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八年級語文《與朱元思書》教案設計

本文已影響 2.54W人 

教學目標

八年級語文《與朱元思書》教案設計

1.指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重視朗讀訓練,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讀和翻譯能力,背誦並默寫全文。

2.體會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把握課文的主旨。

3.引導學生品味賞析文章的語言美,培養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鑑賞水平。

4.通過教瀆本文,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語言美。

2.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含意。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以多種形式反覆朗讀。在朗讀中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後達到熟讀成誦。可引導學生利用提綱背誦法快速背誦,在板書中教師給學生提供背誦提綱,幫助學生背誦。

2.合作探究法。以學生爲主體,在相互討論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使課堂真正成爲學堂。

3.美點尋蹤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

3課時

學情分析

學生已有相當的文言文文基礎,可以放手大膽讓學生自主閱讀,合作研討,由教師解決疑難,輔助學習。七班學生會積極發言,要注意引導她們做得更好,教師應認真指出其不足,以求能夠準確理解,創新性複述。二班學生這方面做得不好,要多鼓勵、引導他們主動發言。這是本學期開學學習的第一課,又是文言文,教學時間可以略長一點,學習速度放慢一些,讓學生的學習心態調整好以後再適當加快學習的步伐。因此設計學習本課用三課時完成。

教學程序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作者簡介;朗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情調;學生自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整體把握文意。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美,無數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輝的瑰寶,裝扮着中華大地,引得歷代人墨客爲之歌唱。這是一張中國地圖。這裏是浙江,讓我們聚焦富春江。唐代許多大詩人都慕名來到這裏,並揮毫潑墨,留下了許多精美的詩作,後人把它叫做“唐詩之路”。爲什麼那麼多詩人會一齊聚首這裏,這恐怕得益於吳均的《與朱元思書》。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作者簡介 (多媒體顯示)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聲韻美。

1.教師配樂配畫面朗瀆課文,學生看畫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師提示學生注意以下詞語的讀音:

縹碧 急湍 軒邈 泠泠 戾天 鳶飛 經綸 橫柯

2.學生推薦朗讀水平較高的一位同學範讀課文.其餘學生聽讀,把握節奏、重音、停頓。

教師提示朗讀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語速。應慢一些,慢一些纔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頓。逗號的停頓應小於句號,每一個句號後的停頓應小於一小層之間的停頓,每一段後的停頓應稍長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應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節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節拍爲主。如:“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當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3.教師領讀,學生跟讀。

4.學生齊讀課文.根據朗讀提示,努力讀出最佳效果。

四、學生自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翻譯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浯句。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各小組提出難以解決的問題,全班共同討論解決,可以指定某位同學回答,也可請老師回答。

4.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教師任選幾位同學回答。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把握寫景的脈絡,選擇關鍵詞語,增設詞語提綱,理清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教學步驟]

一、理清背誦思路

根據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寫景重點及景物特徵,體會文章整體佈局的巧妙。

學生分六組交流,每組在統觀全篇的基礎上重點負責一個語段,然後各組選一位代表進行全班交流。

1.學生明確:第一段寫自己遊覽的地點及對桐廬一帶冊水總的印象。“風煙俱淨,天山共色”,是說沒有一絲兒風,煙霧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羣山呈現同樣的顏色。這八個字四種景物,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氣爽的清秋風物圖,勾勒出廣闊的空間境界。“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裏,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作者乘船隨着江流飄飄蕩蕩.時而偏東,時而偏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多裏的水路上,奇山異水.獨一無二。”奇山異水”表明這一帶山水不同凡響,“獨絕”二字,強調此處山水爲天下之冠。這一段總領全篇,結構上細舉目張,脈絡分明。

教師根據學生講述板書

奇山異水 天下獨絕 (總領全文)

學生齊讀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順流而下,盡興觀賞的情形。

2.學生明確:第二段寫水,突出”異”。“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是說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水底的游魚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這兩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說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那驚濤駭浪勢若奔馬。這兩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從兩個側面來寫水,把靜態的色和動態的形都描摹得異常形象。

教師根據學生講述板書:

異水 千丈見底 水之清

急湍猛浪 水之急

學生齊讀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與壯闊。

3.學生明確:第三段寫山,突出“奇”。“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兩岸高山,夾江而立。全都生長着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重重疊疊的山巒各仗着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由此形成無數的山峯。寫樹之“寒”反襯山之“奇”,以“競上”“軒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峯峯相接、層巒聳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寫清越的泉聲、悅耳的鳥聲、延宕的蟬聲、清厲的猿聲,是以聲音反襯山林之寂靜,以動寫靜,寓視於聽,動靜相生。“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具有—飛沖天雄心的人,看見這樣的高峯,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爲世俗之事所纏繞的人,望見這樣的山谷也要流連忘返。這一句從側面着筆,通過襯托的手法,強化了山水誘人的力量。“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樹枝縱橫交錯擋住了上面的天空,雖在白晝,林間仍顯得昏暗;在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還能見到陽光。這可算作是文章的補筆,補寫羣峯,扣林深葉茂來突出作者喜不自勝、流連忘返的觀賞之情。

教師根據學生講述板書:

奇山 高山寒樹 樹之奇

負勢軒邈 山之勢

泉鳥蟬猿 山之音

息心忘反 山之力

橫柯疏條 林之密

學生齊讀第三段,想象桐廬一帶山的奇異,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學生齊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二、學生根據板書所顯示的詞語提綱,嘗試背誦課文。

三、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與朱元思書》。

2.選擇“山”或“水”,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壯麗的景色,適當加入自己的想象,寫一段寫景文字。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反覆誦讀,引導學生品味賞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探究性思維訓練,理解難句。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

1.個體抽查。

2.集體齊背。

二、悉心體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問:本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語言很少,但歷來優秀的詩文都講究情景相生,水乳jiao融,請反覆品味課文,看看作者描寫景物時流露出怎樣的情感和志趣?

學生自由發言。

如:1“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讓我感受到一種享受自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鬆愜意,流露了作者恬靜的心境.展現了作者曠達的情懷。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負勢競上,互相軒邈”兩句,作者賦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爭相向前,山在競相向上。表現了作者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讚頌。3:“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不僅從側面襯托險峯幽谷奪人心魄的魅力,更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教師.總結:文章表現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潔的情懷.反映出當時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連光景的生活情趣和迴避現實的清高隱逸的思想。這是有特定的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的。從社會根源來看。當時士林崇尚清淡、鄙棄世務,作者在這裏流露的清高隱逸之情正是這種社會時尚的表現。從本人的生活經歷來看,由於他出身於寒賤家庭,在異常講究門庭的南朝時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轉向逃避現實。當然情感的抒發與文中的景物描寫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與社會時俗作一對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後者,也更加反襯出桐廬山水的驚人之美和具有一種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三、揣摩語言,賞析文章的語言美。

1.教師以的形式與學生交流。請學生談談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

學生明確:本文的語言有一種音韻和諧美,整散相間,別具一番參差錯落的韻致。

本文的語言形象生動,寫景文字精當凝練,有一種獨特的美。

2.師生共同品味文章寫景文字的形象生動。

(多媒體顯示)

(1)風煙俱淨,天山共色。

(2)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3)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6)負勢競上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