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五年級教案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本文已影響 1.15W人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1

第 一 單 元

1.認識“晝、耘”等6個生字,讀準多音字“供”,會寫“晝、耘”等4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3.能通過讀詩句,想象詩中的情景,體會其中的樂趣。

4.能根據詩歌內容,展開想象,選擇其中一首改寫成短文。

- 第一課時 -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同學們,誰來說說,在你眼中,童年是什麼樣的呢?(自由、天真、無憂無慮……)在同學們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是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樂也好辛酸也罷,都是我們生命中最珍貴的記憶。

現在,老師將帶領大家穿越時空,去宋代感受一下當時人們的童年樂趣。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三首古詩,標出自己不認識的字詞,與同桌交流。

2.(出示7個會認的字)

(1)學生齊讀,注意讀準“磬、陂、漪”的讀音。

(2)認讀多音字“供”。

3.(出示4個會寫的字)指名學生讀,師正音。

4.學生齊讀三首古詩,師正音。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同學們,讀完這三首古詩,結合註釋,你從中讀懂了什麼呢?(有小孩子在種瓜、小孩子在玩冰、牧童在吹笛子……)大家讀懂的還真不少,現在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一首古詩:《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板書詩題)

2.大家從詩題中獲得了哪些信息?(四時、田園、雜興)

(1)(出示相關資料)《四時田園雜興》是宋代詩人范成大退居家鄉後寫的一組田園詩,共六十首,描寫農村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景色和農民的生活。這首詩就是第三十一首。“興”在這裏讀四聲,“雜興”就是隨興而寫的詩;“四時”在這裏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題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園景色而產生的感想。

(2)學生齊讀詩題。

3.學生再次齊讀全詩,結合註釋,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1)指名學生說說詩的意思,其他同學補充。

(2)理解詞語:

雜興:隨興而寫的詩。

晝:白天。

耘田:在田間鋤草。

績麻:把麻搓成線。

兒女:男女。

當家:男女都不得閒,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童孫:孩子們。

解:理解,懂得。

供:從事。

傍:靠近。

陰:樹蔭。

(3)結合註釋,嘗試完整地將全詩的意思說出來。(白天鋤地,夜晚搓麻線,農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小孩子們不會耕地也不會織布,但也在桑樹蔭附近學着種瓜。)

4.(播放純音樂)請同學們伴着這古樸典雅的音樂,一起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邊讀邊想象,說一說這首詩展現出了怎樣的畫面。

(1)詩中先寫了哪些人物?(村莊男女)他們在做什麼?(耘田、績麻)後面還寫了誰?(童孫)他們在做什麼?(學種瓜)

(2)詩中哪些描寫讓你印象深刻?(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爲什麼?(因爲這兩句表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可愛。)從哪裏看出來?(小孩子雖然不懂耕織,但也會學着大人的樣子去種瓜。)這兩句除了表現農村兒童的天真可愛,還表現了什麼?(農家孩子的勤勞好學)

5.(出示相關圖片)你能根據圖片的提示背誦全詩嗎?試一試。

四、課堂小結。

學到這裏,你能說說這首詩主要表達了什麼嗎?(展現了農村緊張繁忙的勞動生活,主要表達了對天真可愛、勤勞好學的農村兒童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鄉村是那麼恬美、秀麗,洋溢着一種平和、寧靜的氣氛。歷來許多詩人以描寫鄉村生活、田園風光著稱,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這樣的詩,就叫田園詩。同學們課下可以繼續蒐集、品讀更多的田園詩。

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農務繁忙

天真勤勞

- 第二課時 -

一、複習故知,導入新課。

1.上節課我們穿越到了宋代,在詩人范成大的描繪中,我們感受到了(農村緊張繁忙的勞動生活)和(農村兒童的天真可愛、勤勞好學)。讓我們一起來背誦一下這首《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再次感受農忙時節農家孩子們的天真快樂。

2.接下來,讓我們跟隨另一位詩人楊萬里,去感受一下冬日裏孩子們豐富多彩的生活吧!(板書詩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齊讀古詩,劃分節奏。(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鉦。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2.題目中的“稚子”是什麼意思?(小孩子)“弄”是一個動詞,意思應該是(玩)。詩題告訴我們,這首詩主要寫的是(小孩子玩冰)。

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個小孩子到底是怎樣玩冰的吧!

(1)齊讀詩的第一、二句,結合註釋,說說你讀懂了什麼。(早晨,小孩子把冰從盆裏拿出來,把它做成一種打擊樂器。)

①從哪裏可以看出時間是早晨?(曉)

②小孩子是怎麼把冰做成樂器的?(彩絲穿取:用彩絲穿起來)(出示圖片)你眼前浮現出怎樣的情景?(冬日的早晨,小孩子高興地從金屬盆裏小心翼翼地把冰取出來,仔細地用彩色的絲線穿起來當作銀鉦敲。)

③從這兩句詩中,可以看出這個小孩子怎樣的特點?(想象力豐富、動手能力強)

(2)小孩子把冰做成樂器之後,又有哪些舉動呢?讓我們一起朗讀詩的第三、四句。

①這兩句詩寫了什麼?(小孩子敲打“銀鉦”,聲音悠遠動聽。)從哪裏看出聲音悠遠?(穿林響)

②爲什麼最後一句詩說“忽作玻璃碎地聲”?(因爲一不小心冰碎了。)這裏的“玻璃”,是不是指現在玻璃杯、玻璃窗的玻璃?(不是,是一種玉石。)這裏把冰碎的聲音比作了玉石落地破碎的聲音,這是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比喻)

③從這兩句詩中,你體會到了這個小孩子怎樣的感情變化?(小孩子瞬間由喜笑顏開變得失望無比。)你是從哪個字體會出來的?(忽)

(3)結合註釋和我們的講解,你能不能試着說出全詩的意思?(清晨,小孩子從金屬盆裏把冰取出來,用彩色的絲線穿起來當作銀鉦敲。敲出來的響聲像玉磬一樣清脆,穿過樹林傳得很遠,忽然聽見冰碎了,發出了像水玉落地破碎的聲音。)這首詩表現了(小孩子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的特點)。

三、小結。

多麼可愛的孩子呀!如果是你,會有這般奇思妙想嗎?

稚子弄冰天真爛漫

活潑可愛

- 第三課時 -

一、複習故知,導入新課。

1.學習新知識前,我們先請兩位同學背誦一下前面學的兩首古詩——《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稚子弄冰》。

2.前面我們已經跟着兩位詩人,從夏季到冬季,體會到了農村童孫的勤勞好學和弄冰稚子的頑皮聰明,現在讓我們隨着另一位詩人雷震,去感受鄉村傍晚的童真童趣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齊讀古詩,說一說:詩題“村晚”告訴我們什麼?(地點、時間)地點在哪裏?(鄉村)時間呢?(傍晚)所以詩題的意思就是(鄉村的傍晚)。鄉村的傍晚發生了什麼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相關資料,瞭解作者。

3.再次齊讀全詩。

(1)說說前兩句詩寫了哪些景物。(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7個景物的描寫,構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出示圖片,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水草長滿了池塘,池塘裏的水幾乎溢出了塘岸。青山銜着紅彤彤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粼粼水波中。)所以,這兩句詩寫的就是鄉村落日之景。

(2)此時,誰出現在這如畫的美景中了?(牧童)他在做什麼?(騎着牛,隨意吹着短笛)從哪裏看出來隨意?(短笛無腔信口吹)怎麼理解這句詩呢?(無腔:沒有曲調;信口:隨口。意思就是短笛是隨口吹奏的,沒有曲調。)所以後兩句詩的意思就是(回家的牧童悠閒地橫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隨意吹着不成調的曲子)。

(3)通過感受詩中的場景,你覺得牧童的童年生活怎麼樣?(無憂無慮)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對鄉村晚景的喜愛和讚美之情,對閒適自由、無憂無慮的生活狀態的喜愛與嚮往之情。)

(4)再次有感情地齊讀全詩。

三、課堂小結。

通過學習這三首古詩,我們感受到了孩子們多姿多彩、無憂無慮的童年,你的童年又是什麼樣的呢?課後寫下來吧!

村晚無憂無慮

本課內容較多,但講解詳細,學生掌握情況較好。不過,課堂時間有限,學生朗讀環節還是不夠多。

1.認識“蚱、啃”等9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晃”,會寫“蝴、蝶”等13個字,會寫“蝴蝶、蜻蜓”等12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的表達方式。

- 第一課時 -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出示蝴蝶、螞蚱、倭瓜等園中景物的圖片)同學們,大家知道這是什麼嗎?(學生答)如果現在你有一個大大的園子,裏面就有這些動物、植物,你會喜歡嗎?(喜歡)爲什麼呢?(因爲動物很可愛,因爲有吃不完的瓜果,因爲可以在園子裏玩……)是啊,如果有一個這樣的園子,老師也會流連忘返呢!不過,今天我們要去遊覽的,不是我們自己的園子,而是蕭紅筆下“祖父的園子”。(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學生默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詞。

2.學生彙報,師指導識字:

(1)多音字“晃”:

huǎng(明晃晃) huàng(晃動)

(2)正確區分“拔”(拔蘿蔔)與“撥”(撥打)。

(3)承:注意中間有三橫,不要寫成兩橫。

3.(出示生字)指名學生帶讀,注意讀準字音。

4.(出示“蝴蝶、蜻蜓、螞蚱”等詞語)學生齊讀。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給課文標上自然段並劃分段落。思考:你覺得祖父的園子是一個怎樣的園子?(充滿快樂的、自由的、美麗的園子)

2.小組討論:作者回憶了童年時在祖父的園子裏的哪些場景?

3.全班交流:記憶中的園子(第1~3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園子裏幹活、玩耍(第4~15自然段);園中的一切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自由的(第16~17自然段);在園中玩累了,可以快樂地入夢(第18~20自然段)。

4.(出示第1~3自然段)

(1)學生齊讀,說說祖父的園中有什麼。(昆蟲)有哪些昆蟲?(蜜蜂、蝴蝶、蜻蜓、螞蚱)這裏着重寫了哪種昆蟲?(蜜蜂)作者先是運用了ABB式的疊詞,再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蜜蜂的可愛,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對它們的(喜愛之情)。

(2)除了昆蟲,園中還有什麼?(樹)哪些樹?(櫻桃樹、李子樹、大榆樹)着重寫了(大榆樹)。(出示與大榆樹相關的句子)仔細默讀上面的句子,找出作者描寫大榆樹時所運用的修辭手法。(擬人、比喻)有什麼作用?(勾勒出大榆樹的高大和不容忽視,也寫出了大榆樹的活力。)

(3)再次齊讀第1~3自然段,邊讀邊想象,此刻你正漫步園中,看到這些富有生機的景物,是多麼陶醉啊。

四、小結。

祖父的園子裏有蝴蝶,有蜜蜂,還有大榆樹,真是生機勃勃,但是不是隻有這些呢?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去發現。

- 第二課時 -

一、複習故知,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初步認識了祖父的園子,看到了裏面的小昆蟲和大樹。現在,我們將進一步認識祖父的園子,看看祖父的園子裏還有什麼好玩的、有趣的事物。

二、精讀課文,重點賞析。

1.走近祖父,感受祖父的慈愛。(出示第4~15自然段)

學生齊讀第4~15段,思考這部分主要寫了園中的什麼?(人)主要是誰?(“我”和祖父)“我”和祖父在做什麼呢?(在園中栽花、拔草、種小白菜、鏟地、澆水。)

(1)這麼看來,“我”是一個很能幹的孩子囉?(不是)爲什麼?(因爲“我”其實並不懂怎麼幹活,都是在搗亂。)從哪裏看出來?(重點詞:瞎鬧、亂鉤、馬馬虎虎)對於“我”這種“幫倒忙”的行爲,祖父有沒有生氣?(沒有)從哪裏能看出?(“祖父大笑起來”“把我叫過去,慢慢講給我聽”)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祖父對“我”怎麼樣?(疼愛)真是一位慈愛的祖父,怪不得“我”在園中能如此自由自在。

(2)除了這些,“我”在園中還有哪些樂趣?(摘黃瓜吃、追逐蜻蜓、採倭瓜花、捉螞蚱玩)玩膩了,“我”就去幫祖父澆菜,怎麼澆的?(把水往天上揚,大喊着:“下雨囉!下雨囉!”)從此處的語言描寫,我們不難看出,“我”此刻無比快樂。

2.走近園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出示第16~17自然段)

在園中,除了生活是自由的,還有什麼也是自由的?

