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愛蓮說》知識點歸納(精編)

本文已影響 1.32W人 

一、文學常識

《愛蓮說》知識點歸納(精編)

1、作者簡介作者是 朝代中國思想家、理學家、哲學家。原名敦實。字茂叔,號濂溪,世稱濂溪先生,諡號元公。周敦頤是我國理學的開山祖,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了承前啓後的作用。

2、《愛蓮說》出自

3、“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它可以直接說明事物,闡述事理,也可以通過敘事,寫人,詠物,議論說道理;也可以發表作者的感想。

二、寫作背景

周敦頤爲人清廉正直,襟懷淡泊,平生酷愛蓮花。

周敦頤在軍衙東側開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種植荷花。周敦頤來星子時已值暮年(55歲),又抱病在身,所以每當公餘飯後,他或獨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於池畔賞花品茗,並寫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愛蓮說》。《愛蓮說》雖短,但字字珠璣,歷來爲人所傳誦。

三、詞語總結

詞類活用

(1)蔓:名詞用作動詞,長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詞用作動詞,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遠:形容詞作動詞,遠播,遠遠地傳送出去。例句:香遠益清

(4)清:形容詞作動詞,顯得清幽。例句:香遠益清

古今異義詞

(宜乎衆矣)宜:

古義:當。和乎連用,有當然的意思

今義:合適,應當。

一詞多意

之:結構助詞,的(水陸草木之花);代詞(忘路之遠近《桃花源記》);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意(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焉:語氣詞(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兼詞(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觸不周山》)

清:清澈(濯清漣而不妖);清香(香遠益清)

遠:香遠益清(遠播,形容詞用作動詞);可遠觀不可褻玩焉(距離長)

四、特殊句式

1、判斷句: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判斷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斷。

2、被動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五、文章主旨句

蓮,花之君子者也。

本文通過對蓮花的描繪,託物言志,(1)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2)表達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3)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鄙棄。

六、寫作手法

1、託物言志: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描寫或刻劃,間接表現出作者的志向、意願。採用託物言志,關鍵是志與物要有某種相同點或相似點

2、對比——作用:襯托,襯托分正襯和反襯

在文中幾次以菊、牡丹反襯蓮之美;還把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深化了主題,突出了中心。

文章以一個“愛”字貫通全文,使得文章結構謹嚴。

其重點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是全文的中心題意。這一句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恰好表達的相反的

七、理解性默寫

1、描寫蓮花高潔質樸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文章主旨句:蓮,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頤《愛蓮說》詠蓮名句: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公園花展,觀賞牡丹的人總比觀賞其它花的人多,用《愛蓮說》中的話來說,就是:

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5、表現主人不受世俗羈絆,對世俗生活厭棄的句子是: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6、描寫蓮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

7、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對比,集中表現蓮高潔品質,現在人們常用來比喻某些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潔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遠揚的語句是:香遠益清。

9、最能概括蓮花高貴品質的句子是(主旨句):

蓮,花之君子者也。

10、寫君子行爲方正,通達事理,不攀附權貴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對蓮花一般映襯的句子: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12、從生長環境的角度寫蓮花的高潔、質樸、莊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13、形容潔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14、“予獨愛蓮”的原因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15、“蓮之愛,同予者何人?”這句話的作用?

這是一個反問句,一方面照應開頭的“予獨愛蓮”,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對人生世事的感嘆,感嘆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太少,能做到品行高尚的人更少。

九、試題舉例

1. 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作者讚揚的蓮花的高貴品質。

答:正直、通達、莊重、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遠揚。

2. “獨愛蓮”,“獨愛菊”兩個“獨”字,表現了他們怎樣的生活態度?

答:表現出他們遺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態度,同時又相對錶明周敦頣不同於陶淵明的生活態度。

3. 文中寫蓮花,爲什麼還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答:用菊和牡丹來對比烘托突蓮的高潔品質。菊是正面襯托,牡丹是反面對比襯托。

4. 文中對蓮花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答:通過描寫蓮的形象,賦予蓮以美好的品質,進而借物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品質。

5. 第二段用了怎樣的表達方式?和上一段關係怎樣?

答:議論、抒情。第一段描寫“蓮”的形象,第二段點明“蓮”的含義,揭示中心。

6. 舉例說明第二段所運用的修辭方法。

答:(1)反問: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4)對比: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7. 本文將花的形象比喻人的品質,蓮、菊、牡丹各比喻怎樣的生活態度?

答:蓮比喻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菊比喻隱逸的生活態度;牡丹比喻貪慕富貴的生活態度。

8. 作者把“蓮”與“牡丹”對舉,其用意何在?

答:通過對比批判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風,表明自己潔身自好的品格。

9.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

10. “牡丹之愛,宜乎衆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對追求勢力、追求富貴的庸俗世風的鄙棄。

11. 文章結尾處,修辭和表達上有什麼特點?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運用排比修辭,反問句式;強烈表達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貴的思想感情。

12. 本文的線索是什麼?

答:以“愛”這一主觀感情爲線索。

13. 作者不願隱逸,也不貪莫富貴,那麼他所追慕的是什麼?

答:追求在污濁的世間,堅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4. 從作者對蓮的讚美來看,這種“君子”應具備怎樣的品格?

答:鄙棄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風,潔身自好,保持堅貞氣節和高尚品質。

15. 在文中作者把“蓮”作爲一種高貴品質的象徵。作者在這裏運用了什麼寫法?目的何在? (表達了作者怎樣思想?)

答:託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節操。

16. 文中作者對“牡丹”與“菊花”的態度是否相同?談談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中“菊”是正襯,儘管作者不願意隱逸,但也不反對。文中的“牡丹”是反襯,因爲它是追求名利,貪圖富貴的象徵,所以作者對它的態度是非常鮮明的反對。

17. 文中說:“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和“牡丹之愛宜乎衆矣”說明當時怎樣的社會現象。

答: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社會現象。

18.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說明蓮花有什麼特點?

答:端莊嚴肅、被人敬仰。

19. “出淤泥而不染”寫出了蓮花什麼相的品格?

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20、“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常用來比喻什麼社會現象?請你結合社會實際就“染”與“不染”問題從正反兩方面聯繫現實生活舉例,談談感想。

答:比喻人在混濁不良的環境中能一塵不染、潔身自好的現象。提示:“染”自己私慾膨脹像成史傑那樣沾染社會不良習氣而墮落腐敗走向犯罪道路。“不染”要不貧不佔像汪洋湖那樣清正廉潔,成爲對人民有用的人。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