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初二語文上冊教案

本文已影響 1.38W人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二語文上冊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二語文上冊教案

初二語文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海洋是未來的糧倉的原因;

2.瞭解文章所用的說明方法及作用;體味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3.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4.瞭解海洋中有豐富的資源,增強開發、保護海洋的意識。

教學重點:

1.瞭解海洋是未來的糧倉的原因;

2.分析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自己分析課文,培養分析能力。

這是一篇淺顯易懂的事理說明文。學習難度不大,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把握文章要點,瞭解本文運用的主要說明方法及作用,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海洋是未來的糧倉》閱讀練習及答案

閱讀《海洋是未來的糧倉》,回答11~14題(12分)

海洋是未來的糧倉

①資源短缺,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能否妥善地解決這一問題,直接關係到人類未來的生死存亡。

②資源短缺的表現之一,是可耕土地資源不足。可耕土地資源不足造成糧食生產的增長趕不上人口增長。正是出於這樣的認識,許多人紛紛發出警告:地球將無法養活超過100億的人口。然而,一些樂觀的人士反對這種危言聳聽的說法。他們認爲,雖然陸地上可耕土地的開發已近極限,但地球還有廣闊的海洋可供開發,海洋完全有可能成爲人類未來的糧倉。

③當然,海洋所能提供給我們的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糧食——大米、小麥和玉米等,而是廣義的糧食——其它能夠滿足人類營養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學家指出:位於近海水域自然生長的海藻,每年的生長量已相當於目前世界小麥年產量的15倍。如果把這些藻類加工成食品,就可以爲人類提供足夠的蛋白質。

④其實,把藻類作爲食品,我們並不陌生。僅就我國沿海來說,人們比較熟悉的可食用藻類就有:褐藻類的海帶、裙帶菜、羊棲菜、馬尾藻,紅藻類的紫菜、鷓鴣菜、石花菜,綠藻類的石蓴、滸苔等。近幾年,人們還培育出一些藻類新品種,這些藻類在人工的精心養殖下,產量不斷翻番。

⑤除海藻類,海洋中還有豐富的肉眼看不見的浮游生物。有人做過計算,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們捕撈出來,加工成食品,足夠300億人的需要。

⑥至於海洋中衆多的魚蝦,則更是人們熟悉的食物。由於過度捕撈和海洋污染,近海的魚蝦數量已近極限,很多國家爲了爭奪有限的近海資源紛爭不斷。但是我們還可以開闢遠洋漁場,發展深海漁業。例如,南極的磷蝦,每年的產量可高達50億噸。只要磷蝦的捕獲量每年達到1億~1.5億噸,就比當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魚量多出1倍以上。何況,在遠洋和深海中還有許許多多尚未被我們充分開發利用的海洋生物資源,其巨大潛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綜上所述,我們說海洋完全有可能成爲人類未來的糧倉。

(選文有改動)

11.(3分)第②段中許多人發出的警告是什麼?他們爲什麼會發出這樣的警告?

12.(3分)文中畫線句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13.(3分)爲什麼說海洋是人類未來的糧倉?

14.(3分)鑑於近海開發出現的問題:人類在未來對遠洋和深海進行開發時應防止哪些不良行爲和結果的出現?(答出三點即可)

(二)閱讀《海洋是未來的糧倉》,回答11~14題。(12分)

11.(3分)地球將無法養活超過100億的人口。可耕土地資源不足造成糧食生產的增長趕

不上人口的增長。

12.(3分)舉例子、作比較、列數字

13.(3分)因爲未來陸地上的食物資源很可能滿足不了人類需要,而海洋中尤其是遠洋和

深海中,蘊藏着極爲豐富的可以直接或間接作爲人類食物的生物資源,人類可以對其進行充分地開發利用,使之成爲人類未來的糧倉。

14.(3分)過度開發(過度捕撈);海洋污染;惡性競爭影響國家關係(國家間爲爭奪有限的海洋資源紛爭不斷);破壞生態平衡(答出任意三點即可)

《海洋是未來的糧倉》教學反思

我選上的這節課是八語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三篇課文,一篇課內自讀的事理說明文----海洋是未來的糧倉。這節課,學生們不僅開闊了知識視野,而且感受到了語文課堂無限的生機和活力。我看到了學生們在合作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也看到了他們在競爭中學習的積極主動的神采,更看到了他們在課堂上那麼興致勃勃,樂此不疲的參與其中,我的熱情之火其間被他們點燃了,我的信心之帆也被他們揚起了。

課後,我聽取了一些老師對這節課教學的點評,並作了自我總結反思,覺得本節課無論是從環節設計還是教學效果上,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情境導入,恰到好處、精緻有效。

這是本節課的一大亮點。情境創設上我用了一段關於海洋資源的影像資料,作爲激發學生學習慾望的興趣點,真切直觀,恰如其分。果真,學生們欣賞着美倫美奐的海洋世界的影片,熱情一下子被點燃了,眼睛是充滿驚奇的,臉上是掛滿笑意的,內心是充滿了無限渴望的。因此,看過影像和圖片後,再讓學生談自己的所見所感,全然是來自於內心的真切感言,從而對新課的學習內容充滿了期待與神往。

這樣的導課,新穎獨特,恰到好處的燃起了學生智慧的火花,求知的熱情。爲整節課的教學作了一個精彩的開場。

二、以“生”爲本,自主探究,巧妙點撥。

作爲一篇課內自讀的說明文,我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主,教師引導點撥爲輔,展開生動而有序的教學。首先啓發學生們對本課學習內容質疑,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海洋爲什麼會成爲人類的糧倉?糧倉裏都有什麼樣的糧食?”......聽着學生們提出的一個個問題,我感覺到了他們探求新知的熱望強烈起來了。因此順勢引導學生們自主確立了本課學習目標,明確了學習重點。

之後我激勵學生帶着之前提出的問題到課文中尋找答案,並逐一攻克學習目標。學生們在自主閱讀過程中,心中的堡壘一個個被攻破,理順說明思路,弄清說明順序,辨析說明方法及語言。這些內容學生們大都在合作探究中解決了,而對於解析問題的完整性、語言表述的準確性,教者則做了適當的點撥。從而使整節課洋溢着積極求知的熱情,讓學生體驗到了學有所獲的快樂與滿足。

初二語文上冊教案2

《端午的鴨蛋》

一、教材分析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性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人文內涵豐富的文章成爲語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單元的課文意在讓學生關注各地的民俗,瞭解民生和民間文化,並通過這些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蘊涵的無窮樂趣。而本文又屬於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鴨蛋,讓我們感受到它背後的文化意味和濃郁民俗風情。

二、學情分析:

處在青春期的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對文學作品有一定的獨特體驗和看法,並且有表達個人觀點的慾望。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學生來說,應該是比較疏遠的話題,他們深受西洋和港臺文化影響,缺乏認識瞭解傳統文化的機會,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賞傳統文化。因此,面對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強烈碰撞的現實,他們需要恰當適時的引導。

根據本單元的特點和學生的情況,我對本文做了以下的教學設計

【知識目標】:

瞭解端午習俗,感受鴨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風情。

【能力目標】:

1、學會蒐集資料,簡要講述見聞,有條理地發表見解。

2、學習誦讀富有生活情趣的語言。

【情感目標】:

提倡珍惜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通過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感受傳統習俗蘊涵的情趣。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調動自身體驗,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無窮趣味。

三、教法與學法:

如何讓學生學會品味傳統習俗文化呢還是那句老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過節習俗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以“情趣”二字爲切入點,通過朗讀賞析品味語言,引導學生逐步從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歸納、最後上升到初步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高度。

與教學過程相照應,我設計瞭如下的教法與學法:教法:導入、閱讀、拓展

學法:歸納複述、搜索整合、誦讀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四、教學過程:

1、激發興趣,導入課題

首先向學生出示食物圖片,讓他們猜猜這些食品與哪些傳統節日有關。再讓學生談談自己家鄉的一些傳統節日的風味小吃。此環節激發學生興趣,培養歸納複述知識的能力。

2、瀏覽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瀏覽課文,思考: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意圖:在於培養學生自主搜索文章關鍵信息的能力。

(2)談談你還知道哪些端午習俗這些習俗的緣由是什麼

意圖:問題一可以讓學生廣泛涉獵端午節的風俗習慣,分享課前查找的資料信息。

問題二讓學生對端午的認識從粗淺瞭解轉向探究根源,可以說是對文史地哲等知識的一個彙總學習,從而使學生對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此環節培養學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準確,語言生動地講述見聞,完全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3、精讀課文,感受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讓學生在文中找出體現汪曾祺是語言風格的語句,反覆朗讀品味。

例如:1、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就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鹹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爲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頭吃,白嘴吃也可以。

如何讓學生學會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讓他們反覆朗讀,並抓住關鍵語句賞析。如“所食鴨蛋多矣”“曾經滄海難爲水”這幾處,或在平實的白話中穿插頗具特色古漢語,或大詞小用,給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處可以讓學生模仿古人的口氣朗讀。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頭吃,白嘴吃也可以。”,“確實是好”,“我實在瞧不上。”等幾處都較爲明顯地運用了江浙方言,顯得非常生動親切。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再投影一段《衚衕文化》裏的文字,“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語言,特別是一個“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寫得活靈活現。從而讓學生真正領會汪曾祺的文章裏運用方言的妙處。

可見,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誦讀。我設計這樣的教學環節,既有利於調動學生自主活動的積極性,又培養學生朗讀能力。

4、迴歸生活,分享體驗

我們之前讓學生迴歸課本,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傳統習俗滲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鄉土情結。現在再跳出課本,進行拓展延伸,說說傳統節日中類似這樣頗具情趣的小事。本環節教師先拋磚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各抒己見,在合作互動的過程中分享體驗,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們身邊。

5、創設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國的許多傳統節日、傳統習俗在現代經濟大潮的衝擊下,已經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聖誕節、情人節在國人心目中的分量越來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韓國農耕社會時期祈求豐年,民衆共同參與的傳統祝祭活動。在進行端午祭時,會舉行假面舞劇、投壺、摔跤、盪鞦韆、長跪比賽、跆拳道比賽、高校足球賽等活動,而這些都是具有韓國地方特色的。韓國方面對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視,1967年將其列入國家重點無形文化財產第13號,並擬於20xx年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報“世界無形遺產”,學習本文後,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此環節讓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熱點,並能聯繫文化背景和所學知識,對生活現象作出自己的評價。使他們對中國傳統習俗、傳統文化有一個理性的認識。認識到重視傳統文化,珍惜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蝕,從而達到道德教育與審美薰陶的雙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回顧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從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對文本進行賞析品味,最後跳出課本,關注社會,反思生活。

在文本閱讀中,學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歸納複述知識能力、誦讀能力、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鑑別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整個教學設計圍繞幾個基本理念:

1、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在語文實踐中掌握語文規律。

3、注重文本的學習,通過反覆朗讀來品味語言。

結語:新課改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氣象,我在新課標的引領下,在語文教學中做了許多大膽的嘗試,正如我的這節研討課一樣,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語文教學的藝術多種多樣,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還應做更多的探索,使語文能力成爲學生終生受益的法寶。

