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4篇

本文已影響 1.26W人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4篇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1

在進入課堂教學過程前,根據課文內容,我還明確了這樣一個教學原則:充分利用好網絡及多媒體資源,但決不能把《生物入侵者》一課上成一堂生物課。這還是一篇說明文,所以必須在教學中緊扣說明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培養學生閱讀說明文的基本能力。

課堂上,我首先用自己製作的多媒體課件導入課文,這又一下子吸引了學生們的留意力。在隨後進行的課堂分組學習中,我對教學過程作了如下安排:①學生分小組自由朗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②提出問題,通過討論明確本文的說明對象,說明結構,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在這些過程中,學生熱烈的討論,正確的發言,都說明他們對於課文已相當熟悉,而這,正緣於課前充分的`預習。在學生就每個問題得出結論之後,我再以電腦課件進行總結,作到了知識點的清楚明白。緊扣課文內容和結構的討論分析,使學生從語文學習的基本要求出發,把握了大綱所要求的能力和知識點。而小組討論和電腦課件的運用,則使課堂生動活躍起來。

解決了這些問題之後,加深學生們對於課文內容的理解,將抽象的生物入侵者概念變爲活生生的東西,進而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當我讓學生們交流小組學習成果的時候,課堂氣氛再次活躍起來。無論是上講臺交流的學生,還是其他的小組成員,都透着自信和喜悅。臺上,一面展示自己製作的電腦課件,一面侃侃而談;臺下,更流露着認真與躍躍欲試。奇妙的大自然展現在同學們眼前,神祕的生物入侵者變得真實生動起來。更讓我興奮的是:每一個小組都提出了防治生物入侵者的方法。其中更有小組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除了嚴防死守,防止生物入侵者入侵之外,更應該已天敵來進行生物治理,而最重要的是保護自然,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當小組交流結束的時候,學生們熱烈的掌聲告訴我:這一堂課,他們有所收穫。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2

這種以考試題型爲指向,以單元爲板塊來進行教學,是對教材的大膽改動,是打破常規的一種作法。因而,在教學實踐中,選取性的舉措讓學生吃驚歎,也是備課組成員的一種嘗試,一種集體智慧的展示,具體表現在:

①“例子”並未當例子用。

語文教材中,除了“經典”,就是一些你問除了“課文就是例子”,這已經成了語文教師的共識。可是多數語文教學,並沒有真正把課文當做例子。什麼是例子?例子就是可以仿效或依據的課文。從某種意義上說,學例子是爲了“遷移”能力。對於傳統的語文教學而言,一篇課文學完了,就再學新的例子,如此下去,例子並沒有起到應有的“爲了遷移”的作用。

②教學目標分散而又重複

教科書的每個單元都有完成教學任務的具體要求,包括落實哪些知識點、滲透哪種教育、培養哪種能力等。進行目標教學時,教師一般將其作爲單元目標。但是,卻都是蜻蜓點水,難以落實。因爲確定了單元目標後,每一篇課文,每一節課,還要有各自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因此重複而分散。這樣的教學流程,不僅浪費時間,而且效率低下,教學內容難以拓展和深化,更難以給學生提供發展創造能力的更大空間。“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一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還遠沒有得到落實。

而使用說明文單元學案教學基本上能夠避免這兩個方面的問題:

①《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兩篇文章都不重在掌握“橋”或者是“園林”的知識,只是作爲一個說明文的例文展示和解讀,目的是爲了教給學生閱讀說明文的方法,從而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能夠對下一個“例子”用同一種方法進行解讀,真正實現能力的遷移。

②說明文單元學案的每一個課時都有其明確的目標,且呈“層層遞進”之感,從整體感知到具體解讀、從教給方法到用例子來實現能力的遷移,最後進行拓展,層層深入,水到渠成。基本能克服單篇課文教學的教學目標重複而又零散的弊端,做到教學目標集中而又明確。

③對於自讀課文的處理,是放手讓學生去讀的,而對於課外文段閱讀的訓練,注重講解,更注重做題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認真審題和做題時參透文本,仔細審察文本的'意識,增強孩子們做題的信心。

當然,這種以應考的方式來教讀說明文,肯定也會有很多不足之處,因爲說明文的寫作目的是爲了實用,其文大多比較質樸平實,有的學生會覺得平淡無奇,缺乏閱讀的興趣,比如說第一課時,基礎比較差的同學可能就不太喜歡那篇介紹說明文的“說明文”,沒有讀下去的興趣,這時,老師應該適當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體會在說明文知識中暢遊的樂趣,教學任務一樣也可以出色完成,對於比較有鑽研精神、願意主動汲取知識的基礎較好的學生來說,這當然就不成問題了,而上好了第一課時,下面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3

轉眼之間,一個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已經結束了。在這一學期裏,我積極根據上一年度的得失和現在的實際,定好計劃,深入分析教材內容,定好的教學方案。在師生並肩努力下,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現將本學期的課改工作總結如下:

一、分析學情,精心備課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首先要備學生,即研究學生以前知識掌握情況,學生的能力水平和學生的生活情況等。其次再備教材,備教材要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前面提到的學情,備好學期目標和階段目標,然後再備好各節課的`具體目標、內容。如果備課不充分,會嚴重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課堂的教學效率。因此,我每天都花費較多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鑽研教材和教法,不滿意就不斷修正。雖然辛苦,但事實證明是值得的。一堂準備充分的課,會令學生和老師都獲益不淺。如:爲了讓學生學會“細節描寫“,我認真查找資料,製作了一個精美的課件《細節描寫》,通過課件深入淺出、系統地進行相關知識的指導,實現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更新觀念,活躍課堂

