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

本文已影響 1.31W人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1

單元歸屬

一、單元形式

編排本書的單元佈局改變了以往按文體安排單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課程的不再強調語文的文體知識的要求,更加註重學生的人文體驗。以下是單元安排:

第一單元:人與自我之一(家庭親情)第二單元:人與自我之二(學習體驗)第三單元:人與自然之一(自然美景)第四單元:人與自然之二(理想信念)第五單元:人與社會之一(科學世界)第六單元:人與社會之二(想象世界)二、教科書的主要特點:

第一,構建新的教科書體系。

這本書力圖構建語文綜合實踐體系。按人與自我(人類、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與社會(社區、羣體、家庭、民族、國家等)、人與自然(自然環境、生態等)三大板塊組織教材,每個板塊分若干單元(主題),每個單元包括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兩大部分。採用這種編排體系,注重教材的實踐性,自始至終把語文學習臵於實踐活動之中;突出教材的綜合性,減少頭緒,突出重點,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整合在一起,語文基本功的培養與個性發展、人格養成整合在一起。

第二、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各個環節的設計兼顧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力圖在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同時,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教科書內容強調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培養紮實的語文基本功與開發潛在能力、創新能力的統一。

第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內容和設計上注重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進取精神,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爲學生提供各自的發展空間。閱讀部分,選文的練習和提示,都尊重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自主發現、自主建構文本意義,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做出有個性的理解。便學生在閱讀中不僅僅是獲得信息、汲取知識、而且是發現自我、充實自我。寫作、口語交際部分,注意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展示獨特個性、使學生的學習寫作和口語交際,成爲他們健康人生重要開端。尤其是綜合性學習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

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自主選擇確定活動內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過程,培養創新精神。

第四,遵循語文教育規律,突出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申學習語文。

這套教科書力圖使學生學習的過程,變成讀寫聽說的不斷實踐的過程,在語文實踐中受到薰陶感染的過程。第五、力求建立開放、有彈性和富有活力的教科書體系。教材體現了課內外和校內外的結合,使教科書由課內走向課外。

可以看出,教材選文文質兼美,難易適度,符合學生的閱讀心理,適合學生學習。三、教學目辬

新課程教材的教學目辬,不再是教材的教學目辬,而是學生的語文學習目辬,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於學生的情感體驗。

1、掌握七(上)階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詞的音義,並學會運用。2、學習本冊書上的課文,完成木學期的教學任務。3、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掌握常用的學習方法。

4、培養學生語文朗讀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爲培養學生語文語感打下基礎。5、大量閱讀課程辬準要求的課外讀物,增加閱讀量。

6、指導學生理解課文中的文戰的主題含義和豐富的思想感情。7、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中貫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四、教學措施

首先、要注意教學目辬的整合性。傳統的目辬設計有重結論輕過程、重認知輕情感、重智能變化輕心理體驗。新課程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緯度的有機結合。

其次、要注意教學內容的開放性。要使語文課由單一轉向綜合,由平面轉向立體,由封閉轉向開放,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濃厚興趣,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學方式的互動性。要實現由少民主、不平等、單向傳輸向師生的和諧、民主、平等、互動轉變。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

第四、要注意教學過程的活動性。儘可能把過去由自己包辦的講解、提問轉化設計成學生的多種活動,不僅讓學生讀一讀、寫一寫、說一說,而且讓他們畫一畫、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讓學生掌握知識,並融會貫通,爛熟於心。

第五、注意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應引進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使學生從單一枯燥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去領略課堂裏的精彩世界,要增強了語文課的吸引力,加速了學生盛知過程,促進了認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學組織形式的靈活性。要在課堂教學中想方設法組織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等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

第七、注重教學評價的多元性。要改變以往一刀切的評價機制,實行全面的評價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教學就是要從一個個辬點、一個個詞語、一個個句子開始構建或更新學生的言語世界,與此同時,構建或更新學生的人文世界。

第一單元單元計劃

【單元分析】

新學期開始了,又一階段的語文學習之旅啓程了。第一單元以家庭人生爲主題,五篇課文都是抒寫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 【教學重點】

學習這個單元,必須抓住如下要點:1、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2、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提煉文章主旨。

3、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學會思考人生。

4、學會朗讀,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5、學習並積累課文中精彩的字詞句段,學會在自己的表達中運用本單元精彩的語言材料。

本單元是七~九年級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單元,在起始階段具有定位、定勢的意義,影響深遠。務必認真貫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辬準,爭取開個好頭。要確認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應引導、組織學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從事學習,要努力形成這種新的學習方式。要牢牢把握語文課程的性質和目辬,防止這樣或那樣的偏頗,一切着眼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努力培養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人文教育要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通過薰陶感染,收到潛移默化的功效。

引導學生探究,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首先要摸清學生的已知領域與未知領域,據以確定探究什麼,怎樣引導學生探究,要重視學生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探究之後,還要回顧探究的得失,總結經驗教訓,使學生逐步學會學習。要注意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語言學習總是從模仿開始的,要模仿着說和寫,日積月累,豐富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朗讀教學要有示範,要有指導,要多讓學生自己練讀,使全體學生都得到提高。本單元綜合性學習,根據新生入學的情境,以?自我介紹?爲主題,設計了多種活動方式,進行口語交際和寫作練習。綜合性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和新型的教學活動,不像單純的口語交際、單純的寫作訓練那樣簡單,有許多準備工作要做,教師要滿腔熱情,組織好這種學習活動。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能夠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體會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

3、領會詩歌優美的語言和意境。

4、理解聯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二、重點:

品味詩歌語言。

三、難點:

對詩歌主題的探討。

四、課時: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在你們每天晚自修回家的路上,那淡淡的月色,隱約閃着幾顆星星的夜空,是否吸引了你的目光?我請大家一起來看圖片,領略星空的美景。Powerpoint(下面簡稱PP):星空圖片。

這是畫家和攝影師向我們展現的星空色彩圖,那在詩人眼裏星空又是怎樣的?請大家打開課文《天上的街市》,走近郭沫若,走進他的星空世界。

(二)簡介作者:

問:大家以前有無接觸過郭沫若和他的文章?

出示投影:郭沫若先生簡介。

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詩人學者,代表詩集有《女神》、《星空》等。

(三)整體感知

1、請大家打開課文,自由大聲地讀一讀,完成兩件事:

①圈出不熟悉的字詞,藉助工具書或詢問老師解決。

②要求讀準字音、節奏,讀得流利。

2、個別學生讀,要求其他同學認真聽,讀後糾正字音、節奏。

3、老師配樂範讀,學生思考:從詩中你看到了怎樣的星空?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小結:跟着郭沫若,我們領略了別樣的星空風光圖,那美麗的天上的街市,珍奇的物品、騎着牛兒的牛郎織女、似流星的燈籠,是否吸引了你的目光,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讀出自己。

PP:找出你最喜愛或感觸最深的畫面,大聲讀一讀,並說說理由。

預設:

1、第一幅畫:

朗讀方式:對讀。

關鍵詞:明、無數、點、亮、現。

知識點:聯想的特點。

2、第二幅畫:

朗讀方式:齊讀。

關鍵詞:縹緲、美麗、沒有、珍奇。

知識點:想象的特點。

3、第三幅畫:

朗讀方式:想象讀。(語氣:親切;情感:對幸福的嚮往之情。)

關鍵詞:淺淺、不甚、來往。

知識點:想象的特點。

4、第四幅畫:

朗讀方式:再創造讀。

原句:是他們提着燈籠在走

再創造:是他們提着燈籠在走——在走——在走——(漸輕,體現悠閒遊走之感)

關鍵詞:閒遊、朵。

知識點:想象的特點。

(五)主題探討。

1、作者爲什麼要在詩中選用並改編了牛郎織女這一民間故事?

