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優秀教學設計(精選12篇)

本文已影響 2.47W人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優秀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優秀教學設計(精選12篇)

八年級語文下冊優秀教學設計 1

一、教學目標:

1、瞭解科學家在認識客觀世界過程中的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激發觀察和了解大自然奧祕的興趣。

2、體會本文用通俗形象的語言介紹深奧難懂的科學知識的寫法。

3、學習說明文的一些基本寫作技巧。

二、教學重難點:

1、通過閱讀感知科學家敢於懷疑、敢於創新、大膽想象的精神。

2、學習說明方法,瞭解多層次複雜分類。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簡介有關知識,並從課題入手,瞭解學生預習情況,設計如下問題:

1、“夸克”是什麼呀?長詩《芬尼根之覺醒》中的夸克是什麼意思?作者爲什麼要起這樣的名字?

2、爲什麼只叫“三聲”夸克,叫“七八聲”不行嗎?

學生討論發言明確:

1、 “夸克”是譯音,意思是海鳥的叫聲。長詩《芬尼根之覺醒》中有一句話:“向麥克老人三呼夸克。”科學家蓋耳曼借其中的“夸克”爲自己的.假象命名。實際上“夸克”是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

2、因科學家研究的“夸克”與“三”特別有緣,再加上詩句中有“三呼”兩字,作者便借用了,應該說一語雙關,用“七八聲”則毫無意義。

二、整體感知

讀課文,應掌握以下知識點:

①物理學家對物質的認識是不斷深入的,在不同的階段對物質的結構會有不同的認識。

②本文介紹的是人們對物質世界認識的最新成果。採用以下方法突破:

1、這篇課文到底講了什麼?讀完課文,你瞭解了哪些知識?

2、課文中提到了許多的“盒子”,請你列舉出它們的名字。

3、請你給這些“盒子”排個隊,簡要說明排隊的理由。

4、目前,人類對物質結構認識的最新成果是什麼?

學生討論後明確:

1、人們對物質結構探索研究的過程,說明了人們在不同階段對物質結構的不同認識,介紹了物質結構研究的新成果——夸克,激發人們對物質結構進行不斷的探索與研究。

2、“盒子”有:原子、電子、原子核、質子、中子、光子、介子、強子、夸克等。它們的大小可用下圖表示:原子——原子核——強子——夸克

理由:見課文中的第五自然段的內容闡述。

3、人類對物質結構認識的最新成果是夸克。

三、心智啓發

這篇課文在說明科學知識的過程中寄寓着科學精神,這種精神正是當代青少年需認真學習的,有了這種精神纔會去探索科學祕密。同學們讀完課文一定會有許多的感想,讓他們暢所欲言,相互啓發。可設計以下問題激發興趣:

1、請同學們算一算,夸克的研究與發現經歷了多少年?你從中獲得了哪些啓發與認識?

2、你認爲科學家發現夸克的過程有何特點?

3、你認爲“叫三聲夸克”是誰在叫?在人生探索的道路上你應該做怎樣的人?

4、探究課文結尾,鼓勵想象,發表見解。提出新的疑問:課文最後寫到“物質的最小結構就是夸克嗎?盒子裏還有盒子嗎?”對你有什麼啓發與認識,爲什麼?

學生討論,明確以下要點:

1、科學研究要有強烈的好奇心,並且堅持不懈,能夠吃苦。(發現夸克花了近一百年。)

2、敢於懷疑、敢於創新、敢於想象也是必不可少的科學精神。(提出假想——研究——證實。)

3、科學家們。(或善於探索之人)

四、探討藝術特色

一篇好尤如一杯香茶,細細品味,才覺回味無窮。教師引導學生領悟此文語言所表達的精妙之處。

設計如下問題:

你讀這篇文意感覺有沒有興趣?如果有興趣,請說出理由。

小組討論發言之後明確:

理由:

①課文所介紹的知識結人一種新鮮感和神奇感。

②課文本身寫得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具有趣味性與可讀性,具體表現在:

A.運用比喻說明和分類說明。

B.運用設問,發人深思,把讀者引向深入。

(要求學生小組合作找出比喻句和設問句,進行具體說明,學生作點評)

五、佈置作業

對“物質的最小結構就是夸克嗎?盒子裏還有盒子嗎?”進行聯想式的片斷寫作訓練,200字以內,把自己的大膽想法寫出來。

六、板書設計

一、(1—2段)引出話題

二、(3—21段) 原子

物質結構認識 原子核 (邏輯順序)

的四個層次 強子 (時間順序)

夸克

三、(22—26段)提出新問題

5

八年級語文下冊優秀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

2、研究本文中反問句,理解其語氣強烈的作用。

3、學習本文,讓學生轉變過去人們一致認爲的征服自然的觀念,應該敬畏自然,愛護自然。

教學重點: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

教學難點:鍛鍊學生思維能力。

一、導入在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我們再深一層地品味文章的語言。

二、品味語言,體會句中哲理

1、人類爲自己取得的這些成就而喜形於色,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討論明確:掉入陷阱,就有危機。人類開採各種礦物留下了無數礦坑,也就破壞了地貌和地層結構,很可能釀成嚴重後果,危及人類自身。

2、宇宙之所以創造智慧生物是爲了進行自我認識,爲了欣賞她自己壯麗無比的美。

討論明確:擬人,說宇宙創造了人類是有目的的創造,這等於宇宙長出了大腦,有了自我認識的工具,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即是宇宙對自己的認識。

3、人類並不孤獨,在宇宙中處處是我們的弟兄。

討論明確:宇宙的一切,包括人類,都是宇宙生命的構成部分,人類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種種存在形式,所以它們與我們是平等的生命,是我們的弟兄。

三、寫作特點學習文中多次運用反問句,體會其作用

反問是一種用疑問句式來表達確定意思的修辭方法,用否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否定的意思。反問的作用是加強語氣,加重語言的力量,激發讀者的感情,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誰說宇宙是沒有生命的?”這比用一般判斷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語氣更強烈,意思更肯定。試從課文中找出幾個反問句,並把它們變換成一般陳述句,然後比較一下,這兩種句式的.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如:①我們有什麼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

改爲:我們沒有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

反問句的作用:加強語氣,加重語言的力量,激發讀者思考,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②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改爲:誰也不能斷言那些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

反問句的作用:反問語氣更強烈,更發人深省。

③那永恆的運動,那演化的過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體現嗎?

改爲:那永恆的運動,那演化的過程正是她生命力的體現。

反問句的作用:反問句更能激發讀者的思考,語氣也更強烈。

④難道你沒有聽到石頭裏也有生命的吶喊嗎?

改爲:你應當聽到石頭裏也有生命的吶喊。

反問句的作用:語氣更強烈,且有催人深思的效果。

四、小結

這是一篇以議論爲主的散文。主要談論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作者運用了層層推進、水到渠成的論述方法:首先否定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口號,認爲這實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爲與大自然相比,人類的智慧實在算不了什麼;接着,比較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

,作者進一步強調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進而,從論智慧到論生命,人類與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實是兄弟關係。因此得出結論:我們應該敬畏自然。全文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展開,由引論到本論,層層推進,水到渠成。本文的語言也極有特色,富有文學色彩,有濃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灑脫峻麗,讀來爽心悅目。

五、擴展練習

請就“敬畏自然”這一主題擬幾句宣傳標語,向人們發出呼籲。

如:

1、地球不是我們從父母那裏繼承的,是從子孫那裏借來的。

2、我們愛護今天的自然,自然呵護我們的明天。

3、地球是萬物之母,無論什麼降臨在地球身上,也將同樣降臨於地球的孩子的身上,我們應該知道地球不屬於人類,而是人類屬於地球。

4、但願地球上的最後一滴水,不是你的眼淚,不是我的眼淚,更希望不是地球母親落下的最後一滴帶着絕望的淚!

附:板書設計

敬畏自然

嚴春友

高科技——航天事業——相比大宇宙,空間十分狹小

人類的智慧認識——一部不斷糾錯的歷史

礦坑——可能成這人類自掘的陷阱

宇宙——存在比我們智慧高得多的生物

人類智慧是大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認識的工具

大自然的智慧人類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級形態,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階段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兄弟關係——敬畏自然=保護、愛護自然

自然中其它事物

八年級語文下冊優秀教學設計 3

一、 教學目標

1、 瞭解江南的雪與朔方的雪各自的特點;

2、 通過魯迅的生平,理解魯迅對兩種雪不同的態度;

3、 理解本文一些深奧難懂語句的深層含義;

4、 比較閱讀《江南無雪》和莫泊桑的《雪夜》。

二、 教學重難點

理解魯迅對兩種雪不同的態度,探究他爲什麼會持有這樣的態度

三、 教學課時

兩課時

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請學生回憶魯迅的作品及我們已經學過的魯迅的文章。

二、 整體感知

聽課文錄音,整體感知

再讀課文,結合課後的附文,說說你對這篇課文不懂和搞不清楚地地方還有哪些?