從參加新教材培訓到實施課程改革以來,我認真學習有關的教育教學理論,深入領會新課標的精神,積極反思自身教學實際,研究學生,探究教法,逐步樹立起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爲目的的教學思想,樹立起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我積極探索煥發語文課堂活力,有助於學生能力提高與發展的語文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模式,運用了以問題導讀法爲主的自讀課文閱讀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爲主線的重點篇目學習法,另外還實施了讀書筆記法,以促進學生的閱讀,提高作文水平。

三、豐富形式,煥發活力

新課標要求我們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爲主的教學模式,激活學生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於捕捉新信息的能力,並把這種能力的培養定爲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爲此,我仔細研究教育學與心理學的一些理論,準確把握初二年學生的心理特徵和思維特點,積極探索有利於激發興趣、激活思維、激勵探討的課堂教學方法。如,在處理每單元的重點篇目時,採用整體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質疑――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根據不同的內容精心設計問題,組織課堂教學。這樣教學,課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教師成爲學生的親密朋友,教室也轉變成爲學生的學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組際互動,環境互動,在有限的時間內,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較爲充分的鍛鍊和表現的機會,素質也得到了提高。

在今後工作裏,我將進一步加強學習,積極探尋新途徑完善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以引導學生更快地走向成功的彼岸。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4

這篇課文的教學結束之後,我爲沒有用第一個教案去上課感到慶幸。每篇課文能夠教給學生的東西都很多,把這些都設計到教案裏去,讓學生掌握,這是老師所希望的。但在實際教學中,面面俱到的講授,反而是低效的教學。因爲這樣的出發點必然會導致提問過多、過碎, 提問過多、過碎的弊端有:“步步爲營”的提問成爲牽引着學生向“設計”靠近的階梯;“提問羣”成爲幫助教師滔滔講析的橋樑;“碎問碎答”成爲桎梏學生創造思維的網絡。因此很多情況下,教師投入在語文閱讀教學的備課時間非常多,準備得很充分,課堂上也很熱鬧,但效果如何呢?由於教師的那些提問是較瑣碎的、膚淺的,設計的問題過於零碎,不便於學生把握閱讀要領,不能對文章提綱挈領。這種“多問題”式的設計方法,使學生的思維缺乏連貫性,而且是在教師的提問之下被動學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抑制,最終還是不利於學生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不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不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學生纔是教學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應擁有學習和發展的自由。因此,教師必須把閱讀的自由、學習的快樂還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文本對話,去自主探索,真正實現與作者、與文本的對話。

餘映潮老師首先提出了“主問題”式的語文閱讀教學的問題設計新理念。什麼是 “主問題”呢?“主問題”是相對於課堂上隨意的連問、簡單的追問和習慣性的碎問而言的。它指的是課文研讀教學中能“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重要的提問或問題。如此看來,對“主問題”的設計,就是在閱讀教學中對課堂提問的設計,用盡可能少的關鍵性的提問或問題,引發學生對課文內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閱讀思考和討論。用“主問題”來形成課堂教學步驟,往往表現出一種“線索”之美,表現出“妙在這一問”的新穎創意。

對於《親愛的爸爸媽媽》這樣的需要一課時完成的,篇幅又較長的課文,“主問題”的設計尤爲重要。如果僅僅按照作者的寫作順序,讀一部分提一個問題,牽着學生的鼻子走,那課文結束之時,學生很可能對課文的重點茫然無知,這樣的教學是無意義的。所以教師在備課時不久要全面理解課文,更要把握課文的重點,以此作爲自己教學的重點,精心設計主問題,帶領、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在教學《親愛的爸爸媽媽》時,我主要是從文章的主題思想的角度設計主問題,不同的文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設計主問題,比如:可從文章的結構角度設計主問題;可從語言品析的角度設計主問題等等。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5

《背影》是父愛名篇,一直以其質樸的文字、動人的情感,打動着一批又一批的讀者。如何讓文章震撼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將個體體驗、思考與文本聯繫起來,讓他們的心與文本產生共鳴這是教學成功的關鍵。爲達此目的,本教學案例在以下幾方面做出了努力,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一)抓住主線分析

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現,可以視作貫穿文章的主線。分析課文時,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關鍵。通過反覆朗讀、圈劃,引導學生體會無微不至的父愛,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二)關注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人,有着巨大的發展潛能,教師必須充分尊重併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學生自己主動去學習、去鑽研、去思考。教師只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這節課,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引導學生思考上,在一個疑問解開的時候再引導思考更深層次的疑問,引導學生主動地思索、討論,促使學生的靈感不斷迸發。在師生平等和諧的交流氛圍中,學生感受到了自主學習探究的.快樂,教師也感受到了作爲引導者的自豪。

(三)注重語言品讀

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思想是通過文章語言流露出來的,所以品讀語言也就成爲本節課重要的環節。從四次流淚入手解讀課文,抓住了文章的感情線索,便於學生更好地體會字裏行間滲透的父子真情。利用關鍵的詞句帶動學生去品味文中的細節,從質樸的語言中挖掘至真至純的情感。

(四)暢談生活心聲

不同的父親,愛的方式各有不同。最後一環節讓學生暢談心聲,說說在自己的經歷中,父親的哪些細節令人難忘。這一環節,學生雖然朝朝暮暮與父親相伴,但很難把握和挖掘值得一寫的生活細節,這就需要教師進一步在寫作方面給學生以認真指導。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6

