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說課稿

骨幹教師上課說課稿(通用10篇)

本文已影響 2.51W人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骨幹教師上課說課稿(通用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骨幹教師上課說課稿(通用10篇)

骨幹教師上課說課稿1

一、說教材研究

1、教材內容: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角的概念的推廣,主要是運用運動觀點來定義角,即用角的始邊和終邊及旋轉方向來定義任意角。從而來完善初中角的定義。

2、地位和作用:本節內容是高中數學三角函數這一大章的第一節,是在學了集合和函數之後的又一重要章節,是對初中銳角三角函數的一個延伸和推廣,主要是推廣到任意角三角函數,也是對集合與函數的知識的又一滲透。所以本節課《角的概念的推廣》就起到了一個鋪墊和承上啓下的作用。爲今後學習任意角的三角函數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3、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點:

(1)掌握用“旋轉”定義角的概念,理解並掌握“正角”“負角”“象限角”“終邊相同的角”的含義。

(2)掌握所有與α角終邊相同角的集合(包括α角)的表示方法。

(3)體會運動變化觀點,深刻理解推廣後的角的概念。

能力培養點:

(1)藉助實物演示、繪製圖形等手段,讓學生充分體會數與形結合對探究數學問題的作用。

(2)在老師引導、及時評價下,同學之間的互相評價下,學生積極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

德育滲透點:

(1)通過本節的學習,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2)體會數形結合思想,學會運用運動變化的觀點認識事物。

(3)通過課堂上的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逐漸形成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自我反思的學習精神,敢於堅持正確觀點,勇於修正錯誤的品質。

4、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正角負角零角的定義,掌握終邊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

教學難點:終邊相同的角的概念、其符號表示、集合表示

二、說教學方法

本節教學方法採用教師引導下的討論法,通過實例教具展示,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髮現就概念、方法的不足之處,進而探索新的方法,形成新的概念,突出數形結合思想與方法在概念形成與形式化、數量化過程中的作用,是一節體現數學的邏輯性、思想性較強的新課。

三、說學情學法

(1)分類法:瞭解數學知識是有規律可循的,要弄清角的分類及分類的方法。

(2)觀察分析:讓學生要學會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新。

(3)練習鞏固:讓學生知道數學重在運用,從而檢驗知識的應用情況,找出未掌握的內容及其差距。

四、說教學程序

1、創設問題,激發興趣:

通過帶有文學色彩的填空題激發興趣,由回憶初中學過的角的概念與生活現實中角的現象對比引入新課。採用問答、複習等方法。

2、積極參與,探求新知:

(1)在引入的延導下,提出“旋轉”形成角的基本理念。藉助實物“雨傘骨架”的形象演示加深學生對旋轉的體會,解決角的概念形成是的三個基本量:“頂點”,“始邊”,“終邊”的介紹。完成對角分類中正、負、零角的旋轉展示。

(2)由學生動手畫的過程體驗,形成對角的概念的深刻理解,並體會在畫圖過程中角的終邊不能快速確定的難點,進而引出下一新的知識點:象限角。並藉助實物教具的演示和學生一起歸納出象限角的要求與含義,教學時應突出“頂點”,“始邊”,“終邊”的位置特點。同時舉出終邊落在軸線時的特殊情況,介紹軸線角。

(3)學生在練習本上,老師在黑板中央的平面直角座標系中同時畫出30,90,330的角。完成後指明它們都是第一象限角。通過觀察,探索提問,歸納總結得出終邊相同角的共同特點,寫出所有與?終邊相同的角連同?在內可以構成一個集合

3、綜合實踐,學以致用:

結合課本例題要求,對例2和例3的位置做了調整,目的是在例題1例2中完成對本節課重點知識的集中演練,將例3可看做知識體系的完善和再研究。在例題的講解中突出和本節課知識的聯繫,做好對學生思維的調動和引導。

4、鞏固提高,歸納總結:

在隨堂聯繫的處理上,原則性:參考課本例題和課本練習題的特點。形式:抽獎模型。過程展現:放手讓學生自行解決,然後教師加以點撥評價。目的:鞏固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培養學生對數學課堂的情感體會,形成簡單的對試題的形成和解決的思考。

5、課後統一及個性作業:

課後統一作業以課堂所學基本知識爲主,重點訓練學生的解題能力和規範書寫能力,考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程度。而個性作業其宗旨是對課堂知識的進一步延伸和拓展,同時應注意題目對培養學生數學情感所起的積極作用。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原則:簡明清楚,重點突出。在有數學圖形的課程中應將圖形畫在黑板中央位置,以突出數形結合的重要思想。

六、說教學設計:本節課力求體現的教學特色有三個:

1、以畫圖爲主要線索,以實物教具爲重要載體,將角的概念的推廣,象限角,終邊相同的角逐個引出,使學生的認知從形象化的體會逐步發展到理論化的研究。

2、以學生爲課堂主體,重視學生的自主參與能力,重視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激勵學生積極思維,大膽思考,動手實踐。

3、課堂上所有教具的來源均是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而形象化和創造性的使用以達到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與生活相得益彰的效果。

骨幹教師上課說課稿2

各位領導,前輩,老師們:

大家下午好!

作爲一個年輕教師,今天能得到一次名師指路的機會,非常榮幸。真誠的感謝所有的老師們。

在國培學習了這麼久,聆聽了很多專家教授們的高屋建瓴,收穫滿滿。在今天的說課設計中我也嘗試着學以致用,下面我將通過對學習前後的教學設計比較,來進行說課,也算是我這段時間學習的彙報。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新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有餘數的除法》第一課時。

下面我將按三個步驟來進行說課,分別是說教材,說學法和說教學流程。

一、說教材:

有餘數除法是表內除法的延伸,是在學平均分剛好分完的基礎上而引申到平均分後有剩餘的情況,又是學習多位數除法的基礎。

本節課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有餘數除法的表達形式很抽象,二年級學生的尚處於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概括能力還不強。因此,本節課以操作活動爲載體,讓學生在體驗中感知,逐步抽象概括出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建立有餘數除法的數學模型。

新課標對數學課堂的提出的“四基”目標,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基於這樣的認識我確定了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爲:

