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人教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本文已影響 2.68W人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那麼什麼樣的教案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人教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①正確地朗讀課文

②較完整地複述故事情節,做到條理清楚,詳略合適。

③結合語境理解重點詞、句的深刻含義。

④聯繫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

①複述故事情節。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課前準備

投影儀。

一課

○教學內容

學習字詞,複述課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比如,父母突然下崗了,家中經濟陷入困境;你自以爲學習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學後,卻發現自己和別人差距挺大,不會學習;你想和同學們搞好關係,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對這些,你也許感到困惑,也許感到茫然,其實,人生路上遇到困難是正常的。今天,我們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從課文中這個孩子的脫險經歷中尋求啓示吧;

學習字詞

①指導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劃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

②投影出示練習。

a.給加點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結合語境解釋詞義。(略)

指導學生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①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並思考問題。

[要求]朗讀時姿勢端正,雙手拿書,聲音洪亮,讀音準確,停頓合理,較恰當地表達語氣。

(教師可以投影出示以下問題組)

其他學生邊聽讀邊思考,在書上標記。

a.課文主要記敘了什麼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這件事情發生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c.“我”爲什麼“一時拿不定主意”?後來又爲什麼跟着夥伴們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難?當時“我”是怎麼想的?

e.後來“我”又是怎樣脫險的?脫險以後“我”有什麼感覺?

②組織學生討論以上問題組,幫助學生掌握記敘要素,理清故事情節。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看書,不要脫離課本,要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關鍵詞、句。

在理清以上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複述課文

教師可提要求:

①跳讀課文,抓住以上討論要點。

②重點細節,尤其是脫險部分,儘量用課文原句。

③口齒清楚,能正確表達感情。

可以找兩位學生複述,其他同學聽後評析複述情節。以上環節主要爲了幫助學生熟悉本文故事情節,尤其是細節描寫,爲下一步探究性閱讀、多角度閱讀打基礎。

討論: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想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主旨,學生只要能扣住課文說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爭議的地方,可課後思考,留待下節課繼續探究。

齊讀課文最後一段,背誦

佈置作業

①寫生字。

②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學設計

探究性品味“脫險”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節課我們通過朗讀課文,複述故事,已經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記敘的事件,而且也悟出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過“我”的脫險經歷告訴人們不要害怕困難,不要被困難嚇倒,不管這困難多麼嚇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這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通過研讀重點情節再進一步領會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讀脫險部分。

②組織學生深入思考、討論問題組。

a.找出這部分開頭的自然環境描寫,想想有什麼作用。

b.父親爲什麼指揮“我”先邁出左腳的一小步?這對你有什麼啓示?

c.“你能辦得到的。”“這似乎能辦得到。”“我能辦得到的。”朗讀這三句話時應把重音放在哪個字上?三句話的語氣有什麼不同?後兩句寫出了我的什麼變化?

d.我在父親的指導下僅僅是爬下了幾米高的石架,爲什麼還說“我產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結合文章最後一段,說說你對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課的重點環節,應幫助學生扣住文章主題討論理解這些問題。

指導多角度地閱讀,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反思,進一步拓展思維空間,獲得啓示

①討論: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爲什麼?你最不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爲什麼?

這個環節是爲了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認識文中的人物特點,對人物做出合理的評判,也鼓勵學生從中有所感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如果學生在喜歡的人物中選擇父親和“我”,都應視爲正確的,關鍵是把喜歡的理由說足、說全,可互相補充。不喜歡的人物可選在“我”困難時嘲笑“我”的孩子,這一點比較簡單。

有爭議的人物可能是傑利。可能有的同學喜歡他,有的不喜歡他,可引導學生評論他做得對的和不好的方面。這樣來談,針對性可能強一點。

②討論:假如“我”的父親急忙趕到懸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來,這種做法和文中父親的做法你更喜歡哪一種?爲什麼?

