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五年級教案

五年級語文上冊《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精選10篇)

本文已影響 1.58W人 

學好語文就需要平時的積累。知識積累越多,掌握越熟練。下面小編爲你整理了五年級語文上冊《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語文上冊《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精選10篇)

五年級語文上冊《古詩詞》教學設計 篇1

一課時(《牧童》)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詞的意思。

3、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並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牧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人,激發興趣

大家聽說過“八仙過海”的故事嗎?誰知道“八仙”是哪八個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牧童》相傳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寫的。呂洞賓到底是不是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歷史上確實有呂洞賓其人,他原名叫做“呂岩”,是唐代人。呂岩考過科舉,做過縣令。後來唐代暴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時局動盪,呂洞賓就帶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後不知去向,傳說他已經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通順,讀流利。

2、小組齊讀古詩、互評、互相正音。

(注意強調“蓑”字的讀音和寫法)

3、再自由讀詩,把不理解的詞語勾畫出來。

4、學生反饋並質疑。(師適時板書並回答學生的質疑)

鋪,鋪開。

弄,逗弄。

飽飯,吃飽了飯。

蓑衣:棕或草編織的外衣,用來遮風避雨。

臥月明:躺着觀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讀古詩,交流學習

1、再讀古詩,利用工具書和學習資料進行“小組學習”。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交流討論。)

2、反饋:你讀懂了什麼

3、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出各詩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裏都是草地。

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牧童聲悠揚的笛聲。

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後的黃昏時分。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齊讀此詩。

(四)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學生反饋,把所想象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配樂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體會到什麼,迅速寫下來,與小組同學交流。

5、全班交流所體會到的思想感情,教師加以引導:

(詩人嚮往寧靜淡泊,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自由讀詩,帶着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思想感情朗讀。

2、比賽讀詩,單個比,小組比,男女生比。(教師適當點撥抑揚頓挫)

3、伴樂,全班一起誦讀全詩。

第二課時(《舟過安仁》)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

4、用畫的方式自由表達所想象的詩衝情景。

教學難點

以讀解意,以畫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寫兒童的詩,這節課我們還要學習另外一首寫兒童的詩。和前一首詩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寫了一個小孩子,而這首詩中寫了兩個十分頑皮的小孩子。你們想知道他們怎樣頑皮嗎?想,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楊萬里寫的《舟過安仁》(板書課題)

(二)自讀感知,理解詩句

1、自由朗讀,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注意強調讀準字音:篙、棹)

2、小組賽讀,看誰把這首詩讀得最準,最流利。

3、自讀理解,藉助課後註釋或結合插圖理解詩句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詩句、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迴指導)

篙:撐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槳。

怪生:怪不得。

遮頭:爲頭部遮擋住風雨。

使風:藉助風的力量。

5、彙報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一隻小漁船裏坐着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槳,而撐開了一把傘。難怪他們會在沒有下雨的時候打傘,原來是想借助風的力量來駛船。)

(三)再讀感悟,以畫悟情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小組內交流,互相說說你所想象的畫面。

3、請學生描述畫面,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請學生用彩色筆把想象的畫面畫出來,再把想對兩個頑皮的孩子說的話寫在下面。

(詩中兩個孩子的頑皮舉動,肯定會讓學生有話想說,把這些話寫下來,老師加以點撥就是思想感情)

5、彙報展示:用投影儀展示部分學生的畫,並讓學生加以解說。

(以傘借風力讓船行駛,肯定是行不通的,但這種舉動卻反映了兩個孩子的聰明和頑皮,同時詩人對兩個頑皮孩子的喜愛和讚賞。)

(四)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感情朗讀,帶着頑皮、喜愛的情感自由朗讀古詩。

2、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3、誦讀古詩。

(五)拓展活動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兒童的詩,請讀給大家聽聽

第三課時(《清平樂·村居》)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詞的有關知識。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3、理解這首詞的意思。

4、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田園生活的情景。

重點難點

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美好,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1、板書課題,讀題。

2、解題:

“清平樂”是詞牌名,並不是題目。詞是詩歌的一個種類,因爲句子長短不一,所以也稱“長短句”。古代的詞,都可以伴樂歌唱,詞的曲調名稱叫詞牌。“清平樂”的“樂”要讀成“lue”清平樂本來是一種音樂歌曲,後來才用來當做詞牌。

“村居”纔是這首詞的題目,意思是“農村閒居的人家”。《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是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的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讀,正音

1、自由讀詞,注意讀準字音。

2、難字正音,引導學生讀準:茅、檐、相、媚、翁、媼、亡賴、剝

3、全班齊讀,男女生賽讀,同桌互讀。

4、且讀且點評,讀出韻律節奏。

(三)再讀,解意

1、自由讀文,自主理解詞語意思

2、自由彙報自己第一次讀課文的收穫,老師引導學生解釋重點詞語: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裏:喝了酒後,微微有點醉意。

吳音:吳地的方言。這裏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間很親密和睦的樣子。

翁媼:老翁、老婦人。

鋤豆:在豆田裏鋤草。

無賴:音同“無賴”,這裏指頑皮、可愛。

3、小組合作,結合插圖和註釋,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長滿了茵茵綠草。一陣吳音,絮絮叨叨,還帶着幾分醉意,親切,美好!這是誰家,一對白髮蒼蒼,公公,姥姥。

大兒子,在小溪東岸,豆地裏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手藝可巧!小兒子,躺在溪邊剝蓮蓬,一個逗人喜愛的頑皮佬。

4、再讀全文,學生質難問疑

(營造民主課堂,讓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有爭議之處,還可以展開討論)

(四)精讀、悟情

1、教師配樂範讀,學生閉目想象畫面。

2、請學生自由談所“看到”的畫面。

3、學生配樂自由讀,邊讀邊悟。

4、請學生自由談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寧、悠閒、快樂、恬靜、幸福的平淡農村生活讓人陶醉使人嚮往。

(五)熟讀,成誦

1、小組內互讀,把所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2、全班朗讀,注意表達思想感情。

3、熟讀成誦。

五年級語文上冊《古詩詞》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帶着感情和詩意認讀古詩,並準確背誦古詩。

2、引導幼兒初步瞭解古詩的創作背景,感悟作者創作時的淒涼心情。

3、引導幼兒感悟詩意,培養幼兒的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認讀古詩,並準確背誦古詩。

2、引導幼兒感悟詩意,培養幼兒的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

教學方法與手段

情景教學法、互動交流法

教學準備

語言表達書、PPT課件

一、常規部分:

1、兒歌律動《祖國祖國我們愛你》;

2、師生問好

二、導入部分:

小朋友們,我們學過很多描寫春天的詩,誰能說一說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的詩,看看它是怎樣來展現春天的。(出示PPT課件)

三、新授部分:

1、請幼兒翻開課本第7頁,你從圖片中看到了些什麼

2、師泛讀《烏衣巷》(請幼兒注意聽老師泛讀的語氣及詩句如何停頓)。

3、師講解古詩的創作背景,出示朱雀橋繁榮和淒涼景象圖片的對比。

提問:你覺得朱雀橋繁華時,可能是什麼樣子的淒涼時,又是什麼樣子的

4、分句教讀古詩。

5、師根據詩句,講解古詩全文大意,請幼兒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詩意。

6、古詩遊戲:“填一填”。

7、引導幼兒帶着感情和詩意齊讀古詩。

8、分形式朗讀古詩。

9、幼兒準確背誦古詩。

四、課堂小結:我們今天學的《烏衣巷》,

是一首懷古詩。全詩通過對

眼前荒涼景物的描寫,暗示

了烏衣巷舊日繁榮的景象,

抒發了詩人懷舊的感慨,讀

起來感慨萬千,回味無窮。

作業設計

回家把古詩《烏衣巷》背給爸爸媽媽聽。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幼兒逐句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古詩的意境,知道是在什麼樣的環境和情景下,作者創作了這首詩,並能夠用自己的話完整地講述詩意。課堂中用各種形式帶領幼兒認讀古詩,在認讀古詩和背誦古詩時,重在引導幼兒在讀和背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讀出古詩的韻味,結合詩意和作者創作古詩時的淒涼心情來讀。

五年級語文上冊《古詩詞》教學設計 篇3

活動目標

1、能理解圖片的內容,學會念古詩:靜夜詩。

2、體驗詩中離開家鄉的人的思鄉之情。

3、鼓勵幼兒大膽地念古詩,培養他們專心學習的習慣。

活動準備

課件:《靜夜思》圖片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出示圖片

小朋友看一看,圖片中的詩人在什麼地方?做什麼?

