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版高一上冊語文教案12篇

本文已影響 3.14W人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版高一上冊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版高一上冊語文教案12篇

版高一上冊語文教案1

導入:

一、P2漫畫《決心》

1、描述畫面內容。2、指出寓意(諷刺面對誘惑意志薄弱的人)。

二、意志力當堂測:你是個意志力強的人嗎?針對下面問題,分別打勾和叉

1、冬天能否按時起牀?

2、有否超過3個月連續不斷的長跑以歷?

3、有沒有超過3個月的連續練字經歷?

4、答應別人的事,遇到了較大困難,你是完成諾言還是臨陣退縮?

5、在家沒有完成作業前,剛好遇到好電視節目,你是繼續做作業還是去看電視?

6、署假作業是按計劃分期完成還是開學前幾天猛趕工?

7、有時我躺在牀上,下決心第二天要幹一件重要的事情(比如突擊一下英語),第二天是按做了還是沒做?

8、和別人爭吵時,發現自己錯了,是認錯還是聲音更大地辯解?

學新課。板書: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朱光潛

一、介紹作者

有三個家: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總評:學貫中西、博古通今。

他爲什麼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答案是: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

二、讀課文

1、題目中“抵抗力”指什麼?答案:困難(第四段)

2、找出文中所舉事例,它們的作用各是什麼?請根據文章內容用自己的話概括。

1)作詩填詞——說明貪懶取巧不會有大成就(提示語:這一點切身的體驗使我感觸很深)

2)人“動”原理——說明人和物不同,人能不爲最大的抵抗力所屈服(照這樣看)

3)留戀被窩——說明人都有惰性,戰勝了它,你的企圖就成功了

4)孔子奔波——說明偉人之所以能有偉大成就,是因爲他們肯向抵抗力最大路徑走

5)學生不認真學習說明懶是百惡之源

總結:要證明自己的觀點,最好有例子證明,能增強說服力

三、歸納全文結構

提出問題:由自己的事例引出中心論點

分析問題:1、從理論上論證(第3段)。

2、從事實上論證:①正面(5、6段)②反面(7段)

3、上升到民族國家高度,昇華主題(8、9段)

解決問題:提出希望(10段)

總結:可以作爲一種作文模式學習

四、聽寫名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清華大學校訓,坤:廣大、和順,厚德:寬容的德行,載物:容納萬物)

2、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3、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羨它出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它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滿了犧牲的雪雨——冰心

4、周杰倫《聽媽媽的話》第一節

五、自己在文中挑出句子作爲名句,請學生聯繫社會和自己賞析。

版高一上冊語文教案2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瞭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內涵。

2、掌握“類、固、致、易”等實詞的多義性和“且、而”等虛詞的意思和用法。

(二)能力訓練點

1、學習本文設事明理的寫法。

2、掌握文章運用對比與映襯的表現手法。

(三)德育滲透點

本文針對當時官吏繁政擾民的社會現象而作,啓發上層統治者清肅吏治,順應老百姓的生活習慣和生產規律,使它們修養生息,以維持社會秩序。

(四)美育滲透點

賞析文中“史筆”與“文辭”兼美的語言表現力。

二、學法引導

1、學生先閱讀註釋①,瞭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

2、學生對照註釋,自己疏通課文,尤其要注意一些文言現象,可以採用討論方法,合作學習。

3、學生對照課後題目,通過讀課文,初步完成對課文的理解。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掌握多義詞的用法。

2、學習文章運用對比與映襯的表現手法。

3、學習文中設事明理的寫法。

難點:

1、“史筆”與“文辭”兼美的語言表現力。

2、《種樹郭橐駝傳》一文深刻的思想意義。

解決方法:

1、師生合作研討,尤其注意學生間的合作,教書做好點撥。

2、熟讀全文,以讀來促進理解。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師生互動設計

1、教書補充作者生平以及文章的寫作背景,增進學生對文章內涵的理解。

2、教師合理設置討論題,啓發學生讀書思考。

3、學生自讀課文,發現問題。與同學商討研究,做好質疑準備。

六、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同“素質教育目標”)

(二)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機四伏,封建社會開始走下坡路。我們從柳宗元的《捕蛇者說》中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徵重稅,人民不堪重負,“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了當時官吏繁政擾民的這一社會現象,還指出瞭解決這一現象的方法。那就是清肅吏治,順應百姓的生活習慣和生產規律,使他們修養生息,以維持社會秩序。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板書)

2、作者及相關背景介紹

(1)學生自讀課文註釋①,瞭解作者生平及文章的主旨。

(2)教師補充。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解人(今山東運城縣解州鎮),世稱柳河東。他出身於官吏家庭,21歲時中進士,官監察御史裏行。與劉禹錫參加了主張革新的王叔文集團,任禮部員外郎。革新失敗後被貶爲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貶爲永州司馬。同時被貶的還有七人,史稱“八司馬事件”。在長期的謫貶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變化。後任柳州刺史,故後人也稱之爲柳柳州。文學上與韓愈一起提倡古文運動,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並稱“韓柳”。他的文學主張是“文道並重”,強調創作態度必須嚴肅認真。他的創作可分爲傳記、論文、山水遊記、寓言等四種,以山水遊記和寓言的文學成就最高。他的遊記代表作《永州八記》寓情於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義深遠。《三戒》是很有影響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就也主要體現在山水詩的創作上。他的詩不同於其他人的山水田園詩,而是借詩表現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自身不幸的感嘆。他在哲學上,提出天地、元氣、陰陽不能“賞功而罰禍”,打擊了當時流行的因果報應思想,但對佛教妥協,有儒、釋、道三教調和的主張,著有《河東先生集》。

3、整體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1)學生朗讀課文,討論文章的層次及概括層意。

①找出文章中點明題旨的一句話。

②簡要概括全文每節的主要內容。

(2)教師點撥,明確:

①能順本之天,而致其性焉爾。

②第一段介紹郭橐駝命名由來及籍裏。

第二段介紹郭橐駝以種樹爲職業。

第三段由郭橐駝自述種樹之法。

第四段從郭橐駝之口發出治國安民的議論。

第五段點明寫作目的。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達成過程

1、給下列字注音。

病瘻(lòu)郭橐(tuó)駝孳(zī)勖(xù)繅(sāo)絲飧(sūn)饔(yōng)

2、學生自讀課文,歸納文中的文言知識。

(1)指出下列加點詞的詞類活用現象並釋義。

①甚善,名我固當②駝業種樹③且碩茂,早實以蕃④其築欲密⑤爪其膚以驗其生枯

【明確】①名,起名,作動詞。②業,以……爲業,作動詞。

③實,結果實,作動詞。 ④築,搗土用的杵,文中用作動詞,搗土。 ⑤爪,用指甲劃破,作動詞。

(2)指出下列加點字的意思。

①植木之性②根拳而土易

③見長人者好煩其令④字而幼孩

⑤故病且怠

討論,明確。

【明確】①性:性質、方法②易:更換③長:治理

④字:養育⑤病:窮困

(3)辯析下列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1.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

固2.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3.沛公默然,曰:“故不如也。”

4.甚善。名我固當。

1.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顧2.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3.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4.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

1.既克,公問其故。

故2.桓侯故使人問之。

3.君安與項伯有故。

4.其土欲故。

1.且壯士不死則已。

2.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且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4.存者且偷生。

5.故病且怠。

討論,交流,明確如下。

【明確】①②③④

固①堅固②頑固③確實④本來

顧①拜訪,探望②卻,反而③照顧④看

故①原因,緣故②特意③舊交情④舊,原來

且①況且②尚且③將近④暫且⑤並且

4、研讀課文

①閱讀1-2節,說說郭橐駝是怎樣的一個人?

討論,明確:

他是一個平凡、樸實、而具有豐富經驗的植樹能手。

②閱讀第3節,討論描寫郭橐駝這一形象的手法。

討論,明確:

【明確】本節文字運用了對比映襯的手法來寫郭橐駝具有豐富的植樹經驗。郭橐駝的種樹經驗在於種樹“不害其長”,不做“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的事。而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卻與之截然相反。

③第4節,將郭橐駝種樹之道“移之官理”,仍借郭橐駝之口,寫出做官的道理,那麼如何做官呢?

【明確】做官之人,要像種樹那樣,要順應民衆生活的要求,不要妨礙他們的生長,使他們得以“蕃生”,“安性”。

5、賞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①學生通讀全文。

②討論寫作特點。

【明確】文章運用了對比與映襯的表現手法,先談養樹,後論養人,以“種樹”喻“治民”,含蓄委婉地表達了作者的政治觀點。敘事語言簡潔生動,是本文的一個突出特點。如僅用“隆然伏行”幾個字,就寫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徵;僅用“甚善。名我固當”幾個字,就寫出了人物的個性,這種“史筆”與“文辭”的兼美,顯示了作者高超的語言表現力。

(四)總結擴展

【總結】這是一篇傳記,也是一篇寓言式的說理文。文章通過記述郭橐駝的兩段話,反映了當時官吏政亂令繁、騷擾百姓、使之不能安生的現實。並且提出瞭解決矛盾的方法,即像郭橐駝種樹那樣,不妨礙它們自然生長;統治者清肅吏治,順應老百姓的生活習慣和生產規律,使他們休養生息,以維持社會秩序。

本文兼有傳記文和寓言的特點,將兩種文體熔爲一爐。就其歷敘人物姓名、籍裏、職業及對人物作正寫反襯等筆法來看,是傳記文格局;就其借種樹之道以喻爲官治民之道來看,則又是寓言性質。這種融合,有助於敘議契合、事理相生。請細加體會。

【擴展】

(五)佈置作業

1、本文所講的種樹道理,對今天的環境保護工作有什麼啓示?

