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蒹葭》讀後感(通用29篇)

本文已影響 2.69W人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蒹葭》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蒹葭》讀後感(通用29篇)

《蒹葭》讀後感 篇1

千百年來,人們爲了追求幸福的愛情,流傳着許多感人的故事。《蒹葭》一詩講述的正是一場發生在蘆葦邊的愛情故事。

說起詩經《蒹葭》,可能大家稍感陌生;提起《在水一方》,你肯定想起當代臺灣通俗小說家瓊瑤;想起同名電視劇的主題歌《在水一方》,由鄧麗君演唱的那優美動人的旋律,會久久迴響在我們的耳畔。歌曲的詞“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則是取自詩經《秦風—蒹葭》稍作調整而成。那麼,《秦風—蒹葭》又有着怎麼樣的內涵呢?

“問世間情爲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愛情作爲人世間最真誠、最美好的感情,一直以來是人們的追求。千百年來,人們爲了追求幸福的愛情,流傳着許多感人的故事。《蒹葭》一詩講述的正是一場發生在蘆葦邊的'愛情故事。“

全詩先提到“蒹葭”和“白露”,指出了所處的地點和時間。這也是這是《詩經》中常用到的比興用法,中國人含蓄內斂,古人更是如此。在提及愛情是委婉,所以先從身邊的場景、動植物說起。就在這樣一個深秋的凌晨,詩人來到河邊,爲的是追尋那思慕的人兒,而出現在眼前的是彌望的茫茫蘆葦叢,呈出冷寂與落寞,詩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兒在哪裏呢?伊人真的是在那裏嗎?讀完全詩才發現,其實詩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處,他只知道她在河水的另一邊。

我多次品讀後不禁感嘆,本詩雖寫愛情,但卻隻字未提“愛”,不過卻又字字總關乎情。寫作手法是如此的含蓄。本詩先寫時間,從白露“爲霜”到“未晰”再到“未已”,再寫水的狀態不斷變化,而“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從而讓人想象道路之艱,追逐之痛苦。這樣的時空變化,其實是在暗示男主人公追尋、等待伊人過程中的心情也在不斷的變化, 距離產生美,女子“在水一方”,讓這邊的男子苦苦徘徊卻怎麼也抵達不到她的身邊。男主人公高貴的精神和堅貞的愛情操守也越來越感動人。

詩人上下求索,而伊人雖隱約可見卻依然遙不可及。比起還有辛棄疾的著名詞句“衆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詩經的中的這位詩人尋覓伊人之路似乎更爲艱辛,讓人不禁慨嘆咫尺天涯!這讓我想起了《西廂記》中鶯鶯在普救寺中因母親的拘繫而不能與張生結合,嘆惜“隔花蔭人遠天涯近”,《蒹葭》中的詩人也是同樣的感覺吧。詩人的追尋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終究還是水月鏡花。

總之,詩的藝術美感和朦朧的意境展現出的浪漫精神讓我深深着迷。詩歌表述婉轉而又深切動人,在把主人公的真情實感展露得淋漓盡致的同時,也會讓我有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全詩通過對時間場景的變換生動地描繪出了詩古人常言“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對美好事物的追求,總能引起當世人和後世人的共鳴,而追求過程中的輾轉和最終求之不得的惆悵與失落,更能博得人們的同情。

人苦苦追尋意中人而不得的焦慮。全詩中沒有一個思字、愁字,卻讓我體會到詩人那種深深的企慕和求之不得的惆悵。

我想,不管男主人公能否追尋到心中的美人,不管現實的世界是多麼冷酷無情,但我們也需要像這個男子一樣在面對那樣殘酷的現實以致朦朧的未來時,有這種持之以恆、永不言敗的火熱激情,大膽擁抱理想並樂觀地活着,這纔是一種令人羨慕的生存姿態吧!

《蒹葭》讀後感 篇2

愛情,是世間最高深莫測的東西。思之如狂的心境,與子偕老的美麗,遂引人顛沛流離,於漫長人世啜飲滿杯。“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城傾流年逝,佳人老去,愛情仍在這世間嫋嫋婷婷,若即若離。

——題記

“所謂文學經典,無非是對個體生命情感體驗最爲真實,最爲本質也最爲獨特的一種詩化表達。”因爲經典如《蒹葭》,所以儘管它風塵滿面,卻難掩生命的光芒。“它不是死的文字,而是活的思想與情感。”這便是身爲現代人的我重新捧讀《蒹葭》的動力和意義。

少年讀《蒹葭》,愛它的婉轉美好,宛若青澀不可實現的情懷與夢境;

青年讀《蒹葭》,愛它的`憾而不傷,一如曾經沉溺而不得的感情;

中年讀《蒹葭》,愛它的詩意放曠,寫盡人生無處不在的喪失卻無悔;

老年讀《蒹葭》,愛它的淡然荼蘼,往事如煙,逝去的終不顧,感慨萬千。

人類有一個劣根性,畢生追求擁有,但對那些輕易得到的置之棄履,最耿耿於懷的卻是那在水一方,求之不得的東西。《蒹葭》有這樣的力量,讓每個人從中撿拾自己的眼淚,用詩意麪對感情的失卻,並獲得慰藉。

《蒹葭》描繪了一場浪漫悠久的尋找。這是一場迷失卻又堅定的旅程,尋找心的故鄉。待最後,佳人如夢不可考,尋找成了唯一。誰也不知道,他所尋伊人是何,只道那時秋風細潤,蘆葦搖曳,那個孤獨的追尋者,正一如既往在苦苦地穿梭。穿梭,向蘆葦深處漫溯,沒有方向的溯游。“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分明似近在咫尺,轉瞬便如流光從眼前不見。他在白茫茫的蘆葦叢中踽踽前行,他在恍惚裏徘徊不定。那伊人似花非花,如霧非霧,有時在水一方,彷彿只跨越一步便可靠近,俟其接近,佳人又遠在水之濱,不可停息,呼喚在耳畔響起……

空靈意境不得不讓人歎服,他在這樣若即若離中尋找,只是尋找,沒有停止,沒有悲哀,仿若時過境遷已千年,一生終了。《人間詞話》中有一言:“《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這種風致,難以言說,只有曾經尋找過的人才能恍然大悟。世間諸多癡男怨女,卻被人苦口婆心勸導,不要去追逐那些縹緲的得不到的,要緊緊握住手中真實的幸福。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有些尋找是永遠不可能放棄的。真實的不一定是最想要的,得不到的纔是最好的。

愛情,於此時的我們過於遙遠,只可遠觀不可褻玩。春花秋月,煙視媚行,我們在霧裏看花,看不清內裏的悲喜交加,但卻從《蒹葭》中明白愛情沒有平淡,只是歲月靜好,那種求而不得的溫暖,會讓人迷失在其魔力,從而進行“不切實際”的追逐。生活,於物質中昇華的節逐,奏響每日繁忙的勞作。日日行走於世間的我們追逐着的“伊人”是夢想。目標是心中的慾望,方會持之以恆,像詩人那般即便失去正確航向,也選擇心中那股迷戀,堅定走下去,在失望中努力着,用汗水淚水拼命追逐着,縱然時光將我們渡涉萬水千山,終不悔當年節逐。有些夢想,即使不可求,但我們仍會苦苦尋找,世間太多迷惑,尋找的意義之一也是讓我們固守心房,守護好心中的堅持,勇敢又執着的走下去。因爲那種渴望,會爲無奈的生命增添亮色,那種堅持,會讓我們即便惘然卻不沉溺於失望與麻木的苦海不得解脫。

尋夢,尋找,只要你認爲值得並迷戀的東西,便去追逐,那過程一定是一生中最精彩的時光。

《蒹葭》讀後感 篇3

秋色茫茫。水波渺渺。天地空曠。人影惚恍。

這是一篇相思的作品。在一個美麗清冷,朦朧迷茫的境界,詩人徘徊追思着心上的人兒。

所謂伊人,水一方。

似乎看見了,卻又抓不住。多麼的誘人,朦朧而又傷懷。很有過盡千帆皆不是,腸斷白頻洲之感。苦悶,是情人之隔而造成的。這種隔離似遠似近,若隱若現。宛如蘇軾悼念亡妻的痛苦之吟。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但,蘇軾的隔離卻是永久的,一個地上而一個地下。永遠沒有見面相逢的可能。《蒹葭》的隔離卻是可以期待的。可以遙望的。惟一不知的,是要期待多久,這份情才能安居?