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動手實踐體會平均分後有剩餘情況,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知道有餘數除法算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比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動經歷有餘數除數知識形成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全面思考的能力。

教學重點:通過平均分的活動抽象出有餘數除法,理解有餘數除法表示的意義。

教學難點:滲透餘數與除數之間的關係。

二、說學法:

在楊良春老師的課,他提到課堂是以學生爲本,所以我們要從凸顯學生主體的視角出發,建立了每節課的學法。

所以本節課我採用的是讓學生操作感知,有餘數除數的產生的必要性。 然後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建立有餘數的除法模型。最後在有層次的練習中,鞏固應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問題,然後通過小組交流得到能力的提升。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當然老師主導的作用也必不可少。

三、說教學流程(見)

本節課我將按照以下四個環節來進行導學。

一、活動導入,初步感知。

如果按照一堂常態課的設計,我會先給出問題:6個麪包每3個一袋,可以裝幾袋?然後類比推進到7個麪包每3個一袋,可以怎麼裝?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想通過這樣的對比活動來感知有餘數產生的必要性,實現表內除法到有餘數除法的過渡。

在學習了閻教授的新課程的解讀一課,她提出課改改革的本質之一就是課堂的開放性。於是我做了這樣大膽的嘗試,我把活動的素材換成同時出現3種不同的食物,分別按種類每3個一袋,可以裝幾袋?

對比之前的設計,豐富的素材讓學生更能體會有餘數除法產生的必然性,也增加了更多的數學活動經驗,數學學習也變得更多樣化了。

作爲本節課第一個合作活動,我會給出明確的合作要求。

活動一:將三種食物(6個麪包,7個蘋果,8個糖)按種類每3個裝一袋,你會怎麼裝?

(1)動手操作:獨立分一分,用簡潔的方式表示。

(2)說過程:同桌互相說一說平均分的結果。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動手分一分的過程中,自己經歷平均分後正好分完和平均分後有剩餘的情況,讓餘數的概念在動手操作中初步感知,並且能通過同桌互相說,互相糾正補充,能規範有餘數除法的表達。

趙雄輝教授說到,讓學生自主學習後的“展示”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因此我們可以在展示中抓住某些課堂生成的資源來突破重難點。

比如,在彙報展示中,學生會有不同的方法來表示平均分後有剩餘的情況,比如“圈一圈,擺一擺”的方法。在學生展示的過程中,老師始終記得自己的主導地位。老師可以通過一系列的追問來挖掘問題的本質,決定課堂的走向。因此我會追問:

1、爲什麼剩下的1,2個爲什麼不繼續裝?以此來突破餘數的含義。

2、將上面平均分的情況進行分類,你會怎麼分?爲什麼?目的是區別有餘數除法和表內除法的情況。

3、生活中你能找到像蘋果,糖果這樣平均分後有剩餘的情況嗎?目的是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廣泛性。

在這個過程中,完全是通過學生的合作,彙報,質疑,補充。老師的追問就達到了初步感知的作用,開放的數學課堂會產生未曾預約的精彩。

因爲合作要求中提到用簡潔的方式表示,當然也有學生補充了用除法算式的方法。此時學生會發現平均分正好分完的情況是可以用已學知識來解決的,但平均分後有剩餘的情況就會與已學知識產生矛盾,所以有餘數除法產生的必要性就體現出來了。

我趁機趕緊追問:

4、你會用算式表示蘋果,糖果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嗎?

學生並不能馬上確定用哪種算式來表達,因此我將安排第二個合作活動來解決這個問題。我會提示學生其餘兩種我們選蘋果的分法情況來寫一寫算式。

二、主題探索,建立模型。

活動二:

小組合作:把7個蘋果,每3個裝一袋,可以裝2袋,還剩1個。用算式表示。

1、先獨立思考,用你喜歡的算式表示。

2、結合圖,在組內互相說一說算式中每個數字所對應的含義。

3、組長分工,準備彙報。

我們知道感知表象只是進行數學學習的第一步,我們要給學生建立起數學模型,設置這樣的小組合作活動是讓學生從具體情境中,通過從已知知識的類比遷移,通過小組合作,抽象出有餘數除法的模型。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用自己喜歡的算式表示,給予學生充分自由發揮的空間,不受思維定勢的影響。然後讓學生結合圖,說出每個算式中數字的含義則是學生通過數形結合思想的應用,真正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接下來小組展示環節,我們就可以看到數學模型從模糊到清晰的的建立過程,提高數學的符號意識。

彙報反饋:

方式1: 7-3-3=1(個)

方式2:7÷3=2(個) 多1個

方式3:7÷3=2(個) 1(個)

從學生的彙報情況來看,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學生在本堂課中的發展,有的學生進行了表內除法的順向遷移,有些學生還是停留在加減運算,甚至還有學生手足無措的無法完整的表示,掌握了這樣的學情,我們接下來的問題串才更有針對性。

追問1:你喜歡哪個算式爲什麼?

比如:有學生會所喜歡第一種,就會有學生反駁:如果是100個麪包平均分給3個人,那這樣寫太麻煩,除法算式更簡潔。讓學生體會數學的簡潔美,有餘數除法的模型也逐步清晰了。

在學生爭論第二種和第三種哪種更好的時候,我會給出數學家是這樣表示的

7÷3=2(個)....... 1(個),強化學生數學的符號意識。

此時有餘數的除法就清楚的呈現在眼前了。

7÷3=2(個)… …1(個)

提問2: 你知道這個算式各部分名稱是什麼?爲餘數起名。揭示主題:顧名思義,這種算式叫做有餘數的除法。

在操作感知和已知知識的基礎上,給學生大膽表達的機會,時刻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學生會取出很多名字,“剩數”“多數”,肯定他們的想法,數學家們給出餘數這個名字。

追問3: 餘數表示的含義是什麼?你能完整的說說這個算式的含義嗎?