2、幫助幼兒初步體驗古詩的意境。

老師:這是一個離開家鄉的人,當天黑下來的時候,他就特別的想自己的家,想家裏的親人。

二、展開

1、老師朗誦古詩,講解古詩含義。

牀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從窗戶外照進來。

疑是地上霜:把牀前的地映得一片銀白,以爲是一層白白的霜。舉頭望明月:擡頭仰望天空,一輪又圓又亮的明月高高懸掛着。低頭思故鄉: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了心中懷念的故鄉!

2、理解字詞。

疑:懷疑,誤認爲的意思。舉頭:擡起頭,舉是擡的意思。思:思念,想念。

3、幼兒學習古詩,老師指導。

4、利用多種形式反覆練習誦讀。

5、爲古詩創編動作,幫助幼兒進一步的掌握。

老師:誰能給古詩編上動作呢?我們加上動作來念古詩。

三、結束

“我是小詩人”誦讀比賽,鼓勵幼兒積極上臺表現。老師講評,爲幼兒頒發獎品。活動結束。

五年級語文上冊《古詩詞》教學設計 篇4

六年制語文第九冊新選古詩《梅花》爲北宋著名政治家、詩人王安石所作。全詩僅20字,卻寫出了梅花獨處牆角、凌寒怒放、色潔如雪、幽香清遠的特點;讚美了梅花孤傲高潔、倔強堅貞的性格。詩裏洋溢着作者情思並暗寓象徵寄託,故意境幽遠,爲詠梅之佳作。

詩句簡析

第一句,“牆角數枝梅”。“牆角”點明梅花開放的位置——幽僻。“數枝”幾枝,言極少,說明形影孤單。如此形單影孤,不禁使人生出憐愛之情。

第二句,“凌寒獨自開”。詠梅之作不少,僅就梅花而詠梅,則無論是形象和意境並無高遠之處。而“凌寒”一句則寄寓了作者的主觀情感。“凌寒”,冒着嚴寒,實爲全詩點睛之筆。梅花在嚴寒中開放,本自然規律,而一“凌”字則付與其強烈的感情色彩——傲立嚴寒,堅強不屈,不由使人頓生敬畏之情。不僅如此,詩人還以“獨自”來修飾“開”,讓人覺得梅花氣壓羣芳,孤傲無比,這般“傲姿”不能不使人肅然起敬。

第三句,“遙知不是雪”。雖言不是雪,而偏偏聯想到雪,以雪作比,意梅花色潔如雪,這般清麗高潔,實非白雪可比。

第四句,“爲有暗香來”。“暗香”,幽香。幽幽清香從遠處襲來。聯繫第三句可知,作者三、四句運用了倒置的手法,既強調了梅花“色潔如雪”的特點,也突出了它“幽香襲人”。縱觀全詩,詞句雖清麗平淡但意蘊含蓄,寄寓深遠。結合詩人當時的情況(推行變法受到保守勢力的阻撓而失敗)及個性,不難體會到作者讚美梅花凌寒獨放、潔白清香,實際上是在表明自己堅貞不屈,在逆境中潔身自好的心態。

教學設計設計

說明:《梅花》這首詩詩意明白曉暢,參考註釋學生基本上能說出詩意,故教師可把指導重點放在啓發學生體會作者的心境上。

一、教學要求:

1.理解詩的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意。

2.體會作者借對梅花凌寒獨放品格的讚美來表白自己堅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3.背誦並默寫古詩。

二、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要求1;

教學難點 :要求2。

三、主要教學步驟 :