這份相思有些令人難過和傷懷。不禁會想起陸游與表妹的悽美愛情。一杯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傷心之餘,又能體會出其中的美來。畫面的美,意境的美,情景交融的美。意境空靈而幽渺,一派秋的景象。這裏的秋不是滿田的金黃與枯黃的落葉,而是水波渺渺,天地空曠。這種天地的空曠是適合相思的,相思就如天地一樣的曠、遠,而又有水,那是相思的稠、與純淨。一片空曠的天地,一條蜿蜒而流,岸邊蘆荻長有長,露也成了白霜。霧氣濛濛,忽隱忽現的沙洲,若即若離的心上人兒。畫面由遠及近,這是美學上的三遠之一的平遠。這便是美。這讓我想起歌手李健的那首讓我心暖柔又粘稠的歌曲《遠》。“不知你現在的地方,離我有多遙遠。站在最高的山頂上能不能望得見,就算分離的世界天空依然相連。有沒有在風中聽到我的呼喚,也許流浪的雲她能帶去我的思念,有沒有在雨中看到我的淚點。不知你回來的時候還要有多久遠。”這不正是《蒹葭》的思念嗎?在美麗空曠的境界裏,情者在歌唱他的相思之情,在守候他的相逢。

然而,這一定是男人在思念女人嗎?不可以是女人在吟唱在思念嗎?可以!因爲這一詩是出自《詩經》。若是在其他的'古詩中,那幾乎是不可以的。也只有《詩經》中的愛情纔會如此的多姿如此的大膽,也只有《詩經》中的女子纔會如此的開放、大膽,如此的爽朗潑辣。《詩經》情愛詩裏女子可以直抒自己的情意,可以羨求男子。它收錄的是西周末初年到春秋中葉的詩歌。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漢以後,獨尊儒術。女子便只能規規矩矩織布了,連讀書都不許,更不要說追求心中的戀愛。宋朝,程朱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慾”那更是令人恐慌,也令女子恐慌。女子談何地位,談何愛情。如果可以談,那怎麼會有焦仲卿劉蘭芝的悲劇,而且這出悲劇的原因僅僅是因爲焦對劉的愛甚於對母親的愛。“子甚益其妻,父母不悅,出。(《禮記·本命》)”。哪裏敢談追求。文人們只好把對美好愛情的嚮往寄寓在《柳毅傳》等傳說中。但也不敢像“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野有死鹿》)”中那女子那樣開朗、大膽。女子對愛情的大膽、開放、活潑,便是《詩經》情愛詩的特點。所以《蒹葭》的相思是完全有理由說是女子對男子的思念的。

可歌可嘆,感人至深。令人替等待的人心焦。像《邊城》翠翠一樣的等待,他明天可能會回來,可能不會回來。

《蒹葭》讀後感 篇4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詩經·國風·周南·蒹葭》

“古之寫相思,未有過之《蒹葭》者。”對於蒹葭的解讀,多從愛情的角度出發,訴說望之不可及、求之不可得的相思之意。初次讀到蒹葭,是在初中的時候,看到的也是美好的愛情,詩中蒹葭、白露等意象讀來覺得格外唯美,屬意於一人,無時無刻的思念,鍥而不捨的追求,確實是非常美好的。而隨着年齡的增加,經歷了成長的各種事件,我漸漸有了自己的目標,有了前進的方向,再看蒹葭,又有了不一樣的'體會。

蒹葭的“追尋”,用在尋找理想也非常恰當。“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句話簡簡單單八個字卻道出了說不清的迷茫,在水一方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並沒有具體的地點。我知道我的目標離我非常遙遠,在縹緲的江水另一邊,但悲哀的是,終不知其所在,頗有“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的意味。然而令人意動的是,即使如此,追尋的人依然不畏道阻、不厭溯回,上窮碧落下黃泉,經歷了白露爲霜、未晞、未已的時間變遷,一步一步找到目標,探尋到理想所在之處,即便是所謂的“宛在”,但也有了希望,有了線索。

在高中階段,最能體會到蒹葭的迷茫之處,,每天都是無止境的學習、刷題、複習,同樣也在不斷否定自己,我在高三後期有一段時間成績一直在下降,對比班上一直穩定在年級前三的同學,我每次考試之後都特別焦慮,一直處在低壓之下,考試一場接一場,打擊也沒有停下來,將近半個月我都處於那種糟糕的情緒之下。我一直在繃緊弦努力補過,但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提高,不知道最後自己要選擇怎樣的專業,醫學專業的分數線太高了,我當時差點放棄這個目標。但所幸有身邊很多人的安慰激勵,最終我終於找到了平穩的狀態,堅持了下來。而現在,我基本上找到了前進的方向,也在這條道路上一步一步走着,但這種追尋並沒有到盡頭,前路還有很多選擇,還有許多困難,還有待溯洄從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蒹葭》讀後感 篇5

初次接觸到顧先生是在中學時候,當時還沒有注意到顧先生在古史方面的研究,只是知道點他的皮毛而已,這些日子一直在讀顧先生的這篇自序,收穫頗多,對於古史辯方面慢慢有了點了解。首先要從顧先生的給我的印象上談起。

顧先生有很廣博的興趣愛好,少年讀書時就堅持寧可不精,不可不博,買書時祖母也說他好象瞎貓拖死雞一般的不揀擇,在學問上野心拉不住,恨不得把什麼學問都裝進肚子裏,有時候想想自己也是的,但多數情況下只有一時的熱情,比如老師上課列出十幾本重要的書,看到那些自己都不曾讀過的書目,又心想這些書還都是那麼的有用,當時就像跑到書店把書抱回來,趕緊啃完。可是每次一回到宿舍,就把那些豪言忘記到九霄雲外了。依舊大把大把的揮霍自己的青春。

有時候感到自己的學習充斥着無聊和空虛,尤其是在過去的'一年裏,感到自己在學問上的收穫和自己所想的差距太大,可能有點眼高手低的毛病,覺得離自己的要求差得很遠,想去拓寬知識面,又怕會影響到專業學習,在矛盾中掙扎的結果是出現最壞的可能,於是又陷入另一種空虛中去,感到自己很墮落,更痛苦的是還留有一絲的清醒。善於營造意象。所謂意象,指客觀物象經創作主體獨特審美活動而創造出來的固化的一種藝術形象,是主體與客體、心與物、意與象的有機融合,是主觀情思與客觀物象相融合的產物,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藉助客觀物象表示的主觀情意。西方近現代藝術極其注重意象的營造:繪畫、音樂都有“印象派”

想起顧先生文章中寫道:學問是必須一天一天地實做的,空虛和荒謬乃是免不了的一個階段,惟其肯在空虛和荒謬之後繼續不斷的努力,方有充實的希望。我知道學問是一點一滴地積起來的,一步不走便一步不到,絕沒有頓悟的奇蹟,所以肯用我的全力在細磨的功夫之上,毫不存僥倖取巧之心。

《蒹葭》讀後感 篇6

風吹起花瓣,如同破碎的流年,你的笑容搖搖晃晃,成爲我命運中最美好的點綴,看天,看雪,看季節深深的'暗影,蒹葭讀後感。 ——題記

這個故事出自《詩經·秦風》一提到秦,一般人的印象都是“粗獷”吧?地處西北,極具侵略性,崇尚武力,士兵男子近乎兇狠,而《蒹葭》怎麼聽都應該是在江南水澤的呢喃而不是西北風沙中的嘆唱......

不過,若真若真如此,那可就大不一樣了:一個是白面書生手中相攜的溫香;一個是粗獷武夫心底掩埋最深的惆悵。

恍然大悟——《蒹葭》真的很美,它被那些粗獷嚴峻的男子輕輕的唱出來,如岩石下無人見過的涓涓細流,清涼而溫柔地撫摸過戈壁日曬風吹的破裂。

血紅色的白綢,在你手中,輕拂袖,卻徒留殘淚,水中。箭,穿越千年,射中你傷殘的心。斷劍,額下,無聲的留戀。眼神,讀透內心的愛,劍,無從下手,心,早已成空。你悠然而走,伸手,伸手,爲何觸不及你冰涼的手。 遊從之,宛在水中坻,只不見伊人,白袂隨風飄。 心已悔斷腸,爲何只留你宛一方。天地蒼茫,千年輪迴,我卻不知,宛在水中央。

你化身,我心隨,不知方向,已迷茫,怎追尋你一世芬芳,讀透你,依然是謎,我願留宛,在水一方.....

