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高考作文

談高考作文彙總8篇

本文已影響 2.64W人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談高考作文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談高考作文彙總8篇

談高考作文 篇1

高考,只是人生路上的一個妝點!

現今,承認我國教育出現了問題的人已不在少數,但其中很多人又拒絕談及這個問題。他們所說再沒有找到可以與之替代的之前,就不該對此發表議論。這個想法實在可悲,大概,在其他方面他有正確吧。但這樣說的人忘了一個嚴肅的問題,如今尚有幾百萬的莘莘學子正飽嘗其中的艱辛,我們還能不急嗎?既然有心,自然談着無妨,不過無需“逢人便戲”。可某些人說這是“大談特談”,假使真是這樣——在許多人還沒有明白“該談”的時候,我看就應該“大談特談”。

橫亙在學子心中的一條天塹就是——高考。這是一條傷亡通道,鮮有人能囫圇的通過。對於大多數學子來說,高考已不在是簡單的一次學業水平測試,它集聚着十二年的寒窗心血,匯聚着家裏門外親戚朋友的殷切希望,凝聚着兩代或者幾代人的想望;它更是一種象徵,涵蓋着人生價值學、社會心理學等複雜的東西。如果萬無一失,自然皆大歡喜;可是萬一了,對於考生乃至他身後的所有人來說,那是昏天黑地,是絕地無生!可笑的是,我們竟把如此重要的抉擇完全寄託在那一張雪白的紙片上,聽任它的擺佈;摸摸那些紙片,溼淋淋的,也許上面還留有未乾的血淚吧?!

也許有人會說,如果學得比較紮實那失誤自然比較少了,還用怕高考嗎?既然怕高考,那就是說明你的功夫沒有到家嘛!——我將詛咒這種想法,懷着最大的惡意也懷着最大的恨意詛咒它。至於原因,我將不會說一個字。

高考已經把學子們的人生打亂了;學子們毫無意識或者被動的圍着它打轉。

當下,成百萬的學子正翹首盼望着。盼望着考入一所理想的大學,正如他們瞪着大眼睛守望黎明一般。高考可以說是他們世界中的一盞標燈,明滅在寂靜寒冷的孤獨夜裏,牽動着無數小心的靈魂。可是誰能保證這盞明燈不會破滅?請問,誰能給他們保證?

我想我們應該把這中間的艱難和矛盾明明白白地告知他們,而不是意圖遮掩過去。

在這個花一樣的季節裏,擁有這樣的“自由”已是一種錯誤,不過只能錯上加錯了。索性讓學子們的活動空間更廣一些,告訴他們,大展身手的地方並不是唯一的!其實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魯迅語)

高考,只是人生路上的一個妝點!

升學進入高等學府學習,以求取一份好的工作,或許這就是你的夢想,然而,報這樣想法的人越來越多,相應的則是你的機會越來越少。所以,你應該換種態度學習了。祖國現在是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需要更多的特色的人物,也需要更多的能夠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積極付出者;這或許就是你的契機。

埋首隻讀教科書,一心向着大學衝刺,這樣的秀才只會是高考的淘汰品;這是不合理的代價。爲了你的未來,爲了國家的未來,堅決做人才不做秀才。

談高考作文 篇2

歷年來的高考作文試題儘管變幻莫測,但萬變不離其宗,其命題的思維導向不外以下三種:即哲理性、現實性和可塑性。因此,高考作文的訓練指導應緊緊圍繞這三性去開展。

一、題目的哲理性如1986年的《樹木·森林·氣候》和1995年的《鳥的評說》的寓言故事,都滲透了深刻的哲理性。

樹木、森林和氣候之間蘊含着一種樸素淺顯而又深邃的哲理,這個哲理沒有超過考生的生活知識及理解能力所達到的範圍;《鳥的評說》同樣涉及到哲學範疇的問題,潛伏着生活中深層的課題,即全面地看待人與事等。爲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平時就要有針對性的訓練。要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引導他們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事物之間的相互制約性和聯繫性,並以小見大,見微而知著,掌握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係。基於上述認識,我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曾擬了以下題目:《從<項鍊>中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刻舟求劍>中得到的啓示》切忌形而上學看問題;《從<落葉>中悟到的》見微而知著;《中國青年爲什麼穿日本和服拍照》學會抓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收到了較好效果。

二、題目富於現實性近年來,高考作文的命題很多要求考生能對生活、社會問題發表見解。

有的由自然現象引向生活,有的由生活現象過渡到社會問題,有的從寓言故事引發出社會弊病,有的從生活瑣事中折射出引人深思的課題。而且命題涉及到的各種門類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如1985年的作文題是關於三廢治理問題,涉及到環衛方面的知識;1986年作文題觸及到林業、氣象和生態學等方面的知識;1990年的就一對孿生姑娘對玫瑰園的不同看法,寫一篇議論文,聯繫到如何看待社會本質和主旋律的思想方法問題;1994年的《嘗試》,輻射出更多的生活常識及悟出諸多的人生真諦。所以,教師一定要打破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將作文教學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土壤之中,幫助學生真正地深入生活,瞭解生活,養成良好的觀察生活的習慣,善於採擷生活中豐富的素材,從而達到以小見大地剖析事物,反映現實生活。並要不斷開拓學生的知識面,引導他們多讀書、多看報,抓好寫作素材的積累,使之寫作視野極度地開闊起來。