提供寫詩的時代背景: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正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和各派軍閥的高壓統治,處處黑暗,民不聊生,老百姓處在極其悲慘的境況之下。

2、作者當時的心態:他極度憎惡黑暗現實,但浪漫氣息濃郁的詩人對社會現實並不絕望,也不因此而哀怨、傷懷,而是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他不滿現實,熱烈的憧憬着美好的未來;

3、郭沫若先生的性格特點,即奔放、熱情、浪漫氣息濃郁等。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3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學生查字典,理解“吳下阿蒙”和“刮目相待”兩個成語的含義。

吳下阿蒙:三國時吳國名將呂蒙,特指原來不好讀書的呂蒙。後泛指缺少學識、文才的人。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相待:相看待。

二、學生自讀課文。

1.根據註釋疏通字詞,有疑難之處即提出來。

2.教師落實重要詞句。可結合教學設計(A)

三、學生齊讀課文,分析理解“外機功學”。

I.呂蒙是怎樣從”吳下阿蒙”一變而爲讓人“刮目相待”的?

聽從了孫權的勸告,”‘就學”。

2.孫權是怎樣功學的?體會他的語氣、神態和心理。

①‘“卿今塗掌事,不可不學!”:語堅決果斷,神態鄭重嚴肅.既嚴要求.又允滿關心、期望,希望呂蒙能勝大任。

②“孤豈—…·邪!但—…·耳”:前一句表反問語氣,對呂蒙辭學有責備、惱怒之意,後一句則說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足見對呂蒙的關,心、愛護。

③“卿言……大有所益”:從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談,現身說法,神情激動,語氣殷切。

四、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呂蒙與魯肅的對話,揣摩“刮目相待”的內涵。

說明:朗讀時要模仿人物語氣,體會說話時的心境,讀完後教師應作點評。

思考討論:

1.魯肅爲什麼對呂蒙會“刮目相待”?

因爲他從與呂蒙的談話中,發現呂蒙才略大增,與先前的“吳下阿蒙”判若兩人。

2.呂蒙學有所成.課文直接表現這一點沒有7是怎樣表明的7

沒有直接表現目獲的才學大增,學有所成,而是從魯肅的佔語中側面表明的。

3.“‘卿今者才略,非夏吳下阿蒙!”表現了魯市怎樣的感情?

既感到十分驚訝,又由衷爲呂象的進步感到高興,驚異、讚許之態呼之慾見。

4.“士別三日,……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表現了呂蒙怎樣的心境?

“何……乎!”表示感嘆語氣,並非對魯肅不滿.而是表現出呂蒙對自己才略長進後

感到很自豪、自得。

說明:呂蒙的“自豪、自得”緣於對學習有新的認識。從學習中獲益匪淺。

5.“刮目相待”後。魯肅有何舉動?說明了什麼?

與呂蒙結友,說明魯肅對呂蒙的賞識、認可。

五、背誦課文。

六、佈置作業。

寫一篇讀後感.談談學了本文後你的體會。

 板書設計:

  孫權動學

  《資治通鑑》

  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勸學、就學、議論、結友)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4

創意說明: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材,不過是個例子”。在這堂課上,不僅要把這個例子讀透,還要達到舉一反三。學生在課堂上不僅積累了優美的語言,還積累了學習詩歌的方法。

教學步驟:

一、範讀、跟讀、朗讀等,利用多種形式朗讀詩歌,直至背下來。

二、討論交流。

1.你最喜歡哪句詩?爲什麼?2.你不懂的詩句是哪些?3.你讀出了哪幾幅畫面?4.你認爲本詩營造了一種什麼氛圍?

三、引讀:美國狄金森的《秋景》。

1.你讀出了幾幅畫面?2.交流你已領悟到的美點。例:漿果的面頰多麼豐滿(寫出豐收之景)。3.兩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麼共同之處?(都表達了對秋天的熱愛與讚美之情)4.你更喜歡哪一首?爲什麼?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熟悉課文內容,理清文章層次結構和主要內

2.理解通過比較的寫法突出事物的特點。

3.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理清文章層次結構和主要內容,學習寫景的方法。

教學難點:比較的寫法突出事物的特點

教學方法:以誦讀爲主,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和思想感情。

教學理念:以學生爲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教學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作者老舍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被譽爲“語言藝術大師”。他

所寫的小說《駱駝祥於》和話劇《茶館》等作品,在中國現代文壇上產生了廣泛影響。其散文也寫得清新優美,《濟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題目《濟南的冬天》明確地交代了描寫的地方和時令。濟南位於山東省內,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東接佛懋山,西邊南馬鞍山、四里山,形成濟南的天然屏障。它們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拔也只有285米。濟南的冬天與北中國的其他地方

的冬天的氣候截然不同。那麼,作者筆下的濟南的冬天到底是怎樣的呢?下面就讓我們邊學習邊領略。

二、初讀課文。

1.教師範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齊讀課文,同時自己查字典、詞典弄清生字、生詞的音和義。

三、初步領會課文的大概內容和脈絡。

1.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出示自學提綱,要求學生重點思考下面三個問題:

濟南的冬天總的特點是什麼?

文中具體描寫了哪些景物?

作者怎樣展開對景物的描寫?

2.組織學生就上面三個問題展開討論。

明確:全文圍繞濟南的冬天“溫晴”這個特點,描寫了濟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先從自己感受的角度總括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然後具

體描繪了濟南暖冬的三幅畫圖:陽光下濟南全景、雪後山景的秀美、濟南冬天的水。

四、細讀、分析課文。

引導學生逐段細讀課文,要求他們在自讀的同時提出問題,展開討論,並指導他們就文章各段的內容、描述方法和語言,在課文一旁的空白處寫些簡要的批註。

各段問題和提示如下:

1.第一自然段

①課文從什麼角度寫出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用了什麼表現手法?這段與下文有什麼關係?

明確:課文從自身感受的角度來寫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作者把濟南與北平比較,又與他剛剛離開的倫敦比較,再與熱帶比較,突出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很自然地發出“濟南真的算個寶地”的由衷讚歎。所以,可以從全文最後一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看到作者寫本文的目的,就在於對濟南的讚美。這段的對比方式,是一種“曲折行文”的手法。這段課文,總寫了濟南的冬天溫晴的特點,是全文的總起,爲下文具體描述作了鋪墊。因此,這段與下文是總分關係。

②課文中的“響亮”是什麼意思?“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一句,如果把“聲”字去掉,可不可以?爲什麼?

明確:“響亮”一詞,一般用來指聲音宏大。但根據上下文意思來判斷,在這裏是指“晴朗得刺眼”。“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是說濟南冬天的風並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聲”字去掉,就說成了“沒有風”,不切合實際。

第二課時

(繼續細讀、分析課文)

2.第2自然段

作者怎樣描寫濟南古城的地理環境?作者是從什麼角度來寫濟南的可愛的?

