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魯迅祝福讀後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1.18W人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魯迅祝福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魯迅祝福讀後感

魯迅祝福讀後感1

暑假期間,媽媽給我推薦了很多名著書籍讓我看,她總是說:“你已經長大了,多看名著,起點高,對你今後的學習和生活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我又看了魯迅的小說《祝福》。故事寫的是鄉下婦女“祥林嫂”一生的故事。祥林嫂是外鄉人,初來魯鎮時活潑開朗、勤勞樸實,深受大家喜愛。但她喪夫後被逼再婚,而後來的丈夫和孩子卻都因意外喪生,她淪爲了乞丐。在被大家欺辱,嘲笑後,自閉起來,最終期盼着下地獄與家人重逢。整個故事充滿了悲情色彩,讀後心情十分沉重。

值得學習的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普通民衆毫無覺悟,在千百年延續下的封建思想中糊里糊塗地活着。在這種條件下,怎樣才能使人們覺醒呢?於是,魯迅便用敘事的方式,婉轉地讓讀者自己覺醒。便不難察覺這些悲劇都是由封建思想導致的。在這類文章的影響下,久而久之,大家便對封建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厭惡,便會毫不猶豫地推翻它。

我更加慶幸自己生活在現在的新疆社會,新制度下的中國多呢幸福。永遠不會再有第二個“祥林嫂”出現了。

魯迅祝福讀後感2

昨天在魯迅的《彷徨》裏又一次讀到了《祝福》也就是在不久我又在網上看了一遍同名電影。這已經是我第二遍讀和看《祝福》了。書中說的和影視演的是有一些出入的,但是主要的內容是一樣的但是我總感覺影視裏祥林嫂要更加的深刻。直到現在我也無法想像爲什麼在那個社會一個人竟然會那樣悲慘的死去,不知道是因爲那是的人思想太保守了還是說現在人的思想太開放了。

書裏的這樣一段讓我頗有些印象——以身爲乞丐的祥林嫂碰到回魯鎮的魯迅問魯迅:人死後到底有沒有魂靈,魯迅也不太確定當時我感覺應該是魯迅爲了給祥林嫂一些精神寄託才說:可能有吧。但是祥林嫂又反問道:那也有地獄了?魯迅無法回答了就搪瓷的走了。幾天後魯迅從下人的嘴中得知祥林嫂死了,這使得魯迅很是愧疚總感覺是自己的話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可見魯迅是一個很有責任感的一個人,當祥林嫂二次喪夫走投無路又一次回到魯四爺當下手的時候,同爲下人的柳媽竟說祥林嫂到陰間要被那兩個死鬼用鋸鋸成兩半,這使得祥林嫂很是恐懼只有去廟裏捐門檻讓萬人踏千人騎才能減輕自己的罪孽。祥林嫂將積攢的一年的工錢去廟裏捐了一條門檻,後來總被主人打發了從此變成了乞丐,就這樣在死了兩次丈夫阿毛又被狼吃了之後祥林嫂終於沒有了氣力就在那個祝福的晚上祥林嫂死去了。

縱觀祥林嫂的一生怎是坎坷二字了得一個那麼要強的女人到最後卻是那樣的命運在過去的社會人太容易死了病源來自思想上,現代的人也太容易死了病源來自身體上,這也許就是常說的橫豎都是一死吧。

魯迅祝福讀後感3

今天,我閱讀了魯迅先生的《祝福》,讀後我深有感受。

小說採用倒敘的手法,塑造了一個在封建禮法的迫害。蹂躪下犧牲的舊社會勞動婦女的形象——祥林嫂。祥林嫂一生非常悲慘:二十六七歲就成了寡婦,給“四叔”當女工,後來又被強行嫁給賀老六,結果賀老六也死了,孩子阿毛又被狼叼了去。她又被迫給“四叔”當女工。在四叔家,她又受到歧視被逐走,最後飢寒而死。

祥林嫂的悲慘遭遇,充分反映了封建地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奴役和歧視。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鬼神迷信和封建道德觀念對人民的`虐殺。