三、 文本探究

1、請大家找一下關於這篇散文詩的關鍵句。

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2、課文題目是雪,作者寫的是什麼地方的雪?你以爲作者更喜歡哪兒的雪?

江南的雪與朔方的雪(更喜歡朔方的雪)

3、魯迅是怎樣描寫江南的雪的?江南的雪具有怎樣的特點?

朗讀課文1-3段。

文章開頭首先提到暖國的雨,在博識的人們眼中,它是單調的。

然後對比着引出有着豐富多彩之美的,是江南的雪:

1)、它有着一個色彩斑斕的環境,各色各樣的花在雪野中生長,“許多蜜蜂忙碌”,又不禁讓人聯想,“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2)、江南的雪還和孩子們的快樂聯繫在一起,雪天雖然將孩子們的手凍得通紅,但也給他們帶來了快樂的遊戲。

對塑雪羅漢的生動描寫滲透了作者脈脈的溫情,“潔白”、“明豔”、“閃閃生光”這些形象詞語融進了作者對於南方冬天的美好回憶,也是在通過孩子們的眼睛去描繪令人欣喜的場景。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機,孕育着生命。

3)第三段,雪羅漢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記憶,也是美的象徵。可是到了第二天,“晴天又來消釋他的皮膚,寒夜又使他結一層冰”,時間讓美消褪;“嘴上的胭脂也褪盡了”,美似乎染上了一些不和諧的色彩。

4、魯迅又是怎樣來描寫朔方的雪?朔方的雪又句怎樣的特點?

朗讀課文4-6段。

第四段,“朔方的雪”出場了。它以孤獨不妥協的姿態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它“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在孤獨寂寞之中,北方的雪譜寫了一曲最爲動人的樂章:“凜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儼然是一個鬥士。它“蓬勃地奮飛”,瀰漫於太空中,“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像是一個奔放的挑戰者。

八年級語文下冊優秀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文章框架,瞭解端午的習俗,探究端午的鴨蛋,感受鴨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風情

2、誦讀課文,通過品讀重點字詞句子體會作者的語言風格:平淡而有味、方言表現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3、體味作者在字裏行間蘊涵的情感,對兒時的回憶難忘和對家鄉的熱愛讚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請你們猜猜這首句寫的是哪一節日?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從哪裏可以看出來呢?

2.端午節是每年的哪一天?我們這裏是怎麼過端午節的?有哪些習俗?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3.你想知道上虞是怎麼過端午節的嗎?

那麼我們就一起欣賞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

4.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劇。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發表小說《受戒》、《大淖記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選集》。

二、談談端午的習俗

1.那麼作者家鄉到底有哪些風俗習慣呢?提示: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放黃煙子、吃“十二紅”、掛鴨蛋絡子。(請同學們欣賞作者家鄉風俗的圖片。)

2.其中與我們這裏一樣的是什麼?可能與我們一樣的是什麼?與我們不一樣的是什麼?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

放黃煙子

吃“十二紅”掛鴨蛋絡子)

三、品品端午鴨蛋

1.端午有那麼多的習俗,作者爲什麼不寫一寫,反而寫端午的鴨蛋呢?(是端午的鴨蛋有什麼特別之處嗎?)端午和鴨蛋之間有什麼聯繫呢?

如果我們在端午和鴨蛋兩個詞之間用一個字來連接,可以用上哪些字來表示他們的聯繫?請聯繫文章內容來完成。

如:端午挑鴨蛋端午玩鴨蛋端午吃鴨蛋(端午贊鴨蛋?)

2.咱們就一起來跟着作者來“挑,玩,吃”鴨蛋,來開展一場“品嚼大餐”,我們既要跟着作者來品味出端午鴨蛋的獨特風味,還要來品味出作者的獨特的語言風味。

汪曾祺先生曾說:“探索一個作者的思想感情,必須由語言入手,並始終浸在作者的語言裏。”讓我們走進汪曾祺先生的文字,來品讀先生的語言特色。

3.我們先一起來跟着汪先生來挑一挑鴨蛋,怎麼挑呢?

“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麼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

一個普普通通的鴨蛋,在作者筆下居然寫得如此別具一格,這是一般人通常不會注意的,但仔細一想,卻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嗎?淡青色的蛋殼就比白色蛋殼更有“格調”,而鴨蛋的形狀也確實有蠢笨與秀氣之別。生活中的情趣是無處不在的。

4.鴨蛋挑好了,有什麼好玩的呢?

A.掛鴨蛋絡子:挑好了,裝在絡子裏,掛在大襟的鈕釦上。這有什麼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愛的飾物。

B.裝螢火蟲:孩子吃鴨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頭,不把蛋殼碰破。蛋黃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鴨蛋殼裏面洗淨,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裏,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羅。螢火蟲在鴨蛋裏一閃一閃地亮,好看極了!

5.我想最激動人心的最令人難忘的當屬吃鴨蛋了吧。有哪些吃法呢?

A.帶殼切開吃: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

B.空頭挖開吃: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着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C.結合炒菜吃:高郵鹹蛋的黃是通紅的。蘇北有一道名菜,叫做“硃砂豆腐”,就是用高郵鴨蛋黃炒的豆腐。

D.白嘴隨時吃:鴨蛋絡子掛了多半天,什麼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裏的鴨蛋掏出來,吃了。端午的鴨蛋,新醃不久,只有一點淡淡的鹹味,白嘴吃也可以。

(品味:A. “一般是敲破空頭”“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頭”“白嘴”等詞語,都帶有較爲鮮明的地方特色。

B.“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那種繪聲繪色,那種動感,以及快感,從一個“吱”字中得到了活靈活現的表現。)

C.“我在北京吃的鹹鴨蛋,蛋黃是淺黃的,這叫什麼鹹鴨蛋呢!”淡淡的幽默。

6.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一個小小鹹鴨蛋讓我們品嚐到了汪先生在語言上的這種追求:

(平淡而有味方言表現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7.小結:端午的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樂的一天。孩子們挑鴨蛋——裝鴨蛋——掛鴨蛋——吃鴨蛋,多麼富有童真和童趣,家鄉的鴨蛋在孩子們的手中發揮了最極致的價值!

四、悟悟鴨蛋情節

1.我們剛纔在“挑,玩,吃”中品嚐到了作者兒時的'快樂,童年的有趣,你還能品出了端午的鴨蛋有什麼特別之處,或特別之味嗎?

(贊鴨蛋) (憶鴨蛋? )

2.你從哪些地方可以品嚐出來呢?

如:①“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於醃鴨蛋。”兩個“多”,一個“善於”寫出了對家鄉人的讚美(勤勞能幹)。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的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爲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所食鴨蛋多矣”帶有文言性質,增強幽默意味。

③“袁子才這個人我不喜歡……但是《醃蛋》一條我看後卻覺得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有點愛屋及烏了吧!

④“我在北京吃的鹹鴨蛋,蛋黃是淺黃的,這叫什麼鹹鴨蛋呢!”淡淡的幽默。

⑤“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象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有些嗔怒,也有淡淡的幽默。實際上認爲高郵不僅出鴨蛋,還有那麼多心靈手巧的勤勞能幹的高郵百姓,自豪和讚美之情油然而生。

⑥小時讀囊螢映雪故事,覺得東晉的車胤用練囊盛了幾十只螢火蟲,照了讀書,還不如用鴨蛋殼來裝螢火蟲。

3.作者津津樂道談鴨蛋,僅僅是在讚美鴨蛋嗎?

在前面的品嚐中我們不難發現,作者身上分明地有一種“鴨蛋情結”,他究竟要藉此表達什麼?

