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又見《我與地壇》散文

本文已影響 1.9W人 

小時候上學,總愛與那些偉大的朝代、人物虛構某種聯繫,恨不得要在他們身上尋找一切與自己有關的蛛絲馬跡。在那個父母就是自己最重要的偶像的年紀裏,史鐵生出現了,他的姓氏同我母親的一樣,分不清到底是找到了自己與衆不同的依據,還是被他的文中的母親感動,我總在冥冥中覺得,我們是有某種難以言喻的關係。

又見《我與地壇》散文

可是自中學的那篇《我與地壇》一別後數年,我也終於沒有再去翻看他的書籍。直到在書店裏,再一次看到《我與地壇》這本書時才訝異,原來它竟是一本合編的散文集,於是又一次由心底冒出一股沒由來的親切感,只是那時依舊沒有興致買來一本讀一讀。再後來看過一本程浩的《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驚訝於他對史鐵生的敬佩,心中不由又驚又喜,喜在自己喜歡的作家有人喜歡的更深刻,驚在這份深刻我還未體會到。最後一直到在一本枯燥的《當代文學史》中再一次看到他的作品介紹時,被其中引入的大段的《秋天的懷念》所打動,我擦着止不住的眼淚,暗暗發誓,一定要買來一本《我與地壇》。

終於如願,看到第一篇《我與地壇》的時候,心中涌出的那份激動和歡欣,似乎要從五官中洋溢出來。我驕傲的向這本書表白:我愛上了它。或許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情根深種,而今再見才終於破土而出但卻止於枝繁葉茂。

儘管此前,我曾對他一直有着某種莫名的好感,可其實我並不瞭解他。我在別人的'書裏看到那就“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時,被那種豪氣沖天的灑脫震撼地熱血沸騰,可是直至而今,才羞愧的發現真正的源頭竟然在這裏,在我一直以爲自己很喜歡的史鐵生這裏。所以大約是抱着這份羞愧,我更加細緻的閱讀,期間做了不少筆記,以彌補自己的自大與無知。終於書畢,我托腮在案,反覆思量,史鐵生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此前吸引我的究竟是自己牽扯的莫須有的關係,還是他的其他什麼品質。

對他的第一印象是:一個坐在地壇裏尋覓的青年人,他痛苦又憂鬱,文筆厚重又深沉。這一下子便吸引住了青春期的少女,她也常被莫名憂傷所困,而這份傷情似乎終於在他的筆下找到了歸宿。可是經由這本書,我纔開始瞭解,曾經對他的認識太過稀薄 ,我沒有見過他的青春原來也有張揚,他的恬淡裏也有對命運的控訴,他對母親波瀾不驚的描寫中原來藏着那麼多的遺憾和愧疚。不僅如此,他的文章不僅有縝密的思辨,更在花團錦簇的詞藻中暗藏着洋洋灑灑的激情,他深刻又通透,憤恨卻又懷揣着很多很多的愛。

史鐵生是愛這個世界的,正因爲愛的深切,所以纔會想用死來逃避自己真真切切地失去了對這個世界冒險的權利,也正因爲愛的深沉纔會藉助衆人的愛,在錯綜的命途裏撞出一條生路,而後扶輪問路。他愛自己的親人,尤其是母親,這愛裏多了幾分“子欲養而親不在”的自我惱怒,也多了幾分在母親那裏獲得的愛的能力與思考。而後他愛自己的朋友,他不去詰責成爲殘疾人後自己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而是不斷地提及醫生、朋友所給與自己的慰藉和活下去的力量。只是在那一次又一次思辨中隱約看到他的憤恨,對蒼天不公的憤恨。可這憤恨又隨上帝的蹂躪變成了生命垂危時的乞求,所以他那份看似恬靜的思辨甚至幽默的背後我總隱隱聽到他的不甘與無奈。

雖然史鐵生常有那大段的參禪式的思索,但同時卻也是一個真真正正的雅痞的老北京。他幽默風趣,細膩中有糙漢的豪放,沉穩的中年裏依舊透露出熱烈的青春。我常有一種錯覺,若是史鐵生是健康的,他會不會是王小波那樣不羈的人。可史鐵生自有他那份無可複製的獨特心路歷程,而這才成就了史鐵生本身。

練練不捨的放下《我與地壇》才發現,我對他依舊知之甚少,可這並不妨礙我對他的戀慕,只是少年時不識愛,知愛已非少年。我想,我還是會一直追着他,看他在合歡花下思念母親,在海棠樹下追憶姥姥,在地壇叩問命運,隨他重回青春,體悟屬於史鐵生的幽默與不羈。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