(1)齊讀第16~17自然段,回答上面的問題。(一切都是自由的。)

(2)園子裏太陽底下是怎樣的景象呢?(出示句子:凡是……回答。)齊讀這兩句話,說一說這兩句話寫出了“我”怎樣的內心感受。(“我”對陽光、對光明、對溫暖的嚮往,在“我”眼裏,一切都是美好的,都充滿活力。)太陽底下除了這個,還有什麼呢?(出示句子:黃瓜願意……問它。)齊讀這兩句話,說一說這兩句話表達了“我”怎樣的內心感受。(“我”覺得黃瓜是自由的,不受約束的,可以看出“我”對自由的嚮往。)

(3)除了這些,還有很多很多太陽下的景物,它們都是什麼樣的?找出相關句子,與同學交流。(具體參照第17自然段)這些事物集中反映了一種自由快樂的生活狀態,可見,“我”十分嚮往這種生活,這種生活令“我”感到十分愜意。因此,“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個陰涼的地方睡着了”,快樂地進入了夢鄉。

三、拓展延伸,總結全文。

1.閱讀“閱讀鏈接”的內容,說說你對課文有什麼新的體會。(從“閱讀鏈接”的內容可以看出,蕭紅後來無限懷念祖父,懷念祖父的園子。作者之所以懷念這個園子,是因爲這個園子裏有祖父的疼愛、有快樂的童年。由此可見,童年這段幸福、自由、快樂的生活,在她的生命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以至於讓她念念不忘。)

2.童年的生活、童年的回憶永遠銘記在心,但是童年一去不返,我們也只能時刻回味與懷念了。帶着對童年的留戀與懷念之情,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佈置作業。

參觀了祖父的園子,你一定流連忘返了吧?想一想,你周圍有哪些景物也鐫刻着你童年的回憶?試着把它寫下來。

祖父的園子

難忘童年

本課從讀入手,引導學生在讀中一步步找出信息,便於我們從中體會情感,不足之處就是因爲文章篇幅較長,真正讀的環節不多,所以只能把重點放在引導體會情感的環節了。

1.認識“渺、篝”等13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燕”。

2.默讀課文,說說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經歷,產生了哪些內心感受。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用對比的手法來表情達意的方法。

4.再蒐集一些思鄉的詩文,和同學交流。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同學們都見過月亮,看到彎彎的月亮,我們總會脫口而出:彎彎的月亮像小船。那麼,又大又圓的月亮,又讓我們想到了什麼呢?(圓盤、月餅、中秋)哦——中秋節,在這個傳統佳節,我們常常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甜甜的月餅,欣賞着天上的明月。但是,中秋賞月,僅僅是在看月嗎?(不是,大家看着月亮,就會想起自己的故鄉及親人。)所以,詩中說得好啊——月是(故鄉明)。(板書課題)

2.介紹作者:季羨林(1911—20xx),山東清平(今併入臨清)人。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在中印文化關係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領域,創穫良多,是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學大師。一生創作了許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潤集》《季羨林散文選集》等。

季羨林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但仍忘不了那個小鄉村,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與季羨林一起回味那故鄉的明月吧。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出示生字)學生練讀,師正音。

2.多音字“燕”:

yān(燕園) yàn(燕子)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思考:課文有幾個自然段?可分爲幾部分?

2.提出問題: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經歷?產生了哪些內心感受?

(1)課文第1自然段的描寫有什麼作用?(開篇點題,引出下文)從第1自然段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愛(故鄉的月亮)。

(2)作者爲什麼說“如果只有孤零零一個月亮,未免顯得有點兒孤單”?(因爲太單調了。)所以,古詩文中,月亮常用什麼東西當陪襯?(山、水)想到這裏,作者便回憶起了小時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鄉在哪?(山東西北部大平原上)因爲平原地區沒有山,所以他從小沒有見過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麼樣子的?(圓而粗的柱子)多天真的孩子呀,也正因如此,他小時候望月,從不與山聯繫起來,就連詩中說的情景,他也無法想象。(補充蘇軾《前赤壁賦》資料)

(4)作者沒有見過山,那有沒有見過水?(有,他故鄉的小村子裏到處都是水。)那麼他和水之間有什麼趣事呢?(夏天黃昏後,他就去坑邊場院裏數星星,在古柳下搖知了。)還有沒有別的趣事?(更晚的時候,去坑邊看水裏的月亮,晚上做夢還夢見兩個月亮疊在一起。)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真的十分喜愛月亮,而且,他總能圍繞着月亮,找到許多樂趣。

四、精讀課文,情感昇華。

1.朗讀課文思考: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經歷?產生了哪些內心感受?

(1)往事:數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夢月亮。

感受:在作者的故鄉,幾個大葦坑佔了村子面積的一多半,坑邊的月景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給他的童年帶來了無限的樂趣。通過對故鄉往事的回憶,體現了作者對故鄉的眷戀與懷念。

(2)經歷:①作者離鄉背井,在世界各地見到過許多美妙絕倫的月亮,但念念不忘的還是故鄉的小月亮。②作者居住的朗潤園景色優美、環境優雅,是賞月的勝地,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鄉葦坑裏的平凡的小月亮。

感受:無論是在萊蒙湖上、非洲大沙漠中,大海中,還是在高山上,都看到過美妙絕倫的月亮,甚至作者居住的朗潤園這樣的賞月勝地見到的奇景,都無法撼動故鄉的小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足見作者對故鄉月亮的懷念,對故鄉的懷念。

2.在回憶這些往事的時候,作者多大年紀?(年近耄耋)耄耋指老年,高齡。耋,七八十歲的年紀。這時,他早已不在故鄉,而是住在朗潤園,這裏的環境怎麼樣?(此地有茂林修竹……賞月勝地。)多美的景色啊,可是,他仍然懷念的是故鄉葦坑裏那個平凡的小月亮。

3.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這段話只有短短二十多個字,卻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情感,你知道是什麼情感嗎?(作者渴望回到故鄉的迫切心情和通過月亮寄託的思念之情。)

五、佈置作業。

蒐集有關思鄉的詩句,與同學交流。

月是故鄉明

讚美月亮,思念故鄉

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重在讓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僅起到輔助作用,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情感,真正意義上把課堂還給學生。但是由於時間有限,故文章一些詩句來源不能一一點出,只能留給學生課後探究學習。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認識“漿、傅”等7個生字,會寫“漿、傅”等15個字,會寫“粉刷、師傅”等17個詞語。

2.默讀課文,說說刷子李這個人物的特點。

3.結合課文描寫刷子李和曹小三的語句,體會作者刻畫人物的方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音樂導入:“我是一個粉刷匠,粉刷本領強,我要把那新房子刷得很漂亮,刷了房頂又刷牆,刷子飛舞忙,哎呀我的小鼻子,變呀變了樣……”

2.在我們的印象中,粉刷匠就是那個花了鼻子的小工人,那麼馮驥才先生筆下的粉刷匠又是怎樣的形象呢?與我們之前所瞭解到的又有何不同?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這位俗世奇人——刷子李。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提出讀書要求:自己小聲讀課文,勾畫出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讀一讀。

2.指名讀生字新詞。

着重指導:白漿(jiāng)、師傅(fu)、包袱(fu)、蘸(zhàn)、發怔(zhèng)。

3.指導書寫課後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導“袱、餡、傻”,並在黑板上示範。

(“袱”是左右結構,是“衤”,不要寫成“礻”。“餡”右下是“臼”,中間兩橫不相連,“傻”右上是“囟”,不要寫成“白”。)

4.作者作品介紹。

馮驥才,1942年生於天津,祖籍浙江寧波,是當代著名作家和民間文藝家,傷痕文學的代表作家。作品曾多次獲得全國優秀中短篇小說獎,全國優秀散文(集)獎。著有《啊!》《俗世奇人》《雕花菸斗》等。他的作品選取素材的角度新穎,用多變的藝術手法,細緻深入的描寫,開掘生活底蘊,咀嚼人生百味。

《俗世奇人》是馮驥才創作的一部短篇小說集。全書由18個短篇小說連綴構成,各篇文字極精短,半文半白,作品的風格也接近古典傳奇色彩,取話本文學旨趣。書中所講之事,多以清末民初天津衛市井生活爲背景,每篇專講一個傳奇人物的生平事蹟,素材均收集於長期流傳於天津的民間傳說。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結合課文內容,說一說刷子李這個人物的特點。

(1)刷子李是一個技藝高超的人。他刷漿時必穿一身黑,幹完活,身上絕沒有一個白點。

(2)刷子李是一個充滿自信的人。他給自己立下一個規矩,刷漿時,只要身上有白點,白刷不要錢。

(3)刷子李是一個心思細密的人。在刷漿時,不僅能圓滿完成工作,還能細心觀察,注意到徒弟的心思變化。

2.刷子李有什麼絕活?用課文中的一句話回答。

刷子李的絕活是刷牆。“他刷漿時必穿一身黑,幹完活,身上絕沒有一個白點。”

3.課文是怎樣表現他這一絕活的?從課文中找出相關語句,用“( )”勾畫,分組進行討論。

(1)請一個小組的成員分別展示出他們的答案。

(2)請其他小組成員補充或點評。

(3)師點評。

(4)將所有相關的句子分類別出示,讓學生有感情地齊讀。然後讓學生總結作者分別是從什麼角度來體現刷子李的絕活的。

點撥要點:刷牆的衣服、刷牆的動作、刷牆的規矩、刷完牆的效果。

刷牆的衣服:

①他刷漿時必穿一身黑,幹完活,身上絕沒有一個白點。

②果然一身黑衣黑褲,一雙黑布鞋。穿上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漿較上了勁。

③他真覺得這身黑色的衣服有種神聖不可侵犯的威嚴。

刷牆的動作:

只見師傅的手臂悠然擺來,悠然擺去,如同伴着鼓點,和着琴音,每一擺刷,那長長的帶漿的毛刷便在牆面啪地清脆一響,極是好聽。

刷牆的規矩:

①只要身上有白點,白刷不要錢;

②一天只刷一間屋子;

③每刷完一面牆,必得在凳子上坐一會兒,抽一袋煙,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牆。

刷完牆的效果:

①刷子劃過屋頂,立時勻勻實實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②啪啪聲裏,一道道漿,銜接得天衣無縫,刷過去的牆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開一面雪白的屏障。

(5)拓展。如果是你,你會選擇跟刷子李一樣立下規矩,重質,不求速度,慢慢地刷;還是會選擇跟其他粉刷匠一樣,重量,求速度呢?

(引導學生積極自由地回答,兩者都正確,加以引導應重質量,在當今社會時間也很重要。)

四、課堂小結。

初讀課文後,你感受到了什麼?(刷子李技藝的高超)

-第二課時-

一、複習故知,導入新課。

1.指名讀生字新詞,檢查生字新詞掌握情況。

2.導入新課: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到刷子李技藝的高超。本文是從哪些方面描繪出刷子李技藝的高超的呢?接下來,我們將一起來學習探討。

思考問題:本文描寫人物的方法與《描寫人物一組》有何異同?

二、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語段賞析:畫出第5自然段中描寫刷子李的語句,小組交流彙報。

只見師傅的手臂悠然擺來,悠然擺去,如同伴着鼓點,和着琴音,每一擺刷,那長長的帶漿的毛刷便在牆面啪地清脆一響,極是好聽。啪啪聲裏,一道道漿,銜接得天衣無縫,刷過去的牆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開一面雪白的屏障。

這段話寫得非常生動。第一句寫師傅刷牆的動作;第二句寫師傅刷牆的效果。爲了說明效果好,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刷牆是一件辛苦的事,而對於刷子李來說卻是一件(快樂、輕鬆、簡單)的事。可見刷子李(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技藝高超)。

(1)小組討論得出答案。

(2)點評學生的答案。

師:我們通過完成第5自然段的閱讀,瞭解到刷子李確實技藝高超,可是他的徒弟曹小三最關心的是什麼呢?

生:曹小三最關心的還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沒有白點。

2.找出描寫曹小三的語句,小組交流彙報。

(1)在文中找出所有描寫曹小三的句子(可以加上橫線),其中描寫曹小三心理活動的句子請重點勾畫(可以加上波浪線)。

(2)學生先獨自閱讀,再在小組交流,然後小組彙報。

(3)出示句子,指導朗讀:

①每一面牆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連一個芝麻大小的粉點也沒發現。他真覺得這身黑色的衣服有種神聖不可侵犯的威嚴。

②當刷子李刷完最後一面牆坐下來,曹小三給他點菸時,竟然看見刷子李褲子上出現一個白點,黃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師傅露餡兒了,他不是神仙,往日傳說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轟然倒去。

③說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褲子輕輕往上一提,那白點即刻沒了,再一鬆手,白點又出現,奇了!他湊上臉用神再瞧,那白點原來是一個小洞!