三、題目的極大可塑性首先是內容上的可塑性大。

行文可深可淺,取材極其廣闊,不必臨場搜索枯腸。例如1988年的作文試題爲《習慣》,這是繼1982年之後的又一次直接命題作文,它儘管是採取了我國傳統的命題方式,但仍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它有極大的可塑性和靈活性,其外延極爲廣闊,考生既可以寫個人生活、學習和工作方面的習慣,也可以寫社會、民族,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既可以寫日常生活中淺表性的問題,也可以觸及社會中較深層性的重大命題;既可以大膽地抨擊傳統的陳規陋習,也可以謳歌讚美時代的新風;既可以透視社會的焦點問題,也可以讚頌改革開放後的新人新事。因此,這是一個完全開放的題目,考生完全可以自由馳騁自己的筆墨,以達到淋漓盡致的吞吐,無拘無束的歙張。其次是表達形式上的可塑性大。1986年的《樹木·森林·氣候》,行文體裁可以不拘,可以議論爲主,也可以夾敘夾議,只要吃透精神,把握中心,持文有據,言之成理即可。至於如何運用題目所提供的材料,如何佈局謀篇,便待考生隨心駕馭自行安排了。1995年的高考作文題是寓言詩《鳥的評說》,這是一種一題多體,一題多向的設計,也是一種多層次的寫作考查。考生可在不同的文體中,從不同的角度盡情揮灑,駕輕就熟,充分調動其積極性,發揮其寫作才能。

基於這樣,高中畢業生的作文訓練,就必須儘可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抓好寫作素材的積累,要指導學生博覽羣書,要讓學生觸及各種文體。既要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又不能忽視形象思維;既要培養順向思維,又要倡導逆向思維;既要培養實體思維,又要注重空間思維。平時要把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各種應用文和散文等文體的訓練務必強化,作到一專、二博、三活,纔有希望達到成功之彼岸。

談高考作文 篇3

高考第一科語文可以說一直是社會的焦點,也是公衆和輿論議論的中心。一方面是一般公衆對高中數理化多數都忘得差不多,難以判斷題出得如何,也無處下嘴議論,那些專業的門檻雖然並不很高,也曾經學過,但還是很難跨過去。但大家都識字,都有文字的理解力,作文題人人都可以議論一番。另一方面當然作文和社會有聯繫,題目容易讓人有所聯想,也可以藉着作文題目澆自己的塊壘。所以關於作文題的各種議論最多。這當然是好事,讓衆人關注還是有好處的,因爲語文水平提高被社會關心畢竟是積極的;但也會造成對出題方的壓力,往往會讓專業精神受到衝擊。

評判高考作文題的好壞,當然見仁見智。但有兩個標準還是有意義的,也需要社會有相對的共識:一是高考就是要考出學生適應不同大學學習的不同水平,還是具有選拔性的考試,因此還是要有區分度,要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在現場發揮出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水平高的學生能夠有發揮的餘地,可以一展其才華,水平低些的也能寫出自己的水平。這樣的題目既不能太難,太難了就都寫不好,大家一樣差;也不能太容易上手,大家平時在整個高中階段已經經過反覆練習,也經過了押題,很多範文都背得滾瓜爛熟,如果題目正中下懷,就容易大家都寫的一樣好,也難以看得出來高低。二是高考其實終究是看學生的語文水平是否適應大學學習的需要,看理解力、表達能力和基本語言運用能力的高低。不是看學生是否是有大作家、大社會評論家。有人說大作家來考不一定能考得高分,這也並不奇怪,因爲大作家的想象力和表達力高則高矣,但卻未必能適應高考的需要。高考本來就不是爲了發現文豪。豐富的想象力、精深的社會見解,當然極爲重要,社會非常需要,但那其實有另外的空間來展現,現在社會的出路也很多樣,不會被埋沒,但這些也難以在很短時間的的高考語文考試中充分展現也是不爭的事實。其實高考作文最終還是要受到自己的功能和性質的要求的制約。

看今年高考九個作文題,其實很有趣。從總體上看,這些題目主題積極,社會意義都很正面,這些都會毋庸置疑的。相對看來,題目都相對較易入手,學生們都能有所發揮。而議論文爲中心的態勢沒有改變,但近些年主流的高考題是以具體事件等爲引子,引發議論的事件型作文。傳統的命題作文最近一些年已經不再普遍,而今年可以說是傳統式的命題作文和事件型的平分秋色。傳統式的命題作文的復甦還是值得注意的。我以爲全國1卷《獎懲之後》和上海卷的《評價他人的生活》體現出高考題的特點比較充分。全國1卷用漫畫來表現,學生髮揮空間大,可寫的多,區分度高,容易考出水平,是題目中難得的。這個漫畫好就好在指向性在確定與不確定之間,看起來還是容易理解的,但真琢磨其意味,也並不容易。這就讓各種不同水準的學生都有發揮的空間,但水平如何,可以通過這個題目考出來。這題目也無從押題,只有靠考生平時的積累和整體的語文能力的積累。而考生領悟多少,能表達多少就真正能夠體現他的綜合的語文能力。上海的《評價他人的生活》看起來大家都能說一些,但真說得深入就要一定水平,但又不是太難,和當下學生們的生活經驗也息息相關。對他人的評價會影響他人的生活,我們也都是他人的他人,這裏其實有很廣闊的發揮的空間。

全國2卷《語文素養提升大家談》直接把現在語文教育的困擾交給學生思考,也會讓人押不着題,或者是高中老師訓練的盲點所在。但這個題似乎難度相對較高,這個問題社會公衆也有各種分歧的意見,專家們也正在不斷進行探討,要求中學生能夠給出很獨到的答案則相對不太可能。大家談也可能會流於泛泛而談,無論水平高低,都難以深入下去。全國3卷的小羽創業或浙江的虛擬現實都是熱門現實現象,其實比較容易切入寫,也會有所準備。前者是應和今天社會的“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後者是和今天最時髦的VR議題相連。這些題目考生都能順着路子發揮,不易跑題,也會寫出一些水準。

