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幼兒園教案

【必備】幼兒園大班教案集合8篇

本文已影響 2.7W人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必備】幼兒園大班教案集合8篇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引導幼兒嘗試設計規律,欣賞規律排列的美。

活動準備:

廢的細長形盒子人手一個;幾何形積木玩具若干;展示架兩個(可用圖書架代替);

活動過程:

一、幼兒自由鋪小路,幼兒教案《數學教案-站隊遊戲》。

師:“我們新建的小區要修一些漂亮的小路,這有設計盒和地磚,我們把地磚鋪在設計盒裏變成小路,比比誰鋪的又快又漂亮!”

1、 出示盒子和積木,引導幼兒用積木在盒中鋪小路,

2、 幼兒操作。

二、師引導幼兒發現有規律的小路很漂亮。

1、幼兒把鋪好的小路擺放在陳列架上欣賞,找出自己最喜歡的,並說出原因。

2. 師引導幼兒發現規律小路的美,進行小結:小路按照一定的規律來鋪,我們看上去會覺得很漂亮很舒服。

三. 幼兒再次設計有規律的小路。

四.陳列小路,相互交流經驗,觀察排列規律。

五.引導幼兒將鋪好的小路擺放在結構遊戲——“美麗的住宅小區”裏的合適位置。

延伸活動:

在區域活動中用木珠、釦子、夾子串出有規律的項鍊和手鐲。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多次操作,發現莫比烏斯環的現象。

2、在設疑—猜想—驗證的過程中激發探索慾望,體驗科學操作的樂趣。

3、初步瞭解莫比烏斯環現象在生活中的運用。

活動準備:

紙環若干、紙條、記錄表、剪刀、籮筐、ppt、筆。

活動過程:

一、手指遊戲“變變變”。

師:老師的大拇指和食指想玩“變變變”的遊戲,你們想玩嗎?那我們一起來玩吧,變成一個圓,變成兩個圓。

二、操作嘗試,發現莫比烏斯環現象。

1、幼兒進行第一次無意識嘗試,對比普通紙環與擰一次的紙環的區別。

師: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了一個神祕的禮物,看這是什麼?(紙環)紙環也想玩變變變的遊戲,怎樣把一個紙環變成兩個呢?

師:看,紙環對齊捏一捏,先在中間剪個口,再把剪刀伸進去,咔嚓咔嚓剪到頭。是不是變成兩個紙環了呀?

師:老師幫你們準備了紙環,請你們也來試一試,好嗎?

師:你們是不是都剪出了兩個環?請剪出兩個環的小朋友把手舉高給我看一看,好的,放下。那還有的小朋友剪出來的是怎樣的?你剪出來的環比剛纔的環怎麼樣?(大)請幼兒按照筐上的紙環數送回紙環。咦,爲什麼有的小朋友剪出來的是大圓環,有的剪出來的是兩個小圓環呢?

師:這裏有兩個圓環,就是剛纔小朋友沒剪之前的,看看他們有什麼不一樣?

師小結:原來,沒擰過的指環剪出來的是兩個小環,擰過的圓環會變成一個大環。

2、教師拋出問題,幼兒進行第二次操作對比,驗證擰一次和擰兩次的區別。

師設疑:是不是擰過的指環都會變成一個大環呢?(幼兒猜想)我給你們準備了許多擰過的指環,請你們去選一個指環剪一剪!

師:跟你旁邊的小朋友說一說,你剪出來的是怎樣的?再次把紙環舉起來看一下,你們剪出來的紙環一樣嗎?哪裏不一樣?(有的是大環,有的是兩個相扣的環)請幼兒按照筐上的紙環送回紙環。

師:同樣是擰過的紙環,爲什麼剪出來的不一樣呢?