明確:“小山把濟南圍了個圈兒”,這是濟南地理環境的特徵,也是濟南“溫晴”的原因。作者從人的感受和對人們的心理描寫,來表現濟南的可愛。作者把濟南比作嬰兒,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搖籃”,用擬人的方法來寫城:“在天底下曬太陽,暖和安適地睡着”;寫山:“安靜木動地低聲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再現了這個“理想境界”的明靜、溫暖和舒適的特點。濟南人由於身在溫暖冬天而引起對溫暖的春天的聯想,但眼前春天並未到來,他們卻又“並不着急”,而且“臉上含笑”,“有着落”,“有人依靠”,表現了濟南人對這“慈善”冬天的真切留戀,也洋溢着作者對濟南冬天的無限喜愛之情。

3.第3自然段

這段也是寫山,是小雪點染了山之後的景色。那麼,作者從什麼角度描寫哪些景物?議論後在全班交流。

明確:作者從色彩和變化兩個角度描寫了山上的矮鬆和薄雪等景色,“山尖上頂着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的看護婦”,是對小雪後矮鬆秀美形態的比喻。 “一件帶水紋的花衣”,“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到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這是小雪後雪色與草色相間的美景引人產生的聯想。“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了粉紅色”,用擬人的方法描繪了夕陽斜照下雪色嬌美的情態。作者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再現了冬天濟南周圍的小山,在白雪與藍天的相映中的雪色與草色、雪光與日光交融的情態。

4.第4自然段

①作者在寫了冬天濟南“溫晴”、“秀氣”之後,把視線放到城外的景色。作者以城內的“狹窄”與城外的“寬敞”對照,用“小村莊”來點綴山坡,以小雪點染屋頂,這樣,讀者就看到了濟南的全貌。

②在這段文字中,“山坡上臥着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着點雪。”這裏爲什麼用一個“臥”字,和文章的什麼地方相呼應?

明確:“臥”字用得很貼切。濟南城外的小村莊被作者賦予了生命和感情,它們都“安適地睡着”,心情享受這“溫晴”的天賜。這“臥”字,正好與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相呼應,用擬人的手法寫活了濟南。

5.第5自然段

①作者是怎樣寫水的“溫晴”的?

明確:課文緊扣“暖”字,寫水“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着點熱氣”,寫水中的水藻“把終年貯藏的綠色全拿出來”,所以它“不忍得凍上”。水還多情地讓“長枝的垂柳在水裏照個影兒”。讀到這裏,讓我們感受到濟南的冬天真是風情萬種,使人留戀不捨。

②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

作者緊扣“亮”字,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從河水的清亮引出整個空間的清亮,並把紅屋頂、黃草山、灰樹影都溶入其中,在天水一色的廣闊背景下,描繪了冬天濟南瑰麗的色彩。在此鋪墊下,以高度概括而充滿激情的句子“這就是冬天的濟南’咱然而然地收了尾。

五、引導學生小結課文的寫作藝術。

1.讓學生再將課文默讀一遍,要求邊讀邊找出作者的各個觀察點。

明確:作者在不同的觀察點上,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濟南冬天的特有美景;第二段從俯視的角度寫陽光下的濟南;第三段從仰視的角度,寫小雪點染後的山景;第四段從城內拉城外,寫雪後山村的景色;第五段由俯視到仰視,寫出整個濟南的形象。作者正是從多個不同的角度的觀察,才生動形象地寫出冬天濟南“溫晴”的這個特點。

2.學生再議論,歸納課文的各種表現手法。

明確:

①用作者以前生活過的地方(北京、倫敦),與濟南對比,從而突出了濟南冬天的“溫晴”,使人們確實感到它是“寶地”。

②作者不僅細緻觀察和描寫冬天濟南的景色,而且把自己的主觀感受告訴讀者,以此來感染讀者,使讀者有如臨其境的感受。

③巧妙地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把冬天的濟南寫得脈脈含情,把作者感情融入了對景物的描寫之中。

六、反覆朗讀課文。

朗讀前要指導學生怎樣讀出感情來,如朗讀課文時可根據文中描寫的景物展開想象,腦海中映現作者描繪的畫面。

七、指導學生作文。

可帶領學生外出,實地觀察某處的景物特徵,仿照課文,寫一篇題爲《XX的冬天(春天)》的短文。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6

【設計理念】

1.立足小說故事內容,緊扣小說情節發展,發展學生推理能力。

2.分角色朗讀,在對話中感受人物形象,說出人物性格,學習人物描寫方法。

3.通過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

4.注重發展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守住語文教學的根。

5.在學生情感共鳴的基礎上“練筆”,讓學生有話想說、能說。

【教學目標】

1.根據課文語境,說出“自作主張、仗義、形影不離、合二爲一”等詞語的意思,積累這些詞語。

2.分部分、分角色朗讀課文,抓住描寫,評說文中人物,推想小說故事情節的發展。說出文章運用插敘手法的作用。

3.用自己的話說出讀課文後的感受或受到的啓發。

【教學重點】

抓住語言、動作、神態、心理,評說文中人物,推想小說故事情節的發展。

【教學難點】

插敘手法的作用。

【教學方法】

1.教法:朗讀法、啓發式、問題法、推斷法。

2.學法:朗讀法、討論法、問答法、圈點勾畫做批註。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預習課文,弄清生字讀音、字形、意義;弄清詞語意思;讀懂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詩句導入。

友誼是冬日的一縷陽光,讓飢寒交迫的人感到溫暖;

友誼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讓瀕臨絕境的人看到希望;

友誼是一首飄蕩的歌謠,讓孤苦無依的人獲得慰藉。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由友誼引發的一個故事——《羚羊木雕》。

2.揭示課題,板書課題。

⑴孩子們已經預習了課文,我檢查檢查。

⑵提出問題:全文一共有多少自然段?抽學生回答。

提出問題:課文圍繞“羚羊”木雕發生了什麼事情?(學生試着回答或有回答的xx。)

二、研讀課文1—10自然段

1.要求學生自由讀課文1—10自然段,用橫線畫出媽媽說的話,用波浪線畫出“我”說的話,並注意“我”和媽媽的神態、動作。

2.分角色朗讀課文1—10自然段,讀後說出寫什麼?

⑴學生讀課文。

⑵說出該部分寫什麼:媽媽追問羚羊木雕的下落,我告訴她送給萬芳了。(PPT:追問木雕)

3.評說文中人物。你從文中的語句中讀出媽媽怎樣?我怎樣?說明理由。

⑴媽媽:從“媽媽的問話咄咄逼人;媽媽的神態、動作”,讀出媽媽嚴厲。

將媽媽的問話連起來讀,讀出媽媽追問木雕下落語氣咄咄逼人;

抓住媽媽的神態、動作:“目光緊緊地盯着我;把手搭在我肩上。”感知媽媽嚴厲。

(板書:媽媽嚴厲)

⑵“我”:

讀“我”的回答,注意讀得低沉、小聲,讀出“我”的心虛。

抓住“我”的神態、心理、動作:“心怦怦地跳;小聲地說;一動不動,低着頭不敢看她;聲音有些發抖。”讀出“我”害怕,讀出“我”無奈。

(板書:我心虛無奈)

4.推想故事的發展。

⑴媽媽爲什麼那麼嚴厲?我又爲何那樣害怕和無奈呢?從中你可知道什麼?(木雕十分珍貴)

⑵故事就在媽媽追問木雕下落過程中發生了。(PPT:發生)

⑶請推想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學生說出自己的推想。)

三、研讀課文11—24自然段

1.要求學生讀課文11—24自然段,讀後說出發生的是什麼事情,驗證自己的推想。

(學生說出該部分內容,驗證自己的推想。)

(肯定學生的推想,說出故事就這樣發展下去了。)

(PPT:逼要木雕發展)

2.研讀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

⑴研讀“媽媽”的語言、動作、神態:

注意讀出“媽媽”語言的語氣(抓住感嘆號),注意媽媽的動作、神態。(讀出媽媽堅決和軟硬兼施。)

(板書:堅決、軟硬兼施)

⑵研讀爸爸的神態、動作、語言。(根據爸爸的神態、動作、反問句,讀出爸爸的冷酷和不可抗拒。)

(板書:冷酷不可抗拒)

⑶研讀“奶奶”的語言。(讀出奶奶善解人意。)(板書:奶奶善解人意)

⑷研讀“我”語言,注意讀出“我”的語氣。(讀出我的無奈)

⑸分角色朗讀人物語言,強調語氣、語速。

3.這一讀,我們將課文17—23自然段給忽略了,那這幾個段寫了什麼?在文中可不可以省略呢?爲什麼?

