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走進興安古鎮散文

本文已影響 3.16W人 

2005年,中央電視臺舉辦首屆中國魅力名鎮評選活動,興安古鎮以原汁原味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自然生態和人文精神等魅力脫穎而出,奪得全國十大魅力名鎮殊榮,這是廣西唯一入選的一座古鎮,興安古鎮的魅力在哪裏呢?本期的週日視點,我們將走進興安,去欣賞它的獨特魅力。

走進興安古鎮散文

興安古鎮位於廣西桂林市東北部,距離市區57公里,是連接湘水、灕水的咽喉要塞,自今已有2200多年曆史,有着深厚的歷史文化和濃郁的民俗風情。近日,本臺記者走進興安進行魅力探訪,揭開它塵封千年歲月的神祕面紗。

興安古鎮實際上是指古靈渠穿越興安縣城的一段水路,素稱“水街”,兩岸有古代形成的街市、民居、樓臺亭閣,古蹟甚多,靈渠、水街和秦城是“興安古鎮”的全部精華。

水街水清,靈渠有靈,興安的魅力之源在於靈渠。建造於公元前214年的靈渠,全長33公里,連接湘漓二水,連通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運河,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內河運輸網。靈渠分爲南北兩渠,包括鏵嘴、天平、渠道、陡門和秦堤。“鏵嘴”大壩全部由石塊相扣相銜砌成,長500米,成“人”字形,內高外低,壩面斜坡的片石像一片片魚鱗,遠看大壩,宛如一條降服急流狂濤的巨龍,緊鎖在湘江的源頭。大壩既可攔水,又可泄洪,不用設閘起閉就能自動調節水量,保持渠水相對平穩。靈渠的科學設計,將湘江水三七分流,泄水天平採用側堰溢洪控制入渠流量,使蓄水緩緩而進,能保渠堤安全,設計與埃及的巴拿馬運河有異曲同工之妙。靈渠古木成蔭,渠水似鏡,水面水鳥低掠,水底魚蝦嬉戲。渠水環着城鎮,三分湘水攜一路稻香橘紅,七分灕水挽八里桃紅柳綠,一番古樸清幽的景緻,讓人留戀忘返。

靈渠充分展示了我國古代人民開山劈地的智慧,它作爲連接湘水、灕水的咽喉要塞,改寫了中國歷史,成就了中國的統一大業,也造就了繁華的興安古鎮,興安古鎮依水而興,水街便是古鎮的精華所在。

古靈渠流經興安縣城長約一公里逶迤的街市,便是古鎮水街。歷史上,興安縣城是個很重要的航運碼頭,因靈渠在此分水,南來北往的船隻都要經此中轉。靈渠穿城而過,兩岸設有會館客棧、酒肆茶樓,形成一條繁榮熱鬧的街市。兩岸的民居鱗次櫛比,均爲青瓦白牆、木雕花門窗的嶺南風格建築,既有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風韻,又融入百越的文化元素,向人們展示一幅濃郁的嶺南風情秦漢市井圖。這裏曾是古代商賈雲集之地,清代詩人蘇宗經曾描繪水街:“徑緣橋底入,舟向市中穿;槳棹揮波易,蓬窗買酒便。”今天,整個水街景區由秦漢建築文化、古城橋文化、古雕塑文化、靈渠歷史文化、嶺南市井風俗文化五大部分組成,城內建築依形取勢,層層跌落,杜牧《阿房宮賦》中“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便是興安古鎮的真實寫照。

水街的迷人之處在於古香古色的民居。這些古建築的一牆一瓦仍保留着秦韻古風,沿着青石板和鵝卵石鋪成的街道,穿越亭臺樓閣,走進三進五進的幽深暗宅院落,推開一扇扇遍佈玲瓏雕花的門窗,撫摸着門框上精美古樸的雕花,似乎讓人回到塵封已久的千年歲月。興建於大宋元祐年間、名爲北街裏的古街,千百年來商賈雲集,窄窄的'街道兩旁民居鱗次櫛比。當年,珠寶、胭脂、米鋪、錢莊皆立於此,是宋、元、明、清興安最繁華的商業街,曾出九名進士。古樸的建築中,精美的雕欄畫棟仍滲透着秦朝的氣息,三條古街盡顯秦漢風情,酒肆茶樓,百年老店讓人遙想起當年笙歌彈唱、絲竹悅耳的繁華情景。

