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馬說》優秀教學設計(通用16篇)

本文已影響 2.09W人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馬說》優秀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馬說》優秀教學設計(通用16篇)

《馬說》優秀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

《馬說》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於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卻一直得不到重用,所以常有“伯樂不常有”之嘆。本文正是以良馬喻人才,通篇採用託物寓意的寫法,對統治者埋沒人才進行了諷刺、鍼砭和控訴,憤懣不平之情充溢其中。

【教學設想】

想要拉近學生和文言文的距離,教師就應當幫助學生搭建溝通古今語文的橋樑,讓他們自如的往來其間。因此本課的教學結構按照“共鳴”“爭鳴”“一鳴驚人”三個環節設計。在“共鳴”環節學生通過讀的方式體會作者情感,領悟文章寓意;在“爭鳴”環節學生通過辯論方式,學會以辯證的眼光來看待人才和伯樂的關係;在“一鳴驚人”環節中學生通過交流的方式,瞭解當前社會人才不被埋沒的途徑。

【教學目標】

領悟文章寓意,尋求自我被賞識的途徑。

【重點難點】

1.領悟文章寓意。

2.尋求自我被賞識的途徑。

【教學方法】

朗讀法、開放式討論法、小組合作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

(ppt出示圖片,介紹圖片)

最近有張照片在網上很火,我請大家欣賞一下。照片上的女孩前幾日參加北京電影學院考試,在表演複試中落榜,一時情緒失控,在現場大喊大叫,被網友稱作“咆哮姐”。同學們,你知道她咆哮什麼?(學生七嘴八舌說)她喊的是“爲什麼啊”,言外之意就是我的表演已經很好了,爲什麼就沒人賞識我呢?那麼你們也有這樣不被人賞識的時候嗎?

(學生談自己不被賞識的經歷)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古文,看它是否說出了你的心聲。(板書課題——馬說)

二、共鳴

文章中有你的影子嗎?

(一)教師範讀課文,學生正音。

(二)學生自由朗讀,尋找身影。

1.千里馬的特徵?(可原話,可自己說)

明確:日行千里 一食或盡粟一石

2.千里馬的遭遇?(用文中的話來回答,指導朗讀,突出“也”字的不同語氣)

明確: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這裏的“也”有惋惜意味。“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這裏的“也”有不平的語氣。“策之……食之……鳴之……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這裏的“也”有憤慨的語氣。

3.你最痛恨誰?痛恨他什麼?

(學生用自己的話回答,疏通文意。然後指導朗讀第三段,讀出憎恨、鄙視的語氣)

第一遍讀: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第二遍讀:(你)策之不以其道,(你)食之不能盡其材,(我)鳴之而(你)不能通其意,(你)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第二遍讀時注意添加字和最後的感嘆號所起的作用。)

4.誰能拯救千里馬?

屏顯資料: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擡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明確:這就是千里馬遇到伯樂的故事。只有伯樂才能拯救千里馬。沒有伯樂,千里馬永無出頭之日。也正如作者所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隔着遙遠的時空,我分明聽到了一聲嘆息。可這嘆息和不平真的僅僅是爲了千里馬嗎?

5.《馬說》說誰呢?屏顯資料:

韓愈資料(一):

韓愈資料(二):

①25歲中進士。

②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③有大量詩文作品:《馬說》《師說》《進學解》《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④是一代語言巨匠,其語句形成成語的有:一視同仁、異曲同工、垂頭喪氣、袖手旁觀、弱肉強食、落井下石、牢不可破、雜亂無章、名存實亡、再接再厲……

⑤留下大量名言: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明確:看了資料二,同學們你們覺得韓愈是千里馬嗎?(是)那爲什麼會有和千里馬相似的遭遇呢?因爲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得力之人的推薦。馬說說誰呢?其實說的就是韓愈自己。讀到這裏,我們可以達到的一個共識是這篇文章名義上是在寫馬,其實是寫人。馬中的精品是千里馬(板書:馬──千里馬),人中的精英是人才(板書:人──人才)。作者在其中寄寓了很豐富的情感和意圖。(板書:託物寓意)所以,韓愈借馬的遭遇發的不平之音也就激起了古今許多有才之士的共鳴,同學們不是也從此文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嗎?

(三)韓愈,我想對你說……

那麼,既然都是同病相憐的人啊,彼此溫暖一下吧。韓愈寫出了大家的心聲,大家也拿起筆給懷才不遇的韓愈寫幾句安慰的話。

(下發紙條,學生寫安慰的話,然後全班交流展示)

三、爭鳴

千里馬和伯樂,誰重要?

(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根據學情也可以形成一個小辯論會)

屏顯下圖:

小結:關於千里馬和伯樂的關係,一直是人們感興趣的話題,剛纔同學們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展示了良好的口才和思辨能力。伯樂和千里馬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係,我覺得這張圖可以很好地詮釋它。兩者應當是各自獨立而又相互依存的關係,少了誰都會失去存在的意義。而黑中的白,白中的黑揭示的是千里馬會成爲未來的伯樂,而伯樂曾經也是一匹千里馬。所以當韓愈後來終於成爲朝廷命官,由千里馬變成伯樂後,他——

(屏顯資料)

韓愈發現提攜的千里馬有:

李翊在韓愈的推薦下,考中進士。

培養出江西省的第一個狀元

提攜孟郊、張籍、李賀、賈島……

韓愈把孟子的地位提高到了孔子的後面,使他成爲一代儒家宗師。

四、一鳴驚人

如果你是千里馬,你想怎樣獲得他人的賞識?

學生討論交流後,出示太極圖。

教師分析:

我找伯樂,是主動;伯樂找我是被動。兩種方案皆可,但是無論如何選擇,要記住的是主動裏會有等待,被動裏其實暗藏着蠢蠢欲動的心。而兩者都有成功的案例。

屏顯資料:

(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交流獲得他人賞識的途徑。)

五、課堂小結

“文言文”三個字的意思是美好的語言文章。跨越千年,這些文章依然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智慧和啓迪。《隆中對》中有

諸葛亮一站成名的祕密;《鄒忌諷齊王納諫》裏有怎麼說別人才愛聽的技巧;《扁鵲見蔡桓公》裏有諱疾忌醫的教訓……這些文

章都是同學們即將要學到的。愛上他們吧,同學們,因爲它們是我們民族的根,民族的魂!

六、佈置作業

必做題: 仿“陳歐體”,爲自己寫一段代言詞。

《馬說》優秀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對古代封建統治者壓抑摧殘人材的憤慨之情。

2,瞭解託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議論方法。

教學重難點

託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議論的一大特色。這種寫法的顯著特點是寓深刻思想幹具體事 物或形象中。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1.簡介文體及作者。

“說”(見前文)

韓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稱《韓昌黎集》)。

2.閱讀課下注釋,給下列加點字注音並理解詞語意思。

駢( )死於槽櫪( )之間

駢死:駢,兩馬並駕。駢死意爲並列而死。

才美不外見(

外見:從外表上顯現出來。

食( )之不能盡其材(食,同“飼”)

3.教師範讀全文。

4.學生朗讀課文。

5.閱讀課文並思考:

課文的中心與層次

中心:借古代伯樂和平里馬的故事,以喻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甚至摧殘、壓抑人才,也表現了作者的憤慨之情。

層次:

第一層(第1段)說明伯樂對手裏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二層(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第3段)總結全文。表現作者對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6.重點朗讀第3段,再次體會作者的感情。

7.課堂練習:

閱讀課後練習,完成練習三。

8課外練習:背誦全文。

[補充資料〕

1.譯文

世間有了伯樂,然後纔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裏,不會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目行千里的本領來餵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目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餵養又不能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2.課文分析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大多是以華麗的言辭陳述作者對某個問題的見解,跟現在的雜文大致相近。

這篇說,帶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這個意思是從古代關於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中生髮出來的,卻又表現了作者的獨特見地。文章以千里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樂比喻聖明的君王,借千里馬的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意。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一開篇就奇峯突起,發人之所未發,以“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點明全文主旨。這句話還包含着一個反題,即“無伯樂,則無手裏馬”,說明千里馬的命運對伯樂的依賴關係。換句話說,就是除伯樂而外沒有人能識別千里馬;既然如此,千里馬的命運就決定於是否有伯樂來發現它了。而實際的情形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所以千里馬的悲慘命運簡直是具有必然性的了。接着就用“辱於奴隸人之手,驕死於槽櫪之間”,具體地描繪了它的可悲的遭遇。字裏行間充滿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第二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但文章先不點出,而從千里馬的食量說起。“一食或盡粟一石”,是誇張的說法,突出地表明千里馬的食量大大超過普通馬。而這一點,決非那些“食馬者”所能知,他們只是按照普通馬的食量來餵養文。所以“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的原因又是在“不知其能手裏而食”這一點上。“不知”,這正是問題的要害。點出這個要害之後,先以“是馬也”一頓,再以“雖有千里之能”作低迴之勢,然後步步緊逼,歷數這種“不知”所造成的惡果,到段末再用反法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對“食馬者”的無知的憤怒譴責的感情發展到高潮。這是從反面證明“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道理。

