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功》的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1.65W人 

1.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功》的教學設計

2.知道什麼情況下物體做了功,什麼情況下物體沒有做功。

3.掌握功的公式和單位,並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①通過思考和討論,判斷在什麼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什麼情況下沒有做功?

②學會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簡單的物理規律。

③通過觀察和實驗,瞭解功的含義,學會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理解功及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講授、討論式相結合,彈簧測力計、鉤碼、滑輪、細線、刻度尺。

提問學生日常生活中“做工”的含義。然後引導學生分析放在地面上的小車,在人的推動下向前移動,哪些力對小車移動做出貢獻?哪些力對小車的移動沒有貢獻?

一、做功的兩個必要困素,

1、舉例:人站在陽臺上,用繩子將地面上重物拉上陽臺。學生不難知道人對重物做了功,啓發學生總結出力學中做功的物理含義。由學生說出做功的二個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2)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了一段距離。

2、實例分析:由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教師對平時注意觀察,能舉很多例子的學生要多鼓勵,當然對錯誤的例子要及時糾正,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做功的二個必要因素。如起重機拉起重物,起重機對重物做了功,馬拉着馬車在馬路上奔跑,馬對馬車做了功等。

3、接下來教師向學生講清楚“兩個必要因素”的含義是指缺一不可。引導學生舉“勞而無功”的例子,用力推講臺,講臺沒有動,人累嗎?人做功了嗎?當你端着一盆水不動時,你累嗎?你做功了嗎?爲什麼?等等。

然後再引導學生舉“不勞無功”的例子:用腳踢出去的足球,球在地面上滾動,在滾動過程中,人對球做功了嗎?在碼頭起重機吊着集裝箱水平移到船上,在水平移動的過程中,起重機對集裝箱有做功嗎?等等。

引導學生猜想,力學中的做功多少可能跟哪些因素有關?

二、功的計算

力學是規定,功等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

計算分式:W=FS

單位:J,IJ=IN?M

用課件出示例題,學生動手做練習,並請一位學生上講臺演算。

三、功的原理

提問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知道省力的機械要費距離,而費力的機械則可以省距離,爲什麼?

用課件出示計算題:比較直接將一個500N的重物提升2m高,和用一個不計重量和摩擦的動滑輪將些物體提升2m高,哪次做功多?

學生通過計算,分析和歸納得出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

1、做功的二個必要因素:

2、功的計算方式:W=F?S

3、功的單位:J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