今年的全縣新上崗老師的培訓中,我執教《背影》一文,在備課的過程中,我採取板塊教學,設計的板塊依次爲:淚光點點讀深情、寒冬瑟瑟父子別、思念綿綿憶背影、濃濃深情寫背影。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摯自然見長。“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於學生領悟文中滲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讓學生走進深深的父愛,學會感恩身邊給予我們關愛的每一個人。

父親穿着很樸素,“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布料廉價,顏色普通。祖母去世,父親賦閒,在這禍不單行的日子,就連給腳伕的小費,父親也要講價,家境慘淡可見一斑。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外出讀書的朱自清先生,穿的是皮大衣,父親爲兒子做的是紫毛大衣,很貴重,也很時髦。通過父子服裝的對比,不言自明:父親對兒子的關愛遠遠勝過自己。從父子服裝對比這一角度來分析課文,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關愛。

古人云:“男兒有淚不輕彈”,可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文中竟然出現四次流淚,是什麼原因使得堂堂男兒的朱自清先生數次淚流滿面呢?從這一角度引導學生把握課文,易引起學生興趣,使學生帶着疑問開始對文本的解讀。

文章的標題是“背影”,父親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現,可以視作貫穿文章的主線。在【思念綿綿憶背影】中進行細緻的刻畫和描寫。“背影的表現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寫對象的內在精神”,分析課文時,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關鍵。平時教學中,我通過反覆朗讀、圈劃,欣賞歌曲,引導學生體會了父親無微不至的愛,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現實生活中,好多人可能並沒有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因爲這種愛它蘊含在平凡和瑣碎之中,如果不用心去感受的話,很容易被我們忽略掉。從四次流淚入手來解讀課文,抓住了文章的感情線索,便於學生更好地體會字裏行間滲透的父子真情。不同的父親,愛的方式各有不同,學了文本後,我讓學生暢談心聲,說說在自己的經歷中,父親的哪些細節令人難忘。通過小組討論,推選1—2人上臺演講,全班交流,預期使全課達到高潮。

情感的體會是散文教學的重點,而將情感的體會轉化爲學生內在的成長的體悟,轉化爲學生生命意識的覺醒和對生活的獨特感悟進而促進生命的成長,這又是教師在進行散文教學時所追求的最高目標。散文的味道就在於串聯了一個個精彩的瞬間而氤氳成一種樸素而又特別的情感,最終是這種情感的美成爲一種生命的永恆。《背影》就是這樣一篇化瞬間爲永恆的文章。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7

《晏子使楚》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顯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前兩次針對晏子身材上的缺陷,“在城門旁邊開了一個五尺來高的洞……讓晏子從這個洞進去。”“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既然有這麼多人,爲什麼打發你來呢?”言語中充滿了挑釁和嘲弄,對齊國的大夫直呼“你”,已是無理之極;後一次直指齊國,“齊國人怎麼這樣沒出息,幹這種事?”嘲笑之語更是肆無忌憚。面對這樣盛氣凌人的侮辱,晏子正氣凜然,沉着應對,機智反擊,結果楚王一敗再敗,不得不賠禮認輸。故事盛讚了晏子身上表現出來的凜然正氣、愛國情懷和他高超的語言藝術。

課文人物對話比較多,以人物對話來塑造形象,是本文寫作的一個突出特點。文章首尾照應,思路清晰,行文緊湊,結構嚴謹。

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從生動的故事中,體會晏子高超的語言藝術,感受晏子語言中透出的大義凜然和愛國精神;二是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特點,瞭解作者通過人物對話來刻畫人物特點的表達方式。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通過朗讀體會晏子語言的巧妙,並從他機智的回答中體會人物的特點。

這節課故事性很強,我想應鼓勵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合作探究的方法來學習。首先,通過自由讀書,把課文讀通順,知道課文是寫誰與誰之間侮辱與反侮辱的.故事,寫了幾個回合的鬥智。有些不大好懂又很關鍵的詞語,可讓學生查查字典。接着,啓發學生一個部分一個部分地閱讀思考,提出不懂的問題或自己的看法。結合學生的自學情況,就課後2、3兩個思考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解決學生閱讀中發現的有價值的問題。

我覺得我這次課做得比較好的方面有:開始上課的時候,臨時加上了一個激趣導入,是周總理的外交妙語,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了出來,一個個躍躍欲試要進入課文。我覺得自己這節課,教學環節把握也比較清楚,能做到這一點,我覺得主要抓住了中心問題,並圍繞中心問題進行學習,學生學習思路和教學思路都清晰了。缺點是沒有給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讀書。

其實本課對話內容很多,適合分角色朗讀。我應該結合學生的交流,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重點朗讀晏子和楚王三次鬥智的部分,要讀出楚王的驕橫、傲慢、陰險和在失敗面前的窘迫;要重點引導讀好晏子的話,晏子的語氣或義正詞嚴,或嘲弄戲耍,或詼諧反問,語氣雖然變化較多,這些多變的語氣,卻充滿了他的機智勇敢和愛國情懷。課後,還可以引導學生把《晏子使楚》改成課本劇,並在活動課上演一演。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8

