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初中一年級《社戲》教案

本文已影響 3.33W人 

一、教學目標

初中一年級《社戲》教案

1.學習運用情節結構分析小說,並理解文中敘事有詳有略的寫作特點。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學習虛詞的用法,識別偏正短語。

4.瞭解課文所表達的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二、難點、重點分析

1.偏僻的平橋村,爲什麼“在我是樂土”?這說明了什麼?

分析:(1)“我”在那裏受到“優待”——釣蝦“歸我吃”;坐船“在艙中”;和年幼的小孩“剝豆”;六一公公送我羅漢豆。

(2)可以免念枯燥無味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3)沒有嚴格的行輩之分,年紀相仿的“我們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

(4)有熱情好客的小朋友們:有“最聰明的雙喜”,有樂於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發。

(5)有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釣蝦”;放牛;看戲;欣賞夜景;偷豆、吃豆。

文中寫“樂土”之“樂”是要反襯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樂,表達了“我”對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時也反映了農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2.作者是從哪幾方面描寫月夜行船時沿途景色的?這些景色描寫有什麼作用?

分析:作者是隨着時間和空間的轉換,依次寫出了“我”在沿途的種種見聞和感受,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寫得有形:“起伏的羣山”,“一叢松柏林”;

有色:豆麥的“碧綠”、月色的“朦朧”;

有聲:笑聲、嚷聲、水聲、笛聲;

有味:豆麥的清香;

有情:“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目失”起來。

以上景物描寫爲我們展示了一幅江南水鄉所特有的清新優美的圖景,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戲時輕鬆、愉快、興奮的心情。

去看戲和看戲返回途中兩次景物描寫基本相同,但描寫景物的次序卻是互相顛倒的。描寫上也有所不同。去時,最後描寫的是“仙境”一般的戲臺,而回來時卻將戲臺放到最前面來寫。去時,尚可看到“淡黑”連山的曲線,回來時,“周圍的黑暗只是濃”看不到什麼輪廓了。去時,看到的遠遠近近的漁火,爲返回時幾個夜漁的老漁夫看見在浪花裏躥的大白船而停下艇子喝采的描寫埋下優筆。

這樣的描寫,不僅形象生動,而且絲絲入扣,細緻續密。

3.在偷吃羅漢豆這一情節中,作者重點描寫的是什麼?

分析:這裏,作者重點描寫的是“偷”豆,通過對孩子們“摸”、“摘”、“煮”、“吃”等幾個細節的描寫,表現了他們各自不同的性格和優秀品質。阿發在地裏“往來的換了一回”的獨特動作和“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的個性化的語言,充分表現了他熱情無私的高貴品質。通過對“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的處理,表現了雙喜的聰明、果斷、正直的性格特徵。

4.六一公公送給“我”和母親吃的豆,和昨夜吃的豆是一樣的,爲什麼“我”感到沒有昨夜的好呢?

分析:(1)昨晚的豆是自摘自煮,隨心所欲地享受。(2)是在充滿着神奇色彩的夜晚,孩子們歡聚在一起的情況下吃的,孩子們覺得新奇、刺激。(3)是在“很疲乏”,“許久沒有東西吃”的情況下吃的。現在環境不同了,豆味也不同了。那夜的豆,是很普通的豆,那夜的戲,也只是一般的戲,或者說還有些乏味。“我”之所以讚美它,是因爲當時特定的環境,從封建的課堂走入廣闊的天地,又有一樣熱情好客的小朋友,“我”自然終生難忘。其實,讚美豆和戲,正是讚美農民和農家孩子熱情、無私的好品質,表現“我”對勞動人民深沉而真摯的感情。

5.本文記敘的順序和詳略安排是怎樣的?