(“居然”“竟然”“奇了”這三個詞都表現了曹小三意外的心理活動。)

(4)你能簡單地概括出曹小三的心理變化嗎?小組討論交流彙報。

師小結曹小三心理變化。(半信半疑→神聖不可侵犯→轟然倒去→發怔發傻)

3.瞭解課文的寫作方法。

(1)曹小三這一天跟着師傅所見所聞和傳說有出入嗎?

生齊讀第1自然段。刷子李敢立這樣的規矩,說明什麼?

(自信,藝高人膽大)

(2)刷子李的自信、高超技藝是怎樣來的?文中有一句話概括了,能找到嗎?

出示:好好學本事吧!能將“好好”換個詞來表示嗎?(認真、刻苦、老實、乖乖等)

(3)描寫曹小三有什麼作用?

對曹小三的描寫是側面描寫,能夠襯托出刷子李技藝的高超。(烘托或襯托)

4.課件出示:曹小三學徒的頭一天,見到聽到學到的,恐怕別人一輩子也不一定能明白呢。

曹小三明白了什麼?你又明白了什麼?

(學生自由發言)

三、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刷子李的特點:技藝高超。

2.課文是怎樣寫出刷子李技藝的高超的?(正面描寫:動作描寫。側面描寫:刷牆的規矩、刷完牆的效果)

3.曹小三的心理變化(半信半疑→神聖不可侵犯→轟然倒去→發怔發傻),還有四個“然”相對應,是哪四個詞?

(果然→居然→竟然→忽然)用這四個詞寫一段話。

4.點明應重視真才實幹,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地學習與生活,好好學本事的道理。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1.由《刷子李》激發學生對原著的興趣。對刷子李的形象抱着好奇的心,如條件允許,還可以介紹《俗世奇人》中的其他人物,如泥人張等。

2.本課着重講通過正面描寫、側面描寫表現出刷子李技藝的高超,對修辭手法的分析較少,教師在課堂上可引導學生髮言並簡要分析。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3

教學目標

1.認識“芝、遂”等16個生字,讀準多音字“呵”。

2.默讀課文,遇到不明白的詞句試着猜一猜。

3.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石猴是怎麼出世的,又是怎麼成爲猴王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播放《西遊記》片頭曲《雲宮迅音》)

聽到這首曲子,大家想到了什麼?(西遊記)說起西遊記,我們都知道《西遊記》講的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的故事。孫悟空本領高強,大家對他一定非常瞭解。本文中的“石猴”就是指孫悟空。那麼,石猴到底是從哪兒來的?他又是如何成爲猴王的呢?帶着這些問題,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今天的新課——《猴王出世》。(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出示相關資料)瞭解作品和作者。

2.默讀課文,標出自然段,併爲文章劃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況。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石猴第一個跳入瀑布發現了水簾洞。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衆猴進入水簾洞,拜石猴爲王。

3.再次瀏覽課文,說一說,課文按照什麼順序寫的。(事情發展的順序)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第一部分。

(1)說一說,石猴是怎麼來的。(一塊仙石孕育了仙胞,一日迸裂,產一個石卵,因見風,化作了一個石猴。)

(2)石猴出世之後是什麼樣的?(那猴在山中……朝遊峯洞之中。)幾筆就勾勒出一個自由自在、快活逍遙、喜好交友而又頑皮可愛的石猴形象。

2.有一天,發生了一件事,改變了石猴的生活,使他搖身一變,成了猴王,發生了什麼呢?(一天,羣猴發現一個瀑布。)和石猴成爲猴王有什麼關係?(有猴子說誰能進去找到源頭且不傷身體,就拜誰爲王),聽到這句話,石猴的表現如何?(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石猴的性格(爭強好勝)。

3.說完,他是怎麼做的呢?後面又發生了什麼?齊讀相關片段,找出問題答案。

(1)發現了這樣一個好地方,石猴很高興(喜不自勝),連忙出來告訴其他猴子,又把其他猴子帶進了水簾洞。

(2)羣猴進洞,發現了此等好地方,都興奮得不得了。這時,石猴提醒羣猴(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於是,羣猴拱伏無違,稱其“千歲大王”。從中可以看出石猴(聰明、機敏、爽朗、坦率,做事有計謀,是天生做首領、頭目的材料)。

現在大家知道,石猴是怎麼成爲美猴王的了嗎?(發現洞天—敢於挑戰—被拜爲王)

4.思考:作者是怎麼塑造出猴王形象的呢?

交流:語言、動作、神態描寫方法,把猴王寫得非常生動。

小結:正是因爲作者妙筆生花,才塑造出孫悟空這樣個性鮮明、形象飽滿的人物形象。同學們在寫作文的時候,也應該恰當運用這樣的方法,使自己的文章語言更加生動,更有感染力。

四、拓展延伸,課堂小結。

從課文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機敏、活潑可愛、敢作敢爲)的石猴。《西遊記》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從19世紀開始,《西遊記》被翻譯成日、英、法、德等十幾種文字流行於世,深受人們喜愛。希望同學們能讀一讀原著,切身感受古典文化,感受經典魅力。

板書設計

猴王出世

活潑可愛

敢作敢爲

教學反思

教學時,以各種形式的讀爲主線來安排教學過程,然後圍繞“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爲猴王的”等問題討論探究;接着再讀課文,進一步感受人物形象。遺憾的是沒有爲學生拓展《西遊記》中的其他內容。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學習觀察、欣賞景物的方法,並能將看到的、聽到的表達出來。

2.能描寫出景物的動態美和靜態美,並體會景物的獨特魅力。

3.積累描寫景物的古詩詞,養成發現身邊的美的習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談話導入)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本單元的3篇課文。今天,我們來學習“語文園地”的內容。

2.請同學們先回憶一下本單元的3篇課文,想一想:每篇課文介紹的是什麼?

二、交流平臺。

1.朗讀“交流平臺”的內容,思考學了這些課文後你有哪些體會,與周圍同學交流。

2.學生思考交流,教師點撥指導。

3.小結。

(1)《威尼斯的小艇》中,最後一個自然段既描寫了戲院散場後人們擁出來坐小艇離開時的熱鬧景象,又描寫了人乘小艇散去之後水面靜寂的情景,動靜結合,讓我們體會到了威尼斯夜晚的獨特之美。

(2)《牧場之國》中,描寫了荷蘭牧場風光的悠閒、寧靜,也描寫了人們的繁忙。動靜結合,爲我們呈現了一幅幅和諧優美的牧場風光圖。

三、詞句段運用。

(一)朗讀“詞句段運用”中的第1題,說說你有什麼發現。與同學交流體會。

1.提示:第一組句子通過寫戲院散場後人們擁出來坐小艇離開,以及遠處傳來的譁笑和告別的聲音,爲我們描繪了戲院散場後小艇開動的熱鬧場景。

第二組句子通過描寫傍晚時環境的變化,以及狗、牛、馬等動物的行爲,寫出了傍晚牧場的寧靜。

2.情景展示。

(1)放學後的校園。

放學後,校園裏十分安靜。教室裏沒有了朗朗的讀書聲,操場上沒有了奔跑的身影。夕陽的餘暉靜靜地灑在校園裏,樹枝不搖了,鳥兒不叫了,蝴蝶和花朵似乎已進入了夢鄉,只有兩棵又高又大的白楊樹靜靜地守護着校園。(靜態美)

(2)羣鳥飛過的湖面。

清晨,朝陽升起,一羣鳥兒從南邊飛來。它們一會兒貼着湖面疾飛;一會兒直衝雲霄,併發出高亢的叫聲,好像是在交流一路上看到的好風景;一會兒盤旋飛翔,百囀千鳴。寧靜的湖水彷彿被羣鳥的熱鬧吸引,漾起細細的波紋,向鳥兒微笑致意。(動態美)

(3)火車進站之後。

“嗚——”一聲長長的汽笛聲過後,一列火車徐徐進站了。火車停穩後,揹着大包小包的乘客魚貫而出。不一會兒工夫,下車的乘客和準備上車的乘客就擠滿了站臺,有急匆匆向出口走去的,有停下來整頓行李的,還有踮着腳尖在大聲呼喊尋找同伴的,站臺上頓時熱鬧非凡。(動態美)

(二)閱讀“詞句段運用”中的第2題,說說這些語句分別描寫了怎樣的情景,體會它們在表達上的特點。

教師點撥提示:第一組句子通過列舉田野、沙漠、尼羅河水、金字塔等事物,爲我們描繪了一幅金色夕陽照射下的美景。作者抓住景物的色彩特點對金字塔的美麗景色進行了描寫。

第二組句子描寫了在白色大理石的映襯下的奇異的白色世界。作者抓住了景物的色彩特點進行描寫,並融入了自己的感受。

第三組句子爲我們描述了潭水奇異、鮮潤、醉人的綠。作者通過寫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太淡,杭州虎跑寺旁“綠壁”太濃,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的太暗,襯托出潭水的特點。

四、日積月累。

1.趣讀,體會音韻美。

教師引導學生練習趣讀:可以加上詩裏的動作讀,搖頭晃腦地讀,還可以和同學合作讀。

2.聽讀,想象畫面美。

過渡:“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淡雅的田園詩不但是一首動聽的歌,還是一幅秀美的畫!來,請閉上眼睛仔細聽老師朗讀這首詩,透過詩裏的文字去想象畫面。(配樂)

(1)聽讀,想象畫面。

請閉上眼睛,用心聆聽,想象畫面。(配樂範讀)

(2)彙報展示。

提問:誰來描述一下你想到的畫面?(出示圖:白滿川)還有誰想描述一下?

(3)齊讀,帶着你的想象和感受,一起來讀這首詩。

3.背誦,感悟情感美。

五、小結。

本單元我們主要學習了描寫景物的方法,希望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善於發現身邊事物的美,愛自然,愛生活,愛國家。

教學反思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學到了描寫景物的方法,懂得多去欣賞身邊事物的美。

2.以句子訓練爲中心,引導學生蒐集、整合資料,描述心中所喜愛的景物,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3.引導學生理解、背誦描寫景物的古詩詞,豐富語言積累,提高審美情趣。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5

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對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的自豪感,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2.使學生明確自己想要描寫的是哪一處世界文化遺產,瞭解其突出的特點。

3.使學生學會收集、歸類資料,並能夠從中挑選出最典型的材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同學們,你們去過哪些地方旅遊呢?哪個地方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它又有哪些顯著的特點?

2.有沒有同學參觀過中國的某個世界文化遺產呢?你知道中國有哪些世界文化遺產嗎?

長城、頤和園(北京)、天壇(北京)、故宮(北京)、敦煌莫高窟(甘肅)、秦始皇陵兵馬俑(陝西)、九寨溝(四川)、泰山(山東)、黃山(安徽)……

二、啓發思路。

怎樣寫介紹世界文化遺產類的作文?