這個問題討論時也許有爭議,但應該傾向於文中父親的做法,因爲孩子的路終究要靠自己去走,總靠別人扶,不是長久之計。父親指導兒子獨立走下來,恰恰是讓兒子經過這種歷練增加獨立克服困難的勇氣和經驗。在我們的生活中,家長、老師其實也給了我們很多這類的指導。

③繼續組織討論,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進一步拓展思維,深刻領悟文中的啓示: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麼困難?當時你是怎麼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辦?

討論這個內容,能讓學生理解得深刻一點,對“困難”的理解全面一點: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決的小困難,如一道難題做不出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賣報紙時不好意思張嘴等;更應該是比較大的,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困難,如自己學習成績落後;父母下崗,家庭經濟拮据……

總結全文

①讓學生再談學習本文之後的體會。

②教師小結: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蕩蕩,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別忘了,還要把你的這些感受傳給那些正在遭遇困難的人們。

③背誦(或朗讀)課文最後一段。

佈置作業

閱讀《迷途笛音》,簡單寫寫自己的心理感受。

人教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 能正確理解“一不小心、船舷、催、不慌不忙、刻舟求劍”等詞語意思。

2.能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劍的道理,明白必須根據情況的變化去處理事情。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

通過理解詞句,懂得“刻舟求劍”的意思和含義。

難點

理解課文最後一段,明白那個人的想法錯在哪裏。

教具 貼圖、生詞卡片

教學方法 品詞品讀法、想象描述法、直觀演示法

 教學步驟

一、帶入情境,揭題初讀。

1.全班同學分成兩隊進行“成語接龍”競賽。

師總結:比賽進行得非常激烈,同學們不僅把學過的成語記得很牢,而且還記住了許多自己學會的成語。

2.揭題: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個成語——“刻舟求劍”。師邊書寫課題邊強調:看清“求”的第三、四筆,“劍”’的第七筆。

3.出示生詞卡片,認讀正音。

4.師範讀課文。請同學們邊聽邊想:課文講的是什麼時候,什麼地方,誰的什麼事?(這個放事發生在江上。貼圖:先貼“大江”,江水滔滔,遠處是河岸。再在江中貼一“小船”,船上立一佩劍之人。)

5.看圖,再自讀課文,弄懂“刻舟求劍”’字面上的意思。(在船舷上刻記號撈寶劍。)

6.默讀課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標上記號,四人小組互助解答,仍不理解的向老師提問。

可能提出的問題:

①“船舷”是指什麼地方?

②“催”是什麼意思?

③那個人爲什麼會撈不到劍呢?

7.師總結:通過剛纔的小組學習,同學們不僅弄懂了一些問題還提出了學不懂的問題,讓我們在後面的學習中一起弄懂它們。

二、創設情境,品詞析局

1.學習第一自然段:

①齊讀本段。

②學習“寶劍”一詞:結合“劍”字的“u”旁理解詞意。

③用換詞法理解“一不小心”(一不留神、一不注意)。看圖想象這個人是怎麼“一不小心”把寶劍掉進江裏的。(移動“寶劍”,演示掉進江裏的情景〕說說你想象到的.情景。

④指導朗讀:讀出意外、惋惜的語氣。

2.學習第二自然段:

①寶劍掉進水裏,讓人多着急啊,那個人會怎樣做呢?聽老師讀課文,注意老師讀的哪些地方跟課文不一樣,用筆劃下來,然後說一說。

(老師省讀了“一點兒”和“船舷”的“舷”字)

②這兩個詞能省去嗎?

(不能。“一點兒”強調那個人很不着急的樣子。“船舷”指船兩側的邊(結合貼圖理解),講清了那個人拿小刀刻記號的具體位置,用詞很準確。)

③指導朗讀:語速稍慢,拖長音,強調出那人一點也不着急的樣子。

第二句是個長句,劃出停頓號,練習朗讀。

3.學習第三自然段:

①別人看到了,是怎麼說的?自讀課文,然後用“別人認爲:____”的句式說一說。

(別人認爲:寶劍掉進江中,就得馬上停船打撈,不去撈劍,光顧着在船舷上刻記號,是沒有用的。)