第三段,對執策者的“不知馬”進行辛辣的嘲諷。

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畫執策者的形象: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緊承上文,全面地總結了這種人“不知馬”的表現,又以他們在千里馬跟前的狂妄宣稱作對照,生動地揭示了這種人的愚蠢和荒唐。後發感慨:以“其真無馬邪”承上文“天下無馬”,表示作者對執策者反法,同時爲下旬蓄勢,由此再用“其真不知馬也”結住全文,更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本文采用“託物寓意”的寫法。文章論述的是識別人才的問題,但通篇沒有一句話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認爲對有才能的人必須尊之以高爵,養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這樣他們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幹。他的這些主張,是通過對千里馬的“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的境遇的描述表現出來的。對封建社會中統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人才埋沒的現象,則分別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幹奴隸人之手,驕死於槽權之間”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本文篇幅雖短,中心卻十分突出。全文圍繞着“不知馬”這個中心,反覆進行論述。文中連用十一個“不”字。開始說“伯樂不常有”,歸結到千里馬之“不以千里稱”;中間由食馬者的“不知”說到千里馬的“食不飽,力不足,才美術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最後更以“不以”“不能”來痛斥執策者的無知,並由此導出全文的結句“其真不知馬也”,點明瞭中心。

3.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西)人。早孤,由嫂撫養。貞元進士。貞元十九年(803年),在擔任監察御史期間,因天旱人飢,上書言京包百姓窮困,請求緩徵搖役租稅,被貶爲陽山(今廣東省陽山縣)令。效還後曾任國子博士、邢部侍郎等職。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因上表諫迎佛骨,幾乎招來殺身之禍,後被貶爲潮州(今屬廣東省)刺史。赦還後任吏部詩郎,曾權京兆尹。卒溢”文”。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他和柳宗元同爲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反對六朝以來的驕偶文風,提倡散體,其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舊時列爲“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這篇《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間。其時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擺用,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封建幕下,鬱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好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有叫e樂不常有”之嘆。

4.關於伯樂和平里馬

伯樂本來是神話中掌管天馬的星名。春秋時秦人孫陽因爲善於相馬,世上就稱他爲伯樂。《戰國策·楚策四》中有一段文字記載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原文如下:

夫驥(千里馬)之齒至(年老)矣,服(拉)鹽車而上太行,蹄申(伸)膝折,尾湛(沉)胕(腳背)潰,漉(馬口鼻中流出的白沫)頭灑地,白汗交流,中阪(山坡)遷延(步履艱難),負轅不能上。伯樂道(遇)之,下車轅而哭之,解紵(薴麻織成的布)衣以冪(覆蓋)之。驥於是俛(俯)而噴,仰而鳴,聲達於天,若金石者,何也?彼見伯樂之知己也。

《馬說》優秀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伯樂與人才的關係,理解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情。

2、瞭解託物寓意的寫法。

3、翻譯並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認識伯樂與人才的關係。

2、翻譯並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1、朗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2、試着分析文章的結構。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積累字詞 翻譯課文 朗讀背誦。

教學設計

一、導入

戰國時,楚國有一個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裏毛遂自薦。他對春申君說:您聽說過千里馬嗎?有一匹千里馬,已過拉車年齡。有一天,它拉着鹽車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蓋彎屈,尾巴下垂,皮膚潰爛,汗水四濺,它實在拉不動了。這時伯樂遇上了它,愛憐地撫摸它,爲它哭泣,脫下衣服蓋在它身上。於是,千里馬俯身噴氣,仰頭嘶鳴,聲音直衝雲霄。這是爲什麼呢?就因爲它看到伯樂瞭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經很久了,難道您就不想舉薦我,讓我像千里馬一樣,爲您仰天嘶鳴嗎?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馬因遇到伯樂而煥發了青春。現在,我們一塊兒來學習韓愈的《馬說》,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於千里馬是多麼的重要!(教師板書課題)

二、正音正字

祇(zhǐ) 駢(pián) 盡粟一石(dàn) 食(sì)馬者

其真無馬邪(yé)

(教師可帶領同學多讀幾遍,結合課文內容講清意思,要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朗讀課文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採用多種形式反覆朗讀,最好能集體朗讀,讓更多的同學得到訓練。要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重音,讀得要響亮、流暢、沉穩。

朗讀提示: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四、翻譯課文

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經過質疑解難疏通文義,最後進行課堂交流。教師應及時指導學生理解文中難懂的實詞和虛詞的意思。

教師提示:

然後(在這以後)有千里馬 故(所以,因此)雖(即使)有名馬,祇(只)辱(辱沒)於(在)奴隸人之手,駢(一併)死於槽櫪之間 一食或(有時)盡粟一石 (飼,喂)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這)馬也 美不外見(表現,表露) 且欲與常馬等(等同)不可得 (怎麼)求其能千里也 策(鞭打)之(指代千里馬)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才,才能) 鳴之(無實在意義)而不能通其意 策(馬鞭)而臨之 其(難道)真無馬邪 (大概,或許)真不知馬也

附參考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後纔會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裏,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餵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餵養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五、背誦課文

要求在熟讀課文並且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或速記、或互相檢查,要求能當堂背誦。教師做適當地檢查。

六、作業

1、將全文譯成現代漢語,完成練習二。

2、繼續背誦課文。

3、完成思考題:

⑴ 根據標題所示,試談談本文的體裁特點。

⑵ 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⑶ 試簡述本文在寫法上的特點。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及表現手法。

〖教學設計

一、檢查作業

包括字詞積累、課文翻譯和朗讀背誦。

二、整體感知

1、教師導學:

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願,心中鬱悶不平。

思考題:

⑴ 結合標題,談談本文的體裁特點。

⑵ 結合創作背景,談談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⑶ 本文在表現手法上有什麼顯著特點?說說我們還學過哪些類似的文章?這種寫法有什麼好處?

(在預習的基礎上,採用小組交流和課堂討論的方式做出解答,教師應切實地做好點撥)

2、教師提示:

⑴ 本文是一篇議論文。標題是《馬說》。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如《愛蓮說》。

⑵ 本文主要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之情,同時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⑶ 本文采用了託物寓意的寫法,這種寫法賦所託之物以某種象徵意義,含蓄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馬喻賢才,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類似這種寫法我們還在《在山的那邊》《行道樹》等課文中學過。這種寫法的顯著特點是寓深刻的道理於具體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達中心,能激發讀者的想像。

三、重點研讀

1、探究文章的思想內容

教師導學:

本文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實寫照。請同學們閱讀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⑴ 千里馬的處境是怎樣的?

⑵ 千里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⑶ 食馬者的愚蠢無知都表現在哪些方面?

⑷ 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引導學生首先獨立閱讀,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討)

教師提示:

⑴ 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⑵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⑶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⑷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⑸ 其真不知馬也。

將上述句子讀一讀,讀出相應的語氣來,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探究文章的寫作方法

教師導學:

⑴ 本文是一篇議論文,當然要有觀點,請大家從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另外本文在結構上很有特點,也請大家說一說。(小組討論)

⑵ 學生可能圍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真不知馬也哪個是中心句的問題展開討論甚至爭論。不妨讓大家爭論一下,進行思維和口語訓練。

教師提示:

⑴ 作者的基本觀點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但本文的着眼點卻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經過層層論述,最後得出其真不知馬也的結論,中心句當是其真不知馬也。

⑵ 在結構方面,本文脈絡清晰,絲絲入扣,全文圍繞其真不知馬也這一中心層層推論。

第一段,首先表明作者的基本觀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可以視爲總綱,旨在強調伯樂對於千里馬的決定性作用,懇切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然後宕開一筆,指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既從反面說明了基本觀點,又深刻地揭露了現實問題,這是本文的中心議題。繼而水到渠成地敘寫千里馬被屈辱、埋沒的不幸遭遇,作者懷才不遇的苦衷隱含其中。

第二段寫千里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不能展其才華,揭露問題的實質──伯樂不常有。安求其能千里也?之反詰,吐盡心中的憤懣與不平。

第三段盡數統治者的種種愚妄淺薄,令人切齒;進而引發感慨,揭示中心。其真無馬邪一問,如箭在弦上,蓄勢待發;其真不知馬也一答,如泰山壓頂,直搗黃龍。全文一氣呵成,酣暢淋漓。

四、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

韓愈雖因懷才不遇而憤懣不平,但他並不心灰意冷。雖然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行徑進行了揭露和控訴,但仍對他們寄以希望。請同學思考一下,在封建社會裏,韓愈的願望是否能實現?再聯繫當今社會,談一談我們應樹立怎樣的人才觀?怎樣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盡其才?

