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初二上冊語文教案

本文已影響 9.64K人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二上冊語文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二上冊語文教案

初二上冊語文教案1

  一、導入。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閒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遊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後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鬱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二、讀讀講講問問。

分兩步:先通過解題使學生達到整體感知;後逐句詮釋。

整體感知。問: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爲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蕩胸”兩句是細望;“會當”兩句是極望。)按:這是仇兆鰲的說法,“極望”一語,學生不易理解,無妨改爲“俯視”。

逐句詮釋(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頸聯”等名稱)

“岱宗”兩句。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麼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麼不同?(加“夫”則驚奇、讚歎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泰山之北爲故齊地,之南爲故魯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無論從北或是從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詩人這樣寫有什麼用意?(形容泰山極高極遠。)

“造化”兩句。問:“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說法。試聯繫前面一句說說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遠,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果。)“陰陽”一句又是什麼意思呢?(據註釋作答,再補充說明:山前爲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後爲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

“蕩胸”兩句。大意已見註釋。問:這兩句寫詩人望嶽所見,試作具體描述(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或高或低,故謂之“層雲”;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嚮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兩句。絕頂,極頂,指玉皇頂。問: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衆山小”,這說明了什麼?(這是詩人神遊玉皇頂之所見,故謂之虛景。)

  三、總結。

杜甫一生極爲坎坷,特別是在安史之亂髮生以後,他四方飄泊,居無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後三年裏竟至以舟爲家,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寫於這動盪不安的生活之中。讀過這首詩後,你對杜甫有怎樣的認識?能找到他取得如此偉大成就的原因麼?

學生自由發言。

《春望》賞析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於次年三月。

詩的前四句寫都城敗象,飽含感嘆;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着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溫公續詩話》)詩人在此明爲寫景,實爲抒感,寄情於物,託感於景。爲全詩創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當爲明媚之景,而後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後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說:“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濃淡淡,動奪天巧。”《唐音癸籤》卷九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爲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爲,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詩的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多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急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慼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髮,幾不勝簪。“白髮”爲愁所致,“搔”爲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

《石壕吏》教案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

2、揭露官吏的橫暴

3、同情人民的苦難

  教學重、難點:

體會老婦的話對錶達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背景導入,簡介作者:

1、介紹背景。

2、簡介作者。

二、出示教學目標:

《石壕吏》簡案第1頁共2頁

  三、整體感知:

1、質疑,畫出難懂的句子。

2、談談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圖理解課文:

1。根據圖畫找出對應句。

2。有人認爲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說出來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問出來的。試據此想象吏與婦對話的情景。

  五、說一說:

用現代漢語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複述課文——“走進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這戶人家,留下的老翁、兒媳、幼孫三人以及

老嫗的命運將會怎樣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賞音樂《家和萬事興》。

初二上冊語文教案2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識記文言常用詞:說、玩、登、秉、所以、以、注、疏、寧、濟、間。

2.學習正確、清楚地朗讀淺易文言文,以誦讀促進理解。

3.體會濃濃關愛之情與殷殷勸誡之意,體會長輩不辭勞累、嘔心瀝血教誨子女的深義。

【重點難點】

1.重點:識記文言常用詞,體會濃濃關愛之情與殷殷勸誡之意。

2.難點:長輩不辭勞累、嘔心瀝血教誨子女的深義。

【課文提示】

1.家訓、家書是中國傳統教育與傳統文化思想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爲廣大人民所誦讀、手錄、刻寫和傳承。《勉學》節選自家教典範《顏氏家訓》。

2.勉學:努力學習;勉:盡力、努力。《勉學》着重說明學習目的、態度、方法。

【正音正字】

古之學者爲己( wèi ) 但能說之也 ( yuè ) 春玩其華 ( huā )

然人有坎壈 ( lǎn ) 如秉燭夜行 ( bǐng ) 譬諸逝水 ( pì )

【詞語積累】

①但能說之也。 (同“悅”,取悅 ) ②春玩其華。 (同“花” )

③秋登其實。 (摘取,收穫 ) ④精神專利。 (專一,敏銳 )

⑤然人有坎壈。 (困頓,不得志 ) ⑥所以設教。 (用來……的 )

⑦光陰可惜。 (值得珍惜 ) ⑧古之學者爲己。 (讀書人 )

⑨幼而學者。 (學:學習;者:句間停頓 )

【初學課文】

1.熟讀課文,理解各段內容。

2.歸納三段的大意。

( ①闡述學習與修身的關係,指出學習的目的是“修身利行”。

②分析少年學習與老年學習的利弊,指出學習的時機是“固須早教”。

③說明學習內容不能繁複、面面俱到,指出學習的方法是“粗通注義”,最後自然引出中心論點“博覽機要,以濟功業”。 )

【課文簡析】

第一段,對古人今人的學習態度進行對比,用春華秋實作比喻,指出學習的目的是修身利行。

第二段,以自己七歲背誦《靈光殿賦》的親身經歷,分析少年學習與老年學習的利弊,指出學習要趁早,即使老了也不可放棄的道理。這樣既真實可信又有說服力。

第三段,“仲尼居”爲例,從反面闡明“但明練經文,粗通注義,常使言行有得”的道理。最後自然引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博覽機要,以濟功業”。“以濟功業”還與開頭學者“修身利行”照應,使文章渾然一體。

總之,本文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的學問與品德是有密切關係的,應該認真努力學習,全面提高自身修養。

【課外作業】

1.完成“學習建議”。

2.按要求,逐句翻譯全文。

3.通過圖書館、因特網,瞭解作者的生平及其學說。

第二課時

【朗讀課文】

【串講課文】

原文: 古之學者爲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爲人,但能說之也。

翻譯: 古代求學的人爲自己是彌補不足的地方;現在求學的人爲別人只是爲取悅他人。

原文:古之學者爲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爲己,修身以求進也。

翻譯:古代求學的人爲別人是實踐學問以便有利社會;現在求學的人爲自己是努力修身以便謀取官祿。

原文: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

翻譯:學習好像種植樹木,春天賞玩它的花朵,秋天收穫它的果實;評論文章就是賞玩春天的花朵;努力修身是摘取秋天的果實。

原文: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翻譯: 人處在幼小的時候,精神專一敏銳,長大成年以後,思維散漫,因此必須早日教育,不要喪失時機。

原文: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

翻譯:我七歲的時候,背誦《靈光殿賦》,直到現在,十年複習一下,還沒有遺忘;二十歲以後,背誦的經書,擱置一個月,就荒廢了。

原文:然人有坎壈,失於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

翻譯:而人總有困厄的時候,壯年時失去了求學機會,仍然應當趁晚學習,不能自暴自棄。……

原文: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翻譯:從小學習的人,如同太陽初升的光芒,老了學習的人,如同拿着蠟燭走夜路,還比閉着眼睛什麼也看不見的人好。

原文: 夫聖人之書,所以設教,但明練經文,粗通注義,常使言行有得,亦足爲人;

翻譯: 聖人的書是用來教育人的,只要讀懂經文,粗通註文的意思,對自己的言行有幫助,也足夠爲人在社會上立身。

翻譯:何必“仲尼居”要用兩頁紙疏通意義,說它是起居的處所或者講課的地方,根據在哪裏呢?憑這些取勝,難道有什麼好處呢?