②別人說這話時心情怎樣?(十分着急)。從課文哪些地方看出來?爲什麼?分四人小組討論、補充,並請代表彙報發言。

(“催”說明他心裏很急,說話又快又大聲。“趕快”強調要快,不然就來不及了,撈不着了。句末的“!”強調刻記號是沒有用的,要馬上撈。)

③指導朗讀。用大聲急促的語調,配合着急的表情讀好句子。

4.學習第四自然段:

①別人那麼着急,那個人仍然一點兒也本着急,課文用哪個詞來形容?學習“不慌不忙”。(結合“慌”和“忙”的左旁來理解詞意)

②用“不慌不忙”的語氣練讀那個人說的話。

③看看他想的是什麼辦法?根據回答板書:

(板書:從這兒掉從這兒撈)

④在畫面上演示這種撈劍的方法,並看圖討論:

a.“寶劍從這兒掉下去”一句中的“這兒”指哪兒?(板書:江中)

b.(師操作:移動“小船”至“岸邊”)

“我從這兒跳下去撈”句中的“這兒”指哪兒?(板書:岸邊)

c.這種方法能撈着寶劍嗎?爲什麼?

(在江中掉的寶劍卻在岸邊打撈,當然撈不着。)

d.他的想法錯在哪兒?

(雖然記號還在,但船在動,撈劍的地方已經不是掉劍的地方了!師歸納出:情況變了,方法卻不變,就辦不好事情。)

5.那麼怎麼做才能撈着寶劍呢?誰能將黑板上的畫面重新移動一下,然後說一說。

(只有立即停船,馬上從掉寶劍的地方跳入水中打撈,才能撈着寶劍。)

三、想象情境,領悟寓意

1.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2.引導想象,續說故事。

(船靠岸後,那個人會怎樣做?結果如何?他的心情樣?……)

3. 進一步領悟寓意:

是啊,他這樣撈永遠也撈不着寶劍。可他卻不明白。(貼頭像特寫圖:畫面上掉劍之人一臉困惑、失望之意。)誰願意幫助他,給他說說道理?(模擬情境表演說話。)

4.這個成語故事,說的是生活中的哪種人?你能舉個例子說說嗎?

快速開火車口述

人教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3

[知識與技能]

1練習詩歌的朗誦。

2學習比喻、頂針、擬人修辭在詩歌中的運用。

  [過程與方法]

朗讀,討論,仿寫,體會。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理解作者對理想的解釋和對有理想的人的讚美。

2萌發樹立遠大理想的感覺。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預習,聽寫。

範讀(聽錄音),齊讀,一人一句開火車讀,結尾齊讀。

分析第一、二小節詩的含義、修辭。

第一小節:理想是前進的方向。

運用了比喻、排比、頂針的修辭。頂針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應該揭示其特點,並且舉例:“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木蘭詩》)

第1、2個比喻是什麼意思,起什麼作用?(

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麼?

第二小節:理想有時代性。

第12和34句之間爲何是句號而不是分號?

[作業]:模仿第一、二小節寫8句詩,要運用三種修辭,內容自定。

聽寫改錯。

第二課時

齊讀。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節。

三: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歷史的發展。

“歷史的脊樑骨”如何理解?

四:理想的實現要經歷多次的挫折和失敗。

與《在山的那邊》相同的詩句是哪些?

五:理想給人力量。

指出每一句寫理想給人何種力量?

與34句含義相同的古詩:“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曹操)聯繫書後背誦篇目

六:理想是崇高的。

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

七:有理想的人常感寂寞。

如何理解“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那隻不過是它的副產品”?

八:理想對人生的意義。

“不幸”指哪些?

“大寫的人”指什麼樣的人?

九:理想使人重新做人。

十:對理想要執著。

“玷污”和“被扒竊”如何理解?

十一:理想對人生的重要性。

[作業]:做課程探究。

第三課時

交流仿寫的詩。

十二: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爲理想而奮鬥。

比喻的內涵。

結尾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情?

與本詩結尾含義相同的《在山的那邊》的詩句是哪些?

記憶附錄中關於理想的名人名言。

講課程探究。

[作業]:預習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