《蒹葭》讀後感 篇7

江南,有着小橋流水人家的獨特風韻,而西北地區,在我的印象裏,就是狂風吹,塵石飛。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閉眼就能想見,穿鎮而過的狹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緻的石橋,傍河而築的民居,民居樓板底下就是水,石階的埠頭從樓板下一級級伸出來,美麗的女人像是靜立在水面上,而離她只有幾尺遠的烏篷船上正升起一縷白白的炊煙,炊煙穿過橋洞飄到對岸,漸漸瀰漫,似霧非霧,牽起縷縷遐想。

又有誰能想到如此纏綿的詩句,竟是出自《詩經·秦風》,所以,當我發現這一點時,驚訝到像強迫症一樣反覆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沒有看錯。善於營造意象。所謂意象,指客觀物象經創作主體獨特審美活動而創造出來的固化的一種藝術形象,是主體與客體、心與物、意與象的有機融合,是主觀情思與客觀物象相融合的產物,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藉助客觀物象表示的主觀情意。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這種隔離似遠似近,若隱若現,籠罩着一切,意境空靈而幽渺,一派秋的景象。這裏的.秋不是滿田的金黃與枯黃的落葉,而是水波渺渺,天地空曠。這種天地的空曠是適合相思的,相思就如天地一樣的曠、遠,而又有水,那是相思的稠,與純淨……

她一會出現在水邊,一會又出現在水之洲,尋找不到。急切而又無奈的心情正如螞蟻爬一般癢,又如刀絞一般痛。就象我們常說的“距離產生美”,這種美因距離變的朦朧,模糊,不清晰。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裏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發顯得難以捉摸,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

這是粗獷武夫心底掩埋最深的惆悵。它被那些粗獷嚴峻的男子輕輕的唱出來,如岩石下無人見過的涓涓細流,清涼而溫柔地撫摸過戈壁日曬風吹的破裂。從追求的興奮,到受阻的煩惱,再到失落的惆悵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禮,更可能常常是受到逆流奮戰多痛苦或順流而下空歡喜的情感衝擊,朦朧而又傷懷,腸斷之感。

《蒹葭》讀後感 篇8

前幾天上語文課學習了《蒹葭》一文,我深深的被詩中那幽遠又淒涼的情緒所吸引,並且產生了一些感觸。《蒹葭》是《詩經》中三百篇中的名篇,其傳唱非常的廣泛。詩全文如下: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悽悽,白露未曦。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詩人用極爲簡短的幾句話,向人們描繪了一副意境極美且纏綿悱惻的感情。詩中的寥寥數語將金秋時季,河水之中蒹葭蒼蒼,河岸之上白露成霜,蕭瑟秋風的吹過使茫茫的秋水之上煙波萬狀,空中霧氣迷濛,遠方彎曲的河中小洲旁有位伊人在遠處處佇立。雖一水間隔,河道阻礙,伊人詩中可望而不可及,但有一位癡情的男子,卻不顧艱難險阻與漫漫長路,苦苦追尋那位佳人。他爲佳人的美好所沉醉而徘徊躊躇,但內心中追尋不到的痛苦卻不可言喻。每當他傷心欲絕即將放棄之時,伊人的身影又不斷的在眼前閃現,時遠時近,時隱時現,閃爍不定,使這位追求者欲找無方,欲罷不能。於是滿腔情思溢於文字之間。此詩讀來令人覺着情調淒涼,悲痛哀婉,意蘊無窮。

《蒹葭》的採用了起興的寫作手法首二句以蒹葭起興,展現一幅河上秋色圖,對詩中所抒寫的執着追求、可望難即的愛情,起到了很好的氣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這種手法使此詩具有了十分突顯的意境美和朦朧美。

意境美在於詩人營造了多重的`意境,這幾重意境相互交織,重疊,構成了絢爛無比的世界。第一重,詩人爲追求伊人的如癡如醉,與蒼蒼的蒹葭,煙霧迷離的景色交融爲一體。彷彿這迷茫的煙水晨霧就是此時詩人的夢幻化而成,情景交融,難分難解。第二重,詩人追求伊人的綿綿情意與伊人彷彿還在,但尋覓是卻之無蹤影,這種若隱若現若即若離的境界渾然爲一。如果不是彷彿還在,則詩人不會不斷追求,也正因爲若隱若現,總有一個模糊的影子在眼前閃爍,纔不斷牽引着詩人熱烈的情思,不肯作罷。第三重,詩人左右求索的迫切焦急心情與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渾然爲一。溯洄、溯游二詞的連續出現,表現了追求者心情的焦急。而此種焦急之情與可望而不可即,可見而不可求的境況相輔相成。

朦朧美是可意會但難以言傳的朦朧含蓄的美,在此詩中詩人未平鋪直敘自己的感情,而是通過景物中蒼蒼的蒹葭、茫茫的秋水來烘托寂寥、感傷的氣氛,藉此抒發自己失望惆悵的心情。詩中也從未寫自己的信念,卻從道阻且長還要溯游從之看出了詩人苦苦追求的決心。詩中許多意象都具有朦朧美。首先,秋水這一在詩中出現的重要的意象其本身就是朦朧悽迷的。再者,伊人也是一個朦朧不清的意象,其高潔令人心馳神往的美,在詩文中並沒有描寫,是從追求者那熾熱執着的感情、通過清露秋水的烘托出來的。

在詩中詩人對伊人的一廂情深使得詩人不斷追尋伊人,逆流而上,從此處而看詩人具有百折不饒和堅持到底的精神。從《蒹葭》引申到現實中,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堅持。貴在堅持的道理並不難懂,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況:有些同志學習科學文化、鑽研理論,開始時決心很大,訂了計劃,列出了攻讀的書目和研究專題,可一碰到困難、挫折,就灰心動搖起來,往往半途而廢。原因就是缺乏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克服困難的頑強意志。任何事業的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都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挫折和障礙,有時還難免會遭到失敗。關鍵就在於要知難而進,不因失敗而灰心、失望。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說過:偉大的事業是根源於堅韌不拔地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從事,不避艱苦。有了這種不避艱苦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才能獲得真知。如果我們遇到了困難就退縮,那麼,我們始終會敗給自己。就算能力秀有的地方比較的難,可是我們也不要認輸,只要堅持總會成功的。只要我們全身心的做一件事,相信這件事就會變得簡單。沒有誰的人生總會是一帆風順的,但要看每個人是如何面對這些困難,有的人選擇接受現實,而有的人卻選擇了逃避,智者會選擇前者,把失敗當成墊腳石踩在腳下,踩着它一步步走向成功。然而,堅持只是成功的必要條件,而不是成功的充分條件。也就是說,有太多太多堅持的人,依舊到不了成功的彼岸。就比如,有的人跑100米需要30秒,所有人都在嘲笑他。可是當別人知道他曾經跑100米需要35秒時我們才發現,雖然他沒有成功,但他並不是一無所獲,至少他取得了進步。這在某種程度上依舊算是成功。於是,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中我們都不可以輕言放棄,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我們付出了心血,花費了時間,真真正正的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有收穫,會取得屬於自己的成功。堅持過,纔有可能推開成功的大門。成功貴在堅持。

讀完《蒹葭》,心中感觸頗多,不僅爲詩中重重疊疊的美感所陶醉更爲詩人爲追尋美麗的堅持與執着感動。於是將心中所想與所得敘述出來,日後便會時時刻刻將堅持二字銘記在心。

《蒹葭》讀後感 篇9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鄧麗君的《蒹葭》在小時候就聽過,這或許便是我和詩經最早的緣分了。那時的我不懂得什麼叫做“蒹葭蒼蒼,白露爲霜”,只懵懵懂懂地聽懂了後面一句“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哦,有位伊人,在水的另一邊,簡單稚嫩又不完全正確的理解,卻能確確實實感受到那裏面流動的美。可惜的是,那時候的我並沒有繼續深入探尋這份獨屬於《詩經》的景色。

於我而言,《詩經》就彷彿是《蒹葭》裏那位彼岸的佳人一般,漫長的時間間隔成了河上氤氳的霧氣;佶屈聱牙、晦澀難懂的語言成了那重重的蘆葦。我能看見她影影綽綽的身影在天光水色之間具有着的朦朧的美,只是太模糊,又太遙遠,沒有註釋便是寸步難行。她比文言文又老了一個輩分,彷彿我的太奶奶,不管怎樣,總是畏懼而不願靠近的。相比較而言,“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比“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要易親近太多。

直到這一次的打卡活動,纔再續了我和她的`緣分。翻開這本記載千年前歌聲的《詩經選》,細細地誦讀着,反覆地體會着,突然發現,她似乎也沒有那麼遙遠不可親近。她是千年前的民歌,用千年前最流行的語言訴說着千年前純真的情感,她也許是前世的前世,我們還一起唱過的歌謠。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她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當弄懂那些幾乎每句都有的生僻詞語後,整篇詩歌的意思也就簡單明瞭起來了。她是通俗的,她沒有唐詩宋詞等刻意雕砌的韻律儀仗,她只有未經雕琢的深情與誠懇。誠懇的勞作,誠懇的紀念祖先,誠懇的想念喜歡的人。

是的,我喜歡詩經裏的愛情。愛情作爲詩歌永遠的主題,在《詩經》裏也佔了相當比重的一部分。但她不像後來因宋明理學而變得含蓄矜持的愛情,她只有“無拘無束”的自由戀愛。

在詩經裏,喜歡就是喜歡,她不是後來的那種“我愛你,我就卑微到了塵埃裏”,她沒有撲朔迷離的用典和因含蓄留下的“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她有“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青年男子對於心上人晝思夜想、難以入眠的相思;她有“之子于歸,言秣其馬”的深切的傾慕;她有“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我愛你恰好你也愛我的悸動……這些真誠又直率的情感讓我如此動容,情者以詩傳情。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對了,她是我們前世無邪的記憶。

《蒹葭》讀後感 篇10

與時下的國學熱無關,我小時侯是最頭疼上古文課的,我討厭老師枯燥的,討厭那些聽不懂的文言文,討厭岳陽樓記,心理很強,老師越是我我就乾脆不背,讓老師轟出教室。

我喜歡詩,但是我不喜歡的是。

人到中年,反倒開始閱讀自己從前很厭煩甚至的作品了,我清楚的記得自己當年是怎樣的因爲厭煩而學習這些古典作品。

我是怎樣喜歡詩經的呢?

