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蘆花蕩》課後反思範文

本文已影響 1.85W人 

《蘆花蕩》是現代小說家、散文家孫犁寫的一篇富有傳奇色彩的小說。講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在充滿詩情畫意的蘆花蕩裏,一個年近六十的乾瘦的老頭子的“英雄的行爲”,顯示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性格,爲大家分享了《蘆花蕩》課後反思,歡迎借鑑!

《蘆花蕩》課後反思範文

  《蘆花蕩》課後反思1:

時光荏苒,上班時間已經一年多了。在這一年中,在學校領導的幫助下,在自身的努力下,無論是在教學還是在學生管理上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自己也深感欣慰。但是自己仍有許多不足。爲了讓我們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儘快成長起來,學校領導安排我們青年教師上一節錄播課,自行發現問題以便改正。我這節上的是《蘆花蕩》。看完自己的錄像課,感觸很大。問題如下:

第一:心理素質不夠硬。本節課有一位老師聽課。學生來到錄播室這煥然一新的環境,不知爲何,一改往日的活潑之風變得沉默寡言了。不敢說話,不敢回答問題。面對這種情況,自己慌了手腳。語速越來越快,問題表述不夠明確。由於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快速地處理了一些本該由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挖掘教材的環節。這一切都源於自己的心理素質不高,還需多加鍛鍊。

第二:教態不夠自然大方優雅。在觀看自己的教學視頻時,自己真是哭笑不得。頻繁地踱步,瑣碎的動作,肢體語言過多而且不夠優雅自然。這使我深刻認識到了自己在上課方面存在的不足。希望能在以後的課堂中逐步改正。

第三:教學設計不夠合理。課堂中之所以頻繁地看錶,正是因爲這節課的課堂設計不夠合理,處理的內容太多。這節課我主要進行了這幾個環節:處理生字詞,複述課文,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性格,品析文中的環境描寫。課堂安排的滿滿的。分析人物性格這一環節本是重點。但由於時間關係學生並沒有深入。有的沒有找到文本,我就已經講了。現在想來,內容有些多了。

另外,語速過快。有不少廢話。希望在接下來的時間能改正。爭取使自己優秀起來。

  《蘆花蕩》課後反思2:

《蘆花蕩》這篇課文設計了兩個課時,第一個課時讓同學們通過自主學習掌握一些生字詞的基礎上,讀課文找出相關語句分析人物形象,注意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神態),同學們通過讀課文能夠找出相關語句,從這些語句中能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點,這一點學生比較容易把握,最後讓學生用這種描寫人物的方法選擇一種試着描寫一個熟悉的人,大部分同學都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完成,但還有個別同學完不成。

第二課時讓同學們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讀一讀,體會寫景的妙處,同學們思考後也能有所收穫。但我上完課後,反思自己認爲景物描寫妙處應該給同學們總結,寫到黑板上,我就在處理練習冊時把這個遺漏補上了。

  《蘆花蕩》課後反思3:

《蘆花蕩》是現代小說家、散文家孫犁寫的一篇富有傳奇色彩的小說。講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在充滿詩情畫意的蘆花蕩裏,一個年近六十的乾瘦的老頭子的“英雄的行爲”,顯示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孫犁的大多數小說一樣,散文化的結構,詩化的語言是課文的主要藝術特色。

本節課我重點放在對《蘆花蕩》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1、重點強調刻畫人物的方法: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

2、各學習小組自主交流探究成果,教師巡迴指導。

3、各小組代表及小組成員發言,說出自己對“老頭子”這一主要人物的認識,師加以評點。

4、師對學生髮言加以點撥、引導和評價,歸納出老頭子的主要性格特點。

對於小說分析人物形象,我一直採用的就是這種方法。可是通過今天課上觀察學生的積極性、學習的效果,我發現這堂課存在不少問題。

首先,學生對人物分析往往是侷限於某一處,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對人物的形象分析總是零碎的。我說是自信自尊,你說是智勇雙全,他說是老當益壯。學生的困難在於如何全面認識、客觀評價小說中的人物。