(小組討論,找出中心發言人課堂交流,不必統一結論,只要能談出想法,提高認識能力就可以了)

教師提示:

在封建社會裏,人才被埋沒的現象如同痼疾,是很難避免的,因而韓愈的希望更是難以實現。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封建社會的侷限性。當今社會是人才輩出的時代,主要是有了寬鬆的育人環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圖。

五、教師小結

韓愈的《馬說》因其筆勢犀利,表意懇切,文辭練達而傳誦於世。其思想內容對封建統治者敲響了警鐘,即使是在當今社會,也有其意義。更可讚歎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諫,自強不息。我們不僅要從他的文章學到知識,更應從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六、作業

1、默寫課文。

2、完成練習一、三。

3、運用託物寓意的寫法,寫一篇短文,表達對某一問題的認識。

《馬說》優秀教學設計 篇4

一、導入

1、導語:世人常常感嘆機遇不至,自己縱有經天緯地之才,卻難遇上一個欣賞自己的伯樂!於是,古之文人常抒發出不平之鳴,從屈原的《離騷》到李商隱“不問蒼生問鬼神”,直到韓俞的“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於是,歷史上演了一幕幕時常相似的畫片:千里馬“駢死於槽櫪之間”,不能不令後人爲之扼腕長嘆!

在唐風的天空裏,值得後人稱讚的還不只是韓愈的“伯樂”“千里馬”給人帶來的震撼,更在於他這種“以文爲詩”,詩文結合的寫作特點,在他的倡導下,極力反對六朝以來的駢體文風,而代以先秦兩漢散文的特色,爲中國文學發展帶來了震撼千年的影響,於是,一代大儒就在“古文運動”中誕生了;於是,在唐風宋韻中,又站立起了八個頂天立地的散文大豪!而韓愈,被列爲“唐宋八大家”之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馬說。

2、文體知識:

a,關於韓愈字、作品。

b,關於說,馬說,什麼意思?是馬要說話嗎?(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學過的還有《愛蓮說》,以後還會學《師說》、《捕蛇者說》

二、朗讀:

1、範讀。

2、又到了單獨吹竽的機會了,誰願意吹奏一段。

3、其他同學點評他吹的怎樣?優欠、有無問題。(調吹的準不,輕重緩急、情吹出來了嗎?)

三、疏通文意:

1、下面請同學這樣啊:對照註釋及資料,口頭翻譯,可以同學間交流,也可以和老師交流。

2、(--分鐘後):請同學們提出質疑不解處、困難處。例:策之、食之、鳴之(鳴叫它,對嗎)

3、老師也提幾個小問題來考考你:答案均板書在北側

(1)找出文中字形相同但意義不同的詞語,可以兩個人一塊兒找,比如“食”。明確:食(食不飽,力不足,吃;一食,吃一頓;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飼,喂)能(雖有千里之能,本領才能;不能通其意,能夠)策(執策而臨之,鞭子;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2)找出有幾個通假字:食通飼,見通現,邪通耶,祗通只,材通才。

(3)說說這三個之字的用法:策之、食之、鳴之(鳴叫它,對嗎)

(4)說說兩個其字的用法:其真無馬也?其真不知馬也。(其1表反問語氣,其2表感嘆語氣。幾位同學試讀。建議“其真不知馬也。”中的句號該爲感嘆號,哪一個好?給編輯部去一封信)

4、請一位同學通譯全文。

四、文中哪一句話可以作爲本文的中心?

明確:其真不知馬也。因爲缺少了伯樂的眼光,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世界上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如果沒有伯樂,千里馬將會——怎樣?被埋沒。

五、找出被埋沒的遭遇表現?例: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

六、不認識千里馬的人對千里馬發出了怎樣的感嘆呢?明確:曰,天下無馬!……更荒唐可悲的是,還拿着鞭子站在千里良駒面前說,天下無馬。作者發出了增樣的感慨呢?嗚呼……

七、作者僅僅是在寫千里馬的故事嗎?

強調:人的故事:《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795-800)。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儘管如此,他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後相繼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鬱鬱不樂,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板書:

千里馬—比喻—有才能的人

伯樂—比喻—識得人才的人

食馬者—比喻—埋沒、扼殺人才的人

託“其真不知馬也!”的故事—託物言志(或)—言“埋沒人才”的道理

總結:流露的是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和對封建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揭露和控訴。

八、拓展延伸

那麼,假如你將來也遭遇到懷才的情況,那麼你會認同以下哪一種情況呢?也可以談談這幾種情況以外的認識。

1、毛遂自薦,錐在囊中,脫穎而出

2、蘇秦,懸樑刺股,發奮再學

3、陶淵明,歸隱田園樂悠悠

4、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

5、諸葛亮,三顧茅廬方出山

6、姜子牙,垂釣等待,80歲遇文王

九、作業:背誦課文

結語:韓愈以良馬喻人才,寫自己生不逢時、知遇之難,今天,我們有幸生長於新時代,不愁沒有伯樂,只怕沒有真才。我希望你們就是一匹匹真正的未來的千里馬。能做到嗎?(能!大聲點,能!再來一遍,能!)

《馬說》優秀教學設計 篇5

1.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蘊含的寓意。

2.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及句式結構。

3.指導朗讀。

一、導入新課

在古代,由於受腐朽的選拔體制所約束,有許多人因才華得不到施展而寫下許多直抒胸臆的詩文,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其中最著名的一篇——《馬說》。

二、釋題及作者簡介

1.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寫法靈活,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近。

2.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有《昌黎先生文集》。

三、分析課文

1.教師範讀。

2.正音。

樂(祇()駢)槽櫪()辱(食()

食馬者策()見()邪()石()粟()

3.

(1)分析課文第一段。

提問:結合課文註解,翻譯第一段並找出難懂的詞語。

實詞:千里馬——日行千里的馬,本文指人才伯樂——擅長相馬之人,本文指識別人才的人辱——辱沒驕——一同槽流——喂牲口用的食器稱——著稱

虛詞:而——錶轉折,但是故——因此於——在之——結構助詞,的以——憑藉雖——即使。

教師翻譯(略)

提問:第一段文字說明了什麼?

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

提問:是不是世上先有伯樂,然後纔有千里馬呢?

是,強調伯樂能識馬,如果不被伯樂識別,千里馬就會被埋沒。

齊讀第一段。

(2)分析第二段。

提出重點字詞,疏通文意。

實詞:一食——吃一頓食馬者——通“飼”,喂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質外

見——表現在外面,“見”通“現”等——等同,一樣常——普通的

虛詞:或——有時其——代“千里馬”是——這種,作代詞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能夠千里之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夠安——怎麼

提問:第二段說明了什麼?

分析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進一步說明,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無法施展才華。

提問:文中哪些句子可以體現千里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女生齊讀第二段。

(3)分析第三段。

找出重點字詞,疏通文意。

實詞:策之——用鞭子打執策——馬鞭子道——方法,正確的方法。盡——竭盡材——通“才”,才能鳴——鳴叫通——通曉執——拿着臨——面對知——識別,瞭解

虛詞:策之——作代詞,代千里馬以——按照鳴之——助詞,無意義。

翻譯全段。

提問:第三段主要內容是什麼?

不是天下無千里馬,而是不識馬。

提問:本段中通過哪些語言來體現食馬者的淺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無馬”

提問:本段中哪句話點明瞭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這個結句,點明瞭中心。

散讀第三段。

(4)全班齊讀。

提問: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說“馬”嗎?

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狀作了揭露。

提問: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思想?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接心情。

提問:本文中“伯樂”“千里馬”各比喻了什麼樣的人?

伯樂即善於識別人才的統治者。千里馬即人才。

四、全班齊讀,並背誦

板書設計:

馬說

韓愈

論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遭遇(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主旨: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優秀教學設計 篇6

課文分析:《馬說》這篇文章採用託物寓意的寫法,通篇寫馬,實則寫人。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鍼砭和控訴;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文章對自己不着一字,憤懣不平之情和窮困潦倒之感卻充溢其中。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思想,領會文章的寓意。

3、瞭解作者及文體特徵。

(二)過程與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督促學生疏通詞句,翻譯課文,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認識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態,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恆,就能實現自己的宏圖大志。

二、重點、難點:

(一)重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

(二)難點

1、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2、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語言特點。

教學方法:

1、自主學習法。

2、誦讀品味法。

3、創造性學習法。

三、教學時數: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請看屏幕,屏幕上畫的是什麼?(馬),你們能列舉出有關馬的成語嗎?(學生列舉)那麼,我們把能日行千里的馬稱爲什麼呢?(千里馬)同學們聽說過“伯樂相馬”的故事嗎?