讓學生在此理解這個有餘數除法算式的含義。

提問4:糖果的分法你能用有餘數除法的算式表示嗎?最快最迅速的應用。

提問5:有餘數除法與表內除法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對比觀察,揭示本質。

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操作,觀察,對比活動,有餘數除法的模型就牢固的建立起來了。

接着我們就進入了第三個環節。

三、鞏固實踐,深入理解。

基礎練習(見)是模仿性練習,利用類比的思想,及時鞏固有餘數除法的模型,素材的選擇也從生活素材推廣到數學圖形,豐富有餘數除法的類型,比如有餘數爲1,2,3等等,體現了數學應用的廣泛性。

提高練習:(見)原來設計的是舉出生活中有餘數除法的例子。設計意圖是讓孩子們感受到有餘數除法與生活之間的聯繫。但是後來我結合這節課的重難點反思,這節課主要在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原來的設計要求太好,從時間上考量,有餘數除法的計算要花費時間,所以我決定給出既有的有餘數的模型,而且與原來的有餘數除法兩個單位不同,這次選擇的是兩個單位相同的這種模型,再讓學生在此基礎上去發揮,學生舉例的形式也不至於太單一,只要想哪些情境能用這個解決即可,當然老師要引導學生的舉例的多樣性,比如平均分和包含兩種形式都要概括,等等,最後來概括哪些情況可以用有餘數的除法來表示。

(生活問題,週期問題等等)

四、拓展提升,綜合應用。

在這堂課的末尾我設計了一道綜合拓展題,力求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學生通過擺小棒,進行觀察,比較,交流得出結論,也是爲下節課餘數與除數的關係埋下伏筆,體現了數學知識連貫性和系統性。

用一堆小棒擺五邊形,如果有剩餘,可能會剩幾根小棒?爲什麼?

(1)分析題意,提取信息。學生動手試一試,進行猜測。

(2)追問:5根可能嗎?

(3)追問:6根呢?7根呢?

(4)再追問:那你認爲最多可能剩幾根?

(5)得出結論: 所以有哪些可能呢? 1,2,3,4根。

(6)提升: 那麼如果是這堆小棒擺了4個5邊形,有剩餘,這堆小棒可能有多少根呢?

本節課從裝東西(初步感知),到觀察特點分析(感知清晰),到抽象概念(形成算式),再應用概念,遵循了學生概念形成的一般規律,同時又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繫,體驗到數學的科學性,數學的模型思想,數學的價值性等等。

通過不同時期我對這節課的設計,我深刻意識到在一個月學習,我成長了不少。感謝國培,感謝老師們。這就是我這節課的所有內容,謝謝大家的聆聽。

骨幹教師上課說課稿3

這次說課的內容是小學語文第六冊的第9課《xx》之一《xx》。我準備從教材,教法和學法,教學設計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說。

一、說教材

《xx》這篇課文選自人教版第六冊《xx》中的一則。這個寓言故事內容淺顯易懂,故事情節簡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選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是讓學生了解寓言表達上的特點,把握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同時,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積累,引導他們喜歡寓言,學習讀懂寓言的方法。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結合本組課文的訓練意圖和我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注意多音字“圈”的讀音。

2、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說說“xx”,以及這個成語的意思。

3、理解《xx》這則寓言故事的內容,體會寓言所蘊含的道理,懂得做錯了事要及時糾正。

根據教學目標和本課的內容、特點,我確定了本課的重難點爲:引導學生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並能聯繫學習、生活實際,談一談感想。

二、教法和學法

1、選擇教法,明確思路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和語文素養,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創新精神,是新課標的重要的理念。爲了實現這一目標,體現新課標的三維目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富有活動的語文課堂。教學本課,我採用了情景教學法和點撥法。

2、學法指導,形成能力

自讀自悟,讀悟結合,以讀促悟,以悟生情。

抓重點詞語,品讀賞析,積累和豐富語言,運用語言。

三、說教學設計

1、題目切入,引發期待:

(設計理念:以題目切入,緊扣題眼“亡”“牢”,既激起了學生的閱讀期待,又使學生意識到相同的字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表達的意思會發生變化。)

2、學習字詞,瞭解大意。

(1)提出要求,學生自讀課文,

(2)出示生字詞:認讀,集體糾正。重點指導:多音字:圈

3、深入學習,理解寓意。

(1)朗讀課文,掌握故事主要內容。

(2)指導重點句式,把握人物形象。

4、創設交流情景,揭示故事寓意。

(設計意圖:在特意創設的情境裏學生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更容易進入角色。在“修”與“不修”的後果對比中,寓意的揭示自然是水到渠成。試用“xx”的道理處理問題,學生進一步認識到xx的重要性,深化了寓意,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說板書設計

根據課程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這次板書。

1、突顯故事的“寓言”體裁;

2、體現故事“寓言”特點;

3、精煉故事內容;

4、美化板書形式。

在整個板書內容的設計中,我充分遵循生成的規律,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由感知到感悟,循序漸進,逐層深入,力求通過板書促進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情感的融合,讓教學涌動着情感的靈性,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心靈交融的過程中不斷生成、內化,努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生成。

骨幹教師上課說課稿4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加與減(二)》的第一課時,內容是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在本節課中,要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經過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探索並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計算。學生第一次接觸到列豎式計算進位加法,瞭解“滿十進一”的計算規律,這對於以後學生學習筆算加法非常重要。對豎式的寫法,教師要進行必要的指導。

教學目標

1.學會計算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

2.學會列豎式計算進位加法,知道“滿十進一”的運算規律。

3.通過自主探索、交流,培養綜合學習能力。

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重視教學過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嘗試採取多種手段引導每一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新課。

師:同學們,生活中到處都能碰到和數學有關的問題。今天,我們一起去書店買課外書,看看在那裏會碰到什麼數學問題。

【利用“買書”這一情境導入新課,可以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實際這一原則。利用學生身邊的事情或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創設學習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習新知。

1.出示主題圖。

第一步,讓學生看圖並說說從圖上知道了什麼。

第二步,讓學生根據圖上的條件提數學問題。

第三步,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汪汪樂園》和《海底世界》共有多少本?