原因很古怪,不是因爲百家講壇,也不是跟風,更不是象我的大多數同學那樣只是爲了完成作業,而是在我離開學校很多年以後,自己有幸來到了詩經中那些作品產生的地方,真正的在那裏住了一些時日,才真正的體會到了古典作品的可愛。

中原,我的故鄉。

在所有自己閱讀過的古典作品中,我最愛的是這一部。

原因是這本書裏有後來的中國文學作品中失去的淳樸與自然,與鄉土和的聯繫,也象很多年輕讀者喜歡的那樣,裏面有愛情的美妙詩篇,這些風裏的'詩歌,比雅與頌更多的具有人性的美與真,詩經與離騷的區別就是與士大夫階層的區別。詩經裏也有對現實的不滿與揭露,但那是淳樸的,真摯的,發自內心的悲傷,而不是離騷中高高在上的哀民生。

文人的詩歌固然在藝術技巧與格律上更爲工整和雅緻,但是期間畢竟少了幾分純真,多了點個人的自憐。實際上,真正的大衆很少自憐,他們總忍即反,很少做無謂的思考,也敢於行動。在中國,能夠真正的成就實事的總是農民,他們空談和,要求的是要麼接受要麼。因爲在他們那裏有一種非常樸素的觀念,對現實也有更深刻的認識。我接觸的那些普通的工人和農人,都很少抱怨,絕對不會腸斷。

有時候,看多了複雜的東西,人們就嚮往單純。

《蒹葭》讀後感 篇11

相思之所謂者,望之而不可即,見之而不可求;雖辛勞而求之,終不可得也。於是幽幽情思,漾漾於文字之間。吾嘗聞絃歌,弦止而餘音在耳;今讀《蒹葭》,文止而餘情不散。

蒹葭者,蘆葦也,飄零之物,隨風而蕩,卻止於其根,若飄若止,若有若無。思緒無限,恍惚飄搖,而牽掛於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爲物,瞬息消亡。佛法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情之爲物,虛幻而未形。莊子曰:樂出虛,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氣津液從地而生,薄以寒氣則結爲霜。求佳人而不可得,於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堅。故曰“未晞”,“未已”。雖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終受其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繫着,所謂伊人。然在水一方,終不知其所在。賈長江有詩云:“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夫悅之必求之,故雖不知其所蹤,亦涉水而從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險阻彎曲,言求索之艱辛,真可謂“上窮碧落下黃泉”。然終於“兩處茫茫皆不見”,所追逐者,不過幻影雲霧,水月鏡花,終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觸之,卻遙不可及。“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斷絃之音,鏗鏘而悠長。癡人耶?夢境耶?每讀到此,不由喜《蒹葭》選自《詩經國風秦風》,大約是255年以前產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關於這首詩的內容,歷來意見分歧。歸納起來,主要有下列三種說法:一是“刺襄公”說。《毛詩序》雲:“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今人蘇東天在《詩經》辨義衝闡析說:“‘在水一方’的‘所謂伊人’(那個賢人),隱喻周王朝禮制。如果逆周禮而治國,那就‘道阻且長’、‘且臍’、‘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順從周禮,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低’。‘水中讓”,意思是治國有希望。”二是“招賢”說。姚際恆的《詩經通論》和方玉潤的《詩經原始》都說這是一首招賢詩,“伊人”即“賢才”:“賢人隱居水濱,而人慕而思見之。”或謂:“徵求逸隱不以其道,隱者避而不見。”三是“愛情”說。今人藍菊有、楊任之、樊樹雲、高亭、呂恢文等均持“戀歌”說。如自恢文說:“這是一首戀歌,由於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木可即,詩人陷入煩惱。說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隱喻。”

由於此詩之本事無從查實,詩中的“伊人”所指亦難徵信,故而以上三說均難以最終定論。在這裏,我們姑且先把它當作一首愛情詩來解讀。

《蒹葭》屬於秦風。周孝王時,秦之先祖非子受封於秦谷(今甘肅天水)。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出兵護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後來秦逐漸東徙,都於雍(今陝西興平)。秦地包括現在陝西關中到甘肅東南部一帶。秦風共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這個區域的民歌。

《蒹葭》讀後感 篇12

煙霧繚繞中,一個少年,緩緩走來。不論是要逆流而上,還是要趟過高而陡的山地,或是要走過遙遠而彎曲得險路,他都不輕言放棄,只爲心中那夢想的“伊人”。從晨光初現到“白露未已”,永不言棄……

掩卷,沉思。我們每個人心目中,多多少少都會有一個“伊人”,這個“伊人”可能是初中學子想要進取的心;可能是上班族想要升職加薪的願;也可能是老人們盼子歸巢的思……但無論如何,又有幾人能做到像這位少年一樣朝着自己的目標勇往直前,堅持不懈的去追尋呢?

不論結果,只要努力過了,也不會留有遺憾,而那不留遺憾的拼,不也值得去學習嗎?

就拿我做個反例吧!每次開學,我都會興沖沖地寫下一大堆學習計劃,但漸漸的,我開始感覺到不對勁了,不是計劃制定得不夠完滿,而正是應爲太“完滿”,我堅持不下去了。於是就會找藉口:稍微放鬆一下也是可以的吧。最後,只能在考試中“默默退場”留下隱隱遺憾……

“沒有等出來的輝煌,只有走出來的美麗。”這句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有許多人,也曾和我一樣,開始時滿心歡愉地抱着“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的熾熱的幹勁去追逐我們的目標,但都以失敗告終。不妨想一下,我們這,是否是一種等?

而這篇文章,更很好地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不畏艱險的形象,值得我們學習。在生活中,我們要學着去跳出自己的舒適圈,跳出自己的安逸界,讓自己也去努力,哪怕只有一次拼盡全力,不留遺憾……

“你只管努力,其他的`交給天意。”這是當下最具影響力的一句話,也是網絡熱詞之一。今天,讓我們真正地去踐行它,而不只是掛在口邊,開幾句玩笑。

讀《蒹葭》,讓我初識古代愛情的美好;讀《蒹葭》,更讓我真正擁抱努力!

事實上,學習也好似尋找“伊人”那漫長而又充滿未知的道路,但只要我們有“有志者,事竟成”的豪情壯志,腳踏實地,終會尋到那個,站在河畔的身影……

《蒹葭》讀後感 篇13

文章寫一個人想念他的愛人,但是因爲相距太遠,不能相見,所以寫下這篇文章。其實這篇文章在很早的時候就有讀過了,而且還有印象。要知道像我這麼懶的人,記性又不好。能讓我記住的詩肯定是很不錯的詩。其實我只是記得第一段。“在水一方”,讀着這個詞,就給人很無奈,卻不是哀傷。因爲他們只是暫時分開的,所以心裏其實是甜甜的。他是幸福的,因爲還有人可以讓他懷念。雖然暫時不能在一起,但畢竟還有一個情意相投的人,那是多麼幸福的啊。

其實有時候倒覺得,相思的苦並不是最苦,最苦的事情是,連自己都不知道該去思念誰。兩種感覺不同在於,一個是被扔到了最深的深淵,他要仰望着他的目標,但在他心底總不至於絕望,因爲他還有希望,還有一個目標,就算他不見,卻還是知道自己該走哪個方向。而後者卻是飄浮在一個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地方,他永遠不知道他會走到哪裏,會遇到什麼人,會發生什麼事情。更可悲不是後者麼。

其實見不到的戀情是最美的,如果他們見面了,會有什麼情況發生呢?我們可以展開想像一下,如果這位仁兄真的鼓起了勇氣,溯洄從之了,那麼他見到他的情人了,也許她已經人老珠黃了,或者生活的重擔把她壓得再也不可愛了。他還會不會再寫一篇詩來歌頌美麗的愛情呢?經常看到月圓人圓的大結局,讓人看得心花怒放,善良的人們的美好心願得以在虛擬的世界上滿足。於是他們笑得看着屏幕,或是戲臺上的那對才子佳人的.美滿生活,好像站在上面的就是他們一樣。多麼可愛的人們。可是現實中的生活跟文藝作品可是不同的。不美麗的東西往往佔了大部分,所以人們纔會更加渴望美麗的東西,就算不是他們自己的,卻總會給自己留下一個安慰。他們在心底善良得想,“呵,還好,他們得到美滿的生活,也許我也可以得到的。”

所以最美麗的東西應該是遠遠得看着會比較好,這樣,我們不會看到美人遲幕的失落,也不會被淹死的危險。但你又得說了,什麼啊,如果因爲怕看到不好的結果,而不去追求美麗的東西,那也太孱頭了。回頭想想也是啊,那該怎麼辦呢?或者我們可以這樣想,如果你願意去追求現在美麗的東西,你就得爲自己的選擇負責,如果哪天美人不再美了,那你也不要後悔說,“哼,原來這麼多年就是爲了追求你這個老太婆。”也別在溯游從之的時候溺水而後悔說“如果我不去追她的話,就可以安安穩穩地活着了。”那這樣的話,也太可笑了。

如果你不能看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還是願意沉迷於色相。那麼就不應害怕無間地獄的殘酷,這就是我想說的。

《蒹葭》讀後感 篇14

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蒹葭中水霧朦朧,氤氳開來,秋風瑟瑟,時時刻刻牽動着我的心絃。那美好的伊人,究竟在哪裏?該走向何處去追隨她呢?

