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文言文《黃州快哉亭記》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2.4W人 

  《黃州快哉亭記》教學反思一

教研室的調研課終於上完了,教研室老師的評價還算不錯,評了個良好,也沒提出什麼尖銳的意見。總算放下了心頭大石。

文言文《黃州快哉亭記》教學反思

不過陳坪老師對我提出了一個很有啓發的意見,他認爲我的教學設計本身是沒有問題,環節之間的過渡也很自然。可是在學生並沒完全把握文言語句的情況下,就進入了鑑賞,課堂上,學生學習有困難,教師也鬱悶。倒不如實實在在地以串講爲方法,以落實字詞爲目標。

過去,我一直爲怎樣纔算是一節好課而困惑。在認識上存在一個誤區,總以爲要把課上得既有深度又有師生互動纔算好,而我的學生的水平卻與華附、執信的學生有着天淵之別,因此總認爲自己的課很難上好。這次,爲了應付檢查,我特意調整了文言文的教學步驟。先用一節課翻譯課文,被檢查的課教學的目標是分析結構,理解主旨。

課前,我查閱了很多資料,包括文章鑑賞,作者生平,作者的作品特色。由於作品設及到了儒家、道家的思想,我找了《百家講壇》的影視資料學習。我想讓課堂具有一種文化的韻味,這也是語文味道的一種表現。寫好了教案後,我在另一個教學班進行了試講。在試講的過程中,發現讓學生自己找出喜歡的語句然後評析很耗時間,而且未能調動起大部分學生的積極性,有不少學生處於等待狀態。於是我把教學步驟改爲了圍繞“快”字,在課文中尋找相關語句。上課前一晚,我在網上偶遇讀研的同學,討論中,她幫助我解決了如何銜接景與議論兩部分的問題。整個教案在完稿後起碼經歷了四次大的改動,可見一節好的課尤如一件藝術品一樣,需要作者用心去雕琢。由於備課很充分,在上課時候,對課文的駕馭可謂駕輕就熟。而我覺得今天自己的表現也是歷次公開課放得最開的一次,這主要得益於課前對文本的深入研究及對新課程有一定的理解。當然,這與幾年來教學的經驗積累與反思也是分不開的。

不過,從學生的反應看,我的付出似乎沒能與學生的反應成正比。師生的對話不能完全同步,也就是說學生對我的問題存有遲滯的狀態。對此,我們總會責備學生,認爲學生基礎差。以前我在上課時,對課堂教學的認識存在了一個誤區,爲了追求形式的新穎,內容具有深度,有時教學設計高於學生實際水平。其實,如果這節課的目標因高於學生的實際水平,而打消了學生的積極性,那麼無論這節課的形式有多麼漂亮,教師的語言如何動人,但學生卻收效甚少,課堂有何作用呢?這也是我對新課標理念認識不夠深刻的地方。

上《小石城山記》時,我是一邊翻譯句子,一邊帶出作品的主旨的'。這樣的教學設計很傳統,講不出深度。但對我校的學生卻很有效果,那節課,學生聽得很認真,字詞也基本上能掌握。

在我們思考教學設計的時候,還是要回到問題的本初。不提倡串講文言文,是覺得這樣做學生的主動性未能被帶動出來;對文言文進行鑑賞,是爲了深入理解文本,使學生的情感受文本感染。可如果學生連語句的意思都讀不懂,他們怎能有能力深入揣摩文章的主題,字底的含義呢?教師的問題高於學生的現有水平,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但如果教師的問題是學生永遠也不能回答的,那麼就會打擊學習激情性了。因此,針對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文言文教學還是應該以字詞句的落實爲教學重點,首先確保學生能讀懂文意。

當然,以落實字詞句爲重點,並非把文章翻譯就可以了。在翻譯的同時,教師可以穿插文本所色極的文化知識、深刻的含義、結構編排、簡練的語言······注重朗讀。總之就是把握一個原則,激發興趣須重視,翻譯語句是重點。

  《黃州快哉亭記》教學反思二

總結整堂課比較成功之處:

1、從教學目標的定位來看,比較適當。高一的學生應注重識記與理解能力的培養。古代散文的教學能注重文與言的有機結合,在落實文言實詞虛詞的同時,以詞來解句,以句釋段,以段來悟意,在遵循文章思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快哉”的多重含義,從而避免將文章肢解得七零八碎。

2、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已讀過的《岳陽樓記》、《小石潭記》等文章的鏈接有助於學生在已有的閱讀積累的基礎上感悟“快哉”的深層內涵。同時運用比較的鑑賞評價方法,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3、課前的預習和課後的作業和鏈接,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有助於培養學生自讀的能力,而鞏固並適當拓展了教學的內容、時間和空間。

反思整堂課不足之處:

1、教學重點難點應在文章的第三段。這一段關於“快哉”生髮的議論是全文的重點和難點,但從整堂課的時間安排來看,對這一段的解讀比較倉促。首先是對“典故”的內涵和用意沒能分析,忽視了學生在這一點上理解的困難;其次,對“快”的內涵的分析太過瑣碎,反而忽略了對“自得”、“自適”背後的人格與精神的深入理解。

2、教學問題的設置應顧及文章本身的脈絡和邏輯,填入式問題應適當,否則會破壞文章本身的美感和學生自身的思維能力和思維水平。

3、對於“快哉”、“無所不快”的內涵解讀缺乏深度和廣度。沒能抓住 “自得”、“自放”、“自適”等詞語深切體悟“快哉”的深層含義。

自然美景、亭臺樓閣往往是古代文人寄託自己情思的常用之“物”。面對“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明月清風”,士人能否“快哉”往往和此人的人生際遇和人格胸懷有關。我們古代文人騷客留下來的文字中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生境界。在人生仕途順暢,志得意滿之時,登亭覽物懷古,不亦快哉!這是最低的一層境界;在人生仕途順暢,志得意滿之時,登亭抒發宇宙無窮,人生苦短之慨,是有着哲人可貴的悲憫情懷;在人生不遇,懷抱利器而鬱郁不得志之時,登亭覽物懷古,心有悽愴,這是人之常情;在不遇之時,甚至是蒙受不白之冤、莫須有的罪名,遠罪他鄉之時,登亭覽物懷古,能自得、自適,並抒發“不亦快哉”、“無所不快”的是最高的境界,也是最難達到的境界。而張夢得、蘇軾、蘇轍就做到了。但他們也不是一開始就能如此曠達豪邁的,而是在無數個清風明月的日子,在經過無數次內心的掙扎,在日日閱讀與思考古今的人生際遇、自然規律後的覺醒和超脫。是將自己的憂鬱、痛苦包裹起來的自慰自勉和自我超越。這就是他們的人格和精神至高至潔之處。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