原文:光陰可惜,譬諸逝水。當博覽機要,以濟功業;必能兼美,吾無間焉。

翻譯:光陰值得珍惜,好像流水。應當廣泛瀏覽重要的東西,成就自己的功業;如果(博覽與精專)結合起來,我就沒有指責的了。

【朗讀課文】

【課外作業】

1.整理課堂筆記。

2.根據自己的情況,完成六個“思維訓練”題。

第三課時

【朗讀課文】

【思維訓練】

1.“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這句話有什麼特點?

( 用比喻手法生動闡述了深刻的道理。作者將學習比作種樹,又把春花比作講論文章、把秋實比作修身利行,說明學習是靠寒來暑往,潛移默化的,生動地指出學習目的是修身利行。 )

2.第2段,前半部分的關鍵句是哪句?爲什麼?

( 關鍵句是“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因爲後面是用自已的例子來對比說明,少時記憶力好,是讀書的最佳時機,年紀大了容易忘記。它是圍繞“固須早教”這個中心來論證的。 )

3.作者認爲“固須早教,勿失機也”,理由是什麼?(用文中詞語回答)

(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 )

4.作者講自己七歲背誦《靈光殿賦》的經歷,有什麼作用?

( 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證明學習要趁早,即使老了也不可放棄的道理,這樣既真實可信又有說服力。 )

5.“何必‘仲尼居’即須兩紙疏義,‘燕寢’‘講堂’,亦復何在?”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 舉例論證,從反面闡明“但明練經文,粗通注義,常使言行有得”的道理。 )

6.“博覽機要,以濟功業”。從全文看,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 這句話是全文的中心論點。“以濟功業”與開頭學者“修身利行”照應,使文章渾然一體。 )

7.本文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 一個人的學問與品德是有密切關係的,應該認真努力學習,全面提高自身修養。 )

8.中國歷史上有許多關於長輩嘔心瀝血教誨子女的故事。請你概括寫出一二。

( 劉邦少時失學,聞秦始皇焚書坑儒,心中竊喜,但當了皇帝后卻深感不學之苦,便以切身體驗來勉勵兒子學習,沒有半點僞飾。

諸葛亮《誡子書》的開篇,諄諄告誡他的子弟,要“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慾,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顯然,“淡泊”、“寧靜”是“明志”、“致遠”的必要條件,而“明志”、“致遠”則是“淡泊”、“寧靜”的最終目標。諸葛亮在“書”中強調:“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就是說,立志於學、靜心求學是手段和過程;養成學問、增長才幹才是目的。

傅雷洋洋萬言家書,旨在教育兒子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

【拓展學習】閱讀下面的語段,然後完成問題。

孔子云:“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魏武、袁遺,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遊學,猶爲碩儒;公孫弘四十餘,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雲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皆終成大儒,此並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牆,亦爲愚耳。

1.這段話要說明什麼觀點?

( 爲了說明“猶當晚學,不可自棄”。 )

2.這段話列舉了哪些例子?

( 正面例子:孔子的話;魏武、袁遺、曾子、荀卿、公孫弘、朱雲、皇甫謐等晚而不棄的事實。反面例子:“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牆,亦爲愚耳。” )

3.這個語段是從《勉學》原文抽出來的,如果還原,應該放在第2段的哪裏?

( 應放在第2段省略號位置上。因爲這裏的幾個舉例,都是圍繞老了再學習的,正是“猶當晚學,不可自棄”的例證。因此要放在這裏。 )

【課外作業】

1.整理課堂筆記。

2.預習《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瞭解新課文的內容,思考“學習建議”。

初二上冊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1、學會寫開場白 2、學會寫串聯詞

  教學重點難點:圍繞主題寫開場白,根據節目寫串聯詞

 課前準備:學生:摘抄節目主持人的開場白和串聯詞。

教師:準備《江山如此多嬌》的一些錄像片段。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生活動:

1、明確學習重點。

2、感悟數字,設計開場白臺詞,並與同學合作表演。

3、欣賞由倪萍、亞寧等人在《江山如此多嬌》中說的開場白。

討論:文藝節目的開場白有何要求?

4、明確開場白的要求。

5、欣賞景岡山表演的《庫爾班大叔你上哪》和劉德華演唱的《中國人》。

設計串聯詞。

6、交流串聯詞,欣賞主持人的串聯詞。

討論交流串聯詞的要求。

明確:

(1)、語言要有散文詩般的清新和淡雅。(2)、能緊扣節目內容。(3)、不冗長。(4)、生動風趣

欣賞《江山如此多嬌》,討論其中節目主持人主持節目語言表達上的特點。

7、思考“園丁頌”的節目。

8、設計開場白和串聯詞。

明確要求:

積極清新,重格調營造氛圍,重情感新穎自然,重交流

9、紛紛上臺主持節目。

10、總結:

二、教師活動:

1、導入:

俗話說,紅花要有綠葉襯。一臺精彩的文藝節目,如果沒有節目主持人,就不會光彩奪目。忘不了倪萍的親切,忘不了趙忠祥的深沉,忘不了楊瀾的聰穎,忘不了李詠的幽默……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就是“當一次文藝節目主持人”。重點學習“如何設計開場白”和“如何設計串聯詞”。

2、引導學生看一組數字“1949——1999”,讓學生明確“江山如此多嬌”是國慶50週年大型聯歡晚會。

要求學生進行合作,並現場表演該聯歡會的開場白。

3、播放《江山如此多嬌》,組織討論:文藝節目的開場白有何要求?

提示:聯歡會的情調應該是歡樂、愉悅的,因此,只需要考慮如何將氣氛和情緒調動起來,而不必過分地考慮聯歡會的節目內容。

4、明確開場白的要求:

內容要緊扣主題。

語言要親切,要有激情,以點燃觀衆的熱情。

語言的形式要生動活潑。

主持人儀態大方,聲調抑揚頓挫,聲音響亮而富有感染力。

5、播放景岡山表演的《庫爾班大叔你上哪》和劉德華演唱的《中國人》。要求學生設計串聯詞。

6、組織交流。播放主持人的串聯詞。討論並明確:串聯詞有何要求?

7、情境:金色的秋天,丹桂飄香。在這美好的季節裏,我們即將迎來又一個教師節。假設我校將開一次由老師、學生、家長共同參加的文藝聯歡會,主題爲“園丁頌”。我們可以準備哪些節目?請報上節目名稱。

8、老師幫助寫好節目名稱。

9、組織學生合作演練。

10.總結: 讓學生齊讀趙忠祥的名言。

初二上冊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愛橋的原因。

2、品味文章優美而富有韻味的語言。

3、學會從某一角度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橋樑專家茅以升筆下的橋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在畫家眼裏,橋的魅力在哪裏?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當代畫家吳冠中去感受“橋之美”。(板書課題,“美”字寫大,突出一下)

二、作者簡介

吳冠中教授,是當代著名的畫家,最早畫的作品多以江南水鄉爲題材,畫面充滿詩意,他特別重視點、線、面的結合與搭配。在中國乃至世界畫壇都具有極大的影響,他也是出色的美術教育家、散文家。

三、整體感知

1、吳冠中先生在文中說“美術工作者大都喜歡橋,” 他自己對橋當然也是情有獨鍾,他對橋的喜愛是否有其獨特的視角呢?請同學們找出作者的眼中橋之美在何處?