2、完成課後練習一、二、三。

《種樹郭橐駝傳》知識點整理

一通假字

①以致其性焉爾(爾,同“耳”,罷了)

②字而幼孩(而,通“爾”,你們的)

③既然已(已,通“矣”,了)

二古今異義

1.其實

①不抑耗其實而已(其實,它的果實)

②其實害之(其實,那實際上)

2.去

去不復顧(古義:離開。今義:與“來”相對。)

三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①名我固當(名,稱呼)

②早實以蕃(實,結果實)

③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爪,掐、抓)

④移之官理可乎/傳其事以爲官戒(官,做官)

⑤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飧,吃晚飯;饔,吃早飯)

⑥傳其事以爲官戒也(傳,作傳)

2.形容詞作動詞

①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全,保全)

3.名詞作狀語

①旦視而暮撫(旦暮,從早到晚)

②而木之性日以離矣(日,一天天地)

③旦暮吏來而呼曰(旦暮,從早到晚)

4.意動用法

①駝業種樹(業,以……爲業)

5.使動用法

①非有能碩茂之也(碩,使……長得高大;茂,使……長得茂盛)

②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使……早結果;蕃,使……多結果)

③鳴鼓而聚之(鳴,使……發出聲音,敲擊;聚,使……聚集)

④遂而雞豚(遂,使……成長)

⑤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多;安,使……安定)

四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1.官理,非吾業也

譯: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職業。

(二)賓語前置

1.故不我若也(“不我若”即“不若我”,意爲“不如我”、“比不上我”)

譯:所以(他們都)比不上我。

2.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何以”即“以何”,意爲“拿什麼”、“用什麼”、“憑什麼”)

譯:又拿什麼來使我們的子孫興旺並且使我們的生活安定呢?

(三)省略句

1.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之)也。

2.以子之道,移之(於)官理,可乎?

3.然吾居(於)鄉

4.若甚憐焉,而卒以(之)禍。

5.傳其事以(之)爲官戒。

(四)固定句式

1.若是,則與吾業者其亦有類乎?(其……乎,表示揣測的固定句式,意爲“大概……吧”)

譯:像這樣,那麼和我種樹行當中的那些人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2.嘻,不亦善夫!(不亦……夫,表示反問的固定句式,意爲“不也……嗎”)

譯:不也很好嗎?

版高一上冊語文教案3

由於古今有着千百年的時空距離,古代語言及其表達方式均與現代漢語存在着明顯差異;再加上對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況缺乏瞭解,對文章中涉及的典故、制度、名物等不大熟悉,這些都會使我們的學生感到閱讀文言文要比閱讀現代文難一些,甚至因畏難望而卻步。而傳統的古詩文教學又強調“字字落實,句句清楚”,再加上我們語文老師“保姆式”的教學思想——生怕學生讀不懂,採用“字字講解,句句對譯”的教法,一篇血肉豐滿的文章就這樣被“肢解”成一堆“古漢語知識材料”,我們的學生則深陷字、詞、句的泥沼中,以致“生氣全無”,更談不上去思考、去感悟了。新課標要求我們從傳統的字詁句訓的束縛中解脫,尋找一種全新的互動式教與學的模式。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師生互動起來,學生必須要有興趣。因爲,有了興趣,學生自然就有了學習的內驅力,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所以,每位語文老師都應該去思考,如何改變學生學習古詩文畏難、無奈、倦怠的情緒,並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例如,我在教學曹操《短歌行》這首詩時,先讓學生了解曹操的生平,歷史、文學方面的貢獻及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讓學生首先知人論世。接着,讓學生看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赤壁之戰前曹操舉酒釃江橫槊賦詩的視頻,大氣磅礴的音樂和畫面把學生引入赤壁鏖戰的氛圍中。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然後聽名家誦讀錄音,學生表演讀,分組讀,自由誦讀,體會這首詩的情感。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體悟到作者的情感:既有一種海納百川磅礴的大氣,又有一種歲月流逝的傷感包含其中。這可以說是在內容上對詩的初步理解。然後,強調字音,疏通疑難字詞。在詩歌鑑賞環節,我通過幾個問題的設置來解讀詩詞。1、誦讀詩歌你認爲本詩的情感着眼點在哪一個字?請找出詩中流露憂愁之情的詩句,思考他憂的是什麼?

2、根據課文註釋,在預習的基礎上了解詩意,思考詩歌的內容層次。

讓學生理解詩詞的思想內容。在寫作環節,要求學生閱讀幾則關於曹操的資料,並結合《短歌行》詩人的形象來評價歷史人物曹操,以“曹公,我想對你說……”爲題寫一段真情告白,當堂展示。最後請學生出示蒐集的有關“立志、惜時”的名句,談自己的感受,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目標,珍惜時間,奮發圖強,實現人生價值。這樣,學生興趣盎然,身心完全投入,體會到這首詩的、形象美、音樂美、情感美。

版高一上冊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學習詩歌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表達心中情感的方法。

思維發展與提升:瞭解抒情脈絡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的內涵。

審美鑑賞與創造:瞭解新詩的魅力,理解詩歌的結構美、情感美。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體會詩人的偉大抱負,理解詩人獻身祖國、甘願自我犧牲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瞭解本文抒情脈絡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的內涵。

教學難點:

理解詩人獻身祖國、甘願自我犧牲的愛國精神。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說——知作者體裁

1.說小詩:下面四句詩中所說的詩人是誰?

一詩一文一菸斗,一個脊樑一聲吼。

一畫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紅燭。

2.說作者:你知道聞一多的哪些情況?

在學生介紹的基礎上教師適當補充:

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驊,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於湖北浠水。現代愛國詩人,學者,戰士。自幼喜愛古典詩歌、繪畫和戲曲。五四運動後開始發表新詩。曾留學美國。先後在中山大學、武漢大學、青島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發表了的《最後的一次演講》,當日下午,即遭到國民黨特務的殺害。

早年參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體詩。他的詩具有極強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氣質。代表作《紅燭》、《死水》具有沉鬱奇麗的藝術風格,整齊、和諧的藝術表現,影響頗大。

新月派代表聞一多提出了“新詩格律化”的主張,提倡詩歌創作“三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音樂美,指的是音節和旋律的美。

建築美,指的是詞藻的運用,要體現出中國象形文字的視覺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畫面感)。

繪畫美,指詩的對稱和句的整齊。

3.說背景:有誰知道聞一多先生爲什麼寫作這首詩歌?

在學生介紹的基礎上教師適當補充:

1922年聞一多赴美國留學,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視,寫過許多愛國詩篇。1926年從美國歸來,但看到的是北洋軍閥統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 敗、經濟凋弊的黑暗現實,極爲失望。正是這種爲現實所冷卻了的愛和期望,成爲了其詩的深層根基。

詩集《紅燭》由詩人在清華和美國兩個時期的作品組成。不但以濃烈的色彩獨樹一幟,而且還以豐富的想象、精煉的語言、典型的東方風格,形成了自己的獨特個性。這首與詩集同名的詩篇,就是詩集《紅燭》的序詩。

4.說體裁:這是一首什麼體裁的詩歌?

在學生介紹的基礎上教師適當補充,中國新詩的發展:

二、讀——理內容結構

1.自由讀:讀兩遍。

2.指名讀:其他同學思考詩歌的內容。

3.清理內容結構,整體感知。

①什麼是紅燭?

紅色的蠟燭,多用於喜慶,如壽星像前,洞房內。

②從詩歌題材的特點來看,這是一首什麼題材的詩?這種詩有什麼特點?

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詩是託物言志的詩歌,通過對事物的詠歎體現人文思想。詠物詩中所詠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況,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託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願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現作者的生活情趣。

③李商隱的詩句“蠟炬成灰淚始幹”放在開頭,有什麼作用?

“蠟炬成灰淚始幹”是全詩的引子,詩的主體部分就是扣住“灰”與“淚”(“自 焚”與“流淚”)分兩層來展開抒情的。

④詩歌以問答的形式展開抒情,一共有幾處問?問什麼?

三處問:第1節爲第一問:紅燭爲什麼這樣紅?

第2節爲第二問:紅燭爲什麼要自 焚?

第6節爲第三問:紅燭爲什麼要流淚?

全詩以詩人對“紅燭”的心跡交流爲線索,用問答的形式展開詩意,抒發詩情,顯示了詩人對人生真諦、對詩歌創作宗旨的求索過程和結果。

4.小結:本詩共九節,開頭一節着眼於紅燭的顏色,將紅燭精神集中在一個“紅”字上面,凸現了紅燭的總體形象,由紅燭形象即刻聯想到詩人自身,“物”與“我”就完全交融起來。最後一節歸結到“莫問收穫,但問耕耘”這樣一個哲理,也就是將紅燭精神歸結到一種徹底奉獻的人生哲學,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全詩將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一句詩“蠟炬成灰淚始幹”作爲引子,詩的主體部分就是扣住“灰”與“淚”分兩層來展開抒情的。全詩以詩人對“紅燭”心跡的交流爲線索,用問答的形式展開詩意、抒發詩情,顯示了詩人對人生真諦對詩歌創作的宗旨求索的過程和結果。

三、探——析形象語言

1.小組合作探究

分小組研讀詩歌,探究的主要問題(不必面面俱到,可側重其中的一兩各方面):

①這一(幾)節寫了什麼內容?②用了哪些表現手法?③詩人有哪些困惑?有哪些感悟?爲什麼會產生這些感悟?④語言上有哪些特色?哪些詞用得比較好?

