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中心九年級試題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問題探究練習題

本文已影響 1.11W人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問題探究練習題
1、文章怎樣提出批駁的論點的?

    提示:從公開的文字的三個階段談起:先是自誇“地大物博”,後是寄希望國聯,再後改爲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亮出批駁的靶子“有人慨嘆日: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2、文中反覆承認“是事實”“也是事實”“卻也是事實”,與後文的批判有什麼關係?

    提示:先確認敵論據的真實性,但這真實的論據不能證明其論點,爲後文的駁論證奠定基礎。

  3、文章如何駁論證的?

    提示:

   ⑴ 自誇“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並非“自信”。

   ⑵ 希望國聯是“他信”不是“自信”。

   ⑶ 求神拜佛是“自欺”。

     這些批駁證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發展着“自欺力”。說明敵方的論據不能證明其論點。這就是批駁的突破口”。

  4、“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這裏的“新生路”指什麼?

    提示: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號召全國民衆團結起來抗日救亡。

  5、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麼?

    提示:危害性是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着自己。

  6、作者怎麼證明正面論點的?

    提示:作者歷數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爲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作爲事實論據證明他們都是沒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

  7、作者爲什麼讚揚他們“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提示:這是比喻的說法。這些沒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是中國的主流,是中國的希望。

  8、文中所論及的“有自信力的人”,具體包括哪些人?這一類沒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現狀如何?

    提示:是指那些“埋頭苦幹的人”“拼命硬幹的人”“爲民請命的人”和“捨身求法的人”,其具體含義分別是:

    “埋頭苦幹的人”指的是那些爲爲了國家、民族的利益,執着於某一項事業,不畏艱險、奮鬥不息的人。

    “拼命硬幹的人”是那些置身家性命於不顧,揭竿而起、斬木爲兵的農民領袖和精忠報國、壯懷激烈的農民英雄。

    “爲民請命的人”指的是爲老百姓請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痛苦的人。

    “捨身求法的人”指的是爲追求某一種規範而不惜犧牲性命的人,即指那些捨生取義的人。

    現狀:

   ⑴ 從人數上看:何嘗少呢?

   ⑵ 從特徵上看:有確信,不自欺,前仆後繼地戰鬥。

   ⑶ 從處境上看: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於黑暗中,不能爲大家所知道。

  9、作者“這一類的人們”指的是誰?

    提示:指堅持抗戰和民族解放的人們。

 10、“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衊。”這句話批駁敵論證的什麼毛病?

    提示:批駁敵論證以偏概全的毛病。

 11、魯迅提出的“要自己去看”有何深意?這對我們今天觀察社會有何價值?

    提示:

   ⑴ 中國的歷代統治者爲了“愚民”,慣用“以假蓋真”伎倆:正史──爲帝王將相作家譜,掩蓋“中國的脊樑”的光輝;現代統治者──“摧殘”“抹殺”戰鬥着的革命者。

   ⑵ 在各種思潮氾濫的今天,我們特別需要那種魯迅式的特立獨行的心力、智慧和洞察力,從而撥開迷霧,把握真實。

 12、這篇文章在語言上有什麼特色?

    提示:這篇文章的語言尖銳犀利,富於戰鬥性,帶有嘲諷意味。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比喻、排比、反問、仿擬等修辭方法,大大增強了語言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擬,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顯出了作者高超的語言藝術。僅僅改動一個字,就將反動當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令人難忘。

 13、“中國的脊樑”是指什麼人?爲什麼他們的犧牲不能爲“大家”所知道?

    提示:“中國的脊樑”是指那些踏踏實實地爲民族進步而奮鬥的人物,他們代表着廣大人民的利益,他們是民族的真正力量,是民族的希望所在。他們的犧牲不能爲“大家”所知道的原因有三:第一,他們在追求自由、理想和民族解放的過程中總是被統治階級殘酷鎮壓和暗殺,他們的精神不能被很好的宣傳彰顯;第二,由於中國長期專制奴役統治,“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值,至多不過是奴隸”很多事情無權也無法知道真相;第三,近代以來的許多社會變革大多缺乏對廣大民衆的宣傳發動,廣大民衆對於爲他們的自由、尊嚴而犧牲的先驅者缺乏認識,因而他們大多表現出“看客”的心態。

 14、本文按什麼樣的順序反駁的?

    提示:按逐層推進的邏輯順序反駁的。

 15、文中有加黑點的兩段文字,這是作品發表時被國民黨檢查官刪掉的。想想爲什麼被刪去?

    提示:因爲這兩段文字諷刺了當時一些國民黨官僚和“社會名流”,以祈禱“解救國難”爲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舉辦“時輪金剛法會”等行徑,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所以不合國民黨檢查官的胃口被刪掉。

 16、魯迅爲什麼反覆強調“中國的脊樑”?

    提示:高度讚揚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救亡、民族解放的鬥爭,認爲這是中國人的主流,是中國未來的希望。

 17、這是一篇駁論文,作者通過批駁敵手的什麼(論點、論據、論證)來駁倒敵手的?

    思維技巧:議論文的論證方式,一般分爲立論和駁論兩種。以駁論爲主的文章,往往是先擺出要駁斥或批判的錯誤論點或反動論點,然後加以批駁。

    答案:本文是通過先批駁敵手的論證,後批駁其論點的方式進行的。

    激活思維:一般地說,批駁對方論點的方式有三種:直接批駁論點,批駁論據,批駁論證。但是,立論和駁論不是截然分開的,常常是相互聯繫、交錯使用的,本文即是如此。

 18、指出“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樑。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爲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一段中所列舉的比喻的本體分別是什麼?

    脂粉:

    筋骨和脊樑:

    狀元宰相:

    思維技巧:比喻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回答此題必須要結合時代背景去進行思考。

    答案:脂粉:欺騙宣傳。

    筋骨和脊樑:古往今來的志士仁人,在當時,指的是以中國共產黨人爲代表的廣大革命人民。

    狀元宰相:國民黨反動派。

    地底下:當時是指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救國運動。

    激活思維:比喻就是用某一個事物或情景來比另一個事物或情景。它有三種形式:明喻、暗喻、借喻。這一題是屬於借喻,要準確回答它,必須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因爲本題的本體在文中並沒有出現。

 19、“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誇着‘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誇了,只希望着國聯,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誇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爲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於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這兩段話中,揭示了敵手什麼謬誤論點?什麼論據?

    思維技巧:所謂論點就是文章作者的觀點、立場,論據就是用來證明觀點的材料。

    答案:論點是: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了。

       論據是:第一段,即三個“事實”。

    激活思維:作者是通過三個“事實”,即所謂的論據,來歸納出一個結論。在論證的過程中,作者運用了例證法和歸納法。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