這篇課文除了第2自然段是一段插敘外,其他都是按時間順序記敘的,各部分的內容如下:

第一部分:

第一層 寫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

第二層 插敘,交代鄉間生活的小朋友。

第三層 寫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

第二部分:

第一層 寫看社戲前的波折。

第二層 寫夜航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

第三層 寫在趙莊看社戲。

第四層 寫看社戲後歸航,偷蠶豆吃。

第三部分:寫六一公公送來蠶豆。

既然是按時間順序記敘,就有必要交代一下看社戲的時間。課文開頭寫道,按習慣,“我”母親“夏間”該回平橋村去省親。但“我”母親已分擔了些家務,所以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後回去住幾天,而“我”也跟着去平橋村了。這個開頭交代了所記事情的時間、地點。

值得注意的是,“我”小時候每年都跟了母親回去,那麼文中所記是其中哪一年的事呢?從第5自然段可以看出,那是“在我十一二歲時候的這一年”。這樣,事情發生的時間就更加清楚了。

課文所記的中心事件,如標題所示,是社戲,因此,文中的第二部分的四個層次,包括看社戲前的波折、看社戲途中、看社戲的過程以及看社戲後歸航,大致上都是詳寫。說“大致上”,是因爲各個詳寫的層次中也有略寫。例如寫社戲的各個節目中提到,“小旦雖然進去了,立刻又出來了一個很老的小生”,對小旦、小生的表演就寫得極簡略;又如寫母親深夜等候“我”回來,也只一句話:“橋腳上站着一個人,卻是我的母親”。相反,略寫部分中也有詳寫的,如第三部分對六一公公的描寫。文中詳寫與略寫配合得當,形象地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的美好品德,展現了廣闊農村中充滿詩情畫意的兒童生活,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對自由生活的嚮往。作品的中心意思就這樣憑藉合適的材料得到了有力的體現。

6.本文是怎樣將具體的敘述和概括的敘述相結合的?

分析:記敘性文章的詳寫部分,大多含有相當多的描寫和具體的敘述,而略寫部分則通常只有敘述,具體的或概括的敘述。

具體的敘述能夠把敘述對象的形貌、情態、動作、發展變化等表述得十分清晰。與靜止的描寫相比較,具體敘述又顯得簡潔明快,因此在當代小說創作中被廣泛地運用,以適應快節奏社會的需要。在課文中也有一些具體的敘述,加以揣摩,可以認識具體敘述的特點。

文中寫少年們駕船去趙莊的句子是這樣:“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後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於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點”、“磕”、“退”、“上”、“架”等幾個動詞,將少年們開船時的動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狀表述得頗爲詳細,顯示了他們熟練的駕船技巧和勤勞肯幹的品格,也折射出他們去看戲時的愉快心情。

再來看看文中怎樣詳寫他們歸航。雙喜提議回去,“大家立刻都贊成,和開船時候一樣踊躍,三四人徑奔船尾,拔了篙,點退幾丈,迴轉船頭,駕起櫓,罵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句中用“徑奔”、“拔”、“點退”、“迴轉”和“駕”這麼一串動詞,再一次生動地寫出了江南水鄉少年在勞動中練就的一身駕船本領;這些動詞再配合着“踊躍”一詞,又反映出大家了卻了看社戲的心願後的滿足感,全都想着快快回家了。

緊接着文中寫道:“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着一羣孩子在浪花裏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起彩來。”這一句也是表現少年們駕船技能的,但卻屬於描寫。文中用了個有水鄉特色的比喻,加上個“躥”字,形象感很強。老漁父喝彩,是側面描寫航船速度之快。描寫通常文字較多,但如這一句用的是“白描”,也是比較簡明的。

具體的敘述與白描的界限不易分清,以上講到的兩個具體敘述的例子,看作白描也未嘗不可。對同學們來說,重要的是學會寫具體—一在需要的時候。

上面講到的歸航,也可以這樣寫:雙喜說我們走罷,大家就搖船快快地回家了。這樣寫就是概括的敘述。概括敘述可以用簡短的文字交代情況,概述事實。課文開頭兩句話就是概括的敘述,略述了魯鎮的習俗,以及母親夏期不能歸省的原因。課文第二段插敘也以概括敘述爲主,寫了平橋村樸實的民風和人們的友好關係,同時也說明了平橋村“在我是樂土”的另一個原因:“我”在平橋村是公共的客,得到優待。

具體的敘述和概括的敘述結合,敘述和描寫結合,可以將內容表達得豐富多彩,可以更集中地表現中心意思。

7.本文是怎樣通過人物描寫來表現中心思想的?