1.初讀詩句,瞭解主要內容。

①讀題,簡介作者後,檢查學生對“凌”字字形掌握的情況。

②先指幾名朗讀能力稍差的學生讀並稍加指導,之後學生自讀詩句,邊讀邊想作者寫了梅花的哪幾個方面的特點。

2.細讀詩句,理解詩意。

第一、二句。

①首先讓學生參考註釋試着講講兩句詩的意思。注意啓發學生運用過去學習古詩的方法,對每個詞加以理解後,適當添加一些恰當的詞,再調整一下順序把意思連起來。

②指幾名語言表達能力稍差的學生說說,再幫其訂正,直到他表述清楚、準確爲止。

③啓發學生從“牆角”、“數枝”中體會出梅花“形孤”的特點;從“凌寒”、“獨自”中體會出梅花“姿傲”的特點。

④朗讀體會。在充分自讀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之後再讀,深入體會。

第三、四句。

①參照註釋試着說說詩意,再集體討論訂正。在理解這兩句詩意的時候特別要注意啓發學生想象出梅花潔白如雪的特點,雖然不是雪,卻像雪一樣潔白。

②輕聲自由讀詩句,體會梅花“色潔”、“幽香”的特點。

③感情啓發,朗讀體會。

3.再讀詩句,體會作者的心境。

①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②說說這首詩寫了梅花的哪些特點,並分析從哪些詞句中可以體會到。

③啓發想象,體會意境。請學生認真地想象並體會:詩句描繪了一個怎樣的畫面?這種畫面使人產生怎樣的感受?思考好之後用自己的話說說。

④再讀詩句,邊讀邊思考,從“凌寒”等詞語中體會,作者表面上讚美梅花凌寒獨放,實際上是在表白什麼心境?(可適當地作背景介紹)需要注意的是,對詩人心境的體會是個難點,只要有所體會即可,不必深究。

⑤朗讀詩句,邊讀邊體會作者的感情。

作業 佈置:完成課後練習。

板書:

梅花宋·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形孤)

凌寒獨自開。(姿傲)

遙知不是雪,(色潔)

爲有暗香來。(香幽)

表達了“堅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五年級語文上冊《古詩詞》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的:

1、瞭解古代勞動人民嚮往追之美好愛情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中重章疊句的形式。

教學重難點:

1、把握誦讀的要領,掌握誦讀的技巧。

2、《詩經》的內容理解。

教學方法:

鑑賞、背誦、討論、比較。

媒體設計:

圖片、音樂、錄音。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導語設計:

在我國幾千年的古典文學長廊中,《詩經》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它是詩歌文學的鼻祖,是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讀着《詩經》,體會着風雅頌、賦比興,你就彷彿被帶進了浪漫的殿堂。今天我們學習的兩首詩歌均出自於《詩經》。那就讓我們漫步於《詩經》這條文字之河,去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養吧。

2、解題:

《詩經》本稱“詩”,後被儒家奉爲經典,才稱《詩經》,是我國第一郎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305篇詩歌,古時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編爲“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

論語》說:“不學詩,無以言。”《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學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

3、出示學習目標。

說明:伴隨着動聽的音樂,展示多媒體課件,使學生從視覺、聽覺等多方面增加對《詩經》的瞭解,擴充學生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儘快進入課題情境中,爲後面的學習蓄勢。出示教學目標,使學生了解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做到目標明確,有的放矢。

二、整體閱讀,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1、教師伴樂朗讀課文。

(1)、要求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節奏,可以讓學生輕聲跟讀。

(2)、全班學生齊讀課文。

(3)、正音。

要求讀准以下字詞的讀音:

雎鳩(jūjiū)窈窕(yǎotiǎo)逑(qiú)荇(xìng)菜

寤寐(wùmèi)蒹葭(jiānjiā)唏(xī)坻(chí)

2、學生結合註釋疏通詩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詩歌重在體會,對於字詞意義不必落實到每一個字詞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點字詞、關鍵字詞要落實好。注意一些常用字,詞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3、概括每首詩的主要內容。

學生分四人一組討論後,明確:

《關雎》寫的是詩人對河邊摘荇菜的美麗姑娘的愛戀。

《蒹葭》是一篇美麗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飽含無限情意。

4、初步感知詩歌的形式特點。

①題目取自於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採用疊章的形式,即重複的章節,意義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變。