師:奧祕在哪裏呢?我來擰兩個指環試試。

教師示範擰紙環,(擰一下、擰兩下)請兩名幼兒上前剪紙環。教師記錄表格。

師小結:原來紙環擰一下剪出來是一個環,擰兩下剪出來的就是兩個相扣的環。

3、教師拋出問題,激發幼兒第三次操作,從而發現莫比烏斯環的現象。

師:剛纔我把紙環擰一下,變成一個大環,擰兩下,變成兩個環,那擰三下、四下呢?(幼兒猜想)真的是這樣嗎?桌上有很多紙條,老師已經在紙條上貼好雙面膠,請每個小朋友拿兩個紙條,分別擰三下、四下,看看剪出來是怎樣的,並把結果記錄在這張表格上。

師小結:我們發現原來紙環擰兩下、三下、四下......最後都變成兩個相扣的環。

三、通過看課件初步瞭解莫比烏斯環現象的歷史和運用。

師:你們覺得這個紙環神奇嗎?(出示課件)很久以前有個偉大的數學家叫莫比烏斯,比我們先發現了這個祕密,人們爲了紀念他,就用他的名字做了紙環名,於是這個神奇的紙環叫做莫比烏斯環。

師:我們生活中有很多莫比烏斯環的運用,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項鍊,餐桌、過山車、克萊因瓶、打印機的色帶、工業傳輸帶等)四、教師再次設疑,進一步激發幼兒科學探索的興趣。

師:請你們回教室以後再想一想,我們今天做的莫比烏斯環還可以有什麼用,好嗎?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讓孩子們學會比較重量。

2、 知道輕與重的概念以及數量和重量的關係。

活動準備 天平,膠水,彩色泡沫紙

活動過程

[導入]

1.通過唱“蹺蹺板”這首兒歌提高孩子們的注意力。

- 蹺蹺板,真好玩

你上天時我落地

小小朋友不淘氣

蹺蹺板,真好玩

你落地時我上天

小小朋友不煩厭

[展開]

1、向孩子們介紹並研究一下天平。

- 這個是什麼?

- 天平長得像什麼?

- 用天平可以幹什麼?

2、比較各種物品的重量。

① 準備好不同重量的物品。

② 先看一下它們的大小再比較一下重量。

③ 直接用手稱一稱物品的重量,說說它們有什麼差異。

④ 用天平稱一下再比較它們的重量。

3、 觀察活動紙。

- 它畫的是什麼呢?

- 我們來一起畫葡萄怎麼樣?

4、用準備的材料表現出葡萄的樣子。

① 把泡沫紙剪成圓形。

② 在大的葡萄串兒上儘可能多的粘上剪好的泡沫紙。

③ 在小的葡萄串兒上粘上3個泡沫紙。

5、討論一下哪串兒葡萄更沉。

6、對於同樣的一個物品,討論一下數量和重量的關係。

[結尾]

1、讓孩子們把自己的作品介紹給朋友們

2、總結活動。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樂於探索,能積極參與、大膽創新。

2、通過動手操作,探索紙桌能站起來、站得穩的方法

3、在討論交流中積累和提升經驗,並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

4、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5、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活動準備:

每人三張紙,雙面膠若干,積木。

活動過程:

一、幼兒利用自身的經驗,嘗試製作紙桌,探索紙桌能站起來的原因。

1、教師提問:“紙可以做什麼?”引出製作紙桌的課題。

2、教師簡單介紹紙桌的製作方法

3、幼兒製作,教師在活動中鼓勵幼兒積極動腦,大膽製作。

4、教師提問:“你的桌子站起來了嗎?”引導幼兒給站不起來的桌子尋找原因。

5、通過向紙桌吹氣的小實驗,引導幼兒觀察、比較、探索桌腿高矮、粗細對桌子站得牢的影響。

二、幼兒結合自己的經驗,並吸取同伴的長處,探索製作一張站得穩的桌子的方法。

1、教師簡單小結桌子能站得穩的方法(桌腿要粗,矮),並啓發幼兒再做一張站得穩的桌子。

2、幼兒第二次製作,教師在活動中鼓勵幼兒大膽創新,想辦法把桌腿做得矮一些、粗一些。

3、教師提問:“你的桌子站得穩嗎?爲什麼?”讓幼兒簡單介紹自己的製作方法,並加深對桌子站得穩的認識。

4、教師提問:“你的桌子上能放東西嗎?”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索。

三、引導幼兒在自己的桌子上放積木,體驗成功的快樂,探索不同桌腿的承重

能力。

1、教師提問:“你的桌子能放東西嗎?”讓幼兒在桌子上進行放積木的嘗試。

2、教師以比賽的方式,引導幼兒儘量多地放積木。

3、通過比賽,以“誰的積木放得多”“他的桌子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等問題引導幼兒探索不同的桌腿對桌子承重能力的影響。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

