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優質課《像山那樣思考》教學實錄(精選10篇)

本文已影響 2.88W人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學實錄,教學實錄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實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優質課《像山那樣思考》教學實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優質課《像山那樣思考》教學實錄(精選10篇)

優質課《像山那樣思考》教學實錄 篇1

教學主題:

良知與呼喚——一個作家的生態憂患意識。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流程:

1、創設教學氛圍

教師:不知道有沒有同學看過黃河?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希望大家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暑假裏我看了一部短片,是有關於黃河的。一位記者問一位在黃河壺口瀑布寫生的畫家,面對黃河有什麼感受時,這位畫家說:“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象徵。”這話沒錯。然而我望着濁浪滔天的黃河卻是另一番心境。要知道,黃河每年要捲走上億噸泥沙,這些泥沙可是能長莊稼的地表土呀。水土流失使得黃土高原地區日益貧瘠,到處是千溝萬壑的荒涼景象。所以,一位作家曾感慨地說,這哪裏是泥沙,這是中華民族的血液呀!同樣的現象還有:我國每年沙漠化土地3500多平方公里,我國每年損失的森林面積相當於一個小興安嶺。我們有理由爲祖國取得的建設成就感到驕傲自豪,但我們更應該有一種沉重的責任感,一種深重的憂患意識——對自然、對我們的家園。那麼,有誰會與我們的心一起呼吸,有誰會在人類取得巨大物質進步的同時對環境遭到的破壞抱有相當的警覺?這個人就是奧爾多利奧波德,他是美國作家、生物學家。他曾經寫過一本書《沙鄉年鑑》,這本書被稱爲“綠色聖經”。今天我們將要學習他的一篇散文《象山那樣思考》。讓我們一起感受這位生物學家的憂思與良知。

2、初讀,歸納主題。

﹝1﹞這是一篇哲理散文,課前我已請大家讀了一遍。現在請大家想一想:這是一篇什麼樣的哲理散文?快速瀏覽一下課文,用一句話簡明扼要地歸納作品的主旨。採用這樣的句式——“這是一篇……的哲理散文。”

﹝2﹞自由發言。

﹝3﹞剛纔幾位同學的發言見仁見智,各有千秋,但實際上表達了同一個主題:生態平衡、生態保護。如果從作家的角度着眼,我們可以把這篇作品的主旨歸納爲“這是一篇表現了作家強烈的生態憂患意識的哲理散文”。

﹝4﹞我想,如果我們以此爲主題,可能會觸摸到作家高尚的靈魂。以下,我們將分成三個小專題來考察這一核心問題。

3、第一個小專題:哀嗥的狼

①齊讀第四段。

②這段對狼的描寫讓我們感動嗎?爲了加深這種感動,老師再給大家提供一則材料,也是關於狼的。兩位獵人在森林裏遇到兩隻狼正在撕咬着一隻鹿,卻不把肉吃下去。獵人朝母狼叩響了扳機。就在這一瞬間,公狼卻如同閃電般擋在了母狼面前,臨死之前,還使勁地朝後山望了一眼。母狼則銜起一塊鹿肉向山後猛跑。獵人又射出了一顆子彈,母狼倒地了,但當獵人即將趕到時,受傷的狼居然又站了起來,銜起肉向前飛奔。獵人沿着血跡趕到後山,驚訝了:一個乾淨的山洞裏,四隻小狼正津津有味地吃着那塊鹿肉,而那隻肚子被打穿的母狼則靜靜地躺在那裏,它已經死了。

③教師:這兩則有關狼的故事讓我們感動嗎?談談理由。

④小組討論;自由發言。

⑤教師總結:是狼的溫情、愛情感動了我們。野獸就沒有情感?非也。實際上,在所有的羣體之中,愛幾乎是一種本能。這兩隻狼都是爲了自己的幼崽犧牲了自己的生命的,這種犧牲同樣使它的生命顯得崇高,同樣值得我們敬重。

⑥讓我們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所有的生命之中,難道只有人的生命纔有尊嚴嗎?爲什麼?動物也是有它的生命的尊嚴的。因爲一切生命從其本源意義上來講都是源於自然,都是平等的,都應該受到有尊嚴的對待。但是人類往往自詡爲萬物的主宰,對自然界的一切尤其是動物痛下殺手。其實人類忘了,我們原本也是自然的一分子。任何對生命的漠視甚至虐殺都是對生命的褻瀆,是不道德的,甚至是犯罪的。那麼我們究竟如何對待生命?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推出一個結論:敬畏生命。只有對一切生命充滿了敬畏,我們的良知才能得以恢復,我們的心靈才能真正地高尚起來。我們敬畏生命,尤其是動物的生命,因爲生命是平等的,都有它的生存的尊嚴。所以,狼嚎之中便有了第一層含義:生命意義——敬畏生命。生命哲學在西方有一個源遠流長的歷史。從狄爾泰到伯格森到史懷澤。這裏,我們用法國哲學家、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史懷澤的一段話來結束這一小專題。他說:善的本質是,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生命達到其最高的發展;惡的本質是,毀滅生命,損害生命,阻礙生命的發展。那麼,人類將怎樣在善與惡之間選擇?相信每個人都會給出自己的答案。

4、鑑賞第二個小專題:當狼消失時……

①教師:閱讀7、9兩個自然段。用線路圖標明:當狼消失時,會給人類帶來什麼。注意:

a、需要在讀懂文章的基礎上,對相關小項進行組合。

b、這些小項:狼;鹿;山林;泥石流;家園(廢失);牛;草場;沙塵暴

c、重組之後是五個模塊。

②教師:從上圖可以看出,當狼羣消失時,等待人類的將是怎樣的一種前景!在上一個小專題中,我們談到狼嗥具有生命意義,讓我們學會尊重生命,那麼,此專題我們敬畏狼,又因爲什麼?

③學生思考,討論,自由發言。

④教師總結:狼是生物鏈中的重要一環,失去了它,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將被打破,人類生存的環境將不可避免地陷入惡化。所以,我們敬畏狼,還因爲它具有——生態意義,可以避免生態失衡。從某種意義上說,動物與人的生命是息息相關的,當地球上所有的動物都消失時,人還能孤獨地生存於這個星球上嗎?

4、鑑賞第三個小專題:在發展中反思

①教師:接下來,讓我們把目光拉回到人類自身,讓我們思考自己,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思考人類的發展及命運。所以,我們的第三個小專題是——在發展中反思。人類需不需要發展?當然需要。發展是一個人的權利,是一個民族的權利,是一個國家的權利。問題是怎樣發展,採用什麼樣的方式發展。我們來研讀最後一段,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②要求學生齊讀最後一段。(時間如不多,則不讀)

③爲了更好地理解本段,教師提供一段背景材料。此文寫於上個世紀60年代。二戰之後,工業革命迅猛發展,它給人類帶來了極爲豐裕的物質生活,但與此同時,人們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人類生存的環境。過高的物質追求,不斷地大自然索取,以及錯誤的生態觀念,使我們的地球變得滿目瘡痍。森林植被驟減,水土流失嚴重,工業三廢污染,再加上濫捕濫殺濫伐,種種不當行爲嚴重地破壞了生態平衡,使得人類生存的地球面臨日益荒原化的危險。

④思考:

a、人類發展的目的是什麼?是爲了安全、繁榮、舒適、長壽和平靜。這裏既是個人發展的目的,也包含了國家的、民族的、人類的。

b、假如我們的發展僅僅是爲了“這一代的和平”會帶來什麼結果?如何理解?用原文的話回答就是:“長遠的危險”。人類如果僅僅從眼前利益出發,對自然進行掠奪式的開發,不注重維護生態平衡,靠犧牲生態環境來謀求一時的繁榮和幸福,這種發展將會帶來長遠的發展危機。

c、所以,我們應該有一種什麼樣的發展觀?着眼長遠,尊重自然,維護生態平衡,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應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文章的標題是《向山那樣思考》。這也正是大山的思考。

⑤從全文來看,人類只有具有生命意識、生態意識和正確的發展意識,纔可能創造一個美好的家園。這也是英國作家梭羅的名言——“這個世界的啓示在荒野”的含義。

5、作爲全文的結束,教師朗誦一首小詩——《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優質課《像山那樣思考》教學實錄 篇2

教學目標:

1、學會觀察自然,感受自然的美。

2、通過研讀文本,理解板塊整體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

教學方法:文本研讀

過程如下:

一、作者簡介。

利奧波德(1887-1984),美國新保護運動的“先知”,“美國新環境理論的創始者”。他不只是一位只坐在書齋中默想沉思的哲人,他是科學家、森林學家,是有着豐富經驗的獵人和觀察家。1948年4月,他在奔赴鄰居農場救火的途中,因心臟病猝發而死亡。隔年,他的《沙鄉年鑑》出版,這是他思考的結晶,也是他的憂和愛的表達。

值得注意的是利奧波德的一段經歷。他購買了一個荒棄了的農場(沙鄉),帶領全家在那裏種上樹,儘管這些樹不停的死去,但最後仍然有一些自然生長了,生命再一次進駐沙鄉。

二、初步感知。

利奧波德以詩意的語言,理性的思考完成了他對人類與自然關係的一次詢問。

三、思考。(它們是大地的觀察者和思考者,學會換位思考)

不應該忘記,我們曾經一次次的爲我們的無知付出巨大的代價,我們習慣於先破壞殆盡然後再慢慢整理,我們開始對身邊那些生命的消失無動於衷,此刻,心中充滿了悲涼。

什麼時候人類才能學會尊重這同一片星空下的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東西,學會正視自然的價值,學會珍視天地生靈。或許,我們該換一個角度去尋找。