分析:課文描繪了農村少年的羣像,着重刻畫了雙喜的形象,還有阿發等人;此外還勾勒了六一公公淳樸、熱誠和寬厚的性格。作品的主題思想或者說中心意思,主要就是通過對人物形象的描寫表現出來的。

課文第一部分略寫“我”在平橋村的日常生活,其中就描述了“我”的一羣小朋友們。大家一同釣蝦,但釣到的蝦“照例是歸我吃的”。一天“吃飯之後”,小朋友們看戲回來,高高興興地講戲,“我”因爲沒能去看,悶悶不樂地不開口,“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第二天一

起看社戲時,“我有些疲倦了,託桂生買豆漿去”。桂生沒買到,但主動對“我”說:“現在去舀一瓢水來給你喝罷。”回家路上,大家想吃東西,阿發就叫大家偷自己家裏的豆。偷了之後,“我們中間幾個年長的仍然慢慢地搖着船,幾個到後艙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剝豆”。豆熟了,大家“都圍起來用手攝着吃”。少年朋友們淳樸、無私,大家友好相處,這是一個多美好的羣體啊!

少年中最突出的自然是雙喜了。文中第7自然段開始寫到了雙喜,並稱他是最聰明的。他的聰明,首先表現在他想到了怎樣解決“航船”的問題,可以陸“我”去看社戲了。他發現大人遲疑着不肯讓孩子們相伴去看社戲,立刻提出了三條理由:(1)船又大;(2)迅哥兒向來不亂跑;(3)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他還用“打包票”的話作了保證,終於解除了“我”的外祖母和母親的顧慮。從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雙喜是個聰明能幹、善解人意、考慮周到、充滿自信的少年。

雙喜還是個頗有號召力和組織能力的少年領袖呢。他提議用八叔的航船送“我”去看社戲,十幾個別的少年立刻響應。看了一陣子戲,他發現“全船裏幾個人不住的吁氣,其餘的也打起呵欠來”,就提議回去,“大家立刻都贊成”,偷蠶豆的時候,他又指揮大家不能再多偷阿發家的豆。這些描述都顯示了雙喜在少年中的地位。

六一公公是在第三部分才寫到的。看得出來,他對孩子們偷吃他的豆並不怎麼介意,還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迅哥地誇獎他的豆好吃,他又感激又得意。因爲細心播種、耕作的成果受到肯定,他就這麼高興,這正是勞動者淳樸本質的表現。

課文結尾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其實,看戲並沒有看到最精彩的,豆也只是特別新鮮而已。真正令“我”難忘的,是農村勞動者和他們的孩子的樸實、真摯的感情,是美麗的田野風光,是看戲、吃豆時所體驗的人與人之間親密和諧的氣氛。作品正是以這樣飽含感情的筆墨,勾畫了農家少年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可敬可愛的品質,展示了農村自由天地中充滿詩情畫意的生活畫卷,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平凡的題材中寫出深刻的主題思想,這是本文的一大特點。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解題沒疑導入。

1.解題:“社”,“礻”旁加“土”,是個會意字。“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按照我國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穫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在紹興地區,後來發展爲以演戲的形式祭祀,這時候演的戲就稱爲“社戲”。

2.指導學生讀“預習提示”,概括要點:這是一篇小說,雖然是以作者的經歷爲素材創作的,但“我”是小說中的人物,不是魯迅。課文是《社戲》這篇小說的節選,“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戀”。

3.設疑引入:課文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那夜吃的是什麼豆?看的是什麼戲?真的那麼好嗎?在課文中作者是如何寫社戲的?請同學帶着這些問題聽教師朗讀,看看課文寫了什麼,可以分爲幾個部分。

 (二)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聽邊批畫出自己認爲寫得最好的詞句。

  (三)討論:課文哪一部分正面描寫看社戲?演的什麼戲?戲真的特別好嗎?

明確:第17至21自然段,描寫看社戲。演的是什麼戲,課文中也沒說。戲本身也並不好。“一個紅衫的小丑被綁在臺柱子上,給一個花白鬍子的用馬鞭打”“實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另設問:看戲本身也寫得不多、不詳,那麼作者寫了些什麼?是什麼使“我”難以忘懷呢?