明確: “橋的美並不着眼於橋自身的結構美,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2、本文舉了哪些例子來說明橋之美?

學生回答,老師明確。

明確:作者列舉了烏鎮葦叢中的石橋;江南鄉間細柳下的石橋;水天間的長橋——頤和園的仿盧溝橋、蘇州的寶帶橋;形式獨特的廣西、雲南、貴州山區的風雨橋;以及《清明上河圖》中的橋、人造索橋,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

小結:作者就是藉助對這些橋的具體說明詳盡的闡述了他所認爲的橋之美,即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四、研讀與賞析

重點研讀第④小節。讓學生學習觀賞四幅橋之畫面,理解橋要與周圍環境既對照又和諧才能構成美景。

蘆葦石橋:密密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感覺舒暢。

細柳拂橋:柳枝的動、細弱、年年發芽和石塊的靜、厚重堅硬、歷久不變形成對比。令人銷魂。

長橋臥龍:在寬闊的水面上的長橋,打破了單調的背景,整個環境充滿了靈氣和生命。宛如史詩。

風雨廊橋:廊和廳的安閒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峯的險峻又形成對照。形式獨特。

五、拓展延伸

比較本文與《中國石拱橋》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何不同?

教師提示學生可以從兩文的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及語言特徵等角度進行比較、評析。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設計如下: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在畫家吳冠中的帶領下,一起領略了橋的風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勝收的景緻,或纖弱或雄壯或含蓄……讓我們練就一雙慧眼去發現、去鑑賞這大幹世界吧!

七、作業佈置:

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蘆葦石橋—感覺舒暢

細柳拂橋—令人銷魂 橋在不同的環境中

橋之美 長橋臥龍—宛如史詩 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

風雨廊橋—形式獨特

初二上冊語文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圍繞中心,從整體到局部多方面說明事物的組織方法。

2.培養學生在佔有一定材料的基礎上(或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掌握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概括事物的共同特點的能力。

二、難點、重點分析

1.歸納本文的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介紹了蘇州園林的共同特點,再現了它的畫意美,顯示了設計者和工匠們的智慧和我國園林藝術的高超。

2.蘇州園林中有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合稱四大名園,作者爲什麼沒有提到,卻把蘇州所有的園林都寫到了?

分析:蘇州園林蜚聲中外,作者對蘇州園林的個性特色略而不提,而是異中求同,經過比較歸納,準確地抓住了各個園林建築的共同點,並用精練的語言加以說明,這就避免了用很多文字寫個別園林,而給讀者以鮮明的整體感。文章的結構層次安排也很巧妙:一是沒有按常見的空間順序,而是採用了由總到分的說明順序,先作概括說明,明確說明中心;二是圍繞中心作具體說明,其間又以從大到小從主到次爲順序,使文章條理清晰。這樣,讀者不僅領略到了蘇州園林的整體美,也獲得了具體感受。

3.歸納說明文的一般特點,總結本文的寫作特色。

分析:說明文的一般特點是: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徵,恰當地安排說明順序,靈活地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語言準確,明晰,表達充分、嚴密。這是一篇典範性說明文,構思縝密,脈絡清楚。說明準確,敘述生動是本文的顯著特點。

4.作者對蘇州園林的印象是什麼?有什麼寫作意圖?

分析:“我覺得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各地園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蘇州園林的影響。”

開頭寫總的印象,揭示了文章的寫作意圖:讓大家用藝術的眼光去鑑賞蘇州園林。

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導入 新課。

蘇州是個有悠久藝術傳統的歷史名城,全城有一百多處園林(種植花草樹木,供人遊賞休息的風景區),可以說是集歷代江南園林藝術之大成。這篇藝術性很強的說明文就概括說明了蘇州園林的基本特點。作者葉聖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他原籍江蘇蘇州吳縣,對蘇州園林很熟悉,又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寫得很有特色。

(二)檢查預習,出示小黑板正音正字,補充解詞。

1.正音正字:鏤lòu,從釒,婁聲,不讀lǔ,嶂zhàng不讀zhāng。

2.補充解詞:(1)因地制宜:根據各地不同的情況規定適宜的辦法。(2)標本:本意是經過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動物、植物、礦物等實物樣品,供觀摩、研究之用;文中借來形象地說明蘇州園林的價值(3)敗筆:字寫得不好的一筆;畫畫得不好的部分;詩文中寫得不好的詞句。(4)圖案:有裝飾意味的花紋或圖形,以結構整齊、勻稱、調和爲待點。(5)重巒疊嶂:重重疊疊的山峯。巒,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峯。文中指假山堆疊的形狀。(6)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種美好的姿態。(7)珠光寶氣:珍珠與美玉發出的光輝。(8)閒適:閒靜舒適。(9)明豔照眼:鮮明豔麗,使人眼明目亮。

(三)範讀課文、引導分段。

文章可分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概括說明蘇州園林的總印象和共同點。第二段(3~9自然段)具體說明蘇州園林的共同點:處處入畫。第三段(10自然段)交代說明蘇州園林的特點“不止以上寫的”,結束全文。

(四)講析第一段(1~2自然段)。

1.指名朗讀第1自然段,提問:作者對蘇州園林的總印象是什麼?這種印象是怎樣得來的?對我們有什麼啓示?

學生答問,明確:總印象爲: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各地園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蘇州園林的影響。印象由一二句中兩個“到過”而來。作者的總印象指明瞭蘇州園林在各地園林中的地位,告誡我們鑑賞我國園林不應錯過蘇州園林。

2·詞義辨析。

(1)“其他地方”指哪些地方(指蘇州以外)

(2)標本、標誌、標準。這裏有“範本”之意;標誌,記號;標準,規範、衡量事物的準則。

(3)鑑賞、觀賞、欣賞。鑑賞,指對藝術品的欣賞和評價;觀賞指觀看欣賞;欣賞指對藝術品的領略和玩賞。文中選用“鑑賞”一詞,明確要求我們對蘇州園林不只是觀看,玩賞,還要作分析、評價。

3.學習第2自然段。

(1)齊讀第2自然段。

(2)提問:蘇州園林的總特點是什麼?哪些方面最能體現這一特點?作者在遣詞上有什麼匠心?學生答問,明確:蘇州園林的總特徵是“處處入畫”(學生劃出書中相應文字),具體表現爲四個“講究”和一個“一切”。這是下文說明的總綱和順序。

四個“講究”構成排比,暗示了下文(3~6自然段)具體說明內容。“一切”既總結上文四個“講究”,又爲下文(7~9自然段)的小處埋下伏筆。

“亭臺軒榭”是園林中的主要建築,分佈範圍廣,風格類型一致,用“佈局”最能說明這類設置的全局性和整體性。“池沼”在園林景色中主要起連通、映照、組織作用,平曠的圖景或大小不一、相互關聯的若干景點,用“配合”一詞最爲恰當。“花草樹木”美在千姿百態的形態組合和萬紫千紅的光色輝映,因而用“映襯”。“近景遠景”不是園中的單一的、某一類,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體畫面,所以說“層次”。可見作者遣詞很準確,貼切。