假如,現在我們賦予山以靈魂……

1、閱讀全文,思考:

貫穿全文的是那一聲狼嗥,課文第1小節,是對狼嗥的特寫鏡頭,體會作者傳神的描寫。

“一種不馴服的、對抗性的悲哀”

文章開篇即以“一聲深沉的、驕傲的嗥叫,從一個山崖迴響到另一個山崖。盪漾在山谷中,漸漸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裏”這樣一段描寫震撼閱讀者。

2、這一聲狼嗥,對每一樣生命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讀第2小節,“每一種活着的東西,都會留意這聲呼喚。對鹿來說……對獵人來說,是狼牙抵制彈丸的挑戰”,那麼,對山來說呢,這一聲嗥叫意味着什麼?(小組討論,組織回答)

——野性的呼喚,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流逝

3、作者爲什麼會考慮到這些,先看他的一次經歷——一隻狼的死亡故事。

閱讀第4-6小節,作者寫的是一隻狼的死亡。

(1)仔細品味其中一些具體的字詞,標識出其中你認爲寫的最好的詞語,並說說你的理由。

(2)思考:人與狼的關係。

人對狼的恐懼和狼的恐懼。

《天下無賊》中的傻根。

4、失去一隻狼、一羣狼乃至所有狼的後果是什麼?(閱讀7-9小節)

狼羣的消失,鹿的大量繁衍,土地的荒蕪

學生歸納:各個生命之間的關係。(注意課文中的表述)

草——鹿——狼——獵人

牛——狼——牡牛人

自然——社會

狼殺鹿,人殺狼似乎是天經地義,那麼,問題出在那兒?

5、閱讀第3和第10小節,思考:

人是怎樣看待有狼的山的?祕密看法是什麼?

毛骨悚然

祕密同時守護這座山。

由此,這些意味着作者的觀點是什麼?

人類是最有野心也最爲成功的征服者,征服自身,征服世界,征服自然,征服一切想要征服的東西,不計代價,不計後果。理所當然的成功和收穫之後,我們面臨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地球。這是征服者的喜劇還是悲劇?這樣的征服者是勝者還是敗者?

6、文章爲什麼會有如此強烈的震撼力?

前文的層層鋪墊,首尾呼應。

作者將一種深刻的生態倫理問題以極其形象而富有詩意的語言表述出來,引起讀者的關注與思考。

從狼的嗥叫中,領悟隱藏的內涵——只有山是一種永恆,靜止在那裏,看待人類一舉一動,

其實,長久地傾聽着自然的聲音的何止是羣山。

8、借用紀伯倫的話“我不比侏儒高大,也不比巨人矮小”,對人類來說,我們們只是平凡的。品味寂寞,品位自然,咀嚼生命的意義,需要人類自身先付出努力。人並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倫理的角度來看,我們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們與自然萬物的關係,和一座山同自然萬物的關係並無二致。

“土地道德就是要把人類在共同體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現的角色,變成這個共同體的平等的一員和公民。它暗含着對每個成員的尊敬,也包括對這個共同體本身的尊敬。”——利奧波德

“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恩格斯《自然辯證法》(板書)

優質課《像山那樣思考》教學實錄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中狼嗥的含義。

2、感悟文章的詩意美和思辨色彩。

3、提高對大自然美景的哲理感悟力。

4、把握作者的生態倫理觀念,加強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由狼嗥引出的哲理思考,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難點:

“像山那樣思考”的內涵。

教學過程:

一、導入二、詞語積累

嗥叫、馴服、殘羹、聆聽、悚然、湍急、蠕動、餓殍、艾蒿

二、文本研習

1、快速地閱讀全文。

思考:文章題爲“像山那樣思考”,那麼是什麼引發此種思考的呢?即引發此種思考的緣起、緣由。

2、面對這聲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他們的反應又是怎樣的?

3、除了這些事物,還有什麼也有感受?是怎樣的感受呢?

——還有“這座山”,它的反應則是“深刻的”長久的“客觀的”。

5、面對這聲狼嗥留意的還有誰呢?

——是“我”對這聲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對這一點的認識”。

6、“我”對這聲狼嗥的認識,從文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是經歷了一個過程的,那麼一開始“我”是怎樣的呢?

——先是和芸芸衆生一樣,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肆意獵殺與破壞。

7、是什麼使他的認識發生了轉變?

——後來看到一隻垂死時的老狼眼中的綠光時,作者有所啓發,有所意識,有所察覺。

8、讓我們齊讀第六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這種感性認識、一時觸動表述出來的。

——作者通過一段獵殺狼的親身經歷,寫出自己的觸動。

9、有同學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你是從哪些詞句中捕捉到的?

——寫狼“喜氣洋洋地搖着尾巴”嬉戲”,與狼令人難受的、垂死時的綠光形成對比,反襯人的冷酷。

——“一隻小狼正拖着一條腿”,讓人頓生憐憫之心。

——“無動於衷”的岩石不如說是在指責人的無動於衷。

10、作者有了感性認識之後,又是如何上升爲理性認識的?

——山失去了狼,鹿因數目過多而死去。

11、有了觸動以後,作者又從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壞和退化中,進一步得到驗證:此時作者意識到要保護環境。作者的認識從肆意獵殺與破壞,發展到有保護環境的意識,應該說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劍拔弩張的矛盾關係,但人類的印跡似乎還很重。這裏保護環境歸根結底還是爲人類服務的。人類仍然處於一種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駕於自然萬物之上。那麼作者的最終認識是不是就僅限於此呢?下面我們就把文章的最後一段一起來讀一遍,結合作者的人生經歷,思考作者在不斷的實踐探索過程中,認識有了怎樣的發展。

——此段中的一些語句很有哲理,比如“太多的安全似乎產生的僅僅是長遠的危險”,這就要求我們能夠更長遠地來思考問題,不能只顧眼前暫時的利益。

——“這個世界的啓示在荒野。”應該說荒野中的各種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長着的,他們彼此之間都是平等與和諧的。作者悟出了人與自然應該平等相處。

12、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的以人類爲本位、爲中心的認識,發展爲了萬物之間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對自然萬物所有一切時所採取的平等態度。人類只是自然萬物生靈中的一種,並沒有高高凌駕於其他事物之上的權力。

13、“這也是狼的嗥叫中隱藏的內涵”,現在我們來領會一下這聲狼嗥中究竟隱藏着怎樣的含義?

——狼嗥是在警告人們不要破壞生態環境,否則必將自食其果。

——狼嗥告誡人們:狼也是生態鏈中重要的一員,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

——狼嗥是呼喚人與萬物之間的平等相處、和諧相處。

我們可以聽出這聲狼嗥中飽含着生命意義和生態價值。是啊!萬物之問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則就會引發生態危機。狼嗥的“悲哀”就在於人類對此的不能領悟,“驕傲”就是它自己領悟到了,同時這座山也領悟到了。

14、通過我們先前的反覆朗讀,我們能否感覺到這篇文章在形式上,特別是在語言文字上與一般介紹自然、介紹生態倫理觀念的文章不同?不同在哪裏?

——一般這類文章都是科學語體,而利奧波德身爲一位生態倫理學家,他的文學素養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語言文學性較強,較多地用了排比句。

——是一種詩化的語言,充溢着詩意美。這就與他的自然萬物平等的生態倫理思想融爲一體,使全文熔詩意美與思辨色彩於一爐。

三、課堂小結

自私的人類,在付出了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代價後,換取了所謂的物質文明的進步,卻留下了一個傷痕累累的地球。通過這節課的學習,開篇時圖片留給我們的疑問,可以說已是不解自破。這就要求我們自覺地樹立起生態保護意識,樹立起平等對待一切的思想,學會“像山那樣思考”,使這原本已很脆弱的傷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繼續受到傷害。

四、作業

做幾句仿句練習,體會一下排比對閱讀帶來的衝擊力,儘量以大自然爲仿寫內容。

1、我不是光芒四射的太陽,也不是高懸夜空的月亮,而是漫漫銀河中的一顆星星。

——我不是翱翔天空的雄鷹,也不是屈身籠中的金絲鳥,而是自由飛翔在天空中的一隻麻雀。

——我不是威風凜凜的雄獅,也不是氣吞萬里的猛虎,而是遼闊草原上的一隻馴鹿。

——我不是巍立峯頂的巨石,也不是飽經滄桑的鐘乳,而是風霜雨露中的一粒卵石。

——我不是寬闊無垠的海洋,也不是洶涌澎湃的湖泊,而是燦爛陽光下的一滴露珠。

2、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濤聲是音序,魚蝦、海鷗是海的文字。

——樹木是時間的通史,年輪是過去,樹葉是現在,種子是未來。

——森林是樹的家園,泥土是地毯,灌木是傢俱,動物、鳥兒是森林的成員。

——田野是作物的一篇樂章,田壟是五線,稻草人是高音譜號,小麥、玉米是田野的音符。

——山是自然的一幅圖畫,岩石是輪廓,綠樹是調子,七彩的花和萬千的生物是山的色彩。

——天是月的一座舞臺。雲彩是遮幕,太陽是燈光,蟲鳥走獸是觀衆。

板書設計

像山那樣思考

狼嗥

鹿……獵人希望、恐懼、山、草原、高山植被無可挽回地退化。

優質課《像山那樣思考》教學實錄 篇4

教材分析:

《像山那樣思考》這篇課文是高中語文新教材蘇教版必修一中一篇現代散文,其作者奧爾多·利奧波德是一位美國大地的觀察者和思考者他以他的生活經歷,用詩意性的語言,獨特的寫作風格,對大自然進行思考言出在付出生態變化的代價後換取了所謂物質文明的進步,人類沒有像山那樣對待自己同大自然的關係至於作者在文章中怎樣對狼的“嗥叫”進行認識,理清其過程是學生理解的難度所以在設計之時我以嘗試的心理在前面問題的基礎上有意識的去引導學生的理解,明白文章的主旨從而學會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和寫作方法

學生能夠通過對課文反覆研讀和思考,結合現在的社會環境,進一步認識作者借用狼的“嗥叫”的深層含義,理解作者對人與自然的生態倫理的思考,加強生態保護意識

學情分析:

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經歷與作者的生活環境和經歷有很大的差別,不僅表現在國別上,而且更體現在家庭的薰陶上學生在學習這篇文章時,對作者的詩意性的語言、寫作風格和採用的意象,可能體會不夠深刻,在理解過程中有很大的困難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2、理解狼嗥含義,學習選取個性化的角度表現哲理的方法

3、體味文中作者對人與自然關係的生態倫理的思考,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學習選取個性化的角度表現哲理的方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通過抓關鍵句來解讀文本的能力

預習要求:

1、利用工具書自查生字詞注音及重點詞語釋義

2、“像山那樣思考”又怎樣的內涵?

