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蒹葭》優質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1.04W人 

 《蒹葭》優質教學設計

《蒹葭》優質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蒹葭》是課文《<詩經>二首》的第二篇,此前已經介紹了《詩經》的常識,並學習了《關雎》。在此基礎上,本節溫故知新,側重運用啓發式和對比教學方式,突出學生的認知主體地位和能力發展主體地位。

採用“板塊推進,問題切入,層級展開,循環提高”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裏、按層面逐層加深對作品的體會和理解,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

把問題貫穿於整個課堂,用富有啓發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問設計由淺入深,體現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教學板塊

溫故知新──整體感知──品味詩歌──探究總結──深思巧練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領悟詩的意境美;

2.理解詩歌重章疊句,反覆詠唱的作用;

3.領會詩歌思想和藝術特點,培養和提高學生鑑賞詩歌的審美情趣,激發他們創造美的動力。

(二)過程和方法:

引導學生反覆吟誦,掌握適當的停頓,節奏和語氣;掌握吟誦欣賞詩歌的技巧與方法;

(三)情感和態度:

瞭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嚮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分析 《蒹葭》 中的人物形象及領會賦、興的藝術表達手法的妙處。

2、把握《 蒹葭》中的重章復唱的特點。

  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的語言,準確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

 教學方法

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爲主體,嘗試自主、合作、探究、體驗的學習方法,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

 課時安排

一課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溫故知新

1.請聆聽鄧麗君的《在水一方》。

歌詞:

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綠草萋萋,白霧迷離,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願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無奈前有險灘,道路又遠又長。

我願順流而下,找尋她的方向。卻見依稀彷彿,她在水的中央。

我願逆流而上,與她輕言細語。無奈前有險灘,道路曲折無已。

我願順流而下,找尋她的足跡。卻見彷彿依稀,她在水中佇立。

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問:這首歌曲優美嗎?能說出這首歌曲的歌詞出處嗎?

明確:這首歌曲的歌詞是瓊瑤根據《詩經 蒹葭》改編而成的。

2.填空: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 )總集,原名《詩》,或稱“詩三百”,共有( )篇。 全書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作品。按樂調不同分( )( )()三部分,常用的表現手法有( )( )( )。《詩經》以( )言爲主,兼以雜言。章法上多采用( )寫法。

 二、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

板塊重點:掃除文字障礙,初步把握課文,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1.解題:

《蒹葭》選自《詩經 秦風》屬秦國民歌。“秦風”多言車馬田獵,粗獷質樸,而本詩卻神韻縹緲,引人遐想。這是一首懷人詩作。

2.聽錄音,劃出韻腳,感受詩的音樂美。

3.看註釋,讀懂字面意思。

提問設計:(第一梯度)

1.這首詩寫了什麼?

2.這首詩的韻腳是哪些字?

3.這首詩三章有何異同?

4.這首詩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

學生議論回答。

板塊小結:讀懂大意,認識作品的二個藝術特點:興、賦表現手法, 重章疊句的章法。

  三、再讀課文 品味詩歌

板塊重點:品味詩歌,感受並領悟詩歌的意境美。

問題設計:(第二梯度)

1.景物描寫有何特點?其作用是什麼?

2.伊人指代什麼?

3.抒情主人公是怎樣一個形象?

4.表現了抒情主人公怎樣的思想感情?

指名讀課文。

品味詩歌:(着重運用比較法)

每章1 、2句:以景起興,以興託情。

時間:深秋清晨,淒冷。

景色:秋葦蒼蒼、白露茫茫、寒霜濃重清涼。

作用: 渲染氣氛,奠定全詩的感情基調。烘托人物淒涼、落寞的心境。

正如《人間詞話》所說:“《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具有“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

《關雎》以景起興,興中含比,比興自然。用雎鳩和鳴比喻男女真摯的愛情。而《蒹葭》每章1 、2句:以景起興,以景託情。

每章3 、4句:追尋伊人,點明主題。

伊人:深愛而思慕的對象。

地點:“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皆因思念太深而生的幻境,表明追尋的對象飄忽不定。也暗示各種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際遇,意蘊開闊。

《關雎》鮮明地指出追求的對象:窈窕淑女,是實寫,她就在河邊採摘荇菜。而《蒹葭》中伊人,即那個人,是虛寫,寫得朦朧而有韻致。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所謂”含有不便讓人知道意味。伊人在遙不可及的河水那一邊。朦朧和距離產生美,這正是這首詩的動人之處。