小說多用動作描寫表現人物的特點,例如:“他們一不小心,一鬆手,啊呀,阿彌陀佛,她就一頭撞傷了香案的角,頭上碰了一個大窟窿,鮮血直流,用了兩把香灰,包上了幾層布還止不住血呢。直到把她捆在牀上,和她男人反關在新房裏,還是罵……”這一段中“撞”“碰”“流血”“罵”寫出了祥林嫂的反抗精神;“捆”“關”等寫出了封建道德觀對人民的迫害。

而今天的我們生活在一個自由。美好的世界,我們應該好好珍惜。

魯迅祝福讀後感4

祥林嫂已然已經受不住這個以外得沉重打擊,她當時就說“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一個善良的靈魂被徹底摧毀,欲做奴隸而不得的祥林嫂,終於一步一步地被推上了死亡的深淵。

而然,最大的不幸並不在於祥林嫂這一連串悲慘的遭遇,而在於她一再地把自己的不幸當成幸福。這纔是祥林嫂不幸中得最大不幸,悲劇中的最大悲劇。

魯迅用這一支飽蘸了滿腔悲憤的筆,入目三分地描寫了祥林嫂悲劇的一生,也深刻揭露了國民的愚昧和當時如鐵屋子般的黑暗。

魯迅爐火純青的藝術技巧讓我震撼,而他筆下所流淌的那些深沉而激憤的思想,他所流露救國救民的情緒,深深眷戀祖國,卻又憎恨病態社會現實的情感,更是讓我掩卷沉思,感慨萬千。是啊,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讀冰心,你可以在昏黃的燈下,捧一杯香茗,細細品讀;讀周作人,你可以靠在牀頭,擺一個最舒服的姿勢,饒有興味地翻開;而讀魯迅,你一定要正襟危坐,讓靈魂經受那最睿智最深沉的思想的洗禮!

魯迅祝福讀後感5

上中學時,喜歡讀魯迅小說。最近重新看了《祝福》,又有了更深的理解。祥林嫂的悲劇,是對封建勢力的控訴。魯迅的一生,是與千百萬勞苦大衆站在一道的,這一點,在《祝福》裏面反映的很明顯。

一般人閱讀文學作品,常常是從旁觀者的視角來看它。要是作一下角色互換,如果我們是魯鎮村子裏的一個人,我們會對祥林嫂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和行爲?如果我們就是祥林嫂本人,面對那麼多的精神苦難和身體苦難會怎樣?自己又希望他人如何對待自己?

很多人就是魯迅筆下的“無聊的看客”,對同一階層的祥林嫂的死也是那麼的無所謂!很多人也不過是把祥林嫂當成是茶餘飯後的談資,魯鎮人對祥林嫂的痛苦是又冷又尖的鄙視與戲笑,這是一種對他人痛苦的麻木冷漠。

經典作品可以穿透時間與空間直達今天,是培育、增加了我們的人文素養,看到愚昧的人的原型下值得尊敬的痛苦,也剖析自己認出我們的原型而涌出悲天憫人的情懷,理解人世間的痛苦。那麼這思想的成長又有什麼現實意義呢?我想人們若都能站在他人的立場去與之交往,不管是同事間朋友間兩輩間一定是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糾纏、傷害,而多了人性化的理解關懷,當然我們的理解是在法律與道德的範疇內。

一個人如果不懂愛別人,不去資助受難的人們,不同情弱者,那麼這樣的人就是低級的人。從魯迅作品中,要讀出人性的根本,讀懂自己的爲人處世方式,更要認出自己的缺點,看出社會的不公。起碼要明白,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不尊重別人就是不尊重自己,因爲人都一樣。

《祝福》堪稱一部經典之作,歷經時間的考驗,人們仍能常讀常新。魯迅作品的豐富的藝術內涵與思想內涵,的確是博大精深。無論時光如何流轉,魯迅作品的思想內涵,仍象一面鏡子一樣,照出今天的我們身上的劣根性。

