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三年級語文《剪枝的學問》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2.94W人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語文《剪枝的學問》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語文《剪枝的學問》教學反思
三年級語文《剪枝的學問》教學反思1

課文記敘了“我”在桃園裏和王大伯之間的一段佳話,深入淺出的告訴我們“減少”是爲了“增加”;生活中充滿了哲理,充滿了知識。我們必須留心周圍的事物,注意向生活學習。但是剪枝對於我們這些城市的孩子來說非常的陌生,因此,爲了上好這節課,一開課,我從課題入手,讓學生在開放的氛圍中積極思考,大膽提問。

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積極性。然後讓學生帶着自己的問題自主閱讀,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在生生、師生的交流互動中探究。接着,在精讀課文時,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對關鍵詞、句的朗讀、品析,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和體驗,激勵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促進學生在回味品析中領悟到課文內容中蘊含的道理;並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去思考、發現和探索,更好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

《剪枝的學問》教學反思

從本課的教學目標來看,《剪枝的學問》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非常明確,主要有兩個:

一是精讀課文,感受“我”的心理變化;

二是細讀課文,瞭解剪枝是爲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減少”是爲了“增加”的道理。

通過這兩個教學目標,來實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爲達成這兩個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我力爭做到“簡約而不簡單”。減少是爲了增加”是剪枝的學問,其實從某種角度來講,也是教學的學問。課文描寫“我”的心理變化,用了“滿懷好奇—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這一系列詞語,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因而我的教學設計也是緊緊抓住文章的這個課眼。

在精讀課文時,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對關鍵詞、句的`朗讀、品析,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和體驗,激勵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促進學生在回味品析中領悟到課文內容中蘊含的道理;並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去思考、發現和探索,更好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最後我引導學生去思考,除了書上的以外,還有哪些學問是課文外的,但是也非常重要。學生議論紛紛,找到“怎麼區別枝條,如何剪”等系列問題,開闊了思維。

三年級語文《剪枝的學問》教學反思2

這篇課文的正文很好講授,一是讓學生明白這樣的一個道理:“減少”是爲了“增多”,生活處處有學問,我們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二是指導學生理順好作者的一個行文思路,不僅縱向上按照時間(季節的轉換)來寫桃樹的變化,而且橫向上也反映了作者心理的一個變化過程。

課後,我讓學生討論一下生活中減少是爲了增多的例子。有的同學能舉到超市裏薄利多銷行爲,爲此我感到很滿意。但有的同學舉了抽獎時,放入很少的錢,卻賺了幾千塊的例子。我聽了之後很惱火,對他們受到社會上不良行爲和不良風氣,特別是尚俗的曉幸心理影響往往難以判別,甚至於盲從,感到困惑.及時對學生做了正確引導。後來還有的同學提到凱巴伯森林裏的捕殺狼增加了鹿的數量這點,我又花了一番口舌對他們進行強調,不能這樣說,因爲這本來就是生態失衡的鮮活例子,是不能用於今天的討論。因爲課前沒有讓學生充分收集事例,所以他們舉出的例子很混亂。這點我想在今後教學中該多注意纔是。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