4.討論第一段兩自然段之間的邏輯關係及第一段與第二段的結構關係。明確:第一段的兩節爲因果關係。正因爲蘇州園林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才使它具有“標本”的價值。這裏的因果說明,既讚美了蘇州園林,又頌揚了設計者和匠師們的智慧。

第一段是總的說明,明確說明中心;第二段是分別說明。先總後分便是這篇說明文的說明順序。

5.指導朗讀課文第一段。

(1)明確說明文的朗讀要求,略加點撥。

(2)指名朗讀第一段。

(五)講析第二段。

1.提問:第二段可分幾層?與第一段有什麼關係?學生答問,明確:第二段可分兩層。第一層(3~6自然段)從四大方面具體說明蘇州園林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第二層(7~9自然段)從不可忽視的三小處,進一步說明蘇州園林“處處入畫”。第一段與第二段是總分關係。

2.講析第一層(3~6自然段)。

(1)指名朗讀第一層。

(2)指導分析第3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確:說明蘇州園林的佈局特點,即“不講究對稱”,有“自然之趣”。

②提問:這一自然段寫法上有什麼特色?明確:作者運用比較和比喻的說明方法,使讀者對蘇州園林的佈局特點有了明確的認識。

(3)指導分析第4自然段。

①指明概括段意。明確:說明蘇州園林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②引導分析說明層次。明確:首先說明“假山的堆疊”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藝術,指有創造美的方式方法;技術,指生產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遊人“只覺得身在山間”。其次寫池沼。先抓住關鍵,說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後從動靜的配合上說明了蘇州園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過對假山池沼的形象說明,讓讀者對蘇州園林的山水既有畫意又有詩意的特點留有深刻印象。

(4)指導學習第5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確:說明蘇州園林花草樹木的映襯富有畫意。

②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兩句從正面概括說明栽種上“着眼於畫意”,是空間上使高低樹俯仰生姿,互相映襯;一是根據季節變化“花樹相間”,達到四時不謝。第四句從修剪和栽種方面說明“着眼畫意”。第五、六兩句舉例說明蘇州園林樹木的畫意美。

③提問:這段文字表達上有什麼特點?舉例說明。明確:這段文字以說明爲主,也適當穿插了描寫和議論。如二、三句即是描寫,後面的“古老”“盤曲磷峋”“滿眼的珠光寶氣”等也是描寫性的。這些描寫具體清楚地說明了蘇州園林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自然之趣,富有畫意。“因爲依據中國畫的審美觀點看,這是不足取的?”這是議論,充分說明了蘇州園林花草樹木的映襯符合中國的繪畫藝術美。

說明文的描寫,着眼於說明特徵,並且比重不大,只是稍加點染起輔助說明的作用;說明文中的議論,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齊讀第5自然段

(5)學習第6自然段。

①指名朗讀並概括段意:說明蘇州園林層次多、景緻深的特點。

②分析:第6自然段主要用解說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設計和安排,能給遊人以畫意實感。文中的兩個“更”字與“多了”、“深了”緊密呼應。

3.指導分析第二層(7~9自然段)。

①齊讀第二層。

②提問:這一層說明了哪些具體內容?與文章的說明中心是否吻合?學生答問。明確:上一層主要說明蘇州園林大處十分講究,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這一層主要說明蘇州園林的小處也“不可忽視”,更進一步說明了蘇州園林的“處處入畫”。第7自然段說明,蘇州園林各個角落都注意畫意美;第8自然段說明門和窗簡樸而別具匠心;第9自然段說明蘇州園林的彩繪“自出心裁”。這一層出是緊緊圍繞說明中心來說明的,而且巧妙地照應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爲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之句。

③討論第7自然段首句的作用。明確:這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層次的總說句;在結構上起承上啓下的作用。

④小結第二段:這一段緊緊圍繞第一段提出的說明中心,進行了具體說明,是全文的主體和重點。

(六)講析第三段(10自然段)。

1.提問:這段文字是否多餘?學生答問。明確:這一段交代說明,是不可忽視的結語。它總結了全文,給人以餘味,再次激起了讀者急於一遊蘇州園林的強烈慾望;也使行文縝密。

2.齊讀課文第三段並體味文意。

(七)總結課文。

(見:“難點、重點分析”)

【板書設計 】

初二上冊語文教案6

一、教學過程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A.初步瞭解克隆知識及事理說明文的特點,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常見的說明方法。

B.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並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A.利用學案,引導學生充分預習。

B.有機地運用各種閱讀方法篩選相關信息並概括文章要點,充分討論辯證地思考科學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大膽創新的科學精神。

(二)教學重點 由以上目標我指定本課教學重點如下:

1.瞭解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

2.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三)教學難點

1.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2.領悟“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的深層內涵。

二.學情分析

1.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

本文介紹的處於生物科學前沿的克隆知識貼近生活,容易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爲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本文蘊含的克隆知識以及個別專業術語較深奧,八年級的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生物常識重點突破。

2.能力分析

上一單元說明文知識的學習訓練,已使學生對說明常識有了初步把握,他們能夠通過反覆閱讀、品析語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且通過一年多的訓練,他們已養成了小組學習、合作探究的習慣。

三.教法、學法

爲使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具體如下:

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於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基於這一點,我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討論法、點撥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在學習過程中我將做適當的點撥。

3.競賽激勵法。初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延伸拓展法。對克隆人的看法展開辯論,便於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爲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古希臘哲學家的名言)“世上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自談對這句話的認識……現代科技的發展卻使這種“不可能”變成了可能,那就是“克隆”,現在就讓我們隨同我國生物學專家談家楨的腳步,走進《奇妙的克隆》去領悟克隆的“奇妙”。

(二)整體感知

速讀課文:(學生根據個人閱讀喜好,或朗讀、或默讀、或略讀、或精讀、或跳讀、或連讀等),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

1.根據小標題,感知文意。(克隆的含義,接着寫克隆實驗,再寫克隆的發展,最後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

2.整體把握克隆的“奇妙”在何處?

注:結合學案預習內容,整體把握文意,即“什麼是克隆”,“克隆的突出特點是什麼”?

依據課本或生活中的實例體會克隆的“奇妙”。教師適當引導生活中的實例,如扦插類植物:吊蘭、月季、富貴竹、桂花、土豆、各種蔬菜、果樹的嫁接,還如俗語中的“無心插柳柳成蔭”等。

(三)研讀探究

爲了把克隆的“奇妙”說明白了(說明文的藝術是把事物說明白的藝術——葉聖陶語),作者是如何來進行說明的?

1.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以組爲單位展開競賽研讀。(多媒體展示競讀內容)

第一小組探究內容: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說明了什麼內容?又有什麼好處?

第二小組探究內容:本文運用了怎樣的說明順序清晰條理地說明了克隆的“奇妙”?

第三小組探究內容:克隆技術不斷在發展,這與科研人員的努力是分不開的,看看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他們的努力?這些努力體現了一種什麼精神?