首先初中學生空間概念不很強,而且剛剛接觸說明文,雖然有前兩篇文章作鋪墊,但學生閱讀說明文的能力還很薄弱,所以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激發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很關鍵,故宮博物院教學反思。其次是農村中學有許多學生沒有見過故宮。因此僅憑老師一張嘴,任你講得天花亂墜也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所以,只有憑藉直觀的畫面,形成感性認識,然後才能達到目的。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動眼、動腦、動手、動口,從而突破空間想象困難,明確說明文的空間順序的使用特點。

根據對教材以及學生情況的分析我設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瞭解故宮的建築佈局及特點。

2.學習按照空間順序說明覆雜事物的寫作思路,教學反思《故宮博物院教學反思》。

3.通過領略故宮博物院的宏偉藝術魅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他們進一步發揚民族的創造精神,爲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美好而努力學習。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瞭解故宮博物院全貌,能夠整體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以及找準作者的立足點;

(2)認識並學習方位詞語的準確運用。

(3)以太和殿爲例,體會本文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的`寫作特色。

難點:

(1)學會按照空間順序來說明覆雜事物的寫作思路;

(2)領略故宮博物院的宏偉藝術魅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從實際出發,遵循知識傳授與能力發展相結合,形象感知與邏輯思維相結合,性情陶冶與知識拓展相結合以及以學生爲本位的原則確定本課的教法:1.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興趣。2.讓學生當導遊,從總體上把握全篇說明順序、建築結構及佈局,增強學生對空間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9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文章語言樸實無華,看似平淡無奇,卻蘊含了作者刻骨銘心的親情。文章離現在的學生遙遠,怎樣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如何讓“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的文章,來震撼學生的心靈,達到“以人爲本,教文育人”的目的?我認爲是我這節課的重點、難點。突破難點的方法是讓學生在充分預學的基礎上抓重點語段賞析進而從字裏行間的體會感人至深的人間親情。因此,在預學課上,我和同學生進行了探討:由背影你想到了什麼,這節課我們該怎樣學習。帶着這些問題和學生共同交流最終確定了預學課學習目標:讀通課文,掃除生字詞障礙;走進作者,瞭解寫作的背景;有感情的讀文,感受本文淡淡的哀愁中體現出的父子深情。目標確定以後,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如,學生用圈點勾畫法讀文,提出不明白的地方小組內交流,或請教老師同學等,緊緊圍繞目標進行小組活動。最後讓各小組交流預學情況。爲下一節課做準備。

一節課下來,整體上感到能夠把“以生爲本”作爲教學設計的主導。讓學生在情感上獲得豐收,學生們能夠積極參與、勇敢的說出心裏話,發出內心真實的呼喊。但在抓文本上,明顯不夠,缺乏老師的有效調控和引導,語文學科的語文性沒得到很好的落實,課堂上對課文關鍵的句子段落的處理也不太理想。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學習的不夠充分,學習的的效果直接影響着教學的效果。

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定教,是現代教學思想的重要體現。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人。教師只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學生有着巨大的發展潛能,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使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逐漸形成獨立學習、自主發展的能力。在《背影》的學習中,我和學生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相互交流,真正感受到了在自主空間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能力。從學生積極探究的實踐中,我也感受到了他們自主學習探究獲得的愉快,也感受到了作爲引導者的自豪和快樂。

課堂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流利的口語表達、豐富的情感體驗也讓我初步嘗試到以生爲本的教學模式帶來的快樂。課改的路很不平坦,需要在不斷學習、聽取各位老師們意見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嘗試,以一種踏踏實實的態度面對困難,迎接挑戰。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10

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在閱讀中體會敘述、描寫與說明的區別,能夠鑑別說明這種表達方式;閱讀說明文,能抓住說明要點,瞭解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語言表達得清楚明白。

1、要在比較中認識說明文的文體特徵。

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在於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同學們可以將新知識的學習建立在原有的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力求在體會中進行比較。例如:在學習本單元第一課《中國石拱橋》時,可以在初讀課文後,回憶前面學過的記敘文和抒情意味比較濃的課文,在比較中發現說明文和它們的不同之處,如沒有貫穿首尾的故事,不以濃郁的感情打動人,不注重細緻入微的描寫、刻畫等。在學完課文後,再總結說明文的文體特徵。

2、要把握說明文的各方面要求在各篇課文的顯現。

《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和《故宮博物館》都是比較典範的介紹事物的說明文。在學習課文時,要各有側重。如學習《中國石拱橋》時,重點體會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徵,並注意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學習《蘇州園林》時,可以一方面重溫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徵的要求,一方面學習說明方法;學習《故宮博物院》時,則側重體會說明順序。這樣根據各篇課文的特色有側重地學,能夠使學習任務化整爲零,便於把握知識。

(1)說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徵。

說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徵。如果說明事物時東拉西扯,不圍繞事物的特徵進行,那麼被說明的事物就會顯得面目不清,說明的目的也就沒有達到。《中國石拱橋》一文邏輯順序很清晰,先談石拱橋的一般特點,再概括介紹石拱橋的總體情況,接着以趙州橋、盧溝橋爲具體實例來說明中國石拱橋在歷史上曾取得的輝煌成就。文章在介紹趙州橋、盧溝橋時,處處強調了石拱橋“不僅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的特點,使讀者產生鮮明的印象。說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徵,這在《蘇州園林》一文中也有充分的體現。文章首先指出蘇州園林的共同點: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此後就分別從各個方面對蘇州園林的這個共同點作具體解說。