北京的兩個題目,第一個關於華陰老腔,涉及傳統文化議題,也是社會流行現象題。這類題,社會上人覺得很時尚,很切近社會,其實寫法也有一定的路子,並沒有超出社會流行見解的觀念。現在中學語文教學其實時尚性也並不弱,考生的一般知識面也並不太窄,這些題進入相對並不難。北京第二個題目《神奇的書籤》雖然題目比天津的相似題目要複雜些,但也並不難寫,基本思路其實和天津的《我的青春閱讀》相差不多。常有人以爲中學語文教學還是死記硬背的一套,其實對中學語文教育隔膜,現在中學教學觀念和社會上一樣新,激勵學生創意,對現在社會上的流行議題,對媒體等都說的新觀念早就有反應,大都市學校如此,許多三四線好學校也如此。我有時倒覺得反而對語文基本功訓練有些欠缺,不扎.實。

江蘇的《話長話短》是傳統本分的議論文,雖然容易準備,但寫好也有點難度。其實這樣的傳統題目還是有一定的挑戰性。因爲準備這樣題目不容易,臨場發揮還是要見到功力水平。這樣的題也屬於見仁見智的。至於天津的《我的青春閱讀》或山東的備好的行囊,發揮空間很確定,思路也很清楚地限定在題目中,都相對容易寫,老師也容易在平常訓練中準備好了,也不容易看出學生水平。高考作文出題其實很不容易,要經過學生的檢驗,也要社會的檢驗,在這些複雜的要求中尋求多方平衡其實是重要的。

談高考作文 篇4

文章摘要:靈活多變,文章出彩——高考作文文采訓練例談作文小猴、小鳥、小魚聽見了,趕緊過去一看,原來是嘟嘟掉下河了,小動物們一擁而上,終於把嘟嘟救上了岸;1500字作文它們歡快地嬉戲,追逐,正是“春江水暖鴨先知”啊。小貓有一對黑黑眼睛,就像黑寶石一樣美麗,小小的鼻子溼漉漉的,尖尖的耳朵總是豎着在聽周圍的聲音,小貓有一張可愛的嘴巴,兩邊長着三根鬍鬚,爸爸說那是用來量老鼠的洞的,黑白相間的毛髮特別的亮。

決定高考作文成績的因素儘管很多,但從評卷實踐來看,制約作文成績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語言表達”。因爲,在審題、結構、內容等方面不出現“硬傷”的前提下,語言成爲感動“特殊讀者”(評卷人)的主要因素。試想,赤日炎炎,揮汗如雨之時,評卷教師每天要評閱大量的試卷,難免身心疲倦。讀着語言無味的文章,更加重了疲憊感。評卷時“一個讀者,兩三分鐘”,是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要打動評卷人,文采顯得尤其重要。因此,科學備考高考作文,就不能不重視文采訓練。而且,文采訓練也易見成效。那麼,如何進行文采訓練最有效呢?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善於聯想,比喻描寫。

語言無味,往往是由於缺乏聯想,不善於比喻、描寫。其實,直陳的效果,不能引人聯想和想象,審美效果一定很差。如說“生活中處處有美,美是多姿多彩的”,很乏味。但如果善用比喻、描寫,再輔之以排比,寫出下面的句子,效果迥然不同。

美是遊蕩在寒冬中的幾點殘雪,美是漫步在藍天上的幾縷浮雲,美是跳躍在湖面上的一抹夕陽,美是迴盪在密林中的幾聲鳥鳴。

這幾個句子的鋪排,由於有了比喻、描寫、排比的運用,將美這一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既點明瞭美“處處都有”,又表現了美的“多姿多彩”。十分形象,有感染力。

二、引用或化用古詩詞

燦若星漢的古詩詞,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我們在課內外積累了許多古詩詞(或名句),考試作文中我們應該大力弘揚,善於引用或化用古代詩詞,讓詩詞之花在作文中大放異彩!請看下面的`文段:

生命就是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着春泥更護花”的獻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生命就是蘇東坡“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脫與豁達,生命就是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無奈與感傷。

這段文字直接引用古人詩詞,闡釋了生命的內涵,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一種方式就是不直接引用,而是化用,這就有了自己的“創造”成分在裏面了。如:

樂觀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鷺,樂觀就是那沉舟側畔的萬點白帆,樂觀就是那鸚鵡洲頭隨風拂動的萋萋芳草,樂觀就是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點點落紅。

這裏分別化用了古人詩詞,恰到好處,增強了句子的意蘊。

三、注入人文精神,增強文化含量。

在闡釋某一概念的內涵,如果能在文章中把比喻和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或人文精神結合起來,就能使語言更有意蘊。可以在平時的寫作中有意識地開掘和訓練,這包括名人掌故、典故、名言警句等方面。如:

命運是項羽英雄末路自刎烏江時的那一聲仰天長嘯,命運是屈原留在汨羅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問,命運是貝多芬在雙耳失聰時指尖下所擊出的那一曲曲悲壯的交響,命運是奧斯特洛夫斯基雙目失明後寫下的那一頁頁輝煌的華章。

這段文字,巧妙地將名人的事例從不同角度排比運用,構成了含意豐富、有文化意味的句子,構成了文章的文采,有感染力。

四、善用鋪墊、映襯。

在寫作中,如果僅把要表達的意思直接傳出,文句顯得單調、乏味。其實,如果只有紅花而無綠葉陪襯,花也將顯得單調。作文時,我們何不採用鋪墊、映襯手法?先確定好要表達的中心意思,然後展開聯想,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鋪墊,然後推出自己要表達的主旨句,就更有韻味和文采了。如,要表達“真誠是友誼的橋樑”這一中心,就可以用這種方式組句——