(不僅有作者對兒時生活的懷想,還有對故鄉的讚美和熱愛之情)

4.小結:家鄉的鴨蛋是與衆不同的,聲名遠播的,歷史悠久的,吃法多樣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鮮豔的……一提起家鄉的鴨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訴說內心的讚美和自豪。這種讚美,這種自豪都緣於作者那濃濃的思鄉之情,緣於那深深的故鄉情結吧。

(板書:故鄉情結)

5.我們再來具體品味一下作者的這種鴨蛋情節吧。

材料連接:

(一).材料介入:1981年初秋,受高郵市政府的邀請,爸回到了他魂牽夢縈、闊別了42年的故鄉高郵。出發前他掩飾不住的那股子欣喜勁兒,真如一個赤子將投進母親的懷抱。

江蘇電視臺爲爸拍了一部電視片《夢故鄉》。我記得那次週末回家,爸急不可待地要放這部片子的錄像帶給我們看。汪嘲笑他:老頭兒看過了又要看,幾遍纔算夠?看片子的時候,我們一如既往地插科打諢,說爸“表現不俗,可以評一個最佳男主角”,可是沒有像以往一樣聽到他反抗的聲音。我回頭看,一下子驚呆了:爸直直地盯着屏幕,眼中汪汪是飽含着淚,瞬間,淚水沿着面頰直淌下來!

(二).材料介入:細想來,汪曾祺的文字,和高郵鹹鴨蛋是很相似的,——“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會冒出來了”。鴨蛋只有醃到好處,才能冒紅油;同理,只有胸藏丘壑,才能做出一等一的文章來。汪曾祺一生,寫過的小說散文雖爲數不多,卻無不老到,都可算極品……那個老笑話在腦袋裏上了年份,便失了真,這會兒只覺得高郵當真是有鹹鴨子的,這鹹鴨子,叫做汪曾祺;而他的文字,正是那冒紅油的鹹鴨蛋。(路建華《汪曾祺傳》)

(三).材料介入:爸去世以後,我們兄妹商量,在他的墓碑上寫些什麼呢?想來想去,決定了,就寫:…… (《老頭兒汪曾祺》汪明)

面對材料中的省略號,學生可能回答“高郵鹹鴨蛋——汪曾祺”,或“高郵鹹鴨子——汪曾祺”,在會意的笑聲中出示“高郵——汪曾祺”,爲整節課畫上意味深長的最後一筆。

五、課堂小結

實際上,《端午的鴨蛋》這篇文章包含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家鄉鹹鴨蛋的難以忘懷,實際上不是作者個人的心態。這是人類普遍的心理。兒時的一切,在成年之後,都會籠罩一層異樣的光輝。不管一個人走多遠,它都將是引導一個人的方向。童年歲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飽含人生的韻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平淡以及詩意,纔算真正體驗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從小小的鴨蛋裏嚐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們也會從一片葉、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長的快樂。

六、課後作業

1.回視我們的生活,請介紹你在童年時代最難忘的,有關過節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2、推薦閱讀

汪曾淇的《炒米和焦屑》《鹹菜茨菇湯》

附:

鹹菜茨菇湯

汪曾祺

一到下雪天,我們家就喝鹹菜湯,不知是什麼道理。是因爲雪天買不到青菜?那也不見得。除非大雪三日,賣菜的出不了門,否則他們總還會上市賣菜的。這大概只是一種習慣。一早起來,看見飄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鹹菜湯!

鹹菜是青菜醃的。我們那裏過去不種白菜,偶有賣的,叫做“黃芽菜”,是外地運去的,很名貴。一般黃芽菜炒肉絲,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醃菜,這時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擔的買來,洗淨,晾去水氣,下缸。一層菜,一層鹽,碼實,即成。隨吃隨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醃了四五天的新鹹菜很好吃,不鹹,細、嫩、脆、甜,難可比擬。

鹹菜湯是鹹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氣,鹹菜已經醃得很鹹了,而且已經發酸,鹹菜湯的顏色是暗綠的。沒有吃慣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慾的。

鹹菜湯裏有時加了茨菇片,那就是鹹菜茨菇湯。或者叫茨菇鹹菜湯,都可以。

我小時候對茨菇實在沒有好感。這東西有一種苦味。民國二十年,我們家鄉鬧大水,各種作物減產,只有茨菇卻豐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難吃。

我十九歲離鄉,輾轉漂流,三四十年沒有吃到茨菇,並不想。

前好幾年,春節後數日,我到沈從文老師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飯,師母張兆和炒了一盤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兩片茨菇,說:“這個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認他這話。吃菜講究“格”的高低,這種語言正是沈老師的語言。他是對什麼事物都講“格”的,包括對於茨菇、土豆。

因爲久違,我對茨菇有了感情。前幾年,北京的菜市場在春節前後有賣茨菇的。我見到,必要買一點回來加肉炒了。家裏人都不怎麼愛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個人“包圓兒”了。

北方人不識茨菇。我買茨菇,總要有人問我:“這是什麼?”——“茨菇。”——“茨菇是什麼?”這可不好回答。北京的茨菇賣得很貴,價錢和“洞子貨”(溫室所產)的西紅柿、野雞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鹹菜茨菇湯。

我想念家鄉的雪。

炒米和焦屑

汪曾祺

⑴小時讀《板橋家書》:“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覺得很親切。鄭板橋是興化人,我的家鄉是高郵,風氣相似。這樣的感情,是外地人們不易領會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買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開水”,車站碼頭都有得賣,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專業的作坊做的,不像我們那裏。我們那裏也有炒米糖,像別處一樣,切成長方形的一塊一塊。也有搓成圓球的,叫做“歡喜團”。那也是作坊裏做的。但通常所說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結的,是“散裝”的;而且不是作坊裏做出來,是自己家裏炒的。

⑵說是自己家裏炒,其實是請了人來炒的。炒炒米也要點手藝,並不是人人都會的。入了冬,大概是過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篩子,手執長柄的鐵鏟,大街小巷地走,這就是炒炒米的。有時帶一個助手,多半是個半大孩子,是幫他燒火的。請到家裏來,管一頓飯,給幾個錢,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們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齊,沒有零零碎碎炒的。過了這個季節,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讓人覺得,快要過年了。

⑶裝炒米的罈子是固定的,這個罈子就叫“炒米罈子”,不作別的用途。舀炒米的東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個香菸罐頭。我的祖母用的是一個“柚子殼”。柚子,——我們那裏柚子不多見,從頂上開一個洞,把裏面的瓤掏出來,再塞上米糠,風乾,就成了一個硬殼的鉢狀的東西。她用這個柚子殼用了一輩子。

⑷我父親有一個很怪的朋友,叫張仲陶。他很有學問,曾教我讀過《項羽本紀》。他薄有田產,不治生業,整天在家研究易經,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個人用蓍草算卦。據說他有幾卦算得極靈。有一家,丟了一隻金戒指,懷疑是女傭人偷了。這女傭人蒙了冤枉,來求張先生算一卦。張先生算了,說戒指沒有丟,在你們家炒米壇蓋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時就不大相信,算卦怎麼能算得這樣準,怎麼能算得出在炒米壇蓋子上呢?不過他的這一卦說明了一件事,即我們那裏炒米罈子是幾乎家家都有的。

⑸炒米這東西實在說不上有什麼好吃。家常預備,不過取其方便。用開水一泡,馬上就可以吃。在沒有什麼東西好吃的時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來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點心。鄭板橋說“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說其省事,比下一碗掛麪還要簡單。炒米是吃不飽人的。一大碗,其實沒有多少東西。我們那裏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橋所說“佐以醬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現在歲數大了,如有人請我吃泡炒米,我倒寧願來一小碟醬生薑,——最好滴幾滴香油,那倒是還有點意思的。另外,還有一種吃法,用豬油煎兩個嫩荷包蛋——我們那裏叫做“蛋癟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這種食品是隻有“慣寶寶”才能吃得到的。誰家要是老給孩子吃這種東西,街坊就會有議論的。

⑹我們那裏還有一種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糊鍋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們那裏,餐餐吃米飯,頓頓有鍋巴。把飯剷出來,鍋巴用小火烘焦,起出來,捲成一卷,存着。鍋巴是不會壞的,不發餿,不長黴。攢夠一定的數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來。焦屑也像炒米一樣。用開水沖沖,就能吃了。焦屑調勻後成糊狀,有點像北方的炒麪,但比炒麪爽口。

⑺我們那裏的人家預備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來還有一層意思,是應急。在不能正常煮飯時,可以用來充飢。這很有點像古代行軍用的“糒”。有一年,記不得是哪一年,總之是我還小,還在上小學,黨軍(國民革命軍)和聯軍(孫傳芳的軍隊)在我們縣境內開了仗,很多人都躲進了紅十字會。不知道出於一種什麼信念,大家都以爲紅十字會是哪一方的軍隊都不能打進去的,進了紅十字會就安全了。紅十字會設在煉陽觀,這是一個道士觀。我們一家帶了一點行李進了煉陽觀。祖母指揮着,特別關照,把一罈炒米和一罈焦屑帶了去。我對這種打破常規的生活極感興趣。晚上,爬到呂祖樓上去,看雙方軍隊槍炮的火光在東北面不知什麼地方一陣一陣地亮着,覺得有點緊張,也覺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飯,這一晚上,我們是衝炒米、泡焦屑度過的。沒有牀鋪,我把幾個道士誦經用的蒲團拼起來,在上面睡了一夜。這實在是我小時候度過的一個浪漫主義的夜晚。