2)說明順序

與記敘文有記敘順序類似,說明文也有說明順序。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中國石拱橋》和《蘇州園林》都採用的是邏輯順序,它們都是先指出事物的特點,接着或是以具體實例或是分別從幾個方面加以說明。《故宮博物院》則按照空間順序介紹,沿着遊覽參觀路線,按照從南到北的順序有主次地介紹故宮的。

(3)說明方法

常用的說明方法有下定義、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分類別、列數字、引用等。同學們不必死記這些說明方法的定義,只要細緻體會每個類別中的一兩個典型例子,就能心領神會了。例如:①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打比方)②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水經注》裏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於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舉例子)③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9米。(列數字)④唐朝的張嘉貞說它“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爲”。(引用)

3、要體會說明文語言的特點。

準確性是說明文語言的先決條件,表示時間、空間、數量、範圍、程度、特徵、性質、程序等,都要求準確無誤。說明的實用性強,稍有差錯,會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在準確的前提下,說明的語言有的以平實見長,有的以生動活潑見長,由於說明的對象和作者語言風格的不同,說明的語言也是多種多樣的:或概括,或具體,或簡潔,或豐腴,或精練,或詳盡,或平易樸實,或幽默風趣,總之不拘一格。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

在《蘇州園林》的設計中,我摒棄舊傳統“串講”教學模式。設計“課前積累——創設情景導入——自由式閱讀——合作式解讀——探究式拓展”五大環節。實施過程中,以學生的自感、自悟、自學探究爲基礎,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先創設情景導入,再指導學生閱讀說明文的方法,讓學生找出說明“蘇州園林”共同特徵的句子,然後仔細閱讀課文,從2—9

段中找出含有“圖畫”的句子。我想:學生如果能夠找出這些句子,肯定就能理解說明的特徵和說明的順序,但這有一定的難度,對第一次接觸說明文的'學生來說是否會完成,我心裏沒有底,但總想試試,結果出乎我意料之外,有部分學生很聰穎,一下子就找出來了,真讓我爲之一振。再指導學生爲這10個句子標上序號,分組討論,找出說明整體、局部、細部的句子,在此基礎上歸納了本文的說明順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各自的說明對象,從而解決每段的中心句。第二課時學生配樂選段朗誦,賞佳音、品美文,充分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找出本文的說明方法和說明語言準確性的句子已是水到渠成了。

課堂結束之前留下一定時間,讓學生討論“課文的結尾是否畫蛇添足”,想象“如果作者繼續寫下去會寫什麼?”;想象並設計“21世紀我神往的校園美”,學生紛紛動手,擅長畫畫的用彩筆勾勒,長於寫作的用語言描繪。學生筆下的校園美五彩繽紛,雖然稚嫩,但從一個側面表明學生的想象力、審美能力已得到培養,學生的思維空間需要我們去開拓,學生身上閃耀出的智慧的火花,也令我倍受鼓舞。

如果說還有不足的話,就是學生的想象力,還有待於培養。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知識是有限的,想象力是無限的。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學生終身受益,語文老師責無旁貸

《故宮博物院》教學反思

本節課成功之處在於:在文本探究中,不斷質疑爲什麼採用這種說明順序,怎樣採用這種順序。學生在深入探究中明白必須根據說對象來確定最合適的說明順序。在空間順序說明時注意確定立足點和準確的方位詞。在有了清晰的認識之後,進行說話訓練,學生比較容易學會。

在確定探究方向時,注意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在充分走進文本之後,思維活躍,主動質疑,老師整合問題,確定有價值的探究問題。

不足之處:文章5—8節是課文重點,沒有很好的自然的安排,體會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學生對爲什麼把太和殿作爲重點介紹,由於課前學生資料查閱不夠,閱讀文本不夠深入,討論之後依然沒有到位的答案。另外學生在說話訓中立足點過渡不自然,沒有準確使用方位詞。

《故宮博物院》是按照參觀順序,採用移步換景的方法詳略得當的介紹了故宮的主要建築,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表達了對故宮的熱愛和讚頌,歌頌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創造了。

教學本文,應引導學生理清說明順序,重點研討太和殿相應段落,體會文章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的寫作特色。瞭解以空間爲序的文章必須確定立足點和準確使用方位語言,培養學生按空間順序說明覆雜事物的寫作能力,體會說明文中用詞的準確性,理解作者的讚美之情。

一、 導入

故宮,是我國古代宮殿建築藝術的瑰寶,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羣,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看圖片,更能讓學生直觀的體會到故宮博物院的宏偉壯麗,建築精美,有利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生自由讀課文,要求

(1) 在文中畫出故宮博物院特徵的句子。

(2) 根據課文說明順序填寫故宮示意圖。

(3) 思考課文按什麼順序介紹的故宮博物院。

(設計意圖:有目的地閱讀能有效地提高閱讀效率,所以提出閱讀要求。

說明文首先要明確說明對象以及說明對象的特徵。總括故宮的特徵的語句是本文的中心句:宏大壯麗、建築精美、佈局統一、風格獨特。下文對故宮建築羣的介紹就是圍繞這幾個特點來寫的。

畫出故宮示意圖,便於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通過直觀再現課文所介紹的故宮的主體佈局,幫助學生去繁就簡地把握課文內容,並初步認識到課文采用的說明順序。

2你有什麼疑問?

老師整合探究問題

(1) 本文爲什麼運用空間順序說明事物?

(2) 本文爲什麼運用這種空間順序說明事物?

(3) 本文是怎樣運用這種空間順序說明事物?

