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中學語文《蒹葭》教學反思(通用9篇)

本文已影響 3.77W人 

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反思意爲自我反省。怎樣寫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學語文《蒹葭》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學語文《蒹葭》教學反思(通用9篇)

中學語文《蒹葭》教學反思 篇1

《蒹葭》是公認的難教的課文。由此 ,我在上此課時特別用心,多方面考慮,希望能帶着學生感受詩經的美,但願望是美好的,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是會發現我在教學中存在諸多不足。現對此加以總結,希望以後再上此課,能有所提高。

首先我覺得自己的備課量是充足的,詩歌的解讀,詩歌的意象,詩歌的意境,詩歌的語言,幾乎在課堂上這些都面面俱到了,但問題也就有了,重點不明顯,不突出,什麼都講,什麼都教,但由於課時限制,每一樣似乎沒有講透。

學習詩歌本就是難事,要讓初三的學生體會詩歌的朦朧美,確實不是易事。而在備課中,我很少考慮的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其理解接受的能力 ,所以問題的設置有點空,大,以至於整堂課上的有些沉悶。

學詩必須要加強讀的環節,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課堂上,我也是幾次三番帶領大家讀,個人單獨,齊讀,自由朗讀,教師範讀。但讀的效果並不理想,感覺學生讀也只停留在表面,更多的是任務觀點,不是發自內心的吟詠,不是真正的自我陶醉,究其原因,可能問題出在我這,我的話語缺乏鼓動性,沒有真正勾起學生讀的慾望,沒有將學生的情感調動到極致。

最後,我覺得自己還是需要不斷積累充實自己,尤其是詩歌辭賦這一塊,老師的底子厚了,纔有底氣站在講臺上和學生高談闊論,不然少了自己的見解,只能永遠做個簡單的教書匠。

中學語文《蒹葭》教學反思 篇2

課堂不是預設的,常會碰到意想不到的問題。在講到“比興”手法時,因爲學生不理解,學生在課堂上小聲議論開來。怎樣解決突發奇來的問題,我結合投影的圖片,形象地闡釋了什麼是“比興”,及時解開了學生的茫然。

整節課我只設計了一張課件,卻最大限度的發揮了這個教學資源。引入課文用了它,分析“關關”用了它,引導形象用了它……每次使用都恰到好處,充分發揮了“課件”爲教學服務的功效。

整節課學生獨立回答雖僅5次,但全班學生參與度很高,在老師“生活化” 語言的引導下,走入文本,探究故事,學習積極性也像詩文內涵一樣被慢慢 “泡開”了,詩化的語言充盈着整個課堂。

雖然本節課得到了老師們的認可,但我課後覺得語文教學也是情感教學,針對現代中學生對愛情的敏感,對詩中的“愛情觀”引導可更深入些,以幫助學生正確對待“戀愛”問題會更好。另外,《關雎》在《詩經》中的地位及《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作用介紹也可深入一些,以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展閱讀面。

中學語文《蒹葭》教學反思 篇3

今天講了《詩經》中的《蒹葭》,看着孩子們被吸引了,很是高興。現在大致回憶一下上課的過程:

一 同學讀課文,注意要讀準確。(先給別讀,再齊讀)

二 我把一些重點字詞寫到黑板上,讓學理解記憶 (近義詞 或 反義詞放在一起 ,以便學生掌握詞義)

蒼蒼 萋萋 采采 未晞 未已 水之湄 水之涘 溯洄從之 溯游從之 躋 右 水中坻 水中沚

三 邊讀邊口譯課文,兩人爲一組交流。

四 通過讀,我們想到了一副美麗的畫面。用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描繪一下,並寫寫自己通過讀感悟到了什麼。

(在練習本上寫)