⑻第二天,沒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⑼炒米和焦屑和我家鄉的貧窮和長期的動亂是有關係的

八年級語文下冊優秀教學設計 5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一些字詞的正確讀音及書寫。

2、掌握文中重要的實詞和虛詞的含義和用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在教師引導下探究:疏通課文的字詞句,理解全文。

2、合作學習的過程: 主要通過一些有關課文問題的討論解答,學習以空間方位爲序,用簡潔、周密、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的卓越技藝。

2、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振興中華而讀書。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1、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培養文言語感。

2、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徵的方法。

3、 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學習文章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徵的方法。

二、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如果有人告訴你,在一根頭髮上可以雕刻—部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你—定覺得很驚奇吧?這就是我國最令人歎爲觀止的微雕藝術。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核舟記》,就是遠在幾百年前我國民間藝術中精湛絕倫的微雕技藝的精彩展示。

(二)、整體閱讀,把握課文基本內容

要求學生自己散讀課文一到兩遍,注意以下內容:

1.本文出處及作者簡介。

2.查字典,給文章的生字詞注音並釋義,用鉛筆標出疑難句。

3.思考下列問題: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這樣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

(三)、巡視課堂,掌握學生自學情況,以便爲下面的課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據。

(四)、朗讀課文,請三位同學朗讀課文

每位同學朗讀兩段。朗讀後,由其餘同學對該位同學的朗讀情況作評價,或指明其讀音的'錯誤,或糾正其斷句不當,或稱讚其成功之處。

(五)、學習課文第一、二段

1.學習第一段。

2.疏通重點字詞,注意以下詞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藝高明。

能以徑寸之木,爲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爲,制,這裏指雕刻。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罔,沒有;因,根據;具,具有。

嘗貽餘核舟一:本句謂語“貽”(贈)後的賓語是“餘核舟一”,是個雙賓語。

蓋大蘇泛赤壁雲:蓋,承上文作解說,可譯爲“是”;泛,泛舟;雲,語氣詞,無義。

3.思考以下問題:

(1)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明確: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核舟的主題——“大蘇泛赤壁”。

(2)在概略介紹中,從幾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的精湛超凡?

明確:從兩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精湛超凡:一是匠師擅長微型雕刻,能夠在“徑寸之木”上,雕刻出宮室、器皿、人物等許多各種各樣的形狀;二是匠師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麼像什麼,無不“各具情態”。

4.學習第二段。

5.疏通重點詞句,注意以下詞語。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奇,零數,餘數。

中軒敞者爲艙:軒,高起;敞,開闊;爲,是。

啓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啓,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比,這裏的意思是正對着。

閉之,則右刻:則,連詞,就(看見)。

6.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1)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是如何具體說明的?

明確:說明核舟的大小和船艙的格局。船艙的艙頂有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艙兩旁各有四扇小窗戶,這八扇小窗戶能打開能關上,打開了便可看見雕花欄杆左右相對,關上後就能看見右邊窗戶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戶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這16個字是用石青色。長僅八分多一點,高僅兩粒黃米的核舟,它的船艙部分就雕刻了1頂船篷(能看出是用什麼東西做的)、8扇窗戶(能開能關)、左右欄杆(上有花紋)、16個字(字字清晰可見)。

(2)這段主要採用什麼說明方法?

明確:這段主要採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種東西,各有其數,明白清楚,兩相對比,其意曉然。

7.齊讀課文第一、二段。

(六)、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教學重點:在上節課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徵的方法,從而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導入新課時

(二)、學習第三段

1.質疑並點講有關詞句:

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語 其兩膝相比者 絕類 矯首昂視

2.口譯並評價翻譯情況。

3.思考討論:這一段是介紹船頭部分;主要說明了什麼?

明確:描述船頭三人的動作、神情。

4.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軾、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的句子,說說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麼樣的心態?

明確: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要表現他們豁達的胸襟,說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裏。

5.作者在說明船頭三人時,着墨較多的是誰?爲什麼?

明確:這當然是“東坡”。三人中,蘇軾居中,作者起筆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爲刻得用心刻得仔細,作者也就說得真切細膩。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說明者當然不能違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這樣說明,才能與其主題吻合。否則,鬆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從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無微不至呢?

明確:表現這—點的地方較多,如對東坡外貌的刻畫,對東坡、魯直“衣褶”的介紹,對佛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說明“珠可歷歷數也”。

(三)、學習第四段

1.考察古漢語中數詞使用與現代漢語的差異。先聯繫前面部分看一些實例:

(1)長約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頭坐三人。(4)共閱一手卷。

(5)橫臥一楫。 (6)倚一衡木。 (7)爲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見,古漢語中一般情況下,數詞可以直接修飾名詞,這與現代漢語中較嚴格的“數詞+量詞+名詞”的格局不同。

2.這一段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明確:擬人:船尾橫臥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髻仰面

頂真:左手撫爐,爐上有壺。

3.這段文字說明舟尾情況是怎麼佈局的呢?

明確: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說“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後分說,從“居右者”說到“居左者”。

4.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麼氛圍?

明確: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彷彿是在那裏呼喚清風,顯得悠閒自在;一個“視端容寂”,彷彿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的氛圍,這就是愉悅、輕鬆、活潑自樂。再加上船楫的“橫臥”,更加暗示出有楫同於無楫,有舟子等於沒有舟子的一種放任自流的境界。

(四)、學習第五、六段

1.學生自讀課文。

2.疏通重點詞句,注意以下字詞。

則題名其上:則,就;題,書寫,這裏解爲刻上;名,字。

文曰“天啓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啓壬戌秋日,即明熹宗天啓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蘇軾《前赤壁賦》作於“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見,王叔遠在覈舟頂端刻上這個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蘇軾作《前赤壁賦》後540年的“秋日”有感而爲之以作紀念的;甫,指男子的字。

鉤畫了了:了了,清清楚楚。

通計一舟,爲人五:通,全部,整個;爲,有。

蓋簡桃核修狹者爲之:簡,選擇;爲,製作。

嘻,技亦靈怪矣哉:嘻,讚歎聲;靈,善,好;怪,奇異,罕見。

3.請思考:這兩段各寫了什麼內容?

明確:第五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核舟頂部的雕制。

第六段的主要內容是小結總計核舟上都刻了些什麼,最後作者直抒對王叔遠雕刻技藝之“奇巧”的讚歎以結束全文。

(五)、學生齊讀課文,綜合思考以下問題

1.本文名爲“記”,是不是記敘文,爲什麼?

2.文章主體部分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

3.核舟雕刻的主題是什麼?

4.最能反映雕刻者技藝精湛的是哪一句?

(六)、課堂板書

總 概述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術。

船艙

正面 船頭 間

核 順

舟 分 詳寫核舟 船尾 序

頂部

總 總括核舟,發出讚歎。

(七)、課堂反饋

⒈給下列字註上拼音。

罔( ) 黍( ) 壬( ) 戌( )

虞( ) 貽( ) 篆( )

⒉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⑴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 ⑵能以徑寸之木( )

⑶高可二黍許( ) ⑷中軒敞者爲艙( )

⑸雕欄相望焉( ) ⑹佛印絕類彌勒( )

⑺珠可歷歷數也( ) ⑻鉤畫了了( )

⑼詘右臂支船( ) ⑽其船背稍夷( ) ⒊給下列句子用“/”劃出朗誦節奏。

⑴虞 山 王 毅 叔 遠 甫 刻。 ⑵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爲 東 坡。

⒋將下面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⑴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⑵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⒌對下面一句朗讀時音節停頓正確的是:( )

a、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b、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c、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d、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⒍對下列幾句“之”字的指代對象分析正確的是:( )

①中軒敞者爲艙,箬篷覆之。

②閉之,則右刻清風徐來…… ③石青糝之

④左臂掛念珠倚之

a、艙雕欄小窗舟身

b、艙頂小窗刻的字左膝蓋

c、艙頂小窗雕欄佛印

d、艙頂刻的字小窗左膝蓋 ⒎翻譯下面兩句:

⑴啓窗而望,雕欄相望焉。⑵蓋簡桃核修狹者爲之。

八年級語文下冊優秀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賞析亮點:精練、含蓄的題目,對比的寫法;精巧、耐人尋味的結尾。

2、探討人性的美與醜。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賞析亮點:精練、含蓄的題目,對比的寫法;精巧、耐人尋味的結尾。

2、探討人性的美與醜。

教學方法:誦讀、賞析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導入:

早晨我們打開窗,會看到冉冉升起的朝陽,夜晚我們打開窗,又會看到燈火闌珊的都市,今天我們要打開泰格特的小說《窗》,聽到的卻是一段美麗的謊言,一起感受人間的善惡美醜。

二、 賞析“窗”的美點

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這篇小小說發表在了1987年7月號的《外國小說選刊》上,不久入選了中學教材,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可想而知,他一定有自己獨特的魅力。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小小說是訓練作家的最好的學校”,因此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賞析小說的亮點,通過這篇小說讓同學們學會一些寫作的方法。請看大屏幕上我爲大家提示的亮點(題目、寫法、結尾)接下來的時間請大家帶着問題默讀課文。一會兒我們一起來一一賞析亮點。

1、題目

小說爲什麼以“窗”爲題?