初二語文上冊教案3

教程:

 一、深入研討課文,教師點撥疑難詞句

1、範讀課文,閱讀時,讓學生標出語言節 奏急促的句子,體會它們的表達效果。

2.分析其特點及表達效果。

特點:語句簡潔,鏗鏘有力,氣勢激越、 昂奮。

作用:反映出紐約緊張的生活節奏及 四通八達的交通狀況。

3,指導學生分析文中的疊詞、疊句及修 辭手法,體會它們的作用。(見板書設。)

 二、熟讀第三自然段,揣摩作者心態

1.讓學生熟讀課文第三段,結合課後練習題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明確:作者置身於紐約“奇崛、偉岸和生命力勃發的現代文明”之 中,想起了家鄉黃土高原的落後,深感 調整腳步、迎頭趕上的重要性。表現 出強烈的愛國愛家情感。雖身處他 鄉,人在旅途,卻依然心繫祖國,眷戀 故園,希望我們的國家能夠加快現代 化建設腳步,更加繁榮富強。

 三、課堂討論

1.師:人類社會進步了,科技給我們的生 活帶來極大的便利,經濟發展了,人們 更加富裕了,生活水平在一天天提高, 可是,在城市裏,人們更加忙碌了,壓 力也更大了,壓抑、恐慌、煩躁時常出 現在我們的周圍。同學們,或許你們 的爸爸媽媽已經有很長時間沒和你們一起去公園或郊外放鬆一下了,或許 你們當中的有些同學已經有好幾個星期沒和父母共進晚餐了,這是爲什麼呢?請大家談一下自己的想法。

2.引導學生導向以下主題,即“現代物質 文明有利也有弊,熱愛生活,關注身心健康”(由於學生處在初中水平,所以討論點到爲止,不宜深入,否則學生會陷入茫然。)

 板書設計

1.疊詞、疊句

“看紐約,看這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好像全球五大洲將近二百個國家的一切山、一切嶽、一切嶺、一切峯巒,都一齊匯攏到這兒來了!”

“山一繁,溝壑也便隨之增多了,左看是溝壑,右看是溝壑,目光前移後移動,仍然是溝壑,溝壑,溝壑。”

特點:汪洋恣肆,不拘一格,增強了語勢和力量。

作用:表現出紐約高樓大廈聳立如羣山的雄偉場面。

2.修辭手法(以比喻爲例)

將帝國大廈和世貿中c比作“三棵擎天的椰子樹”和“三隻啃食月中桂葉的長頸鹿”。將萬里長風比作“長天巨龍”。

特點:想象奇偉,意境雄渾。

作用:逼真地刻畫了紐約的城市形象,使讀者如同身臨其境。

後記:本課的教學應牢牢把握三點:一是引導學生了解作者觀察的角度;二是培養學生容納世界多元文化的開放心態;三是讓學生仔細品味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把握住這三點,教學目標基本可以實現。

初二語文上冊教案4

教學目標與要求:

1、學習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及多種修辭手法。

2、瞭解作者觀察事物的角度,掌握本文全方位

3、瞭解作者觀察事物的角度,掌握本文全方位、立體感地描寫方法

 重點:

掌握本文富有特色的語言風格

難點:

引導學生思考在現代物質文明的挑戰下如何固守傳統的問題

教具:

準備反映紐約豐富的物質文明和高節奏生活的幻燈。

 教程:

一、導入課文

1.師:大家對於紐約的認識有多少呢?

2.師:一個生於黃土高坡,聆聽着高亢粗放的信天游,走在高原縱橫交錯的溝 溝壑壑的人,有一天置身於地球另一 邊,置身於美國的第一大城市——紐 約的摩天大樓之中,看着這座商業帝 國,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景象會有什麼樣的感想呢?帶着這種好奇,讓我們“走進紐約”,走進劉成章感受到的 紐約。

二、朗讀課文,初步感受作者的語言魅力

1.師:紐約是美國第一大城市,世界金 融、商業、貿易、文化中心之一,聯合國 總部所在地,位於美國東北部哈得孫 河注入大西洋的河口。……作爲一座 現代化的大都市,紐約充滿生機和活 力,生活節奏快速異常,同時也存在競 爭激烈、生活壓力大的一面。(播放幻 燈)請大家朗誦課文,感受作者的語言 魅力。

2.請學生講一講自己讀完這篇遊記的初 步感受,提醒學生要注意物質文明的兩面性。

三、分析作者觀察的角度,掌握其描寫景物的不同方法

1.師:作者分別從仰視、俯視、平視三個 角度對景物進行了描寫,請大家閱讀 課文,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

2.師:這樣安排有什麼作用呢?

提示:便於全方位、立體地層示紐約市 的面貌。

3.師:作者描寫景物時採用了靜態描寫 和動態描寫兩種方法,如第1段中寫 紐約的高樓大廈,'人走在陰森森的峽 谷中……也映照出朵朵白雲'是靜態 描寫。第4段寫紐約市的交通狀況, '乘電梯耳膜受着強壓,……儘可以坐 在街心島上享受免費按摩'則是動態 描寫。請在文中找出其他例句,並分 析其作用。

4.總結。靜態描寫作用:勾勒出紐約景 物的輪廓,使讀者較清晰而完整地看 到紐約市的真實面貌。動態描寫作 用:將景物寫活,充分表現出城市的活 力和快速的生活節奏。

四、宇詞積累

指導學生準確認讀下列詞語,並釋義、 造句。(見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字詞積累

烙印 偉岸 喧囂 倏地 超塵脫凡 柳暗花明 橫空出世 摩天

分道揚鑣 風風火火

初二語文上冊教案5

課前預習:

1、朗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瞭解作者及本文背景資料。

相關課程標準:

“隨文學習基本的詞彙、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瞭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閱讀淺顯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要善於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

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理解文意。

2、品味語言,賞析意境。

3、讀懂蘇軾,感悟哲理。

評價任務: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節奏。

2、譯讀課文,積累詞語並理解文意。

3、品讀課文,賞析文章意境。

4、背讀課文,感受作者豁達樂觀的情感。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一、檢查預習

1、生字詞

遂(suì)寢(qǐn)藻(zǎo)荇(xìng)

2、作者簡介:(學生展示收集到的資料)

蘇東坡(1037—101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有“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唐宋八大家”之美譽。他是“蘇、黃、米、蔡”四大書法家之一。詩、詞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與黃庭堅並稱爲“蘇黃” 。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爲“蘇辛” 。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節奏

初二語文上冊教案6

教學目的及要求:

1、 學習本文說明事物特點得計種說明方法。

2、 認識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的重要性 。

3、 初步認識和了解說明文和記敘文的區別。

教學重點:說明事物應緊扣事物的特徵

教學難點 :說明文語言特點的學習。

教學設想:1、抓好預習,熟悉課文。

2、抓住關鍵文體特點進行教學。

3、領導學生在抓住中國石拱橋主要特點的基礎上,列出文章的結構提綱,進一步領會文章的內容。

4、2課時

第一課時

一、設計思路: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抓住事物特徵,從整體到局部多方面說明事物的方法。

2.引導學生感知園林的畫意美。

3.體會文章的語言美。

其中,調動學生合理互動的想象,引導學生感知園林的畫意美,和從反覆誦讀、重點詞句賞析中,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學習本文抓住事物特徵,從整體到局部多方面說明事物的方法是教學難點。

教學步驟:

一、 激趣以導入

多媒體投影課前大家蒐集的有關蘇州園林的圖片,師生邊欣賞邊交流感受,通過創設情景,激發起學習興趣,導入新課學習。

二、 披文以感悟

1. 組織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

2. 請同學們談朗讀課文後的發現、感受,或提出不懂的問題。

3. 巧妙過渡,研讀第二段。

三、 合作以探究

1.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仔細閱讀課文的三至六段,合作探究蘇州園林在具體設計時是如何體現四個“講究”的,作者採用了什麼說明方法。要求大家邊讀邊標畫關鍵句,並嘗試在課本空白處做旁批。

重點學習第五、六段,通過反覆誦讀,調動學生合理互動的想象,引導學生感知園林的畫意美,體會文章的語言美。

2.葉聖陶先生已經把四個“講究”介紹的很清楚了,蘇州園林的“畫意美”也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爲什麼還要寫7、8、9、10段呢?去掉行嗎?同學們自由朗讀這四段,思考交流。

四、鞏固以拓展(含作業)

1.師生共同總結對本課的收穫、感悟。

2.拓展延伸,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個完成。

⑴寫一篇文章,介紹你遊玩過的一座園林,200字左右。

⑵說明一幅畫。(提示:可按照由整體到局部的順序進行介紹。)

附: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找出說明對象的總體特徵,並分析作者通過哪幾個方面來突出這幾個特點的。

2、明確本文的說明順序。

3、以課文第4、5節爲例,指導學生掌握說明文閱讀重點。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同學們已經提前預習了《蘇州園林》,那麼請大家先看兩段影片,請你們猜一猜哪段影片是蘇州園林?你是根據什麼判斷出來的?你認爲蘇州園林有什麼特點?(學生討論,回答)下面,我們共同學習葉聖陶先生寫的《蘇州園林》,看看他是

怎樣抓住蘇州園林的特點來進行說明的。

二、朗讀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說明蘇州園林地位的詞語,分析。

明確:標本——同一類事物中可以作爲代表的事物。表明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藝術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

三、朗讀第二段,找出蘇州園林具有怎樣的總體特徵,才能成爲各地園林的標本?

明確: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提問:爲了達到這一標準,作者認爲設計者和匠師從哪幾個方面下了功夫?

明確:四個講究。

四、分析第三自然段

提問:本段具體說明了蘇州園林哪個特點?

蘇州園林亭臺軒榭的佈局講究什麼?

爲了什麼這一特點,作者採用了什麼說明方法?(作比較、打比方)

五、閱讀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練習:(學生思考、討論)

(1)用“||”劃分這段文字的層次

(2)這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其中又以爲主。

(3)蘇州園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徵是

(4)文中概括蘇州園林假山特點的一句是。

(5)文章分幾個方面介紹池沼?

(6)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是。

(7)這段文字用了什麼說明方法?

(8)文中“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中的“藝術”和“技術”有什麼不同?可不可互換?

六、配合圖片,簡要分析第五、六自然段,回答問題:

(1)概括本段的段意

(2)指出本段運用的說明方法。

(3)這段文字除用說明這種表達方式,還用了什麼?作用是什麼?

(4)本段的說明順序是什麼?

七、提問:作者在寫完蘇州園林的四大特點後,爲何又寫了7、8、9段?

這三段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蘇州園林的?

