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

本文已影響 1.42W人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通過比較閱讀提高審美情趣。

2、過程和方法: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語句。

三、課前準備。

1、學生:強調課文預習,自讀課文,圈點生字詞。勾畫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難問題。

2、教師:

(1)準備課前說話訓練的資料(尊老愛幼的故事),安排學生作準備。

(2)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學內容。

(1)整體感悟課文內容。

(2)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體現着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的過程當中一直都沐浴着親情。哪位同學能聯繫生活實際,說說你都感受到了哪些親情?

學生舉例回答,教師予以肯定。

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散步》這篇課文就爲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出示學習目標並板書課題。)

(二)感知課文內容。

1、檢查生字詞。

2、教師可配樂範讀課文,學生體驗作品的語感和情感。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或仿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4、帶問題朗讀課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1)課文寫了哪幾個人物?主人公是誰?

(2)在散步過程當中發生了什麼事?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用文中的語言也可以)

(三)教師導學。

“讀”是學生接觸課文的開始,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這一部分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於形式。

(四)教師小結。

文中描繪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爲紐帶組建起來的。散步過程當中所發生的'事,只要意思對即可,給予肯定。用文中一個詞來概括“分歧”。

(五)自主合作探究。

1、教師引導:精讀課文,想一想在散步過程當中“分歧”是怎樣解決的?

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膽提出來,共同探討學習。

2、提示質疑:

(1)母親爲什麼偏偏要走大路?

(2)“我”爲什麼感到責任的重大?

(六)小結。

大路平順,便於老人行走,況且母親身體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親的身體情況,爲下文進行埋下伏筆。“我”爲什麼感到責任重大?學生根據課文可能回答,因爲一切都取決於我。本段中告訴了我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巳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總是聽我的。”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這個家庭中,“我”正好處在中間,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擇錯誤就會傷害家中成員的感情,破壞家庭的和睦,破壞家中這份濃濃的親情。(這個祖孫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孫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於這四種親情糾纏在一起,而他們又取決於“我”,所以“我”感到了作爲中年人責任的重大。

1、教師引導:展開想像,體驗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那麼,母親會怎樣想?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在班裏談感受。

2、過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處理不得當,就會產生家庭矛盾。通過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麼道理?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不管做什麼事情應先考慮老人的感受,先照顧他們。他們辛苦了一輩子,不容易。之中的“我”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孩子,原則是一個“孝”字。當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過渡)設想一下:晚飯後,全家人在一起看電視,爺爺奶奶喜歡看戲曲節目,爸爸媽媽喜歡看時事報道,你喜歡看動畫片,而遙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該怎麼辦?

(七)學生討論歸納。

教師對於學生的回答要給予肯定和完善,並希望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繼續遵循這個道德準則。

過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親走大路,母親同時也爲兒子解決了這個難題,改變主意,走小路。你從中感受到什麼?

(1)我們可以感受到母親對小孫子的什麼感情?

(2)作者爲我們展示了什麼樣的家庭?

(3)分別用兩個字概括出“母親、妻子、我”是什麼樣的人?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八)重點研讀。

1、過渡:

“我”和妻子是如何揹着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爲什麼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後一段,體會這段話的深刻含義。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互相交流探討一下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這部分討論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對於學生的討論和作答,教師應鼓勵、肯定,積極引導,適時點拔。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着承前啓後的責任,體現了“我”對生活的一種責任感、使命感。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着,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隻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

這部分是對課文的咀嚼和消化階段,也是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最佳時機,所以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勵學生,適時啓發。儘可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2、重點研讀後,全班學生齊聲朗讀最後一段。請同學們速讀課後短文《三代》,思考問題:

① 這篇短文寫了什麼事?

②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說說你的理由?

3、教師引導:

學生讀後,小組交流,教師鼓勵,並因勢引導:編者爲何把《散步》作爲本文的範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可以把兩篇文章通過比較,體會《散步》寫的精彩之處,可以從語言、寫作方法等進行比較。(學生答案會多種多樣,所以要求學生舉例說明緣由,只要說得有道理即可。

4、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寫。

文中有兩處對初春的描寫,這段描寫在全文中起到襯托的作用。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大塊小塊的新綠”“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裏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這“新綠”、“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氣息的透露,它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的禮讚。第三處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水波粼粼的魚塘。這些都寫出春的氣息,春天在召喚,生命在呼喚。字裏行間留露的正是一種對生活的酷愛,對生命的珍愛。

②在散步中兩兩對稱的句子很多。

“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子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運用對稱的句子,互相映襯,使我們讀起來很有情趣。語言樸實,但蘊含着豐富的思想內涵。

③以小見大的寫法:

通過描寫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愛幼這個社會大主題。

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都學到了什麼?在思想上感悟到什麼?

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同學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你的家庭穩定、幸福!同時也讓我們珍愛親情,珍愛生命!最後我們一起唱首歌,來感受這人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教師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學生齊唱。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2

指導思想及教學目標

1、注重誦讀,通過富有感情的美讀來體會課文的意境,培養美的情趣,養成好的語感。第一課時以認知性閱讀、感知性閱讀爲主,準字達到讀音,疏通字詞和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第二課時以涵泳性閱讀爲主,達到深入作品意境之中,細細品位妙處的目的。

2、通過關鍵詞語和句子,理清課文思路,學習本文精巧的構思,體會作者的`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3、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位精妙語言,以達到提高語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薰陶的目的。

4、當堂課講解的有關課文內容,儘量當堂背誦。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1、導入:可由單元提示直接導入,也可由背誦描寫春天的名家名句導入,或者由動人的音樂《春之聲圓舞曲》,或由優美的圖片名畫導入。

2、默讀

3、詞語教學:學習“讀一讀、寫一寫”結合課文辨析字型字意。

4、朗讀課文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5、初步誦讀課文。閱讀時進行課文的整體把握,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問題:

——課文寫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請用簡潔的文字概括各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這些景物各有何特點?各段描寫之間有何關聯?請用簡潔的語言,儘量完整的說出本文的行文脈絡。

6、全班集體研討,各抒己見,互相補充,明確課文主要內容,並且依照課文的脈絡文理,用自己的語言複述大師筆下春天的主要內容。

7、朗讀全文。

8、背誦其中精彩語段。

9、作業。

第二課時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1、複習舊課,5分鐘完成《課課練》一、二、三、四、五大題,鞏固詞語。

2、體會本文優美的語言,分析其中的精妙之處,學習語言分析的一般方法。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仔細揣摩,儘量能口頭表達,教師從旁點播、補充。

——你喜歡文中哪些優美的語句?爲什麼喜歡?用簡潔的語言來分析。

——文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試分析其作用。並模仿舉例。

——你認爲好的語言應當具備哪些特點?應當如何品位語言的精妙之處?在文字表達上應注意些什麼?

3、小結歸納出景物描寫的一般方法。由學生自己合作、探究完成,教師以實例點播啓發,儘量不要告訴學生現成答案。學生說不全就再讀相關語段,再體會,再嘗試表達。

4、伴隨音樂,自由地、富有激情地朗讀《春》,再次體會大師筆法,體會自然之美,體會生活之美,體會情感之美。

5、背誦精彩語段,感悟體會,加深印象

6、語段訓練:完成景物片段描寫訓練《校園的春天》,進一步把握景物描寫的一般方法。交流改進。

7、有感情地朗讀背誦精彩語段,感悟體會,加深印象。

8、課後練習: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教案

——完成《課課練》。

——進一步補充完善課堂片段練習。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3

【學習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理解中背誦課文,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概括課文內容要點,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學生了解、熱愛祖國美麗的河山。

【學習重難點】

古今異義詞,景物特徵與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語言特點。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1、邊讀課文,邊據課下注釋理解課文,邊背誦默寫課文

2、摘抄整理基礎知識並鞏固之:

(1)本文選自《 》,作者是對《 》的註釋。全書內容主要是三峽是的總稱,在之間。

3、摘抄課下的生字,註釋的詞語。並記憶字詞的音形義。

4、記憶課後“研討與練習”題二:解釋下列詞語:

第二課時

5、閱讀思考填空:

(1).文章①段總寫三峽的三峽的地貌,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的地勢。

(2).②、③、④段寫_______,分別寫出了___________三峽四季變化不同奇景,突出了三峽_____________的總特徵。

(3)描寫三峽連山之密的句子:,。正面寫羣山高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側面寫的.句子:______,______。

描寫夏季三峽水勢浩大的句子:

表現水流急速,行船速度之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表現春冬季水清流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寫三峽春冬景色時,既描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靜景,也描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動景,動靜結合,相得益彰。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感受夏天的特點及文章的語言魅力。

2、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品味文章充滿活力的語言。

2、難點: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先來欣賞幾幅圖片,同學們猜猜它們跟哪個季節關係最密切。(生欣賞幾幅圖片,回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樑衡的《夏感》。

二、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同學推薦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配樂朗讀課文:

1、其他同學認真聽讀,並在腦海裏想象畫面,以字詞,句讀,情感三方面爲評判標準(做到準確、流利、有感情),點評朗讀。

2、感悟:請以“這是一個____的夏”,說說自己聽後的感悟。並說明理由。

師小結:這是一個具有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的夏,這是一個生機蓬勃的夏,這是一個生命力旺盛的夏,這是一個屬於勞動人民的夏。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品析作者是如何寫的。

三、研讀課文,品析文句

請你找出課文中你最喜歡的詞語或句子,並說出理由。

(一)品味句子老師先給我們同學做個示範:

範例:(一)

(1)好像爐子上的一鍋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於沸騰一樣,山坡上的芊芊細草長成了一片密密的厚發,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長牆。

示範:“沸騰”二字讓人體會到夏天的熱烈,此句運用比喻、擬人手法,並且虛實結合,形象地寫出從春到夏的`過程。

範例(二)

(2)火紅的太陽烘烤着一片金黃的大地,麥浪翻滾着,撲打着遠處的山,天上的雲,撲打着公路上的汽車,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艦船。

示範:烘烤:太陽溫度高。撲打:寫出了麥浪翻滾的氣勢。涌:描寫了麥浪翻滾的動態美。此句抓住了夏天典型的景物來描寫

範例(三)

(3)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熱風浮動着,飄過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麥子的香味。示範:從色、味幾方面描寫麥浪、表現了夏天的熱情。

同學們,從這些俊美的文辭中,你讀出了作者蘊涵其中的一份怎樣的情感?

(二)體味情感

請完成下面的句式:這是一份____的感情。

師小結:這是一份熱愛自然,熱愛夏季的感情,是對旺盛生命力的謳歌。這是一份歌頌勞動,讚美勞動人民的感情。講到這裏,老師心中還有個疑問,(打出大屏幕:

(三)質疑探究:在作者的眼裏,夏天的色彩是(金黃)的。你是如何理解的?夏天的色彩難道只有金黃的嗎?請同學們各抒己見。(學生髮表見解)作者選取金黃作爲夏季的色彩,是否有其特殊的用意呢?請看下面材料。

(四)材料補充(便於瞭解本文作者和他在本文中體現的思想感情)

(1)作者簡介:

1946年生於山西

現任:

①新聞出版署副署長

②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

③全國記者協會常務理事

(2)樑曉聲在《靜夜時分的樑衡》裏對樑衡的評價:

①樑衡很謙虛

②樑衡待人誠懇

③樑衡品格高尚得令人心顫

④樑衡的百姓心不需要強調

(3)就在林(則徐)赴疆就罪的途中,黃河氾濫,在軍機大臣王鼎的保薦下,林則徐被派赴黃河戴罪治水。他是一個見害就除,見民有難就救的人,不管是菸害、夷害還是水害都挺着身子去堵。 —— 《最後一位戴罪的功臣》

師小結:正是因爲樑衡有着一顆不需要強調的百姓心,所以他關注百姓的生活和生存,同情百姓的疾苦,謳歌百姓的辛勤。也只有這樣,他才能爲我們展示一個“見害就除,見民有難就救”的林則徐,爲我們描繪一幅八百里秦川火熱的夏季勞作圖。這真是文如其人啊。

欣賞完北方的夏,我們再來品味品味南方的夏。

四、拓展延伸:

正如作者所說,“歷代文人不知寫了多少春花秋月,卻極少有夏的影子”,“有閒情逸致的人”不喜歡夏天“緊張的旋律”,閱讀下面這首詩,說說與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麼不同?山亭夏日

(唐)高駢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師小結:這首唐詩描繪了一幅情調清和的夏日圖畫,表現詩人悠閒自在的閒適情趣;而課文抒發的是對夏天充滿“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的讚美,和對那些在夏日裏分外繁忙的農人的謳歌,表達作者對這種充滿激情的火熱生活的嚮往。

五、課堂小結

下面老師想用這樣幾句話爲我們這節課,也爲樑衡的這篇文章作個小結:

樑衡有心創《夏感》,詞鏗句鏘顯情意。同學何幸賞佳作,摩拳擦掌見活力。

六、作業:

(1)課外閱讀峻青的《海濱仲夏夜》。要求:

1、注意寫景方法

2、體味作者感情

(2)寫作要求:

1、緊扣住夏的一個特點進行描寫。

2、字數在150字左右。

七、板書設計:

夏感

樑衡

緊張急促熱烈

自然景物普通勞動者

熱愛讚美

嚮往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5

創意說明:本文先寫了三種生命現象,每個現象後面都有作者從中引發的感觸,最後用兩段文字從總體上抒寫對於生命的思考。全文的結構是由事到理,前面列舉那些生命現象的三段文字也分別都是由事到理。這些“理”就相當於全篇或全段的“主題詞”。用片斷仿寫的方式學習本文,可以促進學生對課文寫作特色的掌握與運用。

教學步驟:

一、掌握特點。

熟讀課文之後,幫助學生髮現課文的結構特點:全文的結構是由事到理,前面列舉那些生命現象的.三段文字也分別都是由事到理。爲了強化學生的認知,可分男女生兩組進行朗讀,女生朗讀“事”,男生朗讀“理”。

二、發現生命。

口頭講述在你身邊發現的種種生命現象,談談你從中引發的感觸。

三、思考生命。

片斷仿寫:仿照課文的結構特點(生命現象+ 主題詞) ,由你所發現的幾種生命現象抒寫你自己對生命的思考。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6

教學目標:

1、瞭解三隻貓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蘊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動的細節描寫。

4、形成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1、理清了課文敘述的順序及線索,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

2、瞭解三隻貓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蘊涵的人生哲理。

教學方法:

朗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導入新課。

圖片欣賞:貓

2、作者簡介

鄭振鐸(1898—1958)現代作家、學者、翻譯家。福建省長樂縣人,1920年底,與茅盾、葉聖陶等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積極倡導者。曾創辦我國最早的兒童刊物《兒童世界》,並主編《小說月報》。抗戰時期積極投身抗日救亡活動。抗戰勝利後,創辦《民主週刊》,被國民黨當局查禁。解放後歷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長、文化部副部長。1958年10月率中國文化代表團訪問阿聯酋,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他還是著名藏書家,逝世後,其家屬將近十萬冊藏書全部獻給國家。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說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雜記》,專著《文學大綱》、《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通俗文學史》、《中國文學論集》、《俄國文學史略》等。有《鄭振鐸文集》。還有《貓》。

3、檢查預習

字詞辨析

慫恿(sngyng):鼓動別人去做。

蜷伏(quán):軀體伏臥。

詛罵(z):惡毒地謾罵;咒罵。

澀(sè):不光滑。

悵(chàng)然:不愉快的樣子。

四、介紹寫作背景

《貓》最初發表在1925年。在此之前鄭振鐸等人發起成立了文學創作團體——文學研究會。他們的創作大都以現實人生問題爲題材。鄭振鐸主要探究的是自由平等、個性解放等問題。他在小說中毫不諱飾地表達了自己同情弱小、無辜,譴責專制、強權,弘揚公道、民主、博愛的思想和心情。

5、朗讀感知課文

1.這篇課文用第一人稱敘述了“我家”三次養貓的故事。請認真聽課文朗讀錄音,思考文章寫了幾隻貓?重點寫哪一隻?寫了3只貓,重點寫第3只貓。

2.全文可以分爲幾個部分?找出有關起止段落,劃分文章結構。

第一次養貓(1、2)第二次養貓(3—14)第三次養貓(15—34)

六、精讀課文

閱讀課文第一部分

思考討論,解決以下問題:

①作者從哪兩個時間段來寫貓的形態?