⑴回憶“我”和萬芳之間發生的事情,萬芳是“仗義”的朋友。

⑵在文中,這部分不可省略,既交代了“我”送木雕給萬芳的原因,又讓故事內容生動,還讓讀者覺得有人情味。

(板書:交代原因內容生動有人情味)

這種敘述方法叫插敘。(板書:插敘)

四、總結和推斷

1.總結課文1—24自然段內容;總結人物特點;總結插敘手法的作用。

2.故事因媽媽的追問而發生,故事在媽媽、爸爸逼迫我要回木雕中發展,接下來故事將進入激動人心的環節,請大家推想接下來將會發生什麼事情,預測那時“我”的情形。

學生推想,學生預測。

3.下節課我們一同研讀文本。

五、作業

課餘讀課文,驗證自己的推想。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1.複習故事的發生、發展,回憶文中人物形象。

2.說出猜想,揭示文章因爲發生、發展的推動作用,小說將進入激動人心的xx部分——要木雕。

(PPT:要木雕xx)

二、研讀課文25—35自然段

1.抓住“我”的動作、神態、心理、語言,讀出我的難爲情。(板書:難爲情)

抓住萬芳的動作、語言、神態讀出萬芳的不解。(板書:萬芳不解)

抓住阿姨的語言、動作,讀出阿姨的兇狠、潑辣。(板書:阿姨兇狠潑辣)

2.抓住環境描寫,讀出“我”的傷心和風雨無阻;感受大人們對小孩的傷害和物質利益。

3.分角色朗讀文中人物的語言。

4.推想故事的下個環節。

我雖然要回了木雕,但我的心情不好受,思緒翩翩,我擔心友誼,我怨恨父母的不仁義。

三、研讀課文36—38自然段

1.根據學生的推想,揭示故事結局。(PPT:要回木雕結局)

2.環境描寫的作用。(襯托人物心情不好)

3.萬芳的仗義和我的傷心以及我對成人世界的理解。

四、總結全文,昇華情感

1.總結全文:故事內容的遞進,小說情節的發展。

(PPT出示故事內容的遞進。)

(PPT出示:文似看山不喜平)

2.“可是,這能全怪我嗎?”就這句話展開討論。

我:做事不三思。

父母:不理解人,物質利益。

3.你或許也有不理解父母的時候,你當時是怎麼看待的又是如何處理的?用簡短的話表達出來。

五、作業

練筆:xxx,我理解了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7

○教學目標

① 通過複述故事情節,理解本文聯想與想像手法的運用,並激發學生探求未知領域的慾望。

② 感受文中所表現的喜悅之情。

③ 初步瞭解神話故事的特點。

○教學重點

① 大膽而新奇的想像。

② 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

○課前準備

學生:熟讀課文,熟悉故事情節。

教師:投影儀。

○教學設計

導入 課文

在奇幻的神話世界裏,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織女,有對月流珠的在岸鮫人……那麼,人,是從哪裏來的?對這個有趣的話題,今天我們再看看遠古時代的人們是如何理解的。

複述故事情節,理解本文聯想與想像手法的運用。

①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熟悉情節。

② 投影出示《風俗通》裏的兩則短文,然後讓學生複述課文故事情節,其他學生邊聽邊在課文中劃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沒有的內容。待複述完後,討論整理歸納,看看課文中豐富了哪幾個情節。

這個環節一要靠學生課前預習,熟悉課文內容。二是鍛鍊學生上課專注地聽別人說,學習篩選信息,並鍛鍊歸納、概括能力。實施前要做好指導,學生討論的結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師可提示補充。如果複述的學生對課文情節有遺漏,也可提醒學生補充。

③ 討論:a.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是真的嗎?你怎樣理解這種寫法?

b.你也發揮自己的想像,對女媧造人的動機、經過做另一種推測,說給大家聽聽。

女媧造人的情節顯然是想像的,要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討論讓學生明白,神話是在科學水平不發達的遠古時代產生的,那時的人們無法對人的誕生做出科學的`準確的解釋。但是,人類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藉助於想像來解決這個問題了,而這種大膽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話故事中的亮點。

試想,沒有了這種想像,還有神話故事的存在嗎?這種想像體現了遠古時代人們那種強烈的探求慾望。今天的社會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但仍有廣闊的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探尋,去研究,所以,這種想像力、創造意識,都是我們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而第2個討論題,是讓學生鍛鍊自己的想像力,合理即可。可以先四人小組討論,選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探究品味,感受課文中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

① 討論:說說你對女媧的認識。

② 跳讀課文,劃出文中表現對人類誕生的喜悅心情的句子,討論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對女媧這個形象的認識,應該是這節課探究的一個要點。討論時要提醒學生緊扣課文語句分析認識。教師最後明確:

女媧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廣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獨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這天地之間,應該添一點什麼東西進去,讓它生氣蓬勃起來纔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會笑,她會假裝生氣,她甚至會靈機一動,“世間各種各樣的生物都有了,單單沒有像自己一樣的生物,那爲什麼不創造一種像自己一樣的生物加入到世間呢?”

就是她的這種創造力,世上誕生了人類。她得到了做母親的天倫之樂,她忙忙碌碌,像母親一般勤勞智慧。她哪裏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態,人的智慧,人的生活體驗。從她身上,我們看到神話的情節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實的,是合乎現實生活的情理的。

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這也是本課體現合理豐富想像力的地方。對課文中有關語句,教師可從兩方面提示,一是女媧在造出人之後,不由得滿心歡喜,眉開眼笑,這生命是她一手創造出來的,她的笑,體現了人類創造成功的喜悅感。

二是這種喜悅感,還體現在人類自身對獲得生命的歡呼,如人類落地後開口就喊“媽媽”;許多小人的歡呼跳躍等。而學生對這種喜悅感的感受則可引導學生扣住“喜”來談,如有了人類,大自然纔有了生氣,蓬勃起來;有了人類,女媧不再寂寞、孤獨;有了人類,世間也就有了溫馨,有了愛,更重要的是,有了創造……也可以從另外角度引導學生感受,如人類生命的可貴,人類生命與自然的關係,要珍愛生命等。

③ 比較《女媧造人》與《伊甸園裏》,拓展思維空間。

[討論]在我們中國,有女媧造人的美麗神話;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話(教材綜合性學習“追尋人類起源”中的參考資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話《伊甸園裏》)。這兩篇神話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歡哪一篇?說說理由。

討論這個問題,學生可以拓寬思維角度,從文章情節的想像、文章結構、語言、思想感情等諸方面去分析。教師不要限制在只應該喜歡哪一篇上,但是最後教師可以讓學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話、傳說,表現遠古時代人們對未知領域的探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等等。這都屬於人類文化寶庫的一部分,而我們往往也可以從閱讀這類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教師總結

女媧造人,體現了人類可貴的創造力與探求精神,也使我們感受到生而爲人的自豪。今天,我們面對的廣大世界,依然有許多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種創造成功的喜悅。

佈置作業

① 摘抄課文中優美的詞語。

② 閱讀綜合性學習中,關於人類起源的資料。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8

學習目標:

能正確譯講並背誦第2-3段。

學習過程:

一、板書課題: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口技》。(板題:口技)

(過渡語)我們將如何學習這課文呢?請看:

二.顯示學習目標:

能正確譯講並背誦第1段。

(過渡語)同學們,有沒有信心達成學習目標呢?好,下面開展自學競賽。

三、第一次“先學後教”(一讀課文,譯講課文)。

(一)先學。

1、師:下面請同學們按照自學指導準備譯講課文第2-3段。請看:

2、投影出示:請同學們小聲讀課文,並對照課下注釋練習翻譯,10分鐘後比誰能正確譯講課文(如有不會的地方,可小組內討論也可舉手問老師)。譯講方法:先讀一句原文,再解釋重點詞,最後連起來翻譯整個句子。

3、學生自學,準備譯講;師巡視,瞭解學情。(教師切不可幹走出教室等無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機。)

(二)後教。

1、(過渡語)下面,請大家對照譯講方法譯講課文2-3段。

2、指名譯講:後進生先譯講,發現錯誤,請其他同學幫助更正;如還不對,老師更正,並分類板書學生譯講錯的詞語。

3、質疑問難。

(1)過渡語:同學們,還有不懂的地方嗎?