④爲了獲得聲韻上的美感,《詩經》中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彙。

說明:教師範讀感染學生,,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調動起學生的朗讀興趣,通過跟讀、齊讀並且結合課下注釋整體把握詩歌內容,初步感知詩歌的形式特點。督促學生課前預習,力求紮紮實實的掌握基礎知識,做到字對音正,從而達到積累字詞的目的。

三、指導學生誦讀課文

1、請學生試着伴樂朗讀課文。

要求其他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節奏,大家指正。

2、教師總結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拍。

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再如: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3、可再指名同學朗讀,大家指正。

4、教師概括:

(1)《關雎》朗讀指導:

首章是全詩的序,爲下文描寫君子追求淑女作鋪墊,朗讀時相對平靜;第二章寫出君子時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語句中流露出一種嚮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寫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讀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狀;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運用了反覆的手法,刻畫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樂與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種興奮和輕快的語調。

(2)《蒹葭》朗讀指導:

每章前四句都是描寫了一種悽清而蒼涼的景色,這種景色襯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虛。惆悵之情;而後四句寫出詩人對“伊人”的上下尋求,卻又尋而不見,這當中既有詩人的悵惘之情,又有詩人對伊人的深切思念。在朗讀時要注意其中的感情變化,讀出其中之味。

5、請同學們集體朗讀一遍課文,進一步要求讀出詩歌的語氣、語調。

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男子想象與淑女在一起的歡快、愉悅,升調。)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優哉/遊哉,輾轉/反側。(寫出了男子焦急的心情,降調。)

說明:放開聲音,有感情地反覆誦讀,不僅有利於理解詩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有利於增強記憶,還有利於提高寫作水平。通過誦讀,腦子裏積累的材料多了,寫作或講話時才能信手拈來、出口成章,對人的氣質和自信心的培養也很重要。就像朱熹所說的,“誦得熟,方能通曉;若誦不熟,亦無可思索。”

四、研讀共探究

要求學生思考:

1、《關雎》是怎樣抒發男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

這首詩中有大量的興句,想想這些興句對錶達詩歌的思想內容有什麼作用?

學生討論後明確:

(1)首章四句,寫男子愛慕和追求一個溫柔漂亮的女子,想和她結成配偶。次章八句,寫男子對女子相思到“寤寐求之”的程度。末章八句,寫男子因相思出現幻覺,彷彿同那個採荇菜的女子結成了美滿姻緣,表現出求而得之的歡樂。

(2)首章以雎鳥的成雙和鳴、相依相戀,興起淑女應配君子的聯想。次章以荇菜的左右無方,隨水而流,興起淑女之難求。末章以荇菜既得而“採之”“芼之”,興起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正是運用了興的手法,詩歌將人物內心的感情較好地揭示出來了。

2、《蒹葭》這首詩是怎樣表現詩人執著的愛情追求的?

學生討論後明確:

⑴、從內容來看,每章前兩句寫景,點明節令,烘托氣氛;後六句寫尋求“伊人”的`情況。全詩迴旋三疊,反覆歌詠。詩人熱烈地追求其所愛慕的“伊人”,雖然在大河上下反覆尋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執著專一。

⑵注意景與情的結合。全詩情調悽婉動人,已經朦朧深邃。蒼蒼的蘆花,露結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見之無蹤的伊人……這一切都與詩人的彷徨失望和執著追求融爲一體。

3、比較閱讀:請指出《關雎》和《蒹葭》兩首情歌的不同點。

說明:繼續提高學生分析、感受、判斷能力,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爲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

五、美文共品讀

《關雎》和《蒹葭》兩首詩中,你認爲哪些句子寫的最美?爲什麼?談談你的看法。

說明:學會鑑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啓迪。豐富自己的內心感情世界,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素養。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養成高尚的審美理想和高雅的藝術趣味。同時,通過語言表述,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六、誦讀作結

說明:本課要求學生背誦。在前面反覆朗讀品賞的基礎上,學生其實對全詩已基本上口,再通過小結、回顧、歸納等將詩歌的內容大意、思想感情、藝術特點貫穿起來,以便學生更好的領會掌握。

