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八年級過零丁洋教案

本文已影響 1.45W人 

《過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經過零丁洋時所作的詩作。此詩前二句,詩人回顧平生;中間四句緊承“干戈寥落”,明確表達了作者對當前局勢的認識。爲方便教學,小編整理了八年級過零丁洋教案。過零丁洋教案具有教學課堂模塊明顯、思維啓發過渡自然,問題設計精當的特點,能充分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一起來學習下!

八年級過零丁洋教案

  一、《過零丁洋》背景

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敗被俘。第二年元月,元軍出珠江口,進攻南宋最後據點山(在今廣東新會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過零丁洋時寫了這首詩,決心以死殉國。當時,元軍統帥張弘範逼迫文天祥招降堅守山的南宋將領張世傑,文天祥嚴正拒絕,說:“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並出示此詩以明心志,張弘範見詩中辭意堅決,“但稱:‘好人!好詩!’竟不能逼。” 這激情慷慨的最後兩句詩,表明了詩人捨身取義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全詩也因有此兩句收尾而成爲一代名作,千古壯歌。

品讀《過零丁洋》

  二、 欣賞朗讀,作者介紹,瞭解詩歌大意。

  三、 品讀《過零丁洋》佳句

1.這首七言律詩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哪幾件大事?

明確:一是在他21歲時,因科舉走人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起兵勤王抗元。

2.頷聯上下兩句有何聯繫?都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明確:國家山河分裂,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盪不安,暗示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3.頸聯中的“惶恐”“零丁”有雙層含義,請談談有哪兩層含義。

明確:一是兩個地名,另一層意思是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

4.尾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表明詩人捨生取義,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

  四、 拓展閱讀《金 陵 驛》

金 陵 驛 文天祥

草合離宮轉夕輝,孤雲飄泊復何依?山河風景原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杜鵑帶血歸。

注:離宮,即行宮,皇帝出巡臨時的住所。

1 首聯中詩人選取了 、 、 、 等景物交代了自身的悲苦處境。

2 詩的首聯和頷聯與我們曾經學過的《過零丁洋》中的哪兩句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3 詩人說“山河無異”其實是 ,根據是 (用原文回答),這裏用的是 。

4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明確:答案要點 1.草、離宮、夕暉、孤雲。 2.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山河有異,城郭人民半已非,反語。 4.這首詩中詩人將國家的命運與個人的命運聯繫了起來,表現出深沉的愛國主義思想。

  五、創新作業:試比較《春望》和《過零丁洋》兩詩的異同點。

《春望》這首五律,對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難分。景物的形象,蘊含着詩人的情感;詩人的感情,又訴諸在景物形象的描繪中,具有極強烈的感人力量。

《過零丁洋》從藝術上說,此詩是大氣勢、大手筆。但在具體表現手段上同樣是別具匠心。前面六句從縱橫兩方面構思,從自身到國事,又從國事到自身;從實到虛,由虛到實,反覆渲染了憂憤悲苦的情調,到結尾兩句,卻轉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絕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鋪墊,後兩句纔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絕,後兩句高亢振拔。這樣的情調轉換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動地的效果。當然,這首詩之所以流傳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則不在於藝術技巧,而是在於詩中所表現的崇高氣節、悲壯情調、血性精神。讀文天祥詩,首先應該把握這一點。

  六、簡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號文山,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歲考中狀元,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祥興元年(1278年)冬,在廣東潮陽兵敗被俘。元將勸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絕。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終堅貞不屈,被元軍殺害。其作品有《正氣歌》、《指南錄》、《過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七、組織學生結合課本註釋,逐句閱讀理解詩作,引導、幫助學生說說詩文的大意。

1、首聯回顧了詩人怎樣的經歷?

明確:一是讀經書入仕途(狀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戰鬥了四年。

參考譯文:我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種經書,並通過考試才進入了政界,可是卻在兵荒馬亂中渡過了四個年頭。

2、頷聯“風飄絮”“雨打萍”比喻什麼?

明確:“風飄絮”比喻國家命運慘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參考譯文:祖國的大好河山被敵人踐踏得支離破碎,象被狂風吹散的柳絮一樣;自己的一生動盪不安,象被風吹雨打的浮萍一樣浮沉不定。

3、頸聯兩個“惶恐”,兩個“零丁”各有什麼含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前者各表地名,後者各表心緒。表達對抗戰局勢的憂恐不安和對自身處境的自憐、哀怨。參考譯文:兵敗撤退渡過惶恐灘時,與部下談起那些危難經歷,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敵手,將士們死的死,散的散,隻身被押解渡過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聯表明了詩人怎樣的氣節?

明確:表明詩人捨生取義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崇高民族氣節。參考譯文:人生自古誰無死,我寧願讓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永照史冊,也決不屈服於敵人的刀下!

教師小結:“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千古傳誦的名句,是詩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讚歌。確是一首動天地、泣鬼神的偉大愛國主義詩篇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