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文言文

《劉安世傳》文言文翻譯

本文已影響 2.38W人 

導語:對於《劉安世傳》文言文,大家會翻譯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劉安世傳》文言文翻譯,供各位參閱,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劉安世傳》文言文翻譯

原文

劉安世宇器之,魏人。登進士第,不就選。從學於司馬光,諮盡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誠,且令自不妄語始。光入相,薦爲祕書省正字。光薨,宣仁太后問可爲臺諫於呂公著,公著以安世對。擢右正言。時執政頗與親戚官,安世言:“祖宗以來,大臣子弟不敢受內外華要之職。自王安石秉政,務快私意,累聖之制,掃地不存。今廟堂之上,猶習故態。”因歷疏文彥博以下七人,皆耆德魁舊,不少假借。

章淳以強市崑山民田罰金,安世言:“悼與蔡確、黃履、邢恕素相交結,自謂社稷之臣,貪天之功,徼倖異日,天下之人指爲‘四凶’。今悼父尚在,而別籍異財,絕滅義理,止從薄罰,何以示懲?”會吳處厚解釋確《安州詩》以進,安世謂其指斥乘輿,犯大不敬,與樑燾等極論之,竄之新州。宰相範純仁至於御史十人,皆緣是去。

範純仁復相,呂大防白後欲令安世少避。後曰:“今既不居言職、,自無所嫌。”又語韓忠彥曰:“如此正人,宜且留朝廷。”乃止。呂惠卿復光祿卿,分司,安世爭以爲不可,不聽。出知成德軍。章悼用事,尤忌惡之。初黜知南安軍,再貶少府少監,三貶新州別駕,安置英州。

同文館獄起,蔡京乞誅滅安世等家,讒雖不行,猶徙梅州。淳與蔡卞將必置之死,因使者入海島誅陳衍,諷使者過安世,脅使自裁。又擢一土豪爲轉運判官,使殺之。判官疾馳將至梅,梅守遣客來勸安世自爲計。安世色不動,對客飲酒談笑,徐書數紙付其僕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顧客曰:“死不難矣。”客密從僕所視,皆經紀同貶當死者之家事甚悉。判官未至二十里,嘔血而斃,危得免。

宣和六年,復待制。明年卒,年七十八。

翻譯

劉安世字器之,是魏地人。進士及第後,他不去參加選官。跟隨司馬光學習,他向司馬光詢問盡心做人的要訣,司馬光教導他做人要誠實,並且讓他首先從不亂髮議論做起。司馬光當宰相時,推薦他擔任祕書省正字。司馬光逝世後,宣仁太后向呂公著詢問適合擔任諫官的人選,呂公著拿劉安世來回答。他被提拔爲右正言。當時的宰相常常授予親戚官職,劉安世說:“太祖太宗以來,大臣子弟不敢接受朝廷內外顯要的職務。自從王安石主持政事,(他)致力於使自己的心意暢快, 歷代賢君的法令制度被破壞無餘。現在朝廷之上,仍然沿襲原來的風氣。”於是他一一分條陳述文彥博以下七人(授予親戚官職的情況),這些人那是品德聲望很高長期擔任要職的朝廷大臣,劉安世也不稍微寬容他們一下。

章dūn因爲強行購買崑山的民田而被罰金,劉安世說:“章dūn與蔡確、黃履、邢恕一向互相勾結,自認爲是國家重臣,居功自傲,而實際上是僥倖得官,天下人稱他們爲“四凶”。現在章dūn的父親還健在,章dūn卻另外霸佔別人的財產,滅絕情義道理,只是給予輕微的處罰,怎麼能表示懲戒之意呢?”適逢吳處厚解釋蔡確《安州濤》來進獻,劉安業認爲蔡確指責皇上,犯大不敬罪,和樑燾等人極盡言辭論述他的過錯,把他放逐到新州。從宰相範純仁一直到十個御史,都因爲這件事而離職。

範純仁恢復宰相的職位,呂大防稟告太后想讓劉安世稍微迴避一下。太后說:“現在劉安世已經不處在言官的職位上,自然沒有必要避嫌。”太后又告訴韓忠彥:“像這樣正直的人,就應該留在朝廷。”於是不討論劉安世的去留。呂惠卿恢復光祿卿職務,分管相關事務,劉安世爭論,認爲這樣做不行,太后不聽。劉安世被外放掌管成德軍。章dūn主持政事,尤其忌恨厭惡他。劉安世最初被貶爲掌管南安軍,第二次被貶爲少府少監,第三次被貶爲新州別駕,安置在英州。