八、整理說明順序:概括——具體主要——次要

九、歸納說明文閱讀的重點:

(1)明確說明對象

(2)弄清所說明的事物的特徵

(3)劃分段落層次,概括段意

(4)瞭解文章使用的說明方法

(5)明確說明順序

(6)把握說明文的結構

(7)在說明文中描寫、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的運用及效果

(8)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嚴密

十、本課小結

十一、佈置作業:作文《我們的校園》

要求:1、認真觀察,抓準特點

2、按照一定的說明順序

3、用3~4種說明方法

4、字數:500字

初二語文上冊教案7

一、重點

理解木蘭的人物形象及體會木蘭代父從軍、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教學難點

理解木蘭的人物形象及體會木蘭代父從軍、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教學過程:

【預習檢查:】

1.指名學生上黑板寫生字和拼音,重點注意下列字。

唧(jī)杼(zhù)可汗(kèhán)

韉(jiān)轡(pèi)啾(jiū)濺濺(jiān)

燕(yān)山柝(tuò)朔(shuò)氣

十二轉(zhuǎn)帖(tiē)花黃著(zhuó)我舊時裳

2.指明3-5名學生朗讀詩歌。要求讀準每個字音。

【目標展示】

1.瞭解人物形象,感受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瞭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

2.學習古代勞動人民勇敢樂觀的愛國精神和對和平生活的嚮往。

【新知研習】

一、創設情景

1、千百年來,花木蘭已成爲了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形象,美國迪斯尼公司將她的藝術形象搬上了銀幕。可見,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可謂流芳百世,流傳海外。播放動畫片《花木蘭》片段,學生欣賞。

這個故事最早卻來源於一首詩——《木蘭詩》(板書課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深入學習北朝民歌《木蘭詩》。

2、介紹作品。《木蘭詩》又叫《木蘭辭》,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樂府詩”——繼《詩經》《楚詞》之後,在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採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並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蘭詩》與《古詩爲焦仲卿妻作》即《孔雀東南飛》,被稱爲樂府民歌中的“雙璧”。

二.整體感知

1.範讀課文(配樂朗讀),學生在聽中提出應注意的字音。

《木蘭詩》複習材料

文學常識《木蘭詩》是一首著名的北朝民歌,又名《木蘭辭》選自南朝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木蘭詩》與《孔雀東南飛》合稱爲“樂府雙璧”。《木蘭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讚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文言詞彙①、通假字

對鏡帖花黃(通“貼”,粘貼)

②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策勳十二轉”中的“策”原是名詞,指記事的冊子,這裏用作動詞,“登記”的意思。

2.動詞用作名詞

“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中的“騎”原是動詞,這裏用作名詞,“戰馬”的意思。

③一詞多義

市:1.東市買駿馬(名詞,集市) 2.願爲市鞍馬(動詞,買)

將:1.將軍百戰死(名詞,高級將領) 2.出郭相扶將(動詞,扶持)

帖:1.昨夜見軍帖(名詞,文書,告示) 2.對鏡帖花黃(動詞,通“貼”,粘上)

機:1.不聞機杼聲(名詞,織布機) 2.萬里赴戎機(名詞,重要的事務)

④古今異義

卷卷有爺名(古義:指父親。今義:指爺爺,即父親的父親。)

雙兔傍地走(古義:跑。今義:行走。)

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古義:只,副詞。今義:常用作轉折連詞。)

出郭相扶將(古義:外城。今義:僅用作姓氏。)

理解性默寫1.《木蘭詩》中寫木蘭從軍的原因是的詩句是: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2.《木蘭詩》中面對可汗大點兵,木蘭作出的決定是: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爲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3.《木蘭詩》中寫木蘭出征前緊張準備的句子是: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4.《木蘭詩》中寫木蘭奔赴前線思念親人的句子是: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5.《木蘭詩》中的“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這兩句詩,通過環境描寫,渲染出十年軍旅生活悲壯.嚴酷的氣氛,烘托出木蘭勇敢、堅強的性格。

6.《木蘭詩》中描寫木蘭戰功顯赫的句子是: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7.《木蘭詩》中從“歸來見天子”一段裏你揣摩一下木蘭希望過什麼樣的生活?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8.《木蘭詩》中概括木蘭十年征戰生活的句子是: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9.出自《木蘭詩》的成語“撲朔迷離”比喻事情錯綜複雜,不易辨清真相,其原話是:“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0.《木蘭詩》中描寫邊塞軍營夜景,借星夜哨兵爲戰場上的木蘭做了一幅剪影式勾勒的詩句是: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11.《木蘭詩》中描寫木蘭萬里迢迢,奔赴戰場的詩句是: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12.《木蘭詩》中與成語“撲朔迷離”有關且用生動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詩主旨的詩句是: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3.《木蘭詩》中說明戰爭曠日持久,戰鬥激烈且概括了木蘭多年征戰經歷的名句是: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14.《木蘭詩》中表現木蘭凱旋而歸後的強烈願望詩句是: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

這首詩具有濃郁的民歌特色。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簡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着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詩中以人物問答來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緻;以衆多的鋪陳排比來描述行爲情態,神氣躍然;以風趣的比喻來收束全詩,令人回味。這就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2-3]

1.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這一句寫木蘭停機嘆息,設置了懸念,使讀者產生疑問,自然引出下文。“不聞”“惟聞”兩句對偶。

2.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反覆寫“無所思”、“無所憶”,反映了木蘭從軍前複雜的心理活動及嚴肅認真的態度。“女亦”兩句是復沓句。復沓與疊句的區別是,復沓可以更換少數詞語,而疊句的詞語完全相同。“女亦”兩句,以及“旦辭爺孃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兩節八句,也是復沓。

3.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一方面寫征途的遙遠、行軍的神速和軍情的緊急,大刀闊斧地表現出出征健兒的豪邁氣概;一方面以宿營地的空寂荒涼的夜景烘托木蘭離家愈遠思親愈切,細針密線地刻畫年輕女子的細膩情懷,從而揭示出生活的驟然變化在木蘭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這兩句寫出了兒女情深和英雄氣概。

4.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這句話緊承第三自然段,是對上段描寫的奔馳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概括,表明

馳抵戰場。也把行文引到描寫戰場上的生活和戰鬥上來,在詩篇前後段落上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

5.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

豬羊。

此六句寫了家人的不同舉動,符合每個人的身份、性格、年齡特點,描寫出家中的歡樂氣氛,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親切意味。

重點段落

對最後一自然段的理解

最後一自然段是個生動的比喻,以此比喻表現木蘭的機智聰慧,和夥伴們的驚訝;也是吟唱者對木蘭的讚頌之詞。此外,以雄兔雌兔比喻人之男女,恰恰是民歌語言運用的特點。

疑難解惑

2.作者爲什麼對《木蘭詩》進行這樣的繁簡處理?

這首詩所要突出的正是木蘭孝敬父母、勇於擔當重任的性格,所以對殘酷的戰爭一筆帶過,而對能夠反映美好心靈的內容則不惜筆墨。另外,這種繁簡安排似乎還隱含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祝福,對戰爭的冷淡和遠離。

《木蘭詩》教學反思

1、教學觀念突破傳統,適時創新

這堂課不在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索新知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不是孤立於課程之外,而是課程的創造者、課程的主體,他們共同參與課程的開發。強調互動的師生關係,教師和學生的信息交流屬於互動性和互惠性,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實現教學相長的願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學生在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特別是對木蘭勤勞、愛國、孝順等傳統美德的宏揚,以及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如在“百度”搜尋譯文時關鍵字的指導。並且在學生學習方式上改變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髮現學習的能力,鼓勵學生對課文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看法,讚賞學生獨特和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

2、教學環節設計新穎時尚,符合學生心理

孫老師這堂網絡課的導入非常自然,說是帶來一款網絡遊戲《木蘭詩》,然後、請學生輸入網址,這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他們大部分都是網絡遊戲高手,沒想到今天語文課也能在玩中學課文。五個板塊的設計是圍繞主人公木蘭設置的,而且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體現了一個學生認知的梯度規律。“讀木蘭”是初讀課文,“譯木蘭”是理解課文主要內容,“評木蘭”是深入理解課文基礎上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聊木蘭”是思考質疑階段,“寫木蘭”則是課文的拓展延伸。對於課文的重點,詩詞表達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教師採用觀看flash、找相關語句的方式突破。五次密碼的設置,也別巨匠心,體現了課堂的主題:我愛花木蘭。而每次進入的一把金鑰匙也增加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信心。

3、教師教態親切自然,處理問題較靈活

在教學過程中,孫老師始終對學生進行賞識教學,鼓勵教學,而且教態親切自然,遇到教師電腦出狀況也能靈活處理。

二、不足之處

1、語文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沒有很好兼顧

這堂課對人文性比較重視,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學重點中“詩詞的藝術特點”、“字詞的錘鍊”、“背誦課文”基本沒有提及,雖然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覺就像一堂歷史課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課,尤其是“譯木蘭”這個環節,只是選取了三句重點句子讓學生翻譯,而“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句互文沒有強調。查找譯文也沒有花時間讓學生瀏覽或齊讀,學生在對課文內容還比較生疏的情況下就進行“評木蘭了”。

2、倡導對話,但有些遠離根本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但是有幾個環節與文本似乎關係不大,只是泛泛而談。

3、學生提問時應該進行引導,學生的提問價值不大。

初二語文上冊教案8

教學目的:

1、體會離異的母親對兒子的至愛之情;

2、理解文章結尾的含義;

教學重點及難點:

離異的母親對兒子的疼愛;

教學設想:

1、 本文是一篇小小說,故事情節簡單,所以怎樣讓學生從簡單的故事情節中體會母親對兒子的疼愛是本文的教學難點和重點;

2、運用多媒體作爲直觀教具;

3、教學方法:學生自主、合作式學習,注重學生能力的訓練;

4、教時: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欣賞歌曲,創設情境

欣賞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體會“世上只有媽媽好,沒媽的孩子像根草”的含義,導入新課:(我們剛纔欣賞了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歌中的那句“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沒媽的孩子像個草”,可能引起許多同學思想上的共鳴,那就是“母愛”。母愛,對有的人來說是那麼的垂手而得,對有的人來說卻是那麼的遙而無望。今天我們所學的課文到底表現了怎樣的母愛呢?)

二、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讀準下列詞語

黯(àn)淡呆滯(zhì)蹭(cèng)驀地(mò dì)

愣怔(lèng zheng)吮(shǔn)涮(shuàn)淨暈眩(yūn xuàn)

(二)這篇文章給我們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請試着概述。

過去的媽媽送奶糖、吃奶糖、埋奶糖,奶糖融化

三、合作學習,理解課文

1、文章中的“她”是誰?到學校來幹什麼?

2、我們可以從哪些語句看出她對王小亮的“至愛親情”?

3、王小亮得到奶糖後,“驚喜極了”。他知道這包奶糖是誰送給他吃的嗎?說說你的理由。

4、如果文中的王小亮就是你,那麼你拿到母親送來的奶糖會怎麼辦?課文中王小亮又是如何處置奶糖的?他爲什麼這樣做?

5、當王小亮發現奶糖融化後,“呆呆地凝視着”,此時此刻他想到了什麼?

