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北師大版九上)大綱

本文已影響 2.27W人 

 【學習目標】

《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北師大版九上)

1、熟讀課文,理解“風”的內涵。

2、比較本文與《留學巴黎》在寫法上的異同。

3、感受主人公忍辱負重,執着追求的的精神。

  【導入】

這是馬可的《冼星海傳》中的一章。馬可是冼星海的學生,他寫冼星海傳,所根據的就是冼星海的自述。本課文的素材就是冼星海的《留學巴黎》中關於寫作《風》的片斷。

  【作者】

馬可(1918~1976),作曲家,音樂理論家。江蘇徐州人。曾任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中國歌劇院院長。馬可在陝北曾深入民間,蒐集、研究民間音樂及地方戲曲音樂,探索發展民族音樂的道路。他的音樂作品以富有生活氣息與民族色彩著稱。代表作爲歌劇《白毛女》(作曲者之一),秧歌劇《夫妻識字》,歌劇《小二黑結婚》,管絃樂《陝北組曲》,歌曲《南泥灣》等,共創作大小作品百餘首,此外還有電影音樂《畫中人》等及其他作品。《心血凝成的作品》選自《冼星海傳》。

 【講解】

1.文章第一段濃墨重彩地描寫冼星海疲乏寒冷的情景有什麼用意?

答:因爲冼星海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完成優秀作品《風》的創作的,這樣寫一是點明題目,說明這筆作品是冼星海嘔心瀝血的結晶。二是讚美其堅強面對困境追求音樂理想的精神。

2.文章爲什麼要插入杜甫的《茅屋爲秋風所迫歌》中的詩句?有什麼效果?

答:因爲作者此時身處的悲困境遇與杜甫寫此詩時的境遇相近,引用詩句很好的襯托了作者創作條件的艱苦和創作心境的悲苦,表達了作者對冼星海偉大人格力量和堅強意志品質的崇敬和讚美。

3.馬可抓住了風,把它作爲全文的核心意象的同時,又把風的內涵作出拓展。在本文中,風具有三重含義,你能具體說說嗎?

答:首先就是冼星海住處的風;其次,是杜甫的.詩歌《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中的風;這二者凝集起來,成爲第三種風,就是冼星海作品中的“風”。

首先,我們來看冼星海住處的風。這是大自然的風。 馬可的筆力表現在,把風寫得富有感覺性。

其次,如果光是寫巴黎的風的嚴酷,對冼星海的生命的概括還是不夠的。馬可把它擴展到冼星海的整個生命中去。他讓冼星海在忍受巴黎的寒風之時,聯想到十多年前,廣州珠江上的小茅屋前的風雨聲。北京寒風中傳來的槍聲和犬吠,水災地區“吹裂肌膚的烈風”。這是包含着冼星海自傳的風,民族的歷史的風。

第三,從大自然的風和自傳性質的風,過渡到杜甫的“風”,“茅屋爲秋風所破”的“風”。二者結合起來以後,又和冼星海感覺中巴黎的風,酷冷的風統一起來。

 【小結】

如果說,大自然的風是冼星海自己的文章提示的,而杜甫的風在冼星海的文章中,只有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四個字:“借風抒懷”,馬可的功夫就是把這四個字,通過藝術想象,把它和冼星海的童年經歷、祖國同胞的苦難結合起來。

4.馬可所寫的主人公創作《風》的過程有何特點?

答:(1)對凜冽的冬風、酷冷以及無法抵禦風寒的居所,增加了許多感性細節。(2)增加了顯示社會苦難、祖國苦難的各種風的描寫。把苦難和《風》的創作聯繫在一起,這樣,“風”的內涵、主人公情感的深廣度都擴展了。(3)對音樂形象的創作過程展開了描寫。

5.《留學巴黎》所寫的創作《風》的片段有哪些優點?

答:(1)是文中唯一一處描寫,給人深刻的印象。(2)側重點放在苦難及其感受上,濃縮了主人公許多情感、痛苦和當時的情景,引人觸動遐想。(3)是主人公自身經歷的第一手資料,有其獨特的價值。

6.馬可對“考場事件”描寫的如此細緻有何好處?

答:考場事件冼星海爲簡單的敘述,馬爲文學描寫,優於前者在三點:1.細寫門警反應,反差越大,越顯得主人公的可貴;2.突出了及感人的要飯票細節;3.採取小說情節手法,使故事極富情節性、戲劇性,引人入勝。

7.讀過本文,結合現實談談你的感受?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