每章後4句:追尋境況。

道路:艱難曲折 。

抒情主人公:執着、堅定。

心情:思而不得,求而難見的悵惘和遺憾。

結果:追尋的對象飄忽不定,幻象迷離。抒情主人公可望難及。

“宛”字表現出蒼茫的環境氛圍,迷茫的內心情感,隱約縹緲的身影,把詩人“欲即不能、欲罷不捨”的豐富內涵表現出來。

《關雎》着重於“敘事”,我們從詩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夥子從愛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這樣一條線索。而《蒹葭》中卻沒有明確的故事,突出追尋之路的艱險與漫長,表現出主人公不能夠走近“伊人”,又永遠點亮希望的情感狀態。

思想意義:

表現對“伊人”的真誠嚮往、執着追求。

表達思而不得的悵惘,求而難見的遺憾。

涵容人生可望而不可即的境遇。

板塊小結:領會作品的思想意義,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四、三讀課文 探究總結

板塊重點:理解詩歌重章疊句,反覆詠唱等藝術特點;感受並領會詩歌的結構美。

齊讀課文

問題設計:(第三梯度)

這首詩三章意思大致相同,爲什麼不用一章?換言之,這首詩重章疊句,反覆詠唱的作用是什麼?

學習小組討論,發言。

(一)、探究研討:

重章疊句一唱三嘆的作用:

(1)蒹葭之“蒼蒼”、“萋萋”、“采采”這是景物層層渲染。

(2)白露之“爲霜”、“未唏”、“未已”表現了時間的推移,暗示了追求時間的漫長與追求者的執着。

(3)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在水中央”“在水中坻”“在水中沚”表現了空間的轉移,暗示了追尋對象的飄忽難覓及追尋者的無奈和惆悵。

(4)道路的“阻且長”、“阻且躋”、“阻且右”從不同的角度,步步加深道路的坎坷曲折,暗示追求者的矢志不渝。

小結:採用重章疊句,換韻復唱,不僅僅造成一唱三嘆、迴環往復的抒情效果,還深化了詩歌意境,把詩人的追求和失意表達得淋漓盡致。

(二)、總結藝術特點

1.重章疊句,深化了詩歌意境。

2.意境朦朧、含蘊無盡。

意境美體現在多重疊合的架構。

(1)煙水迷離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癡的情幻化而生,難分難解。

(2)深秋一派蕭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悵失意的心情渾然一體。

(3)詩人的執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覓之無蹤的境界渾然爲一。

(4)“伊人”高潔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氣質,被蒹蒼露白、秋水澄明的景緻烘托出來。

3.“賦”、“興” 手法的運用。

每章首兩句都是借景起興,如“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是先寫河畔蘆葦很繁盛,夜來清露結成霜的景物,以便更自然地引出本詩的主題:“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即詩人隔河企望,追尋“伊人”。

每章三至八句是賦,直抒胸臆,表達主人公思而不得的悵惘,求而難見的遺憾。

  五、深思巧練 創新思維

板塊要點:拓展思維,形成能力。

問題設計:(第四梯度)

深思:學生各抒己見。

1.你如何理解“伊人”?

或情人、或友人、或賢人隱士,或美好的事物,如理想、信念等。

2.這首詩對你有何啓發?

做事要勇於克服重重困難。對理想要有執着 追求的精神,學好專業課爲理想而奮鬥,爭取達到目標。

巧練:翻譯這首詩。

參考譯文:

河畔蘆葦茂蒼蒼,清晨白露凝成霜。我思慕的那個人,就在河水那一方。沿着彎曲的水道去找她,道路阻隔又漫長。逆着筆直的水道去尋她,彷彿隔在水中央。

河畔蘆葦連着天,清晨白露還沒幹。我思慕的那個人,就在河水那一邊。沿着彎曲的水道去找她,水路升高又難攀。逆着筆直的水道去尋她,彷彿隔在小渚間。

岸邊蘆葦滿河流,清晨白露未全收。我思慕的那個人,就在河水那一頭,沿着彎曲的水道去找她,水路迂迴又難走,逆着筆直的水道去尋她,彷彿隔在一小洲。

小結:

品味鑑賞詩歌的技巧:

(1)從思想和藝術手法(如結構、語言等)兩方面去品味鑑賞詩歌。

(2)要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去思索、探究。

(3)反覆朗讀,運用聯想、想象體會詩中情感。

結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我們以屈原詩句自勉!

  附:板書設計

蒹 葭

蒼 霜 方 長 央

萋 晞 湄 躋 坻

採 已 涘 右 沚

重 章 疊 句

興     賦

追 尋伊 人

悵 惘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