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問答

分析項羽的人物形象!

本文已影響 3.6W人 

樓上的說" 韓信評價他是:匹夫之勇,婦人之仁。" 恰如其分阿

分析項羽的人物形象!

《史記》裏的本紀,本以各代帝王爲中心,敘述各朝代的興亡及重大政治事件。項羽雖沒有成功帝業,但因爲在秦末農民戰爭中,在秦漢鼎革之際的一段時間裏,他發政令、稱霸王,權同帝業,所以司馬遷列項羽於本紀。

項羽一生氣宇軒昂,躊躇滿志,一心要成就一番大業,但由於他本身性格上的目空一切、自以爲是,認識上的偏差,作戰謀略上的失誤,血氣方剛而智謀不夠,最終只能是走投無路,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對造成這一後果的原因,《項羽本紀》一文中自始至終都曾做過生動傳神的描寫。如寫項羽年少時學書學劍都不成,但他卻自有道理:“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意思是,讀書寫字只要能用來記姓名就行了,擊劍只能對付一個人,不值得學,我要學對付萬人的本領。他的一番話就體現體現出了他只求一蹴而就,不懂得循序漸進,逐步積累自己的理論知識、實踐經驗,來使自己有足夠的閱歷來對付戰亂中的各種情況。後來,他的叔父就叫他去學兵法,但“又不竟學”,半途而廢。

但他的大志卻也着實難得,如他看到秦始皇巡遊會稽,渡錢塘江,便“口出狂言”:“那人我可取而代之。”他力大無比,才氣超人。爲了自己能在戰亂中召集各路各派, 反倒秦軍 並能使下屬無所謂懼作下了鋪墊,埋下了伏筆。如他在進攻秦軍的過程中,由於看不慣守義在危難之中還兀自貪圖享受的行爲,便謊稱“守義和同齊國合謀反楚,楚王密令我殺掉他”,而殺死了守義父子。這之後,項羽名聲威震楚國,名聞諸侯,所有將官都震駭順服。這大大增加了項羽的自信心,失勢也都向着好的方向發展,在鉅鹿之戰中,項羽指揮楚軍同秦軍作戰,楚軍一過河就運用了 的軍隊,激戰多次,斷絕了秦軍運糧的通道,把秦軍打得大敗。這時,諸侯軍隊來救援,但沒有一個敢派兵出戰。項羽指揮的軍隊呼聲動天,無一不以一多十,震懾了秦國的諸侯將軍,項羽召見諸侯將軍時,每人都曲膝而進,不敢擡頭仰視。項羽從這時開始做諸侯的上將軍,諸侯們的軍隊都歸他指揮。

鉅鹿之戰的.巨大勝利,使項羽更爲驕傲,本來就無深謀遠慮的他更顯得頭腦簡單,輕視敵人。當時項羽兵有四十萬,劉邦只有十萬。下屬范增勸項羽:沛公在山東的時候,貪財好色,如今進了關,什麼都能拋棄,一心想成就自己的事業,要趕緊進攻,不要失掉良機,否則會後患無窮。但項羽卻根本聽不進,而輕信項伯的話,在鴻門宴時,,他明明可以殺了劉邦,但他卻白白失掉了機會,給劉邦消滅自己創造了條件。

鴻門宴以後沒幾天,項羽就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地開進咸陽城,他以不可一世的氣概,推翻了暴虐的秦王,卻也因爲殘酷的燒殺而失掉民心,同時埋下了日後敗亡的兇機。項羽行軍打仗有勇有謀,可是政治頭腦卻太幼稚,他竟然憑使者的一面之詞,就懷疑衷心耿耿的范增勾結劉邦。

在項羽流動作戰疲於奔命之時,劉邦卻不斷爲鞏固自己的基業而深謀遠慮,經過兩年多的戰爭,楚漢優劣形式發生逆轉,劉邦正擁有廣大的後方,實力大增,乘機發動垓下之戰,要把項羽消滅。而此時項羽由於經營不當,用人不當,實力已大大削弱。在項羽被劉邦軍隊追殺突圍到烏江時,有一個烏江亭長讓他東渡烏江逃命,但項羽卻說:“天意要亡我,我又何必渡江逃生呢?”這既表現出項羽的大無畏氣概,但也暴露出他的宿命論思想,他把自己的作戰過失都歸咎於“天意”,至死還不覺醒。就這樣,項羽在烏江結束自己悲壯的一生。

項羽一生犯過兩次大錯,雖然他自己未必意識到,但卻決定他一生的命運,其一是放走了潛在的勁敵劉邦,其二是分封諸侯,開歷史倒車,這是最致命的 。

從歷史來說,一個爭奪政權失敗的領導者;從男人的角度來說一個愛女人不愛江山的男人;從愛情角度來說一個忠於愛情卻無力迴天;從君主角度來說一個自大驕傲自滿的君主~

一般歷史學家的觀點是剛愎自用,驕傲自大,優柔寡斷。但我們女的一般認爲他是一個英雄,對朋友他講義氣,可兩肋插刀,同甘共苦。對他的女人,他真誠相待,一心一意,關懷備至。總之歷史形象不太好,但他的文學形象,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位英雄,雖然做不了天子,但卻一直爲後人所傳誦。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