明確:

1、王小亮過去的媽媽;她到學校來是給心愛的兒子送最愛吃的奶糖。

2、專心致志地等候放學後的兒子、見不到兒子後內心的悲痛;

3、知道。①因爲這包糖是他“最喜歡吃的奶糖”,也只有王小亮“過去的媽媽”才知道兒子最喜歡吃奶糖。②吃了奶糖後,當晚就夢見過去的媽媽笑着回來了,現在的媽媽垂着頭走了。

4、先和同學、老師一起分享“過去的媽媽”送來的奶糖,然後在回家的路上埋藏好奶糖。因爲他想到了“現在媽媽”的冷酷。

5、想到了老師、同學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想到了“過去的媽媽”對自己的疼愛;想到了社會上好心人對自己的幫助。

四、探究學習,拓展思維

討論:小說前面寫,王小亮的親媽媽把糖放在“大襟棉襖口袋裏,掏出一包裹得很緊的、還帶着體溫的糖”,奶糖放在棉襖口袋裏未能融化,地溫回升難道能超過體溫嗎?你是如何理解小說的這一藝術構思的呢?

(注意:人的體溫是37℃)

五、佈置作業,訓練寫作

小說中有這樣一句:“同學們在嘻嘻哈哈的笑聲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歡樂,只有老師悄悄背過了身……”老師爲什麼要“悄悄背過了身”?你能想象出老師此時此刻的神情和心理活動嗎?請把這種神情和心理活動描述出來,不少於200字。

六、歌曲回味,重溫母愛

結束語:

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了《甜甜的泥土》這篇小說,小說描寫了王小亮過去的媽媽送來了他最愛吃的奶糖,以及王小亮把糖分給老師、同學一起分享,但是由於害怕現在媽媽不得不將糖埋藏在回家的路上,以至融化到泥土中。正當他爲糖化感到傷心時,他想到了母親、老師、同學以及好心人對自己的關心和幫助,甜到了心裏。

句子賞析

小說通過一包奶糖化爲“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達了離異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愛的強烈願望,也告訴人們人間的至親至愛應該猶如寬廣厚實的大地,無所不在,無處不有。

美國作家歐·亨利指出小小說的特點是:1立意新奇;2結構嚴密;3結尾驚奇。

《甜甜的泥土》完全具有這些特點。

1、立意新奇,結尾驚奇。寫離異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至情至愛,這是非常普通的立意,但《甜甜的泥土》卻另闢蹊徑,把主題放在“人間的至親至愛應該猶如寬廣厚實的大地,無所不在,無處不有。”上,離異家庭的孩子同樣也能得到人的關愛,獲得生活的勇氣和動力。這樣的立意給人以新鮮獨特之感。

小說的開端、發展、高潮部分可以說是不足爲奇的,奇就奇在結尾部分。這個故事照理是一個悲劇,但作者卻別出心裁,在結尾安排了一個戲劇性的結局。因爲“一夜之間地溫回升,冰雪消融了,糖漿和雪水混在一起,滲入大地”。小亮“情不自禁地伸出凍裂的小手指,摳起一點泥土放在舌尖上——”“他,又笑了:那泥土,甜絲絲的”。這是一個詩化的結尾,意蘊豐富的結尾,給人無窮的聯想的結尾。那甜甜的泥土寄託了“過去的媽媽”對兒子王小亮的至愛至情,滋潤了小亮傷痛的心田;那甜絲絲的泥土,也包含着學校老師、傳達室老頭對小亮的愛心……這些人類的愛,讓這些離異家庭的孩子獲得了應有的愛和幸福,從而產生生活的渴望和動力。奶糖融入泥土,變成了“甜甜的泥土”的這一新奇的構想,這一新奇的結尾,不僅使讀者拍案驚奇,而且有詩情畫意,含義無窮,從而大大提高了小說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我想這種驚奇的結尾也是源於生活的真實的。

2、結構嚴謹,妙用對比手法。

這篇小小說以一包奶糖爲線索,開頭是送奶糖,中間是吃奶糖、埋奶糖、結尾是化奶糖,全文結構嚴謹,渾然一體。小說還妙用對比手法。王小亮“過去的媽媽”在學校放學前後的對比;前後兩個媽媽對王小亮截然不同的態度的對比;王小亮埋糖、挖糖前後的對比;學校傳達室老頭對王小亮“過去的媽媽”前後的對比等等。這些對比,不僅推動了情節的發展,而且還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王小亮“過去媽媽”的慈愛,“現在媽媽”的冷酷,王小亮的堅強、機智和可愛,傳達室老頭的通情達理,都生動地表達了出來。

古希臘神話中,就把大地比作“母親”,“萬物生於地,人生於母親”,厚德載物,地生萬物,沒有偏袒。母親的胸懷像大地那樣寬廣,那樣慈愛,那樣公正,她會給每一個孩子以溫暖和熱愛,使他們幸福成長。這就是這篇小小說的主旨和蘊含所在吧!

《甜甜的泥土》自主練習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A、沉寂(jì)慍色(yǜn)洶(xiōnɡ)

B、棉襖(ǎo)沉浸(jìnɡ)冷饃(mó)

C、稀疏(shū)眨巴(zhǎ)黯淡(ān)

D、消融(rónɡ)瞅(chǒu)凝視(nínɡ)

2、下列詞語書寫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A、呼嘯倚着笑咪咪恭恭敬敬

B、宛如黯淡鼓囊囊蹦蹦跳跳

C、消溶呆滯皺巴巴氣勢洶洶

D、滴咕暈眩甜絲絲情不自謹

3、選詞填空。

(1)西北風(A、呼嘯;B、怒號)着,殘雪在馬路上(A、飛舞;B、翻卷)。

(2)一陣電鈴的急響。她(A、黯淡;B、陰沉)的眼神裏,(A、發出;B、射出)熱切的光。

(3)“幹什麼?”傳達室的老頭面帶(A、怒色;B、慍色)走了出來。

(4)她目光呆滯地低聲喃喃着,(A、慢慢;B、無力)地垂下腦袋,(A、慢慢,B、無力)鬆開手,從大襟棉祆口袋裏,掏出一包(A、裹;B、包)得很緊的

初二語文上冊教案9

教學目標

(1)仔細體味作者筆下草原的“柔美”。

(2)品味文章語言的精妙、想像的精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體會筆下草原的“柔美”。

難點:品味文章精妙的語言、精緻的想像。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大家在學習了原野的《靜默草原》後,草原人對草原獨有的感受一定讓你記憶憂新。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福建的女作家楚楚她又是如何看待草原的!

二、通讀全文,整體感知。

同學們,在你們已經預習過的前提下,再把文章仔細閱讀一遍,思考一個問題:同樣是寫草原,這篇文章在內容上和《靜默草原》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

兩篇文章都是寫草原,都寫出了草原遼闊,無邊無際這一特點,但又有不同。前一篇突出寫了草原蒼茫遼闊的特點以及由此而生的種種獨特的感受,其中的不自由感、侷促感、單一感顯得比較獨特,總的來說是講草原的壯闊雄渾的美。而本文分不同章節,分別寫了草原上的鮮麗的胖草、柔順的矮雲、可人的笑花、綺麗的薄虹、溫柔的小水、樸素的長歌”,突出了草原的鮮亮、溫馨、柔和的美。

三、細細品味,反覆咀嚼(按學習小組進行語言探究)

在整體感知了文章內容後,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細細品味文章精妙的語言。大家找出自己認爲最妙處,並說說理由。按學習小組進行探究。例:

1、仔細體會加點詞語所調動的想像。如:

那是一種靈醒的綠,一種每個毛孔都會出油的綠,一種恣情率性、肆無忌憚的綠,一種看一眼就會讓人心旌搖盪的綠,一種整個生命都躍躍欲試地要從綠色中掙脫出來的綠。

用“靈醒”一詞,包含亮麗、鮮活、醒豁、靈動,有生命活力的感覺,既有視覺的也有聽覺的刺激想像,還有擬人化的想像成分。全句中既有從生機活躍、生命活力的角度想像的,如“生命躍躍欲試”“掙脫”;又有從最自由的個性行爲去想像的,如:“恣情率性”;既有從五官刺激的角度想像的,如:“毛孔出油”;又有從感官轉到心理感覺去想像,如:“心旌搖盪”。

2、仔細體會想像的精緻。如:

①它們自由得就像思想一樣,東奔西跑,變化無常。

②我一回頭,身後的草全開花了,一大片,好像誰說了一個笑話,把一灘草全惹笑了。

③虹是大地和天空之間的軟橋,雲和草地是橋下的流水,人和牛羊是水中的石頭。

④小水雖小,但明淨如眸,周遭綠草如睫,正是‘毛眼睛’的眼波盈盈流轉。

比喻成套,想像精緻。想像精緻指要具體而微,特徵鮮明。人的思想是最不可抑制的了,用來比喻變化自由的雲再貼切不過了,再加上“東奔西跑,變化無常”的特徵細說,這就是想像的精緻。用一個笑話引起滿堂鬨笑比喻一大片的花一剎那全開放,這樣明顯的表象特徵關聯是非常具體傳神的。最後一句,把睫毛都畫了出,又加上年輕漂亮姑娘長睫毛大眼睛的毛毛眼,這就是精緻的想像。

3、仔細體會加點詞語的新穎獨特,生動傳神。如:

①它們就是要花着自己的花,葉着自己的葉,美着自己的美。

②它們是大自然自己的花,是大自然親自生下來的`,屬於“哺乳植物”,而不是人工用種子栽培出來的“卵生植物”,更不是移植、嫁接出來的“試管植物”。

③草原上的花長得小鼻小眼小耳朵的小模樣,成堆成片地簇擁在一起,讓人錯以爲他們總是在眯眯笑着,羞澀淑女的抿着嘴笑不露齒;陽剛豪爽的朗聲大笑,有風的時候更是笑得前仰後合、花植枝亂顫。”

例①“花着自己的花,葉着自己的葉,美着自己的美”是詞類的活用、變異。把一個雙重動賓結構的詞組給予壓縮,顯得乾脆、有力、簡結、工整、新鮮,還有了一份堅決的不容置疑的力量。

例句②運用較少見的修辭手法——仿擬(也叫仿詞)。即模仿現成的語言形式,臨時置換其中的部分成分,使其以新鮮的面目出現,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和風趣的享受。如將“哺乳動物”仿擬爲“哺乳植物”,又再順延仿擬爲“卵生植物”“試管植物”,因有前後文的闡述,讀者完全能領會。

例句③比喻、擬人的用語別緻傳神。

四、小結:

所謂的“文如其人”在這兩篇同爲寫草原的文章中得到了最好的詮釋。《靜默草原》中的草原,是一個在草原長大的彪悍的蒙古男人的眼中、心中的遼闊蒼茫的草原,它是壯美的;而《草原散章》中的草原,是一個在南方女子眼中的鮮亮、溫馨的草原,它是柔美的。

初二語文上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結構,瞭解寫作手法。

2、學會按恰當的順序來寫說明文。

教學重點、難點

理清文章結構,瞭解寫作手法。學會按恰當的順序來寫說明文。

教學準備

課件、小黑板、卡片等。

設計思路

教學本文以學生自學爲主,通過巧妙地設計題目引導學生自學。文章不但科學地解釋了花“紅”的原因,且按恰當的順序來寫,通過巧妙過渡,使文章嚴謹完美,教學本課要讓學生整體地把握課文,領悟作者有條理地構結文章的寫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自然的花,萬紫千紅,爭奇鬥妍。同學們,當你漫步花園,盡情享受着春之蘭,夏之荷,秋之菊,冬之梅賜給你的絢麗、芬芳時,你可曾想過:這些花爲什麼這樣紅?那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說明花的顏色及其變化規律的事理說明文,這篇課文的題目是——《花兒爲什麼這樣紅》。(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自主學習

師: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注意解決以下問題。

1、有感情地讀課文,找出難理解的字詞,小組討論。

2、文章題目原是一句歌詞,用了什麼修辭手法?用來做題目有哪些好處?