魯迅祝福讀後感6

沁涼如水的夜風如鬼魅一般劃過城市的夜空,悄無聲息,卻驚醒了我沉睡的夢。迷惑懵懂的心還藏着昨日的憂緒與愁絲。一團一團,剪不斷,理還亂。

讀完魯迅先生的《祝福》,我有種壓抑是說不出來的。在我這個容易多愁善感的年紀,我常常會不由得讀別人的故事哭自己。擔這次,我卻是壓抑得落不下淚來。

只是,突然好想打開窗,讓呼吸更順暢些。

祥林嫂,這個悲劇的化身,歷盡了塵世間所有的痛苦,帶着滿心的屈辱與傷害,終是離開了我們。爲什麼說是“終”?她的死,是偶然中的一個必然。即便她沒有尋死的意願,即便她還有生存下去的意念,她還是會被社會中那隻無情的,黑暗的手所殺害。我不知道祥林嫂最終是死於何種原因,我只能揣測,她在閉上眼的最後一刻應該是沒有忘記微笑罷。祥林嫂在生活中受盡苦難,歷盡嘲諷,在封建禮教冷血的獰笑中步履艱難地走着。這時候,死亡對她來說,已不再是恐懼。在現實的痛楚裏,死對她來說更像是一種解脫。她死了,我想,她是看到了安琪兒美麗的微笑了。當歲月的蹉跎將兩鬢白霜吹進她的發,我想,她是看到了解脫的光點……

時光飛轉,如今已不再是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黑暗社會了。在當今這個提倡“人人平等”“民主自立”的社會主義下,卻還是“隱藏”着許許多多不同概念的“祥林嫂”。

現在這個提倡“計劃生育”的時代中,我們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個個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父母無不是“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裏怕化了”的。然而,在糖罐中長大的我們,卻是有許多悲涼。不可否認,每個孩子都渴望被關愛,但在被關愛的過程中,卻是既享受又害怕。我們得到的越多,就害怕得越厲害。我們怕自己不夠好,給不了、做不到父母所期望的。我們理解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真的理解。我們當然在努力,再努力,努力使自己看不到父母失望的表情。可,沉浮風景。在如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裏,到處可見“沉浮風景”。有人浮起來,就必有人沉下去;有人在笑,就會有人哭泣。我們也許真的不是很懼怕失敗,我們只是害怕失去。失去父母鼓勵的微笑,失去爬起來的信心。關愛,期望,學業,考試,升學……太多太多,壓迫着我們。我們都承受着應試教育給我們的種種壓力。它束縛着我們,就好比束縛着祥林嫂的封建禮教,讓我們身不由己,讓我們意識到競爭的殘酷——你不去踩別人,就要被人踩。但同時,我們卻也在擁護着應試製度,認爲那是現在最公平的方式,每天每天地用功。達爾文是對的——“適者生存”。我們都在盡力讓自己適應,適應充滿壓力的生活,適應殘酷的競爭,適應讓自己更強壯與強大。

這裏,我們的悲傷沒有淚。

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魯迅祝福讀後感7

一個彷徨又無助的身影,一個單薄又模糊的身軀,無力地向前,最終又無力的倒下,永久的倒下。“人死後究竟有沒有魂靈?”這句話時而盤旋耳邊,真切刺骨,時而遙遠渺茫,漂浮虛幻……

是誰在黑暗中嘆息,是誰在彷徨中掙扎?一個身影的逝去,卻帶來了無盡的深思。人道是黃河十曲,畢竟東流去,漂浮其間,無奈獨流水……

祥林嫂——一箇舊社會的典型代表,平凡的人生經歷了不平凡的傷痛,弱小的身軀支持着沉重的壓力,經歷着時代輪迴,四季交替,在凜凜寒風中,走向了生命的盡頭——死亡,永遠沉睡在厚厚的積雪之下。

祥林嫂懷着對世界的渴望來到了人世,卻帶着無盡的愁苦古都離開了。憐憫之心,固然有志,但更多是對社會的評判。這是我想起了孔乙己,同樣是生活在舊社會,同樣是受盡煎熬,同樣是艱難的朝向遠方,滿滿的逝去,留下一個沉痛的身影。這與祥林嫂驚人的相同。封建社會的腐朽,還有那艱苦掙扎的農民,一聲聲無奈的嘆息,隨着一個王朝的滅亡,一同消逝,找不到半點蹤跡。

當清晨的風颳起第一粒沙的時候,整個世界都像電視畫面一樣,不自然扭動了一下,立即轉向原貌,雲依舊飛。風依舊吹,但我們都隱隱約約地感到這一不是原來的那個世界了。

朝露曇花,咫尺天涯,祥林乙己,已爲虛無,東流水去無從返,倚心驚回往,八千年玉老,一夜枯榮,問蒼天此生何必?