水街的秦風古韻,還表現在北門的“秦文流觴”。水街入口旁有一座牌坊,上書“五馬坊”,由此進便是仿古的“秦文流觴”商業街。“流觴”是中國古代一種趨吉避災的祭祀儀式,秦文流觴取“代承秦漢文化、祝願百姓吉祥”之意,由一品居、三槐第、九井坊三組古建築羣組成。湖廣會館面前的磚雕照壁,可謂是興安水街的“鎮街之寶”,它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唯一雙面人物陶塑磚雕的照壁。磚雕照壁製作精美,長6.8米,高5米,上面塑有觀音、四大金剛、八仙、哪吒、招財童子、鰲魚等344種神態各異的古代人物形象,以此祈盼人民平安如意、幸福吉祥。

水街清流潺潺,垂柳依然,清澈的渠水靜靜流過整個古鎮。溪水如小家碧玉,水下長滿墨綠的水草。小橋流水旁,頑童在水邊嬉鬧戲水,浣紗女子在溪邊洗衣,安閒寧靜。近千米的水街,仍保留着古代的商業氣息,讓人想起當年泛舟靈渠、蓬船沽酒的繁華情景。

自古小橋流水成佳話,有水必有橋,水街上的古橋千姿百態,設計精巧,是數千年曆史留給水街的痕跡和古代興安人民的智慧結晶。

水街共有10座古橋,比較有名的是娘娘橋、萬里橋、馬嘶橋、接龍橋和粟家橋。走進水街,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娘娘橋,此橋較爲寬敞,無臺階、無亭閣。萬里橋是秦軍從南往北時經過最多的一座橋,上書“楚越要津”,讓人想起當年秦軍的金戈鐵馬。馬嘶橋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二橋跨二水“水立交橋”,是水街的驕傲,據說因當年漢代將軍馬遠之馬不肯過橋而得名。接龍橋則因其僅半邊臺階而得名,據說此橋設計出自當年足智多謀的懷丙和尚,橋東修有九級石臺階上橋,而橋西不留石階,成就了接龍橋的千古之迷。相傳此橋在早上霧氣朦朧時如同一條身體隱沒、將頭輕搭於東岸的龍,加上此橋是古代接送來往官員、端午節迎接龍舟,因此而得名。粟家橋清麗古雅,沒有亭閣,卻保留了原始的古樸,石板鋪就的臺階,石縫間的青草和橋邊的古樹,一草一木都與它渾然天成。

水街的繁華直到1937年湘桂鐵路通車後,航運中斷,古鎮的繁華也似流水般遠去,水街漸漸沉靜了下來,猶如絕代名淑洗盡鉛華,風韻猶在,留給世人一片安閒與寧靜。悠悠靈渠水帶走了昔日的繁華,卻淌不盡數不清的楚越舊情和藏於古宅深巷的悽美故事。閒庭信步的古鎮居民臉上,安逸與悠閒如同流水一般清澈,他們悠然安坐于飛檐雕花之下,打紙牌、理髮、賣發糕米粉、看相算卦,或翹腿於亭下,呷茗乘涼;或坐在竹林樹蔭下,誦讀美文詩書;或歪臥石凳,眯眼小憩,盡享這份靜謐,在喧鬧的市井之中,看光陰如水流逝,安然如昔……

入夜的水街流光溢彩,美輪美奐,是另一種迷人的景象,生動再現了昔日“槳聲燈影裏秦淮河”的繁華夜景。

傍晚的時候,水街兩邊的店鋪和樓閣高懸着的竹編燈籠亮了起來,淡淡的茗香伴着輕柔的樂曲,醇厚的酒味和着悅耳的琴聲,從水街的雕窗竹簾悠然飄出,將水街昔日的繁華演繹得如夢境一般,老人們的古樂戲劇中,仍傳唱着千古情懷,兩岸的燈火在訴說着古鎮千百年來的感人故事。悠閒散步在水街,耳畔聽着靈渠的古樂,看着閃爍迷離的燈籠倒影水中,熠熠生輝,風情萬種。河裏的小船載着夜遊的人們緩緩駛過,令人彷佛穿越千年的時光,回到“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年代,讓人不知是醉在曲中,還是醉在夢裏……

古韻猶存、文化薈萃的興安古鎮令人着迷,令人浮想聯翩。當我們伸手觸摸那守候了千年的古城牆,趟過流經兩千多年的靈渠,不禁油然想起古代修築運河的壯闊畫面,想起乘船往來千里的秦漢先民和商賈,想起當年浩浩蕩蕩的秦軍進入嶺南,想起當年的金戈鐵馬和腥風血雨,多少悲歡離合與歷史風雲曾在此叱吒上演,多少感人的故事和傳奇一直震撼人們的心底。

千百年來,如果沒有靈渠,是否就不會有強大的“秦漢帝國”?如果沒有“秦漢帝國”,是否中國的歷史就要改寫?興安,這個美麗的古鎮在城市的浮華與喧鬧裏堅守着歷史,也喚醒我們內心深處一抹痠疼和淡淡的回憶。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