3、第2—6自然段、第7——lO自然段分別採用了什麼樣的說明順序?是從哪幾方面說明花兒爲什麼這樣紅的?

4、本文語言準確嚴密,你能從文中試舉幾例來分析嗎?

5、找出自學中的疑難問題及你認爲教材中存在的問題。

三、合作學習

1、先以小組爲單位相互解答疑難問題。

2、在班上討論研究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

四、反饋交流

1、解釋下列詞語。

三棱(léng)鏡裸(luǒ)子虞(yú)美人蕊(ruǐ)

(指名讀和解釋,有錯誤的讓其他同學糾正。)

2、文章題目原是一句歌詞,用了什麼修辭?用來做題目有哪些好處?

明確:(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抓住人們所熟知的花的特徵提出問題,有助於揭示文章的中心;二是,以設疑激趣,富有吸引力;三是,文章主體部分從六個方面說明花兒爲什麼這樣紅的原因,每一方面都用“花兒爲什麼這樣紅”開頭,使文章脈絡分明,節奏明快,增添了藝術情趣。)

3、第2—6自然段、第7一lO自然段分別採用了什麼樣的說明順序?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花兒爲什麼這樣紅的?

明確:(所謂事理說明文,就是以說明事物的本質特點,分析事物的因果關係,揭示出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的文章。這類說明文,主要是闡釋所要說的“理”,而要闡釋這個“理”,就要安排好釋理的順序,按事物的內在聯繫和因果關係,以邏輯順序行文就成了事理說明文的一大特點。)

(第2—6自然段採用邏輯順序。從物質基礎、物理學原理、生理需要等角度說明“花兒爲什麼這樣紅”。)

(第7~lO自然段採用時間順序,從進化觀點、自然選擇、人工選擇等角度說明“花兒爲什麼這樣紅”。)

5、本文語言準確嚴密,你能從文中試舉幾例來分析嗎?

(只要學生能分析一點即可。)

(如第四段說明白花細胞液裏花青素含量的變化會引起花色由白變紅,“有些”限制“白花”,表示不是所有的白花都會引起花色的變色;“特殊”修飾“例子”,表示添色木芙蓉是極個別的;“一般”修飾“花”,表示特殊情況除外等等。)

6、研讀賞析倒數第二段。

(1)學生讀課文,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完成下列題目。

①本段採用的說明方法有哪幾種?

②本段說明的中心是什麼?

③本段列舉牡丹、大麗花、虞美人三個典型事例,從那幾個方面將自然生長的花同人工培育的花進行比較,突出了選擇的顯著成就。

④本段的說明結構是怎樣的?

(2)小組代表交流發言。

明確:

①舉例子、作比較、分類別、列數字。

②人工選擇在加速花色變化過程中的作用。

③時間長短、形狀色澤、品種優劣。

④總——分的結構。

五、梳理鞏固

學生討論沒解決的問題,並談談收穫。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於一個方面,只要學生能說出某些方面就應給予肯定。)

六、拓展訓練

(如果有時間可在課堂上進行,如沒有時間可不必進行。)

做《新課標作業設計》中“閱讀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佈置作業

做《新課標作業設計》中的“遷移延伸”部分。

板書設計

花兒爲什麼這樣紅

賈祖璋

設疑——解釋——-總結

花兒爲什麼這麼紅

(1)內部原因(分)①物質基礎②物理原理③生理需要④進化觀點

(2)外部因素①自然選擇②人工選擇

(總)大自然的傑作和人工培育的結果。

賈祖璋《花兒爲什麼這樣紅》原文閱讀

花朵的紅色是熱情的色彩,它強烈、奔放、激動,令人精神振奮。紅紫爛漫的春天,多麼活力充沛,生氣蓬勃。“花兒爲什麼這樣紅?”是我們對它的讚歎和歌頌,同時也不妨對它作一科學的解釋。

“花兒爲什麼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不論是紅花還是紅葉,它們的細胞液裏都含有由葡萄糖變成的花青素。當它是酸性的時候,呈現紅色,酸性愈強,顏色愈紅。當它是鹼性的時候,呈現藍色,鹼性較強,成爲藍黑色,如墨菊、黑牡丹等是。而當它是中性的時候,則是紫色。萬紫千紅,紅藍交輝,都是花青素在不同的酸鹼反應中所顯示出來的。

還有“戰地黃花分外香”的菊花,“金英翠萼帶春寒”的迎春花,都呈黃色。菊科植物除了黃花以外,還多橙色的花。橙色與柑橘、南瓜等果實的顏色相似,而最典型的是胡蘿蔔,所以表現這種色彩的色素,就被稱爲胡蘿蔔素。

至於白花,那是因爲細胞液裏不含色素的緣故。有些白花,例如菊花,萎謝之前微染紅色,表示它這時也含有少量的花青素了。變色的一個特殊例子是添色木芙蓉,早晨初開白色,中午淡紅,下午深紅,一日三變,愈開愈美麗。又如八仙花,初開白色微綠,經過幾天,變成淡紅,或帶微藍,它不像添色木芙蓉那樣朝開暮落。至於一般的花,大都初開時濃豔,後漸淡褪。

“花兒爲什麼這樣紅?”還需要用物理學原理來解釋。太陽光經過三棱鏡或水滴的折射,會分成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這七種顏色的光波長短不同,紅光波長,紫光波短。酸性的花青素會把紅色的長光波反射出來,送到我們的眼簾,我們便感覺到是鮮豔的紅花。同樣,中性的花青素反射紫色的光波,鹼性的花青素反射藍色的光波,胡蘿蔔素有不同的成分,便分別反射黃色光波或橙色光波。白花不含色素,但組織裏面含有空氣,會把光波全部反射出來。有的花瓣,表面有較多的細微而排列整齊的玻璃球似的突起,看起來好像絲絨,能夠像金剛石那樣強烈地反射光線,色彩就更爲鮮豔,如某些月季花就是。

“花兒爲什麼這樣紅?”還有它生理上的需要。光波長短不同,所含熱量也不同:紅、橙、黃光波長,含熱量多;藍、紫光波短,含熱量少。花的組織,尤其是花瓣,一般都比較柔嫩。在野生狀態,紅、橙、黃花都生長在陽光強烈的地方,反射了含熱量多的長光波,不致引起灼傷,有保護的作用。藍花都生長在樹林下、草叢間,反射短光波,吸收微弱的含熱量多的長光波,對它的生理作用有利。白花也多陰性植物,有些夜間開放,反射了全部的光波,是另一種適應措施。自然界少有黑色的花,只有少數的花偶然有黑色的斑點,因爲黑色吸收全部的光波,熱量過多,容易受到傷害。

“花兒爲什麼這樣紅?”從進化的觀點來考察,它有一個發展的過程。裸子植物的花是原始的形態,都帶綠色,而花葯和花粉則呈黃色。在光譜裏面,與綠色鄰接的,長波一端是黃、橙和紅,短波一端是青、藍和紫。我們可以說,花色以綠色爲起點,向長波一端發展,由黃而橙,最後出現紅色;向短波一端發展,是藍色和紫色。紅色應是最晚出現的花色,在進化途程中居於項峯,最鮮豔,最耀眼。

“花兒爲什麼這樣紅?”從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來看,昆蟲起了到重要的作用。億萬年前,裸子植物在地球上出現的時候,昆蟲還不多。花色素淡,傳粉授精,依靠風力,全部是風媒花。後來出現了被子植物,昆蟲也繁生起來。被子植物的花有了花被,更分化爲萼和花冠(花被和花冠通稱花瓣)。花瓣不再是綠色,而是比較顯眼的黃色、白色或其他顏色。形狀也大了,有的生有蜜腺,分泌蜜汁,有的散發芳香,這就成爲蟲媒花。“蜂爭粉蕊蝶分香”,昆蟲給花完成傳粉授精的作用。

昆蟲採蜜傳粉,有一特殊的習性,就是經常只採訪同一種植物的花朵。這個習性有利於保證同一種植物間的異花傳粉,繁殖後代。這樣可以固定種的特徵,包括花的顏色。我們可以設想,假如當初有一種植物,花色微紅,由於其中紅色比較顯著的花朵,容易受到昆蟲的注意,獲得傳粉的機會較多,經過無數代的選擇,在悠長的歲月中,昆蟲就給這種植物創造出純一、顯著、鮮豔的紅色花朵。昆蟲參與自然選擇的作用,造成各種不同的植物,也造成各種不同的花色。

《花兒爲什麼這樣紅》教學反思

《花兒爲什麼這樣紅》是一篇經典的事理說明文,在擬題上也很有特色:“花兒爲什麼這樣紅”本是一句歌詞,在這裏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

課前備課時設想主要抓住說明文的幾個要素來進行教學,即說明的內容、說明的方法、說明語言的準確嚴密。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導入新課展示目標後,出示自學指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梳理文章結構,分析文章的說明順序,找出文中所使用的說明方法。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然後指名學生上黑板板演課文的結構,再分別找出文中所使用的說明,並體會說出文章的說明順序。這一階段的教學時間大約佔了16——20分鐘左右,學生參與了討論,參與了學習過程,但是在展示階段不夠積極,尤其是說明方法的展示,完成質量不夠好。

探究題是說說文章標題用一句歌詞的好處是什麼,學生能指出揭示文章的中心和富有吸引力兩點。在這一環節我給予學生一定的點撥和引導,並給出了比較完整的的答案,讓學生的認識更完整。拓展部分是讓學生以課文爲例,說說生活中你還知道那些“爲什麼”,這一階段學生展示的還不錯。然後用當堂檢測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結束語後佈置作業。整個教學環節總體給人的感覺是說明文的各知識點都基本涉及到了,各環節設計也不錯,有課內向課外的延伸,使學生激發愛科學的興趣,也貫穿了洋思中學“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模式。

不足之處是:整個教學過程有些前鬆後緊,前面的環節尤其是梳理結構時間過長,可調整爲學生簡單梳理,教師板演可能會好一些,後面探究和拓展環節因時間關係趕得有些急,展開的不夠充分,但是學生板演也是一種學生自我展示的機會,在今後的教學中可更合理地設計一下這種教學模式。從這節課中也可以看到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夠強,預習的效果也不太好,教師的課堂預設高估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教師的備課要注意更合理地設計教學過程,要深挖教材,備課要更充分,考慮得更全面一些。同時也要加深自己的業務修養,提高課堂調控能力,在日常教學中也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主動學習思考的能力。

初二語文上冊教案11

【教學內容】

《最後一課》下課部分內容。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2、通過表演,加深學生對韓麥爾先生的愛國之情的理解。

【教學重點】

通過分析韓麥爾先生的動作、語言、神態體會他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敵人的仇恨。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運用課本劇的形式詮釋課文內容,刻畫韓麥爾先生的形象。

【教學用具準備】

鍾、號子、錄音機、多媒體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導言

在教室裏,到處充滿着愛國主義氣氛:課桌的鐵桿上掛着美麗的“法蘭西”“阿爾薩斯”等字帖;小孩子在在專心畫“杆子”,鎮上的老人們正捧着初級讀本,發出古怪的聲音;韓麥爾先生正一動也不動,瞪着教室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裏的東西全部帶走似的……可就在在這時,鐘聲響了,最後一課下課了。大家想一想韓麥爾先生此時此刻的心情會怎樣又會怎麼做呢?下面請一位同學朗讀一下“下課”部分內容。

二、自主、合作學習

朗讀“下課”部分內容後,討論回答下面的問題。

1、這部分內容主要描寫哪個人物?(板書:韓麥爾先生)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韓麥爾先生形象的?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

明確:這部分主要從神態、語言、動作三個方面來描寫韓麥爾先生形象的。神態方面主要是從“臉色慘白”和“哽住”來體現;語言方面主要是從韓麥爾先生所說的話語當中可以看出;動作方面主要是從描寫韓麥爾先生的一些動詞可以體現。

(板書:神態:慘白哽住語言:法蘭西萬歲動作:使出靠着)

2、教堂的鐘聲響了,韓麥爾先生爲什麼“臉色慘白”和“哽住”?