花朵把春天的門推開,綠蔭把夏天的門推開,碩果把秋天的門推開,飛雪把冬天的門推開,真誠把友誼的門推開。

文章的本意是要突出“真誠”的重要,卻未直接道出,而是首先用四個形象生動的句子從四個方面鋪墊,然後才“隆重”推出中心句。這種寫法,避免了一覽無餘式的慣常寫法,給人“柳暗花明”的感覺,拓展了語句的想象空間,使文意豐滿、流暢,留有審美餘味。

這種寫法還可以先確定好中心句,再從其他角度反向展開,進行強調。如,要表達“生命因追求而美麗”這個中心意思,可以這樣寫——

生命因追求而美麗。(中心句)生命中如果沒有追求,就像大地上沒有羣峯,就像山川內沒有飛瀑,就像河流裏沒有了浪花。(反向強調)

五、巧用仿擬。

仿擬,即仿照、摹擬。指有意仿照、摹擬已有的語言形式,創造出新的語言形式,表達新的思想內容的一種藝術手法。我們在課內外讀了大量的名著名篇,考試時不要忘了借鑑、仿擬。請看下面一段文字:

“好”的學生,敢於購買各種資料,敢於要求更多的作業,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以老師爲本,以加大作業量,來提高升學率,僅給學生們留下童年和青少年的空白,在這樣的空白中,又給人感到無奈,維持着這所謂的學生世界,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

(周波《爲了鼻樑上的眼睛》)

很明顯,這段文字,完全仿擬了課本中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中的一段,形神畢肖,收到了良好的審美效果。

六、運用層遞。

即層層深入,造成語義上的不斷深化,使之層次分明,有力度,有氣勢。例如:

寬容的朋友一定情同手足,寬容的家庭一定幸福美滿,寬容的民族一定強盛不衰,寬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麗。使文采煥然的方法很多,本文限於篇幅,掛一漏萬,大家可以自己借鑑和不斷總結,以求寫出更好的文章。

談高考作文 篇5

摘 要:從高考作文的立意新穎、見解獨到、材料新奇、構思精巧四個方面,簡要闡發了高考作文的創新要領和獲取高分的訣竅。

關鍵詞:立意;見解;材料;構思

作文的創新,是高考要求的一大亮點。它重在考查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體現了現代社會的教育觀,更體現了高考人才選拔的特殊性和必要性。高考作文的創新主要包括立意新穎、見解獨到、材料新奇和構思精巧四個方面,以下逐一闡述。

一、立意新穎

“立意”,就是確立主題(記敘類、抒情類文章的主旨或中心)。立意新穎,也可說是“立意高遠”,即“站得高看得遠”。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摒棄平庸或一般,做到與衆不同。“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這個道理。具體的辦法:或藉助想象,展開聯想,創造新境界;或藉助理性思維,寫出思辨色彩,拓展新視野。做到了這些,文章的立意就顯得境界高,新穎而大氣,這是評價一篇優秀作文的一大亮點所在。

二、見解獨到

“見解”,一般是指議論文中作者所持的觀點或提出的論點(在記敘類或抒情類文章中可理解爲作者對事物、對生活的感悟和體驗)。見解獨到,即有個人的獨特理解和看法。要做到這一點,要麼考慮與衆不同的角度,反彈琵琶(逆向思維),寫出新意;要麼藉助邏輯推理(類推事理),闡明觀點,得出新觀點。這一點,是評價一篇成功議論文的出彩之處。

三、材料新奇

“新奇”,就是新鮮(時間離現在很近)而又特殊(少見)。要獲得這一類材料,重在平時積累。首先要廣泛地閱讀(包括收看影視劇等),其次要精心篩選那些富有時代感、給人眼界開闊的材料(含家庭、學校、社會、藝體、時事等)。擁有了這些有價值的寫作素材,實際上就擁有了寫作資源,甚至擁有了寫作慾望,因爲這些材料本身就涵蓋了學生的人文關懷,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本色寫作是大有裨益的。

四、構思精巧

“構思”,就是對文章思路的構想設計;“精巧”,就是別緻巧妙。文章構思的精巧表現爲:或標題的創新(巧用比喻、擬人、詩句等擬題),或情節的曲折有致(有波瀾、有伏筆等),或結構的出新(開頭、結尾的照應,中間的過渡等);或文章技法上的模仿——創新(在模仿中翻新)。要做到這些,重在平時不斷地訓練和積澱,多讀範文,在讀中體會;在讀中仿寫;在仿寫中創新。做到了這些,其實就已經把握了文章的內在結構(線索和思路)和外在形式(結構和層次)。

以上四個方面涵蓋了作文創新的基本內容,高考作文的創新亮點加分也莫過如此。只要掌握了作文創新寫作的基本要領和規律,平時加以練習,持之以恆,我想考生在高考場上一定會奪取高分的。

談高考作文 篇6

湖北省高考考了這樣一道作文: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母語是一個人最初學會的一種語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語。母語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民族的生存發展之根。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競爭與交匯的時代,母語越來越受到普遍關注。我們交流思想感情,欣賞文學作品,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等,都離不開母語。可以說,我們每天都在感受母語,學習母語,運用母語。

請根據你對以上材料的理解和體會,自選角度,寫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題目,不少於800字。

憑心而論,這道作文的話題指向性是非常顯豁的:可直接寫“母語”,也可由“母語”說開去。因此,人們普遍認爲,這是一道沒有多大審題難度的作文題。事情果真如此嗎?