望着水面伊人若有若無的影子,只能“盈盈一水間,默默不得語”,就像是心中苦苦追尋的理想,難以捉摸,空靈飄渺於遠方水面。那在水一方的伊人,還有那執着堅守的夢,什麼時候能夠清清楚楚地看見伊人,觸手可得地抓住夢想呢?可正是因爲伊人撲朔迷離若隱若現的美,和那夢的餘情不散與魂牽夢繞,纔有了時刻奔赴夢想的堅守和初心啊。但伊人飄渺虛幻,夢想遙不可及,苦苦追求的主人公,可知夢難以逆向,路反轉嗎?想到這,又是多麼無可奈何與惆悵嘆息。

眺望遠方水面的主人公,在得到與迷失中一定內心苦苦掙扎,猶豫不決過。到底伊人能否追尋到呢?夢中的世間是否能走進呢?最終如果還是求而不得是否會後悔不已呢?這個追夢過程中,正因爲盡頭的未知與對結果的幻想,才願意去追尋即便得不得結果的結果吧。畢竟伊人正如世間美好,永遠驅動着我們逐夢的腳步。一切答案盡在作者的`不語和追尋的腳步中。

人生不如意事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我想,這個過程中,大多是內心的掙扎糾結和苦悶抑鬱無法排解和真正訴說出心中的追求吧。儘管結果不盡人意,但不枉曾經也是努力追求的少年啊!至少曾經努力過,認真過。

想想年過半百、滿目瘡痍的主人公年老之時,回想起當年的山高水長,或許更加懂得追求的意義,也感想當年的努力追夢的自己。那些年輕時的挫折不如意,也能夠以“坐看雲捲雲舒,靜聽花開花落,任憑潮落潮起”地心態風輕雲淡地講述出來吧。也正是堅守夢想、執着尋求伊人的經歷,才能給主人公不怕艱難險阻的勇氣和無窮多的精神力量吧。

伊人因美好而不會是觸手可得的,它在水一方靜候我們能去找到她,擁抱她啊。夢想也不會從天而落的,它儘管可能遙不可及,但值得我們拼盡全力追逐實現它。願我們都能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

《蒹葭》讀後感 篇15

江南,有着小橋流水人家的獨特風韻,都說江南“水美,船美,人也美!”“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江南,彷彿就是夢中仙境,世外桃源。那小船劃過河水,漾起陣陣的清波。船旁的一棟棟小屋,炊煙隨風飄過,留下一縷甜美的風語。悄悄的,天空中綿綿的雨點下起,打在遊人的心裏,激起思鄉的旋律。如此美麗的風景,令人陶醉。可是,我怎麼都沒有想到下面的這首詩篇出自《詩經·秦風》,出自飛沙走石的地方。作者能在秦地寫出如同江南一般的美景,令人折服。可能,這更是詩詞神祕的地方,幾千年前的陝西人民,歌唱那位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每每讀到這宛轉悠揚的詩句,《蒹葭》,彷彿閉眼就能想見那一片片的蘆葦搖擺的景象!一個癡情的男子,駕船在潺潺的流水之中幾度逆流而上,又幾度順流而下。只爲了追求河對岸那位美麗的.姑娘。可是那位姑娘卻喜歡和他捉迷藏,總是出現在和他相反的地方。男子有放棄過嗎?絕不!那永不停歇的流水載他追隨自己心裏真正想要的夢想。當人們讀到這首詩時,都在嘲笑詩中男子有多麼的傻,在追求一個虛無縹緲的目標。她一會出現在水邊,一會又出現在水之洲,你永遠都尋找不到她的蹤影。急切又無奈的心情正如螞蟻一般癢,又如刀絞一樣痛。可是,這一切卻化作了無限的動力,讓男子一次次打起勇氣。雖然得不到,但是努力過,不後悔!其實,一路走來,詩中的男子從追求的興奮,到受阻的煩惱,再到失落的惆悵。也許,只有經歷了風風雨雨,跌跌宕宕,纔有見到了彩虹後的欣喜若狂!正是因爲一路以來的風雨兼程,一路來的飽經風霜!纔有收穫夢想的歡樂無比。永不放棄的堅守,帶給人們的是一份感動,一份啓示。

癡情的尋找,堅定的守候。男子始終都在追求自己心中的夢想,不怕人們的嘲笑和譏諷。緊握手中的槳,把握自己的方向!“不被看好之人,往往能成就無人可及的成就!”這是二戰時期英國著名的密碼學家,艾倫·圖靈一生的座右銘。傻?這只是那些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的無稽之談。想起了白雪老師說的:“艱難中的執着,困苦中的堅守”。走出了詩篇,我們還在生活的大河中激盪。面對試卷上不會的習題,你是否能像那位男子一樣,再做一次。我們始終都要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之上,用不斷的毅力和傻勁,去完成自己的夢想。《蒹葭》,是一首詩,一個啓示,一段佳話。學習,何嘗不是一條大河,我們撐起一艘小船,靜靜向前行駛,永不放棄!在人生的漫漫路之上,望着永遠都沒有盡頭的目標。人們總是迷茫,總是找不到方向,可是讀了這篇令人難忘的詩詞,一切爲自己尋找的藉口是否都已煙消雲散。加油吧,在今後的日子裏,就讓我們做那位癡情的戀者,在生活的大風大浪中,雖然經受無盡的考驗,但是也能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壯志豪情!到那時我們可以大聲地告訴全世界:“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但我已經飛過。”

《蒹葭》讀後感 篇16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吟哦着遠古的歌謠,輕輕踱向蘆葦叢深處。

蒹葭是我極愛的植物。且不說文人墨客對它有多麼青睞,只看那一束荻花立於水畔,就覺得無比的美。在我看來,蘆蕩是最好的景緻,是令我神往的地方,而蘆蕩水鄉醞釀的`紅色往事,更爲這翩然詩意平添幾分豪情。

進園,拉上同學直奔“蘆葦迷宮”,一路風光恰好。青石板路,亭臺水榭;路邊風情茶肆,爐水交響;過往舊寺廳堂、樓臺古碑,皆非雄壯,與吳依軟語呼着、應着,與江南小鎮拼連着、模糊着,與老鎮的記憶一起蒙着輕塵,和着清風。棧橋亭中有人吃茶說話。扯幾處閒景,平淡裏過。

到了“蘆葦迷宮”,卻是遊人稀少,放眼茫茫蘆蕩,心中說不出的喜歡,它們不知在沙家浜的清波里依偎了多久,好似緊挨着不肯分開。蘆花尚青嫩活躍,鄰家女孩一般的模樣,清純青澀。河畔的蘆葦卻有些泛黃,將長成我心中理想的“蒹葭美人”。一簇一簇,將水面細細隔開,密不透風,水汽便在小空間流轉,如朦朧神祕、氤氳未知的夢境。

就深裏步行,路過一座“蒹葭橋”,走上最高點,便可胸懷些許詩情,稍稍俯視蘆蕩,水路狹窄曲折,實實在在的清澈盈動;蘆葦旁泊着漁家小船,船槳橫臥,頗有“野渡無人舟自橫”的味道。

偶能聽見搖櫓聲,卻想起阿慶嫂們自然也是江南女人,也有蘆葦一樣的氣質,蘆葦般溫婉的美,也會在斜風麗日裏浣着紗,在低矮的屋裏燃起炊煙,經營安逸悠長的水鄉生活。但她們也選擇了像蘆稈般堅韌,一身青花粗布,一頂蘆編斗笠,一葉小木船,駕馭一方天賜蘆蕩,水裏來,水裏去,一顆熾熱的心。提起擦得晶亮的茶壺,順便擱下女性的柔弱,譜就美談。江南平實安寧的歷史也有了些波瀾,多了種新的恪守,展示它“寧靜無爲”的對立面。

往回走,割捨淡淡的留戀。踏過一座棧橋,耳畔隱約有唱戲聲,極投入,向遊人訴說當年的故事,與春來茶館的清茶一起淌進人們的心田。

提醒着不忘。

別了,蒹葭叢;別了,搖櫓聲;別了,蘆蕩火種。無論時光滄桑了多少年,沙家浜的那些蒹葭,依舊。

《蒹葭》讀後感 篇17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選自《詩經》

這篇《蒹葭》,我們一定都很熟悉吧。

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詩。雖然對《蒹葭》有許多種解讀,但把它認爲是戀歌最普遍了。他書寫的是懷人之情,表達了詩人某種執着的追求。在藝術上他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稱《詩經》中的佳作。

第一次接觸這首《蒹葭》,是因爲《在水一方》這首歌吧。當時還很小,只是覺得這首歌很美,很柔。大了之後,有一次無意間接觸了這個,便去查了歌詞的出處,查到了這首《蒹葭》。突然覺得,與美同存的,還有一種莫名的淒涼。從開頭至結尾,都是有阻礙的,也註定了他的悲劇結尾。