截至2019年7月,中國已有55項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7項,這些遺產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

怎樣把這些世界文化遺產介紹給大家?可參考下面的介紹。

例如: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羣。始建於明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佔地72萬平方米,周圍有10多米高的城牆和50多米寬的護城河。整個建築羣氣勢宏偉,層次分明,主體突出,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優秀傳統和獨特風格。

1.確定要寫的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是哪一處。有目的地查閱相關資料,如蒐集歷史資料,瞭解基本現狀。把資料來源記錄下來。(板書:查閱資料)

2.這些令中國人驕傲的世界文化遺產,凝結着我們祖先的汗水和智慧。根據要介紹的內容分類整理資料。(板書:整理資料)

(1)引導學生先說出要描寫的是哪一處文化遺產。

(2)這處遺產有什麼突出特點?比如,外觀、結構等。(此處可引用,或運用修辭手法。)

(3)歷史上有何變化?(如修繕、毀滅等)

(4)歸納完這些細碎的信息之後,引導學生選擇一兩個相關故事。(注意:故事最好能夠體現文化遺產的特點或由來等。)

3.撰寫成文。將整理後的資料用自己的話寫下來,也可以引用別人的話,但引用要註明資料來源。注意使用圖片、表格等輔助形式,使介紹的內容更加生動、準確。(板書:撰寫成文)

三、習作指導。

1.整理思路:學生先打草稿,確定自己想寫哪一處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想想其突出特點是什麼,有什麼相關故事。

學生整理思路,列提綱。

2.教師以長城爲例,從功能、建造、故事等角度展開介紹。

3.結構安排:如果選擇兩個故事來表現文化遺產的特點,可以寫得有詳有略,詳略得當。

4.學生自由習作,教師巡視指導。

四、習作點評。

選出兩三篇比較優秀的作文,在全班進行點評。習作的重點在於介紹清楚中國的某一處世界文化遺產,資料準確無誤,能體現其特點,有相關歷史故事,語言通順恰當,等等。

五、小結。

學生通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景點,蒐集相關資料進行整合,寫出介紹世界文化遺產的文章,表達了自己的愛國情懷與自豪感。

六、延伸。

將你的作文與同桌的交換,互評,看看你的介紹是否清楚通順,再根據同學的意見進行修改。

板書設計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

查閱資料

整理資料

撰寫成文

教學反思

1.通過這次習作,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懷。

2.學生學會自主蒐集資料、整理資料,爲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多問爲什麼,多研究探討。

3.我發現學生對於國家的歷史、文物等方面接觸較少,對於古詩詞的積累也很少,以後要重視這方面知識的積累。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6

教學目標

1.認識“筷、恰”等17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泊”,會寫“岡、飢”等15個字,會寫“一飲而盡、性命”等9個詞語。

2.默讀課文,遇到不懂的詞句試着猜一猜。

3.按照故事的發展順序,理清故事的主要內容。用自己的話講講武松打虎的故事,注意加上適當的語氣、表情和動作。

4.瞭解課文內容,對課文中的武松作出自己的評價,並說明理由。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播放《好漢歌》,導出名著《水滸傳》)

上一課,我們學習了《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的片段,感受到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和足智多謀。今天,讓我們來走進四大名著中的另外一部——《水滸傳》,看看今天,我們在景陽岡上,會遇到誰?(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默讀課文,標出自然段。

2.(出示生字詞)指導學生識字。

(1)學生自由練習讀生字,練習完畢,隨機指名檢查練習成果,指導正音。

(2)注意:

多音字“泊”讀bó時,多是動詞,停泊;讀pō時,指水域,如湖泊,所以,梁山泊中的“泊”應該讀“pō”。

3.瀏覽全文,瞭解文章內容。

(1)用自己的話說說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武松在陽谷縣的一家酒店內喝了酒之後趁着酒興上了岡,遇見老虎並與之搏鬥,最後殺死老虎並挨下岡來。)

(2)根據故事情節,你認爲文章可以分爲幾個部分?(四個部分)如何劃分?第一部分:喝酒(1~4自然段);第二部分:上岡(5~7自然段);第三部分:打虎(8~12自然段);第四部分:下岡(13自然段)。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齊讀1~4自然段,說說課文第一部分主要講了什麼內容。(武松去店裏喝酒,酒後不聽店家勸告,執意過岡。)

1.大家在讀這部分時,有沒有遇到什麼不懂的詞語?說出來和大家交流。

(篩、客官、如何、但凡、吊睛白額大蟲)大家遇到這些不懂的詞時,會用什麼方法理解呢?其實,我們可以聯繫上下文,比如說,篩了一碗酒其實就是說倒了一碗酒。按照這種方法,我們就不難理解這些詞語了。

2.我們從這部分的內容瞭解到,武松趕了幾天的路,到了陽谷縣的時候,時間已經是(晌午),這時他感到(肚中飢渴),這時,他望見了一家酒店,酒店門前掛着一面旗,旗上寫着(三碗不過岡)。這是什麼意思呢?讓我們一起接着往下讀。

3.武松到了店裏坐下,招呼了店家點了牛肉,又叫了酒,不過,酒只上了三碗,就不再上了,這是爲什麼呢?是因爲武松沒錢了嗎?(不是)那是因爲什麼?(店家說這酒喝三碗就會醉,過不了前面的山岡)原來,三碗不過岡是這個意思呀!那麼武松信不信呢?(不信)於是,他前後喝了(十八碗),多麼豪爽又倔強的性格呀!

四、小結。

喝完了酒,武松想要過岡,店家阻止了,因爲——(岡上有老虎)。然而武松還是不信,所以,趁着酒興,他便上岡了。上岡之後發生了什麼呢?下節課爲大家揭曉!

- 第二課時 -

一、複習故知,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到武松在門前旗上寫着“三碗不過岡”的酒店,喝了十八碗酒,感受到了他豪爽倔強的性格特點。我們把這部分的內容,用一個小標題概括出來,那就是——喝酒。那麼,接下來,他上岡之後又發生了什麼呢?

二、抓住細節,探究賞析。

1.請同學們齊讀文章第二部分,說一說,這部分講了什麼。(武松上岡之後,看見官府榜文,才相信有虎,但仍繼續上岡。)

思考:爲什麼他在相信有虎之後,依然敢隻身上岡?(喝了酒膽子大、他本來就不是膽小鬼、好面子)那麼,我們就把這部分內容用小標題概括爲——上岡。

2.很快,武松酒力發作,這時,他想休息一下。這時,發生了什麼意想不到的事呢?我們一起來默讀文章第三部分。

(1)武松剛躺下,亂樹後就跳出了一隻(吊睛白額大蟲),這一嚇,武松就清醒了。那大蟲如何攻擊他?武松又如何應對?出示“說時遲,那時快……又閃在一邊。”

①找出大蟲一開始抓人時的動詞。(撲、掀、剪)

②武松的應對。(三閃)

第一回合對陣,結果怎麼樣?(大蟲勁兒泄了一半)爲什麼呢?(因爲武松消耗了它的體力,挫傷了它的銳氣。)武松用“三閃”沉着應戰,體現了他的以退爲進,有勇有謀。

(2)大蟲肯定不甘心,所以它又開始了第二回合的攻擊。出示:“那隻大蟲剪不着……只拿着一半在手裏。”這一回合,武松戰績如何?(哨棒折做兩截,只拿着一半在手裏。)

(3)這時大蟲又展開了第三回合的攻擊。出示:“那隻大蟲咆哮着……搭在武松面前。”

①武松沒了武器,他用什麼應對大蟲?(赤手空拳)如何應對?出示:“武松把半截哨棒……只剩下口裏喘氣。”

②從武松打虎的動作和經過中,你體會到什麼?(武松勇武過人的英雄形象)

(4)在第三回閤中,武松絕境反擊,但是這時大蟲還沒徹底死去,於是,他又找來了折斷的哨棒,把大蟲打死。經過這番激戰,武松已經手腳酥軟了。

(5)這一部分,可以用“打虎”作爲小標題。自己練習講述這部分的情節給同桌聽,可以加上適當的語氣、表情、動作,使故事情節更生動傳神。

3.打死老虎之後,武松體力耗盡,而且,天色也已經黑了,所以,他只能把老虎的屍體放着不管,自己先(一步步挨下岡來)——下岡。

三、拓展延伸。

有人說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又有人說,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魯莽,不聽別人的勸告,虎口逃生只是僥倖。你覺得呢?說說你的理由。

(贊成前者:武松性格豪放,打虎時有勇有謀,從容應對。贊成後者:武松不聽別人善意的勸告,自以爲是,好面子,太魯莽,武器折斷時情況十分驚險;在打死老虎之後,自己也沒什麼體力了。)

四、小結。

無論如何,武松打虎這一壯舉,已經塑造了他勇武過人的英雄形象,而這一切也歸功於作者施耐庵,正是他塑造了這樣生動傳神的形象,有血有肉的英雄,我們才能讀到這精彩刺激的故事。

教學反思

本課作爲精讀課文,除了需要學生掌握故事情節,更要體會人物形象,所以重點講解打虎部分,引導學生通過對武松打虎的動作描寫,感受人物的英雄形象。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7

教學目標

1.認識“臏、譏”等5個生字,會寫“喪、瞪”等8個字,會寫“依次、等級”等12個詞語。

2.分角色朗讀課文,注意描寫人物神態等的詞語,讀出人物說話時的語氣,瞭解人物想法。

3.讀懂課文內容,推測孫臏的思維過程。

4.知道用原來的馬,只調換了一下出場順序,田忌就轉敗爲勝的原因。瞭解不同的思維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說說從中受到的啓發。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紙牌小遊戲。

老師拿出六張撲克牌,分爲兩組,分別是紅桃的4、8、10,梅花3、7、9。老師和學生各選一組,然後比大小。老師依照田忌賽馬的思維跟學生玩兩盤,把輸和贏的兩種情況都體現出來。

2.在歷史上,像這種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故事還真不少,你知道哪些?

官渡之戰曹操2萬人戰勝10餘萬敵軍

赤壁之戰周瑜、劉備5萬人戰勝20餘萬敵軍

淝水之戰謝玄8萬人戰勝80多萬敵軍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提出讀書要求:自己小聲讀課文,勾畫出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讀一讀。

2.指名讀生字新詞。

着重指導:輕蔑(qīng miè)、孫臏(bìn)

3.指導書寫課後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導“瞪、耀、蔑、贏”,並在黑板上示範。

(“瞪”是左右結構,部首是“目”,右上方的筆順是橫撇、點、撇、撇、捺。

“耀”是左右結構,部首是“”,右下方是“隹”,而不是“住”。

“蔑”是上中下結構,中間是“罒”,不是“四”,下面是“戍”,不要少寫一點。

“贏”是上中下結構,部首是“月”,下面是“月、貝、凡”。)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說一說,課文以什麼爲線索?寫了什麼?

(課文以“賽馬”爲線索,寫了田忌和齊威王的兩次賽馬。)

2.自由讀“兩次賽馬”的段落,邊讀邊思考:這兩次比賽各是怎麼賽的?畫出兩次賽馬的對陣圖。

3.兩次賽馬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是什麼?

(1)學生自學、討論。

(2)小組彙報:

①第一次賽馬第二次賽馬

齊威王田忌齊威王田忌

上上上下

中中中上

下下下中

②兩次賽馬的相同之處:

a.兩人的馬沒換。

b.比賽規則沒變——各自把馬分等級。

c.齊威王的馬出場順序沒變,先上等,後中等,再下等。

③兩次賽馬的不同之處:

a.田忌的馬出場順序不同,先下等,後上等,再中等。

b.比賽結果不同。

c.齊威王前後心情不一。第一次齊威王勝,得意揚揚。第二次齊威王敗,目瞪口呆。

四、課堂小結。

朗讀課文後,你感受到了什麼?(只要多思考,以弱勝強也不是不可能。)

-第二課時-

一、複習故知,導入新課。

1.指名朗讀生字新詞,檢查生字新詞的掌握情況。

2.導入新課: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基本瞭解了兩次賽馬的比賽結果。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初賽失敗後,孫臏與田忌的對話和表現。

二、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自由朗讀1~2自然段。

(1)田忌爲什麼都失敗了?

本段中寫“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強”,這說明彼強我弱。而比賽的時候卻是“上等馬對上等馬,中等馬對中等馬,下等馬對下等馬”。所以田忌的失敗是顯而易見的。

(2)體會“垂頭喪氣”是寫田忌初賽失敗後的情緒。

垂頭喪氣:形容情緒低落、失望懊喪的神情。在課文中是寫田忌失敗後情緒頹喪,非常失望的神情。

(3)你認爲田忌要怎樣才能賽過齊威王?(實力或技巧方法)

組織學生議論,各抒己見,最後讓學生帶着求知慾望學習第3~12自然段。

2.有感情地朗讀第3~12自然段。

要求:(1)找出描寫田忌情緒的三句話。

①“想不到你也來挖苦我”是寫田忌初賽失敗的情緒,認爲好朋友孫臏也看不起他。

②“你是說另換幾匹馬”是寫田忌只看到馬力的強弱,沒有認識到比賽方法的重要。

③“那還不是照樣輸”是寫田忌沒有信心,缺乏求勝的精神。

(2)找出描寫孫臏神態的四句話。

①“從剛纔的情形看,齊威王的馬比你的馬快不了多少哇”是寫孫臏當朋友失意時,熱情鼓勵。

②“我不是挖苦你,你再同他賽一次,我有辦法讓你取勝”是寫孫臏仔細觀察、認真分析之後找到了取勝的可行辦法。

③“搖搖頭”是否定田忌的想法,“一匹也不用換”初次表露出馬力強弱不能決定比賽的勝負。

④“胸有成竹地說”是寫孫臏早已思考成熟,“你就照我的主意辦吧”是寫孫臏具有必勝的信心。再三用必勝的語言鼓舞田忌的鬥志,終於使田忌鼓起勇氣,充滿信心再次比賽。表現在田忌說:“當然不服氣,咱們再賽一次!”

3.體會三個人的對話。默讀13~18自然段。

提問:(1)第二次比賽,馬還是原來的馬,田忌爲什麼能戰勝齊威王?

(下對上,上對中,中對下。調換出場順序。突出孫臏善於觀察,認真思考,深入分析的品質。)

(2)齊威王爲什麼失敗?

①齊威王正在得意揚揚地誇耀自己的馬,看見田忌和孫臏過來了,便譏諷田忌:“怎麼,難道你還不服氣?”