引言

飛英塔(塔裏塔)、府廟(廟裏廟)和潮音橋(橋裏橋)是湖州城內的三大著名古建築,俗稱"湖州三絕"。這三座古建築體現的包含、層疊的特點是非常具有特色的。通過建構遊戲創造性的表現三座古建築的特點,對於幼兒來說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

遊戲目的

1、根據自己的理解建構"湖州三絕"。

2、通過疊加、壘高、架空的方法和從裏到外、從下到上的建構順序體現湖州三絕所表現的層疊、包含的建築特點。

3、能根據需要自由地選擇繪畫材料進行作畫,體驗快樂的情感。

4、安靜傾聽同伴的講話,並感受大家一起談話的愉悅。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參觀過飛英塔、府廟和潮音橋。幼兒已有疊加、壘高、架空等搭建技能。

2、材料投入:原木積木,紙盒、泡沫等。

3、環境創設:張貼飛英塔、府廟和潮音橋的圖片。

遊戲玩法

1、飛英塔(塔裏塔)第一步搭建裏塔,可以用積木也可以用罐子代替。第二步搭建外塔,將內塔圍在中間,適當運用壘高和架空的方法,使之可以透過外塔看見中間的.裏塔。第三步封頂,塔搭建得比內塔高的時候就可以封頂。第四步搭建塔頂。

2、府廟(廟裏廟)第一步搭建裏廟,確定"廟裏廟"整體的位置。第二步搭建圍牆。第三步搭建輔助物,從裏廟外廊柱兩側開始搭建,用不同類型積木相結合的方法,增加材料的多樣性。第四步搭建外廟的廟門。

3、潮音橋(橋裏橋)第一步搭建橋墩,注意控制好橋墩之間的距離。第二步搭建橋面,注意左右對稱和保持平衡。第三步搭建下面的小橋,注意控制好和主橋的距離,使之遠看時產生"橋裏有橋"的感覺。

要點貼士

1、文中給的是"湖州三絕"完整的搭建圖,其中第一、第二步爲基本步驟,第三、第四步爲延伸步驟,教師組織活動時可根據本班孩子的能力決定完成的步驟。

2、幼兒可以用分組的方式分別建構飛英塔、府廟和潮音橋,下次再輪換搭建。

3、搭建的材料可以是原木積木、紙盒、泡沫等。

4、搭建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只要抓住建築層疊、包含的特點,可以有不同的搭建方法。

5、在家庭中玩可以根據幼兒的能力適當減少搭建環節,可以用家中的物品作爲搭建的替代材料。

遊戲價值

幼兒在搭建飛英塔、府廟和潮音橋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湖州三絕"的認識,激發了他們對家鄉的熱愛。搭建過程中需要仔細觀察圖片中的建築物,思考把平面圖像轉變爲立體建築的方法,有效發展了幼兒的觀察力和空間思維力。通過對遊戲材料的擺弄,促進了幼兒小肌肉動作的發展。小組遊戲中的討論和合作,促進了幼兒社會性的發展,提高幼兒交往與合作能力。

活動反思

首先,我覺得在活動中爲全體幼兒提供了一個富有探索性的學習環境。象肯德雞全家桶、飲料杯、彩笛卷盒子等這些廢舊物品對孩子們來說既新鮮又熟悉,這些物品特別是彩笛卷盒子變化大、操作性強,這爲幼兒在探索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提供了極好的契機。因此,孩子們在操作中個個興趣濃厚、思維積極,根據他們已有的經驗,建構出方法不一的圍牆,教師對這些建構作品分別給予肯定和鼓勵,有效地調動了幼兒探索的積極性。最後,在積累經驗的同時,幫助幼兒學習新的建構技能,使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了提高,也大大滿足了幼兒不斷探索的慾望和成功的體驗。這是我對建構活動的第一次嘗試,在活動中肯定存在許多問題,如在活動中是否應選擇同種材料(象都是口大、底小的桶形)或完全形狀不同的材料,因爲同種材料也有多種搭法,不同材料的建構方法就更多了。因此,還有待於老師們共同探討、研究,希望各位老師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