今天我們來學習《馬說》,相信在學完課文以後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有進一步的認識。(屏幕顯示課題)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

1、作者簡介。

2、寫作背景。

(屏幕顯示)韓愈初登仕途時,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請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門被守門人擋在門外。儘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後相繼依附於節度使董晉和張建封幕下,鬱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作《馬說》,發出“伯樂不常有”的感嘆。

3、文體簡介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說”的語言通常簡潔明瞭,寓意深刻;寫法較靈活,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通常彩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託物寓意”。“說”就是“談談”的意思,“馬說”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如:《愛蓮說》、《捕蛇者說》、《師說》就屬這一文體。

(三)朗讀教學

初讀課文,正音上口:教師配樂範讀全文(要求:明確讀音,停頓,語調);學生齊讀課文,瞭解全文大意。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以小組爲單位,互讀課文,對照註釋,大膽提出疑難問題,做出標記,準備在課堂提問。

(四)課文分析:

1、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一自然段。學生就第一自然段不理解的地方提問,教師解答疑問。

(2)解決重點字詞(屏幕顯示)。

(3)請同學翻譯第一自然段,概括段意: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4)思考鞏固:

①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與“千里馬”之間的關係的?

②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會有怎樣悲慘的遭遇呢?

(5)小結:文章一開篇就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見解,這就說明了千里馬對伯樂的依賴關係,即伯樂對千里馬有決定的作用。

因爲除伯樂以外沒有人能識別千里馬,既然如此,千里馬的命運就決定於是否有伯樂來發現它了,而實際的情形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所以千里馬的悲慘命運簡直就具有必然性了。

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一般水平的牧馬人,而且“祗辱於奴隸人之手”,受盡無知小人的氣,更令人悲憤的是,這些寶馬竟然成雙成對地死於槽櫪之間,其遭遇之不幸,結局之慘痛,真非筆墨所能形容,從字裏行間可見作者的痛惜之情。

2、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男同學朗讀第二自然段,以競賽的方式解決難字詞。

(2)請同學翻譯第二自然段,思考鞏固:

①“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②“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什麼?

③作者是怎樣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強烈的譴責的?

(3)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

(4)小結: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畫了“食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

作者先從千里馬的食量說起“一食或盡粟一石”,這是誇張的說法,但這正突出千里馬的食量大大超過普通馬,而這一點決非是那些“食馬者”所能知道的,他們只是按照普通馬的食量來餵養它,所以千里馬“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作者最後發出“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對“食馬者”的無知的憤怒譴責的感情發展到高潮。

3、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學朗讀第三自然段,請同學提出疑問,其它同學幫助解決。

(2)點明幾個重要的字詞的解釋:策、道、材、通、臨、其、邪。

(3)請同學翻譯這一自然段。

(4)思考鞏固:

①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②哪句表現“食馬者”以“知馬者”的身份嘆息的?

③文中哪句點明瞭全文的主旨?

(5)概括段意:對執策者的“不知馬”進行辛辣的嘲諷。

(6)小結: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畫執策者的形象,把“真無馬”與“真。

不知馬”對照起來,生動地提示了執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後又以“其真不知馬也”結住全文,更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4、歸納一詞多義及通假字現象(屏幕顯示)

(五)推究文理。

1、齊讀課文

2、理解文章結構:本文雖短,結構卻十分精巧。

作者先從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然後筆鋒一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從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和伯樂的依賴關係是如此密切,而伯樂卻不常有,千里馬被終身埋沒的命運也就不可避免了。

接下去,自然就寫到千里馬被埋沒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現的原因,對無知的“食馬者”發出強烈的譴責,進行了辛辣的嘲諷。

最後又對食馬者的無知進行痛斥,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屏幕顯示版書)

3、理解文章的深層寓意

提問: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明確:不是,“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比喻慧眼識才者;“食馬者”比喻愚妄無知的統治者。文章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表達作者強烈的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屏幕顯示版書)

(六)品味意境

1、文章連用了十一個“不”字,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明確:表達了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強烈不滿和譴責。

2、第一自然段都以“也”字作結,這三個“也”字所表達的語氣是否相同?

明確:第一個“也”流露出無限痛惜之情;第二個“也”表達了作者的憤怒譴責;第三個“也”是對“食馬者”的深刻諷刺。

(七)擴展延伸

有人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觀念是片面的,不能把發現千里馬的希望寄託在伯樂身上。伯樂難道就一定是公正、無私的嗎?如果你是千里馬,你會怎麼做?(同學們自由討論、發言)

(八)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學習了本篇課文,請你給韓愈寫一封信,談談你學完本文的感受。

《馬說》優秀教學設計 篇7

【教學思路】

1、知識教學點:

⑴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虛詞。

⑵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2、能力訓練點:

⑴訓練學生的口譯能力。

⑵訓練學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3、美育滲透點:

討論對人才的看法,樹立價值觀觀念,爭做“千里馬”。

【教學輔助】

多媒體課件製作、增加教學的直觀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設想】

1、鏈接教學,決不滿足於某一課的內容,提倡大容量,以本課內容爲核心,將課內、課外相結合,讓學生廣泛地閱讀;

2、初步的研究性教學,一課上完,不以解決了所有的問題爲滿足,而是重新提給學生新的問題。一課上完是終點,同時也是中國,是某個問題研究的起步。

3、主張“情氣說”,作者寫時以情使氣,以氣結句,我們讀時反過來由句尋氣,由氣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介紹作者、文體。

1、以“伯樂相馬”的故事導入。

2、作者介紹。

3、文體介紹:“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看法,寫法靈活,奇巧而言辨,與現代雜文大體相似

二、正音

學生聽課文朗讀,給生字注音,劃出通假字。

三、學生初讀課文,試領會課文內容

1、學生對照課文註釋小聲讀。

2、指名學生朗讀,要求讀得通順,語音正確,不讀破句。

3、針對學生朗讀情況,教師適當點撥。

4、學生齊讀。

四、疏通文意

1、學生自己按課下注釋嘗試翻譯。(翻譯採用分組“開火車”的方式,比如第一組,一人翻譯一短句,負責第一段。二組,負責第二段。三組負責第三段以達到比較大的活動面積)

2、教師評價,再讀課文

五、再讀課文,推究文理

1、教師提出討論題,學生分組討論。

⑴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之間的關係的?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⑵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如何?

──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⑶千里馬的才能爲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⑷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馬因肚飢而無法發揮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與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⑸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⑹文中的哪句話點明瞭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

2、學生交流討論結果,教師從旁指導。

3、在此基礎上,再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語氣、重音、停頓和速度得當。

⑴同桌間互相聽讀。

⑵指名學生朗讀。

⑶全班學生齊讀。

六、三讀課文,品味意境

1、簡介寫作背景,體會作者通過本文所表達的見解。

2、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無限痛惜;憤怒譴責;深刻嘲諷。

3、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千里馬比喻人才。

4、託物寓意”的寫法。

5、學生讀課文,要求讀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鏗鏘悅耳,抑揚頓挫,聲情並茂。

七、要求學生背誦全文

八、課堂練習及中考鏈接

九、課外閱讀

十、遷移討論

以我們學過的文言文爲依託,引經據典,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地談一談“人才應該具有哪些的素質”

十一、佈置作業

《馬說》優秀教學設計 篇8

知識教學點

1、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虛詞,能夠疏通文意。

2、瞭解作者,理解託物寓意的寫法,體會作者的情感。

能力訓練點

1、反覆誦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句讀、注意節奏。

2、訓練學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情感滲透點:

背誦課文。學會推銷自己,展示才能,樹立正確的人才觀,爲社會做貢獻。

教學過程

一、導入。介紹作者、文體

1、以伯樂相馬導入。(幻燈片展示)同學們知道“伯樂相馬”的故事嗎?(教師簡單講故事)

2、作者介紹。古往今來寫馬的文章中,以韓愈的《馬說》最爲著名。韓愈:字退之……(幻燈片)

3、文體介紹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看法,寫法靈活,奇巧而言辨,與現代雜文大體相似

幻燈片展示

二、朗讀時刻(讀準字音,讀出句讀,讀準節奏,讀得流暢,讀懂情感)

1、學生讀,找出錯誤,結合意思簡單講(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給學生兩分鐘時間按照課下注釋注音,點學生讀課文,有錯誤的地方大家喊停,講解後換人讀)

祗駢槽櫪一食或盡粟一石邪通耶食馬者(幻燈片顯示注音)

2、學生初讀,領會課文內容,讀出情感。

三、疏通文意

學生自己按課下注釋嘗試翻譯,遇到問題就提出來,先看有沒有程度較高的同學能幫助解決,若沒有,則老師講解;

處理完字詞後,給兩分鐘時間重新梳理課文。然後翻譯;

翻譯採用分組翻譯,課堂展示的方式,提高課堂實效;

完成後,教師評價,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完成課堂檢測。

可能遇到的字詞障礙

馬之千里者(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語後置的標誌)是馬也(是,這也,表判斷)才美(才華和美好的素質)鳴之(之,語助詞,延長音節同《狼》久之)其

四、鏈接寫作背景,思讀品讀課文。

1、“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分別比喻什麼?