(設計意圖:爲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主動質疑。老師整合學生的問題,給學生確定探究方向。學生會有濃厚的興趣探究問題。

三、 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小組討論

(1) 本文爲什麼運用空間順序說明事物?

友情提醒:A如果用邏輯順序、時間順序怎麼寫?

(結論的結果:如果運用邏輯順序,寫故宮的特點則有主有次,選感興趣的方面來詳寫,對故宮沒有清晰全面的認識。如果運用時間順序寫,則寫明清、解放後故宮的修建和維修,也不能全面認識)

友情提醒:B如果用邏輯、時間、

空間順序,哪個好? 練筆《我們的學校》,注意採用恰當的說明順序,注意重點突出。

把握新教材編寫的特點進行三結合教學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反思

1、結合訓練重點:語文教材中,“訓練重點”往往提得很精簡,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須在老師充分備課的前提下,才能把訓練重點在教學中落實下來。以第一冊《大自然的語言》一課爲例,本課訓練重點是①生動的有條理的說明事物;②讀書摘要。首先,要指導學生了解課文如何“生動”的說明事物。開頭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優美的詞語及擬人筆法,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寓說明於描寫之中,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的畫卷。第二段則用擬人手法,如布穀鳥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更有特色,說得更加生動。其次,要理解如何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在授課過程中,讓學生知道頭三段說明的順序是什麼。顯而易見,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時序來說明,第二段舉的三個例子是以“耕,種,割,插”的農事活動先後爲序,第三段則是物候的知識的起源和發展,是從古代到近代。可見各段落裏面的句序講究條理性。而“讀書摘要,”實質上就是對語言信息進行篩選,把文章的重點或主要內容摘錄在卡片或筆記本上。由於學生初學編寫讀書摘要,要求不要過高,指導學生圍繞課文“練習”的一,二小題,從課文中找出答案,在有關的句子下劃一條波浪線,然後這此句子分別摘抄在筆記本上。這種由淺入深的練習,學生就不會覺得“讀書摘要”茫無頭緒了,也逐漸培養成習慣。

2 、結合預習提示:如果把課文內容比作一把鎖,那麼“預習提示”便是這把鎖的鑰匙。“預習提示”中包含文體,文學,篇章,讀寫聽說知識,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閱讀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書理解或掌握生字,詞。“預習提示”的文字學生幾乎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關鍵詞關係着學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領會“提示些什麼。”例如《大自然的語言》的“預習提示”中,第一段只有兩句話,我讓學生默讀並思考它給我們提示些什麼,引導他們明確第一句話中“比作”一詞,既提示了本文標題採用的是比擬的修辭手法,又回答了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再讀第二句話,啓示他們回答句中的“具體生動”“條理分明”給我們提示了本文的寫作特點;而句中的“說明了”又給我們提示了本文的文體是說明文;末句的“特徵,成因和意義”又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內容。通過平時的反覆訓練後,我的學生幾乎都入了“讀懂預習提示”的門。這樣,講究了教法,也讓學生懂得了學法。

3 、結合課後練習:“課後練習”如何處理,是教學的一個技巧,卻往往被忽視。我在教學中,首先打破先講課文後處理練習的陳規,將課後練習分散於教學過程的各環節中,靈活處理,有的則置於課前,結合在預習中,或納入佈置給學生的自學提綱中。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

對於科普文章,我不想在寫作思路的分析上花太多的時間,因爲這樣會讓學生感覺枯燥乏味,《新課標》也明確提出,要讓學生提高分析、理解、提取、整理信息的能力,高科技知識的文章,學生較爲感興趣,但如果老師過多的介入,反而會適得其反,因而我設計了一個問題:閱讀本文,你瞭解了什麼知識?問題較淺而且範圍很廣,同學們暢所欲言,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全由自己的水平而定,回答問題的同學爭先恐後,熱情高漲,在這個過程中,結合他們在生物課上學的關於細胞學的知識,便很快地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重點:瞭解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在拓展延伸的部分裏我還設計院一個辯論題:正方——克隆技術能爲人類造福,反方——克隆技術不能爲人類造福。以課本的知識作爲理論基礎,加上他們課外所瞭解的事例、數據、故事等作爲論據,展開了激烈的爭辯,男女雙方你不讓我,我不服你,爭得面紅耳赤,場面達到白熱化的程度。在這一環節裏,課文的一個難點: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不用老師做過多的分析,

一切都迎刃而解了,非常的輕鬆。

雖然是按照課文內容把預計的知識點都貫穿完畢,但總感覺有少許的不踏實——挖掘得不夠深入,之後通過查找資料,我發現了一個重要的資源,就是要走出文本,類化遷移,讀以致用。這種“致用”,不只是從生物學、社會學的視角去思考克隆技術的革新發展和興利除弊,還要立足語文,從寫作學、閱讀學的視角去吸取克隆技術的精神營養。這是語文課區別於生物課的分水嶺,也是走出文本不能走得太遠的界碑。生物“克隆”作爲一種科學的創造精神和科學的思想方法,是完全可以借鑑到文章、文學的寫作和閱讀中的。魯迅寫小說,對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形象的創造,“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腳色”。(《我是怎麼做起小說來》)把互相沒有必然聯繫的東西,重新組織在一起,雜交成新的機體,新的生命,這難道不類似於無性繁殖的生物克隆嗎?這就是典型的“寫作克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有一段名言:“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晏殊《蝶戀花》一詞本是寫離情,卻借用其中的名句來表達登高望遠的宏偉志向;柳永《鳳棲梧》一詞本是寫癡情,卻借用其中的名句來表達忠貞不渝的奮鬥毅力;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一詞本是寫失戀後的落寞,卻借用其中的名句來表達豁然開朗的成功喜悅。如此斷章置換,重新組合,超越了文本作者的原