全班分爲五個小組,分別探究第一節、第二三節、第四節、第五六七節、第八 九節。要求:小組分工合作,討論交流。在書上圈點標註,然後派代表交流分享。

2.分享交流探究成果

每組派1-2名代表,上臺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收穫。

3.討論探究的主要要點

①第一小節:詩人懷着敬慕的心情讚歎熒熒的紅燭。

“紅”是赤誠的象徵。紅燭,在詩人眼裏,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這樣的紅燭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詩人啊/吐出你的心來比比,/可是一般顏色?”詩人的心應該也這樣的紅,否則就不配做詩人。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的那顆心,真是一顆赤子之心,是那麼純潔率真,晶明透亮,灼灼發熱。在這首詩中,可以說紅燭就是詩人,詩人就是紅燭,“人與物化,意與境融”。一個“吐”字;逼真的描繪了詩人那種火熱的愛國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態。

②第二、三節:對紅燭自我犧牲精神的謳歌。

這兩節詩用設問手法,自問自答,生動的表現了一個思考覺悟的過程。前後兩種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詩人的醒悟,同時也更有力的表現了紅燭精神的可貴。

詩人運用比喻修辭手法,把蠟比作軀體,把火比做靈魂。作者認爲,軀體和靈魂應該是互相依存的,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爲何更須燒蠟成灰,/然後才放光出?”起初覺得這是大惑不解的,認爲紅燭自己“一誤再誤”,詩人認爲這真“矛盾”,自相沖突,不可理解。但詩人最終理解了紅燭,徹悟了,對先前的認識來了一個徹底的自我否定。詩人理解了紅燭,由衷的讚美紅燭的奉獻精神。

上一節說“一誤再誤”,錯怪紅燭的語氣很強烈,又包含着自作聰明的意味;下一節說“不誤,不誤”,用了反覆手法,否定語氣更加強烈。一反一正兩種回答,相形之下,更強烈的表現了認識的根本轉變,包含着對先前自作聰明的慚愧,由頓悟而對紅燭產生了深爲敬仰的感情。詩人悟徹了,光是要“燒”出來的,只有自我燃燒,只有無私奉獻,才能放出光芒。這正是與利已主義哲學完全對立的一種新的人生觀。

詩人的思考,實際上反映了那個時代進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諦的思想歷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獲得的覺悟。

③第四節:詩人對紅燭的殷殷寄語,也是詩人的自勉自勵。

“既制了,便燒着”,便要燃燒不息,“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人生的天職也在於奉獻,活着就要讓生命之火熊熊燃燒,讓智慧和才能放出燦爛的火光。詩人藉着紅燭的形象激勵自己,表達自己的信念和心願。

“燒罷!燒罷!……監獄!”當時,民衆深受封建主義帝國主義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夢中尚未覺醒,血性猶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圇圄受着禁錮。詩人認爲:自己的職責,就在於從夢中喚醒世人、救治世人的靈魂。使民衆覺悟,使民衆奮起,使民衆熱血沸騰,使民衆走向光明,從封建主義帝國主義所設置的精神監獄中解放出來。

詩人愛國的赤誠之心是與祖國人民的命運,聯繫在一起的。

④第五至第七節:詩人對燭淚的思考、對紅燭的勸慰。

使用擬人手法,一開始,首先揭示了一種很矛盾的現象:“你心火發光之期,正是淚流開始之日。”詩人的注意力轉到燭淚上面,矛盾的現象已經包含着疑問。這一節開頭的呼喚,是同情的呼喚,是驚疑的呼喚。

第六節詩人馳騁想象,親切的問訊紅燭:“何苦傷心流淚?”詩人同情,驚疑,思索。這裏抒發的正是詩人在現實生活的漩渦中,內心所涌現的矛盾,痛苦和掙扎。詩人經過一番求索,他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尋求到的答案,是還有“殘風”的存在。紅燭“心火發光”,自身“燒蠟成灰”,世上並非都像詩人自己那樣懷着敬意,那種邪 惡的勢力不但毫無敬意,相反“來侵你的光芒”。紅燭流淚,是爲燒得不穩而急得流淚。紅燭不怕犧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的犧牲自己,爲世人創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給世人帶來更多的光明。

詩人自己懷着拯救祖國文明的美好意願,不是同樣受到黑暗醜惡勢力的干擾和阻撓,感到壯志難酬,爲此而痛哭流涕麼?冷酷的現實就是這樣,你要創造光明,不但要犧牲了自己,還要“流一滴淚,灰一分心”。

第七小節託物言志,以燭淚比喻自己帶淚的詩行,這些詩行中有詩人愛國之情,憂國之心,它能慰藉人間,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喚起他們的愛國之情,使祖國走向光明。

⑤第八、九節:深情呼喚,一聲是同情的呼喚,一聲是勸導鼓勵的呼喚。

“灰心流淚你的果,創造光明你的因。”這樣的因果關係是多麼不公平,不合理,爲着“創造光明”,結果只落得“灰心流淚”,但這是社會使然。在這樣的社會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獻,詩人勸勉紅燭,也就是勸勉自己:“紅燭啊!/‘莫問收穫,但問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詩情得到了凝聚與昇華。人們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本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會裏,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創造光明,個人的得失榮辱一切在所不計。這正是聞一多人格美的集中體現。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毫不顧惜個人的得失榮辱,那是極其偉大崇高的獻身精神。

四、聽——悟情感主旨

1.過渡:作者用問答的形式抒發詩情,那麼詩人在問問答答中,情感經歷哪些變化?請聽名家朗誦。

2.播放朗誦視頻。

3.分析點播:全詩情感經歷了七次變化,四揚三抑的情緒起落:

詩人面對紅燭,心緒起伏,或驚歎讚美,或驚疑發問,或自求解答,詩情的流動形成起伏的波瀾,詩篇的節奏抑揚頓挫,形象鮮明而又飽含哲理。

4.小結:本詩抒發的愛國主義激情,具有震撼人們靈魂的力量。紅燭的精神是獻身祖國的精神。紅燭燒蠟成灰,爲創造光明而徹底的自我犧牲;紅燭傷心落淚,爲創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殘的痛苦,紅燭以“莫問收穫,但問耕耘”爲宗旨,唯願爲世人創造光明。這首詩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的心聲,他赤誠的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拯救世人的靈魂,結成快樂的果子,表明作者的詩歌創作一開始就有嚴肅的社會責任感。紅燭的形象是詩人光輝人格的寫照。詩篇閃耀着詩人人格美的光輝。

五、吟——得要領技法

1.吟詠誦讀,尋找準確表達作品情感和自己閱讀感受的聲音形式,在詩歌鑑賞中十分重要。理解了詩歌的感情和主旨,請說說吟誦這首詩歌要注意哪些要領?

2.吟詠提示:注意情感的表達、節奏停頓、重音輕音、抑揚頓挫、語氣語調等,比如:

3.吟誦比拼:①小組互相討論,在書上標記,互相聽讀。②各小組派代表上臺朗讀,其他同學互相評議。

六、寫——曬收穫感受

學了這首詩歌,結合初中學過的《最後一次的演講》《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和聞一多的事蹟,給聞一多先生寫幾句墓誌銘來表達對聞先生的紀念和崇敬。

示例1:紅燭發光照死水,一多著作青史垂。詩與熱血共鑄就,一座豐碑愛國魂。

示例2:寫寫寫,寫出累累碩果;做做做,做出驚天偉業;說說說,說的痛痛快快,行行行,行的人中高標!

示例3:開口說話,擲地有聲;腳不下樓,著作甚豐;唐詩雜論,楚辭校補,深刻鑽研,一絲不苟,大聲疾呼,爲民請命,言行一致,名垂青史。

版高一上冊語文教案5

《再別康橋》教案

教學目的:

1、通過誦讀,瞭解詩中的意象

2、感受詩歌的獨特意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3、通過咀嚼、吟誦,學會鑑賞現代詩歌的“意象美”

教學重點:

從誦讀加深理解,通過理解提高誦讀能力。

教學難點:

從詩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詩的藝術美。

教學方法:

以誦讀爲主,教師從旁點撥指導,學生反覆朗誦鑑賞詩之美。

教學手段:

配樂詩朗誦,營造詩意氛圍,師生共同進入意境。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迄今爲止,我們已經學過了不止一篇送別詩作。古人云: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豪邁,也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更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傷感,這些都是古人對於離別的理解,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看待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板書:再別康橋)

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1、閱讀註釋①回答問題:由康橋你想到了什麼?

[解釋]:康橋=劍橋

想到了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以及美國的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於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爲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說,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後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

三、指導朗讀

1、學生自由朗讀(2分鐘)

2、指名朗讀

3、欣賞配樂詩朗誦

4、體會、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感情,那麼這種感情是濃還是淡呢?(濃)(板書:依依惜別的深情)

②全詩的高潮在第幾節?(第五節)因此全詩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節(整齊)

④節奏:每節押韻、節節換韻

⑤語氣:舒緩、輕柔、低沉(悄悄、輕輕、沉默)

5、學生默讀、體會感情(2分鐘)

6、指名朗讀,注意感情與節奏

四、分析鑑賞——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1、[問]:讀了許多遍課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於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麼印象?

(美麗)

可以說是風光如畫。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着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2、找尋意象:這康橋以及它周邊的秀麗都是通過描寫景物感受的。

[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爲什麼?