(2)鼓勵不懂的同學舉手提出疑問,大家給予幫助。

四、第二次“先學後教”(二讀課文,背誦2-3段)。

(一)先學。

1、師:同學們都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正確譯講了,下面比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背誦課文第2-3段。

2、學生自背,發現不熟的地方,反覆讀,準備抽背。

(二)後教。

1、學生齊背第2-3段。

2、互背。

3、指名背。

五、當堂訓練:

完成課後的習題。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

1、體味本文生動形象的描寫。

2、體會本文所表現出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3、瞭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

學習重點:學習本文生動形象的描寫,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語: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有幸福的回憶,有美好的嚮往,當然也會有小小的煩惱。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著名的畫家豐子愷的童年,一起來了解他的童年生活。

二、介紹作家。

三、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速讀課文,感知課文大意。

1、你認爲哪些字容易讀錯?給大家提示一下。

2、用簡潔的一句話概括課文的內容。

3、課文題爲竹影,它是寫景-------竹之影呢?還是主要寫人物活動?

4、本文除寫人物活動外,作者在體文中究竟要表現什麼樣的中心?

(過渡語)童心童趣是天真爛漫的,月光下的竹影牽動了天真無邪的心,孩子們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美,於是,他們開始本能的畫畫,這一切,被一位具有深厚藝術功底的基本特徵。讓我們也來領略一下這種寓教於樂的匠心美。

四、你品味到美了嗎?

再次瀏覽課文,勾畫文中你認爲最美的語句,並試着說明理由。(分組合作,每組選代表發言)

(總結)通過大家的細細品味,我們可以發現本文的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同時藉助大量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等,把我們帶入了孩子們的童稚活動中,也讓我們進入了美的世界……

五、比較鑑賞(瞭解中國畫與西洋畫的不同點)。同學們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六、欣賞延伸:

(1)名人與竹:蒐集有關畫竹的名家或關於竹的成語,名句。

成語:胸有成竹,青梅竹馬,勢如破竹

詩句:竹外桃花三兩支,春江水暖鴨先知。/當塗慈老山,竹堪爲簫管。(慈老竹 唐·李白 )/《山居秋暝》詩句: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宋·蘇軾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2)竹之悟:有人說,竹---每前進一步都要做一個小結;

也有人說,竹----外強內幹。

你認爲呢?請你聯繫實際,說說你的感想。

七、質疑大挑戰:

你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問題嗎?

(過渡)大家在童年時都做過哪些遊戲?(生答)

其實,你留心一下,你也許進行着一種藝術的創造,也許會有藝術上的發現,讓我們走進童年

八、走進童年:

敘說一下一段童年的往事

要求:用語簡潔,盡表現童真、童趣。

(小結)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們擁有一顆童心,就能擁有童年般的快樂;看似平凡的生活美好的,只要你們擁有一顆愛心和一雙敏銳的眼睛,你們就能發現生活中美好的東西無處不在。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10

二)

童趣

 一、學習目標

①背誦、翻譯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物外之趣”。

③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二、學習重難點

①掌握文言詞句,

②感悟“物外之趣”。

三、課前準備

①預習課文,瞭解大意。

②掌握字詞。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①反覆朗讀,疏通文意。

②理解課文內容。

二、自學設計

1、導入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們知道其中“竹馬”是什麼意思嗎?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其中“竹馬”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這種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學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啓發。

板書課題。

2、作品、作者簡介

3、教師導學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並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爲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於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二是要用心領悟;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彙。

學習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4、朗讀課文

採用多種形式反覆誦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朗讀方法上,教師要在語音、語氣、節奏、感情等方面給學生以指導和點撥。

解釋詞義,疏通文意

①默讀課文,揣摩課文內容,試着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搞不清的四人小組討論,合作解決。

a.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b.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

c.昂首觀之,項爲之強。d.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

e.果如鶴唳雲端。f.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g.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h.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

i.昂首觀之,項爲之強。j.徐噴以煙。

k.以草爲林。l.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

②在教師的幫助下,試着讓學生將課文譯成現代漢語。

③反覆朗讀課文,並讓學生試着劃分朗讀節奏。

三、作業

①完成“研討和練習”二。

②寫複述課文內容的提綱。

③思考題:課文中所說的“物外之趣”指的什麼?作者爲什麼會產生“物外之趣”?這對你有什麼啓發?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

①理解課文中表現的“物外之趣”。

②認識“物外之趣”這一精神體驗的意義。

二、自學設計

1、檢查作業

複述、背誦、翻譯課文。

2、研讀與賞析

①教師導學

a.這篇課文的主旨是什麼?

b.請概括地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②合作探究

四人小組討論,教師適時啓發、點撥、引導。

a.參考註解,試說說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麼?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b.你認爲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提示]是藉助於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3、體驗與反思

a.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鼓勵同學們敞開述說,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暢談體會,做好評價。

b.討論: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啓發?

[提示]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於幻想的特點,勇於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於開拓的人。

c.你認爲怎樣做纔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提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於聯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

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熱情鼓勵。

多角度思考

“我”爲小蟲打抱不平,爲什麼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

提示:a、珍惜生命。b、處置有度

三、作業

a、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

b、 將“體驗反思b”寫成300字的短文。

四、小結

同學們,《童趣》是一篇饒有興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發我們很多美麗的聯想和想像。其實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發明,

都是在聯想、想像甚至幻想中產生的。少年兒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們應當把它充分開發出來,使我們的生活、學習更加

多姿多彩。同時希望同學們能逐漸引起對文言文興趣,多多積累文言詞彙,爲今後學習文言文打好基礎。

五、板書設計

自然景物

思維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聯想和想象

羣鶴舞空

怡然稱快

草叢、蟲蚊、土礫

森林、野獸、丘壑

怡然自得

癩蛤蟆

龐然大物

大快人心(鞭打、驅趕)

六、信息反饋: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11

一教學目標

瞭解作者及作品相關的文學常識,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詞。

分析文章的語言特色,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體會作者熱愛動物、熱愛大自然之情,學會人與動物和諧相處。

 二教學重點瞭解作者及作品相關的文學常識,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詞。

 三教學難點分析文章的語言特色,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四教學時間: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景導讀

獵人與鳥的故事

有一次,獵人從林中捕獲了一隻能說多種語言的鳥。“放了我”這隻鳥說,“我會給你三條忠告。”“先告訴我”獵人回答道,“我發誓我會放了你。”“第一條忠告是:做事會不要後悔。”鳥說道,“第二條忠告是:如果有人告訴你一件事,你自己認爲是不可能的就別相信。第三條忠告是:當你爬不上去時,別費力去爬。”然後鳥又對獵人說:“該放我走了吧。”獵人依言將鳥放了。這隻鳥飛起後落在一棵大樹上,又向獵人大聲喊道:“你真愚蠢。你放了我,但你並不知道在我的嘴裏有一顆價值連城的大珍珠。正是這顆珍珠使我這樣聰明。”這個獵人很想再捕獲這隻放飛的鳥。他跑到樹跟前開始爬樹。但是當他爬到一半的時候,他掉下來並摔斷了雙腿。鳥嘲笑他並向他喊道:“笨蛋!我剛纔告訴你的忠告全忘記了。我告訴你一旦做了一件事情就別後悔,而你卻後悔放了我。我告訴你讓給有人對你講你認爲是不可能的事,就別相信,而你卻相信像我這樣一隻小鳥的嘴裏會有一顆很大的珍珠。我告訴你如果你爬不上去,就彆強迫自己去爬,而你卻追趕我並試圖爬上這顆大樹,結果掉下去摔斷了雙腿。這個箴言說的就是你:‘對聰明人來說,一次教訓比愚蠢人受一百次鞭撻還深刻。’”說完,鳥飛走了。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梁實秋的《鳥》,品讀一下作者與鳥之間的故事吧。