筆者今年有幸參加了湖北省高考閱卷,在13天時間裏,共評閱了20xx來份作文。除偶爾爲一二篇優秀作文擊“鍵”讚歎外,的時間卻不得不爲一些低水平(特別是偏題離題)作文黯然神傷,嗟嘆不已。這些作文(大概有三分之一吧)究竟存在什麼問題?筆者在此試作一小結,以爲後來者戒。

一、曲解話題

什麼是“母語”?簡而言之,母語是一個民族(可以指某一具體的民族如滿族、蒙古族等,也可以指整個中華民族)所共同使用的語言。這既是一個淺顯的常識,也是由作文材料可以導出的結論。然而,很多同學卻對“母語”作了另一種解釋:母語就是母親的話。有的寫母親的某一句話給他十幾年的人生以啓迪;有的寫家裏發生了衝突,母親的一句話使矛盾冰釋;有的寫在自己人生的不同階段正是母親一次次的點撥才使自己克服各種困難,茁壯成長。這類文章很多寫得情真意切,頗富文采,但因爲它審題立意錯誤,自然只能打入另冊。

要消除曲解,避免似是而非的立意,應注意二點:其一,詞語(概念)是約定俗成的,不能用網絡語言來“惡搞”,也不能用腦筋急轉彎來“變形”;其二,孤立的一個詞語可能是多義的,然而在一個具體的語境中往往是單一的,我們在確定義項時應緊緊抓住語境。二、斷章取義

在衆多偏題作文中,有一部分學生以“民族文化”、“發展”、“根”爲話題,作文中隻字不提“母語”。這些詞語雖取自原材料,但因爲不是話題中心語,因而以它們作話題自是很不恰當的。要糾正這個偏差,關鍵是閱讀理解材料要有整體觀,要審清它的範圍(材料範圍和話題範圍),另一方面要善於提取材料中的關鍵詞,特別要注意抓住材料中反覆出現的詞語。

三、弄巧成拙

反彈琵琶,逆向思維,在立意中往往別開生面,使人耳目一新,但逆反要有度。在這次考試中,有的同學提出要淡化母語的地位,甚至要讓母語消亡。母語是一個民族的象徵,母語的消亡往往意味着一個民族文化的消亡。以“母語消亡”立意的學生本質上不一定是不愛國的,但宣揚讓母語消亡,其貽害卻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寫這類文章的同學要端正思想,加強修養,多讀點哲學方面的書籍,讓境界高遠一些,視野寬闊一些,思維縝密一些。

四、暗度陳倉

有一類同學落筆點“母語”,但接下來卻是寫“誠信”、寫“和諧”。“母語”怎麼變成了“誠信”、“和諧”呢?他們的邏輯是:“母語”是“民族之根”,“誠信”和“和諧”也是民族之根,那麼“母語”就是“誠信”或“和諧”。這個推理就像“蘋果是水果,香蕉是水果,所以蘋果是香蕉”一樣滑稽可笑而不堪一擊。

要克服偷換概念、轉換話題的毛病,我們必須遵循概念同一律(即同一個詞語在意義上要自始至終不變),推理要合乎邏輯、事理。

五、舉棋不定

有的同學,一會兒寫“母語”,一會兒寫“母親的話”,從頭到尾,左搖右擺。另有一部分同學,文章寫了六七百字,才發現跑了題,於是趕快圍繞母語發一通議論,生拉硬扯把前後文拼在一起;時間稍充裕的同學,則硬着頭皮圍繞“母語”再寫幾百字。這樣不相干的兩塊拼在一起,自是特別刺眼。要消除搖擺不定、倉猝補救的現象,關鍵在於平時就要養成審題習慣,而且要肯花時間,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

六、迷失自我

作文本應是個性化的大展示,不同的閱歷、認識、情感,使學生作文千姿百態。然而,本次作文卻給我們潑了一瓢冷水,首先是大多數作文的結構“驚人地相似”:前半文寫母語的作用,後半部分寫多元化文化下母語的地位。之所以如此,是因爲所有考生都受到原材料限制,把一篇材料作文變成了擴寫,不自覺地當了命題人的傳聲筒。這與前些年把高考作文中提供的故事類材料擴寫成小說,如出一轍。其二是很多作文的前半部分,堆砌了大量的名言警句,且又未對其進行必要的

分析,結果成了古詩名句默寫大比拼,如果刪去這些名言警句以及被套用的命題材料中的句子,作文中剩下來的自己的文字實在可憐得很。代聖人立言,成了時髦。當學生衆口一詞、千人一面,那將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啊!

談高考作文 篇7

自1979年以來的20年間,高考作文體裁用得最多的是議論文,長達13年,高考作文大家談。也許是議論文對學生的要求比之其它文體更高一些,也許是作爲涉世未深的高中生並無多少議論可發,莘莘學子們在高中三年的訓練之下,論點、論據、論證一路寫下來,文章寫作的感覺反而麻木了,枯竭了。隨着素質教育取代應試教育的呼聲漸高,1998年開始,高考作文有了新的方向——淡化文體。今年的高考作文題材則是:“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體裁除詩歌外一律不限,可以大膽想象。此題一見“天日”,就引來各路評論,褒貶不一,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峯”。對於這樣的題材,作家們會怎麼看、怎麼寫呢?