(雲彩,金柳,豔影,青荇,潭水,長篙,星輝)

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們都已超越了它們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戀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意象。

3、總結意象:這些景物不同於普通意義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們本身的自然屬性。這種“經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稱之爲意象。

五、比較閱讀

與白居易的《南浦別》和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較本詩的藝術特色。

特點: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別離的詩,告別的是人,而此詩不是,告別的是康橋,作別的是西天的雲彩。

②一般別離的詩,告別時會有千言萬語的囑託與叮嚀,或牽手頓足,或肝腸寸斷;而此詩卻從“輕輕、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個只着色不摹聲的寂靜環境,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③獨具特色的意象選取。

沒有告別送行的人,以及車水馬龍,有的只是雲彩,金柳,青荇,星輝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種清新感。

六、學生討論作鑑賞小結

這首詩爲我們描繪了康橋如畫的美景,景中又蘊涵了詩人濃濃的深情,情於與景的交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意象的選取也值得我們學習。鑑賞這樣的詩歌精品,朗讀與理解互相促進,我們便彷彿步入藝術殿堂與作者做心與心的交流這難道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嗎?

七、再次朗讀

找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配樂朗誦,全班深入體會。

八、遷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生活》一詩,找出詩中的意象。

《再別康橋》寫作背景

關於《再別康橋》的寫作時間和緣起也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1920年徐志摩遠渡重洋,從美國到英國研究文學。在倫敦劍橋大學,他以一個特別生的資格,隨意選科聽課,度過了一年多真正悠閒自在的日子。據他後來回憶,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風景秀麗的康河兩岸,他仰臥在有星星黃花點綴的蔥綠草坪上,或看書,或看天上的行雲。有時到碧波盪漾的康河裏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裏,臨到他要離開倫敦的前夕,在一個美麗的黃昏,他在康橋上漫步,流連忘返,寫下了這首詩。

另一種說法是,此詩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歐遊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海。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後,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由於他當時比較儘快,又趕着要去會見另一個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活動記錄下來。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涌的大海了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筆,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版高一上冊語文教案6

一、 導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三國演義》卷首詞)在歷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夠經得起歷史的千淘萬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應該是三國時代留下了濃重一筆的人物,請同學說說自己所瞭解的曹操:

老師總結,並啓發他們去聯繫:我們學過他的《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還有《龜雖壽》“神龜雖壽,猷有竟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而《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是個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殺禰衡楊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寧教我負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負我”。所以後人覺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京劇中曹操的白臉形象(在戲劇中白臉代表壞人),其實小說戲劇不一定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歷史上真實的曹操也許不像小說戲劇當中所描寫的那樣奸詐、陰險、嫉妒。

二、解題

1、作者簡介

曹操,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作爲政治家:曹操二十歲被舉爲孝廉,參加鎮壓黃巾起義,起兵討伐董卓,先“挾天子以令諸侯”,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河北割據勢力袁紹後,成爲北方勢力最強的軍閥,並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爲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聯軍擊敗於赤壁。曾幾次下《求賢令》,打破當時以德行和家世爲用人標準的慣例,實行任人唯賢,唯纔是舉政策,採取抑制豪強,限制兼併,廣興屯田等一些有利於人民的措施、他兒子曹丕稱帝后,追尊曹操爲魏武帝、

作爲軍事家:實踐方面,指揮了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理論上,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

作爲文學家:曹操精音律,善詩歌,即使在鞍馬勞頓中,也常常橫槊賦詩,隨章命題。他的詩歌內容較爲豐富,風格蒼勁悲涼。有反映戰亂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個人政治抱負的《短歌行》;有寫景的《觀滄海》和抒情的《龜雖壽》等。

三、鑑賞

“文如其人”,通過一個人的作品去分析一個人的形象,纔是比較可靠的方法,《短歌行》是最能體現曹操詩歌思想藝術風格的代表作之一,這節課我們就試着通過《短歌行》去了解曹操。

《短歌行》是漢樂府的舊題,屬於《相和歌?平調曲》。這就是說它本來是一個樂曲的名稱,這種樂曲怎麼唱法,現在當然是不知道了。但樂府《相和歌?平調曲》中除了《短歌行》還有《長歌行》,唐代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引證古詩“長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長”和晉代傅玄《豔歌行》“咄來長歌續短歌”等句,認爲“長歌”、“短歌”是指“歌聲有長短”。我們現在也就只能根據這一點點材料來理解《短歌行》的音樂特點。《短歌行》這個樂曲,原來當然也有相應的歌辭,就是“樂府古辭”,但這古辭已經失傳了。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擬樂府《短歌行》。所謂“擬樂府”就是運用樂府舊曲來補作新詞,曹操傳世的《短歌行》共有兩首,這裏要介紹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這首《短歌行》的主題非常明確,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來爲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動中,爲了擴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統治基礎,打擊反動的世襲豪強勢力,曾大力強調“唯纔是舉”,爲此而先後發佈了“求賢令”、“舉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實際上就是一曲“求賢歌”、又正因爲運用了詩歌的形式,含有豐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獨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傳了他所堅持的主張,配合了他所頒發的政令。

版高一上冊語文教案7

教學目標

1.把握全詩的感情基調,準確富有感情的背誦。

2.品味詩歌的意境,培養學生高雅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準確富有感情的背誦全詩。

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優美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 情景導入

1.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情景導入本課。

2. 簡介《詩經》。

二. 朗讀 感知大意

1. 學生自由朗讀全詩,圈點生字。

2. 抽學生朗讀本詩,師生共同評價。

3. 教師範讀,要求學生注意字音、語速、語調。

4. 學生自由朗讀本詩,把握語速、感情基調。

5.抽學生朗讀本詩,師生共同評價對語速、語調的把握。

6.引導學生說說本詩的感情基調是什麼。

7.各組推薦代表在班內展示朗讀,評出優勝組。

8.全體學生齊讀。

三.研讀 感悟意境

1.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本詩,結合注視,組內理解大意。教師巡視,答疑解難。

2.引導學生思考:景物描寫和“重章疊句”的作用。

3.學生感悟意境,

《蒹葭》譯文

蘆葦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結爲霜。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另一邊。逆着彎曲的河道尋找她,路途艱難又漫長。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逆流尋找她,彷彿走到水中間。蘆葦初生茂盛,白色露水還沒幹。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逆着彎曲的河道尋找她,路途艱難又坡陡。逆流尋找她,彷彿走到水中的小沙洲。蘆葦初生鮮豔,白色露水還沒完。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那頭。逆着彎曲的河道尋找她,道路艱難又曲折。逆流尋找她,彷彿走到水中的沙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教學反思

今天講了《詩經》中的《蒹葭》,看着孩子們被吸引了,很是高興。現在大致回憶一下上課的過程:

一、同學讀課文,注意要讀準確。(先個別讀,再齊讀)

二、我把一些重點字詞寫到黑板上,讓學理解記憶 (近義詞或反義詞放在一起,以便學生掌握詞義。)

蒼蒼 萋萋 采采 未晞 未已 水之湄 水之涘 溯洄從之 溯游從之 躋 右 水中坻 水中沚

三、邊讀邊口譯課文,兩人爲一組交流。

四、通過讀,我們想到了一副美麗的畫面。用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描繪一下,並寫寫自己通過讀感悟到了什麼。

學生們在回答時加上了一些想象。緊接着我讓他們談感受到了什麼?孩子們說到了主人對愛人追求中的可望而不可及,還談到了他是惆悵的,對愛人感情是濃烈的,他是執着的。

緊接着我又問可望而不可及是喜還是悲?孩子們說是悲,我談自己的觀點這也許是一種喜吧,因爲他一直在追求美好的路上。我讓孩子們繼續思考:這裏的伊人僅僅是所愛的人嗎?學生們能談出這也許代表理想或者夢想。我說這又何嘗不是很多人一生的寫照呀。一生都在追求夢想的路上。

在本詩的重章疊句手法運用上,我以下面的文體形式引導:三小節的內容幾乎是重複的,那能不能去掉兩小節?學生說不行,那樣感情就不強烈了。我說這樣看似重複,實際又不是完全重複的寫法就是“重章疊句”,它的表達效果就是渲染感情,增加詩歌的音樂美。

這時鈴聲響起,沒有給學生們當堂成誦的時間了。本來覺得一節課處理這首詩時間會很寬鬆,結果時間很緊張。看得出孩子們是在逐步進入文章,沒有當堂成誦實在是有些遺憾。

所有的故事都是一個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也許多年之後,他們經歷一些事後,再想起這首詩會會意去微笑吧。

版高一上冊語文教案8

一通假:

①病瘻。[瘻,通“僂”,lǚ,脊背彎曲。“傴僂”(yǔlǚ),腰背彎曲,駝背。]

②早繅而緒,早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而,通“爾”,你們]

二古今(雙音節同形)異義詞:

①故鄉人號之'駝'。[故,所以;鄉,鄉里]

②不抑耗其實而已,[其,它們;實,結果實(名作動)]

③其實害之。[其,那;實,實際上]

④見長人者好煩其令。[長,管理;人,百姓]

⑤得養人術。[養,治理;人,百姓]

三詞類活用:

1、名作動:

①不知始何名。[叫,“何”是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②病瘻,隆然伏行。[患病]

③名我固當。[稱呼]

④早實以蕃。[結果實]

⑤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活得長久]

⑥其蒔也若子。[撫育子女,對待子女]

⑦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用爪抓,掐。]

⑧傳其事以爲官戒。[作傳。在句子裏是爲動用法。]

⑨而卒以禍。[禍,受到禍害。(見課本181頁註解27。)]

⑩移之官理可乎?[做官]