3、用一句話說說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4、劃出不理解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積累“狼”字成語我們看到的畫面上是什麼動物啊?(圖片)你能說出有關這個動物的成語嗎?(見幻燈片1)這些詞最大的共同點是什麼?(感情色彩上)貶義即使我們提到的“與狼共舞”這個源自美國經典電影的講述人與狼和諧關係的詞語,傳到中國便成了“與邪惡的人或事物接觸”的意思狼,成了“邪惡的化身”,但鮮爲人知的是,我們如果再不留意,就將與狼訣別了,爲什麼會這樣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篇散文《像山那樣思考》

2.思考文題:誰思考什麼? 像山那樣思考

(有些同學可能對文章標題不理解,從而影響對文章整體內容的把握,所以要引導學生從標題入手來理解文章)

二、作者簡介:

“近代環保之父”——奧爾多利奧波德(1887—1948)美國作家,生態學家,土地倫理學家這位被稱爲美國環境倫理的播種者,一生共出版三部書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郡歲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沙郡歲月》記錄了作者對自然界中各種生命之間彼此折射輝映的親知和體悟文筆優美,思想深邃被譽爲“綠色聖經”《像山那樣思考》是《沙郡歲月》中收錄的一則隨筆(見幻燈片3)

三、背景介紹:

工業革命的發展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極大豐富的物質生活,但人們卻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過高的物質追求,不斷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錯誤的生態觀念,使我們的地球已變的滿目瘡痍森林植被驟減,水土流失嚴重,工業三廢的污染,濫捕濫殺濫伐,這一切做法嚴重的破壞了生態平衡,地球面臨荒原化的危險

四、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 檢查默寫字詞

嗥叫(háo) 馴服(xǜn) 蔑視(miè) 迸發(bèng) 湍急(tuān)

艾蒿(ài hāo) 疲憊(bèi) 餓殍(piǎo) 蜿蜒(wān yán) 毛骨悚然(sǒng)

2、 自由朗讀課文,思考:

⑴ 文中給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內容是什麼?簡說理由

(方法指導:可從詞精彩、句修辭、哲理句、景物描寫等方面考慮)

⑵是什麼引起像山那樣思考的?(狼嗥)有何特點?

(本環節重點訓練學生在速讀課文的基礎上快速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五、合作交流,品讀解析

1、作者對狼的認識經歷了怎樣一個什麼過程?什麼時候發生了轉變?(見幻燈片4)

(發現狼——打死狼——老狼眼中綠光,心靈觸動——狼死——鹿死)(看到老狼眼中的綠光時)

2、自然界失去狼後會怎樣?請你用生物鏈的形式表現出來(見幻燈片5)

(狼少→鹿多→草光→食草動物滅亡→ 山禿→沙塵暴→災難)

3、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爲什麼山能那樣思考?思考狼噑的含義是什麼?

(見幻燈片6)

4、賞析句子:(見幻燈片8)

(1)太多的安全可能產生了長遠的危險

(人們只顧了眼前暫時的利益,卻帶來了長遠的危害要求我們人類不能只從眼前利益出發,要從長遠思考問題,否則就會引發生態危機)

(2)這個世界的啓示在荒野

(自私的人類以付出生態環境惡化的代價換取所謂的物質文明,卻留下了一個傷痕累累的地球!所以本文作者用他的文字來警醒人類“要像山那樣思考”,不能急功近利,惟利是圖,只有這樣,人類纔有真正美好的未來)

(本環節重點訓練學生通過抓關鍵詞、關鍵句來解讀文本的能力)

六、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用一句話概括全文內容

我們人類要像山那樣思考狼的嚎叫中隱藏的內涵,處理好人和大自然的關係,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

2、你能舉出生活中環境污染的事例嗎?(見幻燈片9、10、11)

對此,如果你是一名環保志願者,請寫一段廣告詞警示人們保護環境!

七、作業設計:

1、仿寫句子

鴿子的叫聲,對 來說, ; 對 來說, ; 對 來說, .

2、從環保的角度寫寫自己的家鄉

板書: 像山那樣思考

奧爾多·利奧波德

狼(嗥叫)→ 山(思考)

個性 → 哲理(和諧)

教學反思:

這是必修一最後的一篇文章,按照板塊的編排,主要是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讓學生意識到在大自然的環境中,人跟動物是和諧發展的,是處於平等的地位在上課過程中我發覺 文章的重點和難點滲透的不好,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理解只停留在環境的平衡的層面,並沒有深入到作者所呼籲的那中生態憂患意識,以及人和狼在大自然中是作爲平等的地位存在着這點一直是自己這幾天思考的問題,該以何種方式讓學生領悟到這些,如果單純地引用一些名家的言論感覺還是會很生硬,有幾點是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注意的:

1、 語文課始終都要圍繞文本,文本是學生與作者對話的最好平臺

2、 每節語文課都要有嚴格的到位的教學目標,而且這目標要貫穿課堂始終

3、 語文學習更應該是讓學生掌握閱讀技巧

隨着時間的推移,作爲一個語文老師的思考也越來越多,希望自己能逐漸進步

優質課《像山那樣思考》教學實錄 篇5

【指導思想】

本專題人文素質教育設計的關注點是:加強自然美的審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時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並在此基礎上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讓學生在閱讀中陶冶性情,涵養心靈,體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養審美能力和欣賞個性,激發珍愛自然的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新課程下,教師在要善於在“對話教學”中轉變角色,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不斷要提高對話素養,增強語文教學的對話意識。

【教學目標】

(1)領會本文所闡述的道理對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的意義。

(2)瞭解生物知識,培養學生建立起和諧的人與自然關係的意識。

(3)滲透閱讀中的對話意識,提升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能力。

【教學重點】

(1)學習“走進、讀懂”的閱讀方法

(2)體味文中作者對人與自然關係的生態倫理的思考。

(3)主要引導學生思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很高興和我們高一(8)班的同學來共同學習《像山那樣思考》

這一篇。

(二)解決字詞

學生齊讀 〈投影字詞〉

嗥(há)叫:號叫,大聲叫(多指豺狼等)。

馴(xùn)服:順從;使順從。

拾遺(í):拾取旁人遺失的東西,據爲己有。

毛骨悚(sng)然:形容很害怕的樣子。

不堪(ān)教育:堪,可,能。如:堪當重任。

湍(tuān)急:水勢急。

餓殍(pi):餓死的人。

艾(ài)蒿(hā)

教師明確

(三)初讀感知

1、同學們自己讀了一遍,你們對本文初步的感受是什麼?有什麼第一印象?

2、一篇怎樣纔算讀懂呢?怎樣纔算真正讀進去呢?

讀出自己,讀出問題。

這是一種閱讀態度,一種閱讀體驗,

讀出自己——從文中讀出自己熟悉的或相似的生活、情感,或讀到引起自己共鳴或打動自己的一段話,一個詞。

舉個例子: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

除了讀出自己,我們還要讀出問題:這就是研究,對於沒有讀進去的人,是提不出任何問題的。對,需要質疑,讀出問題,是質疑,是追問,是研究。

〈投影〉 讀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觸動心靈的地方。

讀出問題:不懂的地方,不同意的觀點、自己的見解。

讀出自己,是欣賞,是共鳴,是聯想,是審美。

讀出問題,是質疑,是追問,是研究,是批判。

好今天,我們就以這樣的態度——讀出自己;讀出問題,來共同學習《像山那樣思考》。

(四)朗讀,讀出自己,讀出問題。

朗讀,拿筆做兩件事。

把能打動你的某句,某詞勾畫,特別觸動你的語句,可以勾畫下來。

把你不理解的或者認爲作者寫得有問題的地方勾畫出來。

(五)交流“讀出自己”

交流“讀出自己”:中哪些地方最打動你?

1、“我”對這聲狼嗥的認識,從文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是經歷了一個過程的,作者對狼的看法發生了怎樣的轉變?

從前認爲自然界是被人類明智而高效的利用的,是應爲大多數人提供最大的善,這種“善”即是認爲狼是壞的捕食者,吃掉了對人們有用的鹿,該殺。

用文中的話說:“在那些年代裏,我們還從未聽說會放過打死一隻狼的機會那種事。”“當時我很年輕,而且正是不動扳機就感到手癢的時期。那時,我總是認爲,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獵人的天堂。”

我們憎惡狼,是因爲它傷過過人類,我們對此總是念念不忘,但我們反過來想想,我們人類傷了多少隻狼呢,卻不曾有人提起。我們總講人類有情,有憐憫心懷,講求“道德倫理”,但當十餘種狼在地球上永遠的消失,當T型臺上的裘皮大衣滿世界的招搖時,我們還有何面目向大自然說人類敬天惜物?