3、如何理解“他轉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這句話的意思?

引導:第一題:“教堂的鐘聲響了”意味着什麼?此時韓麥爾先生會想些什麼?心情怎樣?第二題:韓麥爾先生寫字時心情會怎樣?從他寫出字的內容“法蘭西萬歲!”又可以表現出他內心對祖國充滿着怎樣的感情?

明確:“臉色慘白”是因爲教堂的鐘聲響了,最後一課下課了,韓麥爾先生想到自己再也不能在這裏教法語了,內心無比悲痛。因爲悲痛,所以說話哽往了。還有韓麥爾先生用一連串有力的動作,寫出“法蘭西萬歲”集中體現了韓麥爾先生失去國土,失去國語後,內心無比悲痛的心情,從中讓我們感受到:他對祖國的無比熱愛,對敵人的無比仇恨。以及他對法蘭西的未來充滿必勝的信心。

(板書:愛祖國恨敵人)

三、課本劇表演

過渡:剛纔,同學們透過韓麥爾先生的神態、動作、語言,體會到他的內心世界。那麼如何把韓麥爾先生的神態、動作、語言和小弗郎士的心理,通過表演的形式展現出來呢?(依次打出課件)

指導學生課本劇表演。

1、神態方面“臉色慘白”“哽住”。

組織形式:分析這兩個神態都是由於什麼原因所致?(悲痛)引導學生用悲痛的神情來表演“臉色慘白”;用悲痛的心情去演平常被哽住神情來處理“哽住”。

2、語言方面:“我的朋友啊,我──我──”“法蘭西萬歲!”“放學了,──你們走吧。”

組織形式:引導同學們先思考:這三句話都可以用什麼樣的感情去朗讀?(悲痛)再讓學生注意看第二句“法蘭西萬歲!”,除了悲痛的感情之外,還有包含着怎樣的感情呢?(對法蘭西的未來充滿必勝的信心)明確感情基調後,讓學生聽錄音磁帶朗讀;接着,學生進行模仿錄音磁帶朗讀和自行設計朗讀。

3、動作方面:他轉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他呆在那兒,頭靠牆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放學了,──你們走吧。”

組織形式:教師先示範表演,然後學生進行模仿或自行想像表演。

4、小弗郎士的表演:用他理解的目光隨着韓麥爾先生的移動而移動。

組織學生進行課本劇表演。

(請幾個男生把韓麥爾先生整個過程嘗試性表演,從中選出優秀的學生,充當韓麥爾先生角色;另外選三個學生分別充當小弗郎士、敲鐘手、吹號手的角色;剩下的同學充當“最後一課”的學生,配合韓麥爾先生寫出“法蘭西萬歲”,同時讀出這一句話的內容。)

四、拓展性學習

把“我的朋友們啊,我──我──”這一句話,韓麥爾先生想對學生說的話補充出來。

明確: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補充:第一,對國土的愛;第二,對敵人的恨;第三,對祖國充滿着必勝的信心。

五、小結

1、齊讀“下課”部分內容。

2、“下課”部分主要寫韓麥爾先生這個人物,通過他的神態、語言、動作,充分表現出他對祖國的無比熱愛,對敵人的無比仇恨。這是小說的高潮部分,也是小說的結局部分。行文至此,嘎然而止,這樣安排更耐人尋味,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板書設計〗

7、最後一課(都德)

神態:慘白哽住

下課──韓麥爾先生語言:我──我──愛祖國恨敵人

動作:使出靠着

《最後一課》教學反思

法國作家都德的小說《最後一課》勘稱一篇愛國主義的宣言,至今仍爲人們傳誦。但在教授這篇課文時,我卻考慮到了這樣一個問題,現在的孩子們能找到與文章的情感共鳴嗎?如果沒有感情上的認同,沒有調動起他們學習文章的情緒,那麼對這篇文章的分析再透徹又有何用?如何先創設一種情境,讓孩子們飽含激情地去學習這篇文章呢?根據自己的知識積累和網上資料整理,我決定打破一貫的從背景入手的傳統導入形式。

我開頭沒給他們講普法戰爭,而是談抗日戰爭,講日本在佔領我國的領土時,除了燒殺搶掠的罪惡行徑外,還推行了另一套方案──讓中國人學日語,讓中國人徹底忘記自己的祖先,成爲他們的奴隸,然後詢問:“你們覺得他們的做法能行得通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地答:“不能,我們中國人怎麼能成爲他們的奴隸呢?”又有學生意猶未盡的說了句:“小日本,辦不到!”我一聽,情緒有了,就繼續說:“是啊,有多少中華兒女爲了維護祖國的尊嚴,爲了祖國的語言不被玷污而犧牲了性命,因爲他們愛自己的國家、愛祖國的語言,我們不也一樣嗎?”學生們沉默了。我順勢引入新課:“其實,不僅是我們,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的人民也都是一樣的,那麼現在,就讓我們來體會一下法國的阿爾薩斯人在即將失去說法語的權利時候的痛苦與悲憤吧!”

這個導入使學生入境了,他們聽得格外認真,而且給人感覺是,他們似乎一下子長大了,懂事了。

這也讓我認識到,如何調動孩子們學習文章的情感在教學中是至關重要的,這種情感上的共鳴比讓他們從寫作手法等文學角度來理解文章更能提高他們的鑑賞能力吧。

初二語文上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

1. 感知老頭子的英雄性格;

2.體味這個英雄故事傳奇色彩;

3.領悟文中景物描寫的妙處。

預習提綱:通讀課文,課前查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思考課後練習,寫出發言提綱。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導入 :同學們,在那戰火紛飛的抗日戰爭時期,發生了許許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講應該是養老的年齡,課時他卻能神出鬼沒,無數次通過鬼子的封鎖線,保證了蘆葦塘中部隊的物質供應,保證了部隊的戰鬥力,他能夠手無寸鐵,把十幾個鬼子打得頭破血流。的確是一個富於傳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現代小說家孫犁寫的一篇小說《蘆花蕩》,去感悟這個傳奇故事吧。

早讀課同學們對課文進行了朗讀,大家預習得怎麼樣?還有那些生字詞需要幫助的嗎?(學生提出,教師解決)

作者介紹:孫犁,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河北安平縣人。1913年4月6日生。(其他情況見教師用書P15-16頁適當介紹)

指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感悟老頭子的英雄性格:強烈的愛國抗日熱情,老當益壯的氣概;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智勇雙全的英雄行爲;過於自信自尊。(引導學生找出相關詞語進行賞析,也可參見教師用書P11頁)

感悟中國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引導學生探究以下幾個關鍵問題:(學生先討論,教師根據情況點撥與指導)

1.課文中哪些內容表現了老頭子“過於自信和自尊”的性格?這句話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老頭子“過於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課文中貫穿始終。他對葦塘裏的負責同志說:

“你什麼也靠給我,我什麼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這句話充分表現他“過於自信和自尊”。

通過敵人封鎖線,非常危險,而老頭子“每天夜裏,在敵人緊緊封鎖的水面上,就像一個沒事人,他按照早出晚歸捕魚撒網那股悠閒的心情撐着船,編算着使自己高興也使別人高興的事情”,這樣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現他“過於自信和自尊”。送兩個女孩進葦塘,老頭子以爲萬無一失,什麼事也沒有了,安心睡一覺吧。小女孩洗臉,老頭子讓她洗,鬼子的小火輪探照燈射來,他還是“不怕”,以爲“照不見我們”。鬼子掃射機槍,他還是“不怕”,以爲“他打不着我們”,不能不說他有點大意,這是過於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傷,流了血,這一次任務沒有完成,他覺得丟人現眼,沒臉見人,不好意思去見部隊,他是過於自尊了。

老頭子發狠要爲大女孩討回血債,他向兩個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於掌股之間,誘鬼子上鉤,舉起篙來狠狠地敲打鬼子腦袋,叫鬼子頭破血流,討回了血債,討回了自尊,這場英雄行爲表明他是始終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過於自信和自尊”這句話點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這句話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過分、自尊過分的意思。全文情節,老英雄的全部功過,都是由這一點生髮出來的。

2.人物描寫藝術探究:這篇小說怎樣渲染老英雄的傳奇色彩?

作者用強烈的反差來渲染老英雄的傳奇色彩。一方面寫條件,敵人的監視封鎖非常嚴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體非常乾瘦,而且不帶一枝槍。另一方面,寫老英雄的精神與業績。精神,是那麼悠閒自得,.異常自信;業績,是使敵人的封鎖全然落空,保證了葦塘裏的隊伍得到充足的給養。兩個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顯得非常了不起,富有傳奇色彩。

課文着重寫一場“英雄的行爲”,更有點傳奇色彩。作者主要用兩個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懷疑來反襯。這裏有一段對話描寫,老頭子說“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後來又說“等到天明,你們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卻一再表示懷疑,先是沒有答話,以爲老頭子不過發發狠,說說罷了,再用小女孩的話表懷疑:“你這麼大年紀了,還能打仗?”寫懷疑有襯托作用,顯出了老頭子英雄行爲之奇。

再是在敘述過程中只寫其然,不寫其所以然,讓讀者回味其所以然,使傳奇色彩顯得更爲濃郁。老英雄是設好圈套讓鬼子往裏鑽。他事先繫好了鉤子,又想出用蓮蓬引誘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動規律。作者不寫這些,只從鬼子洗澡寫起,寫老頭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蓮蓬,只顧剝着蓮蓬吃,也不寫他的用意,寫小船衝着鬼子這裏來,又轉了一個圓圈回去,也不寫老頭子的船爲什麼這樣劃來劃去,其實是誘使鬼子進入圈套,這層意思要回味起來才能明白。進了有木樁的水域,先不說樁子上有無數鉤子,只寫小船繞着鬼子轉,鬼子們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寫鬼子這麼亂轉,一個個都被鉤子咬住了。待到明白過來,越回味越感覺這場英雄行爲富有傳奇色彩。一個乾瘦的老頭,手無寸鐵,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幾個鬼子於掌股之間,置他們於死地,真可以說是一位傳奇式的英雄。

3.敵人嚴密監視着葦塘,然而,“每到傍晚,葦塘裏的歌聲還是那麼響”,這響亮的歌聲喚起你怎樣的聯想和想像?你還能想到其他文藝作品中的戰鬥歌聲嗎?

