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杜甫詩作《旅夜書懷》教學案例

本文已影響 2.44W人 

一、初讀,瞭解本詩寫了什麼內容。

杜甫詩作《旅夜書懷》教學案例

1、瞭解題目背景

首先我讓同學注意題目。詩歌的題目就像全文的窗口一樣,透過題目能知道詩人所寫的

內容物,題目是切入點。古詩的題目往往能揭示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等., 象楊炯的《從軍行》,題目交代了事件背景,杜甫的《春夜喜雨》既交待了時間節令,又表明了事情、情感,讓我們未讀詩句就已經明白了詩歌的情感主旨——喜悅。

其次我引導同學看“註釋”。無論是書中的註解,還是試卷中的短短一二句註釋,卻是給

你的暗示。有時介紹寫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思想內容;有時介紹相關詩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用典或意境。有時介紹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寫作風格。所以,我們一定要仔細研讀註釋!

《旅夜書懷》這首詩,我們通過仔細研讀它的題目和註釋可以瞭解到,在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四月,劍南節度使嚴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五月全家離開浣紗溪草堂,乘舟東下。大約在渝州、忠州途中,孤舟夜泊時有感而作。這一年,杜甫已滿53歲,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風痹,不時發作。再加上這回離開四川,轉作瀟湘之遊,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爲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時纔是個盡頭。 未讀詩句,我們就已感受到了那濃濃的感傷情懷。

2、初步感受作者在這首詩中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首先是不同方式反覆誦讀。在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誦讀中,詩的韻味、詩的意境、詩的情感被深刻地品味出。讀之同時,還要求學生展開想象。想象是引發情感的橋樑,在想象中還原詩歌給我們描繪出的形象畫面,在感悟中體味作者的詩情。然後我讓學生用散文化的語言概括這首詩的大意,通過對字詞句的解釋來初步感受作者在這首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因爲詩詞是語言的藝術,當然要弄懂了語言才能欣賞到藝術。

學生們都興致勃勃地用散文化的語言來給出的自已的解釋:月下,微負吹拂着江岸的細草,一條孤舟豎着高高的桅杆停泊在夜色茫茫之中。明星低垂,平野廣闊;月隨波涌,大江東流。在點名聲,哪裏是因爲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應該國爲年老多病而退休。飄然一身象個什麼呢?不過象廣闊的天地間的一隻江鷗罷了。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初步感受到作者孤獨、淒涼、感傷的情感。

二、細讀,分析作者是如何寫的,主要從表達技巧上鑑賞。

1、尋找意象,體味意境。

意象是指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或說是指經作者運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觀物象)。意象對於意境的形成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讀者進入詩歌的意境總是從感受意象開始的。詩人對意象的選取與描繪,正是作者主觀感情的`流露,因此,鑑賞詩歌時,抓住意象並反覆揣摩、體味意象,是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從而順利進入詩歌意境的關鍵。所以我問同學們,你認爲這首詩的意象都有哪些?同學們通過仔細尋找與思考,找到了以下兩組意象:細草、微風、岸、危檣、舟,星、平野、月、江流。接着我又問:“那麼這兩組意象分別構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意境),具有怎樣的特點呢?”同學們討論過後,很快給出了以下結論: 第一組:孤弱的細草在無邊的風裏飄搖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檣和孤獨的小舟對抗漫漫的長夜。(淒冷) 星空低垂愈顯原野遼闊無邊,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洶涌澎湃奔流不息。(雄渾闊大)

2、分析寫作手法,體味表達技巧。

詩歌貴形象思維,且講究含蓄。當詩人描繪什麼事物時,他的目的往往不在於說這事物怎樣,而在於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寫景則是借景抒情,詠物則是借物言志。而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無不依賴於詩 歌語言的表述,如果我們能借助這一作詩技巧,抓住這些關鍵性的詩句,那麼我們就能撥開迷霧,透過現象,把握全詩的主旨,這首詩採用了哪些技巧? 寄寓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呢?我通過以下的幾個問題一步步地完成了對這首詩的解答。

(1)詩的前四句的角度有何特點?

生:一、二句爲近景,三、四句爲遠景。

(2)詩三、四句寫景,明星低垂、平野廣闊、月隨波涌、大江東流,這兩句寫景雄渾闊大,歷來爲人稱道。請分析這兩個寫景句中寄寓了詩人的什麼感情?採用了什麼手法?

生:此詩寫的是詩人暮年飄泊的悽苦景況的。實際上,詩人寫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正是爲了反襯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告的淒涼心情。這是採用了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

(3)詩的五、六句如何理解?

生:有點名聲,哪裏是因爲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應該因爲年老多病而退休。這是反話。

詩人素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長期被壓抑而不能施展,因此聲名竟因文章而著,這實在不是他的心願。杜甫此時確實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卻主要不是因爲老和病,而是由於被排擠。這裏表現出詩人心中的不平,同時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飄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4)詩的尾聯用了什麼修辭?有何作用?

生:比喻。飄然一身象個什麼呢?不過象廣闊的天地間的一隻沙鷗罷了。詩人即景自況以抒悲懷。水天空闊,沙鷗飄零;人似沙鷗,轉徙江湖。茫茫的天地和一隻孤獨的沙鷗作比,就更顯得孤獨和淒涼。

(5)從全詩來看,此詩的抒情特點是什麼?

生:詩的前半描寫“旅夜”的情景,寓情於景;詩的後半是“書懷”,直抒胸臆。全詩律細筆深,情景交融,渾然一體,抒發了詩人漂泊生活孤獨淒涼的苦悶心情。

到此,學生完成了對這首古詩的鑑賞,通過這一過程,學生掌握了語言——意象——意境.——表達技藝的詩詞鑑賞過程。這個思維過程對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學生可以通過它來完成任何一首詩的鑑賞。

 三、教學反思:

詩在於悟,即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際上就是所謂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多種途徑的朗、想象、感悟、體會,把自己融入詩境。所謂師之道,重在教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學習能力的培養纔是最重要的,這也是終身學習的必要性所決定的。所以本課的教學我重在教授學生一種方法,一種思維過程,學生具備了這種詩歌鑑賞思維,那麼他們就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不再懼怕詩詞鑑賞,而是喜歡詩詞鑑賞。中外好詩不可勝數,教材裏的詩歌只是舉例性質的,無法反映中外詩歌的全貌,所以教師除了在教學要善於延伸拓展,指導學生舉一反三之外,還應指導學生閱讀更多的中外名詩,提高詩歌鑑賞力。

教學過程學生還有些拘謹、內斂,特別是朗誦的時候,有些放不開,教師的授課激情也不夠,這需要今後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要多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多讓學生大膽參與,積極動腦,真正地把課堂交給學生,也要更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感染力,讓學生在文學藝術的薰陶中愛上文學,愛上語文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