(二)作家作品

梁實秋(1903—1987)原名治華,字實秋,浙江杭縣(今杭州)人,生於北京。作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譯著《莎士比亞全集》等。

讓學生聽讀課文。

要求:1.劃出生字詞。2.結合課文註釋學習掌握。

羽翮(hé)——指鳥羽。翮,鳥羽的莖狀部分。

瞵(lín)視——瞪眼注視。瞵,瞪着眼睛看。

昂藏((cáng)——形容儀表雄偉。

飲啄(zhuó)——飲水啄食。

摶(tuán)扶搖而直上——意爲憑藉旋風直上高空。摶:盤旋而上;扶搖:自下而上的旋風。

豐腴(yú)——(身體)豐滿。

穠纖(nóngxiān)合度——胖瘦合適。穠:豐滿,肥胖;纖:細小,瘦弱;合度,適宜。

倏(shū)地——迅速地。

囀(zhuàn)——鳥鳴聲。

喙(huì)——鳥獸的嘴。

鳶(yuān)鷹——老鷹。

跼蹐(jújí)索索——因寒冷而四肢不能伸展的樣子。跼蹐:侷促、拘束;索索:畏縮的樣子。

感喟(kuì)——感嘆。喟,嘆氣。

襤褸(lánlǚ)——形容衣服破爛。

窗櫺(líng)——窗戶格子。

鴟梟(chīxiāo)——鳥名,俗稱“貓頭鷹”。

四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抄寫並掌握生字詞。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分析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集體朗誦課文,思考並討論課文層次: 第一部分(1自然段)點明自己對鳥的態度;

第二部分(2—6自然段)描寫了四類不同的鳥;

第三部分(7自然段)暗示中心:現實社會的悲哀是人類造成的,人類囚禁了鳥兒,也囚禁了自由。

分析理解:

第一部分:開門見山,點明自己對鳥的態度。

問:“我愛鳥”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答:內容上——“愛”字,表明了作者對鳥的態度和情感,也構成了整篇文章的基本線索;

結構上——開篇點題,統領全文。

朗讀第二部分:描寫了四類不同的鳥。

本部分可以分作四個層次: 第一層(2)寫令人觸目驚心的籠中鳥。

第二層(3—4)寫令人喜悅的鳥。

第三層(5)寫令人憎惡的鳥。

第四層(6)寫令人悲苦的鳥。

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思考:本段寫的是什麼鳥?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感情?

討論後答:籠中鳥,即失去自由的鳥。表達了作者對鳥的同情和對玩鳥者的反感、不滿。

朗讀第3—4自然段,找出寫“鳥”叫聲和形體的精彩語句?說說好處。

朗讀第5自然段,找出寫“鳥”令人憎惡的精彩語句?說說好處。

朗讀第6自然段,找出寫“鳥”令人悲苦的精彩語句?說說好處。

8.朗讀第7自然段,想想結尾的好處。

9.歸納文章的中心:

文章通過對鳥的描述和感受,寄託了作者對無拘無束生活的嚮往和對囚籠般的現實的不滿,他希望能夠建立一個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沒有貧困、沒有強權、沒有欺壓的社會,從而自由地發展個性和才能。

板書設計:略。

佈置作業:1.課後練習;2.練習冊。

12.教學後記: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12

師:上節課我們劃分了文章層次,明確了各段段意,作者在第一段用了一個詞來讚譽濟南,是哪個詞呢?

生:寶地

師:既然說是寶地,都體現在哪些景物呢?

生:山(陽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城外遠山)、水

師:濟南真可算是處處是寶地,是美景。今天我們重點分析描寫山的這幾段。來看看這些美景是如何通過語言展現的。我們可以分析具體語言,來把握景物特點,體悟作者情感。老師先來舉一個例子,“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着陽光,暖和安適地睡着,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一段文字寫了濟南的老城,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使老城帶有生命的意味,寫出了濟南城安適、秀美的睡態,有着溫暖、恬靜、適宜居住的特點,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從這段中,同學們能不能再找出某個詞語、某句話,看看濟南到底美在哪?(可以提示學生答案不必求全,先分析詞語的一個方面)

生:“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

師:搖籃的形態是怎樣的?(邊緣起伏舒緩,四面高一些,中間平坦舒適)搖籃給你什麼感覺呢?

生:安全感、躺在裏面很舒適、柔軟、溫暖。

師:常常說,母親把嬰兒抱入搖籃裏呵護照料,文章中說一圈小山把濟南城放在搖籃裏,那濟南城能夠感受到小山給予的什麼呢?(若答不出來可再引導,小山像母親一樣,具有哪些情感)

生:母愛、慈愛、慈善可親。(板書)

師: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情感?

生: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師:小山形態秀美,不得不說是出奇的,是塊難得的寶地。誰能夠再找一句?

生:“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山人格化了。(板書:修辭,擬人)

師:哪個詞看出人格化了?

生:低聲地說,小山好像在和濟南城低聲細語。

師:爲什麼要低聲呢?大聲說行不行啊?

生:不行,老城還在“安適地睡着”,小山不忍打擾,只是像哼唱搖籃曲一樣“低聲地說”。

師:對,濟南冬天的一景一物都是那麼安寧沉靜、溫暖舒適。同學們再想想,“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這句話除了是對躺在搖籃裏的濟南城說的,還是對誰說的?

生:對生活在城裏的人們。

師:是這樣的,那大家說,生活在這樣的冬天裏,人們心裏感覺怎麼樣?

生:熱乎乎的、不着急、好像馬上能到春天了。

師:沒錯,在小山的搖籃裏,濟南的冬天是溫暖安適的,蘊含着感人的脈脈溫情,潛藏着朦朧的春意,所以人們纔會想象“今天夜裏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作者這樣寫,也使得寫景畫面靈動起來了。

師:如果只是陽光朗照下的山,是不是足以說明濟南是個寶地?下面我們來看第三段,第三段主要寫薄雪覆蓋下的山,作者用了一個詞來形容,是哪個詞?

生:最妙的。

師:找的很準。雪,在冬天是最尋常可見的,作者卻說最妙。文章中的哪處描寫讓你感覺到小雪的妙處呢?試分析(3分鐘討論)

生:“山上的矮鬆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着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

師:樹間上的雪,妙在哪了?

生: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雪的形態比成盤在頭上的一簇白花,非常貼切生動。

師:小雪連樹尖兒都罩不住了,好像是松樹頭髮上戴着一髻白花似的,好像是松樹有意挑選這樣一朵花似的,顯出雪的什麼特點呢?

生:小雪、精巧、可愛、靈動。

師:對,從色彩上來講呢?

生:白雪更白了,矮鬆更加蒼翠了。

師:表達了作者什麼情感呢?

生:喜愛、驚歎。

師:這一句,在比喻之外,作者還注意到了景物之間,色彩的相互映襯(板書:色彩映襯),濟南的雪一點也沒用抹煞冬天的色彩,由於白雪的襯托,矮鬆反而顯得越發青黑了。

師:來看看,接下來雪又呈現出哪些姿態和顏色了?