2.教師在整個自主研讀、合作探究過程中適當點撥引導。並針對各組表現情況加以點評

3.班內交流,展示各組探究成果,教師予以適當點評(以鼓勵爲主,有爭議的問題班內研討,師生共同明確)。

(四)拓展延伸

1.克隆如此奇妙,有何妙用,又有何弊端?(學生結合文本提取篩選關鍵信息,爲下一步的辯論做鋪墊)

2.針對克隆的利弊問題,由作者的“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這句話展開辯論。

將學生分成正反兩方,正方辯題是“克隆技術能爲人類造福”,反方辯題是“克隆技術不能爲人類造福”。以課本的知識作爲理論基礎,加上他們課內外所瞭解的事例、數據、故事等作爲論據,展開激烈地辯論。

(五)總結

本節課我們隨同談家楨體驗了克隆的“奇妙”,瞭解了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掌握鞏固了說明文體的“說明白了”藝術,也爲科學家們嚴謹求實、鍥而不捨的態度和精神所感動,更爲作者“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的話語所震撼。現代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其造福人類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同樣,克隆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人們應在向前飛奔的時候,抽空看看頭上的這把利劍。

初二上冊語文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作者並識記文中出現的生字詞。

過程與方法:理解作者在讀書方面的妙悟,深入領會文章的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深入理解比喻論證及其作用,結合課文的學習瞭解演講稿的特點。

教學方法閱讀法、討論法教具課文音頻資料

教學重點

解作者在讀書方面的妙悟,深入領會文章的內涵。深入理解比喻論證及其作用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內容及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設疑自探

1、導入

書中有秦漢的明月,盛唐的樂舞;書中有人生的百態,歷史的脈搏。然而我們該如何讀書呢?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魯迅先生將在他的《讀書雜談》中爲我們指點迷津。

2、簡介作者

魯迅本名周樹人,八一出生三六卒。生於浙江紹興市,偉大文思革命家。

《吶喊》《彷徨》小說集,《朝花夕拾》散文集。散文詩集有《野草》,《且介亭雜文》雜文集。

3、教師範讀課文,注意下邊加點字的讀音:

嗜好(shì)無聊(liáo)餘暇(xiá)贏錢(yíng)

嗜好:特別的愛好。無聊:由於清閒而煩悶。

餘暇:閒餘的時間。

二、誦讀課文。學生分組討論課文結構,理清文章思路。

1、演講的原因和主題是什麼?

——原因是知用中學的先生們希望我來演講一回。主題是隨便談談讀書

2、課文中談到了哪兩種讀書的類型,它們特點分別是什麼?

明確:種類職業的讀書嗜好的讀書

特點功利性強迫性自由性趣味性

3、魯迅在第四自然段中告訴我們應該怎樣讀書?

——我們在做好職業讀書的同時,儘量合理的拓寬閱讀視野,搞好嗜好閱讀。

4、學以致用

有人說職業的讀書有些苦痛,而嗜好的讀書完全符合自己的興趣,很自由,很輕鬆,所以決定放棄前者,專門去讀自己喜歡的書,請結合第四自然段魯迅先生的觀點談一談。

學生思考後回答。

(一)想一想

本文在闡述觀點的過程中主要運用了哪種論證方法?請找出來並體會其作用。

(比喻論證):①。讀書與木匠的磨斧頭,裁縫的理針線做比喻。②。嗜好的讀書與愛打牌的情形做比喻。

(二)課文小結

本文是一篇演講詞,作者先介紹演講的原因及主題,接着從職業讀書和嗜好讀書兩方面談論了其不同特點。然後進一步深化,二者有機結合,相得益彰,重點強調了嗜好閱讀的益處,最後以忠告性的話語結束全文。比喻論證的運用使得抽象的道理變得通俗易懂,形象生動。文章觀點鮮明,條理清楚。內容符合演講者和聽衆的身份。語言通俗,自然,親切,口語化。

五、拓展延伸

1、仿寫例句例句:好書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讓人回味無窮。

好書是————,讓人————。

好書是————,讓人————。

2、擬寫標語:請你爲我校圖書閱覽室擬寫一條恰當的標語。

六、佈置作業

課外練筆:以讀書爲話題,寫一篇演講詞,要考慮到演講詞的特點。

內容提示:

1、讀書的正確方法

2、讀書的正確目的

3、讀書的重要作用

集備意見個案補充

作業佈置完成配套練習冊的題目。

初二上冊語文教案8

教學目標:1、熟讀課文,感受梅雨潭的綠的特點,體會作者情感。

2、品味、積累文中運用精妙的詞語、句子。

教學重點:在反覆朗讀中品味語言、體會情感。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老師朗誦《春》裏的語段,引導學生回顧有關朱自清常識,從“導遊”這一角色切入,引出課題《綠》。

二、出示目標。

學習這一課,我們要完成達哪些任務呢?(屏幕顯示目標)請同學讀,加深印象。

三、初讀課文,梳理思路。

生默讀課文。要求:

1、標識生字難詞,結合註釋理解、掌握,註釋中沒有的隨時詢問;

2、注意開頭結尾的句子、表明作者行蹤的詞句、過渡句。

學生完成後,老師結合學生詢問補充生字難詞。師生共同梳理課文思路,引導學生理解描寫瀑布、亭子等景色的作用。

四、再讀課文,賞景悟情。

重點朗讀第三段,欣賞令作者驚詫的綠、體會作者對綠的深情。

1、老師對朗讀提出要求,指導學生聲情並茂地朗讀。

2、深情朗讀後,你感覺哪些句子最能體現綠的美好,哪些句子最能表達作者對綠的熱愛?生思考後指名回答。結合學生的回答,老師適時引導學生理解作者運用了哪些方法寫綠,寫出了綠的什麼特點。然後請該生朗讀,師生對朗讀情況點評,對於朗讀不到位的要有示範。

3、梅雨潭的景觀很多,也都很美,作者爲什麼最愛梅雨潭的綠呢?學生回答後,老師小結:這篇短小的遊記散文,通過對梅雨潭生機勃勃、綠意盎然的自然景觀的描繪,表現了作者對生命的熱愛,對大自然的嚮往之情。

五、品讀課文,含英咀華

《綠》是一篇貯滿詩意的美文。尤其在語言的運用方面特別值得我們去欣賞、品味。。

1、老師對賞析方法作指導並示範。

2、同桌合作,挑出你們喜歡的句子,寫出喜歡的理由,然後反覆朗讀直到會背。

3、課堂展示,師生點評。

六、回顧全文,反思總結

1、回顧這節課,反思收穫,提出疑惑。

2、老師總結:課上到這裏,相信同學們已和作者有了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禁不住也驚詫於梅雨潭的綠是如此的美好,大自然是多麼可愛了。但同時隨着閱讀的深入,大家又發現了新的疑惑,課後希望同學們帶着這些疑惑繼續閱讀本文,進一步走進大師,走進美不勝收的大自然。

七、佈置作業。

1、背誦第三段;