這段話是寫齊威王根本沒把田忌放在眼裏,充分表現出驕傲自滿的弱點。

②齊威王輕蔑地說:“那就來吧!”

這段話是說齊威王認爲自己有必勝的把握,毫無失敗的思想準備。

講解以上兩句話,要充分突出齊威王盲目驕傲自滿,只憑馬力、不善智謀,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孫臏正是抓住了這一點,安排了田忌賽馬的出場順序才取得勝利的。

③齊威王有點兒心慌了。

田忌勝了第二場,齊威王稍有覺醒但已經晚了,已無調整餘地了,所以到第三場比賽下來,“齊威王目瞪口呆了”。

比賽結果已成定局。突出思維的重要性。

(3)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中心句)

三、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除了田忌賽馬裏面兩種比賽匹配的辦法還有別的方法嗎?(有,但只有孫臏說的那種是取勝之道。再次突出了孫臏的聰明機智。)

2.讓學生各選一個角色朗讀課文,讀出人物說話時的語氣,演一演。

演完並讓學生再次說說人物的性格特點。

3.你還從這篇課文中受到了什麼啓發?

(田忌和齊威王賽馬,是智力的比賽,不是力量的比賽,田忌的勝利是孫臏智慧的勝利,齊威王的失敗是不善於動腦思考的失敗。因此,無論做什麼事都要細緻觀察、認真思考,採用恰當的方法,這樣才能取勝。)

板書設計

田忌賽馬

初賽失敗→再賽勝利

孫臏獻策

教學反思

1.從遊戲切入課文,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

2.歷史上,包括我們現實生活中,都有很多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事例,靠的就是多思考,用發散性思維統籌各方面。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8

創新教案教學內容分析

《猴王出世》是部編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的一篇略讀課文。本組教材以“古典名著之旅”爲專題,要重點指導學生感受故事情節的曲折生動,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從而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猴王出世》主要寫了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隻石猴。這隻石猴與羣猴玩耍時,因敢於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羣猴拜爲猴王,表現了石猴活潑可愛,敢作敢爲的特點。

這石猴是集猴、神、人三者爲一體的神話人物形象。首先他來歷非凡,是一個感受日精月華的石猴,出世充滿了神奇色彩。其次他更具有動物特點──野性、機靈、頑皮。第三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機警、聰明、勇敢及心想他人的可貴品質,有時還透着天真、活潑的稚氣。作者巧妙地將他的動物特性與聰明勇敢的人格化個性和諧地融爲一體,使這個形象以其無窮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學生大都比較熟悉孫悟空,因此幫助學生感受它最初的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就成爲了本課教學的重點。

教學目標

1.認識“芝、遂”等16個生字。讀讀記記“靈通、迸裂、造化、家當、頑劣、明明朗朗、喜不自勝、天造地設、伸頭縮頸、抓耳撓腮”等詞語。

2.默讀課文,遇到不明白的語句,能聯繫上下文,結合自己的閱讀經驗猜測大體意思。

3.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石猴是怎麼出世的,又是怎麼成爲猴王的。

4.感受石猴集猴、人、神於一體的形象。

5.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激發學生閱讀經典名著的興趣。

教學重點

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爲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

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進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激趣交流,導入課題。

1.圖片激趣:課件出示不同版本的長篇小說《西遊記》的封面圖片,學生仔細觀察。

2.引發交流:

(1)從封面上能獲得哪些信息?(學生自由發言。)

(2)你讀過這本書的那個版本?(學生自由發言。)

(2)從交流中可以看出同學們對《西遊記》都不陌生,有的讀了裏面的某個章節,有的讀了裏面的某一小部分,有的甚至讀完了整本書。作者在這本書裏塑造了許許多多不同人物的形象,那麼在《西遊記》這部小說中,你最喜歡誰?能用幾句簡單的話語來說一說你喜歡的理由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物做簡單介紹。)

3.導入課題:從同學們的發言中可以看出,同學們喜歡的人物各不相同,但絕大多數學生都很喜歡神通廣大、能力非凡的孫悟空,那孫悟空最初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一篇課文《猴王出世》,通過學習我們來了解最初的孫悟空。(板書課題:猴王出世,齊讀課題。)

二、初學課文,讀懂詞語,理清課文結構。

1.默讀課文,遇到不懂的詞語,如“名曰、耍子”等,可以猜一猜意思。

(1)默讀課文,猜一猜詞語的意思。

(2)小組交流,互相訂正。

(3)全班交流,教師相機引導。

①名曰:名字叫作。

②圍圓:文中指仙石的周長,即圍一圈的長度。

③靈通:文中指仙石有了靈氣,通了人性。

④耍子:玩。

⑤石竅:石頭邊隙。

⑥石碣:石碑。

⑦鐫:刻。

⑧喜不自勝:歡喜得自己不能控制。形容非常高興。

⑨瞑目:閉上眼睛。

⑩造化:福氣;運氣。

天造地設:自然形成又合乎理想。

家當:家產。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孔子名言。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個人如果沒有信用,不知道他怎麼去做人。

拱伏無違:伏在地上,朝上禮拜,沒有違抗的。

序齒:同在一起的人,按年齡長幼來排列順序。

抓耳撓腮:亂抓耳朵和腮幫子。形容焦急、忙亂或苦悶得無計可施的樣子。

力倦神疲:太累了而全身無力,精神不好

2.快速瀏覽課文,看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組織材料的?分別描寫了哪些內容?再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

(1)學生快速瀏覽課文。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師總結:課文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來敘述的,寫了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隻石猴。這隻石猴與羣猴玩耍時,因敢於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羣猴拜爲猴王.可以分爲三部分:(第1自然段)講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況;(2、3自然段)講石猴和羣猴一起尋找山澗源頭,來到瀑布旁,石猴第一個跳進瀑布,竟發現了水簾洞;(第4自然段)寫羣猴進入水簾洞,拜石猴爲王。

三、欣賞影視,感受人物。

1.多媒體播放“猴王出世”影視片段,學生欣賞。

2.根據影視片段的內容,結合初讀課文的感受,試着用一個詞語或短語概括自己心目中石猴的形象,把自己想到的詞語或短語寫在課文插圖旁邊的空白處。教師巡視,利用實物投影展示幾位寫得好的學生的詞語和短語,鼓勵學生評議交流。(野性、機靈、頑皮、機警、聰明、勇敢、天真、活潑……)

3.贊武松。

(1)課件出示:這真是一個 的石猴啊!

(2)學生試着給上面的句子加上合適的字詞,把句子補充完整。

(3)全班交流:

①這真是一個 機靈 的石猴啊!

②這真是一個 頑皮 的石猴啊!

③這真是一個 聰明 的石猴啊!

④這真是一個 勇敢 的石猴啊!

⑤這真是一個 天真 的石猴啊!

⑥這真是一個 活潑 的石猴啊!

(4)學生是這朗讀句子,在朗讀中表達自己對石猴的讚歎之情。

四、研讀交流,感悟人物形象。

(一)導入話題:以上同學們說出了對石猴的評價,如野性、機靈、頑皮、機警、聰明、勇敢、天真、活潑……從課文的哪些地方最能表現出石猴的這些特點?請同學們繼續讀課文,一邊讀一邊圈畫出能表現石猴這些特點的句子或段落,並在旁邊寫下所表現的石猴的特點,也可以寫一寫自己的感受。

(二)學生自由演讀課文,並圈畫批註,教師巡視瞭解學生自讀情況,相機進行個別指導。

(三)小組交流,小組長整理並記錄小組同學的發言。

(四)小組派代表做彙報發言,全班交流,教師相機引導點撥並小結。

1.神奇不凡。

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四面更無樹木遮陰,左右倒有芝蘭相襯。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

(1)默讀語段,用“ ”畫出仙石形狀及所處的位置;用“ ”畫出石頭變猴的原因;用“ ”畫出石猴出生的經過。

(2)互相交流,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石猴?(來歷神奇。)

(3)指導朗讀,在朗讀中表現出石猴來歷的神奇,令人驚歎。

2.自由快樂。

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爲伴,虎豹爲羣,獐鹿爲友,獼猿爲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峯洞之中。

(1)默讀語段,說說這是一隻怎樣的石猴?(快樂。)

(2)你從那裏體會到了石猴的自由、快樂?(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爲伴,虎豹爲羣,獐鹿爲友,獼猿爲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峯洞之中。)

(3)這段文字是作者對石猴日常生活的描寫,你感覺這段文字具有什麼特點?

①富有節奏、富於變化。

②動作描寫非常準確:食、飲、採、覓、宿、遊。

(4)指導朗讀:在朗讀中感受富有節奏、富於變化的語言,感受石猴的自由自在、快活逍遙、親和友善而又頑皮可愛。

(5)學生再次靜心默讀這段話,探究表達方式的巧妙。(着重引導體會古典白話文語言的凝鍊、韻律之美、結構之美等。)

(6)拓展交流:在《西遊記》這部小說中有很多這樣的語言,同學們課下找到小說中這樣的語言多讀一讀,相信你們會感觸更深。

3.頑皮率真。

連呼了三聲,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

石猴喜不自勝,急抽身往外便走,復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兩個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石猴道:“沒水!沒水!原來是一座鐵板橋。橋那邊是一座天造地設的家當。”

石猴笑道:“這股水乃是橋下衝貫石竅,倒掛下來遮閉門戶的。橋邊有花有樹,乃是一座石房。房內有石鍋、石竈、石碗、石盆、石牀、石凳。中間一塊石碣上,鐫着‘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真個是我們安身之處。裏面且是寬闊,容得千百口老小。我們都進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氣。”

石猴卻又瞑目蹲身,往裏一跳,叫道:“都隨我進來!進來!”

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你們才說有本事進得來,出得去,不傷身體者,就拜他爲王。我如今進來又出去,出去又進來,尋了這一個洞天與列位安眠穩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爲王?”

(1)談話引導:古人說“言爲心聲”,要真正認識這是一隻怎樣的石猴,我們還可以從它的話語中去探尋一番。快速從文中找一找描寫石猴語言的句子。 出示:

“我進去!我進去!”

“大造化!大造化!”

“沒水!沒水!……”

“都隨我進來!進來!”

①學生自由讀讀,說說發現了石猴說話的什麼特點?(重複、短促,很多句子後都有感嘆號。)

②教師引讀。

師:連呼了三聲,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

生:“我進去!我進去!”

師:石猴喜不自勝,急抽身往外便走,復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兩個呵呵道——

生:“大造化!大造化!”

師:石猴道——

生:“沒水!沒水!原來是一座鐵板橋。橋那邊是一座天造地設的家當。”

師:石猴笑道——

生:“這股水乃是橋下衝貫石竅,倒掛下來遮閉門戶的。橋邊有花有樹,乃是一座石房。房內有石鍋、石竈、石碗、石盆、石牀、石凳。中間一塊石碣上,鐫着‘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真個是我們安身之處。裏面且是寬闊,容得千百口老小。我們都進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氣。”

師:石猴卻又瞑目蹲身,往裏一跳,叫道——

生:“都隨我進來!進來!”

師:石猴端坐上面道——

生:“列位呵,‘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你們才說有本事進得來,出得去,不傷身體者,就拜他爲王。我如今進來又出去,出去又進來,尋了這一個洞天與列位安眠穩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爲王?”

③指名學生到講臺表演讀,鼓勵扮演石猴角色的學生讀出時候的語氣,注意表情的變化,根據自己觀看影視片留下的對石猴的印象在表演讀中穿插動作。

④師生評議,教師小結:作者吳承恩用重複、短促的語言,塑造了石猴頑皮、率真的性格。希望同學們以後閱讀《西遊記》時注意作品中對人物語言的描寫,並學會藉助語言描寫感受人物形象。

4.勇敢無畏、膽大心細。

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忽睜睛擡頭觀看,那裏邊卻無水無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橋樑。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細再看,原來是座鐵板橋。橋下之水,衝貫於石竅之間,倒掛流出去,遮閉了橋門。卻又欠身上橋頭,再走再看,卻似有人家住處一般,真個好所在。石猴看罷多時,跳過橋中間,左右觀看,只見正當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書大字,鐫着“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

石猴喜不自勝,急抽身往外便走,復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兩個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衆猴把他圍住,問道:“裏面怎麼樣?水有多深?”石猴道:“沒水!沒水!原來是一座鐵板橋。橋那邊是一座天造地設的家當。”衆猴道:“怎見得是個家當?”石猴笑道:“這股水乃是橋下衝貫石竅,倒掛下來遮閉門戶的。橋邊有花有樹,乃是一座石房。房內有石鍋、石竈、石碗、石盆、石牀、石凳。中間一塊石碣上,鐫着‘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真個是我們安身之處。裏面且是寬闊,容得千百口老小。我們都進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氣。”

衆猴聽得,個個歡喜。都道:“你還先走,帶我們進去,進去!”石猴卻又瞑目蹲身,往裏一跳,叫道:“都隨我進來!進來!”