生:“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寫出了山脈上雪的白色、銀色。

師:雪霽晴巒,與什麼交相輝映呢?

生:與藍天交相輝映。

師:還有哪句?

生:“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着看着,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這一句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帶水紋的花衣是比喻,穿是擬人。

師:爲什麼“穿”字可以判斷出擬人呢?

生:穿是人特有的動作,山和雪都不會真正地穿。

師:說得對,把人的特徵、動作直接用在了景物身上,這是一處擬人。那比喻的本體和喻體又是什麼呢?

生:本體是一道兒白、一道兒黃,喻體是帶水紋的花衣。

師:本體中,白色無疑是雪的顏色,那暗黃呢?

生:是山坡上的草色、土石的顏色。把山上的草木、土石,以及覆蓋着的白雪比成了帶水紋的花衣。

師:大家看過水紋的形狀嗎?爲什麼“看着看着”水紋會動呢?給兩分鐘時間小組討論一下。

生:因爲雪不厚,被風吹散了。

生:因爲雪會融化,融化掉的部分就把山色顯露出來了。

師:沒錯,這些都是“動”的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大家想一想,山勢是起伏不平的,各有凹凸,再聯想一下水的波紋形狀。(可簡單畫圖)

生:小雪依山而落,起伏不定,所以像帶水紋的花衣。

師:是這樣的,作者由一處山雪看到另一處山雪,看着看着,隨着視線的跳躍,整體上就成了帶水紋的花衣,而且好像會掀動一樣,看見山的肌膚。這樣寫,靜態的寫就好像動起來一樣,這是一種什麼寫法呢?

生:化靜爲動。(板書)

師:靜中有動,白雪覆蓋下的山呈現出一種動人的容色、迷人的色彩,這樣寫雪,就顯得氣韻生動。

生:“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雪在夕陽照射下的色彩變化,像害羞一樣。

師:既然是擬人,擬作一個什麼人更合適呢?

生:少女、女孩、小孩子。

師:爲什麼呢?

生:因爲容易害羞,臉紅的顏色微微發粉。因爲雪純淨無暇,小孩子的內心也單純。

師:少女臉頰緋紅,好像害羞一樣,面對雪這樣一種姿態,作者會懷有一種什麼樣的感情呢?

生:喜愛,山雪非常可愛,情態可掬。

師:咱們再一起看看,這一段結尾說“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小雪落在山上,似乎引發了作者的某種情感,是什麼呢?

生:喜愛。

師:作者的語氣似乎有點祈求老天爺,就是下小雪吧。那爲什麼不能下大雪呢?

生:小山太秀氣,下大雪承受不住。

師:作者看到山上蒙了一層雪,爲山着想,爲山考慮,這是一種什麼情感?

生:擔憂、憐惜。

師:對,作者有幸在濟南生活,沐浴冬日暖陽,細品山間小雪,作者對這塊寶地是心存珍惜喜愛之情的,是心存什麼的?

生:欣喜、感激。

師:帶着欣喜感激之情,請同學們集體朗讀這一段,感受美麗的雪景。

師:文章的第四段很簡短,寫到了濟南城外村莊的景象,看一看哪個詞語最吸引你呢?

生:小水墨畫。這是一處比喻。

師:水墨畫裏畫了什麼?

生:山坡、村莊、雪。

師:這幾處景物有什麼色彩呢?

生:白色、黑色、暗黃色。

師:請大家想象,一張水墨畫,暗黃色的宣紙畫卷在眼前緩緩展開,黑色與白色潑墨點染在上面,這樣的水墨畫有什麼特點呢?

生:古樸淡雅、素雅、古香古色、高古的。(板書)

師:對,還不是一般的古樸淡雅,作者帶着推測、商量的語氣和讀者親切交談,可能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流露出一種怎樣的情感?

生:視如珍寶,愛不釋手。

師:這一段裏還有那個字眼吸引你?

生:臥。

師:臥這個動作帶給你什麼感受?

生:放鬆、安適、寧靜、親近自然。(不是橫,不是重重的壓,村莊和房頂沒有抗拒雪)

師:精準地用詞可以表達出豐富的情感,臥字生動傳神地寫出了雪的輕盈、村莊的安寧祥和。(板書:精準用詞)

師:濟南素有泉城的美譽,在欣賞完濟南的山、雪、村莊之後,作者又把我們領到了水邊。說一說這一段展現了哪些景物。

生:綠萍、水藻、垂柳。

師:作者寫這幾處景物時,抓住了景物的什麼特點?

生:綠。

師:作者極力描寫綠萍、水藻的綠,爲什麼呢?

生:好像在生長一樣,綠萍和水藻在冬天的暖陽裏充滿生機與活力。

師:對,這就是積蓄在水中的綠的精神,接下來又寫到了垂柳要在水裏找個影,說明水怎麼樣?

生:清澈透亮,澄清的(板書)。

師:和水藻的綠相比對呢?

生:是色彩的映襯。

師:映襯之後,大概是爲了突出什麼吧?

生:寫水藻和綠萍的綠,是爲了突出水的清澈透亮。

師:這是映襯的作用,寫水中植物的綠,就是爲了寫水的清澈透亮。這裏面還寫出了水的一種特點,是什麼?

生:不忍得凍上。

師:爲什麼不忍的凍呢?

生:因爲被那股綠的精神所感染了。

師:有道理,還可以想想,爲什麼不忍得凍,這一句從修辭上來講是什麼?

生:擬人。

師:擬人的修辭,事物就會具備人的動作、思想、情感,那麼水對水邊的其他景物有什麼情感呢?

生:憐愛,水好像能和岸邊的垂柳對話,讓垂柳在冬天裏照出自己的倩影,景物變得活潑歡快,有生命力。

師:藍水晶怎麼理解?追隨作者的視線,由水面往上看,由下至上,把什麼比喻成了藍水晶呢?

生:天空。

師:天空藍汪汪的,藍的發亮,像藍水晶一樣的天空有怎樣的特點?

生:空靈的、明淨、純淨的。(板書)

師:這又體現了作者什麼情感?

生:喜愛。

師:藍水晶也是很貴重的,視如珍寶的,而且好像能像魔力水晶球一樣,包着紅屋頂、黃草色,包着濟南城,那作者擁有這樣一塊藍水晶,心晴是怎樣的?

生:珍愛、驚奇、讚賞。

師:讓我們懷着這些美好的情感朗讀文章第五段。

師:本文中,作者寫了濟南冬天裏的氣候,濟南的山、雪、水,並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精準的用詞以及色彩的相互映襯來加以展現。我們常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板書),誰能夠總結一下,作者帶着怎樣的感情,創設了這樣美好的意境呢?

