓時,我按動快門,“咔嚓嚓”地把她們收進了鏡框,感動的剎那,河邊的農婦、街邊叫賣的小販男子、呀呀學語的孩子與破舊的老屋、雕花的窗櫺,等等一起定格在相機裏。

這裏每戶人家都擺着小商品,琳琅滿目,有草編的各色遮太陽的小帽,有木刻的牛羊、十二生肖當、土特產品、價錢便宜的龍尾硯……這裏的生活如同駐足幾個世紀前,商品、房屋大都是仿製的,但出售的不是商品,而是歷史。突然間,從屋內出來一個穿着漢服的美麗清純少婦,像是我過去的戀人,白裏透紅的臉,嫵媚動人的眼睛,向我直射過來,剛走近,我就感到一陣心跳,好像被她勾了魂似的,一退步差點撞倒身後的老太婆,少婦從竹藍裏挑中了一個石刻的蝴蝶,遞到我手心,說:“老師,買一個吧?”我輕輕地握起上下觀看,透明的蝴蝶身上可以看見血管一樣的脈絡,在一藍飾品中一眼就看中它,我相信緣份,掛在脖子上,紅、色的運動裝是家鄉土地的顏色,一隻蝴蝶伏在上面,是一種迴歸自然吧。

由於剛纔美女衝橋而來短了我神經,沒有細心地品讀這古橋,這時才慢慢地欣賞起這古橋來。這橋與衆不同,沒有上裏古鎮的幽雅,更沒有家鄉龍蒼溝天生橋的蒼桑,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氣勢雄偉,拱形結構奇特,石板橋都是沒有弧度的。聽一年近90的老人說這座橋處在兩條河的交匯處,河在這裏稱作“龍”,兩條河聚在一起,便取了“二龍戲珠”之意,於是橋便成了拱形,宛如明珠。這裏也是懲惡揚善的地方,一座高聳的摟亭樑上寫着“清風亭”三個大字,凡是爲非作歹、無能貪的官污吏、民間盜賊,都要被吊在鉤子上送往二龍交匯處接受懲罰,背風水衝撞。這裏嚴格的民風,保一方水土,就像家鄉蘭家山的文儼塔專懲治貪的官污吏,天王蓋地虎寶,塔鎮貪妖。

夜幕降臨我,踩着吱呀作響的樓梯走上亭上頂端,昏暗的亭子透進一縷夕陽光芒。人去樓空,當初的羅幕輕簾、淺呤低唱,如今只剩下這煙鎖的重樓兀自矗立在那,托腮凝思的女子到哪兒去了?遙望四周,這裏的人們彷彿生活在黑與白的版畫中,亭下的流水是不盡的流年……

古鎮情懷散文 篇8

時隔一年,我又一次來到了這個地方。一直以來,去風景名勝,我總是不喜歡自己留影,因爲我不希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更多的,我倒是願意把它留在心中,那樣它可以任我炫麗化,美妙化,隨着時間的推移慢慢變模糊,再變清晰,另類的清晰,夢幻般的美麗。就如酒,慢慢的變得會變得越來越純,越來越香。

煙雨江南,古色小鎮,青石小道,尋常陌巷,或熟悉親切,或如夢似幻,原來小鎮一直都存在我的夢中。

依舊是一個人的旅程,毫無目的的遊走,不必在意什麼,腦袋思維轉得快也好,慢也罷,一切隨意而爲。心情惆悵也好,孤單也罷,怎麼樣都無所謂,因爲這是我一個人的世界。很喜歡這樣的感覺,一個人靜靜的走,呆呆的看;亦很喜歡這樣的時段來到這裏,人羣不多不少,不似節假日那麼人山人海,亦不似那麼的寒冷時節那麼孤單冷清,疏疏落落的人羣,或三五成羣,或成雙成對,中年夫妻,稚嫩的學生,形形色色,或嫺靜,或陶醉,平平靜靜,不涌不潮,就有如秋季的明蘭河,沒有夏日的洶涌奔騰,亦沒有冬日的乾涸凋零。沿着老巷子走着,淡淡的霧,把路邊的湖面裝飾得如同仙境,毛毛的細雨飄飄灑灑地落在臉上,癢癢的,彷彿兒時母親溫柔的手撫摸着你。每隔一段距離就會有幾個學生摸樣的人在拿着畫板,躲在屋檐下的青石階梯上畫着什麼,過去瞄上幾眼,看着他們雖然畫的是同一個地方,可畫出來的卻不盡一致,或許他們都只是在畫他們自己夢中的小鎮罷。走累了,在河邊尋找一個偏僻角落的位置,喝上一勺芝麻豆子茶,芝麻的香,豆子的脆,然後撐着雙額,看着杯中的水汽升起,通過水汽,看着秋風戲水,細柳豔舞,豔紅的雞冠花挺立於風中,再有幾艘木船佇立河中,好一幅遙遠夢中的詩畫,一幅直入人心的畫。