②家裏的人對這隻貓的態度怎樣?從哪些細節描寫可以看出來?

③這隻貓的結局怎麼樣?家裏人的態度是怎樣的?

①作者從貓“剛要來的時候”和”後來”兩個時間段來寫貓的形態,主要寫了貓的兩種形態。

一是自身的形態,剛來時是花白的毛,很活潑,白雪球似的。而後來,光澤的毛也污澀了,毫無生意,懶惰鬱悶。二是逗着玩的形態,滾來滾去,撲過來搶,又撲過去搶,後來卻是不肯出來,不理會。

②家裏人都很喜歡這隻貓,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條紅帶,或一根繩子,在它面前來回的拖搖着”;作者則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們,可以微笑着消耗過一二小時的光陰,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鮮與快樂”。因爲小貓活潑可愛,一家人都很喜歡它。

③這隻貓最終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東西”就已經埋下伏筆。

對於這隻貓的“病死”,三妹“很難過”,“我”心裏也感着一縷的酸辛。

朗讀第二部分。

思考以下問題:①第二隻貓的”更有趣、更活潑”,是從哪些方面來表現的?

從性情和本領等方面來表現。

“園中亂跑”“不怕生人”,“有時由樹上躍到牆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現它的'性情;

“會爬樹”“捉蝴蝶”“會捉鼠”,這是它的本領。

(2)畫出文段中表現家裏的人對它的態度的詞句,體會家裏人對它的感情。

大家都非常喜歡這隻貓。主要詞句有“提心吊膽”“查問得好幾次”“笑着罵”“飯後的娛樂;是看它爬樹”等。

③這隻貓的結局怎麼樣?大家持什麼感情?

這隻貓最終亡失了。

對於這隻貓的“亡失”,三妹“很不高興”,作者也是“悵然”“憤恨”“詛罵”。

④家裏人對周家的丫頭,不知名的捉去貓的人所持的態度,說明了什麼?

家裏人責怪周家的丫頭,詛罵不知名的奪去小貓的人。

“周家的丫頭”代表着事不關己、漠不關心的一類人,“不知名的奪去小貓的人”代表着不顧別人,自私自利的一類人。

作者借第二隻貓的失蹤事件,表達了對那種不顧別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爲的譴責與鞭撻。

第二課時

研讀課文第三部分

1.默讀第15、16段。

思考:①第三隻貓的“可厭”,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的?

是從形態和性情等方面來寫的。

“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燒脫了好幾塊”“憂鬱”“懶惰”。

②對第三隻貓的厭惡,作者寫了這樣幾句話:“大家都不大喜歡它”“連三妹那樣愛貓的,對於它也不加註意”“它在我家仍是一隻若有若無的動物。”這幾句話在表現的角度上有什麼不同?

第一、三句話是一般人的角度,第二句是個別人的角度,足見第三隻貓被人厭惡的程度。

2.自由誦讀第17-29段

請將“芙蓉鳥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發展的過程,給每一情節擬一個小標題,並說明爲什麼這樣安排情節。

有六個情節,小標題可依次擬“買鳥”“凝望”“被疑”“蒙冤”“受罰”“真相”。

這當中前五個情節是詳細述談第三隻貓的不幸遭遇,把讀者置於疑雲中。直到最後一個情節,才用寥寥數語揭示真相,於是疑雲頓開。這樣安排,不僅使情節顯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讀者對第三隻貓的同情與憐憫。

3.讀第30一34段。

思考,在寫第三隻貓的結局時,用了哪些詞語直接描寫“我”的思想感情,並仔細體會這些詞語的含義。

作者用了“難過”一詞表達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對以前兩隻貓的亡失的感情,“難過”所表示的痛苦要強烈得多。因爲自己的武斷,冤枉了第三隻貓;“我”深感內疚和自責。越是內疚和自責,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強烈。

七、合作探究

1、爲什麼說“我的良心受傷了”?

因爲我犯下了無法補救的過失,它就像針一樣,時時刺痛着我的心。

2、第30段採用了何種人物描寫手法?抒發了“我”怎樣的感情?

心理活動描寫。抒發了“我”愧疚、自責之情。

3、“我”的過失是什麼?(原文)爲什麼有這樣的過失?

“我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動物”

“我”沒有對鳥亡事件作冷靜的分析,沒有認真地調查研究便輕率地作出了判斷。

4、爲什麼“對於它的亡失,比以前兩隻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

因爲第三隻貓的死責任在“我”。“我”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致死,這個過失是無法補救的。

5、如果這隻貓沒死,你認爲“我”有改正過失的機會嗎?爲什麼?

6、選段在表達方式上的特點是什麼?選段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議論、抒情。表達了作者嚴於律己的思想感情。

7、爲什麼寫兩隻可愛的貓的篇幅不如一個醜貓的篇幅長,到底發生什麼可怕事情?

“芙蓉鳥事件”

8、“我”根據什麼判斷是醜貓吃了芙蓉鳥?

①那隻花白貓對於這一對黃鳥,似乎也特別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對鳥籠凝望着。

②它躺在露臺板上曬太陽,態度很安詳,嘴裏好像還在吃着什麼。

9、以上證據是否確鑿?在這種情況下,“我”是怎樣想、怎麼做的?

不確鑿。“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這可憐的鳥的腿了,一時怒氣沖天,拿起一根木棒,追過去打了一下。……憤憤地,以爲懲罰得還不夠快意。”被一隻黑貓吃了,而不是那隻醜貓。

10、從真相大白後,“我”的懺悔中我們能否說說“我”是怎樣的人?

我”是一個善良的、正義的、嚴於自省的、富有良知的知識分子。

11、對於這樣一個人,針對他使醜貓受冤而遭打而死這件事,你能否給他些忠告?

凡事不能單憑想象,主觀臆斷,重要的是弄清事實;對人對事不存偏見,要寬容、要仁愛。

八、歸納主題:

1、“我”家養的三隻貓,無論怎樣,結局都是不幸的,對於它們的悲劇命運,你有什麼感想?

弱小——命運不能自立。在不合理的社會中,它們的悲劇命運是具有必然性的。人的個性需要自我完善,不受歡迎的人,往往成爲冤案的犧牲品。

2、本文主題是什麼?(結合練習一,來談自己的看法)

無論做任何事情,千萬不能憑個人好惡帶着某種私心和偏見,違背客觀實際情況去加以處置,否則就會出偏差,甚至造成無法補救的嚴重過失。

主題理解:

1、把“我”看作描寫的側重點,本文的主題是:

表現“我”嚴於律己的精神。(“我”是一個善良的、正義的、嚴於自省的、富有良知的知識分子。)或者“做人的道理”:人們應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能主觀臆測,妄下斷語,以致傷害無辜。

2、把貓的不幸遭遇看作描寫的側重點,本文的主題是:

揭示了生活中發生不幸的原因。

九、探究寫法

作者總共寫了三次養貓的經歷,哪一次是詳寫?爲什麼不單寫這一次,而要寫另外兩次呢?

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採用這種敘述方式有什麼好處?

詳細了第三次鋪墊對比(來歷、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

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採用這種敘述方式有什麼好處?

作品中虛構的“我”,是三隻貓的主人,他喜歡前兩隻貓,厭惡第三隻貓;他就是前兩隻貓的悲劇的目擊者,又是第三隻貓的悲劇製造者。這樣,作者可以極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發作者的真情實感,揭示作品的主題思想,引起讀者共鳴,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體會:“自此,我家永不養貓”,這句話也是全文的結尾,它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這句話在內容上是對全文的總結。

“我”目睹了前兩隻貓的不幸後,又親自制造了第三隻貓的悲劇,深感負疚,爲了不再看到這樣的悲劇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養貓”這句話與文章的開頭遙相呼應,在結構上形成了首尾呼應的特點。

研討與練習二

第二隻貓丟失後,作者寫道:“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第三隻貓死後,作者寫道:“自此,我家永不養貓。”試體會這兩句話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麼不同?