【這一環節體現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實際和可以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道理。】

2.探討算法。

(1)學生獨立思考算法,試算28+4=( )。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個性,思考同一個問題所需要的時間也不同。對同一個問題,有的學生可能已經有這方面的知識儲備,很快就能得出結論,而有的學生則需要較長時間的思考。所以,教師提出問題後,一定要給學生留足獨立思考的時間,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樣在後來的分組交流或全班交流時,他們纔會勇於表現自己,樂於表現自己,積極地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

(2)分4人小組交流算法,要求組長統計算法。在全班評選想出算法最多的小組。

【進行組與組之間的競爭,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

(3)全班學生交流算法。

算法一:數小棒,先擺28根,再擺4根,然後把4根小棒一根一根地加到28根上,一邊加,一邊數,數出最後的結果。

算法二:先算28+2=30

再算30+2=32

算法三:先算8+4=12

再算20+12=32

算法四:列豎式:

學生已經學會了列豎式計算兩位數不進位加法,有的學生已經有了列豎式計算進位加法的知識儲備,所以當學生提出可以列豎式計算時,教師就先讓學生試着列豎式計算,自己講解計算方法,然後再強調“滿十進一”的計算法則。

(4)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算法,分組進行交流,並說明自己選這種算法的原因。

【通過學生比較,選算法,分組交流,使他們明白選擇算法是爲了計算更快速、更準確,增強學生的優化計算方法的意識。】

三、練習“試一試”。

1.“你想買哪兩本書,需要多少錢?”

先請學生獨立做題,然後全班交流計算方法和計算結果。

【讓學生帶着自己的主觀意願去做題,學生的興趣會更濃,全班交流時也會很積極地參與發言。】

2.“有30元錢,可以買哪些書?”

學生獨立思考、做題;分4人小組交流,組長統計計算方法,評選出每個小組中想出方法最多的“智多星”;全班交流計算方法。

四、自由練習。

師:你今年多少歲?算一算再過16年你多少歲?

你媽媽今年多少歲?再過8年多少歲?

你爸爸今年多少歲?再過7年多少歲?

(1)學生獨立列式計算;

(2)分4人小組交流計算結果。

【以學生及其父母的年齡爲材料進行練習,學生興趣濃厚,積極地參與練習與討論。】

五、小結。

師:同學們也可以在生活中找一找數學問題,試着去解決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不了,可以存入“問題銀行”以後再解決。

【再次說明數學來源於實際生活,數學知識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實際問題的道理。】

六、學生自評。

要學生說一說自己這節課表現得怎麼樣?如果好,好在哪裏?如果不好,以後打算怎麼做?

【通過學生自評,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動腦,踊躍發言,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評析

在本節課中,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設計教學環節,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學習內容,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實際,可以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道理。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充分的學習主動權,讓他們自己主動地探索新知,培養綜合學習能力。在分組交流學習時,引進競爭機制,激發學生鬥志,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教師還利用開放性問題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讓學生帶着主觀感情色彩去練習,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還可以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達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效果。

骨幹教師上課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蒸發是常見的一種汽化方式。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和蒸發吸熱是解釋許多現象的基礎知識,在生活和生產中經常用到。學生對於蒸發現象很熟悉,因此,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適當的實驗,讓學生自己經過分析、比較得出結論,並注意引導學生把知識運用於實際中去。

2、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知道蒸發快慢的速度與什麼因素有關,以及蒸發吸熱才能解釋一些有關的現象,這些知識在生活、生產中都很有用,所以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難點:用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和蒸發吸熱解釋現象,這兩點知識既是本節重點又是難點,學生往往不能用來解釋有關的現象。做好實驗,使學生對蒸發吸熱獲得深刻的印象,同時在解釋現象時提醒學生注意運用學過的知識進行分析,不要想當然地回答問題。例如回答扇扇子會感到涼快,不要因爲一說涼快就認爲是扇扇子能降溫,而要運用蒸發吸熱降溫來解釋。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及本節的教材特點,確定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蒸發現象,理解蒸發快慢的條件;

2.知道蒸發吸熱利用蒸發降溫;

3.會用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和蒸發吸熱解釋現象。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學習擬定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

2.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學習如何使用控制變量法,通過實驗來研究一個量隨兩個量變化的定量關係;學習通過實驗總結物理規律的研究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培養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說設計理念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四、說教法

根據以上設計理念,針對本節以實驗爲基礎的特點,確定本節採用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實驗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通過設疑激趣引出課題──分組討論解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方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教師點撥解疑釋惑──創意設計應用實踐──總結評估交流感受──課後實驗鞏固強化等一系列探究過程,讓學生在自主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找出規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觀察、實驗能力。具體教法包括:提問法、談話法、分組討論法、實驗法等。

五、說學法

爲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實現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針對本節內容和以上教法,學生主要爲實驗探究法和討論歸納法。

六、說教學流程

(一)設疑激趣引出課題

上課時,教師可以用棉花蘸酒精在黑板上寫兩個大字(例如:汽化或蒸發),字很快就沒有了,同時聞到了酒精味。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創設問題情景,自然引出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

(二)分組討論解決問題

1.用談話法引導學生分析爲什麼會出現以上現象?

2.學生分組討論出現以上現象的原因:

通過對這個現象的討論分析,不難得出以下結論:

(1)汽化:液態──氣態;

(2)蒸發:只在液體表面緩慢進行的汽化現象;

(3)蒸發可以在任何溫度下都能進行。

3.教師引導學生列舉日常生活中的蒸發實例;

4.學生繼續分組討論蒸發現象實例:

學生彙報蒸發例子,例如:在晾曬衣服時,不管烈日炎炎,還是陰天,都可以幹,只不過是速度不同,一方面強調蒸發在任何溫度下都能進行,同時引出蒸發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

設計意圖:讓學生緊密聯繫實際,從生活走進物理。

(三)猜想假設設計方案

蒸發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這是理解層次,應作爲重點討論,要求學生不僅記住這三個因素是怎樣影響蒸發快慢的,而且應能結合實際舉例說明。爲此,在這一環節分三步進行:首先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分組討論、猜想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然後互相交流並且舉出實例,不同意的可以反駁;最後學生設計可行性方案以便驗證自己的猜想。

設計意圖:“控制變量法”在以前學習中曾經接觸過,在這裏引導學生逐步學習應用到自己的探究中去,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實驗驗證得出結論