意,熔鑄了讀者獨創的新意,不但拓展出治學的三境界,而且開發出一切事業從追求、奮鬥到勝利的三境界。這是典型的“閱讀克隆”。如果我們的語文老師能夠引導學生學習魯迅、王國維的榜樣,運用“雜交創新”的科學創造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大膽進行“寫作克隆”和“閱讀克隆”的實驗,那麼《奇妙的克隆》就算學到家了,“有創意的表達”和“有創意的閱讀”就算學到手了。

一篇文章能有這麼深層次的挖掘,便能把克隆技術與我們語文學習聯繫在一起,學生們會發現,克隆是那麼的神奇,語文原來也是那麼充滿趣味,各個領域之間的知識通過認真吸取、理解,就可融會貫通,應用自如了

《生物入侵者》教學反思

根據新課改的精神,不但要注意培養學生能力,而且也要重視基礎教學方針,結合本課特點,我爲本課制定了幾個學習目標:

1、閱讀課文,瞭解本文說明的主要內容,積累詞語。

2、學習本文所使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在教學時,由學生根據事例給“生物入侵者”定義入手,學生初讀課文積累詞語並瞭解文章大意,在具體分析文章內容時,注意體現教師組織者、指導者的作用,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深入掌握說明文章的寫作說明順序及說明方法,最後聯繫實際,請學生出謀劃策提出可行性對策,在此環節,採用小組討論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習的主動性,並通過此環節,培養學生合作精神,提高環保意識。

授課後,我認爲此堂課基本實現了預定的學習目標,學生參與面較廣,調動了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課堂氣氛輕鬆、民主、主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在學習課文內容時,讓學生把三、四自然段連讀後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會更好;由於時間較緊張,一些環節處理不夠到位;分析說明順序時,品味說明文的語言特點特別是關於最後一個環節“出謀劃策”,在課堂上時間緊張,我想充分利用好時間,教學效果會更好些。

《落日的幻覺》教學反思

1、這是一篇事理性的說明文,我將用一個課時來完成教學,課文爲我們講述落日這個普通的現象所孕含的科學道理,由於本文涉及了很多光學上知識,於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顯得很吃力,在面對“折射”,“色散”等光學知識時,學生顯得無從下手,於是學生會把重點放在光學知識上,但是語文課不是常識課,科普文不單單要講科學知識也要講語言的形式。

從文本來說,本文介紹的是常見的落日背後藏着的知識,接近生活。語言形象、生動、典雅,既不乏詩意的美感,也不缺科學知識。特別是它提出的層層問題,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爲文本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本文蘊含的光學知識以及個別術語較深奧,初二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常識重點突破。多說一些鼓勵的話語,並創造一些合作學習探究的機會

因爲教材思路清晰的介紹了夕陽給人的幻覺,以及幻覺形成的原因,語言通俗,學生可以通過默讀,得知大概,再通過互相學習理清思路。字詞教學可融入其中,在泛讀或領讀時完成,不必專門做講解。這一過程靠學生的自己領悟和交流學習。《新課標》指出閱讀說明性文章能夠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因此抓住要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內容,上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背後的語言文字,表達方式以及作者提出的問題。語文不是科學常識課,上語文課要搞好:知識,表達方式,語言形式三者之間的關係。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11

《使至塞上》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30課古詩四首中的第二首詩。該詩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詩人王維的一首邊塞詩。該詩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被王國維稱其爲“千古壯觀”詩句。蘇軾曾評曰“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開元年間,王維被排擠出朝廷,玄宗派其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訪邊關,訪問邊關與吐蕃交戰的崔希逸將軍。途中,詩人有感而發,作了此詩。

在瞭解詩人生平及寫作背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誦讀詩歌,品味詩意,最終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

首聯以記敘交待作者的使者身份:輕車簡從,遠赴邊關;頷聯看似寫景,實則情景交融,詩人以翻飛的蓬草,北歸的大雁兩個意象象徵了自己被排擠出朝廷的政治遭遇,抒發了作者幽微難言的悲憤之情;頸聯是全詩的名句,描繪了一派邊關壯麗的奇景:黃沙漫漫,江水滔滔,一道狼煙,一輪紅日,意境雄奇開闊,詩中有畫,真可謂“千古壯觀”,其中“直”“圓”二字,看似俗,實則妙;尾聯,以敘事點明瞭邊關緊張的戰鬥生活,體現了邊關將士們的`愛國之情。

總之,這首詩歌敘事、寫景、抒情交相融合,詩人以開闊的自然景色的描繪抒發了自己孤寂的情感,對邊關壯麗的欣喜。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12

岳陽樓矗立在洞庭湖的東面長江的西面,(因爲無風)樓閣上的帷幔靜止不動,夕陽緩慢地下沉。 登上當年吳國和蜀國的分界之處,徘徊在黃昏時湖山之下。

爲避戰亂我奔波三年,行程萬里,今日登高遠望是什麼心緒?