(1)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默讀這段文字。

(2)互相交流,通過閱讀你瞭解到這是一個什麼樣石猴?(勇敢無畏、膽大心細。)

(3)互相交流:說說你是從哪兒看出這是一隻勇敢無畏、膽大心細的石猴的?

①細緻的動作描寫:瞑目蹲身、將身一縱、跳入瀑布泉中、睜睛擡頭觀看、住了身、定了神、仔細再看、跳過橋中間、看罷多時、左右觀看、抽身往外便走、復瞑目蹲身、跳出水外、又瞑目蹲身、往裏一跳。

②反覆做的動作描寫:

a.瞑目蹲身、復瞑目蹲身、又瞑目蹲身;

b.睜睛擡頭觀看、仔細再看、看罷多時、左右觀看;

c.將身一縱、跳過橋中間、跳出水外、往裏一跳。

(3)指導朗讀:讀這段文字,要特別留意石猴的動作,注意作者對石猴反覆的動作描寫,感受石猴勇敢無畏、膽大心細的形象。

(4)拓展交流:讀到這裏,我們不僅感受到了石猴的性格特點,更重要的是發現了《西遊記》這部古典白話小說豐富、貼切的語言特點。如果你能讀一讀原著,會有更深刻的感觸。

五、學習語言,複述文本,引申閱讀體驗。

1.請同學們再次自由地把全文讀一遍,感受石猴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語言特點。

2.小組合作,進行復述。

學生從課文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片段(如石猴出世、石猴生活、石猴進洞、石猴稱王等),分小組合作複述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3.指名複述表演課文,小組評價,師評價。

六、總結提升,整體把握。

1.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瞭解了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隻石猴,這隻石猴與羣猴玩耍時,因敢於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羣猴拜爲猴王的故事。感受到石猴活潑可愛,敢作敢爲的特點。相信大家通過今天的學習對孫悟空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你覺得還可以用什麼詞語來形容這隻猴子?(活潑可愛、機智勇敢、敢作敢爲、身手不凡……)

2.課文記敘的是孫悟空的出生,節選自古典小說《西遊記》第一回,那你還知道《西遊記》中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大鬧天宮、大戰二郎神、如來鎮悟空、悟空拜師、聚合取經隊、偷吃人蔘果、三打白骨精、黑松林遇妖、大戰黃袍怪、豬八戒巡山、蓮花洞降妖、比丘國救小孩、計盜紫金鈴、火雲洞鬥妖、收服紅孩兒、烏雞國除害、八戒哭師父、車遲國鬥法、收服青牛怪、女兒國奇遇、真假孫悟空、三借芭蕉扇、大戰牛魔王、捉拿金魚精、大戰黃眉怪、碧波潭奪寶、獅駝洞降魔、盤絲洞鬥妖、三探無底洞……)

七、拓展延伸,激發慾望。

1.《西遊記》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著作的語言非常優美。從19世紀開始,《西遊記》被翻譯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幾種文字流行於世,深受人們喜愛。你對《西遊記》都有哪些瞭解?

(1)內容簡介:《西遊記》全書共100回,可分成三大部分,主要描寫孫悟空的出世和大鬧天宮、唐僧的出世和取經緣由以及後來師徒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得真經而歸的故事。

(2)語言特點:作品以豐富奇特的藝術想象、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詼諧的語言,構築了一座獨具特色的藝術宮殿。小說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的神魔世界,但在神幻的外衣之下包裹着現實生活的本質,意味深長地寄寓了廣大人民反抗惡勢力,要求戰勝自然和困難的樂觀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時代的社會現實。在人物塑造上,作者採用人、神、獸三位一體的塑造方法,既表現他們超自然的神性和動物屬性,又能找出社會化個性的蹤影。全書組織嚴密,繁而歪亂,語言活潑生動且夾雜方言俗語,富於生活氣息。主題上衝淡了故事原有的宗教色彩,大大豐富了作品的現實內容,呈現出不同於以往取經故事的獨特風格。

(3)創作背景:

吳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後期,明朝中後期政治上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不斷激化,並日趨尖銳 ;思想文化上啓蒙思想興起,人性解放思潮高漲,市民文學日益蓬勃發展,小說和戲曲創作進入一個全面繁榮興盛的時期。經濟上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

因唐太宗貞觀元年,25歲的和尚玄奘天竺徒步遊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在那裏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讚譽。貞觀十九年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爲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漢族民間廣爲流傳。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爲《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漢族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偉大的文學鉅著。

(4)簡介作者:吳承恩(約1500年-1582年),字汝忠,男,漢族,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人。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以祖先聚居桐城高甸,故稱高甸吳氏。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作者。自幼敏慧,博覽羣書,尤喜愛神話故事。在

科舉中屢遭挫折,嘉靖中補貢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長興縣丞。由於宦途困頓,晚年絕意仕進,閉門著述。先後在山上茶庵處建立了吳承恩紀念館和在山下山門處建樹其石雕座像,用來紀念他。

2.激發慾望:北大教授白化文曾經說過“《西遊記》其想象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說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極爲鮮明,而且讀者面最寬,老少咸宜。此書的副作用極小,是一部鼓舞人積極鬥爭、永不灰心、爲達到目標而百折不撓的書。”希望同學們都能讀到原著(或其他版本),切身感受古典的文化,感受經典的魅力。

3.佈置作業:同學在閱讀《西遊記》的時候,在書上標出自己喜歡的內容,標出術中精彩的片段,在書的空白處記下自己的閱讀收穫和閱讀感悟。我們要召開一個故事會,同學們每人準備好一個故事,看誰講的故事最精彩。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9

教學目標

1.能產生閱讀四大名著的興趣,瞭解故事內容和人物形象。

2.能感受閱讀的快樂,和同學交流閱讀的收穫。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諸葛亮足智多謀,運籌帷幄;黑旋風李逵魯莽剛猛,是個大孝子;齊天大聖孫悟空神通廣大;大觀園裏的林妹妹多愁善感……這節課,就讓我們漫步中國古典名著長廊,走近這些人物,品讀精彩故事。

二、憶經典,說感受。

1.猜一猜。

事事齊全說漢高。(打《三國演義》一人名)謎底:劉備

借問酒家何處有。(打《紅樓夢》一人名)謎底:探春

我有心得。(打《西遊記》一人名)謎底:悟能

綠化北京。(打《水滸傳》一人名)謎底:燕青

2.讀課題。

同學們,文學的經典王國裏有那麼多個性鮮明的人物,讓我們一起讀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

三、讀經典,習方法。

(一)讀《西遊記》節選。

1.默讀《西遊記》節選《豬八戒助力敗魔王,孫行者三調芭蕉扇》。

小組討論:(1)鐵扇公主和牛魔王不肯借扇子的原因是什麼?(2)各用一個字概括三次借扇的方式方法,並說出每次的結果。(3)你最喜歡哪個人物?爲什麼?

2.全班交流,總結概括。

(1)不肯借扇子的原因。

鐵扇公主:孫悟空坑害了自己的兒子紅孩兒;牛魔王:害子之恨(次要),欺妻之恨(主要)。

(2)第一次借扇:逼;結果:假扇越扇火越大。第二次借扇:騙;結果:被牛魔王變豬八戒騙回。第三次借扇:打;結果:自願送出扇子滅火。

(3)人物形象總結示例。

孫悟空:機智、聰明、變化無窮、有法力。

提示:引導學生通過故事的概述感受人物形象。

(二)拓展閱讀《西遊記》節選《大戰紅孩兒》。

思考:唐僧最終被劫走,紅孩兒的陰謀之所以得逞的原因是什麼?

小結:《西遊記》以奇妙的想象,極度的誇張,突破時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創造了一個光怪陸離、神奇無比的世界。

(三)瞭解《西遊記》。

1.看封面,瞭解作者。

師:剛剛我們讀的文章來自《西遊記》,從這本書的封面上可以知道,它的作者是明代小說家吳承恩。誰能說說自己對吳承恩的瞭解?

全班交流反饋。

2.讀目錄,瞭解內容。

師:我們一起翻開書,看看目錄,這本書總共有多少回?哪位同學能把這本書的內容概括一下?

3.學生交流。

(《西遊記》寫的是唐僧、沙僧、豬八戒、孫悟空師徒四人和白龍馬去西天取經,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回了真經的故事。)

師:是啊,他們一共經歷了八十一難,最終“徑回東土,五聖成真”。同學們讀完後有什麼感想?能不能用一個字來概括一下?(奇、妙等)

總結:西天路上的種種艱難險阻,大都是由動物變化的妖怪帶來的。性格各異的師徒四人克服重重困難,與這些妖魔鬼怪作鬥爭,最終取得了真經。這部小說通過大膽、豐富的藝術想象,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創造出一個神奇的神話世界。

四、用方法,愛閱讀。

1.閱讀《紅樓夢》節選。

2.寫讀後感。

當我們讀到精彩的內容,感想比較深刻的時候,我們可以用讀後感來把讀書的情況記錄下來。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筆記本寫好讀後感。

五、愛閱讀,伴成長。

1.推薦古典名著。(《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

學生交流反饋。

2.說說自己的讀書計劃。

教學反思

通過學習閱讀技巧,學生能更順暢地閱讀名著,更深入地瞭解其語言表達特點,能真正融入其中,感受閱讀的樂趣。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10

1.認識“詣、禽”2個生字,會寫“樑、詣”等3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藉助註釋理解詞句,瞭解課文內容,體會故事中楊氏之子的機智與幽默。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我們每天都在用語言交流。精練得當的語言,能使我們有效地與人溝通;機智巧妙的語言,能幫我們擺脫可能出現的尷尬局面;幽默風趣的語言,能愉悅談話雙方的身心。古代有一個九歲的孩子,他機敏聰慧,回答別人時語言更是風趣機智、妙趣橫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古文《楊氏之子》吧。

2.讀題,解題。

(“之”相當於“的”,“楊氏之子”意思是姓楊的人家的兒子。)

二、讀通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藉助拼音把字音讀準確,讀通課文。

2.檢查讀通情況。

(1)着重強調以下字的讀音:惠、詣、爲、曰、應、禽。

(2)引導學生讀準節奏。

樑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爲/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於現在的“家禽”,這裏的“家”和“禽”各自獨立表達意思,因此中間要停頓。)

(3)反覆讀課文。

三、理解文意。

1.參考註釋,自學課文。

要求:將註釋中重點詞語的解釋批註在文中,據此初步理解句意。

2.學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詞。

以下字詞比較陌生或古今差異較大,學生可能提出:

(1)其父:他的'父親。其,他。

(2)爲設果:小兒(楊氏之子)爲他擺出水果。設,擺放,擺設。

(3)此是君家果。此,這。君,您,古代對對方的尊稱。

(4)未聞:沒有聽說過。未,沒有。聞,聽說。

(5)夫子家禽:先生您家的鳥。夫子,古時對年長而且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這裏指孔君平。禽,鳥類。

以上問題,可讓學生通過同學之間討論自己獲取答案,如學生能夠回答,教師則應追問學生是怎麼知道的。學生無法回答,教師可以適當提示,讓學生明白字詞義。

3.說說每句話的意思。

四、體會語言精妙。

1.這個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話?爲什麼?

(“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用“沒有聽說過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來應答,妙趣橫生。楊氏之子才九歲,卻能迅速領會孔君平表達的內容和技巧,可見他聰明機智,應對能力強。)

2.如果楊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與“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相比,你認爲哪一句更好?

(“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顯得生硬,有頂嘴之嫌;而“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楊梅豈是我家的水果”這個意思,反映出楊氏之子的機智與幽默。)

3.想象一下,孔君平聽了孩子的話會是什麼反應?