在充分討論猜想之後,根據設計的可行性方案利用身邊的器材驗證自己的猜想,最終得出結論。

學生交流實驗過程,例如:在兩塊玻璃上分別滴一滴酒精,一組:將其中一滴酒精攤平。二組:對其中一滴加熱。三組:對其中一滴酒精扇風。對比總結出蒸發快慢與何因素有關。

設計意圖:通過分組實驗,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五)教師點撥解疑釋惑

用分子動理論觀點解釋蒸發現象及影響因素。

這一環節主要是從理論的高度深層次來認識蒸發現象及影響因素,應該說相對難度較大。可以首先由教師用分子動理論觀點解釋蒸發現象是如何產生的,然後由學生用分子動理論觀點解釋影響因素。

在運用分子動理論觀點解釋蒸發現象及影響因素之後,教師讓學生一個小實驗:在同學胳膊上擦一些酒精,考慮如何使酒精儘快蒸發?

學生很容易就可以想出方法,在進行實驗同時會感覺擦酒精處涼,說明蒸發吸熱。然後安排學生進行實驗對結論進行驗證:拿兩支溫度計,其中一支玻璃泡外包一層紗布,用滴管滴上酒精,觀察兩支溫度計的示數,再對二者扇風,從而得出蒸發吸熱的結論。

在得出結論之後,可引導學生進行下面的推理分析:液體蒸發溫度降低──與周圍環境有溫度差──從周圍物體吸熱──周圍物體放熱溫度下降──液體蒸發產生致冷作用。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方法。

(六)創意設計應用實踐

在學習了本節課的知識以後,應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第一環節:學生聯繫實際講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和蒸發致冷。

例如:電冰箱、冷風機致冷;狗夏天吐舌頭;夏天用電風扇吹風;天熱時往地上灑水……

另外,教師可以給學生補充一些課外資料,例如:噴灌……

第二環節:給學生出一部分創意設計題,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

設計意圖:設計開放性試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七)總結評估交流感受

第一環節:教師對今天學生上課的表現進行正確地評價,及時表揚學生的閃光點;

第二環節:學生互相交流討論,談對本節課的感受。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八)課後實驗鞏固強化

利用身邊的器材設計一個簡易實驗:驗證(1)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2)液體蒸發吸熱有降溫致冷作用。

設計意圖:爲學生構建開放性的課堂,從物理走向生活。

七、談教學反思

本節的內容,從知識上看並不難,但應給予足夠重視,學生對於這部分知識有很豐富的生活經驗,要充分利用,爲此在課堂上做一些相關的實驗是很有必要的。因爲學生在平時有時觀察不是很仔細,在課上有目的地指導學生觀察、體會,最後得出結論,對於訓練學生思維是大有好處的。

骨幹教師上課說課稿6

一、說教材

《梅嶺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絕句組成的一組現代詩,它的格律是和諧的,意境是清新的。語言修辭則是文言和白話相融合,是以舊詩形式抒寫現代革命情懷的成功範例。因此,學生通過這組詩的學習,既能學到詩歌方面的知識,又能夠受到革命精神的薰陶。這麼多年來,《梅嶺三章》一直是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基本篇目,可見這一課在詩歌教學這一體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二、說學情

初一的學生,他們對詩歌的學習還停留在一個識記的階段,那麼怎樣通過分析教材讓學生從識記水平逐步上升到賞析這一水平,真正做到“源於教材,高於教材”,這應是一個思考的話題。

三、說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等相關知識。

2.體會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辭方法的作用。

3.體會作者的豪壯革命情懷;學習陳毅同志面臨險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徵,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基於初一學生的學情,我確立本文重點及難點如下: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這三首詩所飽含的爲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

2.理解詩的凝鍊、含蓄的語言以及多種修辭手法。

五、說教法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把握兩個原則:第一,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第二,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賞析能力的培養,因材施教。本課安排一個課時,強調課前預習,課上採用啓發式和討論式方法教學,以學生朗讀、感悟爲主,教師檢查、引導,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

六、說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長征。當時陳毅同志身負重傷,留在中央蘇區堅持鬥爭。1935年春,陳毅同志率部隊在敵人重點圍攻下從中央蘇區突圍,轉移到贛南地區進行遊擊戰爭,堅持了將近三個年頭。這三年游擊戰爭,是他們在革命鬥爭中所經歷的最艱苦最困難的階段。1936年冬天,陳毅同志在梅山被敵人包圍。陳毅同志帶着傷病伏在密密的草叢中20多天。考慮到難以脫身,便寫了三首詩藏在衣袋裏。今天,我們學習的《梅嶺三章》便是陳毅同志當時寫的“絕命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這組詩的寫作背景。

(二)作者介紹

1.首先用多媒體打出陳毅同志的畫像,簡單介紹他的生平。

設計意圖:讓同學們初步瞭解陳毅這位“元帥詩人”。這樣有利於學生理解這組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

2.接着學習字詞、小序,根據小序提出問題:小序交代了那些內容,有什麼作用。

(三)朗讀感知詩歌

1.聽三首詩的範讀錄音。(錄音朗讀,學生朗讀、齊讀,讀出氣勢,讀出感情,直至熟練背誦,亦可模仿錄音朗讀課文)。

設計意圖:朗讀聆聽,體會清重音與語調,體悟詩中情感,聽完後讓學生自己朗讀。

2.學生朗讀全詩,回答下面二個問題。

①這三首詩各着重寫什麼?分別表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怎樣的革命精神?

②三首詩之間是什麼關係?“斷頭”一句在全詩中起到什麼作用?