2、動作名:

或移徙。[移栽的樹]

3、名作狀:

①旦視而暮撫。[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②而木之性日以離矣。[日,一天天]

4、使動用法:

①以致其性焉爾。[使……達到]

②非有能碩茂之也。[使……碩大茂盛]

③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使……早。使……多]

④見長人者好煩其令。[使……多](鄧建列認爲是形作動,不斷地發佈)

⑤遂而雞豚。[遂,成,章程,作使動:使……長成;喂大。]

⑥鳴鼓而聚之。[鳴,使……發出響聲;敲響。聚,使……聚集。]

⑦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繁榮。安,使……安樂。]

5、意動用法:

駝業種樹。[以……爲職業]

6、爲動用法:

①其培之也。[爲……培土]

②憂之太勤。[爲……擔憂]

③雖日憂之。[爲……擔憂]

④傳其事以爲官戒。[爲……作傳]

四句式:

1、判斷句:理,非吾業也。[以“……也”式表示判斷]

2、倒裝句:

賓語前置:

①不知始何名。[名何——叫什麼]

②故不我若也。[若我——如我]

③吾又何能爲哉![能爲何——能夠做什麼]

④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以何——用什麼]

3、省略句:

①然吾居(於,在)鄉。

②而卒以(之,指代“好煩其令”。“以之”,因此。)禍。

③傳其事以(之,它,指代“本傳”)爲官戒。

④移之官理可乎?(於,到)

五一詞多義:

雖窺伺效慕。(即使)

雖曰愛之。(雖然)

其土欲故。(舊)

故不我若也。(所以)

早實以蕃。(結果實,名作動)

不抑耗其實而已。(結果實,名作動)

其實害之。(實際)

其置也若棄。(像)

若不過焉則不及。(如果)

故不我若也。(如,及,比得上)

鳴鼓而聚之。 (表承接,一說表目的,可不譯。)

字而幼孩。 (通“爾”,你們)

旦視而暮撫。 (表並列,又)

而木之性日以離矣。 (表順接,可譯“於是”)

駝業種樹。 (以……爲職業)

理,非吾業也。 (職業)

隆然伏行。(……的樣子)

既然已。 (這樣)

然吾居鄉。 (然而)

病瘻。 (患,生……病,名作動)

故病且怠。 (困苦)

有類橐駝者。 (……的樣子)

他植者則不然。 (……的人)

則與吾業者其亦有類乎? (……的人。“吾業者”,我們種樹行業的人)

以致其性焉爾。(來)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把)

早實以蕃(而)

而卒以禍(因,因爲)

搖其本以觀其疏密(來)

而木之性日以離矣(地)

無不活,且碩茂。(而且)

吾小人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尚且)

故病且怠。(又,又……又……)

種樹郭橐駝傳(一種文體)

傳其事以爲官戒(爲……作傳)

版高一上冊語文教案9

一、教學目標

1.瞭解謝靈運和謝眺;

2.瞭解南朝詩的基本藝術特色

3.品味兩首詩情景交融的特色

4.揣摩名句和煉字

二、教學重點

1.山水詩歌描寫和抒情方式

2.早期山水詩的思路和句法

三、教學難點

古體詩的展開思路

四、教學過程

1.作者及作品(以引發資料爲準,教師作適當引導)

謝靈運:謝玄之孫,世稱“謝康樂”,政治失意,遂寫山水詩。

特點:外在平靜與內在不平靜的結合

意境幽深、明麗、孤峭

鮑照:“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

語言富麗精美

有“有句無篇”之病

謝眺:又稱“謝宣城”,東晉謝安後代,“小謝”

特點:清新、流麗

情景交融

創作了不少新詩體(永明體)

產生於齊武帝永明年間、講究四聲搭配、對偶、用典、辭藻的詩

2.學生自讀,積累字詞句

1)字音

虯qiu2棲qi1怍zuo4拙zhuo1徇xun4痾ke2衾qin2昧mei4

褰qian1嶔qin1豳bin1灞ba4涘si4甍meng2綺qi3霰xian4

鬒zhen3

2)詞彙

衾:被子昧:昏暗景:日光革:革除

緒風:冬季殘留下來的寒風塘:堤岸索:孤獨

徵:證明綺:錦緞練:白色的緞子洲:水中陸地

英:花方:將要罷:停止鬒:黑色頭髮

3)佳句集錦

潛虯媚幽姿,飛鴻響遠音

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

3.登池上樓

1)語篇結構分析

第一部分:由潛虯飛龍感嘆自己不得志的艱難處境

第二部分:登樓遠眺見到生機勃勃的情景

第三部分:觸景生情抒發離羣索居壯志未酬的傷感

具體:

潛虯飛鴻自由自在

智力不足病處窮海(抒情)

臨窗遠眺殘冬已去

春草鳴禽生機勃勃(情景交融)

觸景生情無限感傷

離羣索居竭力無悶(抒情)

2)寫作特點分析

情景交融:寫有聲有色、有動有靜、舊去新來的生機勃勃的春景圖,表現出詩人的喜愛與讚歎

寫景自然貼切:寫活了春景,從色彩、聲音、氛圍、動靜多方面寫

3)提問:

寫“潛虯”、“飛鴻”的作用如何?爲什麼感到慚愧?

明確:寫潛虯、飛鴻的自由自在反襯自己處境艱難

“窮海”、“空林”反映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明確:失落、悒鬱、不得志

“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是千古名句,妙在哪裏?

明確:表現了作者細緻入微的觀察能力和獨具匠心的表達能力。他抓住了由冬到春的變化,寫的真切動人。前二句專注人們對溫度的感覺來寫,新舊相對比,流露出送舊迎新的歡欣;後兩句抓住春草園柳鳴禽的色彩、聲音的特點來寫,突出了新生事物的一種活力。“變”字很傳神,對鳴禽做了一種動態的觀照,突出了昔時冷落而非熱鬧的特色。寫景中很明顯滲透了作者熱愛春天、熱愛新事物的情感,情景交融。

綜合全文,作者在寫作時持有一種什麼樣的感情?

明確:矛盾的情感。一方面,身爲貴族,才華出衆卻被投閒置散,他感到不滿和無奈。另一方面,又盡力讓自己通過欣賞大自然的美景來排除這種憂愁,從而達到“持操豈獨古,無悶徵在今”的境界。但是作者始終都不能真正超脫,真正沉醉於山水忘卻世事。

4.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1)結構分析

第一部分:點名主題,表明作者望鄉思鄉的話題

第二部分:描繪作者登山所見到的壯麗景象

第三部分:抒發作者眷戀家鄉的感情

運用句典點明望京(定基調)

繪聲繪色壯麗景象(繪美景)情景交融

觸景生情眷戀家鄉(抒感慨)

2)賞析

作者並不是望“長安”、“京縣”,爲什麼要寫“望長安”、“視京縣”?這是一種什麼寫法?

明確:這兩句以王粲望長安、潘岳望洛陽比喻自己回望京邑。用了用典的寫法,化用古人的詩句。

作者運用了什麼手法來寫景?

動靜結合。靜景:夕陽、澄江、雜英登,動景:喧鬧的小鳥

調動多種感觀:既描寫絢麗的色彩,也描寫美妙的聲音

運用比喻:餘霞像彩霞,澄江像白練

寫景的目的是什麼?

表達對京城的留戀,景色越好,越捨不得離開。自然轉入對思念之情的抒發

“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妙在何處?

明確:這幾句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意境澄清、充滿生機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對京城美景的熱愛和留戀。技巧高超:色彩和諧搭配、晚霞之紅豔、澄江之碧透、交相輝映;動靜有機結合,歸鳥之喧鬧,野花之茂盛,互爲映襯。加之用了兩個貼切生動的比喻,將霞光比喻成彩錦,將澄江比喻成白練,令人感到美不勝收。

3)寫作特點

情景交融:緊扣“望”寫出了景象的壯麗,更加反襯作者的離情。“以樂景寫哀情,倍增其哀樂”

寫景自然貼切:似乎不經意寫成,妙手天成。“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對比,色彩相對,動靜相對;比喻生動具體;詞語選用非常好。“餘”與“散”,“澄”與“靜”有內在因果關係。

《登池上樓》課堂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當一個人年輕時過着世家子弟富貴風流的生活,恃才傲物,渴求大展宏圖,又恰逢權貴鬥爭激烈,仕途風波險惡,政治失意的時候,想當大官當不得,做林下封君又不願意,高不成,低不就,這是一種怎樣的處境呢?

生:悲哀,鬱悶,糾結。

師:今天,我們通過學習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的《登池上樓》來感受詩人的心境。【板書:標題】這一標題交代了什麼內容?

生:地點——池上樓,事件——登樓

師:在同學們的印象中,詩人登樓會做什麼呢?

生:吟詩,喝酒,聚會,抒情,看風景。

師:現在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初讀正音,結合註釋理解字義。(多媒體投影)【提醒學生注音、難解的字義要標劃、作筆記】

生:齊讀詩歌。

師:同學們讀得很整齊,但是速度稍微快了點,語調舒緩是讀詩的基本原則,詩歌的朗誦還要注意節奏的變化和感情的把握。現在由老師誦讀一遍。

生:(鼓掌)

師:同學們爲什麼要給我掌聲呢?

生:有節奏。

生:有感情。

生:跌宕起伏。

師:同學們從朗讀中覺得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呢?

生:憂鬱、感傷、

生:鬱悶、低沉、悲涼

師:這樣看來,這首詩是有抒情的詩句,除此外,還寫了什麼?