然而,熙熙攘攘的人羣,遠處飄來的噁心的油炸魚的香味,彷彿又把我從那種臆想的狀態中拉了回來。再回過頭看看對面的古色古香卻又帶着時代氣息的木房,遠處喇叭中不斷重複播放着的“甜酒,小鉢子甜酒”,又讓我不得不開始懷疑它的真實了。是小鎮的真實還是夢更真實?帶上耳塞,依舊那首不知被我聽過多少次的《卡農》,此刻又是如此沁入人心,一種久違的感覺又涌上心頭。還是讓幽美的鋼琴聲把我帶入夢中吧,真的不願醒來。

有一種東西,不入畫,不入詩,卻入心。

古鎮情懷散文 篇9

很早就聽說“蜀漢興,葭萌起;蜀漢亡,葭萌止”的傳說,料想葭萌同蜀漢的關係必定異乎尋常,於是心中有了嚮往。後來注意相關史料,才知道葭萌這座彈丸古城,與很多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攸關。葭萌是金牛古道一座重要驛站,幾千年來,是軍旅商賈往來於秦蜀之間的重要通道和中憩之所。據記載,葭萌已有四千多年曆史,在戰國時期是古蜀國開明十二世給其弟葭萌的封地,是苴侯國的都邑。秦滅巴蜀後,在此置葭萌縣;三國時代,蜀漢改葭萌爲漢壽;晉朝改名晉壽,隋唐複名葭萌,宋朝改爲昭化。

到葭萌去看看,是我早有的夙願。出劍門關北行,沿古蜀道,穿深谷,越蒼嶺,行約三十餘公里,從嶺上下望,見羣山環抱着一片開闊地。嘉陵江,白龍江在此合流洄瀾,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山水太極圖奇景。在太極圖陽極魚眼處,鑲嵌着一座古城,這就是葭萌了,現在叫昭化古鎮。

入古鎮,沿外城街道由西往東走,首先看到一棵高大的菩提樹,樹後是敬侯祠。敬侯祠是紀念三國蜀漢大將軍費禕而建,內有費禕墓冢。費禕曾設丞相府於漢壽(葭萌),後被降將郭循殺害,葬於漢壽,諡爲敬侯。費禕以一代名相,治國良才,竟然也因酒而亡身,與張飛殊途同歸,令時人痛惜不已。費禕的死,使蜀漢政權的滅亡大爲提前。

敬候祠東邊不遠,矗立着一座高大雄偉的城樓,叫臨清門,是古鎮的西門。門樓高20多米,兩邊連着近10米高的城牆。看景點介紹牌,才知道臨清門即古葭萌關。關前有一塊寬闊的平壩,比足球場略小,傳說這就是張飛大戰馬超的戰勝壩。《三國演義》上說,張飛與馬超在葭萌關前大戰,從白天直廝殺到夜晚,不分勝負。這段描寫,使葭萌關聲名遠播。我卻對這“戰勝壩”有些不解,兩強相鬥,沒有勝負,何以稱“戰勝壩”?我想,張飛馬超,勇猛神武,堪稱戰神,是否原叫“戰神壩”,後來因音近而誤傳,也未可知。