阿來是《科幻世界》的主編,在高考之前,正好寫了一篇與作文題相關的文章。他說:“寫這篇文章,不是特別爲了高考。現在媒體正做世紀末的談點,寫科普性的文章,用科幻的視角看20世紀科技的突破。而我則做了一個‘世紀回眸’,反映科幻與科學的互動關係。一年12期12個選題。7月份寫的是第7個選題,選到記憶移植這一塊。其實,科幻中記憶移植是一大題材。有人說這次高考作文轉向可能太猛了些。中國很多人比較習慣循序漸進,慢慢來。這次猛一些,我覺得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這樣衝擊大一些。這次那些平時按照老師一步一趨,完全不關注當今科技發展的學生,面對這題,可能無從下手。

當然,也不是說,這題非得寫成科幻的。我那篇文章也不是科幻的。也有人提出,語文是人文,而這題更體現科學的東西,出這樣的題是否合適。其實,科學也會衝擊道德、倫理,產生新的文化、人類,都有可能,也產生人文。這兩者是統一的。

提出這種觀點是對人文認識不完善的表現。如果我來寫這篇文章,我會寫一個小小說,更注重關注一些倫理、道德問題,超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馮驥才一聽記者的採訪內容,馬上快言快語地作了回答,聲音洪亮。他說:“我認爲這個題目無共向性,是一個個人認爲題目,很糟糕,不高明。它不啓發想象,可能會啓發一些人的胡思亂想。它只能擠壓、逼迫人的想象,而不是幻發。寫這種題,就是受罪、煎熬。我不相信有多好的文章出現。這個題給作家,也出不了一篇好文章。反正我不寫命題文章。”

馮驥才還給記者打了一個比方:“就好像看電影,以前站着看,現在有座了只能說坐着比站着舒服,但不能說坐着就一定太好了。”

李潔非告訴記者他沒關注今年的高考作文題,他說:“從題目本身來說,任何題目既好寫也不好寫,關鍵在於寫作者本身。當然,也得看出題者的意圖。如果我寫,會寫荒誕一點的小說,實寫不好,主題跟人性有關。不過出題者認爲作家寫得亂七八糟也是有可能的。”

劉恆說:“這個題目寫出文章差異大,不像別的題最後落實到某物、某人、某內容上。我不知道評分標準是什麼,可能評分有困難。僅就題目而言,也可寫成僞論文,就是可裝成論文,但沒有論據。自由度大,閱卷難度也大。兩個小時裏接受一個突如其來的題目,夠嗆,不一定有話說,說的時候也可能瞻前顧後。”

徐坤笑言:“面對這題我的第一感覺是寫科幻文章。把前輩好的東西移植過來,像電腦軟盤裏存的東西,用時一點點提出來,這樣就可以偷懶了。”

李鳴生則會寫這樣一個故事:我最好的朋友——一個跳芭蕾舞的漂亮女孩突遇車禍失去記憶。每次去探望,面對我時,她如同面對木頭。我們之間深深的友誼、可以銘記在心裏的一些事情都讓她無動於衷,沒有反應。於是我幻想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體現出一種美好願望,再推廣到社會上的一些美好願望。用一種殘酷的與最美好的形成鮮明對比,來體現主題。

那麼,考生們是如何來作這篇作文的呢?閱卷結束之際,記者採訪了幾位閱卷老師,高中優秀作文《高考作文大家談》。

北大附中張文敏老師多次參與作文閱卷,對多年來的高考作文有較深的體會。她給記者做了詳細的介紹:“我很欣賞這題:考題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鼓動學生大膽想象,編述故事,發表見解,展望前景。體裁上也沒有限制,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度,很開放,有廣闊的空間讓學生充分展示個性特點。這是對中學語文教學模式的一次衝擊。作文重點考察的是創造思維能力,這題能體現這一點,也能體現高考選拔學生高素質潛力的功能。這個考題所有考生會有話說,有內容寫,能發揮想象,體現才能、才華。”

張老師說:“從考試結果來看,閱卷老師認爲好作文少,特壞的也不多,平庸之作居多。那些思維活躍,科普文章讀得較多的學生寫得好。他們的想象力強,選材豐富多彩:有幫助失憶者恢復記憶的,有關注歷史、人生的。有些學生缺乏想象,寫得出軌。表現爲:立意不高,暴露出一些不健康的情緒,例如希望移植別人的記憶,從此脫離苦海不用學習了;主題不集中,例如談到移植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爸爸的記憶後,就變成這些人物的人物描寫了,走題了。有的散文寫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就會人才濟濟、荒山變良田、國富民強。其實記憶移植跟這種結果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有的想象不合理、不合情。

例如我和豬的記憶移植後,豬就背書包去上學了,去買東西。

在寫法上,有散文化的,有編述故事的,有發表見解作理性思考的。我們覺得散文化的文章易暴露一些立意的弱點。編述故事的則不易合情合理,例如寫小嬰兒移植蕭邦的記憶,那麼他的第一聲啼哭就是樂曲。有一篇題爲《記憶商店》的文章倒是編得合情合理。發表見解的文章好的不多,但發現了幾篇,這是更高的層次,需要的能力更強。”

北京實驗中學的孫靜老師說:“這題散文化寫起來容易一些,用一些排比句。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成……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成……將古今中外名人的記憶移植過來,再加上文筆流暢,就可以算一篇好文章了。對於編故事的文章來說,如果構思新穎,情節也合理,也能算好文章。還有議論爲主的,文章效果普遍不是特別好。有一種觀點反對移植記憶,認爲人生是一種過程,要有體會,要有自己的真實人生,這種觀點是比較好的。

有的雖然也辯證地看這個問題,提出有好處,有壞處,但還是顯得比較平庸。給我印象比較深的一些文章是寫一些可歌可泣的人物,比如移植抗洪救災中英雄人物的記憶,從而體現出對社會和人生的豐富感受。”

孫老師認爲,這次高考作文“雖然題目新了,但內容特別新鮮的不多,大多四平八穩。偶有大膽的,卻把握不好。其實,隨便出一個題,都是學生思維能力、認識能力的反映。作文題不是文章寫得好的唯一前提,真正有思維能力的同學,無論什麼樣的題目都會處理得很好。”