2、作者的觀點是如何轉變的?哪一刻,哪一場景觸動了作者的心靈?

明確:“閃爍着的,令人難受的,垂死時的綠光”“在這雙眼睛裏,有某種對我來說是新的東西”“看到這垂死時的綠光時,我感到,無論是狼或是山,都不會同意這種觀點。”

3、作者獵殺狼的段落

溫馨的場面,垂死時的綠光——對比

(六)讀出問題。

欣賞之外,還要讀出問題,學生提問,儘量讓學生回答,

1、狼嗥叫的內涵:·對人類捕殺的抗、不滿 ·對險惡環境的不屈服·痛苦、野性的呼喚 ·生命的存在和流逝 ·生態價值、生命的意義

2、爲什麼只有山能聽懂狼的嗥叫?

客觀的。山的思考是一種具有生態保護的思考。

3、像山那樣思考?給我們的啓示?怎樣思考?

人怎樣處理與自然、自然萬物的關係。

4、如何理解梭羅的名言“這個世界的啓示在荒野”?到了這一步作者又是怎樣認識狼的呢?

提示:荒野中的萬物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明確: 荒野中的萬物彼此之間都是平等的,無高低尊卑之分。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萬物,與萬物應和諧相處,這應是我們從荒野中獲得的最大啓示。這樣我們便可明白作者對狼的認識已不再停留在對其生態價值的認識上,而是將其提高到這樣的高度:它與人一樣都是自然的一員,人與狼本質上是平等的。

行文至此水到渠成的把先前的以人類爲本位的認識發展到萬物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對自然萬物時所採取的平等態度,而我們也由此提高了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即人類只是萬物生靈中的一種,並沒有高高的凌駕於其他萬物之上的權力,人與自然是平等的,應和諧相處。

(七)師總結

1、憂與愛 從“狼的嗥叫”感受到作者對生命(狼、人)深深憂患和深沉的熱愛。

聯想:加拿大政府允許東部沿海獵殺海豹。幾十萬至上百萬頭血跡將大海染紅,冰面上留下長長的血痕,爲了獲取巨大的商業利潤。藏羚羊是我國獨有的動物,1986年,3—5頭/公里2,90年代初0.2頭公里2,現在,幾近滅絕,一批批殘忍而貪婪的偷獵者獵殺藏羚羊獲取它的羊絨。

2、危機 人類一直把自己當作高於一切的自然的主宰,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現,征服世界,征服自然,不斷向自然索取,侵佔土地、森林、污染天空、海洋,導致了嚴重的生態危機:沙塵暴、土地荒漠化、森林銳減、海洋污染(赤潮)。用犧牲無可挽回的環境惡化爲代價換取眼前安全,換取所謂物質文明的進步,<投影圖片>傷害自然也就是傷害自己。

3、人與自然的關係。我們該怎樣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

人在面對自然萬物時並不比一座山高明,學會像山那樣的思考,平等的、客觀的對待自然中的萬物。珍愛自然就是珍愛自己。人屬於大自然中的一份子。

<投影圖片>然而,我們對就在我們身邊的那些不斷絕跡,不斷消失的生命無動於衷。什麼時候人類能尊重這同一片星空中的所有的生命和非生命,正視自然的價值,珍視天地生靈。我們也渴望有蒼鬱的羣山,茂密的樹森,湛藍的天空,清流的水流的自然。

人是自然一切的主宰嗎?——平等觀

——像山那樣思考,與自然和諧相處,享受自然、融入自然、保護自然。

(聯繫作者沙郡歲月,適時滲透。)

(八)延伸拓展

最後我們來看一首小詩,齊讀.

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日本]谷川俊太郎

野獸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靜無語,屏住呼吸

野獸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繼續鋪路

魚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洶涌的波濤是枉然的呻吟

魚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繼續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變得更加熱鬧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建造公園

自己在人羣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變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羣中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繼續相信未來

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靜靜地涌淌淚水

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無知地繼續歌唱

(九)推薦書目:

周曉楓《鳥羣》、《斑紋——獸皮上的地圖》

(十)結束語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自然有自己的智慧的法則。當我們面對一株草,一棵樹,一窩螞蟻,一羣飛鳥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像山那樣思考。

優質課《像山那樣思考》教學實錄 篇6

【設計緣起】

《像山那樣思考》是利奧波德表明其生態主義態度的一篇重要作品,被選入蘇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第一冊“像山那樣思考”專題。作者從生物界“狼—鹿—植被”的關係分析了某一生物結構的變化對自然和人類生活所帶來的影響,生動地說明了他的大地倫理學主張。文本雖然篇幅不長,並且以敘述與描寫的筆法來講述一個局部的生態變化,但卻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生態思想。由於閱讀難度比較大,所以筆者三年前初上本文時,課堂處理中教師講得多一些。最近重上該文,在反覆閱讀文本,加深了對幾個難點句的認識後,我又查閱了較多的相關資料(如“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學理論”與“生物鏈”概念),教學思路也就逐漸明晰。

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我主要突出三個要點:一是揪住一個疑難點(課文標題的含義),二是傳授一種閱讀方法(“具備語境意識(‘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將前後文融通着參照閱讀”),三是強化表達訓練(要求同學說一說“山的‘祕密’與狼的心聲”)。重中之重在於“教讀法”——因爲“對文章的理解與感受之所以不同,除了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的差別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爲所運用的閱讀方法不同”“在閱讀教學中,闡釋結論必須來源於合法、合宜的閱讀方法”(王榮生教授語)。

【學習目標】

1。在“融通閱讀”中研習文本,把握作者的生態倫理觀念,增強生態保護意識。

2。探討疑難問題,領會內容的精深,並體味文章語言之美。

【學習步驟】

一、導入

1。狼的“嗥叫”中隱含着怎樣的內涵?我們可能都聽不懂,都不知道,但美國生態學家利奧波德聽懂了,知道了。今天,一起來學習他的《像山那樣思考》。

2。作者簡介。(幻燈展示)

二、把握學情

1。先了解一下:同學們經過預習,對課文讀出了些什麼?還有哪些讀不懂的地方?接下來給大家一些時間,針對“讀出了”與“沒讀懂的”自我梳理,準備作交流。

2。學生交流自讀心得與困惑。【 心得示例:課文題爲“像山那樣思考”,“思考”的對象是人類應如何與自然相處,尤其是在物質文明日益進步的今天。至於自學中的困惑,主要是不理解何謂“像山那樣思考”,以及讀不明白文中部分難句等。】

三、結合學情,鎖定疑難問題

——正如同學談到的,標題含義是一大難點。何謂“像山那樣思考”?對這個問題理解到位,是我們必須跨越的一道坎,也是破解其他疑難點的重要的突破口。

四、難點突破

1。閱讀方法介紹:具備語境意識(“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將前後文融通着參照閱讀。換言之,前面有些句子讀不懂,不妨暫時擱置,可藉助後面的文句再來推知前文。

2。融通閱讀第一步:明確前兩段的文意

(1)請同學朗讀第一段。思考:這聲狼嗥具有哪些特點?(圈出形容詞、修飾語)

——“深沉”“驕傲”“不馴服”“對抗性”“悲”,“蔑視苦難”。(有“悲哀”也有“驕傲”。一聲狼嗥,驚心動魄,容易感染讀者。)

(2)抽讀第二段。思考:本段寫的是什麼?與“像山那樣思考”有什麼聯繫?

——這一段寫不同生物包括人的反應(也可視爲是一種“思考”),其特點是“明顯而迫近”;與此相對的是“還隱藏着更加深刻的含義”,即“只有這座山自己才知道”的“含義”。

(3)僅從本段看,爲什麼“只有”山“才知道”?(找出幾個關鍵詞)

——三個關鍵詞:“長久”“客觀”“聆聽”。這就告訴了我們“像山那樣思考”需具備的條件,要“長久”(長遠),要“客觀”,還要用心“聆聽”。

3。融通閱讀第二步:依據主體部分,初步把握標題含義

(1)細讀第三段到第九段,把文中凡是與“像山那樣思考”有着直接關聯的句子逐一篩選出來,作點咀嚼、品味。

(2)學生解讀相關的四個文句(教師相機點撥)

“只有不堪造就的新手才感覺不到狼是否存在,認識不到山對狼懷有一種祕密”(第三段。還是讀不明白:這是什麼“祕密”?)

“在這雙眼睛裏,有某種對我來說是新的東西,是某種只有它和這座山才瞭解的東西”(第六段。“新的東西”是相對於什麼而言的?這個問題容易解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獵人的天堂”。那就意味着“像山那樣思考”,是絕不會同意這種觀點的。)

“那一座山將要在對它的鹿的極度恐懼中生活。而且,山的恐懼有更充分的理由”(第八段。“恐懼”的原因除了見第八段,還應留意哪一段?聯繫七、八段看,人類對狼的捕殺已造成了高山植被和草原無可挽回的退化。)

“他不知道像山那樣去思考。正因爲如此,我們纔有了沙塵暴,河水把未來沖刷到大海里去了”(第九段。這句話繼續揭示狼被消滅後留下的生態後果:因牛羣數目過多,破壞草原而帶來了沙塵暴等生態災害。補充“生物鏈”概念:上一層級食肉動物的滅亡導致食草動物的無節制繁殖,帶來植被破壞等災害效應,人類也因自身行爲而成爲受害者。)

4。融通閱讀第三步:聚焦末段細作品讀

(1)齊讀文章末段。思考:本段中的“和平”“安全”與狼有什麼關係?“這個世界的啓示在荒野”該怎樣理解?可與“像山那樣思考”對接的短語是哪個?與此相反的是誰的怎樣的思考?山明明不會思考,爲什麼要說成“像山那樣思考”?