設計意圖: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後再明確答案。通過這兩個問題讓學生對這三首詩有一個宏觀的把握。同時通過這幾個題目的練習,便於第一個教學難點突破。

(四)精讀細研

1.爲了攻破第二個難點,品味詩的語言的生動性,我設計了下面這幾個問題:

①揣摩下列語句中加線字的表達作用,如果換用括號中的字好不好?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

斷頭今日意如何?(犧牲、殺頭)

此去泉臺招舊部(集、收、率)

旌旗十萬斬閻羅(打、殺、伐)

捷報飛來當紙錢(傳、飄、交)

設計意圖:通過“犧牲”“招”、“斬”“飛”與括號內的字的比較,學生就會認識到一些字、詞的恰當運用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通過幾組詞的對比、分析,讓學生認識到詩的語言的準確性。

這三首詩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題目使學生認識到詩中修辭手法的使用,給詩賦予了生命力,使詩的語言變得生動、形象了。

爲了使學生能把握詩的節奏和韻律,我以第一首詩爲例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把握詩的韻律,從而體會到詩的語言的音樂性。

(五)拓展思維--誦讀下面兩首詩

李清照《烏江》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陸游《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設計意圖:爲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一步鞏固,並能深刻體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更多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會學”。

(六)課堂總結

設計意圖:這三首詩圍繞“斷頭”構思,扣住“意如何”鋪開,思想感情逐步昇華,把過去、現在、將來融爲一體。三首詩有共同的詩題,既能各自獨立成章,又相互關聯,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集中表達了詩人的革命樂觀主義態度、獻身精神和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信念。做課堂總結可以讓學生對詩歌有個完整的賞析。

七、作業佈置

運用上述方法學習第三章討論回答以下問題:

1.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精神?

2.詩中哪些關鍵詞語體現這種精神?

3.詩中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骨幹教師上課說課稿7

一、說課程標準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學生實際,讓學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學生關注現實,熱愛學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所以學學生習作必須迴歸學生活。本次主題單元習作的話題“禮物”,貼近學學生的學生活,是學學生感興趣和熟悉的事,使學學生易於捕捉到寫作材料,能激起學學生的寫作興趣,激發學學生的表達慾望,使他們能講真話,抒真情。

二、說教材

《禮物》是北老師大版五年級下學期的第三單元習作,本主題單元幾篇文章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禮物的內涵:機場服務員把一束鮮花獻給暗淡無光的失敗者,鼓勵她重新站起來;父親在學生活極爲困難,但女兒又非常需要的情況下給女兒買了一輛自行車做禮物;《奇怪的聖誕包裹》中身在異國他鄉的華僑老人選擇一袋故鄉的泥土作爲聖誕禮物;口語交際中的民間故事《千里送鵝毛》揭示了禮輕情意重的道理。每篇課文都是用獨特的禮物表達了獨特的心意。而鼓勵學學生自由表達、有創意的表達也是課標對寫作的要求,因而我在這堂習作課上,也試圖拓寬學學生的思維,引導學學生選擇獨特、有個性的習作材料。

三、說教學目標

1、引導學學生以“禮物”爲話題猜、聽、說、結合起來愉快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2、學習運用動作、語言、神態描寫突出人物心理活動。

四、說訓練重難點

抓住禮物的特別之處,寫好人物的心理活動,表達真情實感。

五、說教法。

爲了創設一個良好的讀寫氛圍,更好的激發學學生的寫作激,圓滿的完成這次的教學任務,我採取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猜物激趣法。通過贈送禮物、猜禮物活動給學學生以親切感,進一步縮短老師學生之間的距離,加強老師學生之間的感情交流,來激發學學生的創造激情。

2、彙報交流點撥法。學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適當點撥、引導學學生抓住神態、動作、語言、心理活動一系列細節描寫表達真情實感。

3、當堂評定法。對當堂積極發言者當衆給予表揚,尤其發言者有創意的地方給以熱情的鼓勵,增強他們的成功欲。

六、說教學過程

(一)、互贈禮物、激發興趣

1、同學們,從我進教室到現在,你們的一言一行讓老老師感受到咱們某某班同學習慣養成很好,能不能背一下課堂習慣兒歌展示一下咱們班的精神風貌。

2、學生背誦習慣兒歌

3、老老師鼓掌叫好。同學們你們不僅兒歌背得好,習慣養成做得早,好習慣會讓你們受益終學生,真棒!

4、同學們,你們收到老老師送給你們的禮物了嗎?是什麼?(板書:禮物)(學生猜-----讚揚的話甜甜的微笑豎起的大拇指、鼓勵的掌聲)

(二)、猜“禮物”、抓細節

1、理解“禮物”的內涵

(1)同學們,你覺得“禮物”代表什麼?結合單元課文指導(指四、五名學學生說說)鼓勵、祝福、友情、親情、思念......

(2)過渡:對,禮物能傳遞人間的親情、友情,它能使人與人之間的心貼得更近,人與人之間的情意更加深厚。

2、猜一猜

每一份禮物都表達着一份心意,同學們,老老師爲你們各組準備了一份禮物,準備馬上送給你們!猜猜看是什麼!

看看哪位同學神機妙算,能夠猜出我送給你的會是什麼樣的禮物呢?(指導學學生觀察同學的表情、動作和自己的心理活動)

(板書:猜)

學學生紛紛猜測(每個小組的禮物各不相同)

這麼多同學都沒有猜出來,我想問問大家,現在心裏是什麼感受?

3、看一看

老師:眼見爲實,請各小組長把禮物領回去。心動了吧?但還不能動。老老師想知道你們此刻的心情?

學生:激動、興奮、迫不及待

老師:小心拆包裝,可以吃、可以看、可以摸、可以用,小組討論一下,老老師爲什麼要送這樣的禮物給你們。

禮物一:抹布。禮物二:一首歌(大家最喜歡聽的並同唱)。禮物三:一本書。禮物四:福娃(儲蓄罐)。禮物五:糖果。

各組紛紛交流老老師所送禮物的意義。

老師:看到別組的禮物,你們有什麼想法?

老師學生交流略。

老師:老老師送給大家的每一份禮物都代表我的一番心意。如果大家能把拆禮物前後的想法和拆後的心理活動完整地說一遍,就是送給老老師最好的禮物。

學生入情入境躍躍欲試

(老師強調在這交流過程中,要抓住某個同學的表情或動作呢?整個班級的情況又是怎樣的變化?)