從張文敏老師處,記者選錄了兩篇好文章的片斷。一考生以熾熱的情感、嚴謹的結構、嫺熟的語言征服了閱卷老師,得了滿分。她這樣寫道: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那也終究是別人的記憶,映射了別人的奮鬥足跡和感情軌跡。一個人不能只活在記憶中,更不應該生活在他人的記憶中。一個人應該有自己腳踏實地的努力,應該向生活付出每一滴汗、每一滴血、每一份熱情,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堅韌和毅力,點燃生命的奇蹟,豐富自己的記憶,也使自己的記憶豐富整個世界的記憶。

另一篇題爲《記憶商店》的文章結尾頗有畫龍點睛的氣魄:看來,偉人雖然偉大,但畢竟少而又少。如果人人都是偉人,又有什麼意思呢?我們的社會更多的是一些平平凡凡的人。

其實平凡更是一種偉大,真正推動歷史發展的決不是極少數的偉人,而是廣大的人民,廣大平凡的人。我想科學技術也許真發展到可以移植記憶的那一天,到那時,我們該去做一個複製的偉人,還是平平凡凡的人呢?我想我會選擇做一個真正的自我,無論他是多麼的平凡,我相信自己的記憶纔是最好的記憶。

教育體制的不完善,總令一年一度的高考硝煙四起。作文在這其中只是一個部分,從它的發展趨勢,我們是否可以對高考的整個形勢窺斑見豹呢?這不應該僅僅是高三畢業生的期待吧?

談高考作文 篇8

一提起高考作文,無論是高三的老師,還是高三的學生。頭腦裏立馬浮現出的,大多是如何使審題更加準確無誤,如何使立意更加積極正確,如何使結構更加合理完整,如何使引用的材料符合論點的需要,等等。這些東西,當然是重要的,是高考作文必須直面的。但是整個高三,這些問題週週講,月月講,已經到了讓師生雙方都心生厭煩的地步。清醒的老師或學生也許會發問:是不是具備了以上這幾條,就是一篇優秀的高考作文了呢?如果讓我來回答,我將堅決地說:不!因爲,成全一篇優秀高考作文,除了上述幾個條件外,還有一點必不可少,那就是,還須有一個好的語言表達。其實,文章之道雖然千頭萬緒,但關鍵就是兩條:一,有一個好的內容;二,有一個好的表達。高考作文也不例外,在審題不出差錯的前提下,有了一個好的題材或觀點,再加上一個好的表達,一篇比較像樣的文章就出來了。

思想內容問題,限於篇幅,此文不贅述,下面專門來探討一下語言表達問題。

對語言表達,可作兩個層面的探究。第一個層面是表達得“對不對”,第二個層面是表達得“好不好”。所謂表達得“對不對”,就是指你想說的意思說明白了沒有,語言是否簡潔,有沒有語病。所謂表達得“好不好”,就是你的語言有沒有文采,有沒有感染力。

讓我們來看下面這三句意思相同而表達有異的話:

(一)研究歷史無疑對於我們是很重要的,我們無論從古代歷史到現代歷史,都應該研究。

(二)研究歷史很重要,從古代史到現代史,我們都應該研究。

(三)研究歷史很重要,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都應該研究。

第一句話,語言拖沓、噦嗦,且有語病。第二句話,應該說表達得已經正確和簡潔,但談不上有文采。而第三句話,則表達得生動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這三句話,已經清楚地顯示了表達的兩個不同層面的要求。如果我們進一步探究,會發現:“對不對”的層面,涉及的主要是語法問題;“好不好”的層面,涉及的主要是修辭問題。高考考生情況各異,語言表達能力也參差不齊。每一個考生首先要對自己作一個清醒準確的判斷。如果原來就表達比較差,那麼首先要設法解決“對不對”的問題;如果原來語言基礎就比較好,那麼就應該在“好不好”的層面作進一步的完善和提升。

下面,我們就分兩個不同的表達層面,或者說,從兩類語言能力有別的學生出發,來探討一下如何在高考前這段有限的時間裏,努力提高和改善自己的語言表達水平。

對於語言表達較差的那部分同學來說,總的原則是要樹立“想好再說,謹慎落筆”的意識。除此之外,以下幾條具體的建議,或許會對你有所幫助。

多用短句

病句常常出現在長句中。因爲句子長,所以前不搭後,顧此失彼。多用短句,不僅可以避免語病,而且可以使語言顯得幹練、利索。

去掉可有可無的虛詞綴語

這一條的作用,還是使語言簡潔,並減少語病。虛詞贅語多了,疊牀架屋,不但無助於表意,反而容易造成病句。比如,說“他是很聰明的”,不如說“他很聰明”。再比如,“對於青少年來說,應該自覺遵守‘七不’規範。”這是病句,去掉“對於……來說”,句子就通順簡潔了。

實話實說,不要繞彎子講話

有的同學爲了追求表達效果,有意拐彎抹角,故弄玄虛,結果反而弄巧成拙。要記住,一切精彩的表達都是以準確簡潔爲前提的。表達能力本來就不是很好的同學,首要的還是“返其本”,先做到準確、通順。

換一種說法

學生作文中的不少病句,其實作者在落筆時就感到彆扭,而想要修改又覺得比較困難。

這時候不如棄之重來,換一句話來說,反而能收到柳暗花明之功效

下面我們再來探討一下如何使自己表達得“好”。

什麼樣的表達算是“好”?其標準也許有一定的模糊性,很難一刀切,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一一這個標準不在作者那裏,而在讀者那裏同一個意思,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表達,哪一種表達讓讀者印象深刻,過O難忘,就是好的表達。(當然,實用文體例外。)而要讓讀者印象深刻,你的語言就必須生動形象,富有文采,富有感染力。

那麼,怎樣才能使自己的寫作語言生動形象、富有文采呢。這裏面除了一個人天長日久積澱下來的語言素養外,有沒有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要訣呢?

