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高考作文

【推薦】高考作文合集4篇

本文已影響 3.42W人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爲優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考作文5篇,歡迎大家分享。

【推薦】高考作文合集4篇

高考作文 篇1

面對大海

清代張潮《幽夢影》中有言:“菊以淵明爲知己,梅以和靖爲知己,竹以於猷爲知己。”當面對着海,面對着這片蔚藍,我不禁想到:海以何人爲知己呢?海與大河不同。河流緩緩流淌,如老聃的“清靜微妙,守玄抱一”;而大海變化萬千,如莊周的“洞達而放逸”。海水的磅礴之勢,海水的傲視天下,海水的寧靜微瀾――面對這樣的海,我聽到的是曹操的“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我看到的是李白的“孤帆一片日邊來。”我想到的是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海在歷史的進程中閃耀着文學的光芒,並且這片光不僅在亮度上耀眼,色彩更是炫目――因爲海的多變。但當面對這片藍色時,我們又如何能夠只專注於它的磅礴、它的孤傲、它的寧靜呢?曹操的壯志,李白的才華,張九齡的妙句不是更應得到我們的關注、我們的肯定和我們的繼承?大海成爲古典文學衆多意象中的閃亮一點,它的價值又豈止是它的多變?古人爲我們留下海一般博大精深、奧妙無窮的燦爛文化,作爲擁有悠久歷史與豐富傳統的民族的子孫,我們的目光不該僅停留在海水錶面。

海的能量不僅蘊藏於中國古典文學,它於全人類的藝術領域都有巨大貢獻。當莫奈懷着對自然的膜拜與對光的獨特認識畫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日出之海,當海明威筆下的老人與澎湃海洋做着殊死搏鬥,當貝多芬聆聽內心洶涌的潮聲譜出震撼人心的命運之曲……藝術家面對大海的時候,它們看到的不只是海水,還有宇宙萬物,他們聽到的不只是浪濤聲,還有心潮起伏。他們用獨特的心去感悟海,去感悟人類世界,於是他們爲人類留下的藝術珍寶又如何能用海水去度量?無論是印象畫派,還是《老人與海》,抑或《命運交響曲》,這些誕生於海又比海更爲廣闊更爲豐富的文化,值得全人類去傳承發揚。

文學與藝術在海的滲透中格外鮮活,而我又由此想到了人類更本質的東西――那便是人性。也許雨果那句“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心。”已經足以說明問題,但在現代科技高速發展的今日社會,人性似乎又重新回到一個需要被討論與審視的高度。曾有人提出所謂“魚的哲學”――能夠隨波轉向便是適者――適者生存。但大海給予我們更堅定更值得欽佩的礁石。礁石任由海水沖刷,我自巋然不動,當潮水逐漸退去,顯露的纔是真我本色。每個人的心均是片汪洋大海,做魚還是做礁石是處世哲學的選擇,而勿庸置疑的是,礁石比魚更長久。

其實大海給予我們的遠不止文藝哲學,或者說文藝哲學中包含的遠不止大海。但面對大海,馬爾克斯的冷峻、富恩特斯的磅礴、魯爾弗的神祕、柯塔薩爾的細膩,都一一浮現,我們可以聽見來自先人們的呼喚,以及內心真我的自白。

“面對大海”可以寫實,寫大海的碧波萬頃、海天一色,寫自己在海上的經歷和感受。但若採用虛寫的聯想,更能使文章富有新意。本文正是採用此法,由大海想到了道家在這裏“論劍”,中國古典文字之星在這裏“試鋒”,國際文藝大師在這裏“競技”。作者引領我們,由文學而藝術而哲學而人性,處處都不離大海。

高考作文 篇2

滿分少年稍有失誤輒遭責罵,後進兒童些微進步即迎讚許,而進退步間的衡量標準竟唯繫於分數,於如此轉折對比中不難看出簡單以分數爲指標的功利化家庭教育的現實圖景,着實令人嗟嘆!

孩子是父母愛的結晶,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毋庸置疑的。幾乎每個爲人父母者皆希冀孩子能夠成龍成鳳,寄望於其在成長中能有所進益。其出發點絕對是無可非議的,但以分數論實施標準卻是有失偏頗的'。然而,這種標準取向卻又非個例,而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於是有學者韓桐彥在《素質教育》一書中尖銳地把中國教育模式概括爲小學聽話教育,中學分數教育,大學方爲知識教育。

如此家庭教育中的分數崇拜趨勢是考試機制所造就的功利主義的一種集中表露。在當下中國許多家長的思想裏,高分與好大學與光明未來之間是存在必然關聯的。且在施行高考體制的當下,考試也的確乃是多數人進入高校學校的唯一渠道。由是,功利教育觀便有了其存在的現實土壤,且在現實趨動下愈演愈烈。併產生了諸如虎媽、狼爸之類以激進高壓手段幫助子女成長的現象,且不乏擁躉。

似此般教育亂象無疑是與蘇霍姆林斯基的“人學”、陶行知的真教育相背離的。德國教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強調:“教育應是對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與認識的堆積。”可當下現狀許已是本末倒置了。家長、教師、學生往往如赫伯特、馬爾庫塞所形容的單向度社會中人一般爲分數這一單一的指標因素所左右。並且,還淪陷到更深程度的教育領城的異化中去,喪失了支配自我的能力。

而這皆是根源於社會價值取向的單一化及教育體制機制的單一固化。衆人皆追利而去,爲求高校青睞而千萬人同擠一獨木橋。競爭的不斷激化也使得教育不斷畸化。當然,這並不意味着是在指責高考機制。事實上,高考已是目前實現教育公平的最優化方案之一了。而應是要求個體在此般形態下的自我審視與調整。