1、提出寫作要求:

(1)、抓住禮物的特別之處,人物的神態、動作、表情,寫好人物的心理活動,表達真情實感。

(2)、題目自擬,看誰的題目更貼題,更漂亮。

2、學學生起草,教老師巡視,個別指導。

骨幹教師上課說課稿8

一、說教材

《帶上她的眼睛》 是人教版新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 篇自讀課文,作者是中國當代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這是一篇新課文,也是劉慈欣的作品首次入 選初中語文教材。沒有《教師教學用書》可供參考,也沒有任何現成的教案可資借鑑,本文之所以吸引人,一個 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作者擅長埋伏筆,衆多的伏筆讓本文的結尾出人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

二、說學情

我們班的學生都是零零後,大多對科幻小說比較感興趣,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但作爲語文教師,我也清醒地認識到,學生 熱衷的是自由閱讀,但學生的自由閱讀與課堂閱讀還是有很大不同的。自由閱讀隨心所欲, 很多同學就是獵奇——翻閱情節,瞭解大概罷了,這是一種消遣式的淺閱讀;而課堂閱讀教 學則要深入挖掘,是有着明確的學習目標的文本解讀。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文中的生字詞,感知文本內容,學會複述故事。過程與方法目標 體會本文伏筆手法運用的精妙。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情感態度價值觀.感悟人性偉大。

四、說重難點

教學重點:找出文中的伏筆和照應之處,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性的偉大。教學難點:感受小姑娘崇高的品質,進而體會人性之偉大。

五、說教學過程

1、導入

課本劇——《帶上她的眼睛》

2、文體介紹——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是一種起源於近代西方的文學體裁,是小說類別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着科學事實和預見、想象。通常將“科學”“幻想”和“小說”視爲其三要素。是隨着近代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文學樣式。

3、作者介紹-——劉慈欣

劉慈欣是 著名的科幻作家,被譽爲“中國當代科幻第一人”。主要作品有《地球往事三部曲》《球狀閃電》《超新星紀元》。2015年8月23日,《三體》獲得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有“科幻界諾貝爾文學獎”之稱的雨果獎。劉慈欣的代表作《三體》三部曲被普遍認爲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將中國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4、生字詞積累

讀準字音

可憐兮兮 xī 龐大 páng 輻射 fú 閃爍 shu?

人跡罕至 hǎn 吝嗇 lìn sa 抽泣 qì 罐頭 guàn 點綴 zhuì 一縷 lǚ 挑剔 tī 心有靈犀 xī 迄今爲止 qì 鎳 nia

積累字詞

人跡罕至(r?n jì hǎn zhì):罕:少。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涼的地方很

少有人來過。

浮躁(fú zào):急躁,不沉穩。

氣勢磅薄(qì shì páng b?):形容宏偉壯觀,雄壯有氣勢的樣子(多形容景物)。時隱時現(shí yǐn shí xiàn):一會兒隱沒,一會兒出現。

籠罩(lǒng zhào):廣泛覆蓋的樣子。

全息(quán xī):物體整個空間情況的全部信息。

天涯海角(tiān yá hǎi jiǎo):形容極遠的地方,或相隔極遠。

5、整體感知

1.作者記敘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落日六號”地航飛船失事了,領航員小姑娘被困在了地心,再也無法看見地面世界,所以主任讓我帶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2.請同學們根據小說情節的發展,概括文意:

第一段(小標題前的部分):開端:我帶上她的眼睛去休假。

第二段(草原):發展:草原旅行我與她感受迥異。

第三段(落日六號):高潮:她因落日六號出事被困地心。

第四段(透明地球):結局:我能感受她的歌聲與話語。

6、合作探究——伏筆?

伏筆, 指文章或文藝作品中, 在前段裏爲後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它常常與 “照 應”配合使用,即所謂前有伏筆,後有照應。伏筆通常比較隱蔽,巧妙的伏筆,在看到“照應”之前,貌似“閒筆”。

巧妙地運用伏筆與照應,可以收到雖在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的效果。文中像這樣的伏筆還有不少,它們究竟有什麼作用呢?

7、精讀體會——分析人物,感悟精神

1. 文中這麼多的伏筆和照應,歸根結底,都是爲了表現出小姑娘的處境。小姑娘的處境怎麼樣 ?

小姑娘身陷絕境。

2、她的心態如何?你從哪裏看出來的?

平靜。從第44段裏找到的。

3. 身陷絕境卻如此平靜,請問小姑娘強大的精神力量從何而來?帶着這個問題,讓我們齊聲朗讀第45、45兩個自然段,看看小姑娘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和精神品質。

①強烈的敬業精神 ;②爲科學獻身的精神;③對生養了自己的這顆星球的無限的熱愛。

4、這篇文章表達了怎樣的中心思想?

明確:通過寫她深陷地心只能通過傳感眼鏡感性地瞭解地球的故事,歌頌了樂觀、敬業爲了科學而不怕獻身的精神,也表達了最平凡的事物才更需要我們去珍惜的哲理。

8、拓展延伸 請展開你的想象,續寫一段文字。

六、說反思

導入環節我是讓同學們自己表演課本劇,直觀且趣味性強,獲得了較好的效果。後面正式開始進入課程時,問題出現了——佈置給同學們的預習任務,同學們處理的很不好,連生字詞都沒有掌握。作者簡介和生字詞積累本不是重點內容,但爲了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卻花費了較多的時間來處理,這樣一來,後面的重點內容就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深入。雖然最後是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重難點突出的很不夠。後來我仔細瞭解分析了一下,找到了癥結所在。同學們小學時候過於依賴資料書的情況到中學來越發的嚴重了,而中學不同小學,資料書的內容多且雜,同學們就不知所措了。同時,資料書上刻板的答案也讓同學們的思維難以發散,他們怕出現錯誤而不敢有自己的理解和體會。這些都導致課堂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最然以前也有提到這些應該注意的地方,但一直沒有注意循序漸進的引導。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定會不斷改進不斷完善,希望同學們能真正學到屬於自己的東西,希望我的課堂能真正的做到有效。

骨幹教師上課說課稿9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並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爲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的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麼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還要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繫,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於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15歲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爲依託,可以藉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體現以教師