同文館案件興起,蔡京請求殺死劉安世等人,讒言雖然沒有被採納,但劉安世還是被遷徙到梅州。章dūn與蔡卞想把劉安世等處於死地,趁着使者到海島誅殺陳衍,授意使者去拜訪劉安世,威脅他讓他自殺。章dūn又提拔一個土豪擔任轉運判官,派他去殺掉劉安世。判官騎着快馬將要到梅州,梅州太守派遣手下人來勸劉安世自己作出對策,劉安世神色不動,對着來人飲酒談笑,慢慢地寫了幾頁紙交給僕人說:“我將要死了,你依照這個去做事。”回頭對來人曰;“死不難啊。”來人暗中從僕人那裏看到,(紙上寫的)都是料理一同貶官會被處死的官員的家事,寫得很詳細。判官離梅州還有二十里,嘔血而死,危險得以免除。

宣和六年,恢復劉安世待制的官職。第二年劉安世逝世,享年七十八歲。

  《宋史·王安石傳》原文及翻譯

原文: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父益,都官員外郎。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辯博濟其說,果於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於是上萬言書,以爲:“今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風俗日以衰壞,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收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自古治世,未嘗以財不足爲公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爾。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託封繮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爲常而無一旦之憂乎?願監苟者因循之弊,明詔大臣,爲之以漸,期合於當世之變。臣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而議者以爲迂闊而熟爛也。”後安石當國,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書。

俄直集賢院。先是,館閣之命屢下,安石屢辭;士大夫謂其無意於世,恨不識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憂去,終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參知政事。上謂曰:“人皆不能知卿,以爲卿但知經術,不曉世務。”安石對曰:“經術正所以經世務,但後世所謂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爲經術不可施於世務爾。”上問:“然則卿所施設以何先?”安石曰:“變風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爲然。於是設制置三司條例司,命與知樞密院事陳昇之同領之。安石令其黨呂惠卿任其事。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諸役相繼並興,號爲新法,遣提舉官四十餘輩,頒行分下。

安石性強忮,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意不回。至議變法,而在廷交執不可,安石傅經義,出己意,辯論輒數百言,衆不能詘。甚者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罷黜中外老成人幾盡,多用門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復相,歲餘罷。終神宗世不復召,凡八年。

譯文: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父親wang yi,任都官員外郎。王安石小時候喜歡讀書,而且一次過目就終身不忘。他寫文章時下筆如飛,初看似不經意,完成後,看過的人無不歎服他的文章精妙。

王安石議論高深新奇,善於雄辯和旁徵博引,自圓其說,敢於堅持按自己的意見辦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矯正世事、改變傳統陋習的志向。於是向宋仁宗上萬言書,認爲:“當今天下的財力一天比一天睏乏,風俗一天比一天敗壞,毛病在於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於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麼我們推行的改革,就不至於驚擾天下的人的視聽,也不至於使天下輿論譁然,並且本來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來創造天下的財富,徵收天下的財富來供天下人消費,自古以來的太平盛世,不曾因爲財富不足而造成國家的禍患,禍患是由於治理天下財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職的人的才能已經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國家的託付,疆域的保護,陛下難道能夠長久地依靠上天賜予的幸運,而不考慮萬一出現禍患該怎麼辦嗎?希望陛下能夠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詔令大臣,逐漸採取措施,革除這些弊端以適應當前的世事變化。我的這些議論,是那些沉溺在頹靡習俗中的人不會說的,而且那些議論的人還會認爲是這迂腐而不切實際的老生常談。”後來王安石掌管國家,他所安排的,大體上都是以這份萬言書爲依據的`。

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賢院。在此之前, 朝廷多次下達委任他擔任館閣職務的命令,他都辭謝了; 士大夫們認爲他是無意顯赫於世以求仕途暢達,都恨自己不能結識他, 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擔任名利優厚的美官, 只是怕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親去世離任, 一直到英宗朝結束, 朝廷多次召他, 他都不肯起復任職。

北宋神宗熙寧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爲參知政事。皇上對他說:“人們都不瞭解愛卿你的才能,都以爲你只懂得經理學術,不懂的政治事務。”王安石回答說:“經術學問正是用來處理政務世事的,只是後來很多所謂“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爲經學不能輔佐治世罷了。”皇上問:“既然這樣那麼你最先開始的施政措施是什麼?”王安石答道:“改變劣習風俗,樹立法規,是現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認爲是對的。於是開設增置三司條例司機構,任命他與知樞密院事陳昇之一併負責。而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等變法相繼開始實施,號稱新法,派遣提攜推舉各類官員四十餘人,分派頒佈執行新法。

王安石性格倔強剛愎,遇事不管對與錯,都堅持自己的意見,執意不肯改變。到議論變法時,在朝百官都持不能變法的意見,王安石陳述儒家經義,提出自己的主張,辯論起來動不動就是好幾百字,大家都駁不倒他。他甚至說“天災不足以畏懼,祖宗不足以效法,人們的議論不足以憂慮”。朝廷內外老成持重的人幾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職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門下輕薄而有點小聰明的年輕人。王安石當了很長時間的宰相,因爲旱災而引退,等到再擔任宰相,只過了一年多就被罷免了,直到神宗朝結束,也沒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後共八年。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