德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有言:“在教育中一切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爲基礎。”教育者的過度功利化將致使受教育者的偏離。雖無法脫離考試分數的框架桎梏,但一定程度上對人學本源的迴歸。盧梭提倡“自然主義”的教育觀,倡導遵循自然天性,讓孩子在教育中佔主動地位。或許現行體制下其難以實現,但逐漸淡化分數意識,呼喚教育迴歸已實乃當務之急。

高考作文 篇3

踏上讀書這條“不歸路”,沒有理由放棄,十幾年的付出與努力,爲的只是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一個改變自己的機會。

或許你生在不富裕的家庭,或許你被人看不起,或許從沒人注意過你。這一切都是無法改變的,所以只有改變自己,纔會有自己的一片天地。高考是絕對的公平,它是很多人的開始,更是很多人改變自己的一次好機會。當我們過了混混沌沌的高一,走過了風風雨雨的高二,來到了人生重要的戰場,要麼勝要麼敗,既是興奮又是殘酷,但能有勇氣來到這個決戰中,我相信,這些人已不畏艱鉅,滿懷自信地。

每一夜的挑燈夜戰,每一天的低頭奮發,每一種激勵人的心聲,都爲高考打着旗號,我們帶着夢想楊帆起航,臉上充滿勝利的光芒,自己爲自己鼓掌,不斷超越自我,不斷髮現另一個自己。老師的辛勤付出,認真教育,細心解題;父母默默地鼓勵與關心。他們充滿着期待,充滿着渴望,同時也充滿着心疼,同時也在爲着我們高興,因爲高考,我們長大了;因爲高考,我們不在那麼簡單地認爲世界是多麼的美好;因爲高考,讓我們覺得勝利是多麼令人激動人心;因爲高考,更相信了夢想原來離我們這麼近,又這麼遠。我愛高考,也怕高考,更想高考,讓我們一起決戰高考。

高考的人,頭頂都帶着夢想的關懷,在高考面前,沒人說不,即使輸了,也要光明正大的輸,但我們要贏,不僅要贏,還要贏得漂亮,讓我們披荊斬棘,決戰高考吧!

高考作文 篇4

小時候,在家玩耍時,聽到賣糖葫蘆的吆喝聲,就纏着媽媽買着吃。有時候還偷偷地跟着賣糖葫蘆的走街串巷。不是饞那糖葫蘆,而是饞那悅耳的吆喝聲。

經常來我家門口叫賣的是個老北京,一家子都是賣糖葫蘆的。據他講,他爺爺在清朝那會兒就賣糖葫蘆。所以,他的糖葫蘆絕對正宗,到底是不是無從考證。但他一口悅耳的吆喝聲,讓我深信不疑。那會兒我還小,還不懂什麼叫正宗不正宗,判斷的唯一標準就是誰吆喝得好聽就買誰的吃。

於是,我跟這個老北京混了個臉熟。那一段日子,只要他經過我家的門口,他的身後就會跟着一個和他一起扯着嗓子吆喝的5歲小破孩兒。

老北京很喜歡我,每天收攤兒前都會給我一串糖葫蘆作爲報酬。有一次,他摸着我的腦袋說:“多好的孩子啊!以後真成了賣糖葫蘆的,就毀嘍!”年幼的我不懂這些話的意思。於是認真地望着賣糖葫蘆的說:“趕明兒我一準兒幹這個。”老北京笑笑不語。

15年後,我長成20歲的大小夥兒。那個賣糖葫蘆的老北京再也見不到了。我每天都在爲人生的前途奔波,現在的理想是當個白領,再也不想小時候賣糖葫蘆的事了。那悅耳的吆喝聲也隨着時代變遷被遺忘得乾乾淨淨。

終於,在一次春節的廟會上,在熙熙攘攘的人羣中,我又看到了那個陌生又熟悉的身影。雖然15年過去了,老北京的模樣依然沒變。我跑上前去和他打招呼,向他比劃15年前那個小破孩兒。

他驚異地望着我,然後慈祥地笑了,像發現了一箇舊夢。他遞給了我一串糖葫蘆。“提前付你的工資,像當年一樣跟我吆喝。”我彷彿又找到了自己的童年,然後我突然發現自己無論如何張不開口,原地呆了半天。那太丟人了,我已經是個20歲的青年了。

老北京笑了笑說:“怕了,我就知道。還是那句話,‘多好的孩子啊!以後真成了賣糖葫蘆的,就毀嘍!’”然後,他一個人吆喝開了。

冰——糖——葫蘆……

葫蘆——冰——糖……

那悅耳的吆喝聲悠悠揚揚進入我的腦海,像一縷殘夢——衚衕深處、四合院、門墩兒——小破孩兒——媽媽……一股熱浪敲擊我的心房,終於我拋開一切,敞開喉嚨——

冰——糖——葫蘆……葫蘆——冰——糖……

吆喝,老北京的符號,有着老北京淳厚的味道。時代變遷,但北京那如歌的吆喝聲卻穿過歲月飄向20xx,到那時候,讓世界友人都來聽聽地道的吆喝,品嚐這醉人的京韻吧——

冰——糖——葫蘆……

葫蘆——冰——糖……

[點評]

想象力很豐富引起讀者共鳴文章很樸實考生很有想象力。

總體來看,我覺得這篇文章寫得挺好,考生沒有賣弄什麼文字,而是很平靜地在講故事,將小時候的記憶和故事娓娓道來。

這篇作文的核心我覺得還是老北京的吆喝聲,考生雖然在寫賣冰糖葫蘆,但還是對其吆喝聲有濃濃的感情。老北京的小販在賣東西時,都喜歡吆喝,那種京韻京腔是很多北京人都熟悉的,但是這種聲音現在很難再聽到了,這就代表了北京的符號,是一種生活的象徵。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