七、佈置作業

1、選取《關雎》和《蒹葭》中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寫一段賞析性的文字,不少於150字。

2、閱讀《詩經》中的其他詩歌,作好筆記,與同學交流。

板書設計:

《詩經》兩首

五年級語文上冊《古詩詞》教學設計 篇6

教材簡解:

本次的教學活動設計是小班的古詩活動《所見》,我以故事+圖片的形式導入課堂,帶領幼兒進入這首古詩的意境中,在教學中加入了表演、歌唱等元素,讓幼兒既輕鬆學會了古詩,又感受到古詩帶給他們的無窮樂趣。

目標預設:

1.通過活動,讓幼兒熟悉、理解古詩的內容。

2.通過看圖說話,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3.學會用不同的方式誦讀古詩,體驗朗誦的樂趣。

重難點:

1.初步理解古詩內容,體驗學習古詩的樂趣。(重點)

2.知道古詩中“鳴蟬”的意思。(難點)

3.能用打節拍、做動作等方式朗誦古詩。(難點)

活動準備:

1.活動課件、伴奏音樂。

2.四幅古詩配畫。

3.相關頭飾。

設計思路:

《所見》這首古詩是非常具有童趣性的,而在幼兒時期,孩子們對故事有着非常濃厚的興趣,因此,我利用這首古詩中“趣”這個點,以故事和圖片的結合形式導入課堂,吸引孩子們的目光,讓幼兒在輕鬆有趣的氛圍中,初步的理解這首古詩的內容;之後我通過詩配畫這樣的形式,讓幼兒重溫古詩意境,我再逐步進行引導,讓他們自己說一說畫中你看到了什麼,這樣既加深了他們對這首古詩的理解,也發展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此過程中,我還會讓他們進行一些表演,與我,與其他幼兒做一些互動,充分的感受到這首古詩帶給他們的快樂;最後,幼兒也會和我一起用打拍子、做動作等方式將這首古詩朗誦幾遍。整個教學過程,我都將以幼兒爲中心,讓他們充分參與其中,體驗學習古詩的樂趣。

教學過程:

1.出示小樹林的圖片,以故事的形式導入古詩。

1)師:你們聽一聽,樹林裏面傳來了什麼聲音?(牧童唱歌的聲音)

幼兒進行猜測,師揭曉答案,原來是一個小牧童在唱歌。

2)師:你們來看一看,牧童是怎麼來到小樹林的呢?

五年級語文上冊《古詩詞》教學設計 篇7

教學內容:學習古詩《春曉》

課時目標:

1、學會5個生字,掌握“春曉、眠、覺、聞、啼鳥、知”等詞語。

2、能借助拼音讀準字音,通過朗讀課文理解內容,並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3、能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4、到郊外或公園去找春天,把看到的大自然的變化,先說說,再用幾句話寫下來。

教學進程:

一、複習導入

1、指名背誦、齊背《春雨》

2、揭題,認識詩人。

《春曉》是唐代詩人孟浩然所作。他寫的田園山水詩很有名。

二、精讀古詩,理解體會

1、範讀課文,注意停頓。

2、請幼兒反覆讀詩,在注意停頓的基礎上,注意生字讀音。

3、聯繫掛圖,說說個詩句的意思。

第一行:講春天的晚上人們睡得很熟,很沉,不知不覺天就亮了。

(眠:睡覺曉:天亮)

第二行:講醒來以後,聽到到處都有鳥的叫聲。

(聞:聽到啼:鳥叫)

第三、四行:昨夜又颳風又下雨,不知花被打落多少。

4、問:《春曉》寫了怎樣的景象?