沒有成熟和剛健,沒有崇高和偉大,沒有豪言和壯語,這就是孫犁筆下的英雄:喝的是白洋澱的水,吃的是白洋澱的飯,長着老百姓的樣子,說的是老百姓的話,想的是老百姓的事。一腳的泥土氣息,一身的魚腥味兒。洗盡了的“英雄氣”之後,反叛了“高大全”之後,我覺得“老頭子”這個英雄真實極了,可愛極了。我想引導學生明白原來英雄也可以有缺點,原來英雄也可以像普通人一樣有思想和表達啊!

其次,誦讀指導不充足。讓學生進行反覆的誦讀,體味不同的語言表現不同的心情,例如 “我不能送你們進去了。”與“我沒臉見人。”這兩句就要讀的緩慢,甚至要一字一頓的讀下去。通過這樣反覆的誦讀,還有小組的比較讀,學生對於人物形象的理解有了很大的體會,然後再抓其他描寫,有心理描寫、動作描寫、肖像描寫等,反覆的比對,人物形象躍然紙上,老頭子的形象浮出水面。注意朗讀的方式要多樣化,有學生個人朗讀,師生配合分角色朗讀,全體學生齊讀等等。

最後,課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爲課堂有限,那麼大部分的同學在這堂課中就是傾聽。傾聽同學的發言,傾聽老師的總結。有的同學走了神,有的同學做了小動作。

這堂課的前提是學生課前自己充分的預習、思考。那麼有沒有人沒充分預習呢?從觀察來看,答案是肯定的。爲什麼呢?因爲上課老師總要說,總要總結的。自己既不發言,也無須思考,只要聽就行了。長此以往,不願預習、不願思考、不願舉手的人就多了。從課堂來看,學生髮言的面並不大。

總之,從本節課看來,一堂課的目標設定、重點難點的確定都不應只是老師依據教材來定,而應依據學生認知教材的情況來定。一由此得來的教學效果也不應只看課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應看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他們原有的基礎上最終有了多少新的收穫。

小說較詩歌、散文等其它文體而言顯得是多麼的有趣味!但教學結束,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我認爲花了很多時間、精力,總覺得還有很多東西沒有講到,講透;學生也覺得學起來似走馬觀花,學罷腦海紛亂,不知究竟學了些什麼。對此,我提出教學出現的問題以期待與大家共勉。

小說閱讀篇幅較長,時間不易把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教學活動中,熟讀課文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小說與其它文體相比,篇幅普遍要長,與一般詩歌相比,簡直就是“龐然大物”。就拿本單元幾篇課文來說吧,《故鄉》,《范進中舉》,《智取生辰綱》,任何一篇,只要稍微看仔細點兒,一節課是看不完的。篇幅過長,時間又有限,認認真真讀一遍已難能可貴,又何暇熟讀?而讀,還只是整個教學活動這一萬里長征之第一步。小說篇幅長,所容納的東西相應也多。拿《香菱學詩》爲例,紛繁的人物,錦簇的服飾,萬變的場景,精妙的佈局,精彩的語言,哪些該教,哪些不該教呢?

所以我從四個方面把握小說教學的技巧:

一、梳理故事情節,把握結構特徵

二、分析人物形象,感悟小說主題

三、體會環境描寫,揭示社會背景

四、揣摩表現手法,體驗藝術效果

捕捉小說精妙技巧主要有三種方法:(1)文中運用了什麼表現方法(細節描寫、象徵、對比、襯托、鋪墊、照應、懸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時所起作用。如《范進中舉》中范進中舉前後,胡屠戶等人對范進態度的不同變化的對比。(2)文中特有的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是如何爲主題服務的。(3)在語言運用上有何特點(例如:語言精練、句式整齊而有節奏感、用詞準確而形象、詞語豐富而多樣),給讀者提供哪些藝術審美情趣。

以上是我在課後的一點感悟,期待你的指正。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