讓我們來看下面兩段文字:

(一)

中年是一個繁雜豐富的人生階段。它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平庸的一面,我現在是身兼多職,既要照顧年邁的老人,又要照顧自己的孩子,學校裏的事要忙,家務事也不能不管,自己還得進修 生活就是這樣有苦有樂地進行着一有時候頗爲感慨:生命就這麼不知不覺地流逝了。

(二)

中年是一塊色彩斑駁的畫布,亮麗的色調和平庸的線條在這裏交織中年的行囊裝着一生最多的面具:我現在既要扮演孝順兒子,又要扮演慈祥父親;既要爭當模範丈夫,又要爭當優秀教師。中年的目光不能遺漏生活的任何一個角落:我既要關心妻子的血壓是高還是低,兒子的考分是兩位數還是三位數,又要關心文壇上最近有什麼新名字,教育界近來有什麼新花樣。生活就是這樣在人民幣和粉筆灰之間,在教師節的賀卡和廚房間的抹布之間,雜然展開。有時候難免感慨:生命就這樣,在一根根多起來的白髮和一張張少下去的日曆中,悄然流逝了。

兩段話意思基本相同,表達效果卻大相徑庭。第二段話顯然更有文采,不僅生動形象,而且意蘊豐富。其實,如果我們細緻地揣摩第二段話,會發現它並沒有任何花裏胡哨、美輪美奐的詞語。以“生活就是這樣在人民幣和粉筆灰之間,在教師節的賀卡和廚房間的抹布之間,雜然展開”這句話爲例,人民幣、粉筆灰、賀卡、抹布,這是十來歲的孩子嘴裏都有的詞語,爲什麼放在一起就能顯出文采呢?

這裏,我就交給你使語言表達變“好”的第一把鑰匙——形象思維出文採。

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語言表達的認識存在一個誤區,以爲自己作文語言平淡是因爲缺乏優美新奇的詞彙。其實,表達的背後是思維,兩者是表與裏的關係。表達得好不好,本質上取決於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思維方式一變,語言面貌全變,表達效果也大不一樣。所謂形象思維,就是儘可能運用具體可感的語言材料來組織思維。

深奧的定義要轉化爲可操作的程序。

上面曾說過:表達好不好,涉及的主要是修辭問題。第二段話中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其中之一,就是比喻。比如其中第一句話裏的“畫布”和“線條”。比喻是修辭的核心。比喻要靠聯想和想象,這就是形象思維。形容詞用得多,不一定能使表達生動形象,反容易落個堆砌辭藻的惡名;而一個精彩的比喻抵得上一打形容詞。“這人長着一個難看的大鼻子”,這是最一般的表達; “這人的鼻子,體積龐大,線條模糊,表面粗糙”,這是較好的表達; “這人的鼻子,就像一團被雕塑家剛剛按上去還沒來得及雕刻的泥巴”,這纔是最形象、最容易被讀者記住的表達。所以,我給出的第一個建議是:

用比喻、比擬、誇張等手法來替代形容詞。

我給出的第二個建議是:

用借代的手法,使籠統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可感。

再看“雜然展開”一句。這句話的文采完全來自於修辭中的借代。人民幣、粉筆灰、賀卡、抹布,都是借代。它用一箇中年教師生活中接觸最多、也最典型的具體事物,簡潔而又生動地描述了其瑣碎、現實、既有辛勞又有樂趣、既有壓力又有意義的生活況味。

借代是最典型的形象思維,無論是局部代整體,個體代羣體,還是特徵代本體,具體代抽象,都能起到使表達生動可感的作用。比如,當你想表達“我最討厭文言文,與其讀文言文還不如學英語”這個意思時,你可以想一想,換成形象思維的表達,應該怎樣說?我想你不難悟出,應該是“我最討厭文言文,與其瀆之乎者也,還不如瀆ABCD呢”:這一個小小的轉換,就讓這句話平添了一分文采,是不是?

修辭手法五花八門,但大體可分爲兩類:一類是針對內容的,如上面所說;一類是針對形式的,主要是句式。下面,我就要交給你使語言表達變“好”的第二把鑰匙——變換句式出文採。

一篇作文,如果從頭到尾都是陳述句,或者都是散句,讀起來肯定單調乏味。因此,變換句式的作用不可小看,它可以使作文語言活潑多變,錯落有致。

具體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條。

一、多用整句,比如排比、對偶等等

再回看關於中年生活的第二段話,就大量運用了整句。它們和散句一起,構成一種參差相間、錯落有致的語言美。如果你在你的高考作文中,尤其在關鍵處,比如開頭、結尾、中心論點句,組織一些工整而精彩的話,常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多用問句

問句可以分爲i種: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疑問句司以引起讀者思考,設問句可以引起讀者興趣,反問句可以加強語氣,增加表達的力度。多用問句,就能打破全文單一乏味的語言面貌;有時候,還能使文章具有親切感和回味的餘地。

三、適當地運用特殊語序句

比如: “她輕輕地走過來了。”這是一般語序;“她走過來了,輕輕地,”或“輕輕地,她走過來了。”這是特殊語序。三句話意思和用字完全一樣,但後兩句由於把狀語移到了特殊的位置上,強調和突出了人物的情態,讀起來就別有意味。

距離高考已經時日不多,但臨陣磨槍依然是有必要、有價值的。所以最後,我再給你兩個如何去練習和實踐的建議。一,當然是在今後寫作文時,有意識地去運用上述的種種方法。儘量全面地用,反覆地用,並漸漸養成習慣。二、把過去寫的作文找出來,用上述方法將它改寫一遍。相信只要有了得當的方法,並持之以恆地付諸實踐,你一定會嚐到甜頭。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