生:喜愛、熱愛、讚賞、憐惜。(結合某處語句)

板書:

氣候——溫晴

陽光朗照下的山——可愛慈善

寶地 山 薄雪覆蓋下的山——秀美動人

城外遠山——古樸淡雅

水——澄清空靈

修辭手法:比喻、擬人

寫作手法:色彩映襯、化靜爲動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

1、學習按照時間順序,有重點的選取材料的寫法。

2、學習語言樸素,質樸中見深刻的寫作特點。

3、理解回憶錄的特點。

德育目標:學習朱德同志獻身革命,忠於黨,忠於人民的高尚品德,增強學生對黨,對母親的熱愛。

教學重點:學習按照時間順序,有重點地選取材料的寫法。

教學難點:理解文章的選材和佈局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回憶錄的特點。

2、理清文章的結構。

一、導語:

朱德同志是中國人民偉大的革命戰士和無產階級革命家,是黨,國家和軍隊的卓越領導人之一。他的母親鐘太夫人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平凡而偉大的女性。1944年她逝世,朱德同志懷着悲痛心情寫下了這篇樸素感人的回憶錄。

二、瞭解回憶錄的特點

三、佈置學生自讀閱讀提示,圈劃出回憶錄的特點。

四、理解字詞

1、要求讀準的字:佃 睦 豌 庚 妯娌 溺 塾 衙 輟 差役

2、要求掌握的詞:

五、讀課文,理清段落結構

(一)(1)痛悼母親逝世引起對母親一生的回憶。

(二)(2—15)追憶母親一生的事蹟。

(三)(16—17)對母親的沉痛悼念

巡迴指導、閱讀,標清層次。

六、佈置作業 回憶錄中共回憶了母親幾件事。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瞭解作者讚美了母親哪些品德,把握選材特點

教學環節:

一、提問字、詞

二、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1、本段點明主旨的句子。2、表明敘事線索的句子。3、表明全文感情基調的句子。

三、講讀課文第二部分:

1、作者回憶了母親哪幾方面的事?(勤勞儉樸,寬厚仁慈,對革命的支持,對自己的教育和影響。)

2、在回憶母親勤勞儉樸,寬厚仁慈這一方面記敘了母親哪些具體事情?

3、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作者通過哪幾件事說明母親具有樸素階級意思,反抗精神和對革命的同情與支持?

4、當作者走上革命道路,加入共產黨後,母親又是怎樣支持的?作者寄予了什麼感情?

四、總結: 課文第二部分追憶了母親一生的主要事蹟。

指導學生讀文。

指導學生找出寫母親煮飯,種田,養蠶,挑水,不打罵孩子,賙濟窮人等事。

指導學生概括出退佃搬家,送我讀書,同情革命,堅持勞動等事。

指導學生概括出(1)母親過着儉樸的農婦生活。(2)作者永遠想念母親。

讀文並圈劃。

討論並回答 閱讀,討論,概括,回答。 獨立總結。

五、作業 讀課文,體會語言特色。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理解文章選材和佈局,學習語言樸素而深刻的特點。

教學環節:

一、檢查上節課的內容

邊提問邊糾正、思考回答

二、講讀課文第三部分:

提出問題:作者怎樣把對母親的熱愛與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對革命事業的忠誠結合起來的?給我們什麼啓示?

解決難點,幫助學生理解作者感情的昇華,由母愛推廣到愛勞動人民,決心盡忠革命事業的感情上。

讀課文,分小組討論,指派代表回答。

三、概括文章主題:

1、本文圍繞哪個特點寫母親的?

2、選了哪些小事?

3、這些小事體現了母親作爲“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的什麼本質特徵?

四、總結寫作特點:

1、以時間爲經線,以母親的優秀品德爲緯線,首尾呼應,結構嚴謹。

2、語言樸素,簡潔,字裏行間卻流露出一種真摯深沉的愛。

邊指導朗讀邊幫助學生整理

特徵:勤勞儉樸的習慣,寬厚仁慈的態度,堅強不屈的性格。

講述寫作特點

感情朗讀課文,分析概括。

五、佈置作業 獨立完成課後作業

板書設計:

回憶我的母親

朱德

整日忙碌 勤勞儉樸 節衣縮食 寬厚仁慈

任勞任怨 賙濟窮人 退佃搬家 反抗壓迫

送我讀書 支持革命 同情革命 堅持勞動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14

世說新語

教學目標

①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識與能力: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③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方式:誦讀、複述、疏通、討論

教學工具: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1.課前兩分鐘訓練(講故事)

請一名同學講述“司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2.導人

3.學生簡介作者及作品,教師補充。

4.誦讀課文教師教讀

5.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要加以指導,如句讀、語調等。重點突出“讀”的環節,力爭當堂成誦。

(過渡)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要求複述,爲疏通課文打好基礎。學生四人小組複述,也可以全班交流複述。

6.疏通文意

教師要求學生對照註釋,默讀課文,疏通文意,採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詞句記錄下來

7.教師導學

① 以小組的形式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學生質疑、討論、解疑,教師巡迴指導。

② 要求學生寫下討論筆記。把研討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難度的問題,以小組爲單位,推選代表提出。全班討論,得出結論。必要時,教師加以點撥。(可不必考慮學生提出問題的順序,教師靈活把握,如重點問題尚未提出,可由教師提出。)

第二課時

一、《詠雪》問題組:(可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而定)

a.“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怎樣的家庭氛圍?

b.聯繫上下文,“兒女”的含義與今天有什麼不同?

c.文章結尾交待了謝道韞的身份,有什麼用意?

多媒體投影下大雪的畫面(讓學生觀察畫面,再討論分析。)

d.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兩個比喻,哪一個更好?同時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積累幾句詠雪的名句。

學生從不同角度回答,教師給予鼓勵。對於詠雪的名句,讓學生拓展思維。

[教師導學]

以上的學習,同學們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得很好。運用以上的學習方式學習下一篇,希望同學們的收穫更大。

二、《陳太丘與友期》問題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稱謂有什麼不同?

b.“期日中,過中不至”說明陳太丘的朋友是個怎樣的人?元方義正辭嚴地指出了父親的朋友的哪兩點錯誤?

c.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說說你的看法。

d.多媒體放一段錄像,讓學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錯誤,如無條件,可讓學生討論:家裏來了客人,家長不在家,你是怎樣接待的?談談你的具體做法。

作業

① 完成課後練習

②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再查閱《世說新語》,講給其他同學聽。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1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結合語境理解和掌握“訓練”“嶙峋”“納罕”“啜泣“灰心喪氣”等詞語的意義與用法。

2、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文學欣賞能力,體味散文特點。

3、抓住文章標題,以此爲線索指導學生精讀課文,領會以小見大的寫法。

4、聯繫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

1、通過閱讀課文掌握記敘文六要素。

2、培養學生複述課文的能力,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1、通過朗讀、複述把握課文情節,設疑探討文章主旨。

2、多角度閱讀,就文章的人物、情節、寫作手法等提出自己有創意的解讀角度。

3、多方面探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和生活哲理。

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1945年1月,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想象着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氣都沒有。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不難做作到。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並不難,然後是飛臨德國,根本不須想更多的事。而且,還有後方的無線電支持。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於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說,我之所以成爲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爲我小時候一段經歷的啓示。

同學們,你們想知道這個人是誰,他是怎樣克服自己的困難的嗎?

他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這篇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頓亨特(板書題目、作者)。剛纔這個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選入教材時做了刪節。作者講自己之所以能夠戰勝困難,是由於小時候的一段經歷留下的啓示。那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到底作者小時候發生過一件什麼事,可以使他在長大之後,勇於面對困難和解決問題。

文體:本文是敘事散文。散文,是以緊湊短小的篇幅、自由靈活的抒寫、生動活潑的語言,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相融合,迅速、廣泛的反映現實生活的文學樣式。根據表達方式側重點不同,可分爲敘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散文的重要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廣泛,結構自由,表現方法多樣;“神不散’指立意明確,主題鮮明而集中。

二、檢查預習(生字詞的積累)

訓誡(jiè):告誡、教導。聳立(sǒng)迂迴(yū)

嶙峋(línxún):形容人瘦削。凝視(níng)頭暈目眩(xuàn)

啜泣(chuòqì):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小心翼翼(yì):謹慎小心,絲毫不敢疏忽的樣子。翼翼,謹慎、嚴肅的樣子。

三、整體感知

1、集體朗讀課文,給段落標上記號,並把文章分成起因、經過、結果、啓示四個部分。

(1)起因(1――3)遊戲玩厭,去爬懸崖

(2)經過(4——15)中途被棄,進退兩難

(3)結果(6——2)父親指點,擺脫困境

(4)啓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