(2)師生探討

“這個世界的啓示在荒野”,這是梭羅的名言。“荒野”即人類文明未曾涉足的地方,存在着一種自足的、健康的生態系統,有着天然的活動規律和生存法則。“啓示在荒野”,即對於高度發達的人類文明來說,“荒野”具有不可忽視的借鑑、警示意義。

對“像山那樣思考”的解讀

——“像山那樣思考”是“客觀思考”,而非刻意地、盲目地追求“和平”與“安全”(不同於牧牛人、獵人等只追逐眼前利益的思考)。

——文中狼的消失,意味着爲某種生存現狀吹響了告別的號角,意味着人類對狼的捕殺已造成了嚴重的生態惡果。從這個意義上講,開篇的一聲狼嗥,也是作者本人充滿憂患意識的大聲疾呼。【點撥:狼嗥的“悲哀”也許在於人類對此的不能領悟,“驕傲”是因爲它自己領悟到了。】

——山自然不會思考,實際上是作者的思考:“像山那樣思考”是作者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處理方式的良好建議,是這種建議的詩性表達。

5。融通閱讀第四步:文句點評

(1)明確基本格式:運用……(手法),表達了……(內容與效果)。如果覺得句中某個詞用得有特色,也請作出點評。

(2)文句示例:

第四段:“它們喜氣洋洋地搖着尾巴,嬉戲着攪在一起。”

第六段:“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獵人的天堂。”

第七段:“看見南面的山坡由於新出現的彎彎曲曲的鹿徑而變得皺皺巴巴。”

第八段:“正像當初鹿羣在對狼的極度恐懼中生活着那樣,那一座山將要在對它的鹿的極度恐懼中生活。”【參考:句:“喜氣洋洋”“嬉戲”兩個修飾語給畫面定下了歡快的基調,加上兩個動詞“搖”“攪”,勾勒出一幅享受天倫之樂的溫馨圖景。句:啓示我們對狼的獵殺還是以保護人類的生產、生活的名義進行的,而更多的獵殺針對的是那些對人毫無威脅的、溫馴的動物,僅僅爲了一點經濟利益或者單純是爲了娛樂休閒。句:把“皺皺巴巴”移用於“山坡”,生動形象;並且將前面的“彎彎曲曲”也帶活了,兩個疊詞相映成趣。句:運用擬人、類比手法,寫出了狼被消滅後山受到的巨大威脅,不但靈活巧妙,而且很有感染力。】

6。融通閱讀第五步:口頭表達訓練

(1)試以“山”的口吻說說山的“祕密”

——要點示例:狼啊狼,人類對你們的肆意捕殺已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後果,最終受苦的可不僅僅是你和我啊……

(2)試以“狼”的口吻說說狼的心聲

——要點示例:生命之間本是平等的,我也有生存的權利啊。而且,你們知道我生的理由,以及你們的獵殺行爲已經帶來、將要帶來的嚴重後果嗎?

五、課後作業(片段作文)

有句保護動物的標語是“假如動物穿上你的皮”。這句話引發了你怎樣的感悟、聯想?請結合課文,就此寫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相關資料】(可在課堂上隨機呈現)

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學理論強調生態倫理規範,“當一個事物有助於保護生物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的時候,它就是正確的;當它走向反面時,就是錯誤的”。

優質課《像山那樣思考》教學實錄 篇7

設計指導思想

作爲“像山那樣思考”專題中的一課,本篇課文意在告訴人們應如何看待自然以及如何和自然和諧相處,教學中不僅應讓學生明白狼的生態意義,更應讓學生懂得狼只是自然界萬物中的一個代表而已,進而讓其明白人類應平等地看待自然及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而作爲語文課學生這些認識的獲得又必須來源於對文本的研習,決不能撇開文本談所謂的道理,否則便會上成環保生態教育課,因此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特別重視對學生文本研習的指導,強化學生在對文本的研讀中明白文章的旨意並進而提高思想認識的意識。針對本課文本特點,課堂上着重指導學生通過抓關鍵詞、關鍵句的方法來解讀文本,培養其解讀文本的能力。總之,教學中力求體現語文課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的特點。

教學目標

1.提升學生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培養學生平等地看待自然萬物,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2.培養學生通過抓關鍵句來解讀文本的能力。

3.學習本文選取個性化的角度表現哲理的方法。

教學重點與難點

1.理解作者對人與自然關係的生態倫理思考

2.培養學生通過抓關鍵句來解讀文本的能力。

3.如何讓學生認識到人類應與大自然平等的和諧相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今天,我們進入必修一最後一個專題最後一課的學習,在這一專題中,實際上都是圍繞着自然來做文章的。長期以來,我們都是如何看待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呢?大家還記得郭小川在《致青年公民》中的一句話“不馴的長江,將因你們的奮鬥,絕對服從”嗎?我覺得這句話很能形象地說明我們對待自然的態度。在這裏,我們顯然是把長江亦即自然作爲我們的.對手來看待的,我們要讓它馴服,爲我所用。不難發現,這體現了我們這樣的思想:我們人類是這地球上最高貴的,一切要服從我們人類的需要,自然要服從我們,我們要征服自然。這種想法在常人看來,彷彿是天經地義,正確性不容懷疑的。我們過去不是常會說人定勝天,與天鬥與地鬥,其樂無窮嗎?這種想法果真就合理嗎?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對待自然界的萬物呢?就讓我們帶着這樣的疑問進入這最後一課的學習吧。

二. 描述畫面(課文插圖)

(一) 引導學生列舉一些含有“狼”字的詞語並概括其共性

明確:狼子野心 狼心狗肺 狼狽爲奸 中山狼……

都屬貶義詞

(二)描述畫面

要求:

1. 觀察要細緻(什麼時間?什麼地點?怎樣的一隻狼?它在幹什麼?)

2. 描述要具體,要抓住細節

3. 要帶有個人的感情傾向

(三)交流 點評

(四)圖中的這隻狼顯然在引頸長嗥,要求學生給狼的叫聲前加些定語

大多數同學在描述畫面及爲狼的叫聲加定語時,均會不自覺地用到一些貶義詞,流露出憎惡或恐懼的情感,顯然傳統的觀念在影響着我們,今天就讓我們像山那樣思考去重新認識狼吧。

三. 研讀第一節,激發學生的疑問

1. 思考:第一節寫的是什麼?畫出其中的關鍵詞語。

2. 齊讀

3. 討論:如何理解狼的嗥叫是“不馴服的、對抗性的”“蔑視情感的迸發”?

提示:可結合狼的遭遇去思考

4. 思考:爲什麼狼的嗥叫是“深沉的、驕傲的”?

對一般讀者而言,這是一種全新的說法,僅看第一節是很難弄明白的,我們不妨帶着這個疑問,繼續向下閱讀

四. 研讀第2、3節

自讀 思考:

這一聲狼的嗥叫,引起了哪些對象的注意?這些對象可分爲幾類?其區別在哪?

提示:1.找標誌性的詞語(“只有山”)

2.找關鍵語句

明確:

一類:鹿、松樹……(普通)人

從自身利害考慮 從狼的嗥叫中聽出“希望和恐懼”

另一類:(“只有”)山

“客觀地去聽取”從狼的嗥叫中聽出“更加深刻的含義”

山從狼的嗥叫中究竟聽出了什麼“更加深刻的含義”,且讓我們繼續向下閱讀。

五. 組織自讀、討論:

1. “我”是如何逐步認識到“山對狼有一種祕密的看法”的?

2. “我”對狼的認識先後發生了哪些變化?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或: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學法指導:閱讀時從文中找關鍵句

明確:對狼的認識經過了這麼幾個階段

(一) 覺得狼是有害的,欲除之而後快

原因(文中關鍵句):1.“在那些年代裏,我們還從未聽說過會放過打死一隻狼的機會那種事。” 2. “那時,我總是認爲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獵人的天堂。”

注意第一句中用的是“我們”,這表明這是當時的一種普遍的認識,而非個別人的看法,對這樣的一種心理,文中有生動的描述:“在一秒中之內,……”“……手癢癢”,讓學生找出讀一讀,加深感受並借鑑這種形象化的寫法。

(二) 對其產生同情憐憫之心

文中關鍵句:“這雙眼睛裏,有某種對我來說是新的東西……”

原因:見到狼的嬉戲及垂死的眼神

讓學生讀讀寫狼的嬉戲及垂死的眼神的文字

問:讀了這樣的文字,我們各位同學是否也稍稍地改變了對狼的固有的看法呢?

(三) 認識到其有重要的生態意義

原因:見第7—9節

結合“河水把未來沖刷到大海里去”這句話,引導學談談生態遭破壞的現狀

問:作者是在以平靜的口吻敘述狼的被消滅而帶來的危害嗎?

齊讀第7節,引導學生注意其中排比等修辭手法,體會本文的散文筆法,感受作者的痛惜和懺悔之情。

(四)認識到應與其平等相處

作者對狼的前三點認識,學生結合文本閱讀,一般來說,是能夠理解的,但真正要弄明白如何“像山那樣思考”去聽取狼的嗥叫,認識到應與其平等相處,還是比較困難的,教師需指導學生研讀課文最後一節。

六.指導學生研讀課文最後一節

1. 學生自讀,畫出富含哲理和理解起來困難的句子

2. 學生質疑、相互討論

3. 重點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① 我們現在從事的一切其目的是什麼?如何看待這一目的?