其實,葭萌這裏發生的大戰有數十次。最早是秦蜀之戰。公元前316年,張儀,司馬錯伐蜀,古蜀王開明十二世在葭萌迎敵,生死激戰,蜀國大敗,遂至亡國。公元211年,劉備率荊州之兵,溯長江、嘉陵江而上,進駐葭萌並以此爲根據地,積蓄人氣和力量。翌年揮師西南,後來攻佔成都並稱帝。他心中感念葭萌這塊發跡福地,改葭萌爲漢壽,意爲“漢祚永壽”。可天不遂願,蜀漢政權僅僅維持了42年,就歸司馬氏了。公元263年,姜維退守葭萌、劍門,以抗擊魏將鍾會,但後主劉禪卻投降了從陰平道入蜀的魏將鄧艾。蜀漢先亡而葭萌、劍門後失。由此可證,蜀漢興亡,確在葭萌。斗轉星移,歷史的風雨塵潦,已將遠古的王侯將相、金戈鐵馬滌盪無蹤,唯餘秦磚漢瓦,唐碑宋碣還伴着長流不息的一江秋水。

站在葭萌關前,我又想起一段軼事。五代後期,後蜀國君孟昶有一妃子,號花蕊夫人,芳華絕代,才貌雙全。公元965年,後蜀被北宋所滅,花蕊夫人被解往東京汴梁,途徑葭萌關時,題《採桑子》一詞,上闋雲:“初離蜀道心將碎,離恨綿綿,春日如煙,馬上時時聞杜鵑。”僅成一半,押解軍士催促上路,不得已擲筆而去。後來,有好事文人續道:“三千宮女皆花貌,妾最嬋娟,此去朝天,只恐君王寵愛偏。”後人評說,上下闋意境猶如天壤,實爲狗尾續貂。時過境遷,花蕊夫人的題詞,已無跡可尋,只有這黃褐色的城牆和巍巍然的關樓,似乎還在講述着這段流傳千年的趣談。

入葭萌關,走進內城,順金牛古道穿城而過,一種古樸淳厚的氣息撲面而來。古鎮大街小巷呈“丁”字相連,構成“道路交錯通,城門不相對”的軍事防禦格局。街道整齊有致的青石板,兩邊深褐色調的民居與店鋪,翹檐飛角的跨街古亭,精工雕鑿的古式牌坊,都在向人們講述着它古老的傳奇。

穿過古鎮,東出瞻鳳門,來到金牛古道上有名的桔柏古渡。據記載,三國晚期,魏將鍾會曾在桔柏渡口同蜀漢軍多次鏖戰。唐玄宗因安史之亂逃往蜀地,駐葭萌時,於桔柏渡東邊擺宴三日,此地至今還叫“擺宴壩”。後來,唐僖宗因黃巢起義而西逃,也來到桔柏渡,歷史又一次在這裏重演。南宋詩人陸游對桔柏渡,對葭萌驛十分懷念,晚年還吟出“亂山落日葭萌驛,古渡悲風桔柏江”的詩句。站在古渡頭,看嘉陵江滔滔西去,筆架山倒映江流,江山掩映,山環水繞,恍如身在超凡脫俗的方外之地!

夜幕籠罩下的葭萌,更顯得幽僻絕塵。我走出客棧,又經戰勝壩,進葭萌關,過龍門書院,走向漢壽壇。弦月斜倚山嶺,天空稀星閃爍,古鎮闃寂無聲。戰勝壩、葭萌關燈飾通明,一株高大的古香椿樹,一株銀杏樹,似一對忠誠的衛士,護衛着這座千古關樓。街道兩旁,綿延的燈籠如兩條赤龍,向古鎮深處蜿蜒而去。店鋪關門閉戶,偶爾,從小巷深處傳來幾聲犬吠。我徘徊於漢壽壇,撫摸着漢代殘牆的裸石,追思着古人的故事,聆聽着古人的腳步聲。嘉陵江靜靜地流淌,似怕驚擾這古老而神祕的小城。我又想起多次路過並逗留於葭萌的陸游,吟誦他的《清商怨·葭萌驛作》:“江頭日暮痛飲,乍雪晴猶凜。山驛淒涼,燈昏人獨寢……”日暮、積雪、寒風、昏燈、孤枕,其羈旅愁腸,淒涼心境,令我的心也不禁有些蒼涼起來。

回到客棧,見壁上有一聯道:“沿山樹色來窗外,徹夜江聲落枕旁”,轉而會心一笑。但願今夜枕着江聲,做一個與古人興會的好夢;明朝推開軒窗,再欣賞那翼山、牛頭山的斑斕樹色吧。

