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古詩

《旅夜書懷》古詩文賞析

本文已影響 2.66W人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旅夜書懷》古詩文賞析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唐代宗(李豫)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辭去節度參謀職務,返居成都草堂。四月,嚴武(字季鷹,時爲成都尹)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攜家由成都乘舟東下,經嘉州(今四川樂山)、渝州(今重慶市)至忠州(今四川忠縣)。這首詩大約就是在這次旅途中所寫的——

“微風吹拂着江岸上的細草,豎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獨地停泊着。原野遼闊,遠處天與地似乎相接了,天邊的星星也彷彿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浩蕩東流,明月倒映,好像是從江水之中涌現出來一樣。我的名望並不是因爲文章寫得好而爲人所知;我的官職應該說是因爲年老多病而退休的。如今自己輾轉飄零像什麼呢?只不過像廣闊天地間的一隻小沙鷗罷了……”

詩人前四句描寫“旅夜”的情景:

首聯寫近景:“細草”、“微風”,給人以渺小無依之感;“危檣”是高高的桅杆;“獨夜”,孤獨地夜泊;給人孤獨寂寞之感。詩人寓情於景,像江岸細草一樣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的旅中感受便流露出來了。

頷聯寫遠景:“垂”是至上而下,“涌”是自下而上。這兩個字分別寫天和水,是詩人極費苦心鍛鍊的結果。明星低垂,平野廣闊;月隨波涌,大江東流;寫景雄渾闊大,歷來爲人所稱道。以壯景寫哀情,反襯出詩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告的悽愴心情。與李白《渡荊門送別》中的.“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各盡其妙。

後四句是寫“書懷”的感慨:

頸聯用反語表達心中的不平與憤懣:“文章”,這裏是指詩歌,唐人把詩和散文一起稱爲文章;“休”,罷官退休,按唐朝的制度,年至七十,纔算老病,到了退休的年齡。一般人以爲杜甫是因爲文章寫得好纔出名的,其實不是。他出名的時候,人家還不欣賞他的詩。他是因爲上疏救房琯而著名的,因爲當時房琯以兵敗而得罪,無人敢替他申辯。杜甫不顧自身安危,毅然向肅宗上疏,震驚了滿朝官員,一時朝野傳言纔出名的。結果他也因此得罪被貶了官。這件事成了他一生的牢騷、一輩子的思想矛盾,也是他命運的一個轉折點。“豈”和“應”是反語,胸懷經世大志,名望怎麼能憑藉寫文章而顯著呢?明明是論事而罷官,雖然只有五十餘歲,但只能說是老病而休。含蓄地表現出詩人心中的不平,同時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飄泊、孤寂的根本原因。自嘲自寬中,有詩人無法言說的酸楚與悲涼。

尾聯設問、比喻作結:“一”與首聯的“獨”照應,同“天地”鮮明對比,突出渺小、孤獨之感。水天空闊,沙鷗飄零;人似沙鷗,轉徙江湖。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孤苦無依、漂泊不定的感傷。

全詩景情交融,景中有情。整首詩意境雄渾,氣象萬千。用景物之間的對比,烘托出一個獨立於天地之間的飄零形象,使全詩瀰漫着深沉凝重的孤獨感,這正是詩人身世際遇的寫照。旅夜過盡,會是天明;重上旅途,下一站又將在哪裏停泊呢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