學生們在回答時加上了一些想象。緊接着我讓他們談感受到了什麼?孩子們說到了主人對愛人追求中的可望而不可及,

還談到了他是惆悵的,對愛人感情是濃烈的,他是執着的。

緊接着我又問可望而不可及是喜還是悲?孩子們說是悲,我談自己的觀點這也許是一種喜吧,因爲他一直在追求美好的路 上。 我讓孩子們繼續思考:這裏的伊人僅僅是所愛的人嗎?學生們能談出這也許代表理想或者夢想。我說這又何嘗不是很多人一生的寫照呀。一生都在追求夢想的路上。

這時鈴聲響了,我還是問道:三小節的內容幾乎是重複的,那能不能去掉兩小節。學生說不行,那樣感情就不強烈了。我說這樣看似重複,實際又不是完全重複的寫法就是“重章疊句”,它的表達效果就是渲染感情,增加詩歌的音樂美。

本來覺得一節課處理這首詩時間會很寬鬆,結果時間很緊張。看得出孩子們是在逐步進入文章,沒有當堂成誦實在是有些遺憾。

所有的故事都是一個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也許多年之後,他們經歷一些事後,再想起這首詩會會意的微笑吧。

中學語文《蒹葭》教學反思 篇4

這節課總的來說還是比較成功的,我和學生都被詩歌着優美的旋律所吸引,被他那反覆詠歎的的深情和濃濃的愁思所感染。

今天上了《詩經》中一篇經典篇目《蒹葭》,下課很久了,我和學生們卻沉浸在主人公愁腸百結,幽情難解的相思之中。

這節課總的來說還是比較成功的,我和學生都被詩歌着優美的旋律所吸引,被他那反覆詠歎的的深情和濃濃的愁思所感染。

這節課教學的成功之處如下:

(一)、教師活動:

1、朗讀過程貫穿整個課堂詩的韻律美感染學生

一開始,教師配上音樂(有一點淡淡憂傷的輕音樂)朗讀,觸發學生情感;然後讓學生多種方法反覆讀,以便理解詩歌內容,充分體會其中的情感。

2、集中指導閱讀理解第一節詩,二三節放手讓學生自學,體會主人公情感的逐層深入和強烈

3、充分發揮多媒體讓學生感悟到各種美(音韻美、畫面美、人性美、主題美、詩意美)

4、引導學生理解詩歌主人公形象,並根據主人公形象,引導學生擴充爲理想不懈追求的主題。

(二)學生活動:

1、同學們,朗讀、自主學習、討論積極主動,氣氛好

2、自學後,總結了本詩以晚秋淒涼之景起興的好處

3、通過反覆朗讀讀,學生想到了一副綺麗的追求圖,學生加深了對詩歌的'感悟

當然,還有一些不足之處,那就是讓學生自學體會的時間安排不夠,教師有關灌輸嫌疑,以後當改進。

一首好的詩歌,恰當的教學方法,既能愉悅我們的心身,引起我們的共鳴,還能淨化我們的靈魂,長久縈繞我們心頭。

中學語文《蒹葭》教學反思 篇5

1、《關雎》和《蒹葭》在內容、表現手法等藝術特色上都有相同之處,所以《關雎》擬重點講授,《蒹葭》則教師設問引導,學生自學領悟爲主。在學習《關雎》的基礎上進一步熟悉相應文學常識,有利於學生識記古代文言知識。

2、在教學過程中,適時運用多媒體,有利於課堂上創設優美意境,引導學生感受美的氛圍,特別是情景賞析中,對學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將學生帶到優美的詩境中。所選的圖畫音樂一定要輕柔歡快,讓人充滿憧憬。課堂教學中,爲學生創設的情景尤爲重要,有利於啓發學生的思維,撞擊學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學生的情操。

3、教學本文,應創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應引導學生反覆朗讀,直至成誦;分析主人公的形象,瞭解《詩經》重章疊句的表現手法;學習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認識《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還應引導學生多讀多背《詩經》中的名篇,提高詩歌鑑賞的能力。注重自主學習、自我探究,全面領略詩歌的美感,力求在詩歌鑑賞和文化積澱上都有所收穫。

中學語文《蒹葭》教學反思 篇6

曾經王有才總是教導我們說,課堂要有生成,課纔會熠熠生輝。今天上了《蒹葭》,有些東西覺得還不錯,稍作記錄吧!今後重拾這貝殼的時候,或許會有珍珠孕育其中吧!