登樓憑弔古人,我自己已是兩鬢斑白,望着遠山的古樹,青蒼中,隱含無限的傷悲。

全詩緊緊圍繞“悲”字展開。

首聯第一句“洞庭之東江水西”,橫空出世,從大處着筆,將岳陽樓的地理位置直接點出: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的東邊,在奔騰浩蕩的長江之西。不由得讓人想起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看到這氣勢非凡的語句,讓人不由得心馳神往,但第二句卻筆鋒一轉,不再是空闊無邊的壯景,而是描繪出一副寧靜的畫面,“簾旌不動夕陽遲”,舉目所見的是蒼茫的暮色,簾旌一動不動,夕陽緩緩西沉,殘陽如血,鋪於水面,湖面一般冷綠一半紅,看上去風平浪靜,有些慘淡,有些寂寞,有些蒼涼。景之悽迷襯托人之悲愁。此句乃以景傳情也。

頷聯由上句平靜的景物描寫轉而進行強烈的抒情。“登臨吳蜀橫分地”,既說登臨的地理位置,也在回顧歷史,當年吳蜀爭奪荊州的歷史似乎再度重現,吳蜀兩軍相爭,互相廝殺,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人聲,馬蹄聲,兵器撞擊聲……聲聲不絕於耳。歷史的遼遠、戰場的血腥似乎又出現在眼前,戰爭,戰爭,戰爭給人們帶來了什麼?思及此,“徙倚湖山欲暮時”,面對滿眼的湖光山色,詩人卻無心欣賞,獨自徘徊,是因爲有滿懷的愁緒,有滿腹的心事啊,而在這蒼茫的湖山暮色之下,徘徊的身影拉長,拉長,正如作者理不清、剪不斷的愁情,更增添了幾許悵惘、落寞之感。憶歷史,思往事,感時世,心悲切。

頸聯“萬里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詩人發出了痛苦的吶喊,爲什麼偏偏會憶起吳蜀之戰,那是因爲詩人在歷靖康之變後飽嘗戰爭之苦:萬里逃難,南奔襄漢,顛沛湘湖,流離失所。這正是詩人悲之所在啊。“萬里”、“三年”分別從時空的`跨度來敘其遭遇之悲,讀之讓人感慨萬千。登高望遠不但不能減輕心中的悲苦,反而更添幾許愁緒。這無邊無際的愁緒當“望遠”“憑危”時更如一江秋水滾滾而出。如李煜“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如崔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登高望遠懷鄉思家,乃人之常情也,更何況飽嘗無限家國之痛的詩人呢?國破家亡的切膚之痛早已深入骨髓了啊?此句將詩人的悲、傷、哀、痛推向了極致。

尾聯“白頭弔古風霜裏,老木滄波無限悲”,似乎是詩人顧影自憐的喃喃自語,未老先衰頭已白,爲國事,爲家事,爲自己,爲那些與自己一樣國破家亡的同鄉們焦慮、憂愁,弔古傷今,感懷傷時,在秋霜的季節裏,更覺時世如風霜相逼,冷峭之極。那衰老的枯木、那蒼涼的湖面,何嘗不像自己呢?淪落天涯無盡的淒涼,國破家亡的無限悲痛,一切盡在不言中。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13

“克隆”是一項存在極大爭議的前沿科學,其癥結就在於能不能克隆人。這是一個到現在還在爭吵的話題。利用這個機會,我在兩個班組織了以“克隆人對人類有利還是弊”的辯論會,效果喜人。三班的`王蒙蒙課後對我說:“老師,我們什麼時候再組織一次這樣的辯論會呀?”由此,學生的喜愛程度可見一斑。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14

《最後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主題表現深刻,藝術手法生動,我很喜歡。在新課程理念的啓發和引導下,我反思以往的教學:因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造成滿堂灌,吃力不討好。再就是拘泥於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麼進行教學設計和創新了。這一次教法做個如下改變。

去除旁雜,突出重點。這是學生上中學以來第一次接觸到小說這種文學體裁,所以我決定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整節課僅圍繞着小弗朗士作小說人物形象分析。

深入共感,激發共鳴。七年級學生與小弗郎士年齡相仿,班上不少同學就像最後一課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樣:天真幼稚不懂事,學習不認真自覺,甚至有厭學情緒。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已經大概瞭解了《最後一課》的故事情節,或許你與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樣,也有過厭學的時候。討厭學校,討厭課本,害怕被老師提問。現在老師問你:假如有一天,外敵入侵,家園淪喪,不再允許你學祖國的語言,也不再允許你說母語,那麼,你將如何面對?

全面參與,動腦動筆。中我發現現在的這批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相當差,不少同學沒辦法用恰當得體的書面語言把心中想說的話描述出來,鑑於此,我不追求表面的熱鬧,設計了爲課文做旁批,發揮想象力,對課文進行創造性續寫這些既動腦又動筆的環節。

水到渠成,暢談感想。中國自古講究“文以載道”,所以,當學生通過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後,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最後一課,不僅使小弗郎士變懂事了,更喚醒了他的愛國熱情。那麼,你從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麼有益的東西?沒有生硬的說教,學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美好東西”,“熱愛祖國,就要熱愛祖國的語言,學好祖國的語言”等體會。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課上完之後,我覺得根據小說故事情節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領會理解課文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等教學目標基本實現了。

不足之處依然存在,這一次備教材備得較充分,但沒真正備好學生,課堂氣氛沒有原來想象的那麼熱烈。而且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更加體會到學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爲課文作旁批之後,不會將相關的內容轉化爲自己的東西告訴大家;在談小弗郎士內心變化的時候,對老師的態度變化只想到由於老師變得溫和而產生的親切感,未能注意到韓麥爾先生由一個普通教師變成一個愛國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後的教學當中還須對學生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