提示:找出相關語句,揣摩關鍵詞(如:“這一時代的”“似乎”“大概……,不過……”等)

明確:我們“爲安全、繁榮、舒適、長壽和平靜而奮鬥”,本身並無什麼錯誤,而且也應該考慮這些,但問題是我們僅僅着眼於我們自身而不顧及其他,僅僅着眼於現在而不顧及長遠,這樣我們也便不難理解“太多的安全似乎產生的僅僅是長遠的危險”這句話了。恩格斯所說的“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表達的也正是的意思吧。

② 如何理解梭羅的名言“這個世界的啓示在荒野”?到了這一步作者又是怎樣認識狼的呢?

提示:荒野中的萬物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明確: 荒野中的萬物彼此之間都是平等的,無高低尊卑之分。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萬物,與萬物應和諧相處,這應是我們從荒野中獲得的最大啓示。這樣我們便可明白作者對狼的認識已不再停留在對其生態價值的認識上,而是將其提高到這樣的高度:它與人一樣都是自然的一員,人與狼本質上是平等的。

行文至此水到渠成的把先前的以人類爲本位的認識發展到萬物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對自然萬物時所採取的平等態度,而我們也由此提高了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即人類只是萬物生靈中的一種,並沒有高高的凌駕於其他萬物之上的權力,人與自然是平等的,應和諧相處。

③ 解決研讀第一節時留下的疑問:

狼的嗥叫隱藏着什麼樣的內涵?如何理解文章一開始說狼的嗥叫是“深沉的、驕傲的”?

明確:聯繫上面對作者思想與主張的分析,我們可以聽出這聲狼嗥中飽含着生命意義和生態價值(萬物之間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則就會引發生態危機。)狼嗥的“悲哀”就在於人類對此的不能領悟,“驕傲”就是它自己領悟到了,同時這座山也領悟到了。

七.小結

瀏覽全文 思考:

1. 我們應如何像大山一樣去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

明確: 山,是永恆的,它沉穩、冷峻、闊大包容,是大自然智慧的化身,它縱覽古今,深刻而冷靜地見證着地球上的一切。我們像大山一樣去思考,就是要求我們要客觀地、從長遠出發去思考我們面對的世界,去思考我們人與自然的關係。

現在,我們從上到下都在創建和諧社會,和諧社會是不是僅指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呢?是不是還應包括點別的什麼方面呢?大家不妨像山那樣作點思考。

2. 本文是從什麼角度去表現人類如何與自然相處這樣一個重大主題的?給我們寫作以什麼啓示?

明確:選取個性化的角度,借對狼的嗥叫內涵的思考去表現人類如何與自然相處這樣一個重大主題,以小見大。

3. 通過我們先前的反覆朗讀,我們能否感覺到這篇文章在語言文字上有何特色呢?比如同樣是介紹自然的,介紹生態倫理觀念的,它與我們的地理課本的語言,與我們的一些生物學理論,在文字表達上有何區別呢?

明確:後者是一種科學語體,而利奧波德身爲一位生態倫理學家,同時他的文學

素養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語言文學性較強,是一種詩化的語言,充溢着詩意美。這就與他的自然萬物平等的生態倫理思想溶爲一體,使全文熔詩意美與思辨色彩於一爐。

八.作業

1.掌握字詞,積累詞語

2.查閱資料,瞭解作者

3.加強朗讀,感受、欣賞本文詩化的語言

4.爲“世界環境日”(參見《讀本》(必修一)第144頁)設計一段主題詞並寫一份倡議書

板書:

像山那樣思考

有害

人 同情 人

有用

平等

像山那樣思考

自然 自

優質課《像山那樣思考》教學實錄 篇8

《像山那樣思考》是美國作家、"近代環保之父"奧爾多·利奧波德創作的一則隨筆,揭示了在人類的愚蠢下種種短視行爲背後隱藏的巨大的自然破壞和生存危機,發人深省。

【教學目標】

(1)領會本文所闡述的道理對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的意義。

(2)瞭解生物知識,培養學生建立起和諧的人與自然關係的意識。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脈絡。

(2)體味文中作者對人與自然關係的生態倫理的思考。

(3)學習選取個性化的角度表現哲理的寫法。

【學法指導】

本文說理性強,其觀點學生彷彿熟悉其實陌生,做到深入瞭解有一定難度。因此,要充分預習、反覆誦讀,另外,教師宜以思考題作引導。

【預習要求】

1、利用工具書自查生字詞注音及重點詞語釋義。

2、“像山那樣思考”有怎樣的內涵?

3、劃出不理解的句子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測:

下列加點的字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嗥叫(háo) 兆頭(shào) 迸發(bàng)

B.馴服(xún) 蔑視(miè) 挑戰 (tiǎo)

C. 餓殍(fǘ) 蒿艾(hāo) 蠕動(rǘ)

D.嬉戲(xī) 疲憊(bèi) 扳機(bān)

二、導語:

最近30年,在美國,從喚醒人們的環境意識的角度上說,有一本書是首當其衝的,它表達了一種幾乎是不朽的關於人和土地的生態及其倫理觀。這個人就是“近代環保之父”奧爾多利奧波德(1887—1948)的《沙鄉年鑑》──一本薄薄的在1949年出版的小冊子。

這本書的美國版本的銷售量已超過了100萬冊,他的土地倫理概念成爲幾個全國性環境保護組織和政府機構行動宗旨的基礎。《像山那樣思考》就是《沙鄉年鑑》中收錄的一則隨筆。

同學們,讀過《像山那樣思考》後,覺得在這本書中讓你們印象最爲深刻的、最忘不了的是什麼?

就是那隻垂死的老狼。同時,它也是令作者奧爾多利奧波德幡然醒悟、畢生難忘一隻狼。爲什麼這隻狼能有如此魔力,讓這麼多人難以忘懷?

看(圖片):你能說出有關這個動物的成語嗎?

狼狽爲奸 狼奔豕突 狼吞虎嚥

狼心狗肺 狼煙四起 狼子野心

狼狽不堪 引狼拒虎 狼前虎後

鬼哭狼嚎 狼奔鼠竊 聲名狼藉 ……

這些詞最大的共同點是什麼?(感情色彩上)貶義。即使我們提到的“與狼共舞”這個源自美國經典電影的講述人與狼和諧關係的詞語,傳到中國便成了“與邪惡的人或事物接觸”的意思。狼,成了“邪惡的化身”,但鮮爲人知的是,我們如果再不留意,就將與狼訣別了,爲什麼會這樣呢?我們來學習課文。

三、教學過程:

1)看插圖並讀第1--3節

1、思考:文章開篇就是對狼嗥的特寫,請大家找出反應此種情感的詞語。

明確:狼嗥中所飽含的情感: “深沉的”、“驕傲的”、“不馴服的”、“對抗性的悲哀”、“蔑視”等,表現出這聲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號,更是它用來反抗的號角。

思考:這嗥叫中隱藏着怎樣的內涵呢?[最後總結]

2、思考:試想在一個漆黑的夜晚,羣山寂靜,只能隱隱聽到風過樹林,葉子的沙沙聲,突然一聲狼嗥撕破了這份寧靜,嗥叫聲從一個山崖傳向另一個山崖,迴盪在山谷中。這聲狼嗥對於不同的生物,分別有着怎樣的意義?看看文中是如何描述的?

明確:對於鹿-----它是死亡的警告

對於松林------它是半夜裏在雪地上混戰和流血的預言(一場撕殺即將上演)

對於郊狼------它是即將來臨的拾遺的允諾(是徹底地清掃戰場,絕不浪費)

對牧牛人------是銀行裏赤字的壞兆頭

對於獵人------是狼牙抵制彈丸的挑戰。(打狼)

問:作者是怎樣概括他們的反應的?

明確:“明顯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懼.”

問:除了這些事物,還有什麼也有感受?是怎樣的感受?

明確:作者進而指出,在淺層的希望和恐懼之後,還有更深刻的、只有這座山能聽懂的含義。

因爲山長久地存在着,從而能客觀地聽取這聲狼嗥。

我們從中可以得到怎樣的啓示和思考?我們應該體會到,人並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從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倫理的角度來看,我們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們與自然萬物的關係,和一座山同自然萬物的關係並無二致。因此我們應該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保護環境、愛護生態。

除此以外還有一般的人和作者“我”。

2)生讀4~6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如何得到“大山能夠聽懂狼嗥的深層含義”這一認識的?(即作者對狼的看法發生了怎樣的轉變?)

明確:“在那些年代裏,我們還從未聽說會放過打死一隻狼的機會那種事。”

“當時我很年輕,而且正是不動扳機就感到手癢的時期。那時,我總是認爲,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獵人的天堂。”

“自我看見一隻狼死去的那一天”

“閃爍着的,令人難受的,垂死時的綠光”

“在這雙眼睛裏,有某種對我來說是新的東西”

“看到這垂死時的綠光時,我感到,無論是狼或是山,都不會同意這種觀點。”

3)(生讀7~10自然段)

1、作者原本認爲“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獵人的天堂”當人們一個州接一個州地消滅了它們所有的狼後,天堂出現了麼?出現了什麼情況?

明確:破壞的草原很難恢復。牧牛人獵殺牧場上的狼是取代狼用以調整牛羣數目以適應其牧場的工作。

2、面對那一座座無狼出沒的山,利奧波德開始像山那樣思考。他想到了什麼?