第二隻貓丟失後,那一種失落感久久縈繞於心。奪人所愛的人太氣人了,叫人恨恨難消。養貓固然快樂,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難受。所以,好久不願意養貓。

第三隻貓的死,責任在我。一種負罪感永遠不能消除,見了貓就會觸發靈魂的傷痛,永遠愧對這類生命,於是纔有永不養貓了的想法。

小結

本文寫的是貓,作者卻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達了同情、憐愛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組織材料的特點是前後連貫、首尾呼應,文章在結構上嚴絲合縫,條理清晰。

十、課堂練習:

一、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消耗(hào)慫恿(Sǒngyǒng)詛罵(zǔ)蜷(quán)

二、作者是怎樣運用“伏筆”來寫前兩隻貓的命運的?找出課文中的原句

第一隻:“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東西,光澤的毛也污溼了”——暗示了它“死亡”的必然之勢。

第二隻:“它似乎太活潑了,一點也不怕生人。”“跑到街上,在哪裏曬太陽”“總看見它在鐵門外邊。”“我們都很爲它提心吊膽”——暗示了它亡失。

三、簡要分析我家不喜歡第三隻貓的原因:

因爲它不如前兩隻貓好看,性情憂鬱、懶惰。

十一、作業:思維拓展

同學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養第二隻小黃貓時家中也養了一對黃色芙蓉鳥,鳥也被吃了,“我”會怎麼想、怎麼做?

板書設計:

第一次養貓(1、2)細節描寫1、表現“我”嚴於律己的精神。

心理活動描寫或者做人的道理。

貓第二次養貓(3—14)細節描寫

心理活動描寫

第三次養貓(15—34)細節描寫2、揭示生活中發生不幸的原因。

心理活動描寫

課後反思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7

○教學目標

① 在教師指導下,培養學生自主組織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科學探索精神。

② 學習欣賞神話傳說。

③ 培養蒐集、篩選、整理資料的能力。

④ 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活動重點

① 蒐集資料,整理資料。

② 口語表達。

③ 想像寫作訓練。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① 讓學生自主選擇合作伙伴,組成合作小組,並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及活動內容給小組命名。

② 圍繞活動內容廣泛蒐集資料,上網查詢資料,整理資料。

③ 每組準備一個檔案袋。

教學設計

導入

可從放映《星球大戰》影片片段導人活動,喚起學生對未來世界的遐想,對人類起源的思考,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及科學探索熱情。

故事大王比賽

① 每組每人蒐集一種關於人類起源的神話故事,在小組內互講故事。

② 每組選出一名講故事的代表,參加班級故事大王比賽。

③ 比賽將評出一、二、三等獎。

④ 小組將部分參賽的神話故事進行蒐集整理、彙編成冊。

自由辯論會

① 蒐集查找關於“人類起源新說”的資料。

② 從中選定一種說法,並圍繞這一說法繼續查找相關資料。

③ 讓小組成員熟悉資料內容,爲參加班級自由辯論會做好準備。

④ 辯論形勢靈活,以小組爲單位,互相展開辯論。每一小組可在比賽中提出自己的觀點並根據資料證明自己觀點的成立,同時還可以反駁其他的小組的觀點。

a. 以小組合作情況、發言情況及準備資料的多寡評出一、二、三等獎。

b. 比賽後與其他小組交流資料,實現資源共享,互通有無,並彙編成冊。

給未來人畫像

① 每組設計一幅未來人像,可以用電腦製作,也可以手工製作。

② 每幅畫要做簡要說明,說明主要包括:(1)外形設計理念;(2)服飾搭配理念;(3)人體結構的變化:如皮膚、肌肉、骨骼會有哪些改變……

③ 畫像要求100cm×80cm,將畫像懸掛在教室牆壁上,每組派代表到畫像前闡述本組的'創作理念。

④ 根據畫像製作的精美程度,設計是否有創意、說明內容是否充分,評出一、二、三等獎。

⑤ 每人以“未來世界”爲題,寫一篇想像作文。

成果展覽

① 每組派出一名代表作評委會成員,組成評委組。

② 每小組將本次活動編輯的冊子、資料、獲獎獎狀整理好,佈置一個有特色的展區。

③ 每小組派2名代表站在自己的展區前,回答評委組提出的問題,併爲本組展區設計·作簡要的解說。

④ 由評委組給各個展區做出評定,評出一、二、三等獎。

活動評價

根據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表現的情感和態度,同時也根據小組在各個活動中的獲獎情況,評出最佳合作獎、最佳口語交際能力獎、最佳表現獎、最佳創意獎等一系列獎項。

活動小結

通過這次綜合性學習活動,學生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瞭解了關於人類起源的發展過程,感受了古人豐富的想像力及神話傳說的魅力,培養了學生自主組織、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科學探索精神,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隨機應變能力、創新思維能力都得到較好的確培養和提高。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8

【教學設計A】

創意說明:這篇教學設計採用了“主問題”設計的理念。學生帶着主問題對全篇課文進行研讀,在教師的點撥下,爲理解課文內容、明確人物形象而進行圈點勾畫、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智能活動及發言、討論、辯析等表達活動。

教學步驟:

一、積累一組詞語

學生自由地讀課文,識別、積累詞語。

1.雅詞

2.四字短語

二、研討一個問題

1.主問題:女媧在你心中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要求:閱讀全文。綜合全文內容,根據思考題表達見解。自讀課文,並擬出發言要點。

·她是一個神通廣大的“神”。她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方法體現了“神”的威力。

·她是一個普通的“人”。她有人的孤獨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這天地之間,應該添一點什麼東西進去,讓它生氣蓬勃起來纔好”。她有人的喜怒之情,她會笑,她會假裝生氣。

·她是一個活潑、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孩子。當她看到自己的影子時,“就忽然靈機一動:世間各種各樣的生物都有了,單單沒有像自己一樣的生物,那爲什麼不創造一種像自己一樣的生物加入到世間呢?”這種口吻非常孩子氣。

·她是一個勤勞的母親。

·她是一個喜愛孩子的媽媽。女媧看着她親手創造的這個聰明美麗的生物,又聽見“媽媽”的喊聲,不由得滿心歡喜,眉開眼笑。

……

2.討論:作者爲什麼把女媧塑造得更像一個“人”?

作者把女媧塑造得更像一個“人”,這正是這篇童話真實感人的地方。廣闊的天地,莽莽的原野,死寂的氣氛,使神通廣大的女神感到了寂寞孤獨,造人的願望就顯得自然而真實;水中映出的或“喜”或“生氣”的面容,誘發了她的“靈機”,想象巧妙而富於人類經驗;“媽媽”的呼喊,使死寂的天地間獲得了生機,更充滿了人間的溫情愛意,以及天倫之樂。“人”的產生,使女媧得到做母親的自豪和欣慰;晚霞裏,星光下,女媧的忙碌疲倦,正顯露出一位母親勤勞、智慧、偉大的身影。從她身上,我們看到神話的情節是想象的.,但又是真實的,是合乎現實生活的情理的。

三、發揮一些想象

1.這篇課文是根據《風俗通》裏的兩則短文改編的,下面是這兩則短文的譯文。

通常說天地開闢以後,還沒有人類。女媧揉團黃土造成人。這項工作太費力了,女媧忙不過來,就把一根繩子放到泥漿中,拉出來,濺出的泥點子就成了人。女媧在神祠裏禱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於是女媧就安排男女婚配。

看看課文豐富了哪些內容,哪裏最見出作者的想象力。

2.討論、明確:課文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①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②人造出來之後歡欣喜悅的場面;③女媧像人一樣具有心理活動和喜怒哀樂等情緒;④作者的評述。

3.下面同學們再對女媧造人的動機、方法等作另一種推測,進行想象,寫一段文字。

4.同學之間進行交流。

【教學設計B】

創意說明:這篇課文的內容較淺,可在教學中引進一點參讀資料,豐富教學內容。從教學手法講,這叫“插入式比較閱讀”,比較的角度是“求同”。以此來開闊學生的眼界,增強學習課文的興趣。

教學步驟:

一、自由讀課文,識別生字難詞

二、默讀課文,複述故事情節

三、比較《女媧造人》與《伊甸園裏》

1.教師:在我們中國,有女媧造人的美麗神話;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話(教材綜合性學習“追尋人類起源”中的參考資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話《伊甸園裏》)。這兩篇神話都是想象的,大家比較一下,兩則神話故事有哪些相同之處?