同爲《詩經》佳作的還有一首《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關雎》的`內容其實很單純,是寫一個“君子”對“淑女”的追求,寫他得不到“淑女”時心裏苦惱,翻來覆去睡不着覺;得到了“淑女”就很開心,叫人奏起音樂來慶賀,並以此讓“淑女”快樂。

同是佳作,同爲戀歌,可兩者的結尾確實截然不同的。《蒹葭》裏,“我”執着的追着伊人,步履艱險,但開頭的這種渺茫,卻早已爲悲劇的結尾做下鋪墊。

《關雎》表現了青年男子對愛慕之人的追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嘛,朝思暮想而且付出了自己的所有努力,主調是歡愉的。

看來,即使是同一部著作裏的佳作,他們的主旨也是完全不同的。

或許,《詩經》本身便也是一部佳作吧

《蒹葭》讀後感 篇18

我又夢迴了三千年前那潺潺的溪水旁。那時東方剛剛破曉,清晨的霧氣呵,把那一叢叢的蘆葦籠罩在了一片詩情畫意之中。夜遊的蛐蛐還未離去,歌着那似乎永遠也唱不完的曲兒。偶爾飛過一兩隻鳥兒,那明朗的叫聲,讓我的心,也隨着溪水盪漾了起來。

三千年的時光荏苒,竟如白駒過隙一般短暫,三千年的紅塵翻滾,三千年的世事無常,而這裏的景緻,竟絲毫未改。我帶着三千年前你贈予我的摺扇,漫步在水之湄,看着這風光旖旎,看着這嵐煙縹緲。我低聲謳吟,回味那“蒹葭蒼蒼,白露爲霜”的悽美。遠處那連綿的青山,猶如羲之那剛勁有力的波磔一般,佇立在這霧氣霏微的天空下。水、霧、山、岸,何處纔有你的影子呢?

三千年前的你,盛裝綝縭,嫋嫋婷婷地朝我走來。在清晨的霧靄中婆娑起舞,曼聲歌唱。嫳屑隨着微風輕輕飄動,你就那樣翩然而至了。我深情款款地矚望,看你開花的裙裾在風裏輕飄,心情,彷彿你腰間的琅玕一般清澈、無羈。可你,卻始終不肯讓我走近。當天色晗晗,霧氣將散之時,你卻驀然一笑,隨着霧氣,消失在了我的'事業當中。如流星,似浮漚……

三千年了,我苦苦尋覓。你髮際間的芳澤還縈繞在我的鼻尖,你眼神裏暌離的傷感依舊在我眼前浮現。不相信你我就這樣失之眉睫,跨越了三千年的歷史長河,我前來尋你;漫步了三千年的悠長歲月,我前來尋你;飛過了三千年的浩瀚星河,我前來尋你。

如今,場景依舊卻不見當日姽嫿的你。少了你,天空,也顯得岑寂……

《蒹葭》讀後感 篇19

《蒹葭》的採用了起興的寫作手法首二句以蒹葭起興,展現一幅河上秋色圖,對詩中所抒寫的執着追求、可望難即的愛情,起到了很好的氣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這種手法使此詩具有了十分突顯的意境美和朦朧美。

意境美在於詩人營造了多重的意境,這幾重意境相互交織,重疊,構成了絢爛無比的世界。第一重,詩人爲追求伊人的如癡如醉,與蒼蒼的蒹葭,煙霧迷離的景色交融爲一體。彷彿這迷茫的煙水晨霧就是此時詩人的夢幻化而成,情景交融,難分難解。第二重,詩人追求伊人的綿綿情意與伊人彷彿還在,但尋覓是卻之無蹤影,這種若隱若現若即若離的境界渾然爲一。如果不是彷彿還在,則詩人不會不斷追求,也正因爲若隱若現,總有一個模糊的影子在眼前閃爍,纔不斷牽引着詩人熱烈的情思,不肯作罷。第三重,詩人左右求索的迫切焦急心情與“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渾然爲一。“溯洄”、“溯游”二詞的連續出現,表現了追求者心情的焦急。而此種焦急之情與可望而不可即,可見而不可求的境況相輔相成。

朦朧美是可意會但難以言傳的朦朧含蓄的美,在此詩中詩人未平鋪直敘自己的感情,而是通過景物中蒼蒼的蒹葭、茫茫的'秋水來烘托寂寥、感傷的氣氛,藉此抒發自己失望惆悵的心情。詩中也從未寫自己的信念,卻從“道阻且長”還要“溯游從之”看出了詩人苦苦追求的決心。詩中許多意象都具有朦朧美。首先,“秋水”這一在詩中出現的重要的意象其本身就是朦朧悽迷的。再者,“伊人”也是一個朦朧不清的意象,其高潔令人心馳神往的美,在詩文中並沒有描寫,是從追求者那熾熱執着的感情、通過清露秋水的烘托出來的。

讀完《蒹葭》,心中感觸頗多,不僅爲詩中重重疊疊的美感所陶醉更爲詩人爲追尋美麗的堅持與執着感動。於是將心中所想與所得敘述出來,日後便會時時刻刻將堅持二字銘記在心。

《蒹葭》讀後感 篇20

上個星期我們學習了《蒹葭》這首詩,我深深的被詩中主人公執着、不顧艱難險阻,尋找伊人的情感所深深吸引,心中感觸良深,《蒹葭》是《詩經》中300篇中的名篇。其傳唱非常的經典。

河水之中蒹葭蒼蒼,河岸之上白露爲霜,蕭瑟秋風吹過,是茫茫的秋水之上,煙波萬狀。遠方有一位伊人站立在河中的小洲上。伊人在水一方,可望不可及。癡情的男子不顧道阻且長、且躋、且又……苦苦追尋心中理想的那位佳人。他被佳人的美好所吸引、沉醉,溯洄從之,溯游從之,上下尋找,苦苦追尋。他卻怎樣都找不到他心中那位愛慕已久的伊人。當他痛苦不已,傷心欲絕即將放棄之時,心中的伊人又不時的閃現在他的眼前。若隱若現,忽遠忽近,飄忽不定。在水一方——在水中央——在水之湄——在水中坻——在水之涘——在水中沚。伊人的行蹤不定,使這位癡情的男子欲找無方,欲罷不能。男子的滿腔情思流露在文字之間,情意綿綿,唯美爛漫。

詩中癡情的男子追求心中理想的伊人一往情深、不顧艱險、執着、不放棄、堅持。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不應該如此嗎?

成功是什麼?成功是經歷風雨後取得的勝利;是經歷挫折後獲得的榮耀;是經歷艱難險阻後得到的輝煌。成功是一位兩年前上六年級名叫陳宏程的同學,在畫室裏畫畫,經歷了多次的失敗後,想過要放棄,這時指導老師黃老師走過來,對他說:“遇到這點挫折就想放棄?畫畫不能着急,一次畫不好我們兩次,兩次話不好,我們畫三次,知道好爲止。堅持就是勝利,成功貴在堅持。”最後在黃老師的指導和鼓勵下,我的努力堅持下,第五次完成了作品。

我們常常羨慕那些在成績上優秀的`同學。但我們看到的只是他取得的成功。我們卻忽略他爲成功付出的努力。每個人的成功之路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要懂得堅持。因爲成功貴在堅持,要取得成功就要學會堅持。水滴石穿、繩鋸木斷、鐵杵磨針……這一個個故事都是給我們的鼓勵。

成功是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字眼,要做到卻充滿艱難曲折。成功的那一天也許已經看淡結果,難忘的是成功背後不服輸的信念,回味的是成功背後努力堅持的汗水。

《蒹葭》讀後感 篇21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經總集。 現存的《詩經》共收錄詩歌305 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葉共500 餘年的名歌和朝廟樂章,傳統上分爲風、雅、頌三類。西周到春秋中葉的民風較爲開放,人們一般都用詩歌直白的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情感,因此從《詩經》中可以窺得當時的民風民情。其中最爲人們所喜歡的是他的愛情詩。

《蒹葭》是《詩經》中三百篇中的名篇。在秦風中與《無衣》《小戎》這樣表現同仇敵愾、英御外辱、鬥志昂揚、情緒樂觀的戰爭詩相對,風格顯得別樹一格。其傳唱的廣泛性幾乎不亞於《詩經》開篇《關雎》。詩全文如下: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悽悽,白露未曦。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善於營造意象。所謂意象,指客觀物象經創作主體獨特審美活動而創造出來的固化的一種藝術形象,是主體與客體、心與物、意與象的有機融合,是主觀情思與客觀物象相融合的產物,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藉助客觀物象表示的主觀情意。西方近現代藝術極其注重意象的營造:繪畫、音樂都有“印象派”