生:寫景。

師:請同學們再一次自由朗讀,分別找出詩中寫景和抒情的詩句。同桌同學互相交流意見。

生:我找到了寫景詩句。潛虯媚幽姿,飛鴻響遠音。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生:衾枕昧節候,舉目眺嶇嶔。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嶔。

師:同學們認爲這四句都是寫景的嗎?

生:不是,衾枕昧節候,舉目眺嶇嶔這兩句詩起着承上啓下的過渡作用。

師:接下來請朗讀抒情的詩句。

生: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離羣難處心。持操豈獨古,無悶徵在今。

生: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生:薄霄愧雲浮,棲川怍淵沉。

生:徇祿反窮海,臥痾對空林。

師:同學們認爲這兩句詩寫什麼內容?

生:一生追求功名利祿反而被貶到永嘉當太守,如今疾病纏身守着空蕩蕩的園林。

生:這兩句詩是敘事。

師:大家結合幻燈投影分別朗讀寫景與抒情的詩句。

生:(集體朗讀)

師:現在分兩大組討論,自主探究:第一組討論:這首詩寫了哪些景?這些景有什麼特點?你最欣賞哪些詩句?請暢談你的理解。第二組討論:這首詩抒情的詩句表達了什麼情感?這些情感前後有什麼特點?請暢談你的看法。

生:(自由討論)

師:現在請第一組的同學展示討論的結果。

生:這首詩描繪了波瀾、山峯、陽光、池塘、青草、園柳、鳴禽等景物,這些由冬天轉向春天的景物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我最欣賞的詩句是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這兩句詩寫出了春天一派生機、生意盎然的景象。“生”讓詩人覺得生活很有希望。清脆的鳥鳴聲讓人心情舒暢。

生:我欣賞的詩句是“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這兩句採用了對比的手法,詩人的心情由悲而喜。

生:我欣賞的詩句是“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嶔。”放眼望去,波濤洶涌,崇山峻嶺,視野開闊。

生:“潛虯媚幽姿,飛鴻響遠音。”俯仰高低,“飛鴻”有鴻鵠之志,展翅翱翔喻指詩人的雄心壯志。

師:季節變化、對比。接下來有請第二組同學展示抒情詩句討論的結果。

生:詩人悲傷的情懷。“薄霄愧雲浮,棲川怍淵沉。”詩人內心感到慚愧。

生:“進德智所拙”,詩人官場失意。“退耕力不任”,詩人不甘心退回耕種,;陷入到了進退兩難的矛盾之中,心情悲傷。

生:“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寫出了詩人由歸隱之情。“索居易永久,離羣難處心”,隱居的日子會孤獨,日子難過。

師:陶淵明歸隱時是“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十分愜意、愉悅。

生:謝靈運卻是孤獨、寂寞的。

師:這是由於詩人的出生背景所決定。(多媒體投影)

生:歸隱的日子會無聊、枯燥無味。

生:“持操豈獨古,無悶徵在今。”詩人擺脫了煩惱,擺脫了矛盾的困境,選擇了隱居,遁世無悶。

師:過一番思想鬥爭之後,詩人以高亢的聲調收結全篇,得以解脫,“遁世無悶”!堅守節操豈止是古人能夠做到的,詩人的情緒從進退維谷的困境中解脫出來,在這大約半年後,謝靈運終於以疾病爲由,辭職歸隱於故鄉始寧的祖居。

接下來,請同學們找出剛纔分析的寫景與抒情兩方面的.共同特點。

生:景物描寫由冬天向春天轉變,觀察角度是變化的。

生:詩人的感情由悲而喜,又由喜而悲,最後由悲而無悶。

師:寫景與抒情交替進行,詩人觸景傷情,情隨景的變化而變化。毛澤東說:“謝靈運這首詩,通篇反映出他內心的矛盾,‘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足見其是矛盾的。這恐怕與他的身世、境遇有關。他出身望族,自視很有本領,但一生不受重用,這首詩反映出他鬱郁不得志的心情。想當大官而不能,所謂‘進德智所拙’!做林下封君,又不願意,‘退耕力不任’,說是種田沒有力氣。他這個人一輩子生活在這個矛盾之中。”(多媒體投影)

師:現在請同學來整理一下整首詩的思路。

生:詩人由眼前的潛虯、飛鴻生髮了進退兩難的傷感之情,又因春天之景而感到欣喜,接着又因歸隱的獨居、離羣而傷感,後遁世無悶。

生:詩人觸景生情,情隨境遷。

師:這是山水詩人最大的寫作特色,將情感融入景物中,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在這一賞析的過程中,同學們對整首詩的感情理解比較透徹,現在請一位同學朗誦這首詩,注意把握詩歌感情變化

生:(配樂朗誦)

師:精彩。希望同學們課後能反覆朗誦,收集並鑑賞謝靈運的詩作,體會“情景交融”的寫作特色。

《登池上樓》練習題

1.下列加點詞注音有誤的一組是( )

A.差別(chā)灞涘(sì)澄江(chénɡ) B.飛甍(ménɡ)潛虯(qiú)豳歌(bīn)

C.流霰(xiàn)嶇嶔(qīn)拎包(līnɡ) D.褰開(qiān)參差(cī)蹇馬(jiǎn)

C項中”拎”應讀”līn”。

C

2.下列詞語中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A.薄霄元宵九霄雲外B.棲川棲息哂笑不止

C.衾枕瀋陽飲鳩止渴D.時髦髡刑鬢髮斑白

C項,”鳩”應爲”鴆”。

C

3.下列對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薄霄愧雲浮雲浮:指浮雲。

B.臥痾對空林空林:秋冬樹木落葉而空蕩蕩,所以稱爲”空林”。

C.池塘生春草池塘:是兩個詞,池,園池;塘,堤岸。

D.去矣方滯淫滯淫:久留。

A項,”雲浮”應爲”高飛的鴻鳥”。

A

4.有關詩句的賞析,錯誤的一項是( )

A.”白日麗飛甍”是寫在夕陽的照耀下,飛動的屋脊明麗多姿。

B.”參差皆可見”是寫京邑內的屋宇高低不齊。

C.”去矣方滯淫”的大意是就要離開京邑而長久地滯留他鄉了。

D.”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這兩句的大意是有感情的人都知道懷念家鄉,誰能夠不變心呢?

D項,”誰能夠不變心”應改爲”誰的黑頭

版高一上冊語文教案10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詩歌,體會詩人沉鬱苦痛的思想感情。

2.誦讀並改寫詩歌,學習杜詩語言凝練內涵豐富的特點。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恢宏的藝術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1.賞析首聯中的意象爲本文奠定的沉鬱悲涼的基調。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恢宏的藝術特點。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創作背景

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可杜甫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鬱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無心遊賞,觸景傷懷,寫下了這千古傳唱的詩篇《登高》,抒發了自己的內心的無限悲苦。

2.作品特點: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屬於近體詩。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詩只有中間兩聯對偶的寫法,而是四聯皆對偶,被譽爲“古今律詩第一”。

二、自讀全詩

1.誦讀課文

先聽配樂朗誦錄音,再正音正字,然後誦讀課文。

2.注音

渚(zhǔ)清作(zu)客霜鬢(bìn)濁(zhuó)酒

3.詞語註解①渚:水中的小洲。②落木:落葉。

③蕭蕭:落葉紛紛的肅殺淒涼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鄉。

⑤百年:猶言一生。

⑥潦倒:猶言困頓,衰頹。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鬢:形容兩鬢頭髮斑白。

⑨新停:剛停。這時杜甫正因病剛剛戒了酒。

⑩濁酒:未過濾的水酒。

4.詩歌翻譯

風急天高猿嘯哀,——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悽清,

渚清沙白鳥飛回。——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歸鳥在飛旋。

無邊落木蕭蕭下,——無邊無際的落葉在蕭蕭地飄落,

不盡長江滾滾來。——流淌不息的長江水在滾滾地奔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離家萬里面對秋景悲嘆自己常年漂泊他鄉,

百年多病獨登臺。——一生多病今天在寒秋中獨自登臨高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艱難困頓可恨白髮長滿了雙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病苦潦倒只好停了澆愁的酒杯。

三、自主賞析

1.整體感知

提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從景和情兩方面看,全詩是怎樣的內容層次?

