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黃州快哉亭記》精品導學案

本文已影響 3.23W人 

學習目標】

《黃州快哉亭記》精品導學案

1、知識目標: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能較熟練地翻譯課文

2、能力目標:學會閱讀和欣賞情、景、理渾然一體的亭臺記文。

3、情感目標:體會文中所寄寓的那種曠達胸襟,無往而不快的人生態度。

 【學習重難點】

瞭解作者逆境中自勉的精神境界,體會作者曠達的人生態度

 【學習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

2課時

 知識鏈接

作者蘇轍(1039—1112),字子由,北宋散文家,晚年隱居潁水之濱,故自號潁濱遺老,諡號“文定”。本文選自其作品集《欒城集》。蘇轍是蘇軾之弟,人稱“小蘇”,與其父蘇洵、兄蘇軾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寫作背景: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蘇轍上書營救蘇軾,因而獲罪被貶爲監筠州(今江西高安)鹽酒稅。元豐六年,與蘇軾同謫居黃州的張夢得,爲覽觀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蘇軾替它取名爲“快哉亭”,還寫了一首以快哉亭爲題材的詞——《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蘇轍則爲它作記以志紀念。黃州,今湖北黃岡,宋時名齊安。

A級學習任務

(一)給下列加點字詞注音

1、沅( ) 2、沔( ) 3、東西一舍( ) ...

4、風開雲闔( ) 5、變化倏( )忽 6、舟楫( ) ...

7、草木行( )列 8、皆可指數( ) 9、睥( )睨( ) ....

10、騁( )騖( ) 11、颯( )然 12、而風何與( )焉 ....

13、會( )計 14、蓬戶甕( )牖( ) ...

15、濯( )長江之清流,揖( )西山之白雲 ..

16、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 )者 .

(二)快速閱讀課文完成以下題目

1、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此其所以爲“快哉”者也 B.岡陵起伏,草木行列 ....

C.竊會計之餘功 D.至於長洲之濱,故城之墟 ....

2、下列各句中對“得”字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江出西陵,始得平地(進入) B.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得到)

C.使其中不自得(舒暢) D.歷古今之得失(做對了的)

3、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 )

A.此皆騷人思士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能承擔,能承受) 以覽觀江流之勝(美景) ..

B.南北百里,東西一舍(三十里) 漁夫樵父之舍(房屋) ...

C.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書信) 苟餘情其信芳(確實) ..

D.勢拔五嶽掩赤城(超出) 先帝簡拔以遺陛下(選拔) ..

4、下列各句活用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 )

A.而餘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B.草木行列

C.西望武昌諸山 D.將蓬戶甕牖

5、下列對文章分析概括不正確的一項( )

A.第1段從長江水勢落筆,寫登臨亭子能覽觀江流之勝,暗寓快哉之意。

B.第2段揭出命名的緣由:一是從俯瞰、晝觀、夜間、近睹、遠眺諸角度,極言觀賞亭子周圍的山川勝景,足以令人稱陝。

C.第3段直議“快哉”:先引《詩經》中的有關文字,點“快哉”的出典,然後就楚王之樂、庶民之憂,聯想到“士生於世”的兩種不同處世態度。

D.蘇轍的散文《黃州快哉亭記》以其高超的藝術技巧,歷來被人推崇備至,公認是一篇寫景、敘事、抒情、議論緊密結合並融爲一體的好文章。

翻譯下列句子:

1、晝則舟楫出沒於其前,夜則魚龍悲嘯於其下,變化倏忽,動心駭目,不可久視。

2、 楚王之所以爲樂,與庶人之所以爲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3、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烏睹其爲快也哉!

  B學習級任務

1、第一段描寫從西陵到赤壁的江流景象發生怎樣的變化?面對此情此景作者心情如何?

2、快哉亭命名的哪幾個原因呢?

3、作者引用楚襄王問宋玉關於風的故事,與“快哉”有何關係?由此,作者得出了什麼結論?

 C級學習任務

1、“快”在文中體現在哪些方面呢?從這些“快”字當中,我們可以讀出了蘇轍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知識點歸納: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在古漢語中是很普遍的語法現象,尤其是名詞活用作動詞的情況更是比比皆是。想要正確地理解以及正確地翻譯古文,掌握規律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要解決的就是名詞動用的七個規律。

(一)名詞前有助動詞、副詞修飾限制,名詞活用作動詞。大家都知道,名詞一般是不受副詞、助動詞的修飾與限制的;因此,在名詞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詞,或者助動詞,那麼,這個名詞一定是活用成動詞了。請看下面的例子: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句中劃線處“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屬於這種情況,在它的前面因爲有“非”這個副詞,又有“能”這個助動詞的修飾與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動詞了,意思也變成了“游水”。

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採草藥》)句中加線處“草已芽”中的“芽”,因爲它的前面有副詞“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動詞,意思變成了“發芽”。