提示:可由歌聲想像戰士的情緒,想像戰士和部隊的方方面面。具體地說,有老英雄不斷送來柴米油鹽,保障有力,給養充足,戰士們身強力壯,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時候,戰士們放聲歌唱起來。歌聲是對敵人的沉重打擊。

聯想其他文藝作品中的戰鬥歌聲,可以回憶課內外讀過的文藝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把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抄出來,仔細品味,細心揣摩,在仿寫幾句家鄉的景物。

第二課時

一、故事複述,再現蘆花蕩。

複述故事情節,再現老頭子的英雄事蹟。(主要複述故事表現老頭子的什麼性格?哪些內容表現出來的?)

《蘆花蕩》主要寫了一個老英雄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一個老頭子撐着一隻小船,在白洋澱裏無數次地穿過了敵人的夜間封鎖,爲游擊隊運輸糧草、護送幹部。他不帶一枝槍,只靠那隻靈巧的篙和水鴨子似的游水本領,在萬畝葦塘裏穿梭,從未發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擊隊才維繫了澱裏澱外的交通聯絡。但有一次他護送兩個女孩子在夜間穿越封鎖線時,撞上了敵人的小火輪,一個女孩子負了傷。這個打擊差一點使他失去了繼續前進的力量;但他發誓要爲女孩子復仇,第二天,他單身智鬥敵人,一個個地收拾了他們,爲女孩子報了仇。

二、想像體驗,人物心理。

1、從文中找出描寫老頭子心理活動的一段話,自讀品析,想像體驗,揣摩體會。例:老頭子因沒有圓滿地完成任務而產生了怎樣的心理。

(體味老頭子懊喪、內疚、自責的心理。)

2、在品讀中展開想像,如果自己是二菱,目睹老頭子的英雄行爲會有怎樣的心理活動? (多角度想像二菱的心理活動,提高體驗性閱讀的能力。)

三、景物描寫,揣摩作用。

教師要引導學生體味文中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領悟這種描寫的高妙之處。

從課文中摘抄你喜歡的景物描寫的句子,並展開想象,感受美景。

試仿照課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寫寫學校周圍或家鄉的景物。

加入初二學習小組 更多超值免費資料不容錯過!

Section targeting

四、語言品味,昇華情感。

感受、體驗文章的語言美(學生若能談到其中的二、三個方面即可)

《蘆花蕩》是孫犁“詩體小說”的代表作之一,讀之有一種如詩如畫的感覺,下面我們來探究一下文章的語言美。

例:

①他“只穿一條蘭色的破舊短褲,站在船尾巴上,手裏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魚鷹”。這是形貌的描寫,點出老人矍鑠幹練的內在氣質。

②“一隻小船從葦塘裏撐出來,在澱裏,像一片葦葉,奔着東南去了。” 比喻手法,體現出老頭子的英勇、幹練。

③“鮮敕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散。” 語言清新雋永,柔婉秀美,富有詩情畫意。

④“葦子還是那麼狠狠地往上鑽,目標好像就是天上。” 擬人手法,把白洋澱人民那種在殘酷的戰爭環境裏頑強生存的姿態烘托了出來,充滿了意志和力量。

討論交流,明確:

①輕緩節奏。孫犁的小說一般不具有緊張曲折的故事情節,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而不是力圖以情節取勝。《蘆花蕩》就是這樣,講的是一位老人護送兩個小女“戰士”,又爲她們負傷報仇的故事,全文幾乎沒有明顯的情節高潮,一切都在柔美的蘆花蕩裏緩緩地進行着,就像那脈脈的流水一樣。

②白描的手法。寫人不以外形爲主,而是注重神似。往往抓住事物的傳神之處,突出重點,通過簡潔的、最具有特徵性的語言和行動描寫,點出人物的神韻,展現他們的精神世界。本文刻畫主人公--協助我軍的“老頭子”就體現出了這一點。他“只穿一條蘭色的破舊短褲,站在船尾巴上,手裏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魚鷹”,這是形貌的描寫。緊接着以“短短的花白鬍子”和“尖利明亮的眼睛”點出老人矍鑠幹練的內在氣質。在戰鬥中,又以“覺得自己的手腳頓時失去了力量”“嘆了一口氣像連珠箭”“射穿了老頭子的心”等幾處心理描寫,展現了老人的自尊。而人物的幾句精簡的語言描寫,如“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和“等到明天,你們看吧”,就把老人的自信自強,愛憎分明的性格表現得生動而深刻。着墨不多卻直指人物的靈魂精神,卻反映人物的人性美和靈魂美。

③詩意的意境。作者追求作品中詩的情調、詩的感情。本文中的景物描寫,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如“月明風清”“一片葦葉”“稻米和肥魚的香味”“颯颯的風響”等情境和語言的選擇,就連寫戰鬥,也不忘那“蓮蓬的清香”等美的意象的選擇。景物的描寫是爲展現情感的,即古人所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從而使作品的情與景都飽含着詩意,展現出作者對美好的事物和光明的人生以及優雅的人情的嚮往和追求,對罪惡、醜陋、陳舊和黯淡的事物的厭棄。

④清新的語言。本文語言的特色是凝練、含蓄、優美、生動,富於色彩美和音響效果。課文的第一段,寫葦塘、星光和水鳥,都是那麼的輕婉柔美,把讀者帶到一個清新的語境中。“悠悠”“彎彎”“颯颯”“溜溜”等疊音詞的運用,給人以輕緩的節奏美感。“風清月明”“清爽”“悠閒”“絲絨”“清香”等詞語也給人以舒適、光亮的情感體驗,使文章清麗自然,含蓄雋永,柔婉秀美,富於抒情性。

五、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作者筆下的老頭子有鮮明、倔強的個性,智勇雙全,決不認輸,決不退縮。他的身上展示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爲證明了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作者還用強烈的反差來渲染老英雄的傳奇色彩,使老英雄顯得非常了不起。景物描寫起到了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強抒情韻味的作用。藝術上融情人景,寄寓作者深沉的情懷。

2、課外延伸:

初二語文上冊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圍繞中心,從整體到局部多方面說明事物的組織方法。

2.培養學生在佔有一定材料的基礎上(或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掌握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概括事物的共同特點的能力。

二、難點、重點分析

1.歸納本文的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介紹了蘇州園林的共同特點,再現了它的畫意美,顯示了設計者和工匠們的智慧和我國園林藝術的高超。

2.蘇州園林中有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合稱四大名園,作者爲什麼沒有提到,卻把蘇州所有的園林都寫到了?

分析:蘇州園林蜚聲中外,作者對蘇州園林的個性特色略而不提,而是異中求同,經過比較歸納,準確地抓住了各個園林建築的共同點,並用精練的語言加以說明,這就避免了用很多文字寫個別園林,而給讀者以鮮明的整體感。文章的結構層次安排也很巧妙:一是沒有按常見的空間順序,而是採用了由總到分的說明順序,先作概括說明,明確說明中心;二是圍繞中心作具體說明,其間又以從大到小從主到次爲順序,使文章條理清晰。這樣,讀者不僅領略到了蘇州園林的整體美,也獲得了具體感受。

3.歸納說明文的一般特點,總結本文的寫作特色。

分析:說明文的一般特點是: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徵,恰當地安排說明順序,靈活地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語言準確,明晰,表達充分、嚴密。這是一篇典範性說明文,構思縝密,脈絡清楚。說明準確,敘述生動是本文的顯著特點。

4.作者對蘇州園林的印象是什麼?有什麼寫作意圖?

分析:“我覺得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各地園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蘇州園林的影響。”

開頭寫總的印象,揭示了文章的寫作意圖:讓大家用藝術的眼光去鑑賞蘇州園林。

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導入 新課。

蘇州是個有悠久藝術傳統的歷史名城,全城有一百多處園林(種植花草樹木,供人遊賞休息的風景區),可以說是集歷代江南園林藝術之大成。這篇藝術性很強的說明文就概括說明了蘇州園林的基本特點。作者葉聖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他原籍江蘇蘇州吳縣,對蘇州園林很熟悉,又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寫得很有特色。

(二)檢查預習,出示小黑板正音正字,補充解詞。

1.正音正字:鏤lòu,從釒,婁聲,不讀lǔ,嶂zhàng不讀zhāng。

2.補充解詞:(1)因地制宜:根據各地不同的情況規定適宜的辦法。(2)標本:本意是經過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動物、植物、礦物等實物樣品,供觀摩、研究之用;文中借來形象地說明蘇州園林的價值(3)敗筆:字寫得不好的一筆;畫畫得不好的部分;詩文中寫得不好的詞句。(4)圖案:有裝飾意味的花紋或圖形,以結構整齊、勻稱、調和爲待點。(5)重巒疊嶂:重重疊疊的山峯。巒,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峯。文中指假山堆疊的形狀。(6)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種美好的姿態。(7)珠光寶氣:珍珠與美玉發出的光輝。(8)閒適:閒靜舒適。(9)明豔照眼:鮮明豔麗,使人眼明目亮。

(三)範讀課文、引導分段。

文章可分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概括說明蘇州園林的總印象和共同點。第二段(3~9自然段)具體說明蘇州園林的共同點:處處入畫。第三段(10自然段)交代說明蘇州園林的特點“不止以上寫的”,結束全文。

(四)講析第一段(1~2自然段)。

1.指名朗讀第1自然段,提問:作者對蘇州園林的總印象是什麼?這種印象是怎樣得來的?對我們有什麼啓示?