小百科:建構是一個借用自建築學的詞語,原指建築起一種構造。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 學會用小棒、回形針、火柴棒等各種工具在地圖上沿直線進行測量,測量時注意工具的首尾相接。

2、 記錄測量結果,比較不同城市間距離的遠近。

3、 萌發熱愛北京,嚮往北京的情感。

重點

難點 重點: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

難點:會邊測量邊進行記錄。

  活動準備

1、幼兒自由結伴分組。

2、每組一張中國地圖,並在江蘇、雲南、新疆、內蒙古4個地域位置分別貼上漢、蒙古、傣族、維吾爾民族的兒童形象作爲標記,在北京貼上紅五星。

3、每組一張記錄表格、鉛筆及相關測量工具。

  活動過程:

  一、認識地圖中相關城市。

1、在中國地圖中找出江蘇和北京等地域的位置。

2、並在相關地域中貼上漢族,蒙古族,維吾爾民族,傣族娃娃的形象。

  二、學習在地圖上測量各地到北京的直線距離。

1、教師:“北京是我國的首都,是人人嚮往的地方,20xx的時候各地娃娃要到北京去觀看奧運會,那我們用什麼方法才知道他們到北京的距離有多遠呢?”

2、教師示範一次,在測試中引導幼兒知道測量時要從不同起點進行測量,並注意首尾相連沒有空隙並沿直線進行擺放,測量好後記錄在相應的表格中。

3、請一名幼兒示範一次,再次鞏固測量方法。

  三、幼兒操作。

請幼兒以小組爲單位進行測量和記錄,教師巡迴指導。

  四、交流測量結果。

1、教師:“請每一組的代表來向大家介紹一下,你們用什麼工具進行測量的?”“用了幾個?說說誰離北京最近,誰最遠?”

2、幼兒代表說說測量結果。

延伸活動:請幼兒交換工具,進行測量活動。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7

一、活動目標

1、自制墨跡圖進行創造性想像活動,培養幼兒的動手、動口、動腦能力。

2、利用輔助物在墨跡上進行拼砌,發展編講能力。

二、活動準備

1、教師曾示範製作墨跡圖,以引起幼兒操作和想像的興趣。

2、白紙、顏色水、輔助物、鋪墊的桌布。

三、活動過程

1、自制墨跡圖,引起幼兒興趣。

(1)回憶墨跡圖製作的方法。

(2)提出製作墨跡圖應注意的事項。

(3)幼兒自制墨跡圖,教師巡迴指導。

2、根據墨跡圖上的墨跡進行想像。

(1)啓發幼兒看一看,說一說自己的墨跡圖像什麼,並說出想像依據。

(2)動墨跡圖,變換角度看看它還像什麼?鼓勵幼兒儘量想得和別人不一樣。

(3)教師小結:從不同角度看墨跡圖,它所表現的內容也跟着發生了變化。

3、利用輔助物豐富墨跡圖後進行編講。

(1)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想像,利用輔助物在墨跡圖拼砌,使畫面更完整、更豐富,並提出講述要求,如什麼時候?有誰?發生了什麼事情?或在什麼地方?有誰?發生了什麼事情等。

(2)請幼兒根據豐富後的墨跡圖進行編講。

4、向同伴或老師講述自己圖畫中的小故事。

四、活動延伸

(組合編故事)將幼兒製作的墨跡圖佈置在語言區中,引導幼兒與同伴的墨跡圖組合在一起,編出一個更好聽的故事。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複習10以內數的加減。

2.培養幼兒細緻、耐心的能力。

活動準備

寫有數字、算式題的卡片若干。

教學具圖片

1.活動提示

先任意找一張卡片,算出式題的得數,然後去找得數開頭的卡片,往後接,最後看看誰的龍接的長。

2.教育功能

幫助幼兒複習、鞏固10以內數的加減,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

3.指導要點:

提醒幼兒得數一定要檢查對以後再去找卡片,否則一張卡片找錯後,整條龍就都接錯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