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2.44W人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

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1

這篇課文是科學常識性說明文,主要講述了20世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

最初做教學設計時,覺得挺簡單,這類科學常識性說明文,通常可以找到許多豐富漂亮的教學圖片,舉很多關於科技成就的例子。當我把第一篇教學設計交給指導教師時,得到的回覆是這篇課文被我設計成了“資料展示廳”和科學常識課,失去了語文的本真,缺少語文的味道。

認真反思後,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借鑑了教學光盤後,最終教學設計定稿。

在語文課堂教學上,我堅持讓學生通過“質疑、解疑,弄清課文內容”的程序去讀懂課文。在教學中,我抓住中心句“20世紀是呼風喚雨的世紀。”這一中心問題做的教學設計,從而讓學生迫切的渴望認識20世紀的巨大變化。

開課後便拋出這一中心句,讓學生自由默讀後,找出能支撐這個中心句的句子。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找到句子談感受,理解感悟後總要回歸到中心句“二十世紀是個呼風喚雨的世紀”,課堂顯得開放,充滿激情。課時始終圍繞理解、品味、運用語言來進行,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凸現語文學科特點;在引領學生理解、品味、運用語言的同時,讓學生體驗20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體會說明文的特點。

語言文字的訓練在語文課上同樣也是必須的。接手這個班後,發現班上學生朗讀能力整體不高,於是我更是特別關注學生的朗讀,在教學時也努力做到這一點。通過讀第四段,分角色朗讀三四段介紹農耕社會和二十世紀人們生活環境的句子,讓學生在朗讀中再次體會到二十世紀科技的巨大成就,同時也在激情朗讀後順勢教授說明方法,教學環節顯得自然流暢。

當然,這堂課還有很多的不足。

首先,教師語言太多,問題過碎,讓本可以簡潔的教學環節顯得鬆散。並且過多的話也擾亂了學生的思路,剝奪了他們談自己感悟的機會,削弱學生的主體地位。

其次,教師評價語匱乏。評導結合一直是指導老師向我傳授的教學理念。評是爲了更好的導。因此,教師評價語必須做到準確、及時、有針對性。整堂課幾乎聽不到我對學生的回答的評價,因此這又是課堂的另一個大敗筆。

最後,語文味不正。班上的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一直不是很積極,課堂氣氛不活躍。所以接手後,爲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我喜歡採用一些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了引發他們的興趣,其中,說點俏皮的,流行的話語是我比較常用的方法。一直沒有覺得自己這個做法有什麼不好,聽老師評課後才知道原來竟有這麼大的弊端。這讓我不得不反思:真正能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還是要靠老師精彩的能吸引人的教學。原來的自己一直走在了一個誤區中,還好,發現的不算太晚。

路漫漫其修遠兮,如何儘快成長爲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如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上的主人,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品嚐到成功的滋味。也使學生獲得了自我成長的快樂,體驗到學習的意義。這兩點是我最重要也是最艱鉅的任務,多請教,多學習,多實踐,不斷求索吧!

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2

《呼風喚雨的世紀》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小教版第七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屬於科技類課文。文章的作者僅用短短的幾百字就清楚地介紹了20世紀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喚起學生熱愛科學,學習科學和探索科學的濃厚興趣。教學這篇課文,一是瞭解20世紀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二是理解課文中一些含義較爲深刻的詞語和句子。

由於課文是一篇科技類文章,文中的語言比較枯燥乏味,形象性不強。因而,在教學課文時,我利用一些圖片,音像呈現,提供說話練習等教學手段創設情境,縮小學生與文本在內容、時空、情感上的差距,憑籍課前的這一精心預設爲課堂教學的精彩生成提供平臺。