2、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來寄託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本文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結合文中具體句子進行說明。

明確學生組內討論課堂展示分享後,教師幻燈片展示。

五、古爲今用

質疑:“千里馬的命運”在現實生活中是否存在嗎?請同學們結合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

六、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

3、請你運用託物寓意的手法,選擇一個事物,表達自己的某種感情。

七、板書設計

千里馬人才

伯樂能識人才的統治者(賢明的君主)

食馬者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

託物寓意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馬說》優秀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詞義;

2、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會文章寓意。

【教學重、難點】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詞義;

2、瞭解文章託物寓意的表現手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請學生說說有關“馬”的成語。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人,姓孫名陽。據說,有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它用力掙扎,汗水淋漓,還是拉不上車去。伯樂見了,就趕緊挽住千里馬,淚流滿面,並脫下自己的衣服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低下頭吐氣,又擡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學習《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有進一步的認識。《馬說》是通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議論文體。“說”是“談論”的意思。

二、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

2、字詞學習:祗(zhǐ) 駢(pián)

3、學生齊讀課文。

三、翻譯理解

1、學生自學,劃出疑難點;

2、全班交流:

⑴ 重點詞: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駢:並列,一同。

是:這。

能:才能。

見:通“現”,表現。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麼能

臨:面對。

⑵ 一詞多義:

雖: A、故雖有名馬: 即使。 B、雖有千里之能:雖然。

以: A、不以千里稱也: 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食: A、食之不能盡其材: 通“飼”,喂。 B、食不飽: 吃。

其: A、其真無馬邪: 難道。 B、其真不知馬也:指代他們。C、食之不能盡其材: 指代千里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執策而臨之: 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夠。 B、雖有千里之能: 才能。

四、課堂小結

翻譯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實,做到“信、達、雅”這三字訣。而且,必須大聲朗讀,投入感情地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誦下來,並且領會文章的要旨,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也。

五、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語文作業本》基礎部分;

3、課外查找有關韓愈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指名背誦課文;

2、翻譯重點字、詞(見前一課時)。

二、探討質疑

1、千里馬指什麼?伯樂又指什麼?

“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比喻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馬的,但有的千里馬能被發現,原因是什麼?而有的千里馬卻被埋沒、被摧殘,原因又是什麼?

前者因爲“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後者因爲“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寄託了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諷刺、控訴。

三、拓展探究

1、文章爲何提出“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這一問題?

如果沒有伯樂,即使有千里馬,也不可避免終身被埋沒、被摧殘的命運,其價值就無從體現。這樣闡述,突出了伯樂的重要性,即突出了發現人才、賞識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貫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麼?

“其真不知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樂”的出現,被人發掘了才真正成爲人才,那麼,我們當今社會又應該具有怎樣的人才觀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樣等待別人去發現,抑或是怎樣呢?

(學生自主發言,言之有理即可)

四、總結全文

本文運用託物寓意的寫作手法,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作業本》練習。

3、閱讀《驥伏鹽車》,回答文後題目:

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潰,漉汁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伯樂遭之,下車攀而哭之,解紵衣以冪之。驥於是俛而噴,仰而鳴,聲達於天,若出金石聲者,何也?彼見伯樂之知己也。

(節選自《戰國策、楚策四》)

⑴ 千里馬受到怎樣的不公對待?

⑵ 千里馬爲什麼“俛而噴,仰而鳴,聲達於天,若出金石聲者”?

⑶ 文中表現出伯樂怎樣的思想性格?

《馬說》優秀教學設計 篇10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馬說》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第五單元的第三篇課文。該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於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作者出登仕途 ,很不得意,心情鬱郁,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本文正是以良馬喻英雄,謂英雄豪傑只有遇到伯樂,纔可發揮才幹,否則很可能遭埋沒,極寫知遇之難 ,寓意委曲深致,文氣矯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勢。全文寄託了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並對統治者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國古代文人用文字來書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使學生了解作者韓愈懷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的主題。

3、明確文章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培養學生對人才的認識。

瞭解託物寓意的寫法,領悟作者飽滿於字裏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是本課學習的重點。聯繫作者的生活經歷,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學習的難點。

【教學方法設計】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爲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我加強了課文的朗讀環節,以語氣作爲切入點,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方法,帶動學生體會文章字裏行間蘊含的強烈憤懣不平的感情。

加強積累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環節,所以我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採用了開放式討論法、提問法、練習法等等教學方法鞏固學生的文學積累。

【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於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爲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爲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夥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走進韓愈的生活經歷,理解有才之人懷才不遇的痛苦,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擡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由《神鵰俠侶》中楊過遇小黃馬的經歷導入。

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課文理解營造一個情感氛圍。

二、誦讀感知

1、聽課文錄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頓節奏和重音。

2、領讀,由教師帶領全班學生一句一句的讀,體會文中11個“不”字的語氣。

3、學生對照課文註釋小聲讀,體會句中關鍵字詞表達的感情。

4、男女同學各一名代表朗讀,針對學生朗讀情況,學生自評,教師適當點撥。

教師提出討論題:爲什麼韓愈會在文章中流露出這樣強烈的憤懣不平之情?提示學生;聯繫韓愈的`生活經歷。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容強調作者25歲已高中進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懷才不遇的經歷。從而明確文章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

5、細讀第三段,體會“天下無馬”、“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的語氣。 讓學生理解有才之人懷才不遇的痛苦,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體會到明君對人才的重要性。

6、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韓愈,齊讀全文。

本設計力求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體現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理念。通過多層次誦讀,師生共同研討部分句段的朗讀技巧。領悟作者飽滿於字裏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三、積累提升

1、譯讀積累:分小組合作串譯課文,藉助工具書和註釋,獨立圈點總結出文中的重點詞句。教師提示學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這個環節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學法,能使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課堂上來,成爲課堂的主角

2、交流探究:每組派出代表,或翻譯全文,或交流重點詞句,或提出質疑。 解詞練習,教師提出:故、或、雖。以前在何處學習過?

3、背誦積累:

4、知識遷移:

⑴ 以“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有太多的中國文人有這樣的遭遇了。”爲開頭寫一段話,融進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們表現這種情感的文句詩句。

⑵ 討論:當今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

這個環節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加深學生對於中國古代文人懷才不遇整體印象,認識到這是個時代的悲劇。然後再聯繫到今天的生活,拓寬其對人才的認識。更好的達到本文的情感目標。

四、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懷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寫了些什麼作品?

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麼內容?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結果,寫成一篇小短文,下節課交流。

(識別人才的人)伯樂不常有 ──不以千里稱也 (痛惜)

(埋沒人才的人)食馬者不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憤怒)

(有才能的人 )其真無馬也邪 ──其真不知馬也 (嘲諷)

託物言志

《馬說》優秀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瞭解“說”這種文體的特點,分辨其中的議論和記敘。

2.理解“千里馬”、“伯樂”、“奴隸人”的深層含義。

教學重、難點

1.積累相關的文言詞語,瞭解某些相關句式的特點。

2.如何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千里馬”、“伯樂”“奴隸人”的深層含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通過講述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導入本課。

二、介紹“說”這種文體及講解題目。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常用華麗的言辭來陳述作者對某事某物的見解,與現在的雜文相似。“說”爲“談談”之意,“馬說”即爲“談談千里馬”。

三、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韓愈:字退之,河陽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著有《昌黎先生集》,他被列爲“唐宋八大家之首”。引導學生回憶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曾鞏、王安石、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

2.寫作背景:這篇《馬說》大約作於韓愈初登仕途,那時的他血氣方剛,有着遠大的政治抱負。他曾三次上書當朝的宰相,要求提拔。但很不幸,他的政見均未被採納。之後,他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的幕下,始終鬱郁不得志。加上當時政治黑暗,奸佞當權,有才幹的人不受重用。所以,韓愈大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四、老師朗讀課文,學生注意以下字的讀音及節奏。

1.字:駢pián,槽cáo,櫪1ì,才美不外見xiàn,邪yé

2.節奏: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3.學生疏通課文。

五、翻譯課文

1.指出譯文時需要注意的字、詞的翻譯(採用對比法)。

2.學生討論,自主翻譯課文。

3.熟讀課文,疏通脈絡。

六、問題探究

託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在瞭解了本文大意後,結合寫作背景,思考“千里馬”、“伯樂”、“奴隸人”的比喻含義。

明確:“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人,“奴隸人”比喻壓制、摧殘、扼殺人才的當政者。

七、拓展延伸

電影《天下無賊》中小偷的頭領黎叔有這樣一句經典的臺詞:“21世紀什麼最寶貴?人才!”學了本文後,大家覺得在韓愈那個時代什麼最寶貴?(伯樂,即善於識別人才的人)假設你是一個有知識、有才幹的人,那麼你要怎樣做才能免遭被埋沒的命運呢?