明確:《窗》更簡潔含蓄,小說的情節緊緊圍繞“窗”展開,一語雙關,既指病房的窗,也指心靈之窗(美好、醜陋),以窗爲題,更能突出主題。

以後同學們在給文章定題目的時候也應該像《窗》一樣,精煉、含蓄。

2、寫法

(1)對比。

人物的對比

明確:靠窗的人: 樂觀善良、熱愛生活、品德高尚(善、美)

不靠窗的人:自私自利、冷酷殘忍、卑劣醜惡(惡、醜)

孟子曾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莎士比亞也說過:“任何一隻猛獸也有點惻隱之心。”小說中的不靠窗病人連一隻猛獸都不如,自私心理多麼可怕!

看到的景物的對比

明確:靠窗的人:風景優美

不靠窗的人:禿牆一堵

第4、5自然段:描寫景色非常優美,充滿生機活力,幸福美好。我相信大家在閱讀的過程中一定和我一樣對這一部分有很深刻的影響,接下來請大家在我的朗讀聲中去感受這些美好吧!

小小說一般惜墨如金,這篇小小說爲何花費大量的筆墨來寫窗外的美景呢?這些細節描寫在表現人物的性格和情節發展上有什麼好處?

明確:更能夠突出靠窗病人爲病友苦心着想,說明他心地善良,道德高尚。小說中的美景,是靠窗的病人想象出來的,編織的美麗謊言。在自己病重的情況下,還竭盡全力爲病友描述窗外的美景。可見他有一顆美好的心靈。因爲一個心靈裏沒有美景的人,不會也不可能編造出如此生動豐富的美景。公園美景描繪越生動,我們就越信以爲真,我們越信以爲真,就越爲下文不是公園,而是光禿禿的一堵牆,造成了一種落差。

人物心靈的美與醜,善與惡表現得十分突出。對比手法,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更有力的表現了人物性格。無比讚美高尚的靠窗的病人,無情地嘲諷和鞭撻自私冷酷的不靠窗的病人。我們在《孔已己》和《范進中舉》中已學過對比手法,希望同學們在作文時也要善於運用對比手法,增強文章表現力。

(2)一波三折。準確地表現人物心理變化和人性的扭曲的曲折過程:

享受--羨慕--妒忌--恨--取代

3、結尾

本文的結尾巧妙在何處?

這個結尾給讀者留下了心靈的震撼和思考的餘地。這個結尾正是文章最具震撼力的部分,文章到此戛然而止,出人意料而又耐人尋味,這正是“歐亨利式”結尾的特點。美國短篇小說作家歐亨利的很多文章都具有這個特點,同學們課下可以閱讀他的《最後一片藤葉》、《麥琪的禮物》和法國小說家莫泊桑的《項鍊》,進一步品味這結尾的無窮魅力。

(1)如果給《窗》的結尾再加兩個字,你們猜我會加哪兩個字?“活該!”。這是高中時代學習的魯迅先生寫的`《論雷峯塔的倒掉》中最後一段,一個詞成一段,多麼有力和痛快。今天被戴婷婷同學借用到《窗》的結尾,由此可見,同學們要多讀書,多看書,這樣就能在關鍵的時候將自己所學都用上了。

(2)如果結尾改爲“他看到的是一幅幅怡人的美景。”這樣的結局彷彿就告訴人們做一個損人利己的、見死不救的人是有善報的,是有好結果的。這就違背了世人的正確的道德觀。

三、暢所欲言說感悟

如果我要大家在你們的微博上每個人發表一條學完《窗》後的感受,你會說些什麼呢?請寫下來。

我的微博:我們往往能夠分擔別人的痛苦,卻常常不能忍受別人的幸福,往往就在這個時候,嫉妒之火就會熊熊燃燒。遠窗人離我們到底還有多遠?我們該怎麼抑惡揚善?

四、教師贈言

一扇小小的窗戶,揭示了人性的美與醜,成爲我們窺視靈魂、認識人性的瞭望臺。讓我們懂得了只有純潔的心靈、高尚的人格才能澆灌出絢麗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充滿生機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之景。一個人心中沒有春天,他的眼中只能是一片荒漠。一個道德卑劣的人是不會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的。讓我們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靈,用黑色的眼睛去尋找美麗的風景,把他送給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願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要散佈陽光到別人心裏,先得自己心裏有陽光。”

五、回顧目標

1、題目含蓄簡潔。

2、運用對比手法,增強文章表現力,故事情節曲折生動。

4、結尾要言簡意賅、耐人尋味,給讀者留下想像的空間。

葉聖陶先生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我們要從課文的學習中去學會寫作的方法。

六、佈置作業

小說的結尾戛然而止,原來窗外只是光禿禿的一堵牆,請大家發揮想像力,續寫一段情節,要寫得既有創意,又切合小說的中心意思。

七、板書設計

善、美 風景優美

對 對

比 窗 比

惡、醜 禿牆一堵

八年級語文下冊優秀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學會蒐集資料,有條理地發表見解;瞭解端午習俗,感受鴨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風情;整體感知,把握文章結構,着重引導學生分析第一段的總分結構;品味課文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

2、過程方法目標:

課前根據需要蒐集有關作者的資料和有關端午節的習俗,預先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和創作成就,對理解課文極有幫助。通過教師的引導和藉助現代教育技術營造朗讀教學的氛圍,抓住結構和語言這一中心環節,品味文章語言的特點。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給予充分展示的機會。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重視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老師與學生間的交流,體現互動的教學原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文章富於人文特色,在品味中感受文章於自然而然中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處。理解作者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的感情。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熱愛傳統習俗的情趣。

【教學重點】

通過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感受傳統習俗蘊涵的情趣。

【教學難點】

調動自身的生活體驗,感受日常生活中蘊涵的無窮樂趣。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方式】

教法:因勢利導,靈活採用多種教法。

1、激趣法:

課堂中,教師不僅要想辦法調動學生的興趣,而且要不斷地將學生的興趣保留,留住學生興趣的課堂纔是真正有活力的課堂。如在新課導入部分便使用了學生感興趣的圖片,促使學生進入角色。

2、平等對話法:

新型的語文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師生之間是“學習共同體”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見解,整個教學過程體現爲平等對話的過程。本課教學時,教師以飽滿的熱情和學生一道投入到整個教學過程中,過渡時簡要精練的語言,探究時熱情洋溢的鼓勵,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師是我們學習的'玩伴,老師跟我們一起融入了課堂。從而營造出愉快的教學氛圍。

3、引導點撥法:

強調師生平等的同時,也要強調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當課堂從一個環節進入另一個環節時,就需要教師適當的引導。

4、激勵法:

在課堂中注重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在學生沒有太大偏差的情況下,儘量不對學生說“不”,而是爲學生壯膽,鼓勵他們敢想、敢說,使其不受壓抑,思維始終處於自由活躍的狀態。

學法:自主、合作、探究型學習方式。

課前預習:

蒐集有關作者的資料;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通讀全文,理解課文內容。劃出疑難之處,提出不懂的問題(課前彙總)。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步驟】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課件展示

悠悠五千年,中華民族孕育了多少民俗文化,傳統節日,其中端午節是包含文化的節日。相傳,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投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農曆五月初五這天舉行各種活動,以此紀念屈原,就有了端午節的由來。你家鄉的人民是怎樣過端午節的?學生踊躍發言。

教師歸納總結:是的,同學們說得挺好,我們吃糉子吃鹹鴨蛋還要撒雄黃酒,別的地方還有賽龍舟,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美麗的圖片(多媒體展示以下畫面:賽龍舟、糉子、鴨蛋,鴨蛋絡子等)

現在我們就走進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品嚐一下這小小的鴨蛋裏究竟包含多少節日的滋味。(這個導入使學生目注神馳,觀此思彼,展開想象和聯想,並以自己豐富的生活體驗爲補充,進入角色。)

二、明確學習目標

思考:課前大家都進行了預習,通過預習你覺得我們學習這篇文章,要重點學習一些什麼內容?