首先激趣導入,讓學生充分感受神奇的力量,然後引出課題,接着緊緊抓住課文的中心句——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細讀文本,充分把握言意融合的文本生長點。引導學生在各種畫面、科技短片的視聽情境中,在生活的前後對比中,在穿越時空隧道,回到原古時代的想象中自主建構,逐層推進,把多元理解與語言品味緊密結合起來,從而真切地體會到是科學技術讓人類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教學時,我努力營造輕鬆和諧的對話氛圍,像這樣的科普性文章,單單介紹一些常識是不夠的。爲了讓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語言的實踐運用、品讀、想象與表達,也爲了讓語文課堂教學真實與紮實,我不但抓住文章內的重點句,還設計了幾個說話訓練。

在一節課即將結束之前,我引發學生新的生成的興奮點——“你還希望科學技術能給我們帶怎樣的奇蹟來改善我們的生活”學生的思維再一次得到激活,他們在自由交流中激發起熱愛科學的情感,和學習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他們在一次次探究中提升了認知水平、知識建構。可想而知,收穫定是不少的。

當然,在本次的教學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不盡如人意的遺憾。雖然本篇課文不是以情感爲主線,但在調動起了學生自豪、驕傲的情緒後還是應該讓學生讀讀重點句。我做到了從文本中走出來,談感受、說想象,但卻忽視了再回到文本中,因而給人感覺,整堂課課外知識涉及的過多,對課文本身的語言文字理解的不夠到位。另外有些提問的針對性不強,對學生的回答沒有做出合理的判斷和追問,這些都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學習和注意的方面。

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3

《呼風喚雨的世紀》這篇文章是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先生寫的一篇科技類說明文,文章僅用了短短的幾百字就清楚地介紹了20世紀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瞭解20世紀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

難點:理解課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詞語和句子。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語文學習真實有趣,激發了學生積極的學習動機。

網絡中的信息浩如煙海,面對如此龐大的信息量,我們的學生該怎麼辦呢?我們既不能過高地估量網絡的功能,認爲網絡上的信息足能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在教學時,先提出學習的任務,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到網上查找,而自己卻很少了解網絡上的信息,也不能怕學生在網上迷失方向,直接提供給學生幾個相關的網站,讓他們在其中學習。教師省卻了讓學生查找資料的過程,而學生的視野被禁錮了。

爲了使學生更有效地使用網絡資源,方便快捷地學習,課前我先讓同學們預習課文,蒐集相關資料,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同時,基於網站內容來源於書本,而要高於書本;專題網站要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專題網站應具有擴展性等特點。我查閱大量資料製作了網絡課件。這樣的網頁中有學生自己蒐集的學習內容,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倍增。

課前我還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能較充分地對網頁中的內容進行閱讀了解,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還可以幫助認知速度慢的同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其目的是想用這種方式來構建學習內容。讓學生在網絡化教材的學習中,去決定他的學習方向。讓學生成爲真正的學習主體,而教師也由學習內容的傳播者變成學生的學習導師,合作伙伴和學習顧問。教師的主要作用是知道學生如何選擇學習方向,篩選信息,判斷信息,這些實際都是一個學習化社會對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甚至可能會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學習內容,豐富課程本身的內容。這也給了他們充分思考問題的時間。

上課時,我就從三個方面入手,與學生交流談話,讓學生髮現問題主動質疑。

(1)齊讀課題,當你看到這個課題,在你的腦海裏閃現過哪些疑問

(2)在你初讀課文之後,你又有哪些疑問?

(3)有沒有讓你感興趣的,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學生的思維如有源之水,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什麼是“呼風喚雨”?“一世紀”是多長時間?“呼風喚雨的世紀”是哪一個世紀?爲什麼說是“呼風喚雨的世紀”“發明”和“發現”有什麼區別?“呼風喚雨的英雄”是誰?它是靠什麼來呼風喚雨的?怎樣理解人們只能在神話中用“千里眼”“順風耳”和騰雲駕霧的神仙來寄託自己的美好願望?20世紀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學生的回答使我明白學生對本課的學習有了興趣,他們已完整地構建了自己的學習內容。我認爲按照這種方式構建新的語文課程體系,將使語文教育發生根本的變革。