(此題是一道開放性的思考題,沒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學生能自圓其說、言之成理即可。)

參考觀點:假如我是一個有才能的人,我會充滿自信,積極爲自己創造施展才華的機會。雖然偶爾也會碰壁,但一定要有樂觀的心態,不氣不餒,即使官位低也要飽含熱情造福一方人民,而不是怨天尤人。

八、板書設計

馬說 韓愈

(一)

論述中心: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命運: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遭遇: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結論:其真不知馬也

(二)

“伯樂”、“千里馬”、“奴隸人”的深層含義

九、小結

韓愈以良馬喻人才,寫自己的知遇之難,是因爲他生不逢時。我們有幸生活于思想開放、有言論自由的新時代,可以做到人盡其才。那麼我希望大家能夠發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言,“天馬行空任我行”的壯語。同學們,莫愁前路無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肯努力,若干年後的某一天,你們一定會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說;“天下誰人不識我!”

十、作業佈置

1.生字及其注音、重點詞語及其解釋各3遍。

2.假如你是文中的前裏馬,你會對食馬者說些什麼呢?請寫在日記本上。

《馬說》優秀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的】

1、 熟讀課文,理清思路。

2、 理解課文所蘊含的寓意。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好!我來自榕江一所農村初中,很高興能與同學們共度一段愉快的學習之旅。雖然樂裏到凱里只有100多公里,但如果要騎馬來這兒,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咱們今天就來共同學習一篇關於“馬”的文章吧。請翻開書第174頁《馬說》。(大屏幕顯示)

二、釋題及作者簡介

1、“說”,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跟現在的雜文相似。課題可簡單地理解爲“說馬”。(大屏幕顯示)

2、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散文尤爲著名,爲“唐宋八大家”之首。他29歲才初登仕途,但爲官路上受挫頗多,懷才不遇的思想極爲強烈。(大屏幕顯示)

三、研讀課文

1、教師範讀(目的是讓學生感受語氣,初步感知大意。)

2、學生齊讀(目是讓學生熟悉文句,進一步感知大意。)

3、學生思讀,討論理解

⑴ 教師引語及提問:同學們以同桌爲小組,結合課文註釋讀課文理解文意,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出觀點,看哪小組同學完成得又快又準確?(巡視備問)。(大屏幕顯示)

明確:作者在課文第一段首先提出論題: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接着提出自己觀點:因“伯樂不常有”,“雖有名馬”卻“不以千里稱也”是不可避免的。(即“千里馬”常被埋沒。)

⑵ 教師引語及提問:同學們說說論題中“伯樂”與“千里馬”是什麼關係?

明確:“伯樂”決定着“千里馬”的命運, “千里馬”依靠 “伯樂”生存。

⑶ 教師引語及提問:明白了論題中兩者的關係,也找到了作者的觀點,同學們繼續以同桌爲小組讀課文第二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樣論述自己的觀點的?

明確:作者舉例論述了“千里馬”被埋沒。作者認爲,“千里馬”沒能表現出日行千里的才能,原因在於“食馬者”不知馬,因爲他只用對待普通馬的方式餵養千里馬,千里馬因“食不飽,力不足”,才能才被埋沒。由此可知,“食馬者”平庸淺薄。流露出作者的譴責之意。

⑷ 教師引語及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明白了“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食馬者”的無知。現在,我們把第三段齊讀一遍,想一想,作者又作了怎樣的論述?

明確:作者在這一段還是繼續寫了“食馬者”不知馬的表現,而且還刻畫了一個特寫鏡頭──“食馬者”“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更進一步地指出:“千里馬”被埋沒是由“食馬者”的不知馬造成的。在這個鏡頭中,我們可以看到,“食馬者”的不知馬簡直到了讓人難以接受的地步,他不只平庸淺薄,還狂妄無恥!作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於是發出質問:“其真無馬邪?”同時還作了肯定的回答:“其真不知馬也。”表達了作者對“食馬者”“不知馬”的強烈憤慨。

⑸ 教師引語及提問:第二、三段都是論述“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由“食馬者”“不知馬”造成的,這些內容是否重複了?

明確:沒有。第二段是從千里馬的角度論述的,而第三段是從“食馬者”的角度論述的。

⑹ 教師引語及提問:誰能說說課文的思路是怎樣的?

明確:先提出觀點,“千里馬”常“不以千里稱也”,指出其命運的悲哀;接着從從千里馬的角度論述的“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由“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最後,又從“食馬者”的角度論述“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同時,斥責了食馬者的愚妄,並以“其真不知馬也”歸結全文主旨,表達了作者對“食馬者”“不知馬”的強烈憤慨。

4、學生齊讀

目的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綜合理解

討論理解下列問題:

1、課文通篇不離千里馬,是否只是就“馬”說“馬”?(大屏幕顯示)

明確:不是。文章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的現象,揭露了埋沒人才的社會現狀。

2、文中“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比喻什麼樣的人?

明確:“伯樂”比喻善於發現人才的賢士,“千里馬”比喻人才,“食馬者”比喻摧殘人才愚妄淺薄的統治者。

3、本文通過千里馬的遭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大屏幕顯示)

五、明確:

本文通過千里馬的遭遇,闡述了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摧殘的原因,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強烈憤慨和懷才不遇的思想。

六、課堂收束

由於時間關係,我們今天的學習之旅只能到此爲止了,請同學們利用課外時間把這篇課文背誦下來。在這即將分別的時刻,我祝願大家,在未來的學習中收穫多多、快樂多多!

《馬說》優秀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積累與“馬”有關的成語、諺語及典故,從而激發學習本文的興趣。

2、在反覆朗讀、誦讀中,初步感知文意,感悟文章所蘊含的寓意。

3、積累並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作用(用法)。

【教學重、難點】

反覆誦讀,藉助註釋及老師的指導,讀懂課文,初步感知文章寓意。

積累文言實詞,虛詞,體會其意義及作用。

【教學方法】

反覆朗讀、自主探討、教師引導。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由題目的“馬”導入。

⑴ 與“馬”有關的成語:“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走馬觀花,心轅意馬,青梅竹馬,馬到成功,萬馬奔騰,龍馬精神,汗馬功勞,懸崖勒馬,馬不停蹄,千軍萬馬,老馬識途,人仰馬翻”。

⑵ 諺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日久見人心,路遙知馬力”。

⑶ 典故:“指鹿爲馬”,“拍馬屁”,“露馬腳”,“馬虎”(老師補充)

2、“說”古代的一種文體,相當於現代的雜文,用以陳述作者社會上某些問題的看法,寫法靈活,屬議論文體。

二、作者簡介

韓愈,字退之,也稱韓昌黎,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因反對六朝以來的駢文華麗空洞的文風,推行“古文運動”,提倡文學改革,其散文風格遒勁有力,被推爲“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雖然才華橫溢,但在仕途坎坷,多次自薦屢遭拒絕,後又遭貶謫,使其有懷才不遇之感,爲此寫了“馬說”,我們看本文作者多反映了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問題,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事情?

三、反覆朗讀整體感知

1、點讀(2人),其他人評價(從字音、停頓上)

2、自由朗讀整體把握。

3、完整點讀。

4、集體朗讀。

四、疏通文章,初步感知

1、結合注意,疏通文意。注:邊疏通邊注意文言實詞、虛詞。

2、學生質疑,師生合作釋疑。

3、教師與學生合作,重點理出“其”“而”“之”的用法。

⑴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已學過的文章中,“其”“而”“之”的用法

錶轉折:“而山不加增”

而 表修飾:“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並列:“黑質而白章”

承接:“何苦而不平”

代詞,懼其不已也。 代詞:鄰人京城氏之孀妻

其 之 助詞:相當於“的”

加強語氣:其若土石何? 用在主謂之間無意義,醫之好治以及爲功

⑵ 概括本文中“其”“而”“之”的用法。

五、主題探討

1、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但作者只是爲了寫“馬”嗎?他的目的是什麼?以馬喻人。

2、討論:千里馬,喻指誰?伯樂喻指誰?