學生討論後明確。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當然要學習它的獨具特色的語言。怎樣獨具特色?放到後面學習。可見大家的認識符合散文學習的規律,和老師也有相同之處。我們這課的學習目標是:

(多媒體展示)

1、理解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語言,體驗生活。

3、深刻反思,關注現實。

三、檢查預習

1、過渡:本文出自《汪曾祺全集》,哪位同學能根據課下注釋和自己所查的資料介紹一下汪曾祺?

抽生介紹作家作品,教師補充(簡介作者〖課件展示)接下來我們看一下同學們對字詞的掌握情況。

2、正音、解釋:

〖課件展示

(抽生讀,再齊讀)

四、聽讀課文,感知課文

(聽範讀錄音,熟悉內容)

古人說過:“文如其人”,知其人要讀其文,最好的方法就是以真誠的心去品讀課文。下面我們請聽配樂朗誦,請大家思考三個問題:

1、本文開頭重點介紹了端午的哪些習俗?哪些風俗是別的地方沒有的?這和鴨蛋有什麼關聯?

2、請你以“那是一種的鴨蛋”爲開頭,說一段話,談談高郵鴨蛋的特點。

3、作者對端午的鴨蛋懷着什麼感情?

過渡歸納小結:好,下面咱們就聽課文錄音。(錄音:約8分鐘)

剛纔大家聽了朗讀錄音,現在我們前後兩排組成學習小組,大家一起合作學習討論整體感知的三個題目。

四人小組討論,教師巡迴輔導。

過渡:剛纔同學們的討論非常熱烈,請大家彙報各小組的學習成果。

抽生答,教師引導點撥。多媒體展示課文內容。

(此環節屬於理解內容、理解作者感情。)

五、品味賞析,理解語言特點

1、自讀品味(10至15分鐘)

過渡:作者把對鴨蛋的喜愛、兒時生活的懷想和對家鄉的熱愛,都流淌成文字,一行一行娓娓道來。這在二三段中體現更爲明顯,請大家大聲朗讀這兩段,把最喜歡的句子畫出來。說一說你喜歡的理由。

放聲讀,說理由,教師引導、點撥、評價。

2、教師歸納小結:

從剛纔同學們的分析品味中,我們可以知道本文語言熔書面語與口語於一爐,將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平實、親切、自然之中又時時流露出典雅雍容,顯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養和語言功力,很值得我們學習。

六、拓展延伸,深刻反思

過渡:我們知道,作者把這平淡無奇的生活寫得感人至深,除了他本身的才氣能力外,還和他對祖國對家鄉對傳統習俗的熱愛分不開的。但是我們不得不痛心地看到,我國的許多傳統節日、傳統習俗在現代經濟大潮的衝擊下,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已經逐日淡化,甚至瀕臨消亡,倒是西方的聖誕節、情人節在國人心目中的分量越來越重要。如果有一天端午節變成了洋節日,我們還能留住什麼?同學們這不是老師的危言聳聽。請看下面一則材料。

韓國申報端午節爲文化遺產

“江陵端午祭”是韓國農耕社會時期祈求豐年,民衆共同參與的傳統祝祭活動。在進行端午祭時,會舉行假面舞劇、投壺、摔跤、盪鞦韆、長跪比賽、跆拳道比賽、高校足球賽等活動,而這些都是具有韓國地方特色的。每年吸引國內外百萬人次參與和觀光,韓國方面對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視,1967年將其列入國家重點無形文化財產第13號,並於2005年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報“世界無形遺產”。

過渡:端午節在我中華大地上已經根植了2000年之久。在端午節吃糉子,吃鴨蛋,賽龍舟……這些曾經深入人心的節日表現形式。

韓國卻要將它據爲己有,我們在做什麼?我們該怎麼辦?拿什麼來拯救你,我們的端午節?

過渡:剛纔大家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誰是誰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越來越認識到拯救傳統節日的重要性。那麼人們在爲拯救端午節作些什麼呢?請看網上傳真。

(多媒體顯示)

提案要案:全國人大呼籲增加中國傳統節日爲法定節日(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七夕節、重陽節)

申請世界遺產:中韓專家討論兩國聯合申報端午成爲世界遺產

民間行動:湖南恢復舉行龍舟賽,六月龍舟競渡再現龍之魂

政府行動:岳陽註冊端午節網址,政府將其當作系統工程。

七、作業

請以《拯救傳統節日,我來做什麼》爲題寫一篇感悟,文體不限。

結語:傳統節日是我們傳統文化的體現,是我們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我們民族凝聚力的體現,它就像烙印打在了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靈魂上。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生活、對自己的家鄉、對自己的民族沒有熱情;如果,我們一味的匆忙、冷漠、麻木地活着,終有一天,我們的烙印會淡去,直至消失不見,那時的我們,“根”在何處呢?同學們,請把“根”留住,把我們的傳統文化留住。願中華民族的文明之花開滿星球。

八年級語文下冊優秀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結構,瞭解寫作手法。

2.學會按恰當的順序來寫說明文。

教學重點、難點

1.花兒這樣紅,是大自然的傑作,更是人工培育的成果。

2.嚴密而巧妙的結構;多種說明方法的綜合運用。

3.準確、嚴密的語言。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大自然的花,萬紫千紅,爭奇鬥妍。同學們,當你漫步花園,盡情享受着春之蘭,夏之荷,秋之菊,冬之梅賜給你的絢麗、芬芳時,你可曾想過:這些花爲什麼這樣紅?那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說明花的顏色及其變化規律的事理說明文,這篇課文的題目是——《花兒爲什麼這樣紅》。(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複習說明文知識,出示課件。

1.說明文以說明爲主要表達方式,以說明事物或闡釋事理爲主要內容,它介紹事物的形狀、構造、類別、特點、功能或者解釋事物的含義、原理、關係、演變等。

2.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徵

3.常見的說明方法:

下定義、列數字、舉例子、分類別、打比方、作比較、作詮釋、摹狀貌、畫圖表等

4.說明的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5.說明文的結構:

(1)、總—分—總

(2)、總—分

(3)、分—總

三、掃除語音障礙

充沛(pèi)灼傷(zhuó)褪(tuì)分泌(mì)

並蒂(dì)花卉(huì)虞(yú)美人裸(luǒ)萼(è)

四、自主學習,課堂互動

1.劃分文章段落,理清結構及說明順序

(1)按設疑——解釋——總結的方式安排材料。可分爲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提出說明中心——花兒爲什麼這樣紅。

第二部分(第2一10段):從不同角度說明“花兒爲什麼這樣紅”。

第三部分(第1l段):概括花紅的原因,總結全文。

(2)結構形式總——分——總

(3)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2.課文第一自然段讚歎花的.美麗,提出“花兒爲什麼這樣紅”的問題。本段用什麼表達方式?有什麼作用?

明確:本段用了描寫的表達方式,生動的描繪了紅花給人帶來的喜悅,給春天帶來了美麗的色彩,使人們在喜悅中引起對紅色成因的探究。

3.文章題目原是一句歌詞,用了什麼修辭?用來做題目有哪些好處?

明確:(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抓住人們所熟知的花的特徵提出問題,有助於揭示文章的中心;二是,以設疑激趣,富有吸引力;三是,文章主體部分從六個方面說明花兒爲什麼這樣紅的原因,每一方面都用“花兒爲什麼這樣紅”開頭,使文章脈絡分明,節奏明快,增添了藝術情趣。)

4.第2—6自然段、第7一lO自然段分別採用了什麼樣的說明順序?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花兒爲什麼這樣紅的?展示課件9——18

明確:所謂事理說明文,就是以說明事物的本質特點,分析事物的因果關係,揭示出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的文章。這類說明文,主要是闡釋所要說的“理”,而要闡釋這個“理”,就要安排好釋理的順序,按事物的內在聯繫和因果關係,以邏輯順序行文就成了事理說明文的一大特點。

第2—6自然段採用邏輯順序。從物質基礎、物理學原理、生理需要等角度說明“花兒爲什麼這樣紅”。

第7~lO自然段採用時間順序,從進化觀點、自然選擇、人工選擇等角度說明“花兒爲什麼這樣紅”。

5.本文語言準確嚴密,你能從文中試舉幾例來分析嗎?