此詩意境極美。細品詩中文字,金秋時季,天色將明之時,蒹葭蒼蒼,白露成霜,瑟瑟秋風的吹皺茫茫的秋水使水上煙波萬狀,空中霧靄迷濛,遠方彎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旁有位佳人在此處佇立。此時,一位癡情的戀者,不顧多阻難又漫長的路途,苦苦追尋那位佳人。但盈盈一水間隔,河道阻礙,“ 伊人” 可望而不可及,於是他徘徊往復心醉神迷,內心痛苦的不可言狀。正當追求者傷心欲絕時,伊人的身影又在眼前不時閃現晃動,時遠時近,時隱時現,使這位追求者欲找無方。所謂相思者,望之而不可即,見之而不可求;雖辛勞而求之,終不可得也。於是幽幽情思滿溢於文字之間。此詩讀來令人覺着情調悽婉,意蘊無窮。

《蒹葭》讀後感 篇22

這本書我在第一次讀的時候覺得寫得很好,這次又讀起來,或許是因爲這些年看過的東西多了,反而不如第一次的感覺來的真切。這是一個晦澀的故事,三代人關係,兩代人的.情仇。喬執與喬苡旌兩代人都是被領養,也因此透露出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而孩子,總歸成了犧牲品。或許偏執,或許殘暴,愛恨交加。不管日後他們怎麼樣的富有,怎麼樣的光鮮,內心總會被察覺出那麼一點缺失。我想正因如此,更渴望愛,也更懼怕愛。

我羨慕那些有天賦的人,尤其羨慕能夠找到自己天賦並加以利用的人。悲切在,羨慕嫉妒,而我擁有他們渴望得到的東西。

現實生活之中我們會去發現我們願意發現的東西,所以有時客觀的真相,會因爲我們自己的盲目被忽略掉。當自己發現被欺騙、被利用,那種憤怒,又如白灼的燈光刺入眼底,讓你只能關注它,忘卻周遭。我們就這樣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被情感所打擾。

看完整本書,我在自己的備忘錄上以喬苡旌的身份寫下了這樣的一段話:世界或真或假的和我們遊戲着,我們參與其中又想跳出其中,如此往返在真實與虛僞之間。內心百感交集的混雜着愛與被愛的渴望,我以爲戰勝了你偏離你設定的軌道沒有讓你得逞,自己就是贏家,卻不成想,我要在你生前和死後都以自殘般的形式掙扎餘生。我想後人總會延續前人的生命,那種骨子裏不曾被更迭的東西,這是怕忘記,曾經那顆不安的靈魂。

《蒹葭》讀後感 篇23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詩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第一次聽到它,是在電視劇裏,它是一首情歌,出現在男女主角相互思念着對方卻不能相見的時刻。

當時我就很好奇。哪知今年在語文課上又相逢,現在知道它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首愛情詩。課文學完後老師補充道:“這伊人可不可以是別的?比如說是一個目標,願望或者是理想?”在老師的點撥下,我不禁思索起來。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伊人”就是我的學習目標。我的理想。

我曾經經歷過這樣一件事:一節例會課,我們在班裏自習,老師突然走到班裏,在每個人的位子上放了一張紙條,我也發到了,上面寫着我的'期末目標。我一看傻了眼,完成可能性最多50%。幾個星期後,成績出來了,考得不理想,離目標還有一段距離。老師又把我叫到辦公室,語重心長地對我說,目標的達成不是隨手可得,輕而易舉的事。總要你去“溯洄從之”或“溯游從之”。一帆風順的事是沒有的,我明白了老師的良苦用心。暗暗說服自己,把希望寄託於前方,自此,我裝緊了骨頭學,因爲我懂得了“道阻且長”的道理。學習成績的取得,靠的是堅持不懈地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今年,我八年級了,老師一直很關心我的學習,不斷地在我的身邊敲打,我的骨頭也裝得越來越緊,離目標也越來越近了。我終於能看到我的“伊人”了。

事實告訴我,有付出纔會有收穫,沒有一朵梅香是天然偶得,沒有一種成功是天然巧合。春天不播種,秋天哪有收穫?“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就是要我們付出努力,去追求。

假如,林肯不去爲自己心中的“伊人”付出努力,如何能成爲美國總統?霍金,愛因斯坦,牛頓要是沒有不懈地奮鬥,又是如何能流芳百世,爲世人所推崇?

同學們,奮鬥吧!讓我們一起爲了心中的“伊人”奮鬥吧!只有奮鬥纔不會爲虛度年華而悔恨,只有奮鬥纔不會碌碌無爲而終生。

生命是短暫的,奮鬥應從今天起,只爭朝夕。

《蒹葭》讀後感 篇24

每一個浸泡着江南煙雨氣息長大的人,想必對雨都會有種無法言說透的眷戀情懷吧。總想着可以毫不猶豫得扎進浸着涼意的雨水中,任憑它滑過臉頰,又順着面部的堅挺蜿蜒而後滑進衣襟,沾溼自己的衣裳,任由雨水帶着絲縷涼意侵入體膚,又悄然滌盡一切哀思與惆悵。

余光中說:“無論工業多麼發達,似乎一時還荒廢不了雨傘。只要風不斜吹,雨不傾盆,撐一把傘在雨中,任不失古典意蘊。”那時起,我就一遍又一遍的思考着那把在雨中的傘到底有怎樣的韻味,竟會讓那麼多的人爲之動容。

後來我去讀了戴舒望的《雨巷》,腦海裏的那把油紙傘便揮之不去,像是終於給小時稚嫩的畫面畫上了最後一筆,但印象最深的還是那撐着油紙傘漫步在小巷裏的丁香女孩。

與《蒹葭》中的淑女不同,在戴舒望的小詩中,我像是通過氣味認識了一個女孩,認識了一個男孩的心上人,她安靜恬淡,有着濃烈的感情色彩,有喜有怒,有哀有悲,沾染着人間的七情六慾,卻也讓人爲之心動。

雨後的小巷,褪去了往日的繁華,倒是鍍上了片刻的`靜謐。她身着一身旗袍,撐着油紙傘,漫步在雨巷中,眼神裏袒露出的卻是哀怨與彷徨,像是找不到家的孩子,無助而又悽清。她慢慢的走近,帶來了陣陣丁香的香氣,更是帶來了恍惚間的真實,最後卻還是飄過,像夢一樣安靜卻帶着強烈的情感,渲染着自己與旁人,宣誓着自己的寒漠與孤寂。

字裏行間倒更像是一場醒着的夢,恍恍惚惚兩人相愛,伸手輕觸不過是團簇丁香遺留下來的若有若無的香氣。

好似擁有過,又好似沒有過,只有若有若無的花香還殘留在鼻尖,細細縈繞。

《蒹葭》裏的女子更像是天邊的仙人,衣袖飄飄,靜然一笑便孽了蒼生,美的令人不可方物,更不敢伸手觸碰,只得在心裏惦念她的容貌姿態,回想着夜夜難眠。

雎鳩成雙,帶來遠方情愛的氣息,揮動雙翅,輕緩灑落與人間。她像是天仙下凡,只是輕搖船槳,袖衣微卷,兩鬢未能紮起的碎髮隨風飄動,裹挾着荇草的清香幽入男子的鼻中,清晨的霜霧朦朧,襯的此地更爲像仙境,此人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機會眸?

她像是沒有七情六慾,沒有人間情仇,只是淡掛淺笑,紅脣微張,眼眸輕柔,纖纖素手小心地專注地採摘着荇草,無暇顧及周遭的紅塵。

小雨淅瀝,微霜依附,她與她,帶着清幽的丁香與空淨的晨氣,她撐着油紙傘,她提起長裙,緩步向我走來……

《蒹葭》讀後感 篇25

人們總是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一些詞語,譬如說優雅,譬如說哀愁,再有痛苦,但其實我們不是真的瞭解這些詞語吧,我們只是“知道”。後來,當我們長大一些,我們在某一個瞬間突然真正瞭解到這些詞語的意思,當這些詞語來臨時我們的感受,但在那個時候,卻又發現,那個詞語,好像已經不那麼深刻了。快樂不深刻,悲傷不深刻,我們還剩下什麼。

但在詩經中,不一樣。好比說蒹葭一篇,我幾乎無法讀出他那種在迷茫的執著之中還剩下別的什麼。他一唱三嘆,靜靜地訴說出自己的苦悶,他遠遠眺瞰,默默地堅持着跟隨。雖說是重唱疊句,但卻又愈發哀涼。從開篇的物象就選擇了蒹葭,秋天的白色,季節和色彩上的雙重疊加使得氛圍更加的有悲的色彩。通過物象的氣質和天氣的特點來表達對對方的情感,這在《雨巷》中也頗有體現。雨巷中藉助丁香的氣息,來襯托出姑娘的憂鬱氣質,那種哀怨的無奈,萍水相逢的美麗和隨之而來的,擦肩而過的遺憾。還有什麼比這能引發人們的惆悵呢?