仔細看圖,展開討論

《春曉》寫的是百花盛開,小鳥在枝頭歡快地鳴叫,風雨過後,地上滿是落花的春天清晨的景象。

5、指導有感情的朗讀。

6、議一議: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幼兒自由發言、評議、交流。

7、教師小結:這首詩既寫了春天的早晨,雨過天晴,小鳥在枝頭鳴叫跳躍的歡樂場面,又抒發了作者對昨夜風雨交加,滿地落花的惋惜之情。詩中有聲有色,有景有情,意境清新、自然,構成了一幅情景交融的春曉圖。

佈置作業:

查找有關春天的其他古詩,和同桌交流。

板書設計:

春曉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五年級語文上冊《古詩詞》教學設計 篇8

活動目標:

1.瞭解古詩主要內容,有感情的朗誦古詩,感受詩中初夏的美麗。

2. 在剪貼遊戲中理解、欣賞、學習古詩。

活動準備:

小魚頭飾,用幼兒自畫自剪的小魚及許多蓮葉佈置成“蓮池”的場景,“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盤。

活動過程:

一、模仿小魚游來游去,情緒愉快地參與遊戲。

幼兒扮演小魚,在音樂聲中自由、歡快地遊戲。

二、參與情境表演,在遊戲中感受並嘗試理解古詩中的詞句。

1.欣賞“蓮池”場景,體驗首句:江南可採蓮。

欣賞 “蓮池”的場景,併爲幼兒簡單介紹江南美景,同時輕柔地朗誦首句“江南可採蓮”,請幼兒欣賞。

2.“小魚們"欣賞“蓮池”中的蓮葉,感受蓮葉茂密的樣子,體驗第二句:蓮葉何田田。

教師用豐富的詞彙描述“蓮池”中的蓮葉,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

3. “小魚”們在蓮葉中間遊戲,體驗第三句:魚戲蓮葉間。

可愛的小魚們,讓我們一起在這碧綠的蓮池中游來游去,自在地遊戲吧。

三、聽指令,做遊戲,鞏固古詩。

1.幼兒自畫自剪小魚,每人一條。

2.分別出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盤,請小魚們在方向盤的指示下向四個方向遊戲,體驗後四句: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四、完整地欣賞、學習古詩。

1.在音樂聲中,老師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請幼兒欣賞。

2.師幼共同朗誦古詩。

活動反思:

這是一首採蓮歌,反映了採蓮時的光景和採蓮人歡樂的心情。在漢樂府民歌中具有獨特的風味,民歌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迴旋反覆的音調,優美雋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調,勾勒了一幅明麗美妙的圖畫。領略採蓮人內心的歡樂,激發幼兒對江南美景的熱愛。活動中“東南西北”的遊戲幼兒非常感興趣,但是幼兒對方向感的初步形成較爲生疏,拖慢了遊戲的進度,可將這個遊戲放在區域中讓幼兒多玩玩。

五年級語文上冊《古詩詞》教學設計 篇9

活動目標:

1、初步培養幼兒古詩朗讀的興趣。

2、通過欣賞畫面感受古詩的意境美,從而對古詩嘗試興趣。

活動準備:

一幅山水畫,音樂。

活動過程:

一、結合現實生活,引導幼兒談論自己所看到的景象。

1、事先佈置好場地,教師帶領幼兒入場。

2、教師以談話的形式引入主題。

(1)小朋友們,春天的時候你們去山上玩過嗎?在山上你看到了什麼呢?

(2)大樹上住着誰呢?如果你過去抓它,小鳥會撲棱一下飛走嗎?

(3)小朋友們玩的地方可真多,有山有水有鳥有花,真漂亮!

二、以郊遊的形式帶領幼兒去看畫。

1、今天老師也帶小朋友們去美麗的山上玩一玩,看看山上有些什麼?讓我們背上揹包出發了!

2、帶領孩子一邊開汽車一邊欣賞路上的風景(輕音樂起,欣賞圖畫作品)三、引導幼兒觀看圖片,並初步講解詩句的意思。

1、教師與幼兒圍在畫的周圍,初步理解詩句的含義。

(1)小朋友看這個地方漂亮嗎?我們一起來找一找有哪些漂亮的東西?

(2)幼兒討論後教師小結:好漂亮的小花,春天過去了,可小花還依然開放的很漂亮(春去花還在)。

(3)有一座山,我們走遠一些看看山寶寶今天穿了件什麼顏色的衣服?

(4)幼兒討論後教師小結:很漂亮的衣服,有很多顏色(遠看山有色);

(5)(教師手指水)看山寶寶旁邊是誰呀?悄悄的走進水寶寶的身邊聽聽,它發出聲音了嗎?