③未花時採,則根色鮮澤。(《採草藥》)句中的劃線處“未花時採”中的“花”,也因爲在它的前面有“未”這個副詞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動詞了。譯爲“沒有開花的時候採集”。 ④則糞概者先芽。(《採草藥》)句中的劃線處“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詞活用作動詞的例子,因爲在它的前面有“先”這個帶有副詞性的詞語的限制;所以應該翻譯成“先發芽”。 ⑤荊人慾襲宋,使人先表水。(《察今》)句中加線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詞,意思是“標記”,因爲在它的前面有一個“先”字,所以也屬於名詞動用,翻譯後的意思是“設立標記”。

(二)名詞的後面帶有賓語,名詞動用。一般的說名詞是不能帶賓語的,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一個名詞的後面如果帶有一個名詞,那麼,這個名詞肯定活用作動詞了。

①左右欲刃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句中的“刃”活用了,因爲它帶了賓語“相如”,所以得按照動詞來翻譯,譯爲“用刀殺”。

②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買五人之豆而函之。(《五人墓碑記》)句中劃線處的“函”,也是因爲帶了賓語,所以名詞活用作動詞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裝”。

③范增數目項王。(《鴻門宴》)句中劃線處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爲它帶了賓語“項王”,因而,應譯爲“給項王使眼色”。

(三)名詞的後面帶了補語,名詞活用作動詞。按照常理,名詞也是不能帶補語的,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確有名詞的後面帶了補語的情況在。此時,那名詞自然也就活用成動詞了。如下面的例子:

①沛公軍霸上。(《鴻門宴》)句中的“軍”就屬於因爲帶了補語而活用作動詞的典型例子。“軍”的本意是軍隊(在它的後面有一個介詞“於”省略掉了),活用之後應譯爲“駐軍”。 ②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遂入以攻其後也。(蒲松齡《狼三則》)句中的劃線處“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就屬於名詞動用,那是因爲它的後面帶了補語“(於)其中”(“於”屬於介詞的省略),於是,“洞”應譯爲“打洞”。

③前闢四窗,垣牆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歸有光《項脊軒志》)句中

劃線處中的“垣牆”,原本是名詞,意思是“牆”,在句子裏由於帶了補語“(於)周庭”(“於”也是屬於省略了介詞),於是,“垣牆”也就應該翻譯成“砌上了一道牆”。

(四)名詞與“所”組合,名詞活用作動詞。衆所周知,“所”字短語的構成是:“所”+動詞(或動詞性短語)構成的名詞性短語。“所”的後面跟着的一定是一個動詞,所以,它的後面跟着的如果不是動詞,那麼,不管是什麼詞性的詞,一律活用作動詞;名詞也不例外。請看下面的例子。

①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句中劃線處的“所罾”中的`“罾”,它的願意是“方形的魚網”,由於與“所”組合了,因此,活用作了動詞,應該翻譯成“捕撈”。

②恐爲操所先。(《赤壁之戰》)句中劃線處的“先”,因爲與“所”組合,所以也活用了,應譯爲“搶先。

(五)名詞的前後有“而”連接,名詞活用作動詞。一般的說,“而”是不能連接名詞的,因此,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名詞的前後如果有了連詞“而”,那麼,這個名詞肯定活用成動詞了。如下面的例子:

①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師說》)句中劃線處中的“惑”就屬於這種情況。“惑”原本是名詞,意思是“疑惑”,活用之後,必須翻譯成“有了疑惑。

②人非聖人,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晉靈公不君》)。加線的地方“過而能改”中的“過”,也要翻譯成“有了過錯”,因爲在它的後面有“而”的連接。

③齊軍既已過而西矣。(《史記·孫臏龐涓列傳》)句中劃線處的“西,也屬於名詞活用作動詞”,應譯爲“向西挺進”。

④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爲時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記》)句中劃線處“去今之墓而葬焉”中的“墓”,原本也是名詞,意思是墳墓,由於句子裏有了“而”這個連詞的連接,所以也活用成了動詞,應譯爲“修墳墓”。

(六)名詞在句中處在謂語的地位上,名詞活用成動詞。名詞在句子裏一般是不能充當謂語的,除了在判斷句中,名詞性短語可充當謂語外,其他情況下,名詞在句子裏一旦作了謂語,那麼,這個名詞一定活用成了動詞。如:

①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採草藥》)句中劃線處中的“花”就應該譯爲“開花”,因爲它處在了謂語的地位上。

②原軫朝,問秦囚。(《崤之戰》)句中劃線的地方,“朝”原本也是名詞,意思是“朝廷”,因爲在句子裏充當了謂語,所以也活用成了動詞,得譯成“上朝”。

③五步之內,天下縞素。(《唐雎不辱使命》)句中的“縞素”,原意是“白色的喪服”,在句中由於充當的是謂語,所以也活用爲動詞,必須譯成“天下人穿起白色的喪服”。

(七)名詞與“者”組合,名詞活用成動詞。如:

①糞溉者先芽。(《採草藥》)

②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子路、增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③歷山之農者侵畔,舜往耕焉。(韓非《說難》)

④如平地三月花者。(《採草藥》)

以上四句中劃線的地方,“糞溉者”、“冠者”“歷山之農者”,其中的“糞”、“冠”“農”“花”,均屬於與“者”組合而活用作動詞的例子,分別譯成“施肥”、“行過加冠禮”、“務農”、“開花”。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