2.學生討論,準備發言。

·兩則神話都認爲人類並不是從來就有的,無論東方西方,古人早都思考過人類起源問題。

·兩則神話都認爲人類是被創造出來的,都有創造人的神,不過一則設想爲女媧,一則設想爲上帝罷了。

·製造人的材料都設想爲泥土,大地是人類的母親。

·人的形象都是按照創造者自身的形象設計的。

·兩則神話又都說到人類爲什麼有男女性的差別。

……

【教學設計C】

 創意說明:這篇課文淺顯易懂,內容非常有趣,體現了神話藝術永久的魅力。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創世神話魅力永恆的原因何在?

教學步驟:

課前準備:

1.蒐集有關創世神話故事。

2.瞭解有關神話的常識。

一、讀課文,複述故事

二、講神話故事比賽

三、問題探究:

1.教師:同學們剛纔講的這些故事引人入勝。我們明知這些故事發生的事情不存在,可這些故事我們聽起來還是津津有味,這是爲什麼呢?

2.學生討論,準備發言。

·這類神話都描寫了人類出現之前地球上的情景,這是引人遐想的。

·這類神話都有奇妙的想象,這是非常有趣的。

·這類神話無非是現實的人類繁衍歷史的改造,非常富有人性,這是令人感覺親切的。例如,現實世界中,是母親懷孕生育子女,孩子使母親有說不出的高興和安慰,《女媧造人》不過是想象女媧用泥土造成孩子罷了,女媧的形象分明是母親的形象,完全是人性化的,她的辛苦和快樂是讓人共鳴的。

【資料整合平臺】

●作者簡介

袁珂,生於1916年,四川新繁人,神話學家。論著有《中國古代神話》《古神話選釋》《山海經校注》《神話論文集》《中國神話傳說辭典》。《中國古代神話》是中國第一部漢民族古代神話專著。作者對浩瀚的古文獻資料,考辨真僞,訂正訛誤,加以排比綜合,把中國漢民族片斷的古神話資料熔鑄成一個有系統的整體,提供了一部具有漢民族古神話特色與風格的文學作品。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流暢朗讀課文,瞭解一詞多義的現象;學習本文生動、精煉的語言和先敘後議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按照整體把握—具體探討—感悟昇華這一過程進行教學;採取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目標:認識面對象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要存有幻想,妥協讓步,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才能取得勝利的道理。

教學重點:

1.學習文章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

2.認識狼貪婪、兇狠和狡猾的本性,懂得面對象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要存有幻想,妥協讓步,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才能取得勝利的道理。

教學難點:理解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性活用等古漢語現象。

教法學法:朗讀法、探究法。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說說有關狼的成語:狼狽爲奸,狼奔豕(shǐ)突,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煙四起……

二、走近作者?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清朝山東淄川人。《聊齋志異》是蒲松齡的代表作。

三、檢查預習

1、正音:綴行甚遠zhuì屠大窘jiǒng積薪xīn苫蔽shàn奔倚yǐ弛擔chí眈眈相向dān少時shǎo目似瞑míng意暇甚xiá隧入suì尻尾kāo假寐mèi狼亦黠矣xiá頃刻qǐng

2、自由朗讀課文,注意文言詞彙的翻譯。

A、解釋下列劃線的字詞:

1、綴行甚遠2、屠懼,投以骨3、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4、顧野有麥場5、弛擔持刀6、一狼徑去7、屠自後斷其股8、狼亦黠矣

B、一詞多義1、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

2、投以骨以刀劈狼首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蓋以誘敵

C、翻譯下列語句,注意劃線詞語的意思。

1、並驅如故2、其一犬坐於前3、目似瞑,意暇甚4、一狼洞其中5、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6、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四、齊讀課文,理清故事結構。

在下面的橫線上填上一個動詞,概括故事情節。

遇狼——懼狼——御狼——殺狼——悟狼

五、閱讀理解。

1、“綴行甚遠”可看出狼的什麼特點?

2 、請結合圖片思考:課文開篇向我們交代了幾大要素?分別是什麼?請用原文語句回答。

3、屠戶急中生智想出了一個什麼辦法?

4、“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體現了狼的什麼品性?

5 、“並驅如故”可看出狼的什麼特點?

6、請指出描寫屠戶心理的句子

7、他採取了怎樣的行動?(原文回答)

8、狼的表現呢?用原文回答

1、兩狼的計謀:

2、前狼假寐的姿勢:

3、前狼假寐的神態:

4、前狼假寐的目的:

5、後狼徑去的目的:

6、此節表現了狼的.什麼特點?

?請結合圖片說出屠戶殺前狼的經過,從中可以看出屠戶的什麼特點?

?請結合圖片說出屠戶殺後狼的經過,體現屠戶的什麼特點?

?朗讀最後一段

1、作者的感嘆是怎樣的?

2、用現代漢語解說這句話的意思?

3 “止增笑耳”的僅僅是惡狼嗎,?作者嘲諷的僅僅是惡狼嗎?從這個故事中你獲得怎樣的啓發?

六、合作討論、探究

1、文中哪些語句寫出了狼的什麼本性?

貪婪兇惡:陰險狡詐:

2、文章如何刻畫屠戶的形象?

動作描寫:心理描寫:

3、作者對這件事有什麼議論?

4、故事中的狼和屠戶分別是怎樣的形象?

5、狼很狡猾,也善用心計,較量的結果卻雙雙斃命於屠戶刀下。你認爲狼被殺的主要原因是什麼?談談從中得到的啓發。

七、自主學習

小組合作完成課文翻譯,然後看圖複述故事。

【個性修改】

板書設計

遇狼——懼狼——御狼——殺狼——悟狼

狼:狡詐、貪婪、兇狠屠戶:機智勇敢

作業佈置

請結合圖片適當想象,將此文改編成一篇白話故事,注意環境、神態、動作、心理描寫。

課後反思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體會詩中運用虛詞使語言委婉懇切的表達效果

感受杜甫憂國憂民,體恤下層百姓的崇高精神

教學重點:

反覆朗讀,理清說理的層次,學習勸諫的方法,感受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中運用虛詞使語言更委婉懇切的表達效果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在學習了《石壕吏》後,杜甫在你心中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2、杜甫的仁慈寬厚、悲天憫人還通過這樣的一件小事體現出來(教師介紹《又呈吳郎》故事的“前奏”)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朗讀本詩,藉助工具書掌握陌生字詞

2、複述本詩的大致內容

3、杜甫這首詩是寫給誰的?寫這首詩的目的`是什麼?

三、學習感受虛詞的表達效果

1、杜甫想要說服吳郎任由貧苦的婦人撲棗並非易事,作者是怎樣做到即說服吳郎任由婦人撲棗,又不使吳郎產生反感牴觸的心理?

2、出示學習目標:

(1)理清詩人說了幾層道理從而說服吳郎的?