古鎮情懷散文 篇10

春未,辭別了殘紅未退的故鄉,踏上了江南之旅。剛來這個古鎮,看着青翠的山林,綠中帶有鵝黃的竹海,還有路旁那北方不能生長的景觀樹,感覺一切都那麼新鮮,那麼別緻,朝陽從南方升起,夕陽在北方落下則更爲稱奇。

初來幾天的閒瑕中,依着路標上的箭頭,走了幾趟大街,穿了幾條小巷。

林立的高樓,順山勢(斜的)而修的寬闊馬路,五叉路口讓人看不懂的斑馬線,酒吧前閃爍的霓虹燈,顯示着一個崛起的新城。穿鎮而過的小河,縱橫如織的水巷,散落的明清民居,橋隧上精美的石刻,正是水鄉古鎮丟下的符號。

夏初的梅雨給足了北方人的遐想:煙雨江南夢裏水鄉,古樸的白牆瓦屋臨水而建,穿城的小河裏,朦朧中漸漸駛近的烏蓬船,吱呀吱呀的櫓聲,拱橋下小坎上的捶衣聲,交相呼應,青石板鋪就的深巷裏,撐着紙傘的少女那回眸的甜笑,酒肆竿頭那若隱若現的晃旗,一幅醉人的音畫仙境……

迫不及待地撐起雨傘,走過一彎拱橋,立在一株百年榕樹下遠望,不禁茫然,高樓下的老屋顯得陳舊低矮,不太和諧,昔日的黃金水道已很少有舟船往來了,烏蓬船更難覓蹤影,興許是改水路交通爲陸路交通的緣故吧。此時一隻機動船緩緩的駛來,身穿環衛雨衣的老者立於船舷打撈飲料瓶、快餐盒等漂浮物。岸邊一老者扶着石護攔嘆息:“又撈這麼多”。叉口的水巷被外來物種的水草塞滿,發黑的水體有些惡臭!幾處靠水巷的工廠在汩汩地流着黑水!巷子裏的匆匆穿行者,多是辛勞的打工族,那醉人的回眸也只能畫中尋找了。岸邊幾家老商鋪好象閉門己久,扁額多歪斜,但字跡隱約可辨,眼前之景令人掃興,令人慨嘆:煙雨依舊朦朧,卻無昔時美景。

逆流而行,發現半月似的拱橋不多了,興許人們爲了水巷小道的平坦與陸路的順暢拆而改之。還好,每座橋口處的古樹都還在,它們依舊見證着古鎮的興衰。過工業園區,不經意間到了山前,小河在這裏拐了個彎,向遠方延伸去了……

擡眼望去,雲霧裏一老漢挑着一擔鮮嫩的竹筍從山上緩緩而下,便問道:“老伯,這筍賣嗎?”,“是啊,吃不完到菜場換些錢來”,並說“聽口音你是北方人吧!”還特意用手向山那邊一指,“山那邊是北?”我興奮的反問着。在迷向的困惑中終於確認了北,自然是欣喜!辭別老者已近中午了,按原路折返。然而,印象中的方向依然沒變,在這個只用箭頭標示路牌的城市還是費了一些周折。

在迷向的煎敖中,秋天到了。七夕是一個思念的節曰,我爬上住所的樓頂,臥看河鼓,欲見鵲橋。等待中,忽見一個勺狀星座——北極星!噢!這就是北的方向啊!再次知道北在那邊,在故鄉的方向。於是胡思亂想了起來:國家迷失了方向,喊出了“造不如買”的口號,處處受制於人!是北斗系統的成功開發,再次讓國人發揚“自力更生”的精神,北斗已成爲國家導航!城市迷失了方向,一味的盲目擴張,到處建設着過剩的樓房,入園率不高的工業園區在城市周邊的農田上星羅棋佈,有些被遺棄看草長荒!一個迷向的古鎮,在城市擴張中被兼併吞噬,已徹底改變了功能和模樣!誰能指出城市的發展方向,無人能答!依然在摸論的引導下前行……

悲哀的是,我每天依然懵懵懂懂地穿行於這迷向的古鎮,上班下班,何時才能回到不會迷向的故鄉!天知道!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