2、培養創造性思維,學生是主體,教師做引導。

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信息由單一化到多元化,學生由被動接受到自由選擇,自主探索,部分學生極易在信息的海洋裏迷失,使課堂處於失控狀態,無法完成教學任務,容易導致學生水平的兩極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學在對學生的學習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同時,也對我們教師駕御課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課件設計的問題,導向性一定要強。“任務”設計要有明確的目標。我的縱向欄目主要幫助讀懂課文。我的橫向欄目重在激趣,昇華主題,開闊視野。

其次,注重思維策略的訓練。

(1)用“發散思考思維活”策略訓練小學生如何質疑。啓發:當你看到這個課題,在你的腦海裏閃現過哪些疑問?在你初讀課文之後,你又有哪些疑問?當你瀏覽網頁時,有沒有讓你感興趣的?強調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想問題,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

(2)用“理解深刻有見解”策略訓練學生如何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提問:科學永無止境,本文帶給我們的啓示是什麼?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查閱閱讀平臺,瞭解科技歷史,關注科技發展,形成了深刻的見解,自然也會對科技的未來充滿信心。

注重對學生的幫助引導。教學決不能放任自流,學生如果目標不明確的,就等於在大海撈針,花時間多,收穫卻不大,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爲了讓學生能夠了解“世紀”“呼風喚雨”的意思,知道“20世紀”到底是多長時間,我讓學生直接進入第一部分進行學習,使同學們一目瞭然;20世紀都有哪些科學技術成就?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相互探討,然後有理有據地講明自己的理解——20世紀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學生通過對比20世紀前後人們的生活的不同,對這句古詩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說明什麼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3)注重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上要讓學生積極發言,但敢說的前提是會聽,我要求學生要特別注意“聽”,他們會聽老師提出的重點和要點,同學回答問題時也認真地聽,並做到了回答問題時不說重複話、不說半句話,敢講自己的發現和見解。真正形成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互動。

3、用美好的心靈暢想未來。

教育的責任在於幫助學生從美好的角度,想象人類的前途,追求生命的意義。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看閱讀平臺,聽新聞聯播,讓學生暢談自己的感受,學生明白了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艱辛的努力,纔有豐碩的果實。課堂上還安排了一次暢想活動,“我長大了……”大家談。“我長大了要開通星際航班,讓地球上的人們都能到外星球去旅行。”“我長大了……”一個爸爸媽媽是醫生的孩子說,“大了要當個醫學家,發明一種藥,爲生病的人解除病痛,健康長壽。”

給學生一次想象與表達的自主空間,能將愛與理想的種子種植在孩子們陽光燦爛的心田,喚起學生真誠、善良、自信、拼搏的情懷,誰能說這不是教學的精彩和感動呢?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的成功之處是:科學常識性說明文,設計不好就容易成爲資料展示廳或者科學常識課,失去了語文的本真,缺少語文的味道。因此,我在教學這課時始終圍繞理解、品味、運用語言來進行,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凸現語文學科特點;在引領學生理解、品味、運用語言的同時,讓學生體驗20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體會說明文的特點。

  三、不足之處

上完本課後,我認識到自己在落實方面到位,重難點突出,但在上課時的語速過快,沒有給足孩子們思考的時間,小組合作交流時間太短。教學過程中,遺漏了一些知識點。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通過理解課題引起學生探討20世紀科技迅猛發展的熱情,引入重點段的學習。接着提出明確的學習要求,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入地學習。品讀詞句,學習表達方法。然後引導學生聯繫所查閱的資料,想到人類登上月球、潛入深海等事情的意義,想到電視、電話等事物的飛速發展;再通過課件出示有關文中列舉例子的圖片,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科技的發達;同時,通過朗讀的.指導,使學生感受科技的巨大成就,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最後拓展昇華辦一張科技手抄報