此詩亦與《關雎》有着相同的地方,那便是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追求。只是這女子在這首詩中稱之爲“伊人”。那麼,這位伊人又有着怎樣的特點呢?自然她是美好的。但學生的回答讓我更讓我爲之動容,“飄渺的”“神祕的”“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如神仙姐姐般”。那麼如此的一些感覺又是通過哪些地方看出呢?老教師經常教導我們說,一定要細讀細讀,而今我亦是深深地感觸從表面滑過與走進文本帶來的質的區別,進入文本再走出來,帶給你的將是全身心的愉悅,將是內心的釋然,將是專注後的超脫。我想,此處學生定也在“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不停變換的位置的文字中感受到了那一份神祕、飄渺和神仙姐姐般的美好。

那麼,詩歌又是通過什麼來引入伊人的呢?自然是蒹葭、白露、霜等等景物的描繪。那麼,詩人描繪的又是怎樣的一番景緻呢?這些景色又有着怎樣的特點,帶給你怎樣的感覺呢?一個學生說,蒹葭即是蘆葦,大片地生長着,帶給人一種朦朧的感覺。一個學生說,清晨的露珠格外的晶瑩剔透,象徵着這美好的愛情。一個學生說,霜乃是深秋之物,帶給人一種涼涼的感覺。故曰,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如是或許便是課堂的生成。雖然未必是你想要的點,但是或許這對文本獨特的理解就會帶給人無窮的快樂。那麼,霜帶給你涼涼的感覺,露何嘗不是嗎?大片大片的蘆葦在深秋長在水邊,不亦是帶給人一種悽清之感嗎?故一切的景語即是一切的情語。爲何詩人不將情景設置在溫暖的春日,而是有點涼涼的,有點悽清的秋日呢?或許這正昭示了詩中的男子他追求伊人而不得的那份落寞的心境吧!

中學語文《蒹葭》教學反思 篇7

《蒹葭》是詩經中最優秀的篇章之一,唯美而浪漫。但離孩子們比較遠,尤其是農村孩子更是缺乏基礎。孩子們都是喜歡唱歌的,而音樂又是萬能的溝通工具,所以我在導入就採用了這首詩歌的優美歌曲來引起學生學興趣,也能很好的營造詩歌中描繪的氛圍。孩子們有了學習慾望,自然就沒有了畏難情緒。

在整體感知中我採用自主學習的方式掃清字詞障礙,讓孩子們結合註釋疏通詩歌大意。因爲課本註釋很詳細,所以這個也不是很困難。在這一環節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主導地位。在接來的環節中我依然以學生爲主體老師爲主導,一步步引導學生逐步深入的體會詩歌內涵與意境,盡我所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中的唯美與浪漫。在這裏我非常注重朗讀。詩歌教學就應該是以朗誦爲主,在朗讀的基礎上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過不斷地朗讀,讓學生細細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詩歌的藝術之美。在教學時我努力使學生通過有感情的不同形式的反覆朗讀來感受詩歌的情感美,來領略華夏民族的文化美。情景交融是詩歌慣用的手法,在這首詩裏景物描寫也很好的營造了唯美浪漫的氛圍,襯托傳達了主人公求而不得的失望悵惘痛苦的心情,情中有景,景中含情。所以在體會詩歌意境時我從景物入手,循循善誘,在不知不覺中達到自己的教學目標。只有把主人公放到既定的情境中,在幫助孩子們重現當時畫面時才能更好的體會詩中主人公的心境,所以我又一次讓孩子們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腦中浮現的畫面,讓他們有身臨其境之感,體會更深,意境自現。這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