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瞭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爲基礎,掌握知識爲中心,培養能力爲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於思,思源於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採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爲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爲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託的力,這裏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託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裏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學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爲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後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係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係,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麪,最後漂浮在液麪。並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於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麪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產生的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的一箇舊實驗:六個面紮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後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繫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係,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於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最後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 將石蠟投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 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的結論。並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的目的。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爲同學們新認識的一種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瞭。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後的"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後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爲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於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3、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後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餘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三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爲下一節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

4、板書設計 :

第一節:浮力

1、 什麼是浮力

2、物體的浮沉(1)下沉:F浮<G

(2)上浮:F浮>G

(3)懸浮:F浮=G

(4)漂浮:F浮=G--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

3、浮力產生的原因

5、佈置作業:1、2、3、4、5

骨幹教師上課說課稿10

教學內容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購物》的第三節——《去商店》。

教學設想

前兩節課已經學習了元、角、分及其相互間的簡單換算,而且也認識了各種面值的人民幣,爲此,本節課創設一種購物的實際情境,使學生體驗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並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一、注意聯繫生活實際創設數學活動。

教學要成功就必須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之中,使學習成爲他們迫切的需要。“玩”是兒童的天性,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注重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做到“在玩中學,在學中練”,完成了由知識到能力的昇華。這節課一共設計了三個緊密聯繫的活動。

1.活動一,到小精靈購物廣場去買東西。

這個活動由小淘氣帶領大家到小精靈購物廣場去買東西,通過購物這個具體情境,讓學生學會簡單計算,學會計算的思考過程和如何付錢的方法,並體會到付錢的方法有多種形式。

2.活動二,到遊樂場去。

恰逢六一兒童節即將來臨,根據學生的喜好,創設了到遊樂場去玩的情景,用20元錢去遊樂場活動,你想做那些遊戲呢?這個題目是在20元這個範圍內,讓學生進行有關元、角、分的計算。通過這個情境使學生進一步學習有關元、角、分的知識。

3.活動三,合夥開百貨店。

這是在以上兩個活動的基礎上,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爲基礎合夥開百貨店,這個活動是一個綜合運用的活動。

二、教學形式靈活多樣。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設計這節課時,我採用了多種教學形式,如: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動口說一說,動腦算一算,合夥開個小商店等。運用這樣的形式,使學生能夠有效地學習數學。

三、注意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

在購物這個過程中,需要學生互相合作、互相學習,並且能與別人進行思想交流,所以在設計時應重視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聽取別人的見解,合理地補充調整自己的觀點,達到比較完整的認知狀態,如:合夥開百貨店時,店裏面有售貨員,還有顧客,當顧客買東西的時候,售貨員和其他同學都要進行覈實,通過這些活動,培養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目標

1.通過購物等活動,體驗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

2.在具體的購物情境中進行簡單的計算,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實際情境中認識元、角、分,並瞭解它們之間的關係。

4.培養學生合理使用和愛護人民幣的意識。

教學流程

今天這節數學課呀,我們的好朋友小淘氣也來了,請看。(課件出示:我是小淘氣,我要和大家一起到小精靈購物廣場去買東西,你們願意嗎?出示第72頁的圖。)

1.活動一:

(1)小朋友,這裏的東西可真多,老師都看得有點眼花繚亂了,這裏有你需要的東西嗎?你需要什麼東西?買這些東西一共要用多少錢呢?

(學生說,教師板書價錢,並且注意指導他們對計算過程的思考,提示大家,相同的單位相加,即元和元加,角和角加)

(2)該怎樣付錢呢?請小朋友拿出你們準備好的錢來試一試。還有不同的付錢方法嗎?

(3)小組內討論,互相說說自己要什麼東西,一共要用多少錢?並且付錢。

(4)剛纔在購物廣場買東西的時候,大家表現得非常好,小淘氣心裏非常高興,他現在給大家出了6道題想考考大家,看誰寫得又對又快。請打開課本第72頁填一填。(放一段音樂。)

購物 教師說課,標籤:一年級數學說課稿,小學數學說課稿,

填空後大家對題,並且注意糾正錯誤。

2.活動二:

兒童節就要到了,小淘氣要到遊樂場去玩,咱們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一段錄像,內容是小朋友們在遊樂場玩的歡快場面。)

碰碰車13元,跳跳房9元5角,空中飛人15元5角,擡花轎7元,小朋友,如果你有20元錢,你想做哪些遊戲呢?你的錢夠花嗎?

(學生先討論,然後再彙報。教師注意提醒學生20元錢的限度。)

3.活動三:

(1)小朋友們,小淘氣有一個新的想法想要告訴大家,你們想知道嗎?

他想讓每個小組的小朋友合夥開一個百貨店,你們願意嗎?那麼要想開百貨店都需要什麼呢?

請大家討論一下,給自己的店起個什麼名字?再選出一個售貨員。

咱們的貨物就在課桌鬥裏,請你們拿出來吧。

店名有了,售貨員有了,貨物也有了,萬事俱備,咱們開張吧!請大家輪流當顧客,用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售貨員和其他小朋友注意看看他付的錢對不對。

(2)小朋友,我們到蘭貓專賣店去看看吧,你買了什麼東西?一共花了多少錢?

課後反思

1.讓學生在生活中找數學,在生活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這是這節課最成功的地方。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大家討論,舉手,都躍躍欲試,興致勃勃,說得很激烈,特別是最後一個活動,讓大家合夥開百貨店的時候,大家都全身心地參與進去,起了許多很好聽的店名,如:蘭貓專賣店,蘭精靈童裝店,小星星玩具店,等等。學生買東西的時候更是高興,他們的樣子是那麼認真,那麼可愛!

2.這節課的一個教學目標是讓大家學會簡單計算,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講,3元5角加上6元7角這樣的題目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的時候我只注意了學生的活動,使得一部分學生沒有能熟練掌握。如,課上出現了這樣一個情境,有一個學生在算35元5角加5角一共是多少錢時候,得出40元,而且很堅定,認爲自己的答案非常正確。教師指導時告訴他,5角加5角是1元,35元加1元就是36元,但是他依然很堅持自己的意見,經過再三提示,他終於明白了。他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就在於我沒有事先反覆告訴大家,要讓相同的單位相加,元加元,角加角。所以,必要的知識點的指導還是很重要的,今後要注意加強。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