3、討論:本文借千里馬的遭遇表達了韓愈怎樣的思想感情?

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懣的心情。

六、作業佈置

1、熟讀背誦。

2、分析本文從哪幾個方面寫“千里馬”的遭遇?

3、思考與練習二

《馬說》優秀教學設計 篇14

一、導入

講述《伯樂相馬》的故事。

這匹千里馬最終得到了伯樂的賞識,但是不是所有的千里馬都能被賞識,被重用呢?

學了韓愈的《馬說》,我們就知道了。

二、簡介作者、寫作背景及解題

1、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朝著名文學家,自退之,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河南河陽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寫作背景

《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也就是中唐時期。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韓愈本人的遭遇也是這樣,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毛遂自薦,可惜不得重用。儘管如此,他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但始終鬱郁不得志,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3、解題

請同學們看看標題,我們以前有學過與《馬說》這個標題相類似的文章嗎?(《愛蓮說》、《師說》)。

誰來說說“說”是什麼意思?

生:“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與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三、初讀課文

要求讀得流暢,注意語氣、重音和停頓,在朗讀中感知課文,

1、學生範讀(注意讀準字音)

2、自由朗誦,互讀(同桌之間互讀,指出彼此的好與不足)

3、老師範讀(注意有感情地朗讀)

4、全班齊讀

四、感知課文內容

1、結合註釋、工具書,小組之間討論,共同翻譯。

2、分小組比賽,誰能提出問題把對方難倒?(就自己不理解的或認爲重要的問題來提問)

3、派代表來翻譯課文,其他同學指出翻譯不足的地方,並補充。

五、研讀課文,品味意境

1、小組討論以下五個問題(男女生展開競賽)

①千里馬與伯樂的關係是怎樣的?(用原文回答)

②千里馬是客觀存在的,爲什麼作者要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③“食馬者”是怎樣對待馬的?(用原文回答)

④“食馬者”這樣對待千里馬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用原文回答)

⑤“食馬者”這樣對待千里馬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用原文回答)

哪一句點明瞭文章的中心?

(老師讀題,板書:伯樂、千里馬、食馬者)

明確:

①“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②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的馬來說,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羣中識別出來,只是一般的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那就等於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裏,識馬就成爲前提了。因此,伯樂對千里馬有決定性的作用。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不知馬也”

2、小結

文章到最後,作者對“食馬者”的無知的憤怒譴責的感情發展到了高潮,正是這些不知馬者、食馬者的愚昧無知,才造成了千里馬被埋沒。

六、明確文章的中心思想

1、結合寫作背景思考: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明確: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

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人。

千里馬比喻人才。

2、全文寄託着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3、揭示“託物寓意”的寫法

明確:本文論述的是識別人才的問題,但通篇沒有一句話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認爲對有才能的人必須尊之以高爵,養之以厚祿,任之以重任,這樣他們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幹,他的這些主張,是通過對千里馬的“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的境遇的描敘表現出來的,這種寫法就叫託物寓意。(板書:託物寓意)

七、拓展延伸

討論:在韓愈那個時代,沒有伯樂,那我們這個時代呢?有沒有這種現象?假如你是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該怎麼辦?

明確:對自己充滿信心;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不放過任何機會,並創造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

八、佈置作業

背誦課文,並給韓愈寫一封信,撫慰他懷才不遇,憤懣難平的心情。

九、板書設計

馬說

韓愈

託伯樂

物千里馬

寓食馬者

《馬說》優秀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1、瞭解韓愈的生平及其主要成就。

2、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牢記“說”的文體知識。

3、體會作者所抒發的懷才不遇、有志難伸的知識分子的憤懣和不平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研(獨立)――初次解讀

(一)背景導入:《馬說》大約作於貞元11-16年間(795-800),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在想求擢用,但“志不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儘管如此,它仍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後相繼依附於宣武節度使和武寧節度使幕下,鬱鬱不樂。所以,常常有懷才不遇的感嘆。在這種情況下,韓愈寫下了《馬說》,由此,我們可以推斷,此文表達的是韓愈什麼樣的情感?――一種懷才不遇的憤慨之情。

(二)對比導入:投影1:劉翔跨欄照片

劉翔是中國運動員的驕傲,他在雅典奧運會上以12秒91的成績平了世界記錄,取得男子110米欄冠軍,書寫了中國田徑新的歷史,除了個人努力以外,還要靠什麼?

教師引導:從兒時的矮小瘦弱,到如今的身高臂長,從平庸的跳高選手到奧運會冠軍,年輕的劉翔,早已習慣了鮮花和掌聲,但在劉翔的背後,有那麼一位默默無聞的教練孫海平。連劉翔自己也說過:“除了自己的天賦外,師傅有很大的功勞。”孫海平就是能識劉翔這匹“千里馬”的“伯樂”。今天,我們就要學習一篇有關伯樂和千里馬的文章,唐代文學家韓愈的《馬說》。

(三)疏通文字:

1、解詞

(1)、解釋下列劃橫線的詞語

然後有千里馬 而伯樂不常有

故雖有名馬 駢死於槽櫪之間

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

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才美不外見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交流答案,教師適時對文中的古今異義“、詞類活用 “千里”、通假字“見”“材”“食”“邪”和等加以總結

總結明確:

通假字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飼”,sì喂。

不能盡其材 “材”同“才”,cái才能。

其真無馬邪 “邪”同“耶”,yé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才美不外見 “見”同“現”,xiàn表現,顯現。

詞類活用

雖有千里之能“千里”,名詞活用爲動詞,日行千里。“駢”“盡”

古今異義

然後 故 雖 稱 等 安 策 道 通 臨 是 或

一詞多義

“食”“以”“雖”“其”“而”“之”“策”

虛詞

而 之 其 以 也

特殊句式

倒裝句 :

①定語後置:“馬之千里者”即“千里馬”。

②副語前置:“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即“欲與常馬等且不可得”。

介賓短語的用法: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駢死<於槽櫪之間>

③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省略句:

①(人)策之不以其道

②(人)食之不能盡其材

2、釋義

挑出本文重要句式進行翻譯,形式有三種:

(1)、給出原句,要求動筆翻譯並覈對答案講解翻譯要點。

(2)、給出譯句,要求對照譯句默寫出原句。比照原文後明確字詞要點。

(3)、給出原句和不嚴謹的譯句,要求找茬評分。通過這種形式強化記憶句中重要字詞和句法。

3、自讀會意

學生兩人一組,一人讀原文,一人說譯文後互換任務。

(三)走近作者,通讀文本。

1.韓愈簡介:韓愈(768-824),唐朝河南人,郡望昌黎,所以,後人稱“韓昌黎”。三歲而孤,勤奮苦學。24歲中進士後爲官,官至吏部侍郎。爲官的生涯中因爲民說話指斥朝廷和諫唐憲宗迎佛骨而兩度貶官。因晚年任吏部侍郎,卒諡“文”,所以,後世又稱他爲“韓吏部”和“韓文公”。

文學上:與柳宗元共同倡導古文運動,開啓了一代文風,所以後世將他和柳宗元並稱爲“韓柳”。

詩與孟郊齊名。散文內容複雜豐富,形式多樣,達到了思想、藝術完整的統一。著名的詩有《早春》等,著名的散文有《馬說》《師說》《進學解》等。韓愈的作品都收錄在《昌黎先生集》中。

後世評價: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首。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

名言:業精於勤荒於嬉

2. 瞭解“說”的文體:

①以前我們學過周敦頤的《愛蓮說》,還記得“說”這種文體嗎?請同學們說一說。

――“說”是古代一種文體,既可以說明事物又可以發表言論,還可以敘事抒情,但都是爲了闡明一種道理。所以,由此可見,“說”在內容上偏重於議論,類似於現在的議論文。

②《愛蓮說》題目的含義是“談談關於對蓮花喜好的問題”,那麼《馬說》該怎樣翻譯呢?試着藉助本文的寫作背景來談談。

――表面意思是“談談關於如何發現千里馬的問題”。深層含義是“談談關於發現人才任用人才的問題”。

3.通讀文本

1、正字音:駢死、槽櫪

2、明停頓

(1)、明停頓的要求:

文言文領字或領詞之後有個短暫的停頓,可以用音調的延長讀出停頓。如:然後/有千里馬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等

段與段之間停頓時間要稍長,文言文的詞尾“也”“邪”等虛詞要延長聲調讀。

其他根據句意稍作停頓讀,不要將意思讀破。

(2)、學生嘗試劃出文中的停頓並嘗試自由朗讀

二、演(合作)――初次體驗

(一)確立表演點:

1.辱於奴隸人之手,重在表現“辱”(一辱在“策之”,二辱在“飼之”,三辱在“鳴之”,四辱在“臨之”。身體之辱,心靈之辱,能力之辱)。

2.駢死於槽櫪之間。

3.作者的憤慨:其真不知馬也!