(2)圈出詩中表現語氣的虛詞,反覆朗讀感受其表達效果,分析這些虛詞在詩中起到的作用

3、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討論

四、 總結與實踐

1、朗讀詩歌,在朗讀中體會詩中虛詞的表達效果,感受作者體恤同情下層百姓的憂國憂民的情感。

2、課堂練習鞏固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11

學習目標:

1、學會細緻地觀察並生動地描寫自然景物;

2、學習文章嚴謹而精美的結構安排

3、靈活運用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領會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

2、培養學生“細緻觀察事物,抓住特點描述”的能力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重點切入法

學法指導:

精讀、摘錄

教學工具:

多媒體、錄音機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創景導入:

同學們,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滿生機,春天如詩情如畫意,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美麗的春光中,讓我們的心靈幻化出一派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景象。可記得孟浩然的《春曉》(放音樂,看投影,生背詩文);可記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聽音樂、看投影,背詩文)。在多少作家的筆下曾這樣深情地描繪過春天,今天讓我們再讀一篇描畫春天的優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課文題目及學習目標)。

一、師生共賞:

1、師生同讀

(配樂配畫)師:深情朗誦。生:深情朗誦。師生齊誦。讀後說說文章的行文線索

明確:盼、來、近總領全文,啓開下文——概寫初春的山、水、太陽——細緻描寫春草、春花、春風、春雨、春天裏的人們

2、師生同賞

⑴小聲讀文,把你喜歡的詞語和句子填在表格中並寫出喜歡的理由。(師生分組同時進行以春草圖的描寫爲例)

喜歡的詞語⑴嫩嫩的、綠綠的、⑵偷偷地、鑽⑶理由:⑴寫出了春草嫩綠的特點⑵寫出小草破土而出擠勁,寫出不經意間,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驚喜的感覺。這樣使無意識的、無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識,有了情感

喜歡的句子“坐着,躺着,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理由:寫出了人們在草坪上歡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寫出了他們的喜悅之情。在我們眼前展現的是一幅春草歡樂圖。

⑵分小組交流,讀自己喜歡的詞和句子,說喜歡的理由(老師參與在一個小組內)

⑶全班交流,生先自由發言,說出自己的理由,最後師交流並總結。

3、師生同寫

師生讀最後一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寫一組比喻或擬人句構成排比,看誰寫得多、寫得好。

4、師生同繪

出示畫板,共同描繪美好的春景圖。(重點讀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然後描畫)

三、精彩展臺

同唱一首讚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裏》,唱完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說:春天究竟在哪裏?或在哪裏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應該是怎樣的(描繪你眼中的春天)?(口頭作文)

四、作業佈置:

⑴課外在網上查閱朱自清簡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簡介及作品篇名寫在摘抄本上。⑵在網上查閱並摘抄描寫春天的詩或文章,並在讀書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第二課時

鏈接交流;:朱自清簡介、朱自清作品誦讀、讚美春的文章朗讀比賽

作者簡介

作者朱自清(1898——1948)是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和傑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樸素,描寫細膩,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讀後令人回味無窮。他熱愛自然,觀察自然,描繪自然,他的寫景散文,無不寄託着他對大自然的無限深情。

寫作訓練:

以“家鄉的春”爲話題寫一篇寫景散文

詞彙參考:

朗潤、醞釀、賣弄、宛轉、嘹亮、黃暈、烘托(見課後讀一讀、寫一寫,儘量用上這些詞語)

交流創作:

選出佳作,全班範圍內進行交流賞析。

《春》重點難點指導

1、精講導讀要點:抓住特徵描寫景物,委婉細緻,層次清楚。(總分順序)用詞準確、生動、比喻形象。

2、精講導讀方法:讀中導,讀中講、讀中練,讀後比較綜合,讀後發揮想象。

(一)讀中導

1、聽朗讀錄音或教師示範朗讀,瞭解內容,進入意境,初步感受。

2、通讀全文,熟悉內容,理清層次,思考問題:

(1)全文圍繞一個“春”字,文章可分幾個部分?標題、開頭、結尾之間有何聯繫?

(2)第二部分是重點部分,作者採取怎樣的順序描述的??

(3)作者是怎樣經過細緻觀察,抓住事物的特點,生動而逼真地描繪了這萬姿千態的“春”的?他寫這篇文章主要抒發哪些感情呢?

以上導讀安排僅是讓學生了解閱讀這一類文章如何着手及必須抓的幾個主要問題。

(二)讀中講

1、精讀重點部分(第二部分)。教師講析三個問題:

(1)結合課後“思考和練習三”分析幾個畫面、層次的安排,講清描述景物採用“總分順序”的方法和作用。(其他幾種記敘順序也宜點明)

(2)讀“春草圖”的四句話,從“作者從哪些方面寫春草的`?哪些詞用得特別好?春草有何特點”等方面分析。

(3)再讀“春風圖”有關內容,講清作者怎樣藉助其它事物寫出無形無色的溫暖、芬香、和悅等特點的。

2、細讀關鍵部分。(第三部分)講析兩個問題:

(1)作者在這部分運用排比句式,連設三個比喻,這“三喻”中的聯繫和區別,春天的三個特點及爲何按這樣的順序排列。

(2)這部分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以上精講內容安排的依據是:一從本單元“共性”和本文“個性”出發,二從“舉一反三”的需要出發,三從初一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

(三)讀中練

1、練朗讀。朗讀是本篇的重點訓練項目,要反覆吟誦,在吟誦中理解作者的感情。體會本文用詞造句的妙處。

2、練字、詞、句。

(1)正音:漲藏散釀巢暈蓑

(2)辨詞:朗潤趕趟兒醞釀呼朋引伴賣弄宛轉應和黃暈舒適花枝招展

(3)散文十分講究詞語錘鍊,本文有不少特別凝練、形象的“字”,找出來指出其妙處。如“小草從土裏鑽出來”的“鑽”字,“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的“逼”字等等。

(4)散文常用一些疊字,本文疊字很多,指出其結構上的特點及在表達上的作用。

(5)結合課後“思考和練習四”找出本文的比喻句並指出其作用。

3、練分析思維

(1)對照教師“春草圖”、“春風圖”的分析,學生自行分析“春花”“春雨”“春人”等畫面。

(2)文章的中心究竟是什麼呢?這一篇描寫“春”的散文和其他一些寫“春”的文章有哪些不同呢?

練的形式多種多樣,什麼時候練什麼內容教師可隨機應變,但萬變不能離其宗,基礎知識不能忽視,基本技能不能放棄,聽、說、讀、寫全面兼顧,同時還要根據這類課文的特點及本課的“個性”,這就是以上只提供訓練內容、不提供形式的原因。

(四)讀後比較綜合

1、把本文和《海濱仲夏夜》、《香山紅葉》、《濟南的冬天》結合起來。

比較其異同。綜合其“共性”,求得其規律。可口頭比較也可列表式比較。

2、把本文和課外類似散文相比較,進一步求其規律。

以上步驟頗爲重要,學生是否能找到這一類文章的“共性”和“個性”,求出其規律,是能否“舉一反三”的關鍵。

(五)讀後發揮想象

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想象的翅膀飛騰起來。

1、讓學生熟悉自己周圍的景色,展開豐富的想象,口述自己所思。

2、安排時間,帶學生走出校門,幫助他們對自己身邊的景物進行仔細觀察,抓住特徵,進行描述。此類作文可教師命題也可自由命題。

這一步的目的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同類型文章也完全可以這樣做。

重點提示:

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不但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同時也使作品語言有高度準確的概括力。

描繪的細:“春草”圖中,春草旺盛的生命力──“鑽”,寫它的色彩──“綠”,寫它的質感──“嫩”、“軟綿綿”,寫它的覆蓋面──“一大片”、“滿是的”,寫人在草地上游玩的快樂,寫風的助興。細筆細繪,具體形象,使人有親眼目睹親身所歷之感。

描繪的立體:“春花圖”中,先寫樹上的繁花似錦,次寫樹中昆蟲是喧鬧,再寫樹下遍地的野花;寫眼前的花兒爭春,又寫想象中樹上結的果實;寫花的色彩,又寫花的甜味;明寫野花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暗寫風與太陽。這樣,動靜結合、色味結合、虛實結合、高低結合、明暗結合,繪出一幅色彩鮮豔、春意盎然的立體感極強的圖景。

描繪的方法多樣:擬人“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寓花樹、萬物以人的表情、動作、感情,生機更爲盎然。用比喻的手法,“像火”、“像眼睛”……具體生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爲鮮明。

描寫的語言優美,極富表現力。選詞準確精當。“朗潤”,準確描繪出春天山景的明朗、潤澤的樣子。“蜜蜂嗡嗡的鬧着”,一個“鬧”字,既寫出了蜜蜂爭先恐後,又呈現出一派喧囂沸騰的熱鬧景象。大量的使用疊音詞,既沒讓讀者感到詞藻的華麗和人工的雕飾,又恰到好處的突出了春天的特徵。“春草圖”中的“偷偷”表現了小草在人們不易察覺的情況下,無聲無息的生長的動態;“嫩嫩”寫出了初生小草的鮮嫩可人;“綠綠”則爲小草着上了一層鮮亮悅目的色彩。

全文圍繞一個“春”字,寫出了春天未來到時的盼春心切,繼而又對春回大地之後呈現的盎然生機的欣賞和讚美,巧妙地向讀者傳達出春天帶給人們的不光是新的氣象,更是催人奮進的勇氣和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這一深刻含義。

難點提示:

文章結尾的三個比喻各突出了春天的哪些特點?