只要學生能分析一點即可。如第四段說明白花細胞液裏花青素含量的變化會引起花色由白變紅,“有些”限制“白花”,表示不是所有的白花都會引起花色的變色;“特殊”修飾“例子”,表示添色木芙蓉是極個別的;“一般”修飾“花”,表示特殊情況除外等等。

6.研讀賞析倒數第二段。

(1)學生讀課文,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完成下列題目。

①本段採用的說明方法有哪幾種?

②本段說明的中心是什麼?

③本段列舉牡丹、大麗花、虞美人三個典型事例,從那幾個方面將自然生長的花同人工培育的花進行比較,突出了選擇的顯著成就。

④本段的說明結構是怎樣的?

(2)小組代表交流發言。

明確:

①舉例子、作比較、分類別、列數字。

②人工選擇在加速花色變化過程中的作用。

③時間長短、形狀色澤、品種優劣。

④總——分的結構。

五、總結本文說明的特色

本文運用不同的角度說明事物,並運用舉例子、分類別、作比較、列數字等多種說明方法。把比較抽象的科學知識說得具具體又明晰。

六、拓展訓練

請看下面兩幅圖,說說海水爲什麼這樣藍?(展示課件)

七、佈置作業

做《新課標作業設計》中的“遷移延伸”部分。

八年級語文下冊優秀教學設計 9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內容,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理想社會;

2.理解作者寄託的社會理想;

3.掌握出自本文的四個成語;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文章內容,感受作者所描繪的美好的理想社會;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寄予的社會理想;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桃花源記,導入新課

課堂開始請同學們回憶上節課內容。具體導入語如下:

同學們,“桃花源”真的存在嗎?陶淵明虛構這樣一個故事,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怎樣的社會理想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同學讀課文,並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問題:

1.描寫桃花林景色的句子;

2.描寫桃花源自然景色的.句子;

3.描寫桃花源社會環境的句子;

4.描寫桃花源人衣着、勞動、精神狀態的句子;

5.體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的句子。

(三)深入研讀,體悟情感。

上環節畫出句子後,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的人爲什麼會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當漁人說了外面的情況後,桃花源人爲什麼“皆嘆惋”,又爲什麼說“不足爲外人道也”?課文中的桃花源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小組內討論:文章的結尾寫道漁人復尋桃花源而不得,劉子驥“欣然規往”“未果”“後遂無問津者”,這樣的結尾說明了什麼?作者爲什麼要這樣寫?

(四)課堂小結

(五)佈置作業

1.找出出自本文的四個成語,並寫出它們的意思;

2.熟練背誦課文。

五、板書設計。

略。

八年級語文下冊優秀教學設計 10

一、說教材

1、教材簡介

《浪之歌》與本單元的其他文章一樣,也是散文詩,主要運用抒情的表達方式。在這首散文詩裏,海浪被詩人賦予一個浪漫的花的形象,它不僅是“海岸”的情人,在它的形象裏融入了更深廣的喻義,它成爲人世世界的守護者。

2、教學目標

結合本單元的特點,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爲:

知識目標:積累“執拗、憔悴、饋贈、真諦、海誓山盟、長吁短嘆”等詞語;理解作者筆下海浪的形象。

能力目標:學習文章優美的語言中所蘊含的豐富哲理;把握詩文的節奏和美妙的意境,並從中理解詩歌的主題。

情《浪之歌》說課稿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悟詩中閃爍着的理性光輝,引導學生熱愛自然、敬畏生命。

3、分析教材編寫思路、結構特點及重點難點

不同於真實世界,在這首散文《浪之歌》說課稿詩裏,海浪首先是作爲“《浪之歌》說課稿海岸”的情人出現,前四節裏鋪陳出的是一個熱戀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復始的潮汐律動中與愛人難捨難分。接下來,這個女性形象融進了更深廣的喻義,它成爲人間世界的守護者。在這裏,海浪已經幻化爲詩人自己的形象。

教學《浪之歌》說課稿重點: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情感內涵;理解作者筆下海浪的形象。

教學難點:理解文章的情感內涵。

二、說學生

散文詩的內涵較深沉,對初二的學生來講,要理解難度較大。但由於學生生活在海邊,對大海、對海浪比較熟悉,學習本文,可以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重點突破。

三、說教法與手《浪之歌》說課稿段

依據新課標標準理念,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1、朗讀法:對於詩歌,朗讀尤爲重要,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內涵。

2、自讀探究法: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發《浪之歌》說課稿揮集體的力量,自主學習,探究詩歌的.內涵。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3分鐘

同學們,你去過海邊嗎?你看過海浪拍打海岸與礁石的情景嗎?在你的眼中與心中,海浪是個什麼形象?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在他的散文詩《組歌》中爲我們塑造了關於海浪的全新的形象,那他的想像與你的想像是否有一些相通之處?下面我們一起走進他的《浪之歌》說課稿《浪之歌》。

(本導語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能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

(二)檢查預習:3分鐘

讀準字音和解釋詞義

(通過“開火車”的形式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爲後面理解詩歌的內容做鋪墊)

(三)整體感知:6分鐘

學生聽配樂朗讀後思考:作者筆下的海浪是怎樣的形象?

(學生通過聽讀,將作者筆下的海浪與自己心中的海浪進行比較,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爲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浪之歌》說課稿四)

(四)深入探究:13分鐘

1、 作者對海浪賦予怎樣的感情?

2、 你從文中哪些詩句體會到這種情感《浪之歌》說課稿?

(逐層深入,引導學生更準《浪之歌》說課稿確地把握詩歌的情感內涵)

(五)協作質疑:10分鐘

我們對詩歌的情感已經有一個比較準確的把握了,但詩歌的語言有時難以理解,對這首《浪之歌》說課稿詩,你還有什麼疑惑呢?

小組討論解決,全班交流。

(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激發學生勇於探索、大膽創新的精神)

(六)拓展延伸:6分鐘

引導學生《浪之歌》說課稿仿寫課文中的詩句。(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

(七)小結:2分鐘

(八)佈置作業:2分鐘

1、 仿寫詩句

2、 預習《雨之歌》文

八年級語文下冊優秀教學設計 11

【目標導航】

1.收集、誦讀課內外經典作品,培養閱讀經典作品的愛好,提高欣賞經典作品的能力;

2.領悟課內外經典作品的篇章結構和寫作技巧,掌握仿寫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學會使用恰當的修辭、句式、結構和寫法,並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好詞佳句來進行表達;

3.能在對範文進行批註的基礎上,運用仿寫的方法進行寫作訓練,激發習作者的熱情,增強習作的自信心。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時分配】

建議第一課時進行作文指導與寫作,第二課時進行批改、評講、修改。

瞭解作文文題,熟悉作文要求,蒐集相關素材,爲習作做準備。

一、《安塞腰鼓》中運用排比、反覆、比喻等修辭手法描寫黃土高原上人們打腰鼓時的場景,形成排山倒海的氣勢。試選擇文中的一個片段,模仿其中的修辭手法,描寫一個場景。200字左右。

二、在各類描寫中,心理描寫是難度較大的一種,因爲它的描寫對象“無影無蹤”。魯迅寫“我”看社戲過程中的心情,莫頓亨特寫“我”爬下懸崖時的心態,都德寫“我”上課時的心理,方法不一,卻都做到了真實可感。選擇其中之一加以模仿,寫一個心理描寫的片段。200字左右。

三、在衆多表現親情的散文中,《背影》《秋天的懷念》都是非常典範的作品,以平實的語言敘寫平凡的事件,傳達真摯的情感。模仿這兩篇課文的寫法,寫一篇作文,題目自擬。不少於600字。

【新課導入】

仿寫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一篇好文章,在寫法上總有值得模仿、借鑑的地方。同學們,想一想我們學過的課文是不是這樣的。

【寫作要求】

1、找出所選片段中使用的修辭手法,分析作者是如何使用這些修辭手法的。想想你要描寫一個怎樣的場景,如何使用這些修辭手法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2、重讀《社戲》的相關段落,歸納心理描寫的方法,如綜合運用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等,作爲自己仿寫的指導。

3、重讀《背影》《秋天的懷念》,借鑑其具體寫法。安排好文章結構與線索,運用多種表達方式,讓文章更有表現力。

【技法點撥】

所謂仿寫,就是模仿範例作文,是根據一篇文章的立意、選材、結構、語言、表現手法等方面,有目的地進行模仿的一種寫作方法。仿寫好像寫字臨帖一樣,就是作文起步階段的“臨帖”。