2、課外閱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

八、板書設計。

瀑布、亭子等--襯托→綠←寫、贊--比喻、排比、擬人、對比、想象等

初二上冊語文教案9

  一、說教材

《保修》是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二篇主讀課文。該單元以“當代視線”爲主題,即當代生活的所見所聞,介紹當代的科學知識、當代的生活方式等。本文是一篇微型小說,它有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尾,這個結尾是一種幽默,是一種諷刺。文章通過畫家購買推銷員的一系列產品帶來的無限煩惱,最後又回到當初的禿腦袋的故事,揭露了社會上存在的欺詐現象。結合新課標要求和課文特點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小說知識,掌握作者文學常識。

2、把握文章的情節結構,初步領會本文的主題。

過程與方法:

分角色朗讀、討論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商業欺詐的本質,正確認識和對待生活。

《保修》課本劇

  第一場(生髮劑)

推銷員:(上場)大家好!我是一位專門從事頭髮事業的推銷員,那裏有光頭我就往那裏跑。聽說這兒有個畫家是個光頭,我今天去拜訪一下。有道是小小的頭髮,大大的發財。(敲門)

M先生:誰呀?(開門)請進

推銷員:您好,我是來幫您解除煩惱的。

M先生:我可沒有什麼煩惱。身體健康,作品得到好評,收入充足,不缺錢花。”

推銷員:那您就沒覺得再缺點什麼嗎

M先生:對不起。我已經加入了人壽保險,有房又有車,剛剛又買了許多好股票。

推銷員:您聰明,能幹,事業有成。看您那聰明的腦袋就像撒哈拉大沙漠一樣寸草不生,就像南極冰蓋一樣閃閃發亮。

M先生:(摸着腦袋,不好意思)這個嗎……

推銷員:(打開皮包,取出裝有綠色液體的小瓶)您瞧,我給您帶來了優質生髮劑

M先生:(接過拿在手裏,看標籤)就是這個嗎?不過,我試用過很多種生髮劑,可還沒有碰上過令人滿意的商品,哎,你們這產品怎麼是綠的。

推銷員:那是因爲這種生髮劑他是植物性的,您看液體裏的綠色小顆粒,那是生頭髮的種子了。往頭上一抹就把頭髮的‘種子’播種在皮膚這塊‘園地’上,保證一週後撒哈拉大沙漠變成非洲的大草原,南極冰蓋上長出熱帶雨林來。

M先生:真的嗎(拿在手裏,仔細的看)

推銷員:這是高科技產品,一點點問題都沒有。效果驚人的神奇。就是價錢貴了點,因此,一直以來只有少數有限的上層階級的成功人士在使用這種產品。

M先生:(自言自語)高科技產品,一週後就能長出頭髮來。我先試用一下,有效果了我再買,行不?

推銷員:這可使不得,假如光用樣品,就完全能生長出頭髮來,本公司的營業可就難以維持了。您如果不買。

M先生:說得倒好聽,可我不上那份當,買,可以。不過,沒門兒!這是你們慣用的手法,我信不過。”

推銷員:您的擔心是有道理的。我這裏有保證書。保證您立即變得滿頭濃髮,想馬上拔都拔不掉。若是過了一個星期沒有效果,就給您退錢。您看保證書有一流銀行的擔保,您還怕什麼呢?

初二上冊語文教案10

教學目的及要求:

1、 學習本文說明事物特點得計種說明方法。

2、 認識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的重要性 。

3、 初步認識和了解說明文和記敘文的區別。

教學重點:說明事物應緊扣事物的特徵

教學難點 :說明文語言特點的學習。

教學設想:1、抓好預習,熟悉課文。

2、抓住關鍵文體特點進行教學。

3、領導學生在抓住中國石拱橋主要特點的基礎上,列出文章的結構提綱,進一步領會文章的內容。

4、2課時

第一課時

一、設計思路: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抓住事物特徵,從整體到局部多方面說明事物的方法。

2.引導學生感知園林的畫意美。

3.體會文章的語言美。

其中,調動學生合理互動的'想象,引導學生感知園林的畫意美,和從反覆誦讀、重點詞句賞析中,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學習本文抓住事物特徵,從整體到局部多方面說明事物的方法是教學難點。

教學步驟:

一、 激趣以導入

多媒體投影課前大家蒐集的有關蘇州園林的圖片,師生邊欣賞邊交流感受,通過創設情景,激發起學習興趣,導入新課學習。

二、 披文以感悟

1. 組織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

2. 請同學們談朗讀課文後的發現、感受,或提出不懂的問題。

3. 巧妙過渡,研讀第二段。

三、 合作以探究

1.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仔細閱讀課文的三至六段,合作探究蘇州園林在具體設計時是如何體現四個“講究”的,作者採用了什麼說明方法。要求大家邊讀邊標畫關鍵句,並嘗試在課本空白處做旁批。

重點學習第五、六段,通過反覆誦讀,調動學生合理互動的想象,引導學生感知園林的畫意美,體會文章的語言美。

2.葉聖陶先生已經把四個“講究”介紹的很清楚了,蘇州園林的“畫意美”也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爲什麼還要寫7、8、9、10段呢?去掉行嗎?同學們自由朗讀這四段,思考交流。

四、鞏固以拓展(含作業)

1.師生共同總結對本課的收穫、感悟。

2.拓展延伸,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個完成。

⑴寫一篇文章,介紹你遊玩過的一座園林,200字左右。

⑵說明一幅畫。(提示:可按照由整體到局部的順序進行介紹。)

附: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找出說明對象的總體特徵,並分析作者通過哪幾個方面來突出這幾個特點的。

2、明確本文的說明順序。

3、以課文第4、5節爲例,指導學生掌握說明文閱讀重點。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同學們已經提前預習了《蘇州園林》,那麼請大家先看兩段影片,請你們猜一猜哪段影片是蘇州園林?你是根據什麼判斷出來的?你認爲蘇州園林有什麼特點?(學生討論,回答)下面,我們共同學習葉聖陶先生寫的《蘇州園林》,看看他是

怎樣抓住蘇州園林的特點來進行說明的。

二、朗讀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說明蘇州園林地位的詞語,分析。

明確:標本——同一類事物中可以作爲代表的事物。表明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藝術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

三、朗讀第二段,找出蘇州園林具有怎樣的總體特徵,才能成爲各地園林的標本?

明確: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提問:爲了達到這一標準,作者認爲設計者和匠師從哪幾個方面下了功夫?

明確:四個講究。

四、分析第三自然段

提問:本段具體說明了蘇州園林哪個特點?

蘇州園林亭臺軒榭的佈局講究什麼?

爲了什麼這一特點,作者採用了什麼說明方法?(作比較、打比方)

五、閱讀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練習:(學生思考、討論)

(1)用“||”劃分這段文字的層次

(2)這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其中又以爲主。

(3)蘇州園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徵是

(4)文中概括蘇州園林假山特點的一句是。

(5)文章分幾個方面介紹池沼?

(6)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是。

(7)這段文字用了什麼說明方法?

(8)文中“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中的“藝術”和“技術”有什麼不同?可不可互換?

六、配合圖片,簡要分析第五、六自然段,回答問題:

(1)概括本段的段意

(2)指出本段運用的說明方法。

(3)這段文字除用說明這種表達方式,還用了什麼?作用是什麼?

(4)本段的說明順序是什麼?