明確:全詩分兩層:

前四句寫景,描繪了一幅雄渾高遠而又悽清悲涼的秋景。

後四句抒情,抒發了詩人感時傷世的愛國情感和長年飄泊的孤苦愁緒。

2.自主鑑賞。(給每聯寫一段不少於100字的賞析短文)

首聯兩句,描寫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迴翔的景象,指明瞭時節和環境,渲染了濃郁的秋意,構成一幅登高遠壯闊而又蒼涼蕭瑟的秋景圖畫,爲全詩定下了哀婉淒涼的基調。對仗工穩,句法嚴謹,語言極爲凝練。

頷聯從大處落筆,仰頭寫山景: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俯視寫江景: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索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愴。同時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恆。透過沉鬱而又高昂的精工對句,顯示着詩人出神入化的筆力,歷來被視爲千古佳句。

頸聯是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的高度概括。先橫寫“萬里悲秋常作客”,再縱說“百年多病獨登臺”。一橫一縱,承上啓下,點出了全詩感時傷世、羈旅飄淪的主旨;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沉鬱悲抑的感情。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自登臺。極爲沉鬱頓挫。宋代學者羅大經在《鶴林玉露》評說:“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悽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可見詩人內心深處是何等的愁苦沉痛。

尾聯兩句是悲嘆自己窮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出句寫詩人備嘗艱難之苦,白髮叢生;對句寫自己困頓潦倒,疾病纏身。國難家愁,只有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不得不放下這澆愁的酒杯。“艱難”,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全詩就在這憂憤無奈的感嘆聲中收筆,悲憤深沉,而又寄意深遠。

《登高》知識點

一、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曆二年)秋天,杜甫時在夔州。這是他在五十六歲時寫下的。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爲“七律之冠”的《登高》。

二、作者介紹

1.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爲“老杜”。

代表作《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等名作。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爲“詩聖”,他的詩被稱爲“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2.祖父

杜甫的祖父爲唐初詩人杜審言。杜審言很有才華,但恃才傲世。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合稱“文章四友”。

3.杜甫詩名句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夢李白》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贈花卿》

新鬆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登樓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四》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絕句四首》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佳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望嶽》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戲爲六絕句》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二首》

爲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江南逢李龜年》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版高一上冊語文教案11

知識目標:

1、瞭解作者及其作品特點

2、欣賞一波三折意外迭生的故事情節

3、品味作者含蓄幽默的語言

情感目標:

1、體會作者平靜的敘述中蘊含的情感。

2、學會愛母親、尊重母親、回報母親。

學習難點:細心觀察,用心感悟,在平淡的生活中學會發現。

教學設計

一、課前準備

1、本文作者是,( )國家,家。

2、母親節是每年的天,代表花兒是。

3、給加點字注音:

點綴( )兜遊( )筵席( )

解釋:想入非非( )

4、分組複述故事情節或者表演課本劇。

二、理清故事內容思路:

故事的起因是:

經過:我們最初打算是在家裏,母親打掃整理裝飾房間,

我們突然改變計劃,母親準備便餐收拾行李,

出現意外:我們都有理由出去,母親:;我們盡興遊玩歸來,享受豐盛晚餐,母親:。

結果:( )我們:,母親:。

三、研討賞析文章的妙處

1、本文的情節有何妙處?

2、作者的語言有何特點?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或者段落,並說說理由。

四、探究問題:

1、母親說這天是她最快樂的一天,但爲什麼她眼裏含着淚水?

2、這家人不愛母親嗎?爸爸是個什麼樣的人?爲什麼要寫爸爸?

五、小結反思:

1、學習這節課你有什麼感想?請從寫作和感情兩方面談談。

2、我們應該怎麼過母親節?

六、情感寫作訓練:

給母親寫一張賀卡,說出你心裏最想說的話,讓母親傾聽你的聲音。

《我們是怎樣過母親節的》原文閱讀

我們決定爲“母親節”舉行一次特別慶祝。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好主意。它使我們大夥都體會到:母親爲我們成年累月的操勞,她吃足了苦頭付出犧牲全都是爲了我們的緣故。

我們要做一切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讓母親高興。父親決定向辦公室休請假一天,好在慶祝節日時幫忙,姐姐安娜和我從大學請假回家,妹妹瑪麗和弟弟威爾也也從中學請假回來了。

我們的計劃是,把這一天過得就像聖誕節或別的盛大的節日一樣隆重,因我們決定用鮮花點綴房間,在壁爐上擺些格言,以及諸如此類的事情。我們請媽媽安排格言和佈置裝飾品,因爲聖誕節她是經常幹這些事情的。

兩個姑娘考慮到,逢到這樣一個大場面,我們應該穿戴的最漂亮才合適,於是她們倆都買了新帽子。母親把兩頂帽子都裝飾了一番,使它們顯得挺好看,父親給他自己和我們兄弟倆買了幾條絲領帶,作爲母親節的紀念品。我們也準備給母親買頂新帽子,不過,她倒是似乎更喜歡她那頂灰色的舊無檐帽,不喜歡新的,而且兩個女孩子都說,那頂舊帽子她戴了非常合適。

早飯後,作出了一個出乎母親意料之外的安排,我們準備僱一輛汽車,把她載到鄉下去美滋滋地兜遊一番,母親一向是難得有這樣一種享受的,因爲我們只僱得起一個女傭人,在家裏母親幾乎就得整體忙個不停。當然,如今鄉下正是風光明媚的季節,要是讓她驅車遊逛幾十哩,度過一個美好的早晨,這對她來說可真是莫大的享受。

但是就在當天早上,我們把計劃稍稍修改了一下,因爲父親想起了一個主意。,與其讓母親坐在汽車裏逛來逛去,倒不如帶她釣魚更妙。父親說,出租汽車麼,僱了一樣得花錢,何不利用它又遊玩又開到山上有溪流的地方去釣魚。就像父親說的,如果你只是驅車出遊而沒有一個目標,就會有一種漫無目的之感;可是如果你要去釣魚,前面有個明確的目標,就能提高你的興致。

大夥都感覺到,對母親來說,有個明確的目標會更好些;再說,父親昨天剛好買了一根新釣竿,這就更自然而然地使他想起釣魚的來了。他還說,要是母親願意的話,可以使用那根釣竿。真的,他說過,釣竿其是實際上是爲她買的。不過母親說,她寧願看着父親釣魚,她自己卻不想釣。

我們讓要母親切了些夾心麪包,因爲我們怕肚子餓,還準備了一頓便餐,當然中午我們還要回到家裏來吃一頓豐富的正餐,就像過聖誕節和新年那樣。母親把所有的東西都給我們收拾齊全,放到一支籃子裏,準備上車。

唉,車子開到門口的時候,不料汽車裏面看來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寬敞,因爲我們沒有把父親的魚簍、釣竿以及便餐估計在內,顯然,我們沒法兒都坐進車裏去。

父親叫我們不必管他,他說他留在家裏也很不錯,而且他相信他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在花園裏乾點活兒;他說那裏有一大堆他可以可乾的粗活和髒活,比如說挖個垃圾坑什麼的,這就免得僱人來幹了,所以他願意留在家裏;他說我們也用不着顧慮他三年來一直沒有過過一個真正的假日這回事;,他要我們馬上出發,快快樂樂地過個節,不要爲他操心。他說他能夠整天埋頭幹活,而且,真的,他還說,本來,他想過什麼節就是想入非非。

當然,我們都覺得,讓父親留在家裏可絕對不行,特別是我們都知道,他果真留下來的話,準會闖禍。安妮和瑪麗姐妹倆倒也都樂意留下來,幫助傭人做中飯,只是,在這樣一個美好的日子裏,她們買了新帽子不戴一戴,未免太使人掃興。不過,她們都表示,只要母親說句話,她們都樂意留在家裏幹活。威爾和我本來也願意退出,但不幸的的是,我們在準備飯菜上,卻是一點忙也幫不上。

因此,到最後,決定還是讓母親留下來,就在家裏痛痛快快地休息一天,同時準備午飯。反正母親不喜歡釣魚,而且,儘管天氣明媚,陽光燦爛,但室外還是有點冷,父親有些擔心,要是母親出門,她沒準會着涼的。

他說,在母親本來可以好好地休息的時候,如果他硬拉她到鄉間去轉悠,一下子得了重感冒,他永遠不會原諒自己的。他說,母親既然已經爲我們大夥操勞了一輩子,我們有責任想法設法讓她儘可能安安靜靜地多休息會兒。他還說,他之所以想到出門去釣魚,主要是,這樣一來就可以給母親一點安靜。他說年輕人很少能體會到,安靜對上了年紀的人有多麼重大的意義。多麼重要。關於他自己,他總算還夠硬朗,不過他很高興能讓母親避免這一折騰。

於是,我們向母親歡呼三次之後就開車出發了。母親站在陽臺上,從那裏瞅着我們,直到瞅不見爲止。父親每隔一會兒就轉身向她揮手,後來他的手撞到車後座的邊上,他才說,他以爲母親再看不着我們了。

嗯,我們把汽車開到美妙無比的山岡中行駛,度過了最愉快的一天。父親釣到了各種各樣大的魚,他敢肯定,要是母親來釣的話,她無論如何也拽不上來的。威爾和我也都釣了,不過我們釣的魚都不及父親釣的那麼多。至於姑娘們呢,在我們乘車一路去的時候,她們碰到不少熟人,在溪邊她們還遇到幾個熟識的小夥子,便在一塊聊起來,這一回,我們大夥都玩得痛快極了。

我們到家時已經很晚,快到下午七點了。不過母親猜到我們會回來得晚,於是,她把開飯的時間推遲了,熱騰騰的飯菜給我們準備着。首先她不得不給替父親拿來毛巾和肥皂,還有乾淨的衣服,因爲他釣魚時總是弄得一身骯裏骯髒的,這就叫母親忙了好一陣子,接着她又去幫女孩子們開飯。

終於一切都齊備了,我們就在最最豪華的筵席上坐下來,有烤火雞和聖誕節吃的各式各樣的好東西。吃飯的時候,母親不得不屢次三番的站起來,去幫着上菜、收盤,再坐下來吃。後來父親注意到這種情況,便說,她完全不必這樣忙來忙去,他要她歇會兒,於是他自己便起身到碗櫥裏去拿水果。

這頓飯吃了好長時間,真是有趣極了。吃完飯,我們大夥都爭着幫忙擦桌子、洗碗碟,可是母親說她情願親自來做這些事,我們只好讓她去做了,因爲這一次我們也總得遷就她才行。

一切收拾完畢,已經很晚了。睡覺之前,我們全都去吻過母親,她說這是她有生以來過得最快活的一天,我覺得她眼裏含着淚水。總之,我們大家都感覺到,我們所做的一切得到了最大的報償。

《我們是怎樣過母親節的》同步練習

一、語言描寫是對人物進行塑造的一個重要方法。課文《我們是怎樣過母親節的》一文中,母親無疑該是主角,但文中卻是父親在喋喋不休,你認爲這樣的安排合適麼,爲什麼?