(6)豎起小耳朵,再聽聽水寶寶真的發出聲音了嗎?(近聽水無聲)

(7)漂亮的小鳥,和小鳥打個招呼吧:嗨!你好。咦!小鳥怎麼不理我們?我們輕輕的走過去摸一摸,奇怪?小鳥怎麼不動的?(這是畫上的小鳥)哦!原來這是一幅畫!

(8)結:難怪小朋友剛纔沒有聽到水的聲音,小鳥也沒有被嚇跑,這是爲什麼?(因爲這是一幅畫)在很久很久以前許多讀書人喜歡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用簡單的好聽的話寫下來,變成詩讓別人朗誦。那麼古時候有位叔叔就因爲非常喜歡這幅畫,所以寫了首詩,名字就叫“畫”。

四、着音樂朗讀古詩,感受古詩的韻律。

1、師範讀古詩一遍。

2、兒再次靜聽錄音一遍:我們再仔細聽聽錄音機裏的叔叔是怎麼唸的,你聽他說到了什麼?怎麼說的?

3、配樂朗誦古詩。

4、用動作來表演古詩內容。

活動反思:

《畫》是一首五言謎語詩,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鳥語花香、山水相襯的美感。本次活動扣住“畫”這個謎底,抓住畫的形象特點展開描活動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畫,讓幼兒先從整體再由遠到近觀察,知道這是一幅山水畫,畫上有山、水、花、鳥,感受景物的美。在嘗試朗誦古詩的時候我也採用了多種幼兒感興趣的方式,幼兒能在活動中保持興趣跟着整個活動的流程走,對古詩也有了初步的認識。

五年級語文上冊《古詩詞》教學設計 篇10

活動目標:

1、瞭解梅花的特點,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

2、通過手指點畫進一步瞭解梅花的基本形態。

3、感受古詩所表現的意境美,體會梅花不畏酷寒、凌霜傲雪的品格。

活動準備:

1、古詩《梅花》掛圖1幅、課件、語言CD。

2、古箏《漁舟唱晚》音樂。

3.顏料、彩紙

活動過程:

一、以談話形式引出活動內容。

請幼兒猜一猜:在冬天裏,大部分花受不了寒冷的襲擊都凋零了,可有一種花卻不怕嚴寒,傲然挺立在風雪之中,這是什麼花?

二、欣賞梅花圖片,瞭解梅花。

1、出示梅花圖片,請幼兒觀察和欣賞。

2、啓發幼兒用“梅花”說一句話。

3、小結:冬天是梅花盛開的時候,梅花有很多枝幹,沒有葉子,有白色的、黃色的、粉色的,還有紅色的,散發出淡淡的香味。

三、引導幼兒想象畫面,初步感知古詩的意境。

1、欣賞教師配樂朗誦,啓發幼兒在腦海中想象出古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2、跟隨課件輕聲朗誦,讀準字音,想象畫面。

3、引導幼兒說說:你想到了什麼畫面?這首詩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4、設計提問:“凌寒獨自開”是什麼意思?從這句話裏,你感到梅花是一種怎樣的花?在這首詩裏、嚴寒中盛開的梅花是什麼顏色的?它有沒有香味呢?你是從哪一句知道的?培養幼兒不畏嚴寒、凌霜傲雪的品質。

四、啓發幼兒在音樂的伴奏下,邊朗誦古詩邊根據古詩情境進行手指點畫。

1、幼兒操作、教師巡視。

2、欣賞幼兒作品,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活動開始,通過談話,引起了幼兒對梅花的興趣。在欣賞梅花的圖片及課件中,瞭解了梅花的特點:顏色、形狀還有花瓣的數量等。多數幼兒對古詩的內容非常熟悉,所以在教師引導下,大多數幼兒朗誦的較熟練,並且還能夠用“梅花”說出一句完整的話。

通過朗誦,使幼兒感受到了古詩的意境美,體會到了梅花不畏酷寒、不屈不撓的品格。

爲了讓幼兒進一步瞭解梅花的基本特徵,在結束環節讓幼兒嘗試手指點畫,不僅增加幼兒對梅花的印象,還會使動手能力得到提高。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