設計意圖:通過想象表達,進一步體會楊氏之子所答言語的妙處。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五、拓展延伸。

1.鼓勵學生閱讀《世說新語》中的其他小故事,大體瞭解內容,體會語言妙處。

2.感受中國語言的魅力。

(1)蒐集積累在表達上有特點的語言,如歇後語、諺語等。

(2)蒐集和擬寫提示語、廣告語等。

(3)收集相聲、評書或影視劇中的精彩對白,試着演一演。

楊氏之子

智慧

語言的藝術

本課從讀入手,引導學生結合註釋弄懂文言文意思,品讀對話體會語言的巧妙,並且通過拓展環節培養學生在生活中搜集、發現、積累、運用精妙的語言的能力。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11

教學

目標

1、通過“交流平臺”的學習,引導學生繼續感受課文中巧妙的對話和風趣的語言。

2、通過“詞句段運用”的學習,嘗試感受選段中語言的風趣,並試着照樣子寫一寫。

3、通過“書寫提示”的學習,引導學生了解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的“顏體”,嘗試着欣賞書法。

4、通過“日積月累”的學習,理解和積累文言文名句,受到啓發。

教學

重點引導學生繼續感受課文中巧妙的對話和風趣的語言,並試着仿寫風趣的語言片段;通過“日積月累”的學習,理解和積累文言文名句,受到啓發。

教學

難點試着仿寫風趣的語言片段;瞭解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的“顏體”,嘗試着欣賞書法;通過“日積月累”的學習,理解和積累文言文名句,受到啓發。

教具

準備課件

教學設計設計意圖

導入

(18)分鐘一、學習“交流平臺”。

1、出示問題:在本單元的學習中,你感受到單元課文語言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2、小組交流。

3、小組派代表作彙報發言,教師引導,評議並小結:本單元課文的語言很有特點,有的是通過巧妙的對話來講述故事,有的敘述的語言很風趣。

4、【出示課件2】《楊氏之子》中句子。

此是君家果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小組交流:從這段話你感受到什麼?

小組派代表作彙報發言,教師評議,相機小結:楊氏之子和孔君平的對話,利用姓氏的特點做文章,一個問得巧,一個答得妙。

5、【出示課件3】

①拿筆的時候,……他消受的機會最多。

②他永遠不受外物衝撞,所以曲線優美,處處顯示着養尊處優的幸福。

③舞蹈演員的手指不是常作蘭花狀嗎?這兩根手指正是這朵“蘭花”中最優美的兩瓣。

④手指的全體,同人羣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爲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

小組交流:從以上句段中你感受到什麼?

小組派代表作彙報發言,教師評議,相機引導:【出示課件5】

教師小結:《手指》一課,作者用風趣的語言,展現了五個性格各異的手指形象,讓我們聯想到生活中類似的人。

6、【出示課件6】

不過,……有時還面臨着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

小組交流: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嗎?(這句話講出了科學事業發展過程中的某些真實情況,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過這樣的遭遇;“我”用幽默與自嘲的方式,表達了對此事的看法。)

小組派代表作彙報發言,教師評議,相機小結:費奧多羅夫被老師誤會的時候,用自我調侃的語言來安慰自己,令人忍俊不禁。

引導學生藉助學過的課文中的語句,瞭解巧妙的對話和風趣幽默的語言,降低了教和學的難度,激發了學習興趣。

新課

教學

(?22?)分鐘二、學習“詞句段運用”。

(一)體會下面句子表達的特點,再選擇一種情景說一說。

1、讀一讀,找規律。

【出示課件8】

他身高最高,無名指、食指貼身左右,像關公左右的關平、周倉,一文一武,片刻不離。

(1)小組交流:讀一讀,看句子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2)小組派代表作彙報發言,教師相機小結:關公和周倉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歷史人物,民間傳說中,他們都以關羽護衛的形象出現,作者運用恰當的比喻,讓我們由手指聯想到了人,三指的關係描述的相當傳神。

【出示課件9】

這個體操運動員的動作真靈巧,她在高低槓上的表演就像猴子在樹林間攀援、穿行。

(1)小組交流:讀一讀,看句子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2)小組派代表作彙報發言,教師相機小結:把體操運動員比作猴子,把體操運動員的動作比作猴子攀援、爬行,生動、形象、逼真地描繪了運動員動作的靈巧。

2、練一練,學運用。

(1)從“遊子回到家鄉、雨點落在窗戶玻璃上、雲朵在天上飄蕩”中選一種情景,仿照上面的句子說一說。

(2)學生自由練說。

(3)小組合作,互相評議。

(3)小組派代表作彙報發言,教師相機指導並小結:

(二)讀一讀,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想法的,再照樣子寫一段話。

1、讀一讀,找規律。【出示課件10】

但在五指中,……叫他撳門鈴。

(1)小組交流:在這段話中,作者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想法的?

(2)小組派代表作彙報發言,教師相機小結:採用擬人和排比的寫法,以舉例的方式寫出了大拇指的吃苦耐勞,讓人似乎看到了一個做什麼事都願意出力的無名英雄,再以對比的方式寫出了它踏實、忠誠卻不好大喜功。

2、練一練,學運用。

(1)學生獨立完成照樣子寫句子。

(2)小組合作,互相評議,交流修改。

(2)小組派代表作彙報發言,教師相機小結。

三、學習“書寫提示”。

1、談話激趣:顏真卿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是楷書四大家之一。他的楷書具有恢宏雄壯、大氣磅礴的特點。人們常說的“顏筋柳骨”,就是形容他的書法筋肉豐滿、渾厚有力。《顏勤禮碑》)是其代表作之一。

2、學生欣賞顏真卿的《顏勤禮碑》(局部)拓書。

3、小組交流“顏體”的特點。

4、小組派代表做彙報發言,全班交流,教師小結:

(1)瞭解《顏勤禮碑》。【出示課件11】

(2)簡介顏真卿。【出示課件12】

①人物簡介:

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唐代名臣、書法家。

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得其筆法。其正楷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創“顏體”楷書,對後世影響很大。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爲“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並稱“顏柳”,被稱爲“顏筋柳骨”。

②主要作品:

楷書有《多寶塔感應碑》《東方朔畫像碑》《顏勤禮碑》《顏氏家廟碑》,行書有《爭座位稿》,書跡有《自書告身》《祭侄季明文稿》,等等。

四、學習“日積月累”。

1、出示名言警句。【出示課件13】

(1)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

(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

(3)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4)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孟子》

(5)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爲。——《朱子語類》

2、練習朗讀。

(1)師範讀,學生跟讀。

(2)互相交流識記生字。

(3)自由朗讀。

3、交流理解。

(1)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①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處】《論語·里仁》

②譯文:君子能夠領悟的是道義,小人能夠領悟的是利益。

③具體含義:指認爲君子與小人價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曉以大義,而品質低劣者只能動之以利害。君子於事必辨其是非,小人於事必計其利害。

(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

①出自《論語·述而》

②譯文: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心胸狹窄。

(3)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①出自《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②示例:“多行不義必自斃”,這是有史以來的天經地義。(郭沫若《武則天》第四幕)

(4)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孟子》

①此句出自《孟子·公孫丑上》。

②譯文: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開始。

(5)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爲。——《朱子語類》

①出自朱熹《朱子語類》卷十三。

②意思是:人如果有了羞恥之心,有些不該做的事情就能夠不去做了。

4、熟讀成誦。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12

1.認識“吾、弗”2個生字,讀準多音字“夫”,會寫“矛、盾”等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結合註釋,並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進而理解寓言的內容,理解故事的寓意

4.試着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5.說說“其人弗能應也”的原因,並與同學交流生活中類似的事情。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同學們,今天陽光明媚,可把我凍壞了。

(此時學生會說,老師你說錯了。)

老師哪裏說錯了呢?(前後表達不一致,自相矛盾。)

2.同學們,我們生活中像這樣自相矛盾的事情還有很多,試着說一說。(引導學生說出更多例子。)

3.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下“自相矛盾”的出處吧。

在開始上課之前,我們先來看段視頻。(看《自相矛盾》的視頻)讓學生大概瞭解故事情節。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提出讀書要求:自己小聲讀課文,勾畫出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讀一讀。

2.指名讀生字。

着重指導:弗(fú)、夫(fú)

3.指導書寫課後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導“矛、盾、譽、吾”,並在黑板上示範。

(“矛”的筆畫是橫撇、點、橫鉤、豎鉤、撇。“盾”的部首是“廠”。“譽”的部首是“言”。“吾”的部首是“口”。)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介紹相關資料,也可以讓學生自己說。)

矛:古代兵器,在長柄的一端裝有金屬槍頭。

盾:古代打仗時防護身體,擋住敵人刀、箭等的牌。

韓非:戰國末期哲學家,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2.體裁。(寓言)

3.指名朗讀課文。

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古代一個賣矛與盾的楚國人,他先誇他的盾好,什麼東西也戳不破;又誇他的矛好,什麼都能戳破。旁人問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麼樣?那人啞口無言。)

4.分組朗讀課文。

註釋:

楚人:楚國人。鬻(yù):賣。譽:稱讚,這裏有“誇耀”的意思。陷:穿透。利:鋒利。以:用。弗:不。應:回答。

5.教師範讀。

概括譯文: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他先誇耀自己的盾很堅硬,無論用什麼東西都無法穿透它。然後,他又誇耀自己的矛很鋒利,無論什麼東西都能穿透。有人質問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會怎麼樣?”那個人無法回答。無法被刺穿的盾牌和刺穿一切的長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四、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文中楚國人如何賣矛和盾的呢?

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

(指名讀,讀出其誇讚自己東西的自豪感。)

2.他這般誇耀,路過的人都停下了腳步。路人們是要買他的矛或盾嗎?路人們都說了什麼話呢?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路人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這位楚國人是什麼表現?

(其人弗能應也)啞口無言、張口結舌……

4.體會“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做事不能互相牴觸,說話辦事必須實事求是,要前後一致。

五、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班級交流討論:你身上有過自相矛盾的現象嗎?你悟出了什麼道理?

(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說話不顧事實,把事實誇大到絕對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尷尬境地的人。告訴我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講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

2.楚人這樣做會導致什麼後果?(矛和盾都賣不出去)

我們來想辦法幫幫他,幫他賣出這些東西。(引導學生爲楚人想辦法,自由發言。)

3.說話不要前後矛盾,說話要有邏輯性。說話之前先思考這樣說是否合適。

自相矛盾

盾→堅,物莫能陷

矛→利,物無不陷

不可同世而立

1.本課是一篇文言的寓言故事,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讀通語句,根據註釋理解句意,反覆品讀,把握人物形象。

2.給學生表演和發言的機會,以學生爲主體,激發興趣,從而達到保持學生注意力,理解文本的目的。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1.認識“胚、禍”等9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弄清楚“我”發現的過程。

3.找出自己覺得有趣的部分談感受,並體會作者童年時善於提問、樂於探索的精神。

4.說說自己有過的“發明與發現”,和同學交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天真爛漫的時節,在玩樂的時候常常有一些有趣的發現。今天,讓我們走進童年,去回憶童年的發現吧!(板書:童年的發現)

2.看到這個題目,你有什麼疑問嗎?大家都是愛動腦筋的好孩子,讓我們帶着這個疑問走進課文,去尋求答案吧!

二、整體感知。

1.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同學們讀得都非常認真,文中的生字詞你們都認識了嗎?誰來當小老師向大家介紹一下這些生字詞?你們都會了嗎?讓我們開火車來讀好不好?看來大家預習得非常好,老師爲你們感到自豪!

2.作者童年的發現是什麼?他又是怎樣發現的呢?一起走進課文去看一看吧!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有關的句段,畫出集中描寫“我”童年的發現的句子。

三、理解發現。

1.大家讀完課文了嗎?誰來向大家彙報一下你找到的句子?指名答。

課件出示句子:人是由細胞構成的……從細胞變成小魚,經過了很長時間……正好是九個月。

請大家仔細地讀一讀這幾句話,並試着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

2.再次讀課文,找一找文中有沒有這樣一句話:說的是相同意思,但是表達更簡潔。指名說。

課件出示句子:母腹中的胎兒再現了從簡單生命進化成人的過程。

請大家把這兩句話分別朗讀一下,看看這兩句話在表達上有什麼不同。

3.師小結:我們在平時寫作時,就應該注意表達的具體和概括。

四、瞭解過程。

1.“我”那非凡的發現是怎樣發現的呢?老師擬定了學習計劃,請大家按要求分小組合作學習。

2.課件出示:(1)找出有關的句段。(2)理解有關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個四字短語。(3)在白紙上畫出四字流程圖。

3.小組彙報,課堂交流。

師:剛纔大家的合作學習真是熱火朝天呀。現在請每一組用一個詞來概括髮現的過程。

一組,夢見會飛。(板書:夢見會飛)

二組,請教原因。(板書:請教原因)

三組,癡迷研究。(板書:癡迷研究)

四組,發現原理。(板書:發現原理)

師:大家真會學習!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大家的合作探究進行得非常棒!

4.從“我”的發現和發現的過程中,你覺得“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根據板書回答:敢於提問、不斷探究、大膽想象)

5.同學們,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你受到了什麼啓發?有沒有什麼想對作者說的呢?