(二)自由合作表演。

三、評(合作)――二次解讀

(一)藉助“評”品味出文本的主旨和細節。

1.評出千里馬的內心世界:

策無道――痛

辱 食不飽――苦 駢死

鳴不通――冤

執策臨之――悲

2.評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伯樂不常有━━ 不以千里稱也 (痛惜)┑ 託

│ │ 物

馬說 ┝食馬者不知━━ 安求其能千里 (憤怒)┥

│ │ 寓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嘲諷)┙ 意

3.評出文章的角色的象徵意義和文本主旨。

物象 象徵義

千里馬 ―― 懷才不遇的人才

伯樂 ―― 賞識人才的人 情感:懷才不遇的憤懣

食馬者 ―― 埋沒人才的人/統治者

常馬 ―― 庸才

(二)評出表演傑出小組和三類傑出個人(語言設計傑出個人、情態設計傑出個人、情節設計傑出個人)。

(三)確立示範表演組。

四、誦(獨立中合作)――二次體驗

(一)音頻朗讀示範或教師範讀

(二)比賽讀: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爲單位進行比賽讀,教師在學生的朗讀過程中強化重要字詞的讀音並點評停頓。

(三)自由誦讀,嘗試背誦。

(四)朗誦式背誦和計時背誦。

五、結(合作中獨立)――三次解讀

(一)主旨所在:首句議論和末句抒情。共2句。

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

伯樂: 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文中洋溢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暗示出明君對人才的重要性。

(二)表現力所在:內容對比(千里馬與常馬);排比反問設問修辭;漫畫描摹(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六、悟(獨立中合作)――生活延伸

討論:作者認爲,自己是個人才,只是缺少伯樂的發現。其實封建社會不知道埋沒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寫出民苦“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的(柳宗元);與民同樂的太守(歐陽修);還有李白、蘇軾、王維……這些都已成爲了歷史。那麼,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你是怎麼看待伯樂的作用呢?

1、伯樂的作用很重要,但並不起決定作用。

2、是金子總會發光,關鍵在於你是不是真金。

3、不是說能日行千里的馬纔是好馬,能拉車耕地的馬只要不偷懶也應該算是好馬。

4、既要努力學習、努力工作,擁有真本領,又要積極尋找機會,尋找伯樂,大膽展示自己的才華

(可聯繫實際來談,如飛人劉翔和教練孫海平。一代影后章子怡和張藝謀等)

七、練(獨立)――全面檢測

一、自主練習

⒈、給加點字注音。

駢死( ) 槽櫪( )( )

粟( ) 外見( )

食馬( ) 祗( )

⒉、解釋下列加點字的含義。

①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

②駢死於槽櫪之間( )( )

③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

⒊、填空。

①韓愈,字 , 代著名 家,他的著作收在《 》裏。

②本文中韓愈說明庸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的句子是: , , 。

二、閱讀延伸

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本文中有五個"也"字,請對其所表達的語氣分別作出解說。

2.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一食或盡粟一石( )

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③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並寫出它的本字和意義。

①才美不外見

通 含義:

②食之不能盡其材

通 含義:

通 含義:

③其真無馬邪

通 含義:

4.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其真無馬邪?

5.給下列句中加點的"食"字注音並釋義。

①一食或盡粟一石( )( )

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 )

③食不飽,力不足。( )( )

④食之不能盡其材。( )( )

6.歸納第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

7.第二段文字中運用的修辭手法有哪些?起什麼作用?

8.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說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馬說》優秀教學設計 篇16

教材分析:

《馬說》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第23課的自讀課文。本文是一篇精彩的論說文,運用託物寓意的寫法,形象的寫出了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揭示了伯樂不識馬的根本原因。與其說是寫千里馬的遭遇,不如說是寫人才的遭遇,表達作者了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對封建統治者進行了無情的控訴。

根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和初中文言文教學大綱的要求,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達到能疏通文言字詞理解課文大意的目的。我設置了以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藉助工具書自主翻譯,感知課文大意。

2,反覆誦讀、培養語感,能熟讀成誦。

3,會記筆記積累詞彙,瞭解文體把握託物寓意寫法。

4,感受千里馬的遭遇,深刻理解課文含義。

教學重點:積累文言詞彙,熟練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掌握託物寓意寫法,理解伯樂千里馬所象徵的含義。

學情分析:

農村中學的初二學生雖然接觸了文言文,但基礎薄弱,還沒有學會積累文言字詞的習慣,很難順利的翻譯一篇文言文。所以,繼續加強文言字詞的基礎教學仍是初中文言文教學的重點,因爲文言字詞是讀懂讀通文言文的基礎之基礎。鑑於此,我採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教學方法:

爲了達成目標,確定本課的教學方法。

1,文本賞讀法:學生誦讀,教師範讀,通過文本解讀文意。

2,問題探究法:教師引導,學生體悟,通過文意理解內涵。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法。

教學課時:兩課時,第一節是自主學習課,學生提前預習爲主;第二節是合作探究課,師生互動共同探究完成。

教學過程:

導入以設置懸念激發興趣切入,問一個適合學生切身利益的問題,吊起學生的胃口,驅動學生髮自內心的學習。都說21世紀,是競爭人才的世紀。那麼請問什麼是人才?如何成爲人才?這些都是我們同學需要思考的問題,爲自己早日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做準備。爲解開這個千古之謎,就讓我們懷着虔誠的心,打開課本向韓愈索解吧!

接下來,我將發揮班班通的優勢,運用多媒體展示演示文稿出示預習提示,快速高效的告訴學生文明接下來要幹什麼怎麼幹?這節省了時間,更是把寶貴的時間還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

任務1:尋找《伯樂相馬》、《毛遂自薦》等或者與人才悲慘遭遇有關的故事。一方面運用故事熱身,貼近文本,爲深度理解文本內涵做鋪墊;一方面是讓學生積累人文知識,活躍思維,充實大腦,激發興趣。

任務2:展示預習提示,指導學生如何預習,怎樣去疏通文意,把握文言文知識點,達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效果。

★瞭解作者作品、背景及說這種文體。

★你認爲文中有哪些字的讀音需要掌握?

★朗讀中哪些句子的節奏需要注意?並說處例句。(演示文稿)

★你認爲文中哪些詞的意思需要掌握?

★你積累了哪些一詞多義的詞?並說出例句。(出演示文稿)

★你又積累了哪些通假字?並說處例句。(演示文稿)

★你認爲文中哪些句子的翻譯需要注意?

如果時間允許,我還將這些知識點作爲搶答題,讓同學們快速搶答,或者分組比賽,看哪一組的答案回答得又快又好,一切都用電子文稿演示。這就是利用班班通網絡技術爲語文學科重點內容的服務,高效的達成目標,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中,感受到方法的重要,學會方法,培養了動手能力,提高了語文素養。爲下一節課的深刻理解文本內涵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是第一節課的自主學習課,第二節課是合作探究課,將採用朗讀法和問題探究法,達成對課文的深刻理解。朗讀法是培養學生的語感,爲熟讀成誦和深刻理解課文搭橋鋪路。問題探究法還是用班班通的展示準備好的演示文稿,學生快速瀏覽問題,然後儘可能多的留有時間充分思考問題。問題設置層層推進,步步緊逼,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體現邏輯演繹的精神,以高度的榜樣示範,以有別於學生所熟悉的教輔資料,來組織教學,像磁鐵一樣吸引學生。讓學生陷入思維的泥沼欲罷不能。問題如下:

1,既然是議論文,那麼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點撥此問的目的也就是問伯樂與千里馬的關係?)

2,當時的千里馬有什麼遭遇,或者說當時的社會現象是什麼?

3,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

4,由於食馬者不知馬,直接導致了馬的什麼後果?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5,哪些句子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傾向?

6,作者的結論也即本文的主旨是哪一句?

7,作者僅僅是寫千里馬嗎?他們分別象徵什麼?這是一種什麼寫法?

合作探究中,我將慢慢引導,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東西來點撥來啓發,慢慢展示課件,用圖片,用聲音,用光電來複圓情景。既觸及學生自身的關於人才觀問題的理解,又活躍了課堂。最主要的是達成了對課文託物寓意的理解,明白千里馬暗喻人才,伯樂象徵識別人才的人,深刻理解了作者那對封建統治階級的憎恨和控訴。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