在蒹葭中,詩人通過秋天的蒹葭的白霜色彩,烘托出了一種悲涼的氛圍,隨着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變化,越發蕭瑟。再者,伊人的位置變換無蹤,有多少次近在眼前卻又遙不可及。即便如此,詩人也沒有放棄對伊人的追求,一直堅定而執着,儘管面對的伊人是不可琢磨,飄渺虛幻,似真似假,但仍然不放棄。興許這就是情感的力量吧。讓人忠於一件事情,一個人,由衷地讚美和喜愛,無條件的支持和追逐。希望伴隨着痛苦而來,光芒在暗夜中誕生,這種情感相比與雨巷來說更加執着,更加堅定,更加有信念。蒹葭所帶來的那種由痛苦中歷練出來的希望,就像桃花源記中:“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不是一下子就拋給你,而是細水長流,然後,在合適的時機,卷軸全開。水光溫柔,笑靨如花。

而雨巷以人的感覺,和蒹葭中又稍有不同。那種來自人性對美的.嚮往,卻又無法欣賞,只得默默承受這錯過的遺憾,回味着其中的苦樂。美是多樣的,有粉紅色調的甜美就必然有清冷藍調的哀怨。誰不喜歡陽光的溫暖啊,生活中的苦澀已經足夠了。但是當我們有真正面對這些不太陽光的哀怨,有些溼冷的哀怨,是否也會發現,其實那個所謂“冷清的藍色”也很溫暖啊。

《雨巷》全詩都散發着丁香的哀愁氣息,而丁香花色多紫,本有一種神祕之感,又加之當時環境輕霧瀰漫,那種安靜的感傷的氣氛自然流露,在詩中對詩人的抒情也是頗有幫助,讓人有一種水到渠成之感。雖說全篇瀰漫着深深哀愁,但是我們在默默承受這種錯過之後,卻也發現了它的美不是麼?這種溫暖,是在哀愁的底部,等待我們發現的吧。它來的時候悄無聲息,走的時候留下溫存的紙條,上面寫着祝福的話語。

有些詞語,我們雖然知道的早了點,但我們最後也還是“知道”了,興許那種頓悟的感覺,也才鑄就了這種錯過的淺笑吧——只屬於錯過的淺笑啊。

《蒹葭》讀後感 篇26

詩心如水,道不盡的相思離愁,語不完的哀怨彷徨;詩音如畫,說不盡的水畔蒹葭,雨巷丁香;詩思如煙,散不盡的伊人姑娘,悽清惆悵。

在《蒹葭》中,白露秋霜,秋水繚繞。深秋的寂寥,蒹葭上已經化霜的白露,水中孤獨的沙洲,河岸對面縹緲的伊人之影,可望而不可求。即使不懼艱難險阻,溯洄,或是溯游找尋,亦是了無結果,反而讓內心的惆悵更增幾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我們與宇宙比起來過於短促的一生,卻和人類崇高的理想交織在茫茫秋水之畔,人生如是,唯有嘆息和將滿腔思緒化作小小的一首詩。

在《雨巷》中,丁香芬芳。雨的哀怨,寂寥的雨巷,油紙傘上有增無減的淒涼,巷中的默默彳亍,雨巷中飄過的姑娘,一偶遇而無再續。即使再次尋找,走盡雨巷,她的芬芳,也已消失在雨的哀曲中,反而讓寒漠,悽清和惆悵涌上心頭。“此情何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在與生命中的`那個她相遇的一瞬間,不懂得珍惜,最後空留一腔遺憾。在曾經的地方,悲傷過往,回憶成爲永恆,譜寫成詩。

人生在世,總有心中那一份屬於自己的憂思。閱盡人情世故,才能將憂思的美好譜寫成詩,鑄就一顆如水的詩心。讓那一份憂思永存,成爲最美好的回憶。詩心不滅,思念永存。

《蒹葭》讀後感 篇27

這首詩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共鳴的東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創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難即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意境。好詩都能創造意境。意境是一種格局、一種結構,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備相似格局、類同結構的異質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結構是:追尋者——河水——伊人。由於詩中的“伊人”沒有具體所指,而河水的意義又在於阻隔,所以凡世間一切因受阻而難以達到的種種追求,都可以在這裏發生同構共振和同情共鳴。

由此看來,不妨把《蒹葭》的詩意理解爲一種象徵,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達社會人生中一切可望難即情境的一個藝術範型。這裏的“伊人”,可以是賢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業、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聖境、仙界;這裏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塹,可以是宗法、禮教,也可以是現實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礙。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現和表現天地。如此說來,古人把蒹葭解爲勸人遵循周禮、招賢、懷人,今人把它視作愛情詩,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儀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執其一而否決其他,因爲它們都包蘊在“在水一方”的象徵意義之中。

自然,當我們處在與“在水一方”類似的境遇時,應當欣賞的是它的銳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觀失望。這首詩以水、蘆葦、霜、露等意象營造了一種朦朧、清新又神祕的意境。早晨的薄霧籠罩着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詩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體現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霧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紗。她一會出現在水邊,一會又出現在水之洲。尋找不到,急切而又無奈的心情正如螞蟻爬一般癢,又如刀絞一般痛。就像我們常說的“距離產生美感”,這種美感因距離變得朦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裏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發顯得難以捉摸,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詩的每章開頭都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讚歎,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覆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的心境。詩每章的頭兩句都是以秋景起興,引出正文。它既點明瞭季節與時間,又渲染了蒹蒼露白的悽清氣氛,烘托了人物悵惘的心情,達到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託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爲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王夫之《姜齋詩話》說:“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爲珀芥也。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這首詩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澆鑄在一起,從而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創造了一個撲朔迷離、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體現。

總之,《蒹葭》詩的豐富美感,不論是從欣賞的角度,還是從創作的角度,頗值得我們重視和予以認真探討。

《蒹葭》讀後感 篇28

詩的象徵,不是某詞某句用了象徵辭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體象徵。“在水一方”,可望難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從之,道阻且長”的困境和“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們可能經常受到從追求的興奮。到受阻的煩惱、再到失落的惆悵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禮,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奮戰多痛苦或順流而下空歡喜的情感衝擊;讀者可以從這裏聯想到愛情的境遇和喚起愛情的體驗,也可以從這裏聯想到理想、事業、前途諸多方面的境遇和喚起諸多方面的人生體驗。意境的整體象徵,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難以窮盡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國維曾將這首詩與晏殊的〔蝶戀花〕“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相提並論,認爲它二“最得風人情致”,這顯然是着眼於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徵意蘊。

事實的虛化、意象的空靈和意境的整體象徵,是一個問題的三個層面。從事實虛化到意象空靈,再到整體象徵,這大致上就是象徵性詩歌意境的建構過程。

《蒹葭》讀後感 篇29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有人曾說,邂逅一首好詩如同邂逅一位知己,《蒹葭》就是我尋找多年的知己。《蒹葭》中對於伊人的追求的精神,就如同一位多年未見的老友,向我娓娓道來自己這些年人生境遇的經驗。這就是我喜愛的《蒹葭》,一篇讓人覺得悲涼與正能量的詩篇。 詩的開頭讓我們走進了一個蘆葦飄飄的世界,清晨的露珠在秋風中化爲潔白的冰霜,而我在尋找我的伊人,伊人何處尋?宛在水中央。愛情是我們這個年紀永遠推不開的話題,信念更是一個人一生爲之追求的東西。伊人是何人,我希望是說出“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的美麗女子,是那轉山轉水轉佛塔,只爲途中與你相見的女子,可是水中小島上的伊人卻是如同佛中大道一般如電如露讓人悟透輪迴方能求之。伊人是芸芸衆生不能逃脫的愛情大網,每個人都期待自己的愛情,特別是青春年少的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最完美的女神,難以觸及,卻又充滿追求的信念,我們期待着一場愛情,期待這是人生中最美的一場煙火,可,南來的風,吹滅了煙火的美麗,也吹迷失了追求愛情的青春子弟,我逆流而上,卻尋不到你的影跡。

伊人,我一生中的信念,恍恍惚如愛琴海岸高聳的燈塔,照亮我前行的`路。男兒志,在四方,終點只有一個方向,我苦苦向前,再向前,一路望着你的背影,好像一個即將在黑暗世界迷路的小孩,看見面包屑的路標一樣執着的走下去。理想很豐滿,我一直想追尋到那伊人,衣帶漸寬不去思量,爲伊消得人憔悴也沒有在意,我只想在東風夜放花千樹的夜晚,暮然回首,看見你的身影。現實卻讓我身心疲憊,我在長長躋躋的道路上不知走了多遠,蘆葦割破了我的手,我想用這手中鮮血來向你敬禮,而你,卻一直對我漠然而視,原來伊人一直都不在我的身邊,你只用了一眼,便讓我對你用一生去追念。

納蘭曾說過“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風吹夢成今古。”我時常在想,納蘭曾經肯定熟讀詩經,要不然他怎麼會那麼的哀傷,天涯行役,不語半字苦,正如同那追尋伊人的人,無論道路多麼困難,他卻依然爲之瘋狂。只是,物是人非,夢醒之後,只剩淒涼,伊人,伊人,喚不回的前世千眸。 一彈指不知有多少念,讓我來思考一生的路線。我始終在這條路上去勾勒完美的線條,畫出一個無暇的你,我始終在用生命去想象你在何方,填滿佛教中的十方。你是愛情,醉生夢死,你是信念,破曉天荒。那愛情,讓人變傻,走着一條困難的道路,還笑語天堂。那信念,讓人堅強,堅信橫刀過後,崑崙乾坤。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