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4

這篇課文是科學常識性說明文,主要講述了20世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科學常識性說明文,設計不好就容易成爲資料展示廳或者科學常識課,失去了語文的本真,缺少語文的味道。學生理解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特別重視學生的課前準備,佈置學生噹噹小記者:採訪長輩過去的生活(回家採訪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你們從小到老、從小到成年,吃、穿、住、行是怎樣的?寫寫自己現在的吃、穿、住、行情況。對比後寫上自己的些許感受。)四年級的學生,已經適應了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全新的結構與內容,也應當具備一定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本學期其中的一個訓練知識點,學生都必須具備蒐集並收藏資料的能力。)本學期另一個語文學習知識點就是把網絡搬到語文教學上。在講授本課時,我兩度要求學生運用網絡教學。一是在學生自學時,把收集到的好詞發到教師博客上,然後學習齊共享。另一次就是在講授課完,根據學生的對20世紀的科學成就的收集,把收集到的傳到博客上。 合理地選材是一堂課是否精彩的前提和關鍵,有內容有內涵的課堂纔是有生命的,才能喚起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促使積極思維的動力。作爲第一課時,我重點學習三、四兩個重點段,給課堂注入了活力、注入了內涵。當講到第四自然段的科技成就時,讓學生再舉出一些例子。學生一下子就打開了思維的閘門, “磁懸浮列車、X射線、納米技術、載人飛船、數字電視……”學生一口氣說出了很多很多。學生活躍的思維、熱烈的發言帶動了課堂的氣氛。當理解“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句詩時,學生激情的朗讀把一篇枯燥的說明文融入了濃濃的詩情畫意,也強烈地感受到了20世紀取得的巨大的科技成就,強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當下課的鈴聲響起,我和孩子們還深深地沉浸在文本帶來的精彩中。這樣的成功都源於豐富的課堂內容。

我覺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的語言親和力和激勵性還不夠,這往往會的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感悟到只有通過自己極具親和力和激勵性的語言,去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上的主人,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品嚐到成功的滋味。也使學生獲得了自我成長的快樂,體驗到學習的意義。這一點真值得我在今後教學中學習。

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5

這種類型的課文很容易成爲資料展示和科學常識課。在上課前,我剛好聽了“現代與經典”教學觀摩課,聆聽了幾位名師的精彩課堂,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們的課並不依附於華美的課件,有的甚至不用課件,依然可以把課上得很好。我很長時間將課件作爲上課的載體,“語文教學一定要刪繁就簡,返樸歸真,簡單實用,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這是人教社小語專家崔巒老師在“閱讀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的報告中提出的觀點。在第八單元時我想試着擺脫對多媒體的依賴。在上這節課時,教室的多媒體壞了,我連簡單的PPT都沒用。

我佈置同學們課前預習了課文,對文中出現的新事物名稱也有了初步的瞭解。課堂上,我主要讓學生質疑、解疑,弄清課文內容。讓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同時,靜心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中我始終圍繞理解、品味、運用語言來進行,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凸現語文學科特點。始終圍繞“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一句展開,從課題中的“呼風喚雨”這個關鍵詞入手,先理解詞語意思,再由課題引導學生質疑:什麼是呼風喚雨的世紀?呼風喚雨的世紀給人類帶來了什麼?,這樣既可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又能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理清課文的思路。

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6

【情景說明】

本文主要介紹了20世紀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從而喚起學生熱愛科學、學習科學和探索科學的濃厚興趣。以下通過3、4自然段的對比教學,主要讓學生了解農耕社會生活的貧乏和20世紀生活的精彩紛呈,體會到正是人類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地“發現”和“發明”,才使神話中的“呼風喚雨”變爲現實,使人類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觀,理解科學技術對改變人類生活的現實意義。

【片段一】

師:農耕社會裏,人們的生活十分貧乏。作者說:“那時沒有電燈,沒有電視,沒有收音機,也沒有汽車。”但是,還遠遠不止這些。請同學們結合自己課外的瞭解說說看,你知道當時的社會還沒有什麼。

出示句式:

那時沒有……沒有……沒有……也沒有……。

生:那時沒有電扇,沒有空調,沒有冰箱,也沒有微波爐。

生:那時沒有動畫片,沒有泡泡糖,沒有電動玩具,也沒有遊樂場。

生:那時沒有潛水艇,沒有遠洋輪船,沒有直升飛機,也沒有宇宙飛船。

生:那時沒有高大的樓房,沒有寬闊的馬路,沒有五彩的霓虹燈,也沒有熱鬧的超市。

……

師:面對如此貧乏的生活,人們只能通過幻想來寄託自己美好的願望。但是,在最近的一百年當中,他們的那麼多幻想竟紛紛變成了現實。

課件出示:

衛星、程控電話、航天飛船,介紹現代的“千里眼”“順風耳”和騰雲駕霧的神仙。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內交流下自己所收集的有關資料,你知道20世紀的人們還擁有哪些科學成果?它們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變化呢?

生:我知道20世紀人類可以用機器人來代替人的工作,可以通過網絡方便快捷地獲取信息。

生:20世紀,人們對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大大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

生:我知道醫生用顯微鏡可以觀察到很小的細菌,用激光刀做手術可以減少出血量。

生:20世紀有很多新的科學技術。像無土栽培技術,鈉米技術、基因技術等等,在各個領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生:我通過上網,查找到中國科學院的網址。在成果博覽裏,共統計了不同行業的科學成果8千多項。它們不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還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

【反思】

早在上世紀2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他認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因此,我嘗試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爲指導,讓語文課堂教學向生活化拓展,從而活化語文學習。課前,我組織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瞭解農耕社會時的生活狀況,並收集現代科學技術成果的資料,讓學生在鮮活、豐富的社會生活和語文學習的融合中體驗生活的樂趣,力求使“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其次,抓住訓練點,生髮開出,紮實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教學中,我先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瞭解,模仿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句式,說說農耕社會人們還沒有什麼。接着,引導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20世紀科學成果的有關資料後,又要求他們繼續說下去,20世紀的我們還擁有一些什麼。在這樣的對比過程中,學生既感受了農耕社會與現代社會巨大的區別,又在收集資料中積累了語言、模仿運用中訓練了語言,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聽說能力。

【片段二】

師:現代科學技術變化之快、成就之多,真的是讓人無法想象。作者用了這樣一句詩來形容──“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那麼,面對這一切,你有什麼感受?

生:科學的飛速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精彩,我爲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而自豪。

生:美好的神話能紛紛變成現實,是科學知識創造了這些奇蹟!

生:我覺得人類太了不起了!他們所創造的這一切太不可思議了!

生:我想說,我們生活在這個科學飛速發展的時代,在享受科學成果的同時,還要不斷地探索,發現和發明更多的科學技術,造福人類。

師:如此多的科學發明創造競相涌現,的確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想象一下,過去享盡榮華富貴的王公貴族穿越時光隧道來到今天的社會,他會怎麼說?

生:他會說,這一切都是真的嗎?我們夢寐以求的東西居然真的能夠實現啊!

生:他會高興地說,太了不起了!我們那麼多年沒有實現的夢想,你們竟然在短短的一百年內就做到了。

生:他會驚奇地說,我不是在做夢吧?沒想到,我的子孫們這麼爭氣。

生:他會遺憾地說,我還以爲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想不到他們的生活才真的像神仙一樣啊!

【反思】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閱讀的過程是富有創造性的過程。”本段教學,主要是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感悟和想象,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體驗。“面對這一切,你有什麼感受?”這個問題觸動了學生的情感積累,使他們真切地體會到現代科技發展的成就之大,範圍之廣,變化之快,並由衷地生髮出對科學的讚歎和嚮往。接着,我又啓發學生用想象去填補文本的空白,拓展思維的空間。“假如享盡榮華富貴的王公貴族穿越時光隧道來到今天的社會,他會怎麼說?”學生又換了一個角度去感受現代生活的精彩,體會科學技術的神奇。這樣,從自己到他人,從感受到想象,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地感悟,既豐富了文本的內涵,又給了學生自主創造的空間。