明確:正是因爲鹿羣在對狼的極度恐懼中生活着;山就要在對它的鹿的極度恐懼中生活。

牧牛人獵殺牧場上的狼也不是好事;

太多的安全似乎產生的僅僅是長遠的危險。…

我們憎惡狼,是因爲它傷過過人類,我們對此總是念念不忘,但我們反過來想想,我們人類傷了多少隻狼呢,卻不曾有人提起。我們總講人類有情,有憐憫心懷,講求“道德倫理”,但當十餘種狼在地球上永遠的消失,當T型臺上的裘皮大衣滿世界的招搖時,我們還有何面目向大自然說人類敬天惜物?人類終究會爲這一切付出高昂的代價的。

我們吃!我們吃!當地球上只剩下了石頭,吃!當天空只剩下了沙塵暴,吃!當海洋中只剩下了紅潮,吃!當動物只剩下人類同胞,通吃!面對我們——最嗜吃的民族,就是蝗蟲也要給我們讓路。

我們吃!我們吃!化肥催生的糧食莊稼,吃!農藥助長的水果蔬菜,吃!假冒僞劣的肉食燒臘,吃!過期變質的糕餅豆奶,通吃!我們的血毒了肝硬了,我們的大腦也生病了。

我們吃!我們吃!雞鴨咳嗽我們噴嚏,吃!貓鼠發燒我們感冒,吃!終於吃來了可怕的薩斯,吃!

3、思考:狼嗥中究竟隱藏着怎樣的內涵呢?(它想告訴我們什麼?)

。保護生態平衡刻不容緩。

。呼喚人與萬物之間的平等相處、和諧相處。

。飽含着生命意義和生態價值。

4)小結——爲什麼我們要像山那樣思考?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大自然,怎樣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係?[投影打出問題]

明確:“像山那樣思考”是作者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處理方式的良好建議,是這種建議的詩的表達方式。作者的真正用意在於,讓人們意識到,由於人類一直把自己看成高於一切的自然的主宰,已經導致了嚴重的生態危機,人類對動物的捕殺已經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無可挽回的退化。自私而又自大的人類,是在付出生態環境惡化的代價後換取了所謂物質文明的進步,人類沒有像山那樣對待自己同大自然的關係。

5)閱讀思考

千島湖遐思(節選)

不一會,我們就到了千島湖之一的猴島,聽導遊介紹,猴島是一個新景點,剛建時,島上只有十幾個猴子,還是從外地引進的,猴子剛來時,因思念家鄉,常常坐在樹枝上,呆呆地望着家鄉的方向出神,在當地管理人員和遊客的關心愛護下,如今猴子已不僅不再思念家鄉,而且它們已喜歡上了這裏,並且繁育了幾十只後代。可是由於遊人過分的“溺愛”,猴子變得格外的挑食,我就親眼見到一隻猴子把遊人給它的茶葉蛋剝開,去掉蛋青只吃蛋黃。對於一般的點心,它們更是一副不屑一顧的樣子,哎,“忘本”的小猴子呀!那邊,在猴島的一角圍了一大羣人,我趕快擠進去看,啊!原來是一隻全身棕色的母猴抱着一隻全身金黃色的只有十幾釐米長的小猴,正在幫它撓癢癢,可愛極了!突然,一隻大猴子跳到了一根軟樹枝上,嚇了大家一跳,可它卻悠然地蕩起了鞦韆。一位大姐姐把瓜子撒到了它的前面,猴子馬上跳下來,津津有味地嗑起瓜子,那樣子有趣極了。

問題:

1、文中的小猴子“忘本”指的是什麼?

不吃蛋青只吃蛋黃。

2、你如何評價人們在千島湖建猴島的行爲?

其實是一種人爲的行爲。雖然便於遊人觀賞,豐富了景點內容,但是此處不一定適合猴子生長和繁衍。再說,猴子“挑食”本身似乎已經預示了猴子的將來。

四、結束語:

(展示圖片,畫面內容爲:一個橢圓形的蛋,上面印有各大洲的地形框架。(代表着地球)令人觸目驚心的是上面已經有了幾道深深的裂痕,旁邊寫着“脆弱的地球”。)

自私的人類,在付出了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代價後,換取了所謂的物質文明的進步,卻留下了一個傷痕累累的地球。這就要求我們自覺地樹立起生態保護意識,樹立起平等對待一切的思想,學會像山那樣去思考,使這原本已很脆弱的傷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繼續受到傷害。

齊讀詩歌:

當天空不再是蔚藍,

看不到朵朵潔白的雲朵;

當大海不再澎湃,

見不到魚兒暢遊碧水中;

當小鳥不再歌唱,

聽不到婉轉動聽的鳴叫;

當春天永不再來,

鮮花不再綻放嬌豔的笑臉......

當蔚藍色的星球—地球,

我們人類的母親再無力承擔她的兒女們的傷害時,

迎接我們的又將會是什麼呢?

優質課《像山那樣思考》教學實錄 篇9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進一步掌握“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閱讀方法。

(2)能力目標:瞭解生物知識,領會本文所闡述的道理對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的意義。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味此篇文章詩意的語言美和作者的美好精神境界。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脈絡。

(2)體味文中作者對人與自然關係的生態倫理的思考。

(3)學習選取個性化的角度表現哲理的寫法。

【教學難點】

把握作者的生態倫理觀念和體驗作者的精神境界。

【預習要求】

(1)利用工具書自查生字詞注音及重點詞語釋義。

(2)瞭解文章的作者

(3)劃出不理解的句子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具使用】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一提到狼啊,我們也許都並不陌生。因爲從小我們從文學作品中就接觸到了很多狼的形象。那麼同學們,你們誰能說一說,狼在你們心中是怎樣的形象啊?

同學們說的都非常好,的確,因爲狼對我們造成過傷害,所以狼在我們心中已經成了邪惡的化身。那麼,是不是像狼這種“壞蛋”就是我們自然界所不需要的呢?我們一定要反過來將其趕盡殺絕呢?

今天,我們就帶着這個問題來學習美國環保主義倫理學家利奧波德的散文作品《像山那樣思考》,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記錄了一隻令他幡然醒悟,畢生難忘的老狼。那麼這究竟是一隻怎樣的狼,它又能留給作者怎樣的深刻體悟呢?現在,我們就來共同走進這篇課文。

二、檢查預習

1、關於作者——利奧波德

2、關於重點字詞

三、文本分析

1、老師先讓幾位同學來朗讀一下課文,其他同學在欣賞他們朗讀的過程中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本篇文題是“像山那樣思考”,那麼誰能幫老師把這個題目補充成爲一句完整的句子呢?( )像山那樣思考( )?

明確:(人類或我們 )像山那樣思考( 人與自然的關係 )?

2、文章題爲“像山那樣思考”,那麼是什麼引發此種思考的呢?

明確:緣於那一聲“深沉的、驕傲的嗥叫”

在第一段,作者在描寫狼的嗥叫時,都用了哪些形容詞啊?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這狼嚎中飽含了狼怎樣的情感?

明確:“深沉的”、“驕傲的”、“不馴服的”、“對抗性的”、“悲哀”、“蔑視”;痛苦,反抗

3、我們接着往下看,第二段,“每一種活着的東西,都會留意這聲呼喚”,看看面對這聲狼嗥,留意狼嗥的有哪些事物?它們的反應是什麼樣的?

明確:留意的事物可以分爲兩類:“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獵人”,屬於一類,它們的反應是“明顯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懼”;留意的還有“這座山”,它的反應則是“深刻的”、“長久的”、“客觀的”。

4、文章還寫到了一般的人, “不能辨別其隱藏含義的人”對這聲狼嗥的反應,這說明他們屬於以上哪一類事物啊?

明確:第一類事物,他們的理解也是膚淺的,直接的,表面的。

5、作者還寫了自己對狼嗥的反應。 “我”對這聲狼嗥的認識,從文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是經歷了一個過程的,他並非一開始就讀懂了狼嚎的含義,那麼一開始“我”是怎樣看待狼的呢?但是作者後來經歷了一件什麼事,讓他的看法有所轉變呢?

明確:1、在那些年代裏……2、那時,我總是認爲……; “閃爍着的、令人難受的、垂死時的綠光。

6、作者之前認爲,狼越少,鹿就越多,那麼沒有狼的地方就是獵人的天堂。但實際上是這樣嗎?在第七至第十自然段中,作者寫道,狼的滅絕,導致了什麼後果啊?

明確:不但導致牛羣和鹿羣的減少,連山坡上的植被、草原和土壤都因此而遭殃。

7、哪位同學能把它們之間的關係理清楚啊?也就是這些事物之間形成的生態鏈條?

明確:狼少——鹿多——植被遭到破壞——食草動物死亡——水土流失、沙塵暴——環境惡化

8、作者在最後一段中說“太多的安全似乎產生的僅僅是長遠的危險。” 我們在這裏怎麼理解“太多的安全”和“長遠的危險”啊?

明確:消滅狼羣,讓鹿大量繁衍;草場退化,最後人類的整個生存環境都遭到破壞。

9、作者在最後一段中還引用梭羅的名言:“這個世界的啓示在荒野。”我們怎樣理解這句話啊?

明確:荒野就是人類未涉足過的地方,荒野中的各種生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長着的,存在着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

10、文章在引出梭羅的名言後,這樣作結,“大概,這也是狼的嗥叫中隱藏的內涵,它已被羣山所理解,卻還極少爲人類所領悟”,這是在呼籲人們要去怎麼做呢?

