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有關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祕訣

本文已影響 3.27W人 

一、解題思路

有關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祕訣

解答文言虛詞題,可以按照以下思路,快捷作答,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用法的實招祕訣。

1.先理解翻譯課內句子中的虛詞,再比較推斷文段中句子的虛詞用法。

2.聯繫文句的整體意義和上下文的意義,辨明上下文的邏輯關係,推斷出該詞所起的邏輯作用。

3.通過分析語句結構,看兩句中該虛詞詞性是否相同。有的虛詞在具體的語境中沒有實在意義,只有從“用法”的角度區分,一般來說先看詞性是否相同,再看意義是否相同。

二、解題技巧

1.辨明用法,代入判斷

分兩步走:第一步,用語法分析法確定虛詞在句中的語法作用,即詞性和作用;第二步,用語境推斷法推斷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如:

(2003年全國卷)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爲伯父讓之所鞠

身死國滅,爲天下笑

B.以誇諸戎狄,終月而罷

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

C.鹹私哂其矯飾焉

猶且從師而問焉

D.太宗納其言,因召百僚謂曰

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

【解析】A項兩個“爲”都是表被動的'介詞;B項的“以”則都是表目的的連詞,譯爲“來”;D項的“因”都是連詞“於是”的意思;C項第一句中的“焉”明顯是語氣詞,第二句中的“焉”則是代詞。“因”有兩種用法,作介詞時,譯爲“因爲”“由於”“趁着”“憑藉”“經過”“通過”等;作副詞時,譯爲“於是”“就”。那麼,我們如何推斷“因”在D項兩句中的具體意義和用法呢?這就要結合語境、代入判斷。像本題中的“太宗納其言,因召百僚謂曰”一句,就本句句意來推斷,可初步斷定“因”應作副詞用。再聯繫原文,可以看出是承前文“矩進諫曰”而來,由此可以推斷爲“於是,就”。

【答案】C

2.依句斷詞,依詞斷意

依句斷詞,就是結合具體的句子看其充當什麼成分,據此判斷其詞性,從而取捨其義項;依詞斷意,就是看其與什麼詞結合,判斷其用法和意義,高考輔導《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用法的實招祕訣》。一般來說,代詞常作主語、賓語和定語;副詞常作狀語;介詞要與名詞、代詞組成介賓短語,再充當狀語或補語;連詞只起連接作用,不作句子成分;助詞附在別的詞後,也不作句子成分。如:

(2006年山東卷)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桀、紂之民不爲之使而歸湯、武

於是爲長

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

B.何者?上下之分也

不爲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C.景知大後怒而固直言無罪

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

D.諸齊人以《詩》顯貴,皆固之弟子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解析】A項皆爲介詞,但意義不同,前者表被動,相當於“被”;後者相當於“替”。B項前者用於疑問句句末,加強疑問語氣,後者與“不爲”構成名詞性短語,意思是“不做的人”。C項皆爲轉折連詞。D項前者爲介詞,表憑藉;後者也爲介詞,但由“以……故”的結構可斷定爲“因爲”。本題的易錯點爲辨析不清 “桀紂之民不爲之使而歸湯、武”一句的主動與被動關係,理解不清“何者”的“者”的作用。關鍵在於理解語義,然後依句斷詞,依詞斷意。如能理解“桀紂之民不爲之使而歸湯、武”爲被動句,即可斷定其義爲“被”。“何者”爲疑問句,無實義,是語氣助詞,“不爲者”中的“者”字爲結構助詞,依句斷詞,兩者作用不同。

【答案】C

3.調動已知,善於比較

常見的文言虛詞我們在中學課本中都大量接觸過,很容易從課文中找到類似的例句,更何況近幾年的高考命題本身就選擇了一半的課文例句。我們要充分調動已知,通過課文中熟知的類似例句來由此及彼,對照比較,從而判斷其用法和意義。如:

“足下與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句中的“則”字,與中學課文《勸學》中的“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句中的“則”字用法就差不多,由此可以推知其爲連詞,“就”的意思。

同時還要善於進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