【專家點評】

正如這位教師所說的那樣,這篇教學案例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給了學生充分的發展空間。首先是拓展了語文課堂教學,把學生從書本引向了一個更爲廣闊的學習空間。課前,組織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瞭解農耕社會時的生活狀況,並收集現代科學技術成果,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關注生活,感受生活,使語文課堂教學向生活化拓展,從而活化語文學習。其次是有層次性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讓學生有充足的表達空間。從簡單地模仿“沒有……沒有……沒有……也沒有”的句式說話,到靈活地運用自己所收集的資料介紹20世紀人類還擁有什麼,再到創造性地抒發自己的感受,體現了以學習語言,發展思維爲目的語文學科特點,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高。最後是給了學生廣闊的想象空間。超越文本的想象說話,既是語言的積累、情感的積累,也是文本再創造的體現,這樣的教學真正實現了新課標所提倡的“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

本片斷最大的亮點是體現了語文的“生活性”、“文字性”和“創造性”。真正的語文離不開生活的積累,離不開語言文字的訓練,也離不開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

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7

這篇課文是一篇科學常識性的說明文,主要講述了20世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

1、教學效果(思效)

作爲科學常識性說明文,如果處理不好就容易上成科學常識課,失去了語文的本真。因此,我在教學這節課時始終圍繞理解、品味、運用語言來進行,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凸現語文學科特點;在引領學生理解、品味、運用語言的同時,讓學生體驗20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同時體會說明文的特點。

我帶的班上學生朗讀能力整體不高,於是我特別關注學生的朗讀,分角色朗讀三、四自然段介紹農耕社會和20世紀人們生活環境的句子,讓學生在朗讀中再次體會到20世紀科技的巨大成就,同時也在激情朗讀後順勢教授說明方法,教學環節顯得自然流暢。

但是,由於部分學生沒有充分預習,在課堂上表現很被動,有遊離課堂的感覺。

2、教學收穫(思得)

(1)緊緊圍繞中心句,啓發學生閱讀。

這篇課文的中心突出,內容較淺顯易懂,教學中,我緊緊抓住中心句“20世紀是呼風喚雨的世紀”引導學生。讓學生從讀、聽、看、說中感受,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思考、討論、展開想象:①“呼風喚雨”什麼意思?②爲什麼說“20世紀是個呼風喚雨的世紀”?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③20世紀之前人類的生活又是怎樣的?20世紀之所以與過去截然不同,靠什麼?④你還能推測21世紀人類還將創造出哪些奇蹟?……

從這一連串的問題中緊緊抓住中心句,讓學生充分地讀書,展開想象,大膽地表述。讓學生從書本中所介紹的資料去認識20世紀的巨大變化,這樣學生就能夠很快地從課文第四自然段中感受20世紀的“呼風喚雨”。

(2)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訓練朗讀。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數梨花開。”這句詩是個重點句,在學生充分了解了科學的巨大成就後來讀,就自然明白它所表達出的內容和感情的不同。還有,爲了讓學生弄清“發現和發明”這兩個詞語的意思,我引導學生從文中找找看,並結合生活實際,辨一辨哪些成就是說“發明”的,哪些是說“發現”?這樣的辯論,使得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學生從課文學習中感受到了“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

3、不足之處(思失)

學生對於“農耕社會”等知識一直都是半知半解的狀態,正是因爲學生太多的“不瞭解”,致使教師語言太多,問題過碎,讓本可以簡潔的教學環節顯得鬆散。並且過多的話也擾亂了學生的思路,剝奪了他們談自己感悟的機會。

4、改進措施(思改)

諸如此類的課文,學生必須有課前的充分預習。學生只有在課前蒐集大量的相關資料,才能更有效地參與課堂學習。20世紀有許多偉大的科技發明和創造,現在已是21世紀,如果課前佈置學生蒐集、閱讀21世紀重大科技發明的文字和圖片資料,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深入理解課文奠定基礎,又能培養學生的蒐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