  (四)引導學生重讀課文,理清結構,提示學生注意時間和地點的轉移。

  (五)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1.提問:平橋村本是一個“極偏僻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可課文中說“但在我是樂土”,爲什麼?

明確:之所以是“樂土”,是因爲“不但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而且這裏鄉風淳樸、好客,“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沒有封建禮教的束縛:“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樂土”中還有樂事——釣蝦、放牛。

2.討論這部分在全篇中的作用。

明確:交代了看社戲的時間、地點、機緣,引出了同去看社戲的人物——鄉間生活的小朋友,還交代了“樂土”中的樂事,爲下文寫“我在那裏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戲做了重要的鋪墊。同時,平橋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懷念的。

  (六)引導學生自讀第5至9自然段,畫出表現“我”心情變化的詞句,說說這樣詳寫的作用。

明確:心情變化:盼望——焦急——失望——猜測——沮喪、賭氣——高興、有希望——興高采烈。這樣寫突出了要去看社戲的迫切心情,爲寫看社戲的樂趣做鋪墊。

  (七)朗讀全文,體會課文所傳達的感情。

  (八)指定學生朗讀第22、23自然段,引導學生並討論體會這部分的寫景方法。

  (九)引導學生自讀第24至30自然段。討論這段寫偷豆要表現什麼。(提示學生要抓住這段中人物的語言和行動來分析人物。要引導學生聯繫上文,重點分析雙喜這個人物形象。)

  明確:偷豆這一情節,表現了農家少年的天真、熱情、純樸和稚氣。正是因爲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羅漢豆有了無比的美味,才使“我”終身難忘。

  (十)學生自讀第31至40自然段,討論六一公公的形象。

  (十一)全班齊讀課文全文,並討論全文寫了哪幾個故事情節,詳略各是怎樣安排的。

提示:全文寫了以下七個故事情節:(1)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2)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3)看社戲前的波折;(4)夜航去看社戲途中;(5)趙莊看社戲;(6)看社戲後歸航偷豆;(7)六一公公送豆。詳寫的情節是(3)(4)(5)(6);略寫的是(1)(2)(7)。

另設問:爲什麼要這樣安排故事情節?

  (十二)朗讀課文中的景物描寫部分,學生自己領悟、歸納其特色。

提示:(1)景物描寫多側面。《社戲》在描繪農村自然景物時,分別從色彩、聲音、視覺、聽覺、嗅覺各個側面着筆,恰如多重奏管絃曲,給人以十分豐富的感覺,景物的立體感由此產生。(2)景物描寫多層次。這裏所說的層次,主要指景物的空間位置,《社戲》中能清晰地顯示出遠景、中景、近景三個層次。

  (十三)重點品評“偷豆”一節。

設問:( l)小夥伴們在什麼地方“偷”?爲什麼“偷”?( 2)“偷”誰家的?怎樣“偷”?

(3)他們怎樣預防“偷”的祕密被人發覺,又怎樣對待可能出現的後果呢?

明確: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偷”中凝結着小朋友們誠懇待客的熱情;“偷”中跳動着小朋友們純潔無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朋友們周到細緻、天真純樸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義上的“殘酷、自私、遭人唾棄性”,而成爲一種熱情的、無私的、天真質樸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歡樂。

  (十四)做摘記。

《社戲》中的景物描寫優美而又樸素,淡泊而又醇濃,選取一些摘記下來,並逐步養成做摘記的好習慣。

  (十五)積累、聯想:

“我母親的母家是農村,使我能夠間或和許多農民相接近。”(《集外集拾遺·英譯本(短篇小說選集》自序》),魯迅作爲偉大的作家,一生理解農民,同情農民,關心農民的命運,請將課前蒐集的資料作一些交流。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社戲》)這句話有哪些深意?提示:這句話表明魯迅深深地體會到了勞動人民內心深處一些閃光的品質,如淳善、直率、質樸等。

  (十六)背誦比賽:從“一出門”到“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