在這節課中,我覺得亮點在於用歌曲來輔助學習詩歌,讓孩子們在自己喜歡的形式的輔助下快樂輕鬆的學習了畏難的古詩詞。唱詩歌更容易記憶,也更容易理解,優美的旋律更增添了詩歌的美,讓人陶醉。這節課在音樂聲中開始,在音樂聲中結束。孩子們對詩歌有了更大的學習興趣,在不知不覺中背誦了整首詩歌。下課了,他們還不願離開,繼續跟着音樂哼唱着……

中學語文《蒹葭》教學反思 篇8

一、教學收穫:

1、這節課廣泛借鑑別人的長處,閱讀相關文章,學習《詩經》的系統介紹,瞭解創作背景,聽取同組各位老師的意見,對授課內容做恰當調整,強調朗讀,進行對比閱讀,還要適當向外拓展延伸。通過比較閱讀的方法,學生加深對詩歌形象、意境、情感及結構音樂性的理解,提高了學生利用對比點閱讀詩歌的能力。

2、在教學過程中,我適時運用多媒體,有利於課堂上創設優美意境,引導學生感受美的氛圍,特別是情景賞析中,對學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讓學生置身於一種美好的意境之中,營造出濃郁的中國古典氛圍,烘托了良好的教學氣勢,師生在這種設置的特定的審美情境中,觸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獲得審美情感體驗,陶冶性情。這樣爲學生創設的情景尤爲重要,有利於啓發學生的思維,撞擊學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學生的情操。在教學過程中確實也基本上達到預期效果。

3、教師在課堂扮演的是領路人的角色,要引領學生學會品析詩歌,發掘文本的現實意義也就是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正確引導。

4、重章疊句和反覆詠歎的手法學生很容易理,學生的朗讀效果好。

另外,針對學生沒有足夠的瞭解力去感知古典詩歌,起先我是重點定位在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空白處見豐富,明白“詩無達詁”的鑑賞真諦,以這個爲教學目標之一的,但是在備課過程中發現高一學生在詩歌鑑賞方面尚屬起始階段,閱讀層次不可能達到我理想的狀態,不恰當地拔苗助長,只會在課堂上造成熱鬧是我的,學生在下面茫茫然什麼也沒有的局面,於是我就重新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以降低教學難度爲宗旨,提高學生參與性與積極爲主,修正教案,用現代人的情感表達方式來演繹含蓄美,引導學生對生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知道什麼是美。教學過程中,課堂氣氛始終活躍,

二、 發現的問題:

不足之處在於,雖然教師一直都有意識的想做到在課堂上以學生爲主體,但是真正實施起來,由於課堂容量大,教材難度不算小,個別環節以自己的解讀來帶替了學生的解讀,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達到的高峯,惟有不斷的閱讀,不斷的積累,打紮實了自己的底子,纔能有這個自信和能力。我要和他們一起從賞析從積累詩歌開始。

中學語文《蒹葭》教學反思 篇9

1、這堂課,我首先是注重了朗誦。詩歌教學就應該是以朗誦爲主,不能作煩瑣的分析,不能上成練習課。詩歌所表達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過不斷地朗誦,讓學生細細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詩歌的藝術之美。在教學時我努力使學生通過美讀來感受先人的情感美,來領略華夏民族文化。

2、又用優美的《在水一方》設置情境,課堂氣氛好,在課堂上努力做到了師生互動,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能體會到詩的雋永淳厚的意味。

3、學生深入地理解詩人表達的情感,感受詩歌的結構美(重章疊句的作用)。重章疊句和反覆詠歎的手法學生教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4、教學方法上採用自讀法、朗讀法、探究法、提問法、練習法等綜合方式,效果不錯。

存在的問題:由於《蒹葭》詩歌文字較爲古奧,教學中準備還不夠充分,功底又淺,所以對詩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時課堂也略顯散亂。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