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文言文

太宗言誠信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本文已影響 3.29W人 

爲人須以誠信爲本,這是做人的基本點,只有誠信的人,纔會剛正不阿。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太宗言誠信文言文翻譯,歡迎閱讀。

太宗言誠信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原文】

(一)

貞觀初,有上書請去佞臣者,太宗謂曰:“朕之所任,皆以爲賢,卿知佞者誰耶?”對曰:“臣居草澤,不的知佞者,請陛下佯怒以試羣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進諫,則是正人,順情阿旨,則是佞人。”太宗謂封德彝曰:“流水清濁,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猶水,君自爲詐,欲臣下行直,是猶源濁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詭詐,深鄙其爲人,如此,豈可堪爲教令?”謂上書人曰:“朕欲使大信行於天下,不欲以詐道訓俗,卿言雖善,朕所不取也。”

(二)

貞觀十年,魏徵上疏曰:臣聞爲國之基,必資於德禮,君之所保,惟在於誠信。誠信立則下無二心,德禮形則遠人斯格。然則德禮誠信,國之大綱,在於君臣父子,不可斯須而廢也。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又曰:“自古皆有死,輕諾必寡信,民無信不立。”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誠在令外。”然而言而不信,言無信也;令而不從,令無誠也。不信之言,無誠之令,爲上則敗德,爲下則危身,雖在顛沛之中,君子之所不爲也。

(三)

貞觀十七年,太宗謂侍臣曰:“《傳》稱‘去食存信’,孔子曰:‘民無信不立。’昔項羽既入咸陽,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誰奪耶?”房玄齡對曰:“仁、義、禮、智、信,謂之五常,廢一不可。能勤行之,甚有裨益。殷紂狎侮五常,武王奪之;項氏以無信爲漢高祖所奪,誠如聖旨。”

【翻譯】

(一)

貞觀初年,有人上書請求斥退皇帝身邊那些佞邪的小人,唐太宗對上書的人說:“我任用的人,都認爲他是賢臣,你知道佞臣是誰嗎?”那人回答說:“我住在民間,的確不知道誰是佞臣。請陛下假裝發怒,來試一試身邊的大臣們,如果誰不怕雷霆之怒,直言進諫,那就是正直的人。如果誰一味依順陛下,不分曲直地迎合皇上的.意見,那就是佞邪的人。”唐太宗回頭對封德彝說:“流水是否清濁,關鍵在於源頭。君主是施政的源頭,臣民就好比流水,君主自行欺詐妄爲,卻要臣下行爲正直,那就好比是水源渾濁而希望流水清澈,這是根本辦不到的。我常常認爲魏武帝曹操言行多詭詐,所以很看不起他的爲人,現在如果讓我也這麼做,不是讓我效仿他嗎?這不是實行政治教化的辦法!”於是,唐太宗又對上書的人說:“我要使誠信行於天下,不想用詐騙的行爲損壞社會風氣,你的話雖然很好,但我不能採納。”

(二)

貞觀十年,魏徵上疏說:臣聽說國家的基礎,在於道德和禮教;國君地位的保障,在於誠實信用。有了誠信,就不會產生二心。實行德政,邊遠的人民也會來歸順。由此可見,德、禮、誠、信是國家的綱領,貫穿在君臣、父子關係中,一刻也不能偏廢。所以孔子說:“君王以禮對待臣子,臣子以忠心侍奉君王。”還說:“一個人終有一死,得不到人民的信任,國家就無法存立。”文子說:“說出話來能夠使人相信,是因爲說話之前已經取信於人,發出令來能夠得到執行,是因爲命令之中含有誠意。”說了卻不做,是言而無信,接受了命令卻不執行,是沒有誠意,如果是君王,就會敗壞名聲,如果是臣下,就會危及生命。因此,即使身不由己,處境艱難,君子也不會做有失誠信的事情。

(三)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論語》上說:‘寧可不要糧食也要保持百姓對國家的信任’,孔子說:‘百姓不信任國家,便不能立國。’從前,楚霸王項羽攻入咸陽,已經控制了天下,如果他能夠努力推行仁政,那麼誰能和他爭奪天下呢?”房玄齡回答說:“仁、義、禮、智、信,稱爲五常,廢棄任何一項都不行,如果能夠認真推行這五常,對國家是大有益處的。殷紂王違反五常,被周武王滅掉,項羽因爲無信,被漢高祖奪了天下。陛下之言極是。”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