答:

二、探究《我們是怎樣過母親節的》的結尾部分,回答問題。

這頓飯吃了好長的時間,真是有趣極了。吃完飯,我們大夥爭着幫忙擦桌子、洗碗碟,可是母親說她情願親自來做這些事,我們只好讓她去做了,因爲這一次我們也總得遷就她才行。

一切收拾完畢,已經很晚了,睡覺之前我們全都去吻過母親;她說,這是她有生以來過得最最快活的一天,我覺得她眼裏含着淚水。總之,我們大家都感覺到,我們所做的一切得到了最大的報償。

1、這裏的“遷就”這個詞用得妥當麼?說說你的理由。

答:

版高一上冊語文教案12

教學目標:

一、引導學生了解史懷哲的人道主義思想。

二、引導學生具備博愛的品質,尊重他人他物的生命。

三、引導學生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尊重自己的生命。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介紹作者)

二、學生自讀了解作者在文中傳達的人道主義思想。(自讀——討論——總結)

三、課文解析

1、作者傳達的思想:尊重生命(生命:有生存意志的、有價值的事物)

加深學生的理解,引導討論:從尊重生命的角度談談你對佛家語:“掃地不傷螻蟻命”和夏天人們無情滅蚊殺蠅行爲的看法。

2、作者認爲應當如何做到尊重生命?

行善——愛護並促進生命,使其體現價值。(學生舉例:扶正被踐踏的小樹)

幫助所有需要幫助的人,懷着犧牲的精神提受難的人服務。(學生舉例:捐款)

互相信任,和平共存。(學生舉例:和談避免戰爭)

和睦相處,與人爲善。(學生舉例:斡旋化解民族紛爭)

3、小結:尊重個體生命——尊重羣體生命——尊重全宇宙的生命

四、拓展延伸(學生討論——老師總結)

1、關注社會

清華大學生劉海洋傷熊事件

初二學生殺母事件

關於取消死刑的提議

結論:提升思想認識,加強法制觀念,具備博愛品質,尊重他人生存權。

2、關注個體

上海交大碩士生跳樓自殺事件

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全世界自殺人數的統計數字

活着需要勇氣?死去需要勇氣?

結論:磨礪自我性格,增強承受能力,珍惜自己的生命,堅強面對生活。

課後小結:本文教學效果相當好,能讓作者的思想融入生活,爲學生點亮一盞心燈。

《我的呼籲》原文閱讀

我要呼籲全人類,重視尊重生命的倫理。這種倫理,反對將所有的生物分爲有價值的與沒有價值的、高等的與低等的。這種倫理否定這些分別,因爲評判生物當中何者較有普遍妥當性所根據的標準,是以人類對於生物親疏遠近的觀感爲出發點的。這標準是純主觀的,我們誰能確知他種生物本身有什麼意義?對全世界又有何意義?這種分別必然產生一種見解,以爲世上真有無價值的生物存在,我們能隨意破壞或者傷害它們。由於環境的關係,昆蟲或原生動物往往被認爲沒有價值。但事實上,我們的直覺意識到自己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環繞我們周圍的,也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這種對生命的全然肯定是一種精神工作,有了這種認識,我們才能一改以往的生活態度,而開始尊重自己的生命,使其得到真正的價值。同時,獲得這種想法的人會覺得需要對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採取尊重的態度,就像對自己一樣。這時候,我們便進入另一種迥然不同的人生經驗。

這時候,善就是;愛護並促進生命,把具有發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價值的地位。惡就是;傷害並破壞生命,阻礙生命的發展。這是道德上絕對需要考慮的原則。由於尊重生命的倫理,我們將和全世界產生精神上的關連。平時我都盡力保持清新的思考和感覺,而懷着善的信念,時時依據事實和我的經驗去從事真理的研究。

今日,隱藏在欺瞞之後的暴行,正威脅着全世界,造成空前煩悶的氣氛。雖然如此,我仍然確信真理、友好、仁愛、和氣與善良是超越一切暴行的力量。只要有人始終充分地思考,並實踐仁愛和真理,世界將屬於他。現世的一切暴力都有其自然的限制,早晚會產生和它同等或者超越它的對抗性暴力。可是良善所發揮的作用卻是單純而持續不斷的。它不會產生使它自己停頓的危機,卻能解除現有的危機。它能消除猜疑和誤解。因此良善將建立無可動搖的基礎,而追求良善是最有效的努爲。一個人在世間所作的善行,會影響他人的心理和思想。我們最愚昧的錯誤就是不肯認真去冒險爲善。我們常常不使用能幫助我們千百倍力量的槓桿,卻想移動重物。耶穌曾經說過一句發人深思的至理名言;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必承受土地。

尊重生命的信念要求我們去幫助所有需要幫助的人。防治大衆疫病的奮鬥是永遠需要的。我們對舊日殖民地的民衆所給予的善良幫助,並不是什麼慈善事業而是贖罪,因爲從我們最初發現航線,到達他們的海岸以來,我們已經在他們身上犯下了許多罪惡。所以白人和有色人種必須以倫理的精神相處,始能達到真正的和解。爲了實踐這種精神,我們應該推行富有將來性的政策。凡受人幫助,從艱難或重病中得救的人,必須互助,並幫助正在受難的人們。這是受難的人們之間的同胞愛。我們對所有的民族都有義務以人道行爲及醫療服務來幫助他們。從事這些工作時應帶着感謝和奉獻的心情。我相信必定有不少人挺身出來,懷着犧牲的精神替這些受難的人服務。

可是,今天我們還深陷在戰爭的危機裏。我們正面臨着兩種冒險之間的選擇。一種是繼續毫無意義的原子武器競賽,以及繼之而來的原子戰爭;另一種是放棄原子武器,並寄望美國和蘇聯以及其他盟邦,能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和平共存。前者不可能爲將來帶來繁榮,但是後者可以給人類帶來繁榮與幸福。我們必須選擇後者。也許有人會以爲他們可以利用原子裝備來嚇退對方,可是在戰爭危機如此高升的時刻,這種假設毫不值得重視。

今後,我們的目標是使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問題,不再以戰爭的方法來解決。我們必須尋求和平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我敢表白我的信心,當我們能從理論的觀點來拒絕戰爭的時候,我們必定能以談判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戰爭到底是非人道的。我確信,現代人的理性必能創造出倫理的觀點,因此今天我將這個真理向世人宣佈,希望它不會只被當作虛假的文字看待,以致實際上根本就被置於一旁。

希望掌握國家命運的領袖們,能致力避免一切會使現況惡化、危險化的事情。希望他們銘記使徒保羅的名言;若是能夠,總要盡力與衆人和睦。這不但是對個人之間的關係而言,也是對民族之間的關係而言。希望他們能互相勉勵,盡一切可能維持和平,使人道主義和尊重生命的理想,有充分的時間發展,並且發揮作用。

《我的呼籲》基礎測試題

1.下列詞語中加粗字讀音全對的一項是(  )

A.傷害(sāng)依據(jǜ)銘記(míng)挺身而出(tǐng)

B.倫理(lún)經綸(lún)普遍(biàn)一葉扁舟(piān)

C.誤解(jiě)平庸(rōng)昆蟲(kūn)不可動搖(yáo)

D.價值(zí)生命(shēng)環繞(rào)置於一旁(zhì)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避免偏辟惡化嘔吐

B.勉勵歷害犧牲虛假

C.領袖聯袂和平嚇退

D.宣佈寒喧維持安定

3.選出關聯詞語填入空缺處正確的一項是(  )

希望掌握國家命運的領袖們,能致力避免一切會使現況惡化、危險化的事情。希望他們銘記使徒保羅③的名言:__________能夠,總要盡力__________衆人和睦。這不但是對個人之間的關係而言,__________對民族之間的關係而言。

A.若是與也是B.若也也

C.若是跟是D.若與也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語使用恰當的項(  )

A.在今天的會議上,他們一個說東,一個說西,如此南轅北轍,又怎能達成協議呢。

B.各部門都要有全局觀念,那種目無全牛而忽視整體利益的做法是不對的。

C.我們呼喚企盼人才,但作爲個人自身,恃才傲物是不對的,因爲這樣做不可能跟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係,最終也將影響自身才能的發揮。

D.王老師一走進教室,我們都不謀而合的站起來。

5.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A.春光廠試驗成功的萬匹馬力柴油機,具有性能好、體積小、成本低等優點。

B.如何迅速提高中學生的寫作水平,這是一箇中學教師普遍關心的問題。

C.省反腐領導小組的有關同志對他的批評是有充分準備的。

D.本屆大運會會徽,吉祥物設計的應徵者大多是以大學裏的青年教師爲主,其他行業的也有,但不多。

6.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詞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

A.他遇事不夠冷靜,甚至流於意氣用事,使他的看法不能被對方接受,而這些看法本來可能是正確的。

B.消費者一旦被認定受到經營者的精神損害,經營者將支付至少五萬元以上的精神賠償。

C.其實,細究起來,“華夏漢民族文化”這一概念,本身就有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而並非是一個封閉的穩定的範疇。

D.小男孩吃力地推着車,但無論如何也推不上那個土坡。我上前幫了他一把,趁機向他聊了起來。

參考答案

一、1.B 2.C 3.A 4.C 5.A

6.A(B中“至少”與後文“以上”重複;C中“並非是”的“是”多餘;D中“向”應爲“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