七、提問:作者在寫完蘇州園林的四大特點後,爲何又寫了7、8、9段?

這三段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蘇州園林的?

八、整理說明順序:概括——具體主要——次要

九、歸納說明文閱讀的重點:

(1)明確說明對象

(2)弄清所說明的事物的特徵

(3)劃分段落層次,概括段意

(4)瞭解文章使用的說明方法

(5)明確說明順序

(6)把握說明文的結構

(7)在說明文中描寫、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的運用及效果

(8)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嚴密

十、本課小結

十一、佈置作業:作文《我們的校園》

要求:1、認真觀察,抓準特點

2、按照一定的說明順序

3、用3~4種說明方法

4、字數:500字

初二上冊語文教案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體會領悟父親的情感與性格。

能力目標:

讓學生從文章中聯繫實際感悟去中的真情。

教育目標:

教育學生去關心父母,仔細聆聽他們內心的聲音。

重點難點疑點剖析

1.分析人物形象。

2.把握文章意蘊,體味作品所要體現的深層意義。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做好課件

學生準備

預習課文,準確認讀文中的生難詞語,並掌握它們的意思。通讀課文,理解大意。

教學步驟

一、比一比,看誰讀的準

凹凼( ) 門檻( ) 涎水( ) 砌( )

黏性( ) 尷尬( ) 撬 ( ) 憋( )

半晌( ) 揩 ( )

二、介紹本節課流程——攀登臺階、體會弄清

講故事——評人物——悟主旨——表真情

三、 與文本對話——講故事

1、 快速瀏覽課文,試用第三人稱概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父親覺得自家的臺階低,望着別人家的高高的臺階,羨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願,也要造一棟高臺階的新屋,於是終年辛勞,準備了大半輩子,終於造成了有九級臺階的新屋。)

2、爲什麼“父親總覺得我們家的臺階低”?

因爲臺階是地位的標誌,人家高的有幾十級,自己家的臺階只有3級,被人家小看,“沒人說過他有地位,父親也覺得自己沒有地位”,想有地位卻沒有地位,所以覺得自己家的臺階低。

3、父親爲了臺階做了哪些準備?

撿磚、撿瓦、撿石頭、存角票、種田、砍柴、編草鞋、踏黃泥

四、與人物對話——評人物

請用簡潔的語言說說你對文中父親的認識。以“父親是一個---的人”爲話題

v 父親是一個堅強的人

v 父親是一個要強的人

v 父親是一個勇敢的人

v 父親是一個勤勞的人

v 父親是一個樸實的人

總之:父親是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他有志氣,不甘人後,他要自立於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長遠的生活目標,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父親是一個老實厚道的農民,他用誠實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同時,父親身上有着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當新臺階造好後,他反而處處感到不對勁,不自在,並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五與作者對話——悟主旨

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探究主旨。

明確:作者對父親的優秀品質表示敬仰和讚歎;對父親身上的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表示同情;對改變農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六、 重溫經典,感受父親艱辛。

那是我小時候常坐在父親肩頭父親是兒那登天的梯

父親是那拉車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飯將我養大

忘不了一聲長嘆半壺老酒等我長大後

山裏孩子往外走想兒時一封家書千里寫叮囑

盼兒歸一袋悶煙滿天數星斗都說養兒能防老

可兒山高水遠他鄉留都說養兒爲防老

可你再苦再累不張口兒只有清歌一曲和淚唱

願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七、與心靈對話——表真情

以“父親,我想對您說。”向父親直抒胸臆。

八、總結…

九、作業佈置

1,課外尋找關於“父親”的文章、詩歌進行自主閱讀。

推薦書目:蘇童《父愛》、 梁實秋《代溝》 周國平《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 》

2,練筆:(二選一)

a、將父親,我想對您說:……整理成一片情真意切的隨筆。

b、 以<<我與父親>>爲題,寫一篇短文。

板書設計

臺 階 李森祥

表真情

悟主旨

評人物

講故事

初二上冊語文教案12

 【教學目標】

1、瞭解科技說明文的特點及本文,層次分明地說明事物的邏輯順序。

2、比較兩文,明確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互相啓發,發現新的論據或結論

3、把握的說明對象,培養愛好科學、主動探尋自然奧祕的精神。

【教學重點】瞭解兩篇短文所說明的事理,說明的順序、方法。

【教學難點】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啓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導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放映《侏羅紀公園》的片斷,請學生思索:

恐龍是這個世界上最龐大的動物,曾是地球上的霸主,但在6500萬年前它們卻突然滅絕了,爲什麼?流傳至今的恐龍石又告訴我們什麼?

二、感知課文

1.朗讀題目,談談你讀過題目會有什麼樣的結論?

設計此環節,在於引導學生思索本文寫作特色,由於說明問題不同,說明的角度也會不同,提醒學生在朗讀時關注這個問題,帶着問題進行閱讀。

2.快速朗讀課文,歸納主要內容。

明確:《恐龍無處不在》的內容:依據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的事實,佐證了大地漂移假說。

《被壓扁的沙子》的內容:通過對“被壓扁的沙子”的反思,證明外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

3.這兩篇短文各是怎樣介紹相關內容?

明確:《恐龍無處不在》,提出說明主旨、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啓發,總領全文。然後用恐龍化石在各地發現的事實,闡釋對大地漂移假說的證明,用具體事例證明主旨。最後總結恐龍化石的發現對大陸漂移假說提供了證據。

《被壓扁的沙子》先提出問題,提出了“撞擊說”和“火山說”兩種觀點;然後具體分析論證,用事實從正反兩方面分析;最後得出結論,撞擊造成恐龍滅絕。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在於訓練學生把握結構的能力,能夠有目的地篩選信息,並加以概括的閱讀能力,爲後文比較兩篇作了鋪墊。)

三、深入探究

這兩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但在中所“扮的角色”不同。

明確:第一篇中,談到恐龍滅絕的歷史,談到它的化石無處不在,是爲了證明另一個科學理論(“板塊構造”理論)的正確,第二篇,恐龍的滅絕成爲了探討的主題,“被壓扁的沙子”則成了證據。

四、品味精彩

這兩篇短文以“恐龍”爲話題,卻談論了兩個頗有深意的科普知識,讀後卻認爲這些蘊藏其中的深奧抽象的理論說得淺顯易懂,着實讓人興致盎然,你說說這兩篇有何出彩點,作家用了什麼妙招?依據文本說明(可以說明順序、語言、方法、角度等方面入手)。

明確:

1.專業術語用平實語言具體詮釋,說理深入淺出,深奧難懂的專業術語出現頻率低。

2.藉助邏輯順序,重在說理,把抽象的科學知識層層剖析,語言嚴謹,道理易懂。

3.說明方法多樣,使說明對象闡釋的更明白。

4.阿西莫夫素以駕馭語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稱。本文說明語言簡練,淺顯易懂。

5.試結合上下文,說說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裏的下列補充說明文字有何作用。

五、悟出真味

“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一句話對你有什麼啓迪嗎?