學生答問,明確:總印象爲: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各地園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蘇州園林的影響。印象由一二句中兩個“到過”而來。作者的總印象指明瞭蘇州園林在各地園林中的地位,告誡我們鑑賞我國園林不應錯過蘇州園林。

2·詞義辨析。

(1)“其他地方”指哪些地方(指蘇州以外)

(2)標本、標誌、標準。這裏有“範本”之意;標誌,記號;標準,規範、衡量事物的準則。

(3)鑑賞、觀賞、欣賞。鑑賞,指對藝術品的欣賞和評價;觀賞指觀看欣賞;欣賞指對藝術品的領略和玩賞。文中選用“鑑賞”一詞,明確要求我們對蘇州園林不只是觀看,玩賞,還要作分析、評價。

3.學習第2自然段。

(1)齊讀第2自然段。

(2)提問:蘇州園林的總特點是什麼?哪些方面最能體現這一特點?作者在遣詞上有什麼匠心?學生答問,明確:蘇州園林的總特徵是“處處入畫”(學生劃出書中相應文字),具體表現爲四個“講究”和一個“一切”。這是下文說明的總綱和順序。

四個“講究”構成排比,暗示了下文(3~6自然段)具體說明內容。“一切”既總結上文四個“講究”,又爲下文(7~9自然段)的小處埋下伏筆。

“亭臺軒榭”是園林中的主要建築,分佈範圍廣,風格類型一致,用“佈局”最能說明這類設置的全局性和整體性。“池沼”在園林景色中主要起連通、映照、組織作用,平曠的圖景或大小不一、相互關聯的若干景點,用“配合”一詞最爲恰當。“花草樹木”美在千姿百態的形態組合和萬紫千紅的光色輝映,因而用“映襯”。“近景遠景”不是園中的單一的、某一類,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體畫面,所以說“層次”。可見作者遣詞很準確,貼切。

4.討論第一段兩自然段之間的邏輯關係及第一段與第二段的結構關係。明確:第一段的兩節爲因果關係。正因爲蘇州園林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才使它具有“標本”的價值。這裏的因果說明,既讚美了蘇州園林,又頌揚了設計者和匠師們的智慧。

第一段是總的說明,明確說明中心;第二段是分別說明。先總後分便是這篇說明文的說明順序。

5.指導朗讀課文第一段。

(1)明確說明文的朗讀要求,略加點撥。

(2)指名朗讀第一段。

(五)講析第二段。

1.提問:第二段可分幾層?與第一段有什麼關係?學生答問,明確:第二段可分兩層。第一層(3~6自然段)從四大方面具體說明蘇州園林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第二層(7~9自然段)從不可忽視的三小處,進一步說明蘇州園林“處處入畫”。第一段與第二段是總分關係。

2.講析第一層(3~6自然段)。

(1)指名朗讀第一層。

(2)指導分析第3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確:說明蘇州園林的佈局特點,即“不講究對稱”,有“自然之趣”。

②提問:這一自然段寫法上有什麼特色?明確:作者運用比較和比喻的說明方法,使讀者對蘇州園林的佈局特點有了明確的認識。

(3)指導分析第4自然段。

①指明概括段意。明確:說明蘇州園林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②引導分析說明層次。明確:首先說明“假山的堆疊”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藝術,指有創造美的方式方法;技術,指生產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遊人“只覺得身在山間”。其次寫池沼。先抓住關鍵,說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後從動靜的配合上說明了蘇州園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過對假山池沼的形象說明,讓讀者對蘇州園林的山水既有畫意又有詩意的特點留有深刻印象。

(4)指導學習第5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確:說明蘇州園林花草樹木的映襯富有畫意。

②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兩句從正面概括說明栽種上“着眼於畫意”,是空間上使高低樹俯仰生姿,互相映襯;一是根據季節變化“花樹相間”,達到四時不謝。第四句從修剪和栽種方面說明“着眼畫意”。第五、六兩句舉例說明蘇州園林樹木的畫意美。

③提問:這段文字表達上有什麼特點?舉例說明。明確:這段文字以說明爲主,也適當穿插了描寫和議論。如二、三句即是描寫,後面的“古老”“盤曲磷峋”“滿眼的珠光寶氣”等也是描寫性的。這些描寫具體清楚地說明了蘇州園林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自然之趣,富有畫意。“因爲依據中國畫的審美觀點看,這是不足取的?”這是議論,充分說明了蘇州園林花草樹木的映襯符合中國的繪畫藝術美。

說明文的描寫,着眼於說明特徵,並且比重不大,只是稍加點染起輔助說明的作用;說明文中的議論,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齊讀第5自然段

(5)學習第6自然段。

①指名朗讀並概括段意:說明蘇州園林層次多、景緻深的特點。

②分析:第6自然段主要用解說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設計和安排,能給遊人以畫意實感。文中的兩個“更”字與“多了”、“深了”緊密呼應。

3.指導分析第二層(7~9自然段)。

①齊讀第二層。

②提問:這一層說明了哪些具體內容?與文章的說明中心是否吻合?學生答問。明確:上一層主要說明蘇州園林大處十分講究,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這一層主要說明蘇州園林的小處也“不可忽視”,更進一步說明了蘇州園林的“處處入畫”。第7自然段說明,蘇州園林各個角落都注意畫意美;第8自然段說明門和窗簡樸而別具匠心;第9自然段說明蘇州園林的彩繪“自出心裁”。這一層出是緊緊圍繞說明中心來說明的,而且巧妙地照應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爲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之句。

③討論第7自然段首句的作用。明確:這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層次的總說句;在結構上起承上啓下的作用。

④小結第二段:這一段緊緊圍繞第一段提出的說明中心,進行了具體說明,是全文的主體和重點。

(六)講析第三段(10自然段)。

1.提問:這段文字是否多餘?學生答問。明確:這一段交代說明,是不可忽視的結語。它總結了全文,給人以餘味,再次激起了讀者急於一遊蘇州園林的強烈慾望;也使行文縝密。

2.齊讀課文第三段並體味文意。

(七)總結課文。

(見:“難點、重點分析”)

【板書設計 】

初二語文上冊教案14

教學目標:1、熟讀課文,感受梅雨潭的綠的特點,體會作者情感。

2、品味、積累文中運用精妙的詞語、句子。

教學重點:在反覆朗讀中品味語言、體會情感。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老師朗誦《春》裏的語段,引導學生回顧有關朱自清常識,從“導遊”這一角色切入,引出課題《綠》。

二、出示目標。

學習這一課,我們要完成達哪些任務呢?(屏幕顯示目標)請同學讀,加深印象。

三、初讀課文,梳理思路。

生默讀課文。要求:

1、標識生字難詞,結合註釋理解、掌握,註釋中沒有的隨時詢問;

2、注意開頭結尾的句子、表明作者行蹤的詞句、過渡句。

學生完成後,老師結合學生詢問補充生字難詞。師生共同梳理課文思路,引導學生理解描寫瀑布、亭子等景色的作用。

四、再讀課文,賞景悟情。

重點朗讀第三段,欣賞令作者驚詫的綠、體會作者對綠的深情。

1、老師對朗讀提出要求,指導學生聲情並茂地朗讀。

2、深情朗讀後,你感覺哪些句子最能體現綠的美好,哪些句子最能表達作者對綠的熱愛?生思考後指名回答。結合學生的回答,老師適時引導學生理解作者運用了哪些方法寫綠,寫出了綠的什麼特點。然後請該生朗讀,師生對朗讀情況點評,對於朗讀不到位的要有示範。

3、梅雨潭的景觀很多,也都很美,作者爲什麼最愛梅雨潭的綠呢?學生回答後,老師小結:這篇短小的遊記散文,通過對梅雨潭生機勃勃、綠意盎然的自然景觀的描繪,表現了作者對生命的熱愛,對大自然的嚮往之情。

五、品讀課文,含英咀華

《綠》是一篇貯滿詩意的美文。尤其在語言的運用方面特別值得我們去欣賞、品味。。

1、老師對賞析方法作指導並示範。

2、同桌合作,挑出你們喜歡的句子,寫出喜歡的理由,然後反覆朗讀直到會背。

3、課堂展示,師生點評。

六、回顧全文,反思總結

1、回顧這節課,反思收穫,提出疑惑。

2、老師總結:課上到這裏,相信同學們已和作者有了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禁不住也驚詫於梅雨潭的綠是如此的美好,大自然是多麼可愛了。但同時隨着閱讀的深入,大家又發現了新的疑惑,課後希望同學們帶着這些疑惑繼續閱讀本文,進一步走進大師,走進美不勝收的大自然。

七、佈置作業。

1、背誦第三段;

2、課外閱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

八、板書設計。

瀑布、亭子等--襯托→綠←寫、贊--比喻、排比、擬人、對比、想象等

初二語文上冊教案15

教學目標:

一、瞭解課文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二、培養學生探究感悟的能力,組織材料的方法及人物描寫的方法。

三、從課文中受到感染,學會關愛他人,培養社會責任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5分鐘)(意見:導入時間過長。可直接入題,下面不需要自由發言。否則局面不好控制。)

同學們,在記憶中,有沒有令你難忘的人呢?他有什麼事情令你難忘?

(學生自由發言)

同學們都說得非常好,有因感動讓你難忘,有因開心讓你難忘,有因慚愧讓你難忘。女作家楊絳永遠都忘不了一位普普通通的人力車伕,他就是老王。

(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抓住中心(10分鐘)(10分鐘問了六七個問題,很難做到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快速地默讀課文,然後,告訴我,文中哪句話最關鍵?(4分鐘)

(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

2、愧怍是什麼意思?(慚愧)

不幸者是指誰?(老王)

3、老王的不幸體現在哪裏?

(身體殘疾;以蹬三輪爲生;住着塌敗的屋子;經常被撞得半面腫脹、沒有親人)

4、面對自己的不幸,老王是怎樣做的?

(用一顆善良的心對待他人;同樣的價錢,送的冰大一倍;送錢先生上醫院,執意不收錢;臨死前送香油和雞蛋)

5、楊絳一家也是善良之人,幾年過去了,爲什麼會感到愧怍?

(是因爲覺得對老王關心不夠,關照不夠)

6、特別是哪件事情觸發了他的這種感情?(過渡)

(送香油和雞蛋)

三、精段品讀,感悟人物(12分鐘)(這一塊是很關鍵的,但是顯得拘謹,沒有想辦法深入下去,也沒有想辦法讓教學的思路更加舒展。)

1、指名朗讀8至22自然段,請找出關於老王的描寫。

肖像:直僵僵、面如死灰、眼上結着一層翳、枯黃的幹皮

語言:我不吃、我不是要錢

動作:鑲嵌、直着腳、趕忙止住我、攥着錢、滯笨、一級一級下樓去

2、從老王的肖像、語言、動作,我們可以想象老王當時是怎麼想的?

(感謝楊絳一家,知道自己的時日不長)

四、遷移拓展,主旨昇華(16分鐘)(這裏拓展的時間太長,如果有遷移16分鐘的作法,那課文的學習就很成問題了。)

1、老王走了,一個不幸的人永遠地離開了這人世,他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學生自由發言)(4分鐘)

2、同學們,在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還有許許多多的不幸者,他們正在勞苦奔波,卻還飢寒交迫。請看:

(展示:幾幅感人的不幸者的感人畫面)

3、教師配樂解說,創設情境,亮點突現。(2分鐘)

4、你想說些什麼?請同學們拿出筆,將你的內心表達出來,請加以對人物的動作、神態、肖像描寫,我手寫我心。(5分鐘)

5、配樂朗讀自己的作品(5分鐘)

五、總結:(2分鐘)(播放歌曲是不大好的,這樣一篇情感深沉的課文所引起的人們內心的震撼,不是歌曲能夠渲染出來的。)

讓世界充滿愛,願我們的真愛以夠克服現實世界中太多的自私、冷漠和無情,那麼將會是陽光燦爛,春意盎然!讓我們在歌聲中祝福老王:一路走好!(播放歌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