悵然若失,仰觀前路,人生希望重重在,何必閉塞阻明月。一飲壺觴千滴醉,點滴心頭,一語憂傷歸空盡,只留一顆晶瑩淚,懸在空中,留在感人心。

魯迅祝福讀後感8

魯迅的《祝福》這篇文章是我在學校裏讀的一篇散文。本來我的心情是輕鬆愉快的,但讀後我倍壓抑,心情十分沉重。

我個人認爲,《祝福》是魯迅寫得最能反映封建社會的愚昧無知的小說。他用“我”的眼光(“我”並不是魯迅,而是魯迅虛構的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把祥林嫂這個人物鮮活地表現出來,把世態的蒼涼,封建社會的黑暗暴露無遺。無論是從寫事還是寫人上看,《祝福》都是一篇非常能反映舊社會醜惡的文章。在我認知魯迅以前,我一直以爲,魯迅只是一個思想前衛,語言犀利的作家。他的出名只是因爲他的雜文和他的思想,但是在看了《祝福》後,我對他的看法漸漸改變,覺得他是一個憑着真本事而屹立在中國文壇上的泰斗。

魯迅的《祝福》一開始就給人渲染一種悲涼的氣氛,寫那滿天飄舞的雪花,讓人感到荒涼痛苦。然後魯迅慢慢地用祥林嫂的死引出她的一生的悲劇。魯迅的敘述很自然,把祥林嫂由逃走——打工——被綁走——再嫁——失去丈夫和兒子——再打工——遭唾棄這些遭遇很完整地表達出來,全文魯迅用一個見證人的敘述方法敘述祥林嫂的一生,沒有直接在文章中表達出對祥林嫂的同情。但他在敘述中讓讀者深深被故事吸引,使大家同情祥林嫂,這表現他的深刻的文學造詣是極高的。這一點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我覺得文章最費解也最發人深思之處是文章的題目“祝福”,文章爲什麼不叫“祥林嫂”呢?文章寫的是悲劇,但是卻用了一個很有希望的題目,這正是魯迅先生最高明的地方,簡單的“祝福”兩個字,把悲憤和希望都表現出來,引人深省。

文章是表現生活的。而魯迅的《祝福》是揭示生活,把當時的社會的黑暗愚昧展示給讀者。祥林嫂第二個丈夫死了後,她回到魯家打工,主人並沒有關心她,而是在意她的表現比不上以前了,而且還認爲她是個剋星,在祭奠的時候不讓她碰供品。祥林嫂用自己一年的工資去捐了條門檻,但是卻仍然沒有法改變大家對她的看法,而她自己也過不了自己一關,迅速衰老,自己首先在精神上把自己殺死了。祥林嫂死在大年夜,但是卻沒有人把她當人看待,只是說她死的不是時候。

魯四老爺作爲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代表,他所持有的是保守的封建道德觀,對祥林嫂是鄙夷的;而小說中的我是小資產階級,是萌發的新生力量和先進思想的代表,雖說唯唯諾諾,但對祥林嫂的遭遇是抱以同情的。從西漢至清末,儒家思想作爲社會的主流文化,深紮在中華民族的頭腦中,男子三綱五常,女子三從四德,是爲人的基本準則。兩千多年的根深柢固,隨着封建制度的瓦解,面臨進步思想和外來文化的衝擊。封建的道德準則是與社會現實脫軌,無視人權的。思想的因循守舊是當時中國落後而不奮起的根源。魯迅吶喊着,以慰籍那些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和前驅者,喚醒麻木的人們,鼓舞進步青年尋求救國之道……

所以,我要說,站起來吧!迷茫中的人們。起來奮鬥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