1、放低要求,循序漸進

爲什麼有相當一部分同學一見作文題就咬筆桿,感到無話可寫?問題主要出在要求不當上。學習總有一個過程,由易入難,由簡入繁。習作亦是如此。學習寫作,我們最應先了解“我可以寫些什麼”,然後是“我可以怎樣去寫”,而不是“怎樣能寫出一篇好文章”。

學習寫作,從學習範文開始。因爲範文可以直觀地告訴我們如何運用語言文字來反映客觀事物,表現內心感受。從中,我們也可以領悟到許多實用的寫作方法,豐富自己的語言,爲我們今後的構思提供材料,從而打下比較紮實的寫作基礎。

習作起步階段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一開始可以放低些要求,重點放在段落的練習上。熟練以後,再逐步豐富文章的內容及表達的方法,提高習作水平。

2、立足模仿,鼓勵創新

“模仿是創造的'第一步,又是學習的最初形式。”(茅盾語)因此,在習作練習中,以範文引路,與閱讀緊密結合,從仿寫起步學習作文,無疑是提高作文能力的一條捷徑,是從閱讀到獨立寫作過程中起橋樑作用的一種有效的訓練手段。

【範文引路】

棗核/蕭乾

動身訪美之前,一位舊時同窗寫來封航空信,再三託付我爲她帶幾顆生棗核,東西倒不佔分量,可是用途卻很蹊蹺。

從費城出發前,我們就通了電話。一下車,她已經在站上等了。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個世紀了,現在都已是風燭殘年。

擁抱之後,她就殷切地問我:“帶來了嗎?”我趕快從手提包裏掏出那幾顆棗核。她託在掌心,像比珍珠瑪瑙還貴重。

她當年那股調皮勁顯然還沒改。我問起棗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裏揣,一面故弄玄虛地說:“等會兒你就明白啦。”

那真是座美麗的山城,汽車開去,一路坡上坡下滿是一片嫣紅。倘若在中國,這裏一定會有楓城之稱。過了幾個山坳,她朝楓樹叢中一座三層小樓指了指說:“喏,到了。”汽車拐進草坪,離車庫還有三四米,車庫門就像認識主人似的自動掀啓。

朋友有點不好意思地解釋說,買這座大房子時,孩子們還上着學,如今都成家立業了。學生物化學的老伴兒在一家研究所裏做營養試驗。

她把我安頓在二樓臨湖的一個房間後,就領我去踏訪她的後花園。地方不大,佈置得卻精緻勻稱。我們在靠籬笆的一張白色長凳上坐下,她劈頭就問我:“覺不覺得這花園有點家鄉味道?”經她指點,我留意到臺階兩旁是她手栽的兩株垂楊柳,草坪中央有個睡蓮池。她感慨良深地對我說:“栽垂柳的時候,我那個小子才5歲。如今在一條核潛艇上當總機械長了。姑娘在哈佛教書。家庭和事業都如意,各種新式設備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總像是缺點什麼。

也許是沒出息,怎麼年紀越大,思鄉越切。我現在可充分體會出遊子的心境了。我想廠甸,想隆福寺。這裏一過聖誕,我就想舊曆年。近來,我老是想總布衚衕院裏那棵棗樹。所以才託你帶幾顆種子,試種一下。”

接着,她又指着花園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說:“你相信嗎?那是我開車到幾十裏以外,一塊塊親手挑選,論公斤買下,然後用汽車拉回來的。那是我們家的‘北海’。”

說到這裏,我們兩人都不約而同地站了起來,沿着卵石鋪成的小徑,穿過草坪,走到“北海”跟前。真是個細心人呢,她在上面還嵌了一所泥制的小涼亭,一座紅廟,頂上還有尊白塔。朋友解釋說,都是從舊金山唐人街買來的。

她告訴我,時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兒並肩坐在這長凳上,追憶起當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蓮的清香迎風撲來,眼前彷彿就閃出一片荷塘佳色。

改了國籍,不等於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麼依戀故土的。

點點綿綿無盡意,陣陣悠悠思鄉情。《棗核》是著名作家蕭乾的作品,寫於1980年4月,講的是一位遠在大洋彼岸的老人託作者帶幾顆生棗核試種的故事,表現了海外遊子濃烈的思鄉之情。文章不長,但運用了多種寫作技巧:(1)設置懸念。全文用的是半遮半掩法——交待了棗核,卻不提棗核的用途,勾起讀者的興趣,讓人一直讀下去。(2)巧妙襯托。揭開謎底前,作者先交待家境:住楓樹叢,三層小樓,臨湖,花園……工作體面,地位優越,家境富有,他們對大洋彼岸貧窮故鄉的思念卻是那麼強烈!(3)詳略得當。老同學思鄉,佈置了一個“北海”,“北海”裏有假山石、小涼亭、紅廟、白塔。作者對後三者一筆帶過,地攤上買的,得來並不費工夫,略寫;唯獨假山石來之不易,最能體現思鄉之情,詳寫。(4)適度渲染。且看作者如何渲染假山石的來之不易:開車;幾十公里外;一塊塊親手挑選;論公斤買下;用汽車拉回——購置成本很高,寫作成本也不低,但爲了表現思鄉之情,豁出去了!

1、佈置作業:同桌間互換作文修改。

2、將推薦的佳作打印出來貼在班級作文園地展覽,供大家分享。

仿寫,同學們並不陌生,也覺得不是很難,但如何將仿寫寫好是一直困擾同學們的問題。這次寫作教學,同學們上課積極性很高,在課堂上互動也很活躍,從同學們當堂寫出的作文來看,確實有所收穫。

八年級語文下冊優秀教學設計 1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柳宗元的生平情況及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能力目標:積累重點文言詞語,能結合書下注釋流暢翻譯課文第一段

3、情感目標:初步感知作者所處時代背景

教學重點:

積累重點文言詞語,能結合書下注釋流暢翻譯課文第一段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移步換景”的表現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詩歌鑑賞導入課文學習。

Ppt展示《江雪》

《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寫的一首絕句,在這首詩裏寄託了詩人高潔孤傲執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他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遊記,合稱《永州八記》。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這篇文章同樣體現了他獨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憤懣之情。

二、寫作背景

柳宗元於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貶爲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並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悽苦的思想感情,成爲後世寫作山水遊記的楷模。此間共寫了8篇知名的山水遊記,後稱《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是其中的第四篇。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遊記》中作者這樣記述當時的`心情:“自餘爲僇人,居是州,恆惴慄。” 《小石潭記》中景語即情語,“悽神寒骨,悄愴幽邃”處的描寫,情景交融,很好地說明了這一問題。《小石潭記》原題爲《至小丘西小石潭記》,選自《柳河東集》第29卷(中華書局1974年版)

柳宗元貶官之後,爲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異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澗紛至沓來,美不勝收。《始得西山宴遊記》與《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並稱爲《永州八記》.

三、文學常識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爲“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唐代的韓愈、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並稱 “唐宋八大家”。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

四、課文學習

(一)、研讀課文第一段,積累實詞,翻譯課文,疏通文意

1.從:自,由。

2.小丘:小山崗,在小石潭東面。

3.西:(方位名詞作狀語)向西。

4.行:走。

5.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篁,竹林,泛指竹子。

6.如鳴佩環:像玉環和玉佩相碰發出的聲音。環:都是玉質裝飾物。鳴:發出聲響。

7.樂:以……爲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8.伐竹取道:砍伐竹子,開闢道路。 伐:砍伐。取:這裏指開闢。道:路。

9 下:(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下,往下。

10.見:看見。

11.水尤清洌(liè):潭水格外清涼,清澈。尤:格外,特別。清洌 :清涼。清,清澈。冽:涼。

12.全石以爲底:(潭)以整塊石頭爲底。以爲:把……當作(此句爲倒裝句,賓語前置,“以全石爲底”)。以:用來。爲:作爲。

13.近岸:靠近潭岸的地方。近,靠近。岸,岸邊。

14.卷石底以出:實爲“石底卷以出”。石底有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卷:彎曲。以:表修飾,形容如何“出”。

15.爲坻(chí)爲嶼(yǔ),爲嵁(kān),爲巖:形成了小石礁,小島嶼,小石壘,小石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坻:水中高地。嶼:小島。嵁:不平的岩石。巖:高出水面較大而高聳的石頭。

16.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cēn cī)披拂:意思是(樹枝藤蔓)遮掩纏繞,搖動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蕩。翠蔓,翠綠的藤蔓。

(二)思考並討論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着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明確:寫了篁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於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爲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3.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爲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爲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4.本段寫景用了什麼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後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板書】發現小潭 篁竹—一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 (移步換景的寫法)

五、課後作業

1、背誦第一段

2、將第一段重點詞句整理積累在作業本上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