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元代詩詞

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翻譯與賞析

本文已影響 3.84W人 

《山坡羊·潼關懷古》是張養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名作。下面內容由小編爲大家介紹《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翻譯與賞析,供大家參考!

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翻譯與賞析

  【原文】

峯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譯文】

(華山的)山峯從四面八方會聚,(黃河的)波濤像發怒似的洶涌。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山河雄偉,地勢險要。遙望古都長安,陷於思索之中。

從秦漢宮遺址經過,引發無限傷感,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一朝興盛,百姓受苦;一朝滅亡,百姓依舊受苦。

  【賞析一】

懷古題材大多筆調沉穩老辣,或影射當時政局, 或針貶時弊, 張養浩的這首《山坡羊》也不例外。

起首兩句氣勢磅礴,不僅交代了潼關的地理位置,且爲全篇定下雄壯豪邁的`基調。“聚”和“怒”寫活了秦嶺諸峯和黃河的雄偉氣勢,爲下文懷古做了情感上的鋪墊。第三句由“山河表裏”的典故轉入懷古。從春秋戰國時期到秦漢,潼關一直是長安的門戶,乃兵家必爭之地,然而縱然千秋帝業最終也都會化爲塵土。“意踟躕”、 “傷心”抒發了作者懷古時的感 概,前段的山川情思此時化作歷史的滄桑遺恨。結局兩句是本篇的靈魂。無論王朝興衰如何更替,身受戰亂之苦的始終是老百姓。作者精闢入理地揭示了歷史真相,酣暢淋漓地抒發了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前文在寫景和懷古時蓄積的情感此時達到高潮。

本篇在寫法上層層深入,由寫景而懷古,再而議論,字裏行間充溢着歷史的滄桑感和時代感,既凸現了懷古詩的特色,又別具一格。

  【賞析二】

張養浩爲官清廉,愛民如子。天曆二年(1329年),因關中旱災,被任命爲陝西行臺中丞以賑災民。他隱居後,決意不再涉仕途,但聽說重召他是爲了賑濟陝西饑民,就不顧年事已高,毅然應命。他命駕西秦過程中,親睹人民的深重災難,感慨嘆喟,憤憤不平、遂散盡家財,盡心盡力去救災,終因過分操勞而殉職。他死後,“關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張養浩傳》)。《山坡羊·潼關懷古》便寫於應召往關中的途中。《元史·張養浩傳》說:“天曆二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特拜張養浩爲陝西行臺中丞。登車就道,遇飢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張養浩在“關中大旱”之際寫下了這首《山坡羊》。

張養浩自幼才學過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獻書,被提拔,後任堂邑縣尹、監察御史等職,因評時政,得罪當權者被罷官,爲避禍不得不隱姓埋名;後被召起,官至禮部尚書。50歲時辭官歸隱於濟南雲莊,關中旱災時被重新任命,趕赴陝西救賑災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讓他把功名富貴都參破,不再在意統治者對自己的評判;濟南雲莊的歸隱生活,不僅讓他欣賞禮讚自然的風光,更讓他體察民生只艱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讓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剛正不阿、仗義執言的性格,讓他有勇氣面對現實說出心中真實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懷古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憂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傾囊以賑災民,每撫膺痛哭,遂得病不起。”這是一個有良知的讀書人真實的本性和真實的生活,也是當時社會所難得一見的。

元代的統治者對讀書人實行民族歧視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才正式實行科舉取士制度,況且這種制度也是不公平的,這就造成下層讀書人在很大程度上對元統治者失去信心,對社會缺少責任感,所以同時期其他作家懷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時代地烙印:他們或感傷古王朝之覆,發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嘆古今之鉅變,流露對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於歲月流逝,抒發個人沉淪不遇之憂情。惟有《潼關懷古》洋溢着沉重的滄桑感和時代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