明確:像山那樣去思考,去對待狼,把狼看作生態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對待自然萬物要如此。

11、那講了這麼多,我們又回到了最初的問題,像山那樣思考。山是怎樣思考的?我們又能向山學習什麼呢?

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山去思考問題時,能夠尊重自然,平等的看待自然萬物。而我們人類也應該像山那樣,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

12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辯證法》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我們以爲取得了怎樣的勝利?自然界怎樣報復了我們呢?

明確:勝利——狼死,鹿安全。報復——環境惡化。

13、老師在課下還蒐集的一些圖片,他們也可以作爲我們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佐證。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人類是如何禍及自身的。

(描述圖片)看了這些圖片的確會讓我們感到非常的痛心,人類對自然的破壞,遍及各個角落,從森林到大海到天空,範圍之廣令人震驚。所以,這就要求我們自覺地樹立起生態保護意識,樹立起平等對待一切的思想,學會像山那樣去思考,使這原本已很脆弱的傷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繼續受到傷害。

14、說到保護環境,我們真的是再熟悉不過了。雖然現在以我們的力量還無法阻止所謂的工業文明的很多弊端,但是作爲一名中學生,我們可以作出的努力還是很多的。現在同學們就來想一想,我們能爲環保事業作出哪些貢獻?我們身邊的哪些小事已經是在對環境造成破壞了?

(浪費水電,踐踏草木,食用野生動物等)

四、佈置作業

今天,我們學習了用大山的思維來衡量狼對自然界的價值,那麼在小動物的眼中,人類的某些做法又能給它們留下怎樣的感悟呢?課後,請大家以擬人化的手法(或叫泛靈),以-“-----------眼看世界”爲題寫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片段,要求一個畫面,一個鏡頭,主題要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係。要有震撼效果,要能激發人類保護自然的決心。

在這節課的最後,再次希望大家能在環保的道路上邁出自己堅實的一步,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

五、教學反思

1、關於課文的選取:這是一個我從課文選取之初,一直到公開課結束都不停思考的問題。因爲本文的作者是一位學生並不熟悉哲學家,他思考問題的方式和傳統意義上的文學家會有些不同,導致文章的很多語句很難理解。但是作爲一篇自然隨筆,本文的文字非常優美且意境深遠,特別是文章中關於環保這一主題的闡述,是我一直都很欣賞的。所以我選擇了這篇文章,作爲我真正走進課堂的第一節課。

2、關於教學環節的設計:在此類比較難理解的散文的講解過程中,我覺得深入淺出是最重要的。教學環節的設計也要首先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考慮怎樣把一個複雜的問題簡化。那就是要從我們生活中熟悉的話題入手,先引起學生的學習探究的興趣。這樣,再引出文章的主旨也會容易理解得多。所以,在本文的講解中,我始終緊靠我們身邊的環保事件,並從中得出最後的觀點。

3、關於作業的佈置:這是一個我比較滿意的部分,自己感覺比較新穎獨特。既開發了學生的想象力有沒有脫離學生的生活。尤其是這種通篇擬人的手法,在學生看來非常有趣。在作業的批改過程中,也正是印證了我的想法,同學們的想象力遠遠超出了我的意料。

4、關於板書和課件:課件的設計我是力求新穎卻不花哨的,所以我沒有選擇軟件提供的模板,而是從網絡上搜集了很多相關的信息和圖片,爭取讓學生眼前一亮,結果也是比較滿意的。至於板書,這一點比較慚愧,因爲我的粉筆字書寫水平的確有限,這就在授課過程中出現了板書書寫過慢、字的規格過小等問題。這些問題我都會在今後的教學中積極改正。

優質課《像山那樣思考》教學實錄 篇10

[教學目標]:

1、認識並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平等共存。

2、確立正確的生態觀,增強我們的憂患意識,維護我們的生存環境。

[教學重難點]:

1、文中重點語段的理解。

2、和諧平等生態觀的確立。

[教學方法]:

文本研討、小組討論、班級交流

[課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與步驟]:

一、 導入

用齊秦的《一匹來自北方的狼》創設情境。

同學們,你們聽過狼嗥嗎?請閉上眼睛,聽老師讀一段文字,想像一下當時的場景。 “一聲深沉的、驕傲的嗥叫,從一個山崖迴響到另一個山崖,盪漾在山谷中,漸漸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裏。”請談談對狼嗥的感覺。

我們一起來看看書上是怎麼寫的。“這是一種不馴服的、對抗性的悲哀,和對世界上一切苦難的蔑視情感的迸發。”爲什麼這聲音是“不馴服”、“對抗性”、“悲哀的”?

這種“對世界上一切苦難的蔑視情感”又是從何而來呢?

二、 文本研習

(一)分析2、3節

1、 先來看看周圍的事物對這一狼嗥的反應。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獵人”分別的反應。

它們的反應有什麼共同點?——“明顯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懼”

2、 卻有另一種反應與衆不同,是誰的?怎麼不同?

山 “更加深刻”、“客觀”

3、 “隱藏着更加深刻的含義,這個含義只有這座山自己才知道”。爲了強調這一觀點,作者在第3節中有呼應的文句,能找到嗎?

明確:“山對狼有一種祕密的看法”

(二)分析4、5、6節

1、那麼,究竟這種“祕密的看法”和“隱藏的含義”是指什麼呢?作者自己又是否從一開始就知道的呢?

明確:不是。“我自己對這一點的認識,是自我看見一隻狼死去的那一天開始的”。

2、閱讀4、5、6節。

爲什麼要殺死這隻狼?

明確:社會——“在那些年代裏,我們還從未聽說過會放過打死一隻狼的機會那種事”

自身——“那時,我總是認爲,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獵人的天堂”

人爲什麼那麼厭惡狼,非要置之於死地?體現了人類對自然的什麼態度?

明確:人類對狼的敵意和偏見,狼對人類的利益構成威脅,那麼“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體現了人類對自然的主宰。

補充:作者曾是一位資源保護主義者,把資源分爲“有用”和“無用”,保護有用的(鹿),消滅無用並有害的(狼)。

③作者的觀點是如何轉變的?哪一刻,哪一場景觸動了作者的心靈?

明確: “閃爍着的,令人難受的,垂死時的綠光”“在這雙眼睛裏,有某種對我來說是新的東西”“看到這垂死時的綠光時,我感到,無論是狼或是山,都不會同意這種觀點。”

“這種觀點”是什麼觀點?(必須殺死狼的觀點)

“新的東西”與前文哪些語句是一致的?(山的“祕密的看法”和“隱藏的含義”)

④山的“祕密的看法”和“隱藏的含義”究竟指什麼?可能我們在解答完另一個問題時,答案就明瞭了。

問題:自然界失去了狼會怎樣?

閱讀7、8、9節,用一句話概括狼被消滅後帶來的危害。

一句話:狼被消滅了,山和草原也被破壞殆盡,自然環境受到毀滅性的影響,人類的未來也不復存在!

這一點,人類和其他生物並沒有意識到,只有山和狼瞭然於胸,因此, “祕密的看法”和“隱藏的含義”就在這裏。

⑤人類遭到自然報復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 “他不知道像山那樣去思考。”人類是怎樣思考的,山又是怎樣去思考的?

(閱讀第10節)

人似乎在爲和平而奮鬥,但如何理解“太多的安全似乎產生的僅僅是長遠的危險”?

人們只顧眼前暫時的利益,卻帶來了長遠的危害。

“這個世界的啓示在荒野”如何理解?這是梭羅的名言,作者對此也是完全贊同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荒野中萬物之間都是怎樣的。應該說荒野中的各種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長着的,他們彼此之間都是平等與和諧的。人類只是自然萬物生靈中的一種,並沒有高高凌駕於其他事物之上的權力。

⑥文章末節在引出梭羅的名言後,又提到“大概,這也是狼的嗥叫中隱藏的內涵”,這就與首節前後呼應,也回到了我們開始留下的問題了。我們再來把第一小節齊讀一遍,這節其實也是此文的文眼。通過文章的講解,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領會一下這聲狼嗥中究竟隱藏着怎樣的涵義?

拓展延伸

可悲的是,對於這一點,只有大山明白,卻極少爲人類所領悟,學過此文後,你從中得到哪些啓示呢?話題:人與自然(學生談)

大家還記得這樣一幅公益廣告嗎?拍賣最後一滴無污染的水,最後一株無污染的植物,當我們一味的追求物質進步,而以破壞生態環境爲代價,那留給我們的只能是一個傷痕累累的地球。要知道人類並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倫理的角度來看,我們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們與自然萬物的關係,和一座山同自然萬物的關係並無二致。大地上的一切生命,包括那些無言的和無助的、甚至瀕臨絕跡的動物與植物,都擁有自己不可抹煞的生命的尊嚴、履歷與故事。芸芸衆生,他們都是自然的子民,任何一個物種的滅絕都勢必影響到整個生物鏈的平衡,都會給這個世界帶來可怕的災難。

電影《後天》、《可可西里》

這篇文章是這本書的壓軸之戲。在這本書的最後一個專題中,我們涉及到了人與自然這樣一個人文話題。也許大家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和感觸:大自然,她是美的源泉,她蘊涵着各種各樣的美。她崇高而又優雅,雄渾而又柔和;她時而狂放不羈,時而靜謐深遠。

面對大自然,有的人諦聽天籟,描寫風景千變萬化的美;有的人感悟自然,詠懷風物的變遷,抒寫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的人反思生態環境的惡化,思考在物質文明日益進步的今天,人類該如何與自然相處,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這同樣也是值得我們去深切關注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