明確:具有豐富的想象力,腳踏實地的研究態度,學科之間交織、融合,要有所收穫必須有廣博的知識。

(這一環節以小組討論形式進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體會科研思想,加強體驗並獲得思想上的啓迪。)

六、探究拓展

走進圖書室,網上衝浪,搜尋更多的有關“恐龍”的新的科研成果,辦一期“恐龍情報站”的手抄報。

(設計這一環節,讓學生學會從不同渠道蒐集信息,培養他們觀察、探究的科學精神,將學生熱情延伸到課外,鼓勵他們運用一切資源學習語文。)

初二上冊語文教案13

學習目標

1、有感情的誦讀古文,體會用獨特悼念方式表達深厚的兄弟情誼

2、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與虛詞,品味簡潔傳神的語言

3、重點: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與虛詞。

4、難點:體會用獨特悼念方式表達深厚的兄弟情誼,感受悽美的愛的感情薰陶。

課前學習查工具書解決課文中的生字詞,能正確拼讀,並瞭解詞的大意。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

1.導入,組織學生默讀課文

了(liǎo)不悲篤(dǔ)

輿(yú)奔(bēn)喪

慟(tòng)亦卒(zú)

不調(tiáo)

2.組織學生多種方式朗讀按要求讀課文

第二塊:深入分析兄弟之情

教學步驟

1.讓學生看註釋翻譯課文看註釋疏通文意

實詞:

篤:(病)重;索:要;輿:轎子;

徑:直往;素:向來,一向;卒:死

虛詞:

而:表承接,不譯;了:完全;

既:已經;俱:全,都。因:於是

譯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問手下人:“爲什麼總聽不到(子敬的)消息?(這)一定是他已經死了。”說話時完全不悲傷。就要轎子來去奔喪事,一路上都沒哭。

子敬一向喜歡彈琴,(子猷)一直走進去坐在靈牀上,拿過子敬的琴來彈,幾根弦的聲音已經不協調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說:“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於是痛哭了很久,幾乎要昏過去。過了一個月,(子猷)也死了。

2.探究

(1)、子猷以自己獨特的不同尋常的方式悼念了弟弟子敬,獨特在哪?

(2)、你如何理解子猷的獨特的悼念方式?

3.組織交流

小組推薦交流,小組互評

4.拓展延伸:手足情是一個不老的話題,生活中你有沒有真切的體會?

第三塊:佈置作業

將本文擴寫成500字左右的文章,對子猷悼念弟弟前後的神態、心理、動作進行合理想象。

初二上冊語文教案14

教程:

 一、深入研討課文,教師點撥疑難詞句

1、範讀課文,閱讀時,讓學生標出語言節 奏急促的句子,體會它們的表達效果。

2.分析其特點及表達效果。

特點:語句簡潔,鏗鏘有力,氣勢激越、 昂奮。

作用:反映出紐約緊張的生活節奏及 四通八達的交通狀況。

3,指導學生分析文中的疊詞、疊句及修 辭手法,體會它們的作用。(見板書設。)

 二、熟讀第三自然段,揣摩作者心態

1.讓學生熟讀課文第三段,結合課後練習題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明確:作者置身於紐約“奇崛、偉岸和生命力勃發的現代文明”之 中,想起了家鄉黃土高原的落後,深感 調整腳步、迎頭趕上的重要性。表現 出強烈的愛國愛家情感。雖身處他 鄉,人在旅途,卻依然心繫祖國,眷戀 故園,希望我們的國家能夠加快現代 化建設腳步,更加繁榮富強。

 三、課堂討論

1.師:人類社會進步了,科技給我們的生 活帶來極大的便利,經濟發展了,人們 更加富裕了,生活水平在一天天提高, 可是,在城市裏,人們更加忙碌了,壓 力也更大了,壓抑、恐慌、煩躁時常出 現在我們的周圍。同學們,或許你們 的爸爸媽媽已經有很長時間沒和你們一起去公園或郊外放鬆一下了,或許 你們當中的有些同學已經有好幾個星期沒和父母共進晚餐了,這是爲什麼呢?請大家談一下自己的想法。

2.引導學生導向以下主題,即“現代物質 文明有利也有弊,熱愛生活,關注身心健康”(由於學生處在初中水平,所以討論點到爲止,不宜深入,否則學生會陷入茫然。)

 板書設計

1.疊詞、疊句

“看紐約,看這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好像全球五大洲將近二百個國家的一切山、一切嶽、一切嶺、一切峯巒,都一齊匯攏到這兒來了!”

“山一繁,溝壑也便隨之增多了,左看是溝壑,右看是溝壑,目光前移後移動,仍然是溝壑,溝壑,溝壑。”

特點:汪洋恣肆,不拘一格,增強了語勢和力量。

作用:表現出紐約高樓大廈聳立如羣山的雄偉場面。

2.修辭手法(以比喻爲例)

將帝國大廈和世貿中c比作“三棵擎天的椰子樹”和“三隻啃食月中桂葉的長頸鹿”。將萬里長風比作“長天巨龍”。

特點:想象奇偉,意境雄渾。

作用:逼真地刻畫了紐約的城市形象,使讀者如同身臨其境。

後記:本課的教學應牢牢把握三點:一是引導學生了解作者觀察的角度;二是培養學生容納世界多元文化的開放心態;三是讓學生仔細品味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把握住這三點,教學目標基本可以實現。

初二上冊語文教案15

  教學目標:

朗讀感受音韻美,體會豐富想象所具有的表達效果;梳理作者心情變化,從作者的達觀中獲得人生啓示

  教學重點:

朗讀感受音韻美,體會豐富想象所具有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梳理作者心情變化,從作者的達觀中獲得人生啓示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你即將迎來一次嚮往已久的出國旅行,出行前你最擔心的是什麼事?

2、今天我們的主人公是南宋詞人張孝祥——介紹文學常識。他出門遠行是否順利呢?遇到了什麼情況呢?

二、梳理遭遇“風波”的過程中,張孝祥心情的變化

1、朗讀《西江月》正音:霓裳

2、梳理:張孝祥的啓程的時候情況怎樣?後來遇到了什麼樣的問題?結果怎樣?

出行: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

過程:從題目概括:阻風

從詞句概括:放起鱗鱗細浪

結果:明日風回更好

3、自讀聯想:作者在整個過程中,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結合具體的詩句進行分析。

4、學生交流,互相補充

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心曠神怡

波神留我看斜陽,放起鱗鱗細浪——無奈自嘲

明日風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自我解嘲,自我安慰

水晶宮裏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樂觀,自信

5、在這首詞中,作者表現想法心境的寫法主要是什麼?

明確:聯想、想象

6、在朗讀中如何表現這幾句作者心情的不同變化?

7、圈劃韻腳,對比剛學的陸游《訴衷情》中“尤”韻的開口大小和聲音效果,體會聲韻選擇與詩歌主題之間的內在關聯

“尤”韻,開口小,音調較低迴,效果哽咽悠長,適合表現消極情感

“昂”韻,開口大,音調較高亢,效果高昂飽滿,適合表現積極情感

8、朗讀體會

三、從小“風波”看大“風波”

1、從這首詞看,張孝祥之所以心態超好的原因是什麼?

樂觀面對現狀,相信事物總是往好的方面發展

2、現在看,這首詞寫遇到“風波”,還能給你別的啓示嗎?

3、朗讀加深體會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