五、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1.是啊,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的眼睛。給自己一雙善於觀察、留心生活的眼睛吧!生活是這麼豐富多彩,只要你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你就一定會有新的發現。說不定,你還會成爲未來的發明家、科學家呢!

2.課後請大家交流一下自己在學習生活中的發現,並把它寫出來。

板書設計

童年的發現

夢見會飛 請教原因 癡迷研究 發現原理

敢於提問 不斷探究 大膽想象

教學反思

《童年的發現》一文,語言和故事情節都充滿童趣,貼近學生的生活,所以我課前預設學生在課堂上自學時一定有話可說,才放心地把課堂交給學生。教學本課的難點是引導學生入情入景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感受人物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重點詞句,感悟人物思想感情,並充分利用課前蒐集的資料,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14

教學目標

1.認識“肆、桅”等7個生字,會寫“艘、航”等14個字,會寫“環遊、航行”等12個詞語。

2.默讀課文,理清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並試着講講這個故事。

3.找出描寫水手們的語句,並說說這些語句是怎麼推動情節發展的。

4.說說危急時刻船長的辦法好在哪裏,說說讀了這個故事受到的啓發。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觀看跳水視頻。

同學們,跳水是我們經常能看到的一種運動。我們觀看奧運會跳水運動員的英姿,爲他們喝彩,是不是某些同學也夢想着能成爲一名爲國爭光的跳水運動員?

2.解題導入。

引導學生提出疑問,如本文跳水的人是誰?爲什麼跳水?在哪裏跳水?怎麼跳水?

接下來,我們將帶着這些問題開始學習第17課《跳水》。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提出讀書要求:自己小聲讀課文,勾畫出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讀一讀。

2.指名讀生字新詞。

着重指導:桅杆(wéi gān)、嚇唬(xià hu)

3.指導書寫課後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導“艘、肆、帽、桅”,並在黑板上示範。

(“艘”是左右結構,部首是“舟”,右部“叟”的筆順是撇、豎、橫、橫折、橫、橫、豎、橫撇、捺。

“肆”是左右結構,部首是“镸”,“镸”的筆順是橫、豎、橫、橫、橫、撇折、點。

“帽”是左右結構,右邊是由“”和“目”組成的。

“桅”是左右結構,部首是“木”,右邊是“危”。)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說一說,課文講了什麼事?

(引導學生思考導入時所提的問題,自行找到相關答案。課文講述了船長的兒子在一艘帆船上,爬上了桅杆的頂端,船長逼孩子跳水最終得救的故事。)

2.通讀全文,根據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把下面的內容填寫完整。

起因:水手拿猴子取樂。

經過:猴子搶孩子的帽子,並將帽子掛到桅杆頂端橫木的一頭,孩子爲了追回帽子,走上橫木,陷入了危險的境地。

結果:船長急中生智,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轉危爲安。

水手拿猴子取樂→(孩子被猴子引上桅杆頂端)→(船長逼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四、拓展交流。

1.如果當時你也在現場,你有什麼話想跟船長的兒子說?你有什麼話想跟水手說?(言之有理即可)

2.如果你是船長的兒子,你有沒有什麼話想說?(言之有理即可)

五、課堂小結。

讀完課文後,你感受到了什麼?(遇事應沉着冷靜,多思考。)

- 第二課時 -

一、複習故知,導入新課。

1.指名朗讀生字新詞,檢查生字新詞掌握情況。

2.導入新課:通過上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跳水的起因、經過、結果。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跳水》。

3.《跳水》的作者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的文學家。他一生中寫了很多作品,如《戰爭與和平》《復活》等。

二、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我們都知道,跳水的起因是水手拿猴子取樂。那麼,請同學們畫出有關描寫水手的語句。

(1)一隻大猴子在人羣裏鑽來鑽去,模仿人的動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人們的笑使得猴子放肆,它有多放肆呢?→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頭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2)水手們又大笑起來,只有那個孩子哭笑不得。

爲什麼水手笑,而孩子卻哭笑不得呢?→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橫木上,摘下帽子來用牙齒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氣。

(3)水手們笑得更歡了,孩子卻氣得臉都紅了。

爲何水手們笑得更歡,孩子氣得臉都紅了?→猴子不但不理孩子,反而撕得更兇了,且爬上了桅杆的頂端。

(4)這時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嚇呆了。

怎麼此時水手們突然嚇呆了?→孩子的手放開了繩子和桅杆,張開胳膊,搖搖晃晃地走上橫木去取帽子。

(5)有個人嚇得大叫了一聲。

爲什麼會嚇得大叫了一聲?→孩子在橫木上的危險程度之深。

(6)等孩子一浮上來,水手們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水手們能直觀地看到猴子與孩子的動作與神態,他們的表現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點撥總結:在整個故事中,水手的作用是:

①推動情節的發展。猴子在水手們的取樂中更加放肆,孩子在水手的笑聲中惱羞成怒,失去理智。

②渲染氣氛。開始水手們都“笑起來”,氣氛輕鬆。後來“全都嚇呆了”與之前水手的笑形成對比,表現了人們對孩子的擔心,烘托了緊張的氛圍。

③反襯主人公的品質。水手們平時訓練有素,但在關鍵時刻卻不知所措,與船長的審時度勢、機智果斷形成對比,突出了船長的臨危不亂。

2.感悟孩子的處境。(孩子的處境十分危險,從哪裏可以看出?)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沒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橫木那頭拿到了帽子,也難以迴轉身來。

(出示課件)指導學生看最高的橫木與甲板的距離、橫木的寬度,理解孩子的危險境地——難以轉身,直觀感受當時緊張的氛圍。

引導:你能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孩子處境的危險嗎?(萬分危急、千鈞一髮、危在旦夕)

指導朗讀:讀出孩子的氣憤及他處境的危險。用什麼樣的語氣讀更能夠表現出孩子的處境危險呢?

引導:語速稍快,聲調稍高,突出重點詞語。你們朗讀的技巧掌握得越來越好了!

3.“正在這時候,船長從船艙裏出來,手裏拿着一支槍。”過渡句。上文講孩子處境險惡,下文講船長出來果斷處理。

4.“四十秒鐘——大家已經覺得時間太長了。”這裏互相矛盾嗎?

(四十秒鐘非常短,可是時間寶貴,人們救人心切,所以覺得四十秒鐘太長了。)

5.想一想:在那個危急時刻,船長的辦法好在哪裏?

(1)當時情況十分緊急,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沒有命了。

(2)當時天氣風平浪靜,孩子跳到海里不至於被大浪衝走,而且與摔在硬邦邦的甲板上相比,跳進海里是最安全的辦法了。

(3)水手們都在甲板上,孩子跳海之後水手們能第一時間把他救起。

(4)因爲孩子的兩條腿已經發起抖來,隨時都有掉下來的危險,而且在這麼高的位置,孩子是沒有勇氣往下跳的,所以船長拿起手裏的槍,逼迫孩子第一時間跳海。

綜上可知,在當時的危險情況下,快速跳海是保護孩子最好的辦法。

6.最後一個自然段和課文題目有什麼關係?作者要讚揚什麼?(末尾迴應課題,“跳水”是事情發展的結局,課文以解決問題的方法——跳水做題目,這既與故事情節的發展緊密相關,又突出了船長處事的果斷。)

三、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文章對船長的描寫只有寥寥幾筆,但卻把一個沉着冷靜、機智果斷的船長形象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感覺真實又具體。這種對人物描寫的方法,是值得我們在寫作中借鑑和學習的。

2.學習課文後,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麼?你最佩服誰?佩服他什麼?(引導學生積極發言,言之有理即可。)

3.在這種危急時刻你會怎麼做?

(引導學生積極發言,如拉棉被讓孩子跳下甲板、水手們手挽手接孩子等。指出這些方法是否可行:下落位置不定,不容易接到,衝擊力大,容易受傷。船長的兒子水性應該還不錯,水有浮力不會摔傷,又有水手的幫忙。指出船長的方法既節省了時間,又很安全,突出船長的思維敏捷、邏輯清晰、遇事沉着。)

4.這篇課文就是要告訴我們,遇事不要慌,要沉着冷靜,要多想辦法,用最好的辦法解決。

教學反思

1.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我們始料未及的事,面對這些事件,我們要做的就是沉着冷靜,多分析,多思考。

2.通過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在教學時,讓學生充分讀書,融入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受其神態和動作,充分喚起學生的想象,以激發學生興趣,從而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理解文本的目的。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15

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探究大自然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2.要求學生能根據自己選擇的場景,展開合理豐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辦法、曲折的過程寫具體,並能儘量將心理的變化融入其中。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觀看探險短視頻)同學們都看過有關探險的書籍或者電影吧?(看過)

裏面有哪些有趣的情節?你覺得有趣在哪裏?(學生各抒己見)

沒錯,裏面的情節能抓住讀者的心,有一定的險情,而在最關鍵的時候,就會出現一個聰明的人帶着大家脫險,配上獨特的畫風和誇張的情節,讓我們覺得驚險又有趣。

2.你想不想去探險呢?今天,老師帶着大家一起去探險。(板書:神奇的探險之旅)

二、啓發思路。

1.各位探險愛好者們,探險需要組隊一起的哦,那麼,你們想跟什麼樣的人成爲隊友呢?

讀圖表及要求,理解題意,說一說自己的理解。

(參考:探險無小事,如果幾個人都是不專業的,都是沒有相關經驗的小孩子,在發生危險之時,很可能難以脫身;如果其他人都是探險專業戶,只有一個小孩子,怕沒有人可以交談,大人們甚至可能會幫忙擋掉所有的危險,那就達不到探險的目的。)

2.探險的團隊十分重要,從兩列人物中各選一位,和你組成一個探險小隊。你選擇的是哪兩位?爲什麼?

(引導學生積極發言,說出自己想要結伴而行的夥伴是誰,原因又是什麼。)

3.確定探險小隊的成員後,我們來討論一下去哪兒探險。

是茫茫大漠、熱帶雨林、海中荒島、幽深洞穴,還是南極冰川……(引導學生討論探險的相關地方,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4.選擇你想要去的探險地點,思考可能遇到的險情有什麼?(遭遇猛獸、暴雨來襲、斷水斷糧、落石雪崩、突發疾病……)

5.瞭解這些之後,你還有決心繼續探險嗎?(有)那我們需要做哪些準備呢?(交流)

三、習作指導。

(一)在整個想象的過程中,可播放背景音樂,營造氣氛。

1.經過漫長的奔波,我們終於來到了魂牽夢繞的探險之地。(板書:入險地)

2.想要遇到更有趣的事物,探尋沒有人知道的祕密,需要走到險地的深處,小隊走進了……突然……(板書:遇險情)

3.探險小隊的某個人說出了某個點子,全隊齊心協力、互幫互助,脫離了險境。(板書:脫險境)

多媒體呈現:

怎樣寫探險內容的作文?

(1)把探險過程寫完整。

到哪裏去探險?和誰去探險?探險的過程是怎樣的?結果如何?這些內容都要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要完整。

(2)要寫出具體內容。

把探險過程中發生了哪些事?每個人的語言、動作、神情、心理變化等,都要寫出來,這樣文章的內容纔會具體。

(3)寫出感受。

探險的過程往往是神祕而緊張的,要把這種特點表現出來,就需要時時關注人物的內心感受以及心理變化。這樣,人物心理的變化,也印證了探險過程的緊張氣氛。

(二)開始寫作。

聽起來咱們的探險之旅非常有意思啊!下面我們就拿起筆,一起記錄探險過程中難忘的時光吧。

寫的時候要把過程寫具體,結合人物的心理描寫。

四、習作點評。

選出兩三篇比較優秀的作文,在全班進行點評。習作的重點在於講清楚探險的過程,能使讀者身臨其境,語言通順恰當等。

五、小結。

學生由自己感興趣的探險活動開始想象,到達探險之處,接着發生險情,最後脫險。文章由此三部分組成,把事寫具體,也注意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

六、延伸。

提議全班同學相互交換作文,哪些寫得不具體的,把它補充具體,哪些可以寫得更有吸引力的,可以運用修辭手法的,再改一改。把全班同學的作文集成一本書叫《神奇的探險之旅》或《探險日記》等。

板書設計

神奇的探險之旅

入險地

遇險情

脫險境

教學反思

1.通過這次習作,讓學生懂得了寫作文是十分有趣的事情,把自己喜歡的、想象的事情具體地寫下來,再進行修改,修改成能吸引人的文章,就算完成了。通過這節課的點評,同學們受益匪淺。

2.我也發現學生們對探險很感興趣,也看過相關電影、漫畫,但讀文學作品的較少,應注重對學生讀文學作品的培養,進而使其積累優美的詞語、句子、段落。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