第一句“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着”,象徵着勃發的生機,突出了一個“新”字;

第二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走着”,象徵着春天的婀娜多姿,突出了春天的“美”;

第三句“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着我們上前去”,象徵青春的活力,給人以“力”的美感。

《春》教學反思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本文在盼——繪——頌的抒情中描繪了心中的春,與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風格上有較大的變化。在教學設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紀實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本文在盼——繪——頌的抒情中描繪了心中的春,與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風格上有較大的變化。

在教學設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紀實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從字方面來說文中多音字多。如:漲、散、藏、和、暈等。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有大量的雅詞。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處之多。從段落佈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後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功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於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個人認爲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有何處、爲何美。調動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鍊、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學中設計了兩課時:一是品讀課;一是背讀課、意在使學生學有所得、得到一種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在起初的教學設計中的一些問題:一、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於急功近利,過於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調整、細化則更好,學生所得則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組,每組自由選寫草、花、風、雨、人的圖景來進行品讀活動效果更好。二、在進行問題設計時,有幾句話表述不夠嚴密,使學生的思路發生了偏斜。不易於課堂練習的進行。所以在設計時一定要細心。三、品讀活動中的理解活動,兩個問題的設計偏難。

在教學過程中也有兩個問題:

一、對時間分配不夠合理,教學流程有點澀。不夠順暢。

二、教態不美,缺少活力,及對學生情緒的激活和調動。壓制了學生的積極的情感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12

學習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

2.理解讀書的好處,明確應該多讀書,培養讀書的興趣,學會讀書。

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的主要觀點,學會讀書。

教學難點

瞭解文中提到的衆多作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以所學的《孫權勸學》導入

二、介紹作者

1、教師結合課本的註解,簡單介紹有關冰心的情況。

學生認真聽記,初步瞭解冰心。

三、檢查預習情況

四、整體感知

1.學生朗讀課文並思考:本文的寫作順序?在這篇文章裏冰心想說什麼?

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這句話是本文的中心)

五、研讀課文

1、“多讀書”表現在哪些方面?

2、讀書有哪些好處呢?

學生討論“好”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從文中找出這方面的語句,具體分析。

①書中生動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種情感,讓人獲得多種美的享受。

例如:《三國演義》讓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聽極了”,還“含淚上牀”,“哭了一場”;

《水滸傳》讓作者“大加欣賞”,“氣憤填胸”;

《紅樓夢》讓作者“嚐到‘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一個朝代和家庭的興亡盛衰的滋味”;

現代優秀的文學作品讓作者“心動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遺事》則讓作者對外國小說“有了廣泛的興趣”。

以上內容體現了“讀書好”這一中心。

②讀書能擴大知識面。

例如:讀《三國演義》可以瞭解三國時代的“天系大勢”。

讀《紅樓夢》可以瞭解到“一個朝代和家庭的興亡盛衰”的歷史。

讀《茶花女遺事》等外國小說可以“知道許多國外的人情世故”。

③讀書對寫作有很大的幫助。

讀《聊齋志異》對文言作文有很大幫助

④讀書有助於提高人的品德修養。

第11段“從讀書中……得不到的”

小結:本節我們重點分析“讀書好”具體表現在在四個方面,這些都是作家的經驗之談,希望我們讀後有所收益。

3、“讀好書”在冰心看來又應是如何的?

在欣喜回憶晚年不能“行萬里路”,仍能“讀萬卷書”情況後,分別從古典文學、現代文藝作品兩方面給讀者傳授挑選、比較書的經驗。情節要精彩,人物要生動,感情真實質樸。

4、你是怎樣讀書的?

5、冰心的讀書經歷給了你什麼啓示?

有選擇,然後廣泛涉獵,要有恆心。

六、拓展延伸

1、四大名著是哪幾本書?

2、你們知道哪些關於讀書的名言警句?(學生交流)

七、佈置作業

以《我與書》爲題寫一篇作文。

板書設計: 憶讀書(冰心)

一、多讀書:自認字後……晚年(從時間上寫)

涉足古今中外,讀書萬卷(從書的種類、數量上寫)

二、讀書好:寫作情感知識思想品德

三、讀好書:挑選、比較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13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愛看電影、電視劇。好的電影、電視劇往往以它生動的故事情節、豐滿的人物形象吸引着我們,令人難以忘懷。作者看了一場戲,過後留給他的是什麼印象呢?這節課我們學習《看戲》。

二、檢查預習

1.出示生字、詞

鏗鏘 顰 婀娜 蜃樓 屏住

2.讀“預習提示”回答下列問題:

①本文描寫了什麼?

明確:描寫了羣衆觀看京劇表演大師梅蘭芳先生演出《穆桂英掛帥》的場面。

教師補充:京劇堪稱國粹,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它以其豐富的內容,完美的形式,精湛的技藝,達到了我國戲曲藝術發展的高峯,在國際上享有崇高的聲譽。爲此,我想同學們和老師有同樣的感受,爲生活在擁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國度感到驕傲、自豪。

②作者創作此文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讚美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裏的熱情觀衆和熱情藝術家。

三、閱讀、探究

(一)教師範讀全文

要求學生:

1.畫出表現觀衆情緒變化的.詞句。

2.畫出揭示本文中心的句子。

集體明確後,板書

(二)引導學生體味“膨脹”與“漲”,以此強調“關鍵詞句的含義”。

明確:“漲”是水位升高,這裏比喻觀衆情緒逐漸高漲,呈漸變的狀態。“膨脹”則有激盪起伏之勢,呈熱烈歡騰的狀態。

(三)找學生讀課文1、2段,要求其餘學生用一個詞概括出場內外的氣氛。

明確:“靜靜的”。

(四)思考討論:

爲什麼突出“暑氣並沒有收斂”,公園和劇場“是靜靜的”?爲什麼強調劇場“人擠得非常滿”?

明確:突出“暑氣並沒有收斂”,是爲了以氣溫烘托觀衆的心情,人們不顧暑氣炙人,爭相觀看梅蘭芳演戲,說明梅蘭芳的舞臺藝術在廣大羣衆中享有崇高的聲望。

強調公園和劇場“是靜靜的”,渲染演出之前的氣氛,是爲了說明觀衆靜候演出開始,表現觀衆對於欣賞梅蘭芳舞臺藝術的渴望心情。有這位藝術大師的演出,劇場就成了藝術的聖殿。

強調劇場裏“人擠得非常滿”,是爲了說明廣大羣衆衷心喜愛梅蘭芳的舞臺藝術。

(五)速讀第三段

要求:

1.畫出兩個比喻句。

2.畫出介紹劇情的句子。

討論兩個比喻句的作用。

明確:“蜃樓”、“彩霞”兩個比喻將京劇舞臺的美感形容得非常出色。

思考討論:本段關於劇情的介紹,從文章整體看,寫得詳細,還是簡略?爲什麼?

明確:寫得簡略。因爲本文的中心是讚美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裏熱情的觀衆和熱情的藝術家。《穆桂英掛帥》的具體劇情與這個中心意思關係不大,所以寫得十分概括,免得沖淡了中心。由此,我們大家要注意文章內容詳、略的安排取決於中心的需要。

(六)畫出表現女主角上場時觀衆情緒變化的詞句,畫出描寫女主角歌聲的詞句。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14

教學目標:

1.掌握下列字詞的音、形、義:

半明半昧 靜寂 霎眼 星羣密佈

2.學習並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

3.欣賞文中描寫的觀看繁星的情景,領悟作者表達的感受。

4.熱愛生活,學會欣賞身邊的美。

教學重點、難點:

1.由景物引發的聯想、感受。

2.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生動、形象、恰當的表達感情。

教學時數: 一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

(1) 佈置學生預習課文。

(2) 向學生提供有關資料,以便學生正確把握課文內容。

a.作者簡介。

b.寫作背景。

學生:

(1)閱讀課文及教師提供的材料。

(2)普通話誦讀課文,查工具書讀準字音。

(3)熟讀課文第三段。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二、導入新課:

巴金熱愛大自然,對夜空繁星的情景進行了觀察感受,文中是如何寫觀察到的情景及感受的,讓我們來仔細研讀課文。

三、研讀課文:

1.根據文後“探究練習一”第一句,理清課文結構。

(學生先個人思考,然後討論發言)

參考意見:

第一部分(第1段): 描寫“我”最愛看繁星,回憶從前在家鄉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2段): 回憶“我”三年前在南京讀書時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3~4段):描寫“我”在海上觀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如學生將第3,4段內容分開爲“在海上的每一天觀看的情景與感受”,“有一夜看到的情景與感受”,也應加以肯定、認可)。

2.作者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對繁星進行了觀察,產生了不同的感受,文中哪些地方表達了這些感受?(學生先用鉛筆在文中劃出有關語句,然後與前後左右同學探討交流,準備在全班發言)

參考意見:

“望着星天,我就會忘記一切,彷彿回到了母親的懷裏似的。”

“好象它們就是我的朋友,它們常常在和我說話一樣。”

“我彷彿看見它們在對我霎眼,我彷彿聽見它們在小聲話。”

“在星的懷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小孩子,現在睡在母親的懷裏了。”

“那四顆明亮的`星星是頭,下面幾顆……看,那個巨人還在跑呢!”

3.作者把星天比作母親,把星星比作朋友,並和它們說話,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感情?

參考意見:

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生動、形象的表達感情。

作者把星天比作母親,是爲了突出他看繁星時溫馨甜美的感受;把星天比作朋友,是爲了突出作者看繁星時親密和諧的感受,它們表達了作者對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童心、童趣不減。

4.細讀課文第三段:

(1)學生多種形式朗讀。

(2)理解本段中心:寫“我”每晚在美的環境中看繁星所產生的種種美的感受。

(3)理清思路:

仰 望 ——> 欲 睡 ——> 沉 睡

(1—4句) (5—8句) (9—10句)

(4) 按以上思路逐層分別背誦,然後合成背誦全段。

5.閱讀第五段,思考並回答問題:

(1)“那個天上的巨人”指什麼?

——指英國人指給“我”看的天上那個像巨人般的星座。

(2)怎樣理解“那個巨人還在跑呢”?

—— 一是那個星座有着像巨人在跑似的形狀;二是因爲“船在動,星也在動”。

(此題如學生提出其他理由,只要合理亦可)

四、作業

1.誦讀全文並背誦第三段。

2.你觀察過夜晚的星空嗎?請寫出你的感受。

3.蒐集有關星空的故事,並以文字記錄下來。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15

教學目標:

1、瞭解相關文學常識。

2、從已有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體會小兄弟對風箏的癡迷、“我”對小兄弟進行精神虐殺的殘忍以及爲此而產生的痛悔和悲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小時候讀過一首短詩,作者已不記得,詩句卻仍有印象:“又是一個隆冬天/相逢時不再是少年/跳橡皮筋的日子過去了/打雪仗只留下美好的記念。”是呀,童年總留給我們美好的記憶,尤其是童年時的遊戲,更是美好之至。現在回想起來,那遊戲的情景彷彿就浮現在眼前。我想,同學們一定也有自己所喜愛的遊戲,一定還記得童年時遊戲的情景。

現在,就請大家說說各自童年時玩遊戲的往事吧。

(學生交流)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魯迅先生寫的一篇散文——《風箏》,這篇文章寫的是關於童年、關於遊戲、關於風箏的往事。

(板書課題)

二、介紹作者:

(先引導學生看課本前面的魯迅像)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雜文、小說、散文、詩歌。本文寫於1925年1月24日,選自散文詩集《野草》。魯迅先生寫的回憶童年往事的作品還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和<山海經>》等。

(讓學生補充介紹有關魯迅先生及其作品的資料,看誰瞭解的資料多。)

三、初讀課文(教師不給任何提示)

四、交流感受

(讓學生暢所欲言,談對課文的初步理解和感受,教師不作過多的點評,對學生的獨特發現和感受應給予肯定和鼓勵)

五、重點品讀

(一)童年的遊戲是美好的,放風箏更富有浪漫的情趣,然而在課文的開篇,作者卻寫道:“……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這究竟是爲什麼?

(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

教師明確:(至少包括下面兩點內容——1、童年時我曾無情的虐殺了小兄弟的“風箏夢”。2、人到中年,我才悟到“遊戲是兒童的正當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我爲當年的精神虐殺而痛悔,我想補過,但卻不能。)

(二)品讀第三段:文中“我”的小兄弟是那樣喜愛風箏,幾乎到了癡迷的程度,文中哪些描寫表現了這點?

學生找出第三段中的相關語句,並作簡要點評。

“張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神態描寫,顯出小兄弟對風箏的嚮往和癡迷。

“驚呼”、“跳躍”——動作描寫,顯出小兄弟一門心思牽掛着那空中的風箏,對風箏的喜愛到了極點。

(三)品讀第四段:

1、一生朗讀第四段,然後大家填表完成練習二,瞭解敘述的各要素。

2、用心體會:小兄弟懷着一顆天真無邪的童心,癡心迷戀着他的風箏,可“我”這個作兄長的卻無情地把這一切給虐殺了。

請同學們找出小兄弟製作風箏被我發現以及被我折斷、踏扁風箏後的表現。

(關鍵詞:驚惶、失色、瑟縮、絕望)

問:同學們,你們有沒有類似小兄弟這樣的經歷,你能想像出小兄弟當時的感受嗎?

(讓學生想像小兄弟的感受或者說出自己的類似經歷)

3、深入探究:在這一段中,小兄弟的表現寫得極少,作者花了很多筆墨寫“我”的發現、“我”的發現的滿足、“我”的憤怒、“我”的暴行以及“我”的勝利和傲然。大家想一下:這樣寫有什麼用意呢?

(參考答案:突出小兄弟在兄長面前的弱小、無助、毫無抗爭的力量,甚至沒有抗爭的意念,十分可憐。同時也極力渲染了“我”欺壓子弟、虐殺精神的淫威。也正是小兄弟的毫無抗爭和“我”的蠻橫霸道,中年後“我”憶及此事時便更覺得對不住小兄弟,更覺得當年的虐殺是多麼地兇殘、無情和可憎,而當這種兇殘和無情的精神虐殺無法補過的時候,便更覺得痛苦和悲哀。)

六、探究主旨:

回憶童年的往事帶給作者的是無法把握的悲哀,那麼,在這篇瀰漫着濃濃的悲哀氣息的散文中,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麼東西呢?

學生分組討論,然後各組委派代表發表觀點。學生的答案可能多種多樣,如:

——告訴我們遊戲是兒童的正當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抒寫作者爲童年時的精神虐殺而產生的深深的`痛苦、悲哀和懺悔。

——告訴我們,有些錯誤是永遠無法補過的。

……

對於學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就該肯定。教師還可結合當時的社會現實適當補充,點明本文的政治意義:作者童年時曾無情地虐殺了小兄弟天真爛漫的童心,中年時他才悟到這種精神虐殺是多麼地殘忍和不人道,他想補過,可是卻沒有了可補過的機會,於是他感到痛苦,感到無可把握的悲哀。正是這種童年的體驗促使作者寫下了這篇散文。同時,我們知道,魯迅先生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的個人的情懷往往與社會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他以一個現實主義作家的高度的敏感,察覺到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着封建教育、封建家長制對兒童天性的摧殘和虐殺,因此他寫下了這篇散文其實也是對封建教育、封建家長制的一種無情的揭露和批判。

七、學生質疑:

學生就本文自由質疑,問題不設定。教師引導組織學生討論或者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表明自己的觀點,直接參與學生的討論。

八、結束授課:

一隻折斷了翅骨的風箏,一段悲哀悽涼的懺悔。然而,一切的懺悔又有何意義呢?精神的創傷是難以癒合的,而揹負着愧疚的心靈同樣是不堪重負的。同學們,讓我們永遠記取這個沉重而悲哀的教訓吧,讓我們永遠懷着一顆民主、善良、高尚的心吧,唯其如此,那晴朗的空中才會永遠飄揚着我們快樂的風箏。

附:板書設計

少